第16课时第2章第3节 西亚2
- 格式:doc
- 大小:219.50 KB
- 文档页数:7
第2课时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知识梳理]知识点一氧化剂、还原剂氧化剂为什么是这样的标识?什么是氧化剂与还原剂,常见的氧化剂与还原剂有哪些?完成下列知识点:1.氧化剂与还原剂(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的反应物称为氧化剂。
(2)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所含的某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的反应物称为还原剂。
一种物质可以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2.氧化性与还原性(1)概念①氧化性:氧化剂中的某种元素得电子的性质。
②还原性:还原剂中的某种元素失电子的性质。
(2)与元素价态的关系元素处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元素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3.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1)常见的氧化剂①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Cl2、O2等。
②部分含有较高价态元素的含氧酸,如HNO3、浓硫酸等。
③某些含有较高价态元素的盐,如KMnO4、KClO3、FeCl3、CuCl2等。
(2)常见的还原剂①活泼的金属单质,如Mg、Fe、Zn等。
②某些非金属单质,如C、H2等。
③含有较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如CO、SO2、KI、Na2S、Na2SO3、FeSO4等。
4.氧化还原反应概念间的关系及实质(1)概念间关系①氧化剂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具有氧化性→被还原→生成还原产物→发生还原反应。
②还原剂在反应中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具有还原性→被氧化→生成氧化产物,发生氧化反应。
抓住化合价升降的两条线(2)特征一种或几种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3)实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即电子的得失或电子对的偏移)。
知识点二氧化还原反应的应用钢铁冶炼的原理是什么?氯气在实验室是如何制备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有哪些应用?请完成下列知识点1.在研究物质性质中的应用(1)过氧化氢的氧化性:H2O2与KI的反应:H2O2+2KI===I2+2KOHI 2的生成一般用淀粉来检验 (2)过氧化氢的还原性:H 2O 2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酸为硫酸) 的反应:5H 2O 2+2KMnO 4+3H 2SO 4===5O 2↑+2MnSO 4+K 2SO 4+8H 2O2.在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中的应用 (1)金属的冶炼冶炼金属的方法有热还原法、湿法、电解法等 (2)氯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实验室用MnO 2和浓盐酸加热反应制取Cl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nO 2+4HCl(浓)=====△MnCl 2+Cl 2↑+2H 2O ,另一种不加热的: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离子方程式为MnO 2+4H ++2Cl -=====△Mn 2++Cl 2↑+2H 2O 。
第十六课 火焰的舌头第一部分:认识耶稣〈使徒行传〉第2章记载五旬节那天,众门徒与其它一些信徒一同聚集祷告。
当他们祷告时,从天上有大风的响声下来,圣灵从天而降充满了整个屋子,有火焰般的舌头显现出来,分别落在他们各人身上。
众门徒就开始说起别国的话来,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的犹太人都明白他们所说的这些话,因为门徒是用他们各自的家乡语言传讲耶稣。
彼得向众人讲道,那天有3,000人成为信徒。
人体的器官中,舌头是最小的。
有舌头的人就可以说话,舌头严重受损,会无法说话,只能啊啊嗯嗯出声,就会变成哑巴。
虽然舌头是最小的,但所发出的影响力却非常大。
《圣经》就用一些常见的事物,让我们看到说话的能力。
坏影响:1.〈诗篇〉52篇2节说:「你的舌头邪恶诡诈,好像剃头刀,快利伤人。
」我们要学习说有益的话,而不要说伤害人的话。
2.〈诗篇〉140篇3节说:「他们使舌头尖利如蛇,嘴里有虺蛇的毒气。
」我们的说话不但可以伤害人,也会使人死亡的。
〈箴言〉18章21节说:「生死在舌头的权下。
」3.耶利米先知描述那说谎和诡诈话的舌头为弓和毒箭,可见杀伤力多大﹗(〈耶利米书〉9章3, 8节)4.〈使徒行传〉2章3节描述舌头如火焰显现出来,分开落在门徒头上,他们就说出别国的话来。
5.雅各用自然界和动物界的事物,来比喻舌头的威力:(i)星星之火能烧毁最大的树木,警惕我们不可胡乱说话。
(ii)马的嚼环,嚼环虽然小,却能调动马的全身。
(iii)船舵虽小,也能转动船只。
(iv)罪恶的世界,能污秽全身。
好影响:1.〈以赛亚书〉50章4节说:「主耶和华赐我受教者的舌头,使我知道怎样用言语扶助疲乏的人。
」我们用圣经鼓励灰心软弱的人。
2.〈诗篇〉35篇28节说:「我的舌头要终日论说你的公义,时常赞美你。
」我们可以传讲福音,也可以赞美上帝。
3.〈诗篇〉37篇30节说:「义人的口谈论智慧;他的舌头讲说公平。
」我们要说造就人的话,使人接受上帝的救恩。
4.〈诗篇〉119篇172节说:「愿我的舌头歌唱你的话,因你一切的命令尽都公义。
【导语】《朱德的扁担》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年来,⼀直被⼈们传颂着,教育和⿎舞了⼀代⼜⼀代⼈。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6课《朱德的扁担》课⽂原⽂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跟⽑泽东同志会师了。
红军在⼭上,⼭下不远处就是敌⼈。
井冈⼭上⽣产粮⾷不多,常常要抽出⼀些⼈到⼭下去挑粮。
从井冈⼭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路陡,⾮常难⾛。
可是每次挑粮,⼤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们⼀块⼉去挑粮。
他穿着草鞋,戴着⽃笠,挑起粮⾷,跟⼤家⼀块⼉爬⼭。
⽩天挑粮爬⼭,晚上常常整夜整夜研究怎样跟敌⼈打仗。
⼤家看了⼼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找来⼀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____________________ 本⽂作者朱良才,选作课⽂时有改动。
【篇⼆】部编版⼆年级上册语⽂第16课《朱德的扁担》教案 教学⽬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
2、了解朱德同志和红军战⼠⼀起挑粮的⽣动事迹,体会⾰命领袖以⾝作则,与群众同⽢共苦的⾼尚品质,培养热爱⾰命领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课⽂内容,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 理解课⽂内容,感悟⾰命领袖以⾝作则,与战⼠们同⽢共苦的⾼贵品德。
教学过程: ⼀、歌曲导⼊(出⽰歌曲) ⼩朋友们刚才欣赏了⼀⾸歌曲,你知道歌中唱的是什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朱德的扁担》(板书:朱德的扁担),⽣齐读课题。
师:你见过扁担吗?它是⽤来⼲什么?课⽂中朱德的扁担⽤来⼲什么? ⼆、细读课⽂,感悟内涵。
1、学习第⼆⾃然段 ①课件:读⼀读,想⼀想,朱德军长为什么要挑粮? ②指名⽣说(课件出⽰句⼦) ③⽣再读这个句⼦。
2、学习第三⾃然段。
①师过渡:是啊,⼈是铁,饭是钢,要打败敌⼈,我们红军还要储备⾜够的粮⾷。
所以,朱德也和战⼠们⼀块到茅坪去挑粮,你瞧,朱德正挑着担⼦从远处⾛来了。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十六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堂笔记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本次课是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主题课程,我们将探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它对我们的影响。
一、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1.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古希腊,目的是为了崇尚人格的完美和身体的健康。
2. 奥林匹克运动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复兴,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
3. 奥林匹克运动包括夏季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两个系列。
4. 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是五环,代表着五大洲团结友爱。
二、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意义1. 奥林匹克运动是一种互相尊重、友谊合作、公平竞争的人文精神。
2.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间交流和友谊的桥梁和载体,有助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有助于增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合作和发展。
3. 奥林匹克运动是人们追求灵魂和身体健康的途径,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4. 奥林匹克运动是全球范围内的大型运动会,也是奥运健儿们展示自我风采和争夺荣誉的舞台。
三、探讨奥林匹克运动对我们的影响1. 奥林匹克运动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在奥林匹克运动中,运动员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用体育交流、和平友谊把共享的文化和精神传递给世界各地人民。
2. 奥林匹克运动对于我们的体育锻炼很有帮助,它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是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一个好方法。
3. 奥林匹克运动中重视的公正竞争、诚实守信、友谊合作等精神也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等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 奥林匹克运动培育的精神也对我们的成长有积极的影响,只有具备了勇气、毅力、奉献精神和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才能在未来面对人生困难不屈不挠,实现自我价值。
在本次课堂中,我们不仅了解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和意义,更深刻地认识到它对我们的影响,并通过集体讨论和观看视频,更加生动地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将这些奥林匹克运动中培育出来的品质应用到实际中去,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6课《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课文原文联邦主席、女士们、先生们:5年前,在巴黎,在1894年我宣布恢复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地方,世界各国的代表们共聚一堂,同我们一起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二十周年。
五年过去了,在这期间,整个世界分崩离析。
所幸,奥林匹克主义并没有成为这场浩劫的牺牲品,而是无所畏惧、无可指摘地挺了过来。
而今,它的眼前突然呈现出更为开阔的视野,这凸显了它即将扮演的崭新角色的意义。
奥林匹克精神开始为渐趋平和而又充满自信的青少年所推祟。
古文明的魅力,时有衰退,平和与自信正日益成为其有力的支撑。
同时,它们也是那些即将在暴风骤雨中诞生的新生文明必不可少的支柱。
然而,人类并非生而就平和自信。
还在襁褓中的婴儿,就已开始担惊受怕。
恐惧伴随着他成长的各个阶段,并在他行将就木时,给他致命一击使其崩溃。
恐惧是人类工作和休息的天敌,面对它,人类学会用勇气来针锋相对。
有些人认为,勇气这一高贵美德只有在我们的祖先身上才能看到,他们因此非常尊重先人。
在他们的想象中,勇气之花在我们当代人的手中早已残败凋零了。
但是如今,我们知道该在将来采取何种态度了。
勇气是战争中的美德,它能够在时世中造就英雄。
正如我最近在一篇关于教育学的文章中所暗示的那样,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更多的是自信而非勇气。
自信与它的姊妹平和总是携手并进、相辅相成。
这样,我们又回到了适才我提到的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质上来,这也正是奥林匹克主义区别于一般体育运动的地方,奥林匹克主义包括但又远远超越了一般的体育运动。
请允许我详细阐述一下二者的区别。
运动员非常享受努力拼搏的乐趣。
他喜欢施加于肌肉和神经上的那种压力感,因为压力往往给人一种胜利在望的感觉,即便有时到最后他未能获胜。
这种享受,深入运动员的内心,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只涉及到自身。
请想象一下,当这种愉悦向外喷涌,并与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和对艺术的奔放激情融为一体;当它为灿烂阳光所萦绕,为音乐所振奋,或被嵌入圆柱式大厅时,会是怎样的情景。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太阳》原文及教案【原文】有这么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地面寸草不生。
人们热得受不了,就找-个箭法很好的人射掉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其实,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
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我们看到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
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五千五百摄氏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
有了太阳,地球上的庄稼和树木才能发芽、长叶开花、结果;鸟、兽、虫、鱼才能生存、繁殖。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
我们吃的粮食、蔬菜、水果、肉类,穿的棉、麻、毛、丝,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
埋在地下的煤炭,看起来好像跟太阳没有关系,其实离开太阳也不能形成,因为煤炭是由远古时代的植物埋在地层底下变成的。
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着的时候,吸收了热,变成了水蒸气。
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其中的水蒸气凝成了无数的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
云层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就变成雨或雪落下来。
太阳晒着地面,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多,那里的空气就比较热;有些地区吸收的热量少,那里的空气就比较冷。
空气有冷有热,才能流动,成为风。
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它来预防和治疗疾病。
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
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____________本文作者张姞民【教案】教学目标1.会认“摄、殖”等4个生字,会写“抵、氏”等10个生字。
理解并掌握“寸草不生、步行”等词语。
第16课时第2章第4节自然灾害【学习目标】1.了解常见的自然灾害类型及危害。
2.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频发的特点。
3. 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防灾减灾知识,有效避灾,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活动方案]活动一常见的自然灾害1.仔细阅读教材P54页第一节,自主完成下列问题。
(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的类型有哪些?气象灾害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等。
地质灾害主要有:____、____、____等。
(3)想一想:我县有哪些常见的自然灾害?活动二我国自然灾害频发2.仔细阅读教材P56-57页及图2.48、图2.49,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自然灾害有何特点?(2)组内探究: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灾害相同吗?为什么?(3)探究活动:人们常说“祸不单行”。
想想看,自然灾害都是单独发生的么?活动三防灾减灾仔细阅读教材P58-60页及图2.51、图2.52、图2.53,完成下列问题。
(1)组内活动:我国自然灾害频发,说说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防灾减灾吗?(2)当自然灾害来临时,个人应采取何种适当方法,可以有效避灾?[检测反馈]()1.自然灾害的诱因是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变化C.人员伤亡D.自然现象()2.下列地理事件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工厂废水排放,河流污染B.台风造成人员伤亡C.1976年唐山大地震D.河南玉米苗遭冰雹袭击,几乎绝产()3.下列工程中,不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A.兴修长江三峡大型水利枢纽B.在沿海一带修建海防林工程C.建设“西气东输”管道D.兴建“三北”防护林工程()4.下列地区中,寒潮不容易影响到的地区是A.长江中下游平原B.华北平原C.内蒙古高原D.海南岛()5.由于季风气候显著导致多发的自然灾害有A.火山B.旱涝C.地震D.滑坡()6.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①地震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A.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巩固提升〗看下列图片回答1~3题。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第三节西亚》教学案(第2课时)边院镇初级中学马涛教学目标:1、了解西亚的居民以阿拉伯人为主,西亚地区的宗教特色及与宗教有密切相关的两个城市2、掌握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的地位,分布特点及主要的产油国,了解西亚石油的运输路线3、总结西亚成为世界热点地区的原因4、树立节约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意识,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关注世界热点问题对学生进行国际主义教育,树立正确世界观和资源观。
(复习提问)西亚的地理位置有什么特点?有什么重要性?西亚的气候有什么特点?教学重难点:西亚石油资源的分布及石油输出路线教学方法:读图法、讨论法、启发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屏幕展示清真寺、阿拉伯人、耶路撒冷、麦加的图片,学生回答:西亚是什么人种?信仰什么宗教?说什么语言?引入阿拉伯国家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1、自主学习:学生自学:“阿拉伯国家”一框内容,完成下列要求。
1、西亚是哪些宗教的发源地?西亚的两大圣城在哪里?2、请同学们在图中找出:麦加和耶路撒冷。
3、学生自读材料“耶路撒冷”,了解该城市的概况4、_________、_____________、犹太教三教都把__________奉为圣城。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谈谈你对耶路撒冷的认识?2、你认为世界各国发生矛盾时,应以什么样的态度来解决才是最明智的?【教师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树立以下观念──在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应当倡导公正、平等的观念;应当强调对话而不是对抗;应当同情弱小而不惧强权。
【探究结论】在强调人地协调的观念的同时,也应呼吁世界和平,强调民个性化修改目标修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世界时事的意识,并呼吁世界和平,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正确看待和使用资源,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回顾复习:世界三大宗教有哪些?说说你所知道的内容。
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到耶路撒冷和麦加。
族之间、种族之间的和谐相处。
学习任务(二)一、1、自主学习:读课本世界石油的宝库一框题,完成下列要求。
1、西亚的石油在世界上具有怎样的地位?(提示:从储量、产量和出口量等几个方面回答。
)2、根据课文提供的西亚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还有出口的石油占所生产石油的百分比等数据,让学生在空白纸上绘出圆扇形百分比图。
教师指导作图。
3、读图2--24,西亚有一条巨大的石油带,它分布在哪里?主要产油国有哪些?4、西亚石油主要输往哪些国家和地区?西亚石油输出的线路主要有哪几条?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1、读图2–24 西亚石油海上运输线东运:波斯湾---___________海峡--________洋--___________海峡-__________洋---日本西运近路:波斯湾--_________海峡---_______洋--_________运河--_________洋---西欧、美国西运远路:波斯湾--_________海峡---印度洋--_____角---___________洋--西欧、美国【教师精讲点拨】充分利用地图观察各航线中的咽喉要道,并屏幕演示2、“有人说:20世纪中东曾为石油而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局面?哪些国家最热衷于插手本区的局势?(在此,教师可适当结合教材和当前形势,引导学生开展讨论。
)【探究结论】本区石油资源储量占世界的一半以上,多数国家以出口石油维持其经济,有的国家为争夺油井发生战争。
而且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所需石油大部分来自本区,所以这些国家都比较关注、热衷于本区。
三、学以致用,拓展延伸:本区多数国家经济一出口石油为主,称为石油经济。
石油枯竭后,他们的经济出路又在哪里?:讨论:假如你是西亚某国的政府首脑,当本地石油开采完后,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来发展本国的经济?四、总结梳理归纳方法:本节课主要学习西亚的宗教信仰和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石油资源的分布和输出是重点。
对于输出路线要充分利用地图,把握交通咽喉。
西亚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热点地区,可结个性化修改要求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根据教材提供的西亚石油储量、产量、出口量占世界的百分比,让学生在空白纸上绘出园内扇形百分比图。
教师就作图方法进行点拨。
探究:1、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给西亚经济带来什么影响?2、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油轮都选择从苏伊士运河到达欧洲西部和美国?3、阅读“石油输出国组织”,思考,为合下面的框架来理解成为热点地区的原因。
另外要知道西亚地区通常也称中东地区或波斯湾地区。
什么要成立石油组织?这种组织对石油输出国家有什么好处?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1.下列海峡中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最近海上通道,必须经过( )A.直布罗陀海峡B.马六甲海峡C.土耳其海峡D.霍尔木兹海峡2、西亚出口到欧洲西部的石油,大部分经过( )A非洲东北部的苏伊士运河B.非洲南端的好望角C.先用油管输送到地中海沿岸港口,再装船运往西欧D.马六甲海峡3、下列在西亚难以见到的景象是( )A.沙漠广布,井架林立B.手捧《圣经》,去清真寺做礼拜C.挂美国、日本国旗的油轮进出港口D.吃椰枣、喝泉水、骑骆驼4、中东地区因伊拉克战争成为备受世人关注热点地区。
读图,回答:(1)城市A为__________国的首都,该国农业发达。
(2)B所在的国家是__________,其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__。
(3)C半岛的名称是__________,其所属的国家是__________ 。
(4)图中位于伊拉克的斜线部分是联合国划定的新禁飞区,由图上信息可知,其南北直线距离约为__________千米。
(5)西亚地区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优势是__________,限制本区发展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
(6)本区被称为“世界石油宝库”,其石油资源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及其沿岸地区,该地区石油主要由__________海峡输往西欧、日本和_________ (国家)。
(7)伊朗“核危机”问题是目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伊朗的首都是__________ 。
延伸与探究:西亚的发展给我们有所启示:近在我们的身边,远在我们的大西北与西亚在自然条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如或气候干燥,或沙漠广布,或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西北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
现在,党和国家把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随着大西北的进一步开发,我们都面临着一次千古难逢的机遇与挑战。
六、附板书设计:三、阿拉伯国家和伊斯兰教四、世界石油宝库1、西亚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2、西亚石油的分布、主要产油国3、西亚石油主要输往的国家和地区教学反思:【学后反思】1、我学习后的总体评价(很好、加好、一般、较差):。
2、我学到的主要知识和技能:。
3、我学到的主要方法:。
4、我还存在的疑难问题是:。
【教后反思】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以热点新闻图片为导入,引出西亚战乱不断的局势,提出疑问为什么西亚一直战乱不断?环绕此问题,探讨与战乱有关的各地理因素。
导入环节,我收集了媒体中西亚地区战乱的相关新闻照片,第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这些照片,和学生一起总结了西亚的特点就是“战乱”。
然后提出学习任务,探究西亚战乱的原因。
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平常知识积累,马上就举手发言,是因为石油问题、淡水问题,我对这些学生首先肯定和表扬,然后展示几个关键词,让学生选择与西亚战乱有关的词语,这时对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宗教矛盾重重”两词学生出现异议。
于是我做出了选择接着提出疑问:1.为什么说西亚的地理位置很重要?2.为什么西亚的水资源缺乏到引起战争?3.哪些数据可以说明西亚石油资源是丰富的?石油主要分布在哪?4.西亚有哪些民族,人们主要信仰的宗教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带着这些问题,我和学生一起深入学习。
首先是对“重要的地理位置”的学习,我让学生花一分钟的时间熟悉课本的地图,然后开展认图接龙,学生依次说出各大洲、大洋、海、海峡等的名字。
在熟悉地图后,对西亚海陆位置的概括就显得还简单,“五海三洲二洋之地”一呼则出。
对于水资源的学习,我从复习气候类型开始,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总结西亚河流的特点,综合起来,我用一个简单的引导“从天上降下的水很少,地上的水也很少”,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西亚水资源短缺,水资源分配问题必然会带来战争。
这时提出问题西亚战争能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问题吗?解决水资源危机问题出路是什么?出乎我的意料,学生能准确回答出要点:节约用水和发展海水淡化技术。
这可以看出学生知识面很广。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丰富的石油资源,我首先展示有关的图片,让学生介绍石油的储量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百分比以及石油的分布。
不过由于学生比较紧张,学生不积极参与。
接着是分组讨论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石油外运的路线,本活动学生完成的较好,每组都能准确地回答问题,主要归功于学生熟悉地图。
本节课最后一个内容是民族宗教,这部分内容课本介绍的比较简单,仅介绍了阿拉伯人,备课时曾想以视频来介绍这部分的内容,但视频资料不够好,因此我设计了采访当地居民(学生扮演)的方式,从当地居民的介绍中让学生了解当地的不同民族宗教信仰。
然后通过连线题,学生根据采访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
贯穿整堂课的主线是西亚战乱,在探讨战乱的各个因素时,穿插了与各因素关联的其他子地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