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2016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196.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

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自然增长的影响因素:①出生率和死亡率;②人口基数;

自然增长=出生人口—死亡人口

自然增长率= 出生率—死亡率

注意: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数变为零时,人口总数达到最多。

2.世界人口数量变化的总趋势:不断增长的。

20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的快速时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点增长很快增长缓慢

影响①加大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压

力;

②不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①劳动力不足;②国防兵员不足;

③青壮年负担重。

原因①政治独立,民族经济发展;

②医疗进步,死亡率下降。

①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原

因;

②人口老龄化严重。

措施控制人口增长鼓励生育和接纳海外移民

变化趋势人口增长趋缓人口数量比较稳定,甚至负增长4.人口增长模式:

(1)构成指标: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2)类型及特点:

原始型(“高高

低”)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传统型(“高低

高”)

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现代型(“低低

低”)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3)现阶段,判断“三率”高低的参考数值,如下:

人口金字塔图的类

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

主要特点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老年

人口比重小

各年龄组人口比重

大致均衡

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老年

人口比重大

金字塔形状

人口增长趋势迅速增长缓慢增长呈负增长,人口缩减人口增长模式传统型现代型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水平。

△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

5.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

(1)由原始型转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过渡。

(2)发达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已经进入现代型。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没有完成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全世界: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中国:目前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

6. 人口老龄化问题

(1)衡量指标: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以上

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以上。

(2)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劳动力不足,国防兵员不足;

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

老年人生活困难、生活孤单,青壮年负担过重。

(3)解决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机械增长(人口迁移)和人口自然增长。

人口机械增长=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

2.人口迁移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按照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1)19世纪以前:①特点: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②流向:旧大陆(欧、亚、非)迁向新大陆(美洲、大洋洲)

③影响因素:地理大发现与新航线的开辟;资本主义发展与殖民扩张

(2)二战以后:①特点: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的人口增多

②流向:从发展中国家(亚、非、拉)流向发达国家(西欧、北美、大洋洲)和西亚、北

非等石油输出国

③影响因素: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北非等石油资源的开发

(3)二战前后,人口迁移的方向

二战前大洲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人口迁移

(1)建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

迁移原因: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迁移方向:东部→→→西北、东北地区、海南(支援边疆建设)

迁移特点:有计划、有组织。

(2)20世纪80年代中期——现在:

迁移原因: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②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

③政策允许农民进入城镇落户。

迁移方向:中、西部→→→东部;农村→→→城市。

迁移特点:自发性的。流量发生明显变化,频率加快。

5.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1)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①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文化等联系,促进经济的发展;

②人口迁出可缓解当地人地矛盾;③可以更好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

不利影响:①人才流失;②劳动力不足;③影响迁出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①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②促进迁入地的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

③促进迁入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不利影响:①增加了公共设施的负担和城市管理的难度;

②在住房、交通、卫生、教育、城市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压力;

(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恶化)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矿产资源、自然灾害等。

(2)社会经济因素:为了寻求更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获得更多的经济待遇,

改善个人及家庭生活。——经济因素往往起主导作用

(3)政治因素: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

(4)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1.环境承载力: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衡量指标:人口数量

2.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

(1)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主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

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正相关关系

地区的开放程度

经济发达程度

人口的生活及文化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成负相关关系

3.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是一个合理值

▲环境人口容量 > 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

用地

2.城市功能分区

(1)特点:①功能区之间并无明确的界线;

②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土地。

(2)常见功能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

中心商务区(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简称CBD)

中心商务区的主要特征:①经济活动最为繁忙;②建筑物高大稠密;

③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很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5)工业区: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

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1)概念: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地域结构影响因素:

①经济因素:影响土地租金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a距离市中心的远近的影响:地租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递减;

b交通通达度对地租的影响: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②历史文化(城市功能分区的形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