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疏水表面技术在发动机防冰部件中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942.90 KB
- 文档页数:5
风力发电机叶片用防冰超疏水涂层的研究进展
倪一帆;张作贵
【期刊名称】《发电设备》
【年(卷),期】2024(38)1
【摘要】风力发电机在冬季寒冷天气下运行时极易发生叶片覆冰现象,严重影响发电效率,甚至造成停机事故。
为保障风力发电机安全高效地运行,分析超疏水涂层的防冰机理,总结其在防冰领域中应用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结果表明:超疏水涂层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风力发电机叶片防冰技术,但需要在涂层耐久性和工程化制备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总页数】6页(P1-6)
【作者】倪一帆;张作贵
【作者单位】上海发电设备成套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M315
【相关文献】
1.超疏水防覆冰涂层的研究进展
2.风力发电机组叶片防冰除冰技术研究进展
3.金属表面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性能的研究进展
4.输电线路超疏水防覆冰涂层研究进展
5.风电叶片表面超疏水性防覆冰涂层性能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第52卷第12期表面技术2023年12月SURFACE TECHNOLOGY·419·表面功能化TC4钛合金超疏水表面/超润滑表面的制备及防冷凝性防冰性能研究谭国煌,武兴华*,肖明豪,潘育彤,揭晓华(广东工业大学,广州 510006)摘要:目的为研究疏水表面与润滑表面的防冷凝及防冰机理,拓宽TC4钛合金在航空航天、医疗、化工石油、船舶制造等多个领域的应用。
方法采用阳极氧化法,在TC4表面构建了不同粗糙微结构,利用扫描电镜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对表面形貌和粗糙度进行表征,对表面进行氟化和注油后,应用接触角测量仪测试表面的接触角、滚动角和滑动角,并在恒温恒湿箱内对氟化超疏水TC4表面和注油超润滑TC4表面的冷凝行为和结冰行为进行观测。
结果以HF溶液为电解液,10 V恒定电压下,在TC4表面制备得到了突触状微结构,20 V恒定电压下制备得到了排列有序的纳米管状结构。
氟化改性后,纳米管状结构TC4表面接触角可达156.1°,滚动角为8°,表现为超疏水性。
注油后的纳米管状超润滑TC4表面接触角为109.1°,滑动角为2°,表现为超润滑性。
在冷凝测试中,超疏水表面出现了液滴自发滑移和自发跳跃行为。
在结冰测试中,注油后的纳米管状超润滑TC4表面比其他测试样品表面具有最长的结冰延迟时间45 s和最低冰黏附强度8.8 kPa。
结论超疏水TC4表面比其他测试样品表面具有更加优异的防冷凝性,进行注油润滑后,超润滑表面的防结冰性优于超疏水表面。
关键词:TC4钛合金;阳极氧化;超疏水性;超润滑性;防冷凝性;防冰性中图分类号:TB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3)12-0419-09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3.12.036The Anti-condensation, Anti-icing Performance ofSuperhydrophobic and SLIPS TC4Titanium Alloy SurfacesTAN Guo-huang, WU Xing-hua*, XIAO Ming-hao, PAN Yu-tong, JIE Xiao-hua(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006, China)ABSTRACT: To improve the anti-condensation and anti-icing properties of TC4 titanium alloy and to broaden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 in aero-space, ships, medical devices, petroleum platforms etc., microstructure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roughness were fabricated on the surface of TC4 by anodic oxidation. Synaptic hair-like microstructures and regular array of nanotubular structures were prepared on the surface of TC4 samples at a constant voltage of 10 V and 20 V with HF solution as the收稿日期:2022-11-25;修订日期:2023-03-13Received:2022-11-25;Revised:2023-03-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5109)Fund: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52005109)引文格式:谭国煌, 武兴华, 肖明豪, 等. TC4钛合金超疏水表面/超润滑表面的制备及防冷凝性防冰性能研究[J]. 表面技术, 2023, 52(12): 419-427.TAN Guo-huang, WU Xing-hua, XIAO Ming-hao, et al. The Anti-condensation, Anti-icing Performance of Superhydrophobic and SLIPS TC4 Titanium Alloy Surfaces[J]. Surface Technology, 2023, 52(12): 419-427.*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420·表面技术 2023年12月electrolyte, respectively. After fluoridation and liquid infusion of the anodized TC4 surfaces,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SLIPS were obtained. The anti-condensation and anti-icing behaviors of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SLIPS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mechanism behind were also discussed.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roughness of the two coating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respectively. After anodic oxidation at different voltage, regular arrays of triangular synaptic hair-like structure and titanium nanotube structures were obtained, respectively. After fluoridation, the hair-like structure surface displayed contact angles larger of 144° and rolling angle of 60°, while the nanotube structure surface presented superhydrophobicity with contact angle larger than 150° and roll-off angle less than 10°. To obtain SLIPS, the above fluorinated surfaces were infused with silicon oil under low pressure. The obtained surfaces present decreased water contact angles with sliding angles less than 10°. To investigate the condensation behaviors of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and SLIPS, the samples were placed in a climate chamber. The temperature of the coating surfaces was set as 4 ℃. The environmental temperature of 25 ℃ and relative humidity of 60% were selected. The condensation performance of the different coatings was compared at subcooled temperature of 12.7 ℃. During the cooling process, molecules of water vapor nucleate and grow to form tiny liquid droplets on the sample surfaces. After 30 min of cooling, these droplets grow to a certain size with an irregular shape on the polished TC4 surface. Condensates maintained their spherical shape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during cooling process and presented significantly suppressed growth compared than those formed SLIPS. At the same time, jumping and sweeping of condensed droplets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helped refresh of the surface area and increase nucleation barrier.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displayed superior anti-condensation performance to SLIPS. The anti-icing performance were carried out in the climate chamber with temperature of ‒20 ℃. The icing delay time and ice adhesion strength were characterized. Compared to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the droplet on SILIPS demonstrated icing delay time of 15 s. The reason lies in two aspects, firstly, the decreased water contact angle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at low temperature; secondly, the infused silicon oil in SLIPS serves as the heat insulation layers between water droplets and micro-nanostructured surfaces. The ice adhesion strength of th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and SLIPS were 13.2 kPa and8.8 kPa, respectively. The relative high ice adhesion strength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is due to failure of the air-trappingsites under low temperature. To sum up,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effectively suppress the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condensates, and SLIPS displayed the longest icing delay time and the lowest ice adhesion strength are more promising in anti-icing applications.KEY WORDS: TC4 titanium alloy; anodizing; superhydrophobicity; SLIPS; anti-condensation; anti-icing钛合金因具有重量轻、强度高、耐热性好、耐蚀性好、低温性能好、化学活性高等特点,在航空航天、化工、冶金、生物医疗等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1-6]。
基于超疏水表面的低能耗防除冰机制研究引言:冬季的低温天气给交通运输、航空等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冰雪对设备和设施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超疏水表面和低能耗防除冰机制,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超疏水表面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其在低能耗防除冰中的潜在作用。
超疏水表面的原理:超疏水表面是指具有极高接触角的表面,使得水滴在其上呈现出高度球形,甚至能自行滚落。
这种表面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两个因素:表面的微观结构和表面的化学特性。
微观结构通常采用纳米级别的多孔结构,可以通过化学加工或物理方法制备。
而表面的化学特性则是通过表面涂层或改性实现的,使其具有抗粘附性和自洁能力。
超疏水表面在低能耗防除冰中的应用:超疏水表面在低能耗防除冰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首先,超疏水表面能够有效减少冰雪在表面的附着。
由于超疏水表面的特性,冰雪难以黏附在其上,从而减少了冰雪对设备和设施的负面影响。
其次,超疏水表面能够降低除冰所需的能耗。
由于冰雪难以附着在超疏水表面上,除冰过程中只需要较少的能量,从而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此外,超疏水表面还能提高除冰效率和速度,减少除冰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超疏水表面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尽管超疏水表面在低能耗防除冰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成本较高,需要复杂的加工工艺和材料。
其次,超疏水表面在长期使用和复杂环境下的稳定性还有待提高。
此外,超疏水表面的应用范围仍有限,需要进一步扩展其适用场景和材料选择。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优化制备工艺、改进材料性能以及拓宽应用领域等。
结论:超疏水表面作为一种新兴的防除冰技术,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应用前景。
通过减少冰雪附着和降低能耗,超疏水表面能够有效解决冰雪对设备和设施的影响。
尽管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但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发展,超疏水表面的应用将会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为解决低能耗防除冰问题提供更加可行和可持续的解决方案。
超疏水在防冰领域的应用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寒冷的冬季或低温环境下,结冰是许多领域面临的常见问题,如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和汽车交通等。
结冰会导致设备故障、交通拥堵甚至危及人员安全。
因此,开发出一种高效可靠的防冰技术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超疏水表面作为一种新兴的防冰材料,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
超疏水材料具有特殊的表面性质,能够迅速排除液体并减少固体与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从而使水滴无法在其上停留或凝聚。
这种表面具有自清洁、抗污染和耐用性等显著特点,并表现出优异的防冰性能。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超疏水材料在防冰领域的应用展开探讨。
首先,我们将介绍超疏水的基本原理,包括其定义、特点以及制备方法。
然后,我们将详细探讨超疏水表面在防冰领域中的优势和应用案例,涵盖航空航天、建筑工程和汽车交通等不同领域。
接着,我们将重点分析超疏水技术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包括温度、湿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以及使用寿命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超疏水技术在防冰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提出未来研究和发展方向。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超疏水材料在防冰领域中的应用概况,并深入探讨其基本原理、制备方法以及存在的挑战与问题。
通过对超疏水技术的剖析,希望能够增加人们对该技术的了解并促进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和发展。
相信这将为解决结冰问题提供新思路,并为相关领域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2. 超疏水的基本原理:超疏水表面的定义与特点:超疏水表面是指具有极高接触角(通常大于150度)的表面,也被称为“莲叶效应”表面。
在超疏水表面上,液滴会形成近乎球形,并迅速滑落而不附着于表面,几乎不留下任何液滴残留。
这种特殊性质使得液体在其上方能够呈现出高度的流动性,使其对冰和水的附着与积聚能力几乎为零。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来制备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表面:1. 微纳米结构改变: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微纳米级别的结构改变,例如将材料进行刻蚀、纳米苇结构设计等等,从而增加其物理特性和化学反应活性。
㊀第43卷㊀第4期2024年4月中国材料进展MATERIALS CHINAVol.43㊀No.4Apr.2024收稿日期:2022-04-23㊀㊀修回日期:2022-07-15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2021D01C100);天山青年计划项目(2020Q012);天池百人计划项目(TCBR202106)第一作者:陈小东,男,1997年生,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胡丽娜,女,1986年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Email:hulina@DOI :10.7502/j.issn.1674-3962.202204022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技术研究进展陈小东,胡丽娜,杜一枝(新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摘㊀要:覆冰现象时刻威胁着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过去几十年里,研究人员采用各种措施来预防电力设备表面覆冰,但这些措施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㊂超疏水涂层由于具有独特的微纳米结构及低表面能物质,在低温环境下,能够延缓结冰且降低表面的冰附着力㊂从超疏水涂层的防覆冰机理入手,重点综述国内外超疏水涂层防覆冰的实验研究现状,并将影响防覆冰性能的因素分为环境因素和基底因素,分析当前方案的局限性,同时阐述提高超疏水涂层机械鲁棒性的设计与制备方面的最新进展,最后提出超疏水涂层在电力系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㊂该综述有助于研究人员建立评估超疏水涂层的防覆冰性能的试验规范,并推进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㊂关键词:电力系统;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机理;环境因素;基底因素中图分类号:TG174.4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674-3962(2024)04-0301-10引用格式:陈小东,胡丽娜,杜一枝.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材料进展,2024,43(4):301-310.CHEN X D,HU L N,DU Y Z.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Icing Technology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J].Materials China,2024,43(4):301-310.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Icing Technology ofSuperhydrophobic CoatingCHEN Xiaodong,HU Lina,DU Yizhi(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Xinjiang University,Urumqi 830017,China)Abstract :Icing always threatens the safe operation of power system.In the past few decades,researchers have taken vari-ous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icing on the surface of power equipments,but these measures can not fundamentally solve this problem.Due to its unique micro-nano structure and low surface energy materials,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can delay icing and reduce the adhesion ability of surface ice at low temperature.Therefore,started with the anti-icing mechanism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experimental research status of anti-icing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at home and abroad,divid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anti-icing performance into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substrate factors,analyze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current schemes,and expounds the latest design and preparation progress on improving the mechanical robustness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Finally,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 in pow-er system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re put forward.This review is helpful for researchers to establish test specifi-cations for evaluating the anti-icing performance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 and promote their application in power system.Key words :power system;superhydrophobic coating;anti-icing mechanism;environmental factors;substrate factors1㊀前㊀言随着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突破和新能源并网需求的增多,电力设备数量激增,设备表面凝露[1,2]㊁覆冰现象降低了电网供电能力,给电网的检修维护提出巨大挑战㊂在国内外学者的不断探索下,目前主要有2种思路来应对电力设备的防覆冰问题:除冰和防冰[3,4]㊂除冰方法包括:机械除冰法[5,6]㊁热力除冰法[7-9]㊁电磁除冰法和超声波除冰法[10]㊁化学除冰法[11,12]㊂防冰方法包括被动除冰法以及其它方法[13]㊂被动除冰方法是指涂覆电热防冰材料[14,15]和光热防冰材料[16,17],这种方法会导致电线中有泄露电流,且增加线路损耗㊂近10年来,随着仿生涂层材料的发展[18],研究人员从单一的除冰或防中国材料进展第43卷冰开始走向 防-除并举 ,着重于防㊂受 荷叶效应 启发,1996年Onda等[19]在玻璃板上用烷基烯二聚体制备粗糙表面,并在其上涂覆低表面能材料,首次获得了人工超疏水表面,为超疏水涂层的制备提供重要思路㊂该涂层使液滴难以附着于表面,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表面结冰概率和结冰量㊂图1列举了自然界中超疏水涂层的例子[20-23]㊂全力挖掘超疏水涂层在防覆冰领域的潜力,对我国 双碳 目标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㊂图1㊀自然界中超疏水涂层的例子:(a)莲叶[20],(b)鼠尾草表面[21],(c)蝴蝶翅膀[22],(d)壁虎足底[23] Fig.1㊀Examples of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 in nature:(a)lotus leaf[20],(b)sage surface[21],(c)butterfly wings[22],(d) gecko foot[23]㊀㊀目前研究现状表明,还没有一种材料可以完全解决如低温高湿等的复杂环境中的积冰问题,现有关于超疏水涂层的研究多数处于实验室阶段㊂因此,本文从超疏水涂层的防覆冰机理着手,重点综述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探讨与工程实际应用环境的差距,总结当前设计方案的局限,同时针对超疏水涂层机械稳定性差这一问题,阐述提高涂层鲁棒性的设计与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㊂本综述希望为适应复杂环境的超疏水涂层的设计提供支撑,加快工业化进程㊂2㊀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机理表面结冰从宏观上可分为3个阶段:首先是水蒸气或小液滴在冷表面凝结;其次是过冷液滴结冰;最后是液滴完全冻结,固态冰继续增长[24,25]㊂超疏水涂层的防覆冰机理可从3个方面阐释:一是超疏水涂层表面的过冷液滴滑落[26];二是超疏水涂层表面可延缓液滴结冰过程[27,28];三是超疏水涂层的低表面能可降低冰与基底的粘附力[29,30]㊂2.1㊀过冷液滴滑落超疏水涂层具有微纳米粗糙结构及低表面能物质,液滴在表面呈Cassie-Baxter状态[31],此状态下,液滴与表面粗糙结构之间存在 空气垫 ,这些空气垫起到 托举 作用,减小了液滴与表面的接触面积㊂相较于亲水和疏水表面,当液滴撞击到超疏水表面或液滴受到外力时,在-25ħ左右液滴出现明显的收缩和反弹行为[32],且最大限度地缩短过冷水与表面的接触时间㊂但是在高湿度㊁接近露点温度时,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降低,滚动角增加,这种液滴的弹跳效应可能无效[33],因此在表面试验时,要仔细考虑环境因素㊂除了 空气垫 作用,冷凝形成的小水珠在超疏水涂层纳米结构的毛细管力作用下逃逸出纳米间隙,随后与其他水珠结合成小水滴,该过程释放的能量使得水滴发生自迁移[34]㊂由于 空气垫 作用和自迁移现象,液滴在结冰之前会从超疏水表面滑落,从而大大降低表面的结冰概率和结冰量㊂图2为液滴在超疏水表面的各种状态㊂图2㊀液滴在超疏水表面的各种可能状态:(a)Cassie-Baxter状态,(b)液滴在表面滑落,(c)液滴弹跳Fig.2㊀Possible states of droplets on superhydrophobic coatings:(a)Cassie-Baxter state,(b)droplets sliding on the surface,(c)droplet bouncing2.2㊀延缓结冰时间经典成核理论中,均相成核能垒由式(1)计算: 203㊀第4期陈小东等: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技术研究进展ΔGhomo c=16πγ33(ΔG V )2(1)式中,γ为冰和水的界面张力,ΔG V 为单位体积冰和水的自由能之差㊂考虑到外界因素对成核的促进作用,此时结冰为异相成核过程,成核能垒为[35]:ΔG c =ΔGhomo cf (m ,x )(2)式(2)中,系数f (m ,x )取值在0到1之间㊂对于表面的结冰现象,在一定的驱动力下,主要考虑表面形貌对成核能垒的影响[35],即:f (m ,x )=12+121-mx w ()+x 322-3x -m w ()+(x -m )3w éëêùûú+3mx 32x -m w -1()(3)式(3)中,w =(1+x 2-2xm )1/2,m =cos θ,x =r /r c ,θ为冰核与表面的接触角,r 为成核促进粒子半径,r c 为结冰的临界成核半径㊂研究表明,在一定的驱动力下,液滴在凸面成核时,基底曲率半径越小,成核能垒越高;而在凹面成核时,刚好相反[36,37]㊂最近,作者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也证实了这一点[38]㊂除此之外,作者团队从理论上确定了圆柱体表面液滴成核所需能垒,成核能垒处在平面㊁球面液滴成核能垒之间[38]㊂由于超疏水表面微纳米粗糙结构的存在,使液滴的成核能垒高于普通表面,从而导致液滴结冰过程得到延缓㊂成核基底的形貌也影响成核速率,研究发现20nm 的颗粒尺寸设计比100nm 的颗粒尺寸设计具有更低的冰核形成速率[39]㊂从传热角度分析,超疏水涂层粗糙结构中的空气起到了 隔离 和 热障 作用,导致传热速率大大降低(图3[40]),减缓液滴在冷表面的成核以及成核后冻结峰的传播[41]㊂图3㊀冻结液滴在不同表面的散热过程示意图[40]:(a)亲水表面,(b)疏水表面Fig.3㊀Heat dissipation process schematics of frozen droplets on differ-ent surfaces [40]:(a)hydrophilic surface,(b)hydrophobic surface超疏水涂层边缘结冰现象也是表面结冰速率减缓的原因之一,由于超疏水涂层边缘处热力学相变驱动力大于中间,因此超疏水表面结冰是由边缘逐渐向中间蔓延,减缓了整个表面结冰过程㊂图4为超疏水铜表面的边缘结冰现象[42]㊂图4㊀超疏水铜表面边缘结冰现象[42]Fig.4㊀Icing on the edge of superhydrophobic copper surface [42]2.3㊀降低冰与基底的粘附力冰的粘附力是衡量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性能的重要指标㊂从根本上说,冰与固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长程的范德华力㊁短程静电作用和界面微观凸起的机械联锁[29],水在表面上的吸附由粘合力和内聚力之间的平衡造成,水分子之间氢键以及水分子和衬底之间氢键的相对强度决定了吸附力的大小㊂超疏水表面具有键合强度较低的氢键位点,导致水分子之间的内聚力大于水对基体的粘合力,使得液滴与超疏水表面的接触角较大,接触面积较小[43],从而降低表面冰的粘附力,许多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44-46]㊂但也有学者发现,超疏水涂层在经过多次结冰 融冰实验后,表面防覆冰能力减303中国材料进展第43卷弱,原因是液滴体积膨胀破坏了表面微观结构[47]㊂图5为结冰导致超疏水表面微观结构被破坏的示意图㊂因此,对于超疏水涂层是否真正有利于减小冰的粘附有待进一步研究㊂图5㊀结冰导致超疏水表面微观结构被破坏[47]Fig.5㊀Microstructure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being destroyedby freezing [47]除了上述3个方面,还要综合考虑液滴中的杂质㊁表面化学性质㊁环境因素(温度㊁湿度㊁风速)的协同作用,这样问题也更加复杂,需要国内外学者展开更深入的研究㊂3㊀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性能的实验研究超疏水涂层在低温高湿条件下是否具有良好的防覆冰性能,如较长的液滴冻结延迟时间和较低的冰粘附力,以及是否存在浸润性的转变,如由表面超疏水变为疏水,在学术界仍存在争议,原因在于各个研究之间实验条件不同㊂成冰方式可分为:静态结冰,即水蒸气在基底表面冷凝结冰;动态结冰,即液滴撞击冷基底表面凝结结冰㊂多数实验研究以一定条件下超疏水涂层表面液滴结冰速度㊁结霜量以及冰附着力的大小,作为防覆冰性能的评判依据㊂总结近几年国内外文献发现,将防覆冰性能影响因素可分为2类:一类是环境因素,即温度㊁湿度㊁液滴撞击速度㊁风速;另一类是基底因素,即粗糙度㊁浸润性㊁机械鲁棒性㊂3.1㊀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性能的影响可分为三方面:一是对液滴结冰时间延迟的影响,多数研究表明超疏水涂层可以延迟液滴结冰;二是对基底上液滴润湿状态改变的影响,这直接关系超疏水涂层防冰㊁除冰性能;三是对动态结冰中液滴撞击表面后动力学行为的影响㊂3.1.1㊀温度液滴结冰过程伴随着液滴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温度不仅影响热传递速率,也是构成成核能垒的关键因素㊂2010年,周艳艳[48]开展了-7.5,-11.8,-21.1,-28及-35ħ环境温度下普通铝表面㊁疏水铝表面㊁超疏水铝表面结霜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3种表面的结霜量都不断增加,但在同一温度下,超疏水铝表面的结霜量相较于普通铝表面有很大程度的减少,说明超疏水铝表面具有很好的防覆冰性能㊂2011年,徐文骥等[49]测量了基体温度为-5.2,-10.1及-14.2ħ时普通铝片和超疏水铝片表面结霜质量和边缘处结霜高度,发现随着温度降低,二者边缘处霜高都相应增加且差异不大,但是处于同一基体温度时超疏水铝片表面的结霜质量较少,当完成50次结霜除霜实验后,超疏水性能仍能保持㊂2014年,Hao 等[50]探究了温度对超疏水铜表面结冰㊁结霜行为的影响,发现基底温度越低,样品表面结冰㊁结霜速度越快㊂2015年,Ou 等[51]在不同温度下测量了亲水㊁疏水和超疏水表面冰的粘附力,结果显示随着温度的降低,冰在3种表面的粘附力均有所增加㊂但是对于超疏水样品,其表面冰粘附力增加幅度比亲水和疏水样品更为明显,这是因为温度较低时,液滴渗透到微结构内部,与表面形成机械联锁㊂2015年,Shen 等[52]研究了不同样品表面液滴结冰时冰层生长速度与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冰层生长速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但是超疏水表面的冰层生长速度随温度降低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这归因于超疏水表面缓慢增加的冰成核速率㊂2017年,Emelyanenko 等[53]记录了不同温度下超疏水表面液滴弹跳效率,发现-17ħ㊁湿度为75%时,超疏水橡胶表面的反弹效率达到100%;当温度在-20ħ下,弹跳效率达到70%,主要原因是随着温度的降低接触面积和液滴扩散反冲时间显著增加㊂3.1.2㊀湿度环境湿度对超疏水涂层表面结冰有促进作用且会增大表面冰的附着力,原因是当环境湿度较大,微小液滴在表面凝结成较大液滴,此时液滴压力大于毛细管力,导致表面由原来Cassie-Baxter 状态过渡为Wenzel 状态,这一点被许多文献提及[54,55]㊂图6为湿度对表面液滴浸润状态的影响示意图㊂图6㊀湿度增加促使液滴浸润状态改变Fig.6㊀Increase of humidity causing the change of droplet infiltra-tion state卢津强[56]报道了在相对湿度分别为50%,70%和90%条件下超疏水铜表面的结冰情况,发现环境湿度对超疏水涂层表面边缘的结冰行为几乎没有影响,但随着403㊀第4期陈小东等: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技术研究进展环境湿度增大,超疏水铜表面的结冰量逐渐增多,在与普通表面㊁亲水表面的对照实验中,超疏水表面在延迟结冰时间和减少结冰量方面都具有显著优势㊂Yin等[57]关注了在温度为-10~30ħ,湿度为10%,30%,60%及90%时自然荷叶与超疏水涂层表面接触角和滚动角的变化,发现当表面温度接近露点温度且湿度较高(>60%)时,接触角减小㊁滚动角增加,此时表面液滴状态从Cassie-Baxter状态变为Wenzel状态,超疏水表面的浸润性增加,当表面凝结水消失,超疏水性得到恢复㊂Wang 等[33]发现当温度为-10ħ时,相对湿度从10%变化到90%,接触角和滚动角从163ʎ和6ʎ变为138ʎ和20ʎ,这种变化必然与超疏水表面微纳米结构中水的冷凝有关;除此之外,还探究了不同湿度条件下,10μL过冷水滴从5mm高度撞击10ʎ倾斜超疏水表面的动态行为,结果表明随着湿度增加,回弹高度急剧下降,当相对湿度超过95%时,液滴无法在超疏水表面反弹㊂3.1.3㊀液滴撞击速度和风速液滴撞击速度直接影响超疏水表面Cassie状态的稳定性㊁液滴与表面接触后的动力学过程以及传热过程,如果液滴的速度较快,接触超疏水表面时获得的动能大,克服了表面微结构产生的毛细管力,从而穿透微结构中滞留的空气,此时表面浸润性将大大增加[58]㊂同时,撞击速度越快,液滴在表面的扩散系数越大,结冰越迅速[59],而且与底层固体的接触面积增加,传热增强,导致更多非均质冰核形成㊂Han等[60]探究了不同直径的超疏水圆柱体弯曲表面上液滴撞击速度对液滴铺展直径以及液滴与表面接触时间的影响,如图7所示,液滴铺展直径随着液滴撞击速度增大而增大,但液滴与曲面接触时间随之减少㊂Zhu等[61]关注了风场条件下超疏水表面的除冰性能,发现当风速为7m/s时,吹落光滑基体表面冰珠大约需要12s,但吹落经过氟化修饰处理后的超疏水表面的冰珠仅需7s,说明超疏水涂层拥有较强风场除冰能力,该研究有望推动超疏水涂层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㊂以上研究成果多数是在实验室特定环境下开展试验获得的,然而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温度㊁湿度㊁风速等因素多变,而且积冰形成的方式不同,如雪㊁霜冻㊁冻雨等㊂因此在户外复杂环境中开展超疏水涂层的抗结冰试验应引起重视㊂3.2㊀基底因素超疏水涂层对水的粘附力较低,但是对冰是否具有低粘附力,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原因在于冰与水粘附机制不同[62]㊂对冰的粘附力是评价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性能的重要指标,探究与水浸润性相关的参数(接触角㊁图7㊀水滴以不同速度撞击超疏水圆柱体表面的图像[60] Fig.7㊀Dynamic images of droplet impingement on superhydrophobic cylindrical surface at different velocities[60]滚动角等)如何影响表面对冰的粘附力,将直接影响超疏水/冰涂层的设计㊂3.2.1㊀接触角和滚动角接触角和滚动角是表征超疏水涂层的重要指标㊂关于接触角如何影响表面冰的粘附力,目前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争议㊂1997年,Saito等[63]制备了聚四氟乙烯含量为30%~ 90%的超疏水材料,并通过实验发现聚四氟乙烯含量增加使得表面接触角增加㊁表面能降低,而表面能的降低进而导致表面冰的粘附力减小,因此超疏水表面接触角的增加会导致表面冰粘附力的减小㊂同年,该团队发现聚四氟乙烯超疏水材料表面冰的粘附力和由接触角计算得出的表面自由能之间为线性关系[64]㊂2009年,Dotan 等[65]通过离心测力装置测试了亲水㊁疏水㊁超疏水等5种材料表面冰的粘附力,结果显示冰附着力随着接触角的增大而减小㊂在前人基础上,Ozbay等[66]在金属㊁橡胶和聚合物表面进行结冰实验,结果表明表面润湿性和由表面接触角计算得出的表面能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二者共同影响表面冰的粘附力㊂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冰的粘附力和接触角的相关性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㊂研究人员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接触角的滞后性对表面冰的粘附力的影响㊂Kulinich 等[67]利用离心装置测量了6种材料表面冰的粘附力,发现粗糙疏水表面冰的粘附力与表面接触角无关,而与接触角滞后密切相关㊂Meuler等[68]制备了21种不同润湿性的涂层,发现冰的粘附力和后退接触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测量表面后退接触角对表面的 憎冰503中国材料进展第43卷性 进行预测㊂与前人得出的结论不同,Wu 等[29]制备了37种不同表面形貌的超疏水涂层,发现冰的粘附强度与表面接触角㊁接触角滞后不存在简单的相关性,不能直接作为防冰超疏水涂层的结构设计参数,而应结合表面浸润性以及结冰过程中传热传质特性㊂3.2.2㊀浸润性关于超疏水表面浸润性的研究表明,超疏水表面并不一定具有降低冰粘附力的作用,这一点与超疏水表面的理论研究所推断的结果大相径庭㊂2010年,Varanasi 等[69]通过光刻工艺获得一系列疏水硅柱,然后喷涂低表面能物质获得超疏水表面㊂利用扫描电镜记录了霜在超疏水表面的形成过程,如图8所示㊂图片显示霜在超疏水表面形成时,基底的部分微观结构已经被水浸润且逐渐形成霜晶,这将对超疏水表面后续防覆冰性能产生影响㊂图8㊀霜在超疏水表面微观结构中逐渐形成[69]Fig.8㊀Gradually formed frost in the microstructure of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 [69]㊀㊀2011年,Kulinich 等[47]分别利用浸涂㊁旋涂㊁喷涂方法制备了3种不同浸润性的涂层,并测量了3种涂层表面冰的粘附力,结果显示浸涂法制备的涂层表面冰的粘附力最小,且在结冰 除冰实验中,该涂层也展现出了更加优异的机械稳定性㊂2012年,Chen 等[70]探究了表面形貌和表面化学性质对冰粘附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粗糙表面冰的粘附强度高于光滑表面,原因是冰与超疏水表面的粗糙结构形成机械联锁㊂与其结论相反,2014年Bharathidasan 等[71]的研究成果表明,亲水涂层表面冰的粘附力高于疏水涂层,并将疏水表面冰的低粘附力归因于低表面能物质㊂除了影响表面冰的粘附力,一些学者关注了浸润性对表面液滴冻结过程的影响㊂Liu [72]等研究了表面润湿性对液滴撞击曲面后动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曲率比一定时,较差的表面润湿性会阻碍液滴的扩散,但会促进液滴的收缩和回弹㊂张青等[73]在导线表面制备了超憎水涂层,探究表面浸润性对导线表面覆冰的影响㊂实验结果表明,超憎水性涂层不利于过冷水滴在导线上粘附和冻结,可以显著抑制和缓解铝导线表面覆冰的形成和增长㊂Liao 等[74]发现与普通表面相比,超疏水涂层可以有效延迟表面液滴结冰,原因在于超疏水涂层粗糙结构中的空气起到 隔离 和 热障 作用,另外由于液滴自迁移现象,部分液滴会在结冰之前滚落下来,减少了结冰概率㊂图9所示为裸铝表面和超疏水铝表面结冰情况㊂3.2.3㊀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是冰粘附力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增加粗糙度,可以提高界面拉普拉斯力,阻碍液滴从Cassie 状态向Wenzel 状态转变㊂Satio 等[64]探究了表面粗糙度对疏水表面和亲水表面冰粘附力的影响,发现这2种材料呈现出截然相反的结果㊂对于疏水表面,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导致表面冰粘附力的减小,而对于亲水表面,表面粗糙度的增加导致表面冰粘附力的增加㊂与其结论不同,Tarquini 等[75]开展了直升机桨叶表面超疏水涂层的脱冰性能研究,发现冰粘附力随表面粗糙度增加而增加,认为冰和固体表面之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增加导致脱冰所需的力增加㊂603㊀第4期陈小东等:超疏水涂层防覆冰技术研究进展图9㊀裸铝和超疏水铝表面上形成釉冰的情况[74]Fig.9㊀Glaze ice on the surfaces of bare aluminum and superhydrophobic aluminum [74]㊀㊀粗糙度除了影响表面冰附着力,还会影响表面的结霜行为㊂张友法等[76]对比研究了单级纳米结构和二级复合结构对表面除冰㊁融冰的影响,如图10所示㊂结果表明微纳米复合结构在防覆冰性能方面并不逊色于单级纳米结构,关键在于经过多次结冰 融冰试验后,微纳米复合结构表面的防霜抗冰性能仍得到保持㊂3.2.4㊀机械鲁棒性微纳米结构的机械强度弱是目前超疏水涂层面临的最大问题,因此设计出坚固耐用的超疏水涂层成为近几年学者们的研究重点㊂Groten 等[77]通过实验论证了微纳米复合结构在构建机械性能稳定的超疏水表面中的重要性,尤其当涂层抵抗外界较大剪切应力时,微米结构更是起到决定性作用㊂在Balordi 等[78]的研究中,这一点同样被证明㊂Kondrash-ov 等[79]通过刻蚀工艺制备了 微骨和纳米草 复合结构表面,经过氟化处理获得超疏水表面,该表面显示出极大的机械耐久性,尤其是抗剪切性㊂Zhang 等[80]通过刻蚀法和喷涂法制备了机械稳定性强的铝合金超疏水涂层,图11所示为涂层抗磨损示意图㊂该涂层能够抵抗循环水喷射㊁砂粒冲击和砂粒剪切磨损以及手指摩擦,图12所图10㊀可控阵列微纳复合结构表面结冰及结霜情况对比[76]:(a)条纹阵列结构,(b)方柱阵列结构,(c)四棱锥阵列结构,M代表微结构表面,S 代表光滑表面,N 代表 纳米草 ,MN 代表具有微结构和 纳米草 的表面Fig.10㊀Comparison of icing and frosting on the surfaces of controllable array micro-nano composite structure [76]:(a)striped array struc-ture,(b)square column array structure,(c)quadrangular prism array structure;M represents microstructured surface,S is smooth surface,N is nanograss,MN represents the surface with microstructure and nanograss703。
超疏水材料在电力系统中的防覆冰应用分析作者:蹇馨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22期摘要:覆冰对电网的安全运行有较大威胁,防覆冰技术是电力系统的研究重点。
超疏水涂料是一种热门新型材料,其表面特性能够缓解覆冰的积累,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防冰材料,国内外已有学者研究将超疏水涂料应用于电力设备的防覆冰中。
该文总结了超疏水涂料在电力系统中防覆冰应用的研究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超疏水材料电力系统防覆冰中图分类号:TM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a)-0031-02随着超特高压输电线路的建设与联网,输电线路的安全与稳定越来越重要[1]。
覆冰会对输电线路和电气设备的机械性能和电气性能造成影响,严重时会导致输电线路故障,威胁到电力系统的稳定与安全运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2]。
几十年来,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在输电线路覆冰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提出了几十种防覆冰方法,根据除冰原理可以划分为四大类[3]:(1)热力融冰法;(2)机械破冰法;(3)自然被动法;(4)其他法。
但是这些目前已经投入使用的和正在研究的除冰防冰方法均存在较大的缺陷,除冰效率低、能耗大,防覆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仍非常有必要。
超疏水材料是一种热门的新材料,可促进水滴的流逝,降低水滴冻结概率,进而延缓覆冰形成,但现有研究对疏水性涂层的防覆冰效果尚存在争议。
该文讨论了超疏水材料的防冰机理及应用研究,分析了超疏水材料在电力系统防覆冰中的应用前景。
1 超疏水表面的防冰机理超疏水材料的产生受自然界中荷叶的启发,荷叶表面分布着大量微米尺度的突触结构,突触上还有纳米尺度的突起,这种特殊结构能够将水滴托起,水滴与荷叶的接触面积非常小,受到的摩擦力很小,因此极易从荷叶表面滚落。
另外,在文献[4]中研究了超疏水涂层表面对水滴的冻结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物体表面接触角越大,疏水性越强,同时水滴越容易滚落,覆冰环境下,过冷却水滴在超疏水表面被冻结所需的时间越长。
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及应用一、本文概述超疏水表面,也称为超防水表面或荷叶效应表面,是指具有极高水接触角和低滑动角的固体表面。
这种特殊的表面性质使水滴在其上几乎无法附着,即使附着也能轻易滚落,因此具有自清洁、防腐蚀、防结冰、防雾等独特功能。
超疏水表面的这些特性在材料科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机械工程、航空航天、建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疏水表面的特性主要来源于其独特的微结构,这些微结构可以在微米甚至纳米尺度上影响水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行为。
因此,研究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对于理解超疏水表面的作用机制、优化超疏水表面的制备工艺、拓展超疏水表面的应用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超疏水表面微结构对其疏水性能的影响,包括微结构的类型、尺寸、分布等因素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机制。
本文还将介绍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以及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超疏水表面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超疏水表面微结构的基本原理超疏水表面,也称为超防水表面或荷叶效应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微纳米结构的表面,其水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
这种表面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水珠在其表面难以停留,极易滚动脱落。
超疏水表面的微结构原理主要基于两个方面:表面粗糙度和表面化学组成。
表面粗糙度对超疏水性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通过构建微纳米尺度的粗糙结构,可以大大增加固体表面的实际面积,从而在表面与水滴之间捕获更多的空气,形成稳定的空气垫。
这种空气垫的存在显著减少了固体表面与水滴的直接接触面积,降低了表面能,从而提高了表面的疏水性能。
表面化学组成也对超疏水性能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引入低表面能的物质,如氟硅烷、长链烷烃等,可以降低固体表面的自由能,进一步提高其疏水性能。
这些低表面能物质可以在微纳米结构表面形成一层自组装单分子层,进一步减少水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增强超疏水效果。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超疏水表面的应用1自清洁的应用当具有超疏水表面的金属稍微倾斜,再喷洒人工雨时,金属表面的小水滴将会合并成大水珠滚落,并带走表面的污染物,实现自清洁或易于清洗,减少了洗涤剂对环境的污染,省力又环保。
2 耐腐蚀的应用大多数金属材料表面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氧化,遇上水等常见的液体腐蚀介质,氧化膜不能有效的起到保护作用。
如果金属表面覆盖有超疏水膜层,膜层的微纳米符合结构中所含的”空气垫”将会保护金属表面,隔开基底与液体的直接接触,使得腐蚀离子难以到达金属表面,显著提高了金属的耐蚀性。
3 流体减阻应用船舶等航行体在前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来自水流和空气的阻碍,除了兴波阻力和压差阻力,最大的前进阻力是摩擦阻力。
表面超疏水的固体浸没在水中时并不是与液体直接接触而是隔着一层空气薄膜局部接触,并且其表面的超疏水结构中所含的空气可以大大增加固体的浮力,加上有些超疏水膜本生是疏水材料,极难溶于水,因此超疏水表面能够明显降低水流的摩擦阻力。
4 防冰抑霜的应用表面超疏水的金属基体之所以防冰霜是由于以下四个因素:(1)接触角越大,结霜时的热力学势垒越大,活化率越低,水珠的液核难以生成,导致了初始水珠的出现变慢;(2)接触角越大,生成的水珠的曲率半径越小,水珠表面的饱和气压越高,水珠生长的缓慢;(3)接触角越大,生成的水珠越容易合并长大,液滴高度越高,离冷面越远,与冷表面的接触面积越小,减缓了换热过程,水珠不容易冻结。
(4)接触角越大,滚动角越小,水珠与固体表面的黏附力越小,容易在自身重力或风力等外在作用力的作用下掉落。
实际应用中,可以将卫星天线最外层的保护层制备为具有超疏水性能的膜层,这样就能大大减少雨雪的附着,从而保证通讯信号不受雨雪的干扰。
5.油水分离的应用20℃的室温下纯水的表面张力为m72,他是同等温度下油等有机8.mN/物表面张力的2~3倍如果某种材料的表面自由能介于二者之间,那么该材料就会具有超疏水超亲油的独特性能。
超疏水和超润滑防冰表面的制备技术概述徐玉坤;朱宝;孙林峰;何洋【摘要】对超疏水和超润滑防冰表面的制备方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制备防冰表面的重要意义,重点介绍了化学涂层、表面微纳结构和液体润滑层3种获得超疏水和超润滑防冰表面方法的研究现状,并对防冰表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The preparation of superhydrophobic and slippery liquid-infused porous surfaces (SLIPS) is reviewed in this paper.The significance of the preparation of anti-icing surfaces is introduced firstly.Then the state of the arts of three kinds of preparation methods,includingcoating,micro/nanostructure and liquid lubrication layer,are mainly presented.Finally,the trend of anti-icing surfaces is discussed.【期刊名称】《航空制造技术》【年(卷),期】2017(000)014【总页数】5页(P44-48)【关键词】防冰;化学涂层;表面微纳结构;液体润滑层;制备方法【作者】徐玉坤;朱宝;孙林峰;何洋【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西安710072;西安爱生技术集团公司,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微纳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72;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西安710072【正文语种】中文飞机结冰是当飞行器飞行于温度处于冰点附近或者更低的大气中,飞机各部件(例如机翼、操纵面和发动机进气口处)表面发生结冰的现象[1]。
超疏水绝缘涂层制备与防冰、防污研究现状李剑;王湘雯;黄正勇;赵学童;王飞鹏【摘要】Icing disaster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threats to the security and stability of power system. With many excellent properties such as low wettability and low surface energy, super hydrophobic insulation coatings can improve the anti-icing and anti-pollution performance of transmission lines effectively.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super hydrophobic coatings in power system including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summarized. The basic properties of super hydrophobic insulating coatings are introduced, such as electrical insulation, chemical stabil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y. Compared with other common coatings, the mechanism of super hydrophobic coatings in delaying the icing of insulators is expounded, indicating that the hydrophobic coating has good anti-icing and anti-pollution performance. In addition, the application of super hydrophobic coatings in the field of corrosion protection is also introduced. Finally, the issues about future research on super hydrophobic coatings are raised. In order to improv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the coating, it is important to focus on the economy of the preparation method, the long-term performance of the surface and the mechanism of anti-pollution flashover.%输电线路的覆冰灾害是电力系统最严重的威胁之一.超疏水绝缘涂层具有强憎水性和低表面能,因而具有提高输电线路防覆冰与防污性能的潜力.对超疏水绝缘涂层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研究现状进行概述,介绍超疏水绝缘涂层的电绝缘性、化学稳定性、机械稳定性等基本性能,对比分析超疏水绝缘涂层与普通憎水性绝缘涂层的防覆冰与防污性能,阐明超疏水绝缘涂层在延缓绝缘子覆冰方面的机理.此外,对超疏水绝缘涂层在耐腐蚀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现状也进行了介绍.提出在未来输电线路超疏水绝缘涂层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制备方法的经济性、涂层表面的长效性以及防污闪机理等方面的关键问题,提升涂层的综合性能.【期刊名称】《电工技术学报》【年(卷),期】2017(032)016【总页数】15页(P61-75)【关键词】超疏水涂层;电绝缘;防覆冰;防污闪;稳定性【作者】李剑;王湘雯;黄正勇;赵学童;王飞鹏【作者单位】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400044;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输配电装备及系统安全与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庆大学) 重庆 4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M215为应对电力能源地理分布不平衡问题,我国提出了西电东送、南北互供、超级电网[1]以及全球能源互联网[2]发展战略。
第52卷第12期表面技术2023年12月SURFACE TECHNOLOGY·135·基于超疏水表面的主被动复合防/除冰技术研究进展许露晴1,石珍旭1,刘祯达1,刘蕊迪2,杨邱程1,潘梦瑶1,刘森云2*,王德辉1*,邓旭1(1.电子科技大学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成都 610054;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 结冰与防除冰重点实验室,四川 绵阳 621000)摘要:介绍了光热、电加热、磁能、声波能与超疏水表面相结合的主被动复合防/除冰技术及其机理与应用,阐述了以上复合型防/除冰技术的优势与不足。
其中,光热复合技术具有耗能低、材料选择多样化等优点;电加热复合技术工艺简单,易于规模化制造;磁能复合技术可满足复杂场景的防/除冰应用需求;声波复合技术则具有结构简单的优势。
此外,同时复合多种能场可进一步提升防/除冰工作效率,是主被动复合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
最后,阐述了基于超疏水表面的主被动复合防/除冰技术的不足之处,并展望了复合防/除冰技术的应用研究前景。
关键词:超疏水;电加热;光热;磁能;声波能;防/除冰;主被动复合式中图分类号:TG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3660(2023)12-0135-12DOI:10.16490/ki.issn.1001-3660.2023.12.012Research Progress of Active/Passive Composite Anti/De-icingTechnologies Based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XU Lu-qing1, SHI Zhen-xu1, LIU Zhen-da1, LIU Rui-di2, YANG Qiu-cheng1,PAN Meng-yao1, LIU Sen-yun2*, WANG De-hui1*, DENG Xu1(1.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and Frontier Sciences,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Chengdu 610054,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Icing and Anti/De-icing, China Aerodynamics Researchand Development Center, Sichuan Mianyang 621000, China)ABSTRACT: The work aims to introduce composite anti-/deicing methods that combine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with active anti-icing methods of photothermal treatment, heating, magnetic energy, and acoustic energy, along with their mechanisms and applications. The advantag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composite anti-/deicing technologies were summarized. Among them, the photothermal composite technology showed low energy consumption and diverse choice on materials. The electric heating composite technology possessed a simple process and was beneficial to preparation in a large area. The magnetic energy composite technology satisfied the needs of anti-/deicing in complex scenes. The acoustic wave composite technology had a收稿日期:2023-10-29;修订日期:2023-12-08Received:2023-10-29;Revised:2023-12-08基金项目: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结冰与防除冰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IADL20210411)Fund:Key Laboratory of Icing and Anti/De-icing of CARDC (IADL20210411)引文格式:许露晴, 石珍旭, 刘祯达, 等. 基于超疏水表面的主被动复合防/除冰技术研究进展[J]. 表面技术, 2023, 52(12): 135-146.XU Lu-qing, SHI Zhen-xu, LIU Zhen-da, et al. Research Progress of Active/Passive Composite Anti/De-icing Technologies Based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J]. Surface Technology, 2023, 52(12): 135-146.*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136·表面技术 2023年12月simple structure. In addition, the simultaneous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energy fields could further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anti/deicing performance, so it was one of the trends for developing active-passive composite technologies. Finally,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active-passive composite technologies were elaborated based on superhydrophobic surfaces,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ose composite anti-/deicing technologies was prospected.KEY WORDS: superhydrophobic; heating; photothermal; magnetic energy; acoustic energy; anti/deicing; active-passive composite结冰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严重的表面结冰会对船舶[1]、海上平台[2]、电力线[3]、飞机[4]、风力涡轮机[5]、道路[6]、光伏发电[7]的正常运行和安全造成严重影响[8]。
超疏水功能界面的制备及应用一、概述超疏水功能界面,也称为超疏水表面或荷叶效应表面,是一种具有特殊润湿性质的材料表面,其接触角大于150,滚动角小于10,显示出极强的水排斥性。
自然界中,如荷叶、水黾足等生物表面就具有这种超疏水特性,使得水滴在其表面难以停留,容易滚动。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制备超疏水功能界面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其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
超疏水功能界面的制备通常涉及低表面能物质的修饰和微纳米结构的构建。
低表面能物质如氟硅烷、长链烷烃等可以通过降低表面张力,使水滴在材料表面难以铺展。
而微纳米结构则可以通过捕获空气,形成一层气垫,进一步增强表面的疏水性。
超疏水功能界面在多个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防水材料领域,超疏水表面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防水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在自清洁材料领域,超疏水表面可以轻易去除表面的水滴和污渍,实现自清洁效果。
超疏水功能界面在油水分离、抗腐蚀、抗结冰、生物医学等领域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本文旨在综述超疏水功能界面的制备方法、性能表征以及应用领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文还将探讨当前超疏水功能界面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1. 阐述超疏水功能界面的概念及特点超疏水功能界面是一种特殊的表面结构,具有极高的水接触角和极小的滚动角,使得水滴在表面上难以润湿和附着。
这种独特的性质赋予了超疏水功能界面许多引人注目的特点和应用潜力。
超疏水功能界面的水接触角通常大于150,有时甚至接近180,这意味着水滴在接触表面时会迅速弹起,形成类似于荷叶上的“水珠”现象。
这种超疏水性来源于表面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通过调控表面的粗糙度和引入低表面能物质,可以实现从亲水到超疏水的转变。
超疏水功能界面具有自清洁效应。
由于水滴在超疏水表面上难以停留,因此灰尘、泥土等污染物在表面上的附着力也会被大大削弱。
当水滴滚落时,可以轻易地将这些污染物带走,从而实现表面的自清洁。
超疏水材料的应用前景超疏水性是一种特殊的润湿性,一般指水滴在固体表面呈球状,接触角大于150度,滚动角小于10度。
材料表面能(材料表面分子比内部分子多出的能量)越低,疏水性越好,且当低表面能材料具有微观粗糙结构时,水滴与材料之间会形成一层空气膜,阻碍水对材料表面的润湿,从而形成超疏水状态。
构造超疏水表面有两种方法,一是在疏水材料表面上构建微观粗糙结构,二是用低表面能物质对微观粗糙表面进行改性。
材料的超疏水性越好,水滴在材料表面上越接近球形,与材料的接触面积越小,越易从材料表面滑落。
此外,水滴在超疏水材料表面滚落时可带走污染物,使材料表面保持清洁。
因此超疏水材料具有防水、防腐蚀、防冰以及防附着等多重特性。
1.应用于装备,提升装备的防腐蚀、防生物附着、防冰和自清洁能力在防腐蚀方面,超疏水材料可以阻断水分与金属材质的接触,从而缓解舰艇水线以上部分的氧化腐蚀。
2010年,美国海军在“麦克福尔”号驱逐舰上使用超疏水涂层材料保护舰船武器系统以及其他暴露在外的装备,防止这些系统和装备被盐雾锈蚀侵害。
在防生物附着方面,超疏水材料可以有效防止海洋生物在舰船表面的附着,可以作为舰船防污涂料。
传统防污涂料依靠释放种、铜、铅等金属离子杀死附着生物,超疏水材料则具有环保特性,可以减少有色金属的使用。
在防冰方面,超疏水涂层因具有能耗低、适用范围广、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在航空、舰船、电力,通信、能源等领域的防结/覆冰雪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工程应用前景。
2016年6月,美国莱斯大学研制出可高效防冰的石墨烯复合超疏水材料, 当温度高于-14℃时,冰无法在材料表面凝结。
利用石墨烯的导电特性,在更低温度下该材料可以通过电加热来防冰或除冰,只需施加12伏的电压就可使材料在-51℃低温下防结冰。
在自清洁方面,超疏水材料表面特殊微纳米结构使污染物在材料表面的附着力降低,同时,超疏水材料的防水特性可使表面的水滴滚落时带走污染物,保持材料表面的清洁。
超疏水表面的原理及应用摘要:超疏水表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比如在减阻、润滑等方面。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和相关制备方法,以及它的两种影响因素和相关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了超疏水表面应用的一些优缺点。
关键词:超疏水表面、润湿性、微/纳米结构、防冰冻、减阻超疏水表面的基本原理1. 自然界中有很多动植物的表面具有超疏水的性质,例如玫瑰和荷叶。
仿照生物表面的微观结构,人们开始关注仿生材料。
通过对这些生物的研究,人们对于超疏水表面的认识更加深入,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1.1超疏水表面的基本理论当液体与固体接触时,液体沿固体表面扩展的现象称为液体与固体的浸润现象。
在气体、液体、固体三相的交界处作液体表面与固体表面的切线,则此切线所构成的液体内部的夹角θ即为接触角。
液滴在斜面上时,随着斜面倾斜角的增大,液滴开始滚动的临界角则定义为滚动角。
在理想固体表面上,接触角由三相的表面张力决定,并满足Young’s[1]方程:cosθ=(γsg-γsl)/γlgγsg、γsl 、γlg分别为固-气、固-液、气-液间的表面张力。
由于真实固体表面并非理想固体的光滑表面,故必须还要考虑表面的粗糙度。
提出相关的较为成熟的基本理论有Cassie状态及Wenzel状态等。
Cassi研究了组成不均一的固体表面对液滴浸润性的影响[2]。
在Cassie理论中,水滴未进入固体表面粗糙的微孔,从而形成水滴与空气膜界面。
Cassie方程为:cosθc=f1cosθ1+f2cosθ2θc为表观接触角,θ1、θ2分别为液-气、固-气的接触角,f1和f2为液体、固体表面和空气接触的比例。
而Wenzel[3]理论则描述了水滴完全湿润固体表面,与固体不存在空气膜的情况。
Wenzel提出的接触角方程为:cosθw=r(γsg-γsl)/γlg=r cosθ其中r为表面粗糙因子。
当接触角小于90°时,表面为亲水性表面;当接触角大于90°时,表面为疏水性表面;当接触角大于150°,且滚动角小于10°时,表面称为超疏水表面。
超疏水的原理及应用一、超疏水的定义超疏水是指具有非常高的液体接触角,即水珠在其表面上能够形成非常接近于180度的接触角度。
超疏水表面具有很高的疏水性,水滴在其表面上无法附着,会形成稳定的球状。
二、超疏水的原理超疏水的原理基于表面微纳结构的设计。
通过在材料表面引入特定的微米或纳米结构,可以改变材料表面的特性,从而实现超疏水效果。
以下是超疏水的两种常见原理:1. 微纳结构原理超疏水表面通常包含许多微米或纳米级的凸起结构。
这些结构可以使水滴在表面上保持悬浮状态,而不与表面产生直接接触。
这种微纳结构能够降低液体在表面上的接触面积,减小表面对液体的吸附力,使水滴迅速脱离表面。
2. 化学剂原理在超疏水表面上,结合微纳结构,还可以使用化学剂改变表面性质,增加疏水性。
这些化学剂可以使水滴在表面上形成球状,从而减少液滴与表面的接触面积和粘附力。
常用的化学剂包括疏水涂层、聚合物以及草酸盐等。
三、超疏水的应用超疏水材料具有许多实际应用的潜力,以下列举了一些主要的应用领域:1. 防污涂层超疏水材料可以用于制造防污涂层,使污垢无法附着在表面上。
这种涂层广泛应用于建筑、船舶、汽车和飞机等领域,可以降低清洁成本,提高表面的耐久性。
2. 自清洁材料超疏水的材料可以让水滴自行滚落,并夹带表面上的污垢一起滚落,实现自清洁作用。
这种材料可以应用于窗户、镜子、屏幕等产品上,减少了清洁的频率和成本。
3. 防冰涂层超疏水材料可以用于防冰涂层的制造。
在低温环境下,水滴无法在超疏水表面上凝结成冰。
这种材料可用于飞机表面、导航标志和建筑物等,提高安全性和效率。
4. 微流体控制超疏水材料与微体系结合,可以用于微流体控制。
通过调整微纳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可以实现微流体的分离、混合和传输等操作。
这种技术对于生物医学、化学分析和微芯片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5. 油水分离超疏水材料可以用于油水分离的场合。
通过超疏水表面的特性,可以使油滴在水上浮起,实现油水分离的目的。
超疏水、超声波与叶片控制三方面改进的风力发电叶片防冰方法我国整个区域除华南区域外,都会遭受结冰损失,由于湿度、临界温度的共同作用中西部、西南的云贵区域反而是覆冰危害最严重的区域。
风力发电机因为结冰、覆冰产生的功率损失、机械故障、覆冰抛落等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风力发电机安全运行的严重隐患之一。
云贵区域的某国企业主17年-18年的结冰覆冰损失就达到近6000万。
二、结冰的气候与种类水的有液态、气态、固态三相特征。
液态可以转为固态,气态也可以直接转为固态。
在实际风力发电机相关的结冰就会出现几种结冰类型。
综合航空行业的定义,结冰时的大气气候有三种类型:云雾中结冰、降水结冰(冻雨、降雪)与霜冻。
它们分别代表了过冷水液相转固相、液滴附着后转固相、气相直接转固相的三种形式。
2.2结冰的种类根据空气中水滴尺寸大小、水滴的数量(含水量)、风速、水滴温度、持续时间、积累效率以及叶片的弦长等的不同,积冰的大小、形状和特性具体区分如下:2.2.1雾凇雾凇是指针状和雪花状的薄冰。
雾凇不透明,表面粗糙。
多形成在温度为-20℃左右的云中,水滴尺寸及含水量都较小的情况下。
在风力发电领域多发生在内蒙、东北平原等地。
雾凇一般是从一个小点发展而来,沿叶片前缘迎风面成三角形分布。
这种积冰的密度很小,并且在叶片上的附着力小,比较容易清除。
2.2.2 霜凇/雪凇霜凇是在-10℃~-15℃温度下,云中水滴尺寸较大,含水量较高的寒冷环境下将会出现高密度的不透明状白色积冰。
由于积冰形成过程中与叶片表面的附着力很强使得这种积冰比较难于清除。
尤其是东北山区的风力机在冬天云层中运行时易出现,或者寒潮掠过的云贵山区。
霜冻天气过程会形成霜凇,即在风速较低时,水蒸气在冰冷的叶片表面直接凝固的一种积冰形式2.2.3明冰/雨凇明冰/雨凇结冰现象是冰光滑透明、结构坚实。
水滴尺寸非常大,含水量较高,该型积冰是指部分液滴没有在撞击叶片表面瞬间结冰,而是沿着表面流动随后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