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家世中的几个问题
- 格式:pdf
- 大小:157.80 KB
- 文档页数:3
晏殊的文学成就与政治境遇晏殊是北宋文坛上的一位才子,他的诗、文、曲、赋均有所成就,被誉为“北宋第一大文豪”。
他出生于一个世家,父亲是汴京留守晏几道,据说其家族出自北魏孝文帝的后代。
晏殊自小聪颖过人,读书写字都很好,久而久之,他的文才和才情愈加显著。
晏殊的文学成就晏殊的文学成就非常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诗词成就。
晏殊的诗词格调高远,清新自然,以写景抒情为主,多咏物、咏山、咏水、咏花、咏鸟、咏月、咏雪、咏风等。
他对物理以至精神的描写都很有独特的特色,行文自然流畅,选词精辟妙趣横生,极具抒情和画境的效果。
比如他的《浣溪沙》、《永遇乐》等词,凭借其清丽高逸、字字珠玑的婉约风范,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经典佳作。
二、曲子成就。
晏殊的曲子主要包括大曲和小曲两类,其中以大曲最具代表性,又称“南曲”。
大曲是一种音乐戏剧形式,音乐片段和对白相间出现,多达数百个段落。
晏殊的《牡丹亭》、《汉宫秋》等大曲,其音乐开头悠扬大气,内涵深厚,情感真挚,感染力、表现力很强。
三、赋文成就。
晏殊的赋文也是非常著名的。
赋是一种强调文学和艺术的表现力,特别是描写能力的文学体裁,很多人把赋称为“太白之辞”。
晏殊的赋文不仅修辞华丽,用词新颖,有着独特的叙事和描写手法,更是把诗歌和散文的特色融为一体。
晏殊的政治境遇晏殊生活在“仁宗毕命”,“英宗即位”的年代。
他早期曾经担任过翰林学士,乐德观正言等官职。
然而,晏殊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曾经与赵炅斗争,晏殊落得了一番苦战,终究不能扭转局面。
后来,金人南侵,政局混乱,晏殊“家道中落”,只有靠经商维持生计。
晏殊的一生曾经历过多次起伏,他的人生经历磨砺了他的性格、思想和文学艺术品味。
他的作品皆是自己人生经历的产物,饱含他对生命的感悟、思考和领悟。
他的文学成就和政治境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仅是因为文艺成就背后的努力和坚持,也因为他一生中的各种经历,都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艺术创作。
总之,晏殊是当时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他的创作成就数不胜数,赢得了无数后人的赞誉与钦佩。
晏殊的一生是否圆满?他在官场上三起三落的原因是什么?大家好,说起晏殊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晏殊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是来自江西的神童?还是温文尔雅的文人?又或者是《清平乐》中那个宋仁宗身边的温和老师?当然电视剧在一定程度上美化了晏殊和宋仁宗之间的关系。
在历史上宋仁宗对晏殊一直有一个心结,那就是晏殊编写的李宸妃墓志铭。
这份墓志铭是晏殊顺从刘太后的旨意编撰李宸妃无子,由此宋仁宗对晏殊嫉恨,这件事此后被反复提及,成为两人的心坎。
不过晏殊的一生还是比较圆满,他是一个神童,有岳父李虚己和宋真宗的赏识,又是宋仁宗的东宫旧臣,一生虽然三起三落,但是相比较于寇准、丁谓、王安石、苏轼等人来说,他的贬官根本不是事,如果用现代话语说,晏殊就是一个人生赢家。
晏殊出生平民,但他是神童还有好岳父晏殊是抚州临川人,属于现在的江西省抚州市。
按照晏氏家族的说法,晏氏的祖先是春秋时期齐国名臣晏子,不过这不太可信,可以追溯的晏殊直系祖先是唐朝进士晏墉,不过他是山东临淄人,而且生活在唐朝末年的天下大乱之中,晏墉的儿子晏延昌把家从山东搬迁到了临川,此后临川便是晏氏家族的居住地。
晏延昌有两个儿子,老大叫晏郜,老二叫晏邵。
这两人比较能生,晏郜生有8子,晏邵生有7子。
晏氏家族也由此变为了两支,其中晏邵迁徙到高安,而晏郜则是留在了临川。
晏郜的二子即是晏固,晏固的儿子即是晏殊。
晏固出生时,江西正处于南唐的统治下,此后南唐灭亡到北宋建立。
晏固本人是“抚州手力节级”,属于武职吏员。
按照现在的说法,晏固是一个小公务员,步入了宋朝的中产阶级,而且能打善斗。
关于晏殊的传说有很多。
比如晏殊出生的时候,有一个白鹤在晏家的屋顶上飞来飞去,就有人想要用弓箭射这只白鹤,但是怎么都射不着,突然惊雷落下,人们正在吃惊的时候,晏殊呱呱落地,而白鹤已经不见踪影。
另一个故事则更加好玩,传闻晏殊到了七岁时,还不会走路说话,晏家的人觉得这个孩子有问题,于是准备了一个木桶要把晏殊扔到河里,让别人收养晏殊。
宋代词人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与创新1. 引言1.1 概述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词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有许多杰出的词人,其中晏殊与晏几道是备受瞩目的两位文化名人。
他们不仅以高超的艺术才华和深远的影响力成为了当时文坛的璀璨明星,更因为他们在家族传承和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而被后人所赞誉。
本文着重探讨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与创新问题。
首先将介绍他们所属家族的背景和起源,进而阐述晏殊在诗词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家族传统延续的努力。
其次,则探究晏几道如何在继承家族传统之余还能突破传统,在创作上实现了语言风格、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的新生代创新。
最后,通过评价分析家族传承与创新对晏殊与晏几道产生的影响评价,并总结文章主要观点及论证过程。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首先是引言,即本部分,对文章的主题和结构进行简要介绍。
其次是第二部分,讨论晏殊与晏几道所属家族的背景和起源,并具体阐述晏殊在文学方面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对家族传统的延续。
然后是第三部分,探究创新在晏殊与晏几道诗词中的体现,包括语言风格、题材内容以及艺术表达方式等方面。
接下来是第四部分,评价家族传承与创新对晏殊和晏几道产生的重要影响,包括文人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提升、文学流派发展与影响力提升以及艺术价值和审美观念变革等方面。
最后,在第五部分中给出了全文总结,并针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提出建议。
1.3 目的通过对宋代词人晏殊与晏几道家族传承与创新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探讨他们在文学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和其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通过分析家族传承与创新对晏殊与晏几道的影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对宋代文学的贡献,并且从中汲取启示和经验,为当今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此外,本文也旨在促进对晏殊与晏几道以及其家族的更深入了解,传承并弘扬他们的精神气质和艺术风格。
2. 晏殊与晏几道的家族传承2.1 家族背景和起源晏殊和晏几道是中国宋代著名的词人,他们来自一个文学世家。
高中作文素材:晏殊—晏几道父子介绍晏氏父子之前,不妨先说一说北宋初年两个名人,一个是王禹偁,一个是寇准。
王禹偁是北宋初诗人,只留下一首词——《点绛唇》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佳丽”解,没人提携。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数峰无语立斜阳”,用拟人手法写自然景物,显得特别有情趣,也显示“澶渊之盟”。
公元1004年,契丹萧太后率兵大举入侵,宋朝廷一些人吓得主张迁都逃跑。
任宰相的寇准,则极力主张宋真宗亲临前线督战。
真宗勉强听从了,结果还算打了个胜仗。
可是,宋朝的基本国策是对外妥协以求得皇权的稳定,于是,打了胜仗照样向契丹赔款。
而寇准因得罪了主张逃跑的官僚,两年后就被罢了相位。
他为人刚正,是北宋一代名臣,词则没有脱出花间派的窠臼,词境淡远,情致缠绵——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苹满汀洲人未归。
写游子思乡之情,有一种无法排遣的凄苦,可能是他贬官在江南时写的吧。
这与他的诗很相近——杳杳烟波隔千里,白苹香散东风起。
日落汀洲一望时,柔情不断如春水。
两相比较,词显得不如诗更有味道。
北宋初年,词坛上还没有什么较为杰出的词人,和足以震撼人心的佳篇佳句。
这种情况,到晏殊进入词坛后才有了一些改变。
说到晏殊,我们自然立即就会想到他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这是一千年前创作出来的两句词,却依然充满了生命活力,参与着现实生活,我们随时都可能引来当自己的话说。
晏殊是个神童,七岁就能写文章,十四岁被推荐给皇帝,镇定自若的与成年人一起参加进士考试,就成了进士。
从此一帆风顺步入仕途,晚年官至宰相。
他是当时的文坛范仲淹、欧阳修这些名重一时的人物,都受到过他的奖拔。
浣溪沙;还有“夕阳西下几时回”,就是说,夕阳什么时候还能把那“一曲新词酒一杯心。
论晏几道的悲剧人生与独特词风晏几道,这位北宋初年的著名词人,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词风而备受后世推崇。
然而,他的人生经历却是充满了悲剧色彩。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晏几道的悲剧人生和独特词风两个方面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他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是晏殊的第七子。
他生于荣华富贵之家,然而命运却对他并不宽容。
他的父亲晏殊为宰相时,曾深受宋仁宗赏识,然而晏几道却并未因父辈的荣耀而得到多少实惠。
尽管天资聪颖,他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坎坷。
在情感方面,他曾与一女子相爱甚深,最终却因家道中落而被迫分离。
这种种不幸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注入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挚的情感。
晏几道的词风独特,他以率真、深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意象。
他的语言运用十分巧妙,往往用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深沉的情感。
他的修辞手法多样,不拘一格,无论是婉约还是豪放,都能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种独特的词风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他对前人诗词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也与他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要深入了解晏几道的艺术成就,我们不妨选取他的一首代表性词作《鹧鸪天·梦回长河》进行分析。
在这首词中,晏几道通过对梦中回到长河的描写,抒发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和对故人的思念之情。
他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绘手法,将这种情感表现得十分到位。
如“柳堤长,水漾漾。
金缕吹絮轻扬”等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往昔的追忆和怀念之情。
这种表现手法为后世词人所效仿,成为了晏几道独特词风的代表之一。
晏几道的悲剧人生和独特词风的形成,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
作为一个出身名门的贵公子,他本应享受着优裕的生活和荣华富贵,然而命运的捉弄却让他在年轻时便饱尝了生活的苦涩。
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人生和情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也使得他的词作更加真挚、深沉。
晏几道的文学成就和思想价值,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词作上,更体现在他的人生哲学和价值观念上。
尽管命运多舛,他却始终坚持着对真挚情感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1005年,14岁的晏殊以“神童”之名被推荐参加殿试,被赐同进士出身。
两天后,复试时,晏殊直言自己曾经做过抽到的题目,要求换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擢秘书省正字,秘阁读书。
”从此走向仕途。
1006年升太常寺奉礼郎;1008年升光禄寺丞;1009年通过学士院,升集贤校理。
此后两次被夺服,先后任同判太常礼院、太常寺丞、擢左正言、直史馆,王府记室参军。
1018年以尚书户部员外郎身份出任太子舍人,1020年升翰林学士。
仁宗即位后,因建言“垂帘听政”有功,官至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并于1043年终于达到其政治巅峰,“拜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拜相,成为历史上第一位抚州籍的宰相。
晏殊恰逢“太平盛世”,既无“开疆拓土”之功又无“拨乱反正”之劳,兼之门下弟子欧阳修“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的评价,一度被人称为“太平宰相”。
然而这位所谓的“太平宰相”,他的一生真的“太平”吗?一、屡经亲人逝去之苦晏殊有一个小自己3岁的弟弟晏颖,兄弟二人都作为神童被举荐,一同留在了秘阁读书。
《玉海》卷一百九十九《祥符瑞龟》、《宋会要辑稿》第一百十一册《选举九》中记载,晏颖在1008年宋真宗封祀泰山时献过文章。
1009年,宜圣殿池获绿毛龟时,晏颖写了《宫泽瑞龟赋》,深得真宗赞赏,赐进士出身。
1011年,晏颖神秘去世。
孟子说“父母俱存兄弟无故”是人生乐事。
刚刚经历手足逝去的晏殊,很快又面临着父母的相继离世。
1014年,晏殊的父亲去世了,晏殊因“丁忧”离职回临川,不久被“夺服”。
1015年晏母去世,晏殊请求为母亲守孝,结果再次被“夺服”。
早在周朝时期,就有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的丁忧丧俗。
汉代以后,“丁忧”服丧被纳入法律。
唐代立法,要求官员三年“丁忧”必须解官去职。
大诗人白居易,为母守孝期间作《赏花》、《新井》等诗,被人弹劾有伤官德孝道而被一贬再贬。
晏殊的两次夺服,虽说 “皇恩浩荡”,但晏殊始终觉得遗憾与自责。
“君子”、“小人”——非黑即白,论晏殊被“污名化”的深层原因晏殊君子,何为君子?“君子”一语,广泛出现于先秦典籍,在先秦古籍中大多是指“君王之子”,着重强调地位的崇高,与后世的君子之意有很大的不同。
之后,“君子”一词被后人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小人,那又何为小人?在本文中小人专指人格卑下的人。
小人是君子的“反义词”。
小人就是不走正道,卑鄙的。
君子是仁义,小人是卑鄙,那么晏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为何他被“污名化”?这背后到底有点什么样的原因呢?一、晏殊被“污名化”的历史背景1. 晏殊罢相要说起晏殊被“污名化”这件事,还得从他罢相这件事情说起。
在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有如下记载 : 庚午,刑部尚书、平章事兼枢密使晏殊罢为工部尚书、知颍州。
殊初入相,擢欧阳修等为谏官,既而苦论事烦数,或面折之。
及修出为河北都转运使,谏官奏留修,不许。
孙甫、蔡襄遂言:“章懿诞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被诏志章懿墓,没而不言。
”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
殊坐是黜。
表面上看来,晏殊是由于受到与范仲淹同一阵营台谏的弹劾而罢相,又因为这件事,伴随着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的声名鹊起,伴随着改革派逐渐掌握了历史话语权,晏殊就慢慢的被放到了改革派的对立面。
但是呢,这却是改革派的一个严重的失误,可以说是一次严重的误判。
其实晏殊可以说是改革派事实上的“保护伞” 。
为什么呢?晏殊将欧阳修外放,实际上是为了让他避风头,不要被卷进不该卷进的事件中。
台谏因为晏殊不同意把留下欧阳修就对他进行弹劾,这真的是一次难以原谅、难以接受的乌龙事件。
但实际上这次乌龙事件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即使足以混淆视听。
晏殊的罢相,其实还有更深层的原因。
晏殊是谁?晏殊官至宰相,怎么可能如此甘愿罢相。
他为人刚简威猛,待人以诚。
虽身处富贵,但生活十分简朴,并且乐于褒奖贤能的人。
当世名士,如范仲淹、孔道辅、欧阳修等,都是出自晏殊门下;又赏识富弼,即使他身处寒门之中还是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晏殊的故事(三)节俭的晏殊周苏雁晏殊富贵,官至极品,人称“富贵宰相”。
其实,做了一辈子大官的晏殊自奉清淡,极其节俭。
晏殊身体瘦削,平日饮食很少。
从小到老,他都喜欢吃家乡风味的油煎麦饼,往往只要半张巴掌大的饼,再加一头葱几瓣蒜,就可饱一餐了。
他最不喜欢吃肉,讨厌晕腥油腻。
读到唐人韦应物的诗句时,晏殊忍不住赞叹说:“写得好哇!清新自然,超凡脱俗,一点脂粉油腻味也没有”。
晏殊虽然自己吃得不多,却十分喜欢宴请宾客,几乎每天都有人来作客。
他宴请客人也不像别人那样大操大办,而是自然简约、清淡雅致。
在他的客厅里,长期设有一张客人吃饭的桌子,桌子放一个空杯。
客人来了,才命人斟上酒,再陆续上几个果碟、菜肴,同时听听音乐,过后再吟诗作词,相互切磋,习以为常后人称赞晏殊“前辈风流,未之有比”。
晏殊不但饮食节俭,在处理公务时也十分注意节约。
他收到的书信,公文等,看完后,绝不轻易抛弃和烧毁,而是将封皮、空白无字的天头、地角、边条,都载下来,小心翼翼地放好。
有空时,烧起一盆火,手持熨斗,将这些有了皱纹或折痕的废纸全部熨得平平整整,用来写诗、填词打草稿。
甚至皇帝有事向他咨询时,他也用这些小纸条回信。
他这种俭朴作风,对他的女婿富弼影响很大。
富弼平生十分节约,三寸长宽的小纸条,往往要写上六、七百个绳头小楷,令人大为惊叹。
晏殊父亲晏固共生三子:晏融、晏殊和晏颖,晏殊和晏颖从小聪明透顶,被地方官员举为神童。
晏颖短命,很小夭逝了。
晏殊的哥哥晏融,在真宗朝为官,任过御史、赞善大夫、殿中丞等职。
有一年晏殊过生日,晏融夫妇给这位丞相弟弟寄来许多礼物贺喜。
晏殊看了礼单,心中很不愉快,连忙命人将礼物原封退回,并且给哥嫂写了一封情真意挚的长信。
信中说:“……我过生日,哥哥和嫂嫂寄来这么多的礼物,费了你们很多心,给你们带来很多麻烦,使弟弟心中十分不安。
骨肉之间,不必如此讲客套。
……弟弟虽然当了丞相,但这是朝廷的重托,唯恐胜任不了,不管如何,我总是牢牢记住,为官不可营私,守官必须廉洁。
晏殊,北宋第一富贵闲人是这样炼成的人和人的命运是不同的。
有的人官运亨通,但是却没做出什么伟大的成就,文章上也毫无建树,历史上默默无闻。
有的人出身高贵,富甲天下,做出了一番大大的事业,却因为权力倾轧而晚景凄凉。
有的人帝王世家,诗词双绝,权力和才华都有了,却因为职业上的无能,当了亡国奴,反倒成了历史的笑柄。
但也有少数人,受到了命运的垂青,不但一生顺遂,要官位有官位,要名望有名望,锦衣玉食子孙满堂,同时这些人还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做出了伟大成就,青史留名。
晏殊,就是其中的幸运者,是北宋第一富贵闲人。
公元1004年,北宋大旱,宋真宗派张知白到江南任职,安抚各处。
张知白到任后,听说当地有一少年天才,七岁就能写出很不错的文章,现在年满十三,已经是满腹经纶。
张知白召来一试,果然名不虚传,便立即向朝廷举荐了他,这个少年天才就是晏殊。
第二年,十四岁的晏殊与一千余人一同参加殿试,他神情自若,才思泉涌,一挥而就。
宋真宗对他非常满意,当即赐他同进士出身。
岂料宰相寇准歧视江南人,想打压他,宋真宗反驳说:“朝廷取士,惟才是求,如前朝的张九龄一样,怎么能因为出身而区别对待呢?”皇帝为了一个年轻人,反对自己的宰相,晏殊的名字当即上了朝廷的热搜,众人瞩目。
两天后,朝廷复试新科进士,晏殊再一次刷榜。
当他拿到复试卷子的时候,看了几眼后,竟然起身向主考官禀告:“微臣曾做过此题,请换套试卷考我吧。
”宋真宗得知后,让主考官换了一套新的考题,晏殊拿到新题目以后,拿起笔来一气呵成。
他诚信为本,要求重新出题,而且真真实实地考出了自己的水平,受到人们的敬重。
公元1018年,宋真宗挑来挑去,最终将第六子赵祯立为太子,并打算为太子赵祯挑选秘书舍人。
秘书舍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日后太子登基,这就是妥妥的皇帝心腹。
正当各路官员为这个职位打得头破血流的时候,宋真宗却出人意料地直接指明由资历很浅的晏殊担任。
众臣不解,宋真宗解释道:“我听闻翰林院的清贵们喜欢举行各种宴会,唯独晏殊不好此道,总是闭门在家读圣贤书,太子正好需要这样的人。
晏殊与晏几道宋朝文学的父子传承晏殊与晏几道:宋朝文学的父子传承宋朝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其文学成就更是耀眼夺目。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里,晏殊和晏几道两位文学家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佼佼者。
他们不仅有着相似的姓氏,更有着深厚的父子情感和传承关系。
本文将以晏殊与晏几道为切入点,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宋朝文学的影响。
一、晏殊:文坛宗师晏殊(1041年-1102年)是北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出生于一个有学者传统的家庭,对文学的理解和才华早已超群。
晏殊曾任官,但因不合时宜的政治主张而遭到贬斥。
然而,这并没有动摇他在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决心。
在创作方面,晏殊以其细腻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感情描写而打动了无数读者。
他的诗歌作品以豪放、深邃、忧伤为主题,常常抒发自己对时代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同时,晏殊还针对社会时事和个人命运等情感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表达。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深邃,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晏几道:才华继承者晏殊的才华和声望为他的儿子晏几道(1089年-1156年)所继承。
晏几道是晏殊的次子,也是宋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
他在文学创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并且发展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晏几道的作品一方面继承了父亲晏殊的文学精髓,另一方面又加入了一些自己的个人见解和表达方式。
他的诗歌作品多以忧愤壮志为主题,同时还常常探讨人生的哲学和存在的意义。
晏几道的作品兼具理性和感性,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使读者得以深思和反思。
三、父子传承:文学的契合与超越晏殊与晏几道之间的父子关系不仅仅是亲情的连结,更是一种文学的传承与超越关系。
晏几道通过继承晏殊的文学遗产,不仅拓展了父亲的文学风格,也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这种父子传承在宋代文学史上并不罕见。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传承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通过父辈的影响和启示,后辈能够更好地承受和发展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又能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创作,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宰相词人晏殊:不争不抢,为何还能成为人生赢家?想必看过电视剧《清平乐》的人,对晏殊都颇为佩服,那么历史上真实的他是什么样呢?说到晏殊,后世人最大的印象就是太平宰相、富贵闲人。
北宋有名的三大“神童”,杨亿、晏殊、蔡伯俙,只有晏殊一生顺遂,要官位有官位,要名望有名望。
杨亿少年成名,中年遭到排挤、处境艰危,蔡伯俙三岁参加童子科,一路冲关到殿试环节,年少时与晏殊一起陪着太子读书,一生只做过管理农业的司农卿,和晏殊差了十万八千里。
在北宋有才之人做到宰相的也不少,同样是推行新政,皇帝的意见倾向王安石,王安石便被拥上天,一旦曾经拥护之人开始反对,王安石便遭受各种攻讦、谩骂;另一传奇宰相寇准,也是“神童”一枚,两度拜相、两度被贬,又常因性格刚烈、不够圆滑,惹得皇帝大发雷霆。
唯晏殊深得圣眷,宋仁宗还因他的离世,特地罢朝两日以示哀悼,可见晏殊地位非同一般。
若论晏殊之为人,欧阳修对他的评价为“凡所以辅道圣德,忧勤国家,有旧有劳,自始至卒,五十余年。
”晏殊之为政,也曾被欧阳修赞扬道:“自五代以来,天下学废,兴自公始”;晏殊之词作,曾开北宋婉约词风,被称为“北宋倚声家之初祖”。
世人都羡慕晏殊生而逢时,从王官宫臣到宰相,从少年“神童”到“为天下所宗”,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殊不知,看似不争不抢的背后,只是他总能比别人多走一步,更懂得权衡。
01 人诚不欺,数遇贵人幼时聪颖过人的晏殊,七岁时作诗已全县无敌,声名远播,遇到的第一个贵人是他的老丈人,名叫李虚己,官职相当于地市级市委书记,看中晏殊后,将自己的几十年所学,尽数传授给了年少的晏殊。
晏殊遇到的第二个贵人,是曾官至宰相的张知白。
景德元年,张知白到晏殊所在的县去处理灾情,从李虚己处听说了晏殊之才名,便将他推荐给了朝廷。
次年,14岁的晏殊高举进士。
初入仕途的他,很快遇到了他一生最大的贵人,便是他辅佐的第一任皇帝——宋真宗。
宋真宗之所以对他另眼相待,初时是因为在进士复试过程中,晏殊发现拿到的试题,他前两天刚做过,便上奏说:“我曾经做过这些题,请用别的题来测试。
精心整理宋词名家晏殊和晏几道的冷暖人生历史上的父子文学家中,北宋的晏殊和晏几道可谓当仁不让,世有“二晏”之称。
与父亲晏殊高居宰相,一生风光不同,晏几道经历了家道中落的悲凉,饱尝世间冷晏殊已晏殊自幼聪颖过人,继承了父亲优良的文学细胞,7岁就能写文章,14岁就参加科举考试。
不但考了,成绩还很不错,一去就拿了个进士的身份回来,把一帮寒窗苦读却没考中的大哥大叔们刺激得够呛。
虽然文学上,晏几道给老爸晏殊增了不少面子,但他从小也没少让晏殊忧愁。
有一次,晏殊在家中举办宴会,当着满座宾朋,他想让年仅5岁的小儿子露一手,就叫晏几道出来背首诗。
小孩子倒是不怯场,开心地跑上来,拍着小手,张嘴就唱:“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宾客们一听,宰相家小公子竟然爱背柳永的的话说,“诸公虽称爱之,而又以小谨望之,遂陆沉于下位”,意思是:众人虽然声称喜欢他,但又都小心地观望着,不想有过多的交往,于是晏几道逐渐被冷落。
更糟糕的事发生在熙宁七年,晏几道的朋友郑侠因进《流民图》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罗织罪名,交付御史台治罪。
政敌们从郑侠的家中搜到晏几道的一首《与郑介夫》,上面写着:“小白长红又满枝,筑球场外独支颐。
春风自是人间客,主张繁华得几时?”这些人如获至宝,以讽刺“新政”、反对改革为名,将晏几道逮捕下狱。
鸪天》虽然40多岁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官职,晏几道还是很兴奋。
他年轻时就曾自负“锦衣才子”“少陵诗思”,抒发过“姮娥已有殷勤约,留着蟾宫第一枝”的雄心壮志。
如今终于得到一展抱负的机会,他可不想错过。
此时颍昌官场上,知府韩维是晏殊的弟子,有着这层特殊的关系,再加上对自己才气的自信,晏几道上任伊始,就大胆给韩维献上了自己的词作。
韩维很快给予回复,说你的那些词作我都看了,“盖才有余,而德不足者”,希望你能“捐有馀之才,补不足之德”,不要辜负我作为一个“门下老吏”的期望!全然没有昔日晏家门生的温情,而是一副道学面孔,家长作派。
晏几道读罢,如同大冬天里被人泼了一瓢冷水,全身都冷透了。
戏说晏几道:荣光与凄凉,一个读书人终其一生的自我超越在开始之前,要先说一说晏殊。
晏殊,又称同叔,工诗善文,以词闻名,宦海沉浮,官拜宰相,文政成就均占首席,一生六十余载,身上有不少标签,有人说他是“太平宰相”,有人说他是“富贵闲人”,当然,在世人眼中,他还是个名副其实的“宋词先锋”。
晏殊似乎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很顺利,少年得志,中年富贵,晚年安宁,所谓“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晏殊一生,活成了无数文人羡慕的样子。
在晏殊四十七岁时,迎来第七子,此子便是晏几道。
晏几道,又称叔原,世人多称小山,北宋著名词人,留有《小山词》流传至今,为世人称道。
与其父晏殊合称“二晏”,两人之名,可比肩“三曹”、“三苏”。
如前所说,晏殊官拜宰相,而晏几道出生时,其父正如日中天,生于钟鸣鼎食,长于绮罗珠翠,“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他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豪门贵公子。
赢在起跑线上,却在中途掉了队,纵观晏几道一生,有无上荣光,也有无限凄凉。
他出生优渥,无奈家道中落,未谙世事却不得不直面现实中的霜刀雪剑,一度陷入穷困潦倒之境地;他满腔才情,写得一手绝妙好词,心绪婉丽却也清高孤傲,狷介骄人的书生气注定难容于官道;他半生碌碌于仕途,却大都沉沦下僚,也曾无端遭祸,卷入政治风波锒铛入狱,沦为阶下之囚;他一生跌宕,在仕途风生水起之时却急流勇退,终于在花间词句中寻回自我。
晏几道一生,从“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到“从今屈指春期近,莫使金尊对月空”,这种显著的心理变化,正是他与当世的和解。
正如他在《小山词》的自序: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或垅木已长,或病不偶,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怃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也。
一个纯粹的读书人终其一生,在大起大落的凄婉中,从早年狂傲到暮年平和,从醉酒掩悲凉到悲欢如前尘,晏几道在荣光与凄凉之间不断重塑,实现了自我超越。
出身豪门,少有大才北宋仁宗庆历年间,年近半百的晏殊迎来一生的权利巅峰,正是在这期间,第七子晏几道出生,老来得子,晏殊对其尤为宠爱。
神童晏殊的副作用作者:李开周来源:《意林绘阅读》2019年第05期喵咪说:晏殊的成功不仅影响了自己,还影响了家人,那么这种影响到底是好是坏,我们后人不便评说,但是晏殊刻苦、节俭的精神,却值得我们学习和牢记。
宋真宗即位不久,少年晏颖跟着他的哥哥来到京城,一起参加朝廷举办的神童考试。
哥哥顺利考中神童,被真宗皇帝接见,授予“同进士出身”的学位。
晏颖的成绩稍微差点儿,只获得了在翰林院读书深造的机会。
晏颖不敢懈怠,发奋攻读。
多年后,宋真宗的皇后召见他,让他写一篇《宫沼瑞莲赋》。
他将这篇赋写得神完气足,妙笔生花,得到皇后的赏识和赏赐。
晏颖兴高采烈,回到他和哥哥下榻的寓所,向哥哥报喜。
哥哥还没来得及祝贺他,更大的喜事降临了——宫中太监赶来传旨,说皇帝批准,授予他“同进士出身”的学位。
晏颖听到这个喜讯,转身走进里屋,反锁房门,半天也不出来。
哥哥急了,破窗而入,发现他竟然死了。
那一年,晏颖18岁,他的哥哥23岁。
晏颖的哥哥是谁呢?他叫晏殊,是宋朝最著名的神童。
有晏殊这样的哥哥,是晏颖的幸运,也是他的不幸。
晏殊刚考上神童就成了进士,宋朝所谓“神童”,是经过朝廷认证的,要通过专门的考试进行选拔。
这种考试在宋朝叫作“童子科”,最初每两三年考一次,后来每年考一次。
考生都是小孩,年龄在10岁上下,先参加笔试,再参加面试。
晏殊出身贫寒,父亲是个普通的衙役,母亲是个普通的村妇,从他父亲往上数四代,代代都是农民,没有人中过进士,更没有人当过官。
晏殊天资聪颖,6岁就能写詩,13岁就得到地方官的举荐,14岁进京考神童,获赐“同进士出身”学位,从此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晏殊获赐学位后,先是被选到翰林院深造,然后被派到东宫陪伴太子读书,接下来迅速升官,28岁成为帮皇帝起草圣旨的“知制诰”,30岁成为皇帝的高级智囊“翰林学士”。
35岁就进入权力中枢,担任相当于副宰相的枢密副使。
刚过而立之年就能进入权力中枢的北宋臣子,恐怕只有晏殊一个人。
晏殊出身贫寒,过惯了苦日子,所以相当俭朴。
晏几道:一手富二代的好牌被打坏提到晏几道,就不得不提他的父亲晏殊。
晏殊天资聪颖,勤奋好学,小时候便有“神童”之称。
十四岁被举荐入仕后,真诚与才华受到真宗赞赏,严密谨慎为真宗信赖,针砭时弊,更是辅佐仁宗平定西夏叛乱,官拜宰相。
晏几道作为他最小的儿子,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是个名副其实的富二代。
就像《红楼梦》里的贾宝玉一样,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从小在绮罗脂粉堆中长大,珠围翠绕,锦衣玉食。
他在《生查子》中写道,“金鞍美少年,去跃青骢马。
牵系玉楼人,绣被春寒夜”,这就是他生活的真实写照。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记得小蘋初见,两重心字罗衣”,小蘋是一歌女,深得晏几道欢心。
他在《小山词》的自跋中曾提到,沈廉叔、陈君宠二友人家中有莲、鸿、蘋、云等歌女,三人常作词供她们在席间歌唱。
其友病殁后,小蘋等人不知去向。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落花、微雨、春景恼人,却偏偏人独立,燕双飞。
怅惘之情溢于言表。
在诗词中写明书写对象,尤其如歌女身份者,实属不多见。
可见,小蘋在他心中,分量自是不轻。
秋千院落重帘暮。
彩笔闲来题绣户。
墙头丹杏雨余花,门外绿杨风后絮。
朝云信断知何处?应作襄王春梦去。
紫骝认得旧游踪,嘶过画桥东畔路。
——《木兰花》这首词为晏几道重游与小蘋曾经欢度时光之地,触景生情。
墙头丹杏为留下来的人,门外柳絮是流落之人,“雨余花”、“风后絮”均是凄惨狼狈。
“朝云信断知何处”,久失音讯,思而不见,是否相忘于天涯另有所爱?紫骝尚且识得旧途,况且人呢!马尚有感而悲,况且人呢!近乎质问的口气,表达的却是深深的无奈与思念。
曲阑干外天如水。
昨夜还曾倚。
初将明月比佳期。
长向月圆时候、望人归。
罗衣著破前香在。
旧意谁教改。
一春离恨懒调弦。
犹有两行闲泪、宝筝前。
——《虞美人》昨夜倚栏,秋夜凄凉清澈,望月盼人归。
晏殊的官场生涯晏殊的官场生涯晏殊是北宋时期的一名文学家,政治家。
晏殊十四岁以神童入试,赐同进士出身,命为秘书省正字,官至右谏议大夫、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礼部刑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兵部尚书,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病逝于京中,封临淄公,谥号元献,世称晏元献。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晏殊的官场生涯,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晏殊的官场生涯明道元年(1032),晏殊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加尚书左丞。
第二年因谏阻太后“服衮冕以谒太庙”,贬知亳州、陈州。
五年后召任刑部尚书兼御史中丞,复为三司使。
时值赵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国,并出兵陕西一带,而宋将屡屡败退。
晏殊全面分析当时的军事形势,从失利中找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奏请仁宗后,办了四件加强军备的大事:撤消内臣监军,使军队统帅有权决定军中大事;召募、训练弓箭手,以备作战之用;清理宫中长期积压的财物,资助边关军饷;追回被各司侵占的物资,充实国库。
由此,宋军很快平定了西夏的进犯。
庆历二年(1042),晏殊官拜宰相,以枢密使加平章事。
第二年,以检校太尉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晋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学士,兼枢密使。
庆历四年,因撰修李宸妃墓志等事,遭孙甫、蔡襄弹劾,贬为工部尚书知颖州,后又以礼部、刑部尚书知陈州、许州。
60岁时以户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
63岁知河南,迁兵部尚书,封临淄公。
64岁因病回京就医,并留任侍经筵,为皇帝讲授经史,其礼仪、随从均与宰相待遇相同。
至和二年(1055)病卒京都开封。
仁宗亲往祭奠,追赠为司空兼侍中,谥“元献”,并亲篆其碑曰:“旧学之碑”。
晏殊虽多年身居要位,却平易近人。
他唯贤是举,范仲淹、孔道辅、王安石等均出自其门下;韩琦、富弼、欧阳修等皆经他栽培、荐引,都得到重用。
韩琦连任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宰相;富弼身为晏殊女婿,但殊举贤不避亲,晏殊为宰相时,富弼为枢密副使,后官拜宰相。
晏殊在文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第28卷 第4期2009年12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J OURNA L O F EAST CH I NA I N ST I TUTE O F TEC HNOLOGY V o l 128 N o 14D ec .2009收稿日期:2009-05-02作者简介:杨安邦(1950)),男,江西临川人,教授,主要从事宋代文学与临川文化研究。
晏殊家世中的几个问题杨安邦(东华理工大学文法与艺术学院,江西抚州344000)摘 要:晏殊家世中诸子的生卒年和晏殊第五子晏知止的改名情况,有关典籍、史料及论著均未详明。
文章根据晏殊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及有关资料,对晏殊家世中这二个问题作出考述。
关键词: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晏殊;诸子生卒年;晏知止;改名原因中图分类号:K 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12(2009)04-0313-03北宋名相、著名词人晏殊家世中诸子情况,史传几无记载。
5宋史#晏殊传6中只列举知止一人,且言辞极略[1]。
欧阳修所撰5晏元献公神道碑铭6列出晏殊八子二女,但于生卒年亦未涉及[2]。
近人夏承焘先生编写的5二晏年谱6,对于其生卒年均是推算而定[3]。
其他有关晏殊家世的专文,均未对其诸子生卒年作出确考[4]。
涂木水先生5关于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6一文[5],引晏殊故里的宗谱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对晏殊第八子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作出确考,解决了文学史上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于晏殊其他子女情况未予涉及。
最近,笔者到/二晏0的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原江西省临川县,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划入进贤县),查阅了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
该谱/临川沙河世系0中,对晏殊诸子与配偶的生卒年及有关情况均有明确的记载。
本文现根据该宗谱及有关资料,就晏殊诸子生卒年及仕履情况与其第五子晏知止的改名情况,作一详述。
1 晏殊诸子与配偶的生卒年及仕履等情况据宗谱载,晏殊生有九子六女。
现分述如下:长子居厚:字德茂。
官大理评事,赠太寺丞。
宋祥符丙辰十月初八日生,景祐丙子三月十五日殁,年二十一岁。
景祐甲戌随侍亳州作5瑞麦赋6,时年十九岁。
娶李氏,丞相李昉之女,封夫人,祥符甲寅五月初二酉时生,至和乙未九月初一戌时殁,同葬本都祖山。
生有一女,适中散大夫王力。
按:晏居厚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即公元1016年,卒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即1036年,享年二十一岁。
次子成裕:字仲容。
赐进士出身,官尚书屯田员外郎。
天禧己未三月生,元丰癸亥四月殁,享年六十五岁。
娶李氏,封淑人,天禧辛酉正月初三生,康定庚辰七月十一戌时殁。
再娶章师皋公之,封淑人,天圣癸亥十月生,元丰癸亥三月殁,俱葬祖山。
生子六:靖、璋、琦、绅、宜、齐;女一:适朝奉郎王汝弼。
按:晏成裕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即1019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六年,即1083年,享年六十五岁。
三子全节:字介夫。
出继三叔晏颖为后。
官大理评事。
天圣癸亥四月生,元丰乙丑四月殁。
娶陈氏,封孺人,天圣丁卯八月初一辰时生,元祐丁卯六月殁,葬本里祖山。
生子二:恺、悌。
按:晏全节生于宋仁宗天圣元年,即1023年,卒于宋神宗元丰八年,即1085年,享年六十三岁。
四子宣礼:字君仪,一作均仪,官通议大夫。
天圣乙丑六月初三日生,熙宁甲寅四月卒,享年五十岁。
娶康氏,封夫人,天圣戊辰四月生,庆历丁亥三月殁。
继娶王氏,王库部之女,天圣己巳八月初一酉时生,熙宁丙辰十月初一酉时殁,俱葬本都王家山。
生子三:藻、邕、泾;女三:长适朝议郎王,次适内殿崇班许,三适宣议郎李考颖。
按:晏宣礼生于宋仁宗天圣三年,即1025年,卒于宋神宗熙宁七年,即1074年,享年五十岁。
五子崇让:字善处。
后改名知止。
中皇祐元年冯京榜试,官鸿胪寺卿,赐正议大夫。
天圣丁卯五月初二生,熙宁丁巳九月殁。
娶集院尉保月之女,封夫人,天圣己巳二月十一酉时生,元祐丁卯四月初一午时殁,俱葬祖山。
生子六:昙、晖、时、晐、耆、杲;女五:长适内殿崇班夏,次适宣德郎田,三早逝,四适左侍禁,幼失记。
按:晏崇让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即102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即1077年。
享年五十一岁。
六子铭远:字达夫。
熙宁癸丑官户部员外郎。
天圣庚午七月十二卯时生,熙宁癸丑八月殁,享年四十四岁。
娶驾部李稷之女,封宜人,天圣庚午三月十一戌时生,殁葬失考。
生子七:晞、瑞、瑜、丕、昕、喧、曾;女四:长适奉议郎张义,次适承事郎王仲璘,三适宗子士极,四适进士张济。
按:晏铭远生于宋仁宗天圣八年,即1030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即1073年,享年四十四岁。
七子祗德:字严甫。
官判太平州,赠朝议大夫。
景祐甲戌十月初二生,崇宁乙酉年殁,享年七十二岁。
娶韩氏,兵部韩宗彦之女,封恭人,景祐丙子三月生,殁失考。
再娶张氏,侍禁张熙之女,封恭人,生殁失考。
三娶张氏,大理丞张涣之女,封恭人,生殁失考。
生子三:充、廉、庠;女一:适进士宋明。
按:晏祗德生于宋仁宗景祐一年,即1034年,卒于宋徽宗崇宁四年,即1105年,享年七十二岁。
八子几道:字叔原,号小山。
以父仕赐进士出身,中顺大夫提举西京崇福观,赐宣奉大夫。
有5小山词6行世。
宝元戊寅四月二十三辰时生,大观庚寅九月殁,寿七十三岁。
娶王氏,三司使王靖之女,封夫人,康定辛巳三月初一生,殁失考,俱葬祖山。
生子二:溥、澄;女三:长适宣德曹汉,次、幼失记。
按:晏几道生于宋仁宗宝元元年,即1038年,卒于宋徽宗大观四年,即1010年,享年七十三岁。
宗谱还对晏几道仕履、为人、家室葬地和词赋等均作有载述。
九子传正:字彦世,号臞山。
官太常寺卿,知扬州,赠宝文阁学士、户部尚书。
庆历辛巳年二月生,元符己卯年三月殁,寿五十九。
娶张氏,将作监簿张杰之女,封夫人,庆历癸未二月生,殁失记,同葬祖山。
生子二:诜、谌。
按:晏传正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即1041年,卒于宋哲宗元符二年,即1099年,享年五十九岁。
2晏殊第五子晏知止改名原因晏殊第五子晏知止,为晏殊诸子中之最显达者,但宋代典籍和方志史料对晏知止的载述甚少,历来关于晏知止的改名原因与排行亦众说纷纭。
5宋史6仅在晏殊传后列举知止一人,且言辞极略: /子知止,为朝请大夫。
0[1]欧阳修5晏元献公神道碑铭6列述晏殊八子,以崇让为第四子,未述知止其人[2]。
至于崇让因何故改名知止,5宋史6和欧阳修5晏元献公神道碑铭6均语焉未详。
晏殊家乡5临川县志6卷二十之5选举6有载述道:/皇祐元年己丑,冯京榜,晏崇让,殊子,改名知崇,朝请大夫。
0 (清同治版5临川县志6)近人宛敏灏先生推测:5宋史6所称者崇让,后曾改名,疑惟/止0、/崇0二字互异,他说:/5临川县志#选举6,晏崇让以皇祐元年己丑冯京榜中进士,名下注云-殊子,改名知崇,朝请大夫。
.知崇疑知止之误,即同叔四子崇让也。
0[3](257)夏承焘先生5二晏年谱6赞同此说,亦谓/知止与让,字义亦相应。
宛君说是也。
0[3](257)他考证晏知止于神宗朝元丰元年为吴郡太守,对晏知止之文采赞叹不已:/同叔子能以文学承家者,叔原之外有崇让。
崇让后改名知止,字处善,尝刊5李太白集6。
5元丰类稿#类要序6,乃为知止作。
0[3](264)1987年钟陵先生5二晏家世事迹补辨6专文,亦认为宛、夏二先生所说有理,然于其改名原因亦未能确指[6]。
近年涂木水先生5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6专文对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作出确考,但对于晏殊第五子晏崇让改名之因仍未涉及[4]。
晏知止在宋神宗元丰年知苏州期间,曾刊行了5李翰林诗集6(即5李太白集6),使李诗复显于世。
集中有信安毛渐题云:临川晏公知止字处善,守苏之明年,政成暇日,出李翰林诗以授以渐曰:/白之诗历世浸久,所传之集,实多讹缺。
予得此本,最为完善,将欲镂版,以广其传。
0渐窃谓李诗为人所尚,以宋公编类之勤,而曾公考次之详,世虽甚好,不可得而悉见。
今晏公又能镂版以传,使李诗复显于世,实三公相与成始而成终也。
元丰三年夏四月,信安毛渐校正谨题[7](1482)。
南丰曾巩先生5类要序6称:/公之子知止,能守其家者也。
以书属余序。
0[8](170)并在5李白诗集后序6中述道:314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5李白诗集6二十卷,旧七百七十六篇,今千有一篇,杂著六十篇者,知制诰常山宋敏求字次道之所广也。
次道既以类广白诗,自为序,而未考次其作之先后。
余得其书,乃考其先后而次第之[8](157)。
据上所述可知,晏知止在唐代大诗人李白之诗集讹缺不传的宋代,依据北宋宋敏求的重新编辑和曾巩的编年排次,最终镂版刊行,传于后世。
仅就此举,即见晏知止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功莫大焉。
但是,晏崇让因何故改名知止,其排行如何,晏殊故里的族谱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临川沙河世系0晏崇让项下,记载了晏崇让中宋仁宗皇祐元年冯京榜试,任鸿胪寺卿,赐正议大夫。
对众说纷纭的晏崇让改名原因作出明确的记载:晏崇让,字善处,行十,避濮郎讳改名知止。
濮王为宋英宗的生父赵允让,是宋真宗的侄子,宋太宗的孙子。
当年,宋真宗的太子赵祐夭折以后,曾经将赵允让迎入宫中抚养,打算立为皇子,后来仁宗赵祯出生了,才将他送还府邸。
赵允让于嘉祐四年(1059)病逝,追封为濮王。
宋仁宗无子,晚年立濮王之子赵曙为皇子,赵曙于治平甲辰年(1064)继位(即英宗)。
由于宋英宗是由/濮王0赵允让过继给仁宗做儿子的,而赵允让又是在儿子过继之前死去,所以后来宋英宗即位后,朝廷还曾发生过一场热闹非凡的/濮议0,即濮王追尊之争,也就是宋英宗对继父仁宗和生父濮王追尊称呼的争论。
该族谱载述的改名原因当可征信。
至于晏崇让改名为知止的具体时间,现无依凭难以确证。
不过据避濮王讳而改,最迟当从宋英宗即位之后治平年间(1064)开始。
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关于晏崇让的生卒时间和排行也有明确记载:晏殊五子晏崇让,宋天圣丁卯五月初二生,宋熙宁丁巳九月殁,宋天圣己巳二月十一酉时生,宋元祐丁卯四月初一午时殁。
于此可知:晏知止为晏殊第五子,生于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十年,即公元1077年,享年五十一岁。
晏殊故里的族谱5东南晏氏重修宗谱6,为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8)由临川沙河晏殊第二十九世孙、江西省湖口县令晏成玉主修,晏氏后裔历代相传而保存下来。
顺便一提,据晏殊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原属江西省临川县,上世纪70年代初划入进贤县)晏世后人所述,该宗谱曾于上世纪60年代文革初破/四旧0时,举族谱谍煨烬无遗,幸当时晏氏一船民后裔在外流动营生,未及火衅,得以保全。
1988年晏氏族人以此宗谱孤本为底本重修,故此宗谱所载乃为今人了解晏氏家世难得的资料。
[参考文献][1]脱脱,等.宋史[M ].北京:中华书局,1977.[2]欧阳永叔.欧阳修全集#晏公神道碑铭[M ].北京:中国书店,1986.[3]夏承焘.二晏年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4]邹自振.二晏研究回顾与展望[J].抚州师专学报,1987(2):12-18.[5]涂木水.晏几道的生卒年和排行[J].文学遗产,1997(1):107.[6]钟陵.二晏家世事迹补辨[J].南京师大学报,1987(2).[7]李太白全集:全三册[M ].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8]唐宋八大家全集#类要序[M ].逸凡点校.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7.Several Proble m s about the Fa m il y .s Soci al Standi ng of Yan ShuYANG An -bang(C ollege o f Chinese la w and Arts ,E ast China Instit u 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China )Abst ract :There hasn .t been any deta iled i n for m ation about the ti m e w hen the m en i n Yan Shu .s fa m ily w ere born and d ied i n ancient books ,h istorialm ateri a ls and even treatise .Nor has the condition about na m e -chang ing of Yan Zhizh,i the fifth son of Yan Shu .Th is paper w illm ake a sta te m ent about t h e t w o prob le m s accord i n g to Southeast Yan .s Rehabiliation Genealogy and the related m aterials in the v illage called Shahe i n W en G ang Town ,Ji n X ian County ,Jiang X i Prov ince )))the native place o fYan Shu .K ey W ords :SoutheastY an .s Rehab ilitation Genealogy ;Y an Shu ;b irth and death ti m e o fY an Shu .s sons ;Yan Zh izh;i the reason of chang ing na m e315第4期杨安邦:晏殊家世中的几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