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分析发表时间:2015-12-18T09:40:18.48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9期供稿作者:李倩[导读]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素质,提高用药安全性。
四川省泸州市中医医院药剂科 646000【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应用后不良反应的特点,增大其临床应用的合理性。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应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分析资料得产生不良反应的病患中年龄>55岁占70%,<55占30%;男性80%,女性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此类药物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最为严重。
结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较多,在临床应用中需综合考虑患者身体素质,加强管理和规范使用,提高用药安全性。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分析特点The Adverse Reactions that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Clinical Adverse Reaction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dverse reactions after application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increasing the rationality of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s.Methods in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2013 to December 2014 application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produce adverse reactions in 60 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clinical data.Results of data obtained adverse reactions in patients aged> 55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70%,<55 accounted for 30%;men 80%,women 20%,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atients taking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higher ciprofloxacin levofloxacin after adverse reactions and incidence.These drugs damage the nervous system is the most serious.Adverse conclusion 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 caused more clinical application please consider patient fitness,strengthen management and regulation of the use and improve drug safety. [keywords]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adverse reactions;fluoroquinolone antibiotics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一种新型的人工化学合成抗菌药物,该类药物抗菌活性强,抗菌谱广,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氟喹诺酮不良反应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继吡哌酸问世以后推出的喹诺酮类药物。
氟喹诺酮类药物广泛应用后,已出现细菌耐药性。
自8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临床。
这类药物对革兰氏阳性菌的作用大大超过吡哌酸,尤其对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包括绿脓杆菌,多数耐药菌株更显著的抗菌活性,超过其它类抗茵素,但随着临床上的普遍应用,不良反应较常见。
1药理学特性抗菌谱广,尤其对革兰阴性杆菌包括绿脓杆菌在内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金葡菌及产酶金葡菌也有良好抗菌作用;某些品种对结核杆菌,支原体,衣原体及厌氧菌也有作用;细菌对本类药与其他抗菌药物间无交叉耐药性;口服吸收良好,部分品种可静脉给药;体内分布广,组织体液浓度高,可达有效抑菌或杀菌水平;血浆半衰期相对较长,大多为3-7小时以上。
血浆蛋白结合率低(14%-30%),多数经尿排泄,尿中浓度高;适用于敏感病原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前列腺炎,淋病及革兰阴性杆菌所致各种感染,骨、关节、皮肤软组织感染;不良反应少(5%-10%),大多轻微,常见的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皮疹、头痛、眩晕。
偶有抽搐精神症状,停药可消退[1]。
在各种氟喹诺酮类中不丙沙星的抗菌活力最强,其次为氧氟沙星,两者对结核杆菌和其他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一定作用。
新的氟喹诺酮类的合成药,又进一步加强了对G+菌的活性,并扩展其对支原体和衣原体的治疗,称为第四代。
已上市的有司帕沙星对G-菌的活性比环丙沙星高,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也有很好的活性,还有较明显的抗结核杆菌作用。
新合成的克林沙星号称“超广谱”,抗金葡菌、链球菌的能力是环丙沙星的16-32倍。
2不良反应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表现用药后为胃肠道不适,食欲不振,暖气,恶心吐,腹胀、腹泻等。
一般症状较轻,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具文献报道短期静脉滴注常规量希普欣(乳酸环丙沙星注射液)可致老年人严重腹泻。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与合理用药
李艳红
【期刊名称】《中国保健营养:临床医学学刊》
【年(卷),期】2009(018)005
【摘要】氟喹诺酮类药物为喹诺酮的第三代合成抗菌药物,当前临床常用的氟喹
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其优点为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口服注射吸收好、血药浓度高、耐药性少、组织分布较广等优点。
但是,随着此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其不良反应也日益突出,在治病救人的同时,给患者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危及生命。
为此,本文就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使用做一综述,以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总页数】2页(P93-94)
【作者】李艳红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绥化市药品检验所,15206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24
【相关文献】
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分析 [J], 林秋文;胡水勋;林海燕
2.氟喹诺酮类药物合理用药及不良反应分析 [J], 毛玲卉
3.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分析 [J], 郑巧燕
4.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禁忌证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对策 [J], 张银光
5.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临床效果评价 [J], 李发平;王亚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策略分析发布时间:2021-09-02T14:45:37.273Z 来源:《中国结合医学杂志》2021年7期作者:杜丽,高榕[导读] 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策略。
杜丽,高榕成都市新津区中医医院,四川省成都市611430 摘要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合理用药策略。
方法随机抽取2019.1月--2020.1月期间来到我院治疗,且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的11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上述患者在我院治疗期间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
结果 118例患者应用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7.97%;不良反应以红肿、皮疹、瘙痒等为主,分布于泌尿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系统等,其中以皮肤系统发生率最高(32.20%),发生原因与药物用法用量不当、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和个体差异等有关。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引发不良反应的原因较为繁杂,为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合理性,建议临床分析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提出科学的合理用药策略,以提高临床疗效。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策略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and rational drug use strategies of fluoroquinolones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fluoroquinolones and the strategy of rational drug use. Methods 118 patients who came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9 to January 2020 and received fluoroquinolone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s of the above patients during the treatment in our hospital were recorded. Results the adverse reaction rate of levofloxacin was the highest in 118 patients (27.97%); The main adverse reactions were swelling, rash and pruritus, which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urinary system, digestive system, urinary system and skin system. The skin system had the highest incidence (32.20%).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were related to improper use and dosage of drugs, too fast intravenous injection speed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caused by fluoroquinolones are complicat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afety and rationality of clinical drug use, it is suggested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put forward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drug us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Key words: fluoroquinolones; Adverse reactions; Rational drug use strategy 近几年,我国各大医院的各个科室收治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以致于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求不断增大,再加上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发展,使得细菌感染几率显著增高,也正因此,使得抗菌类药物的应用率越发增高,这类药物在非病毒感染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摘要】目的:分析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选我院收治的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90例(2020.01至2021.12收治),观察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90例患者所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①主要种类: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洛美沙星、氧氟沙星,占比分别是34.44%、27.78%、23.33%、5.56%、5.56%、3.33%。
②给药途径:静脉滴注、口服给药、静脉注射,占比分别是52.22%、37.78%、10.00%。
③不良反应所属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占比为40.00%、27.78%、10.00%、8.89%、8.89%、4.44%。
④不良反应轻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损害占比为52.22%、42.22%、5.56%。
结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可见于任意给药途径和系统,需谨慎用药,以减少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措施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是临床常用抗生素之一,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使用方便、交叉耐药低等优势,而且口服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现已在细菌性感染疾病治疗中广泛使用[1]。
但是临床研究发现,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期间,易有泌尿、呼吸、消化等系统性不良反应,而且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管使用哪种给药方式,均可诱发不良反应,所以必须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2]。
鉴于此,本文以2020.01至2021.12收治的90例经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治疗并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分析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给出合理用药措施。
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共计患者90例,为2020.01至2021.12收治。
其中男52,女38;年龄最小者20岁,最大者73岁,平均(45.97±2.34)岁。
1.2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判定标准;②无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③对研究知情,签署同意书。
用药指导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谱广、易吸收等特点,同时可抑制及消除支原体、衣原体、霉菌等,在临床各类非病毒感染疾病的预防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临床应用范围拓宽,其不良反应问题也逐渐凸显,因此规范氟喹诺酮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提升用药安全性,是临床研究重点问题[1]。
为进一步分析该类药物临床合理性应用指导策略,本文对我院2017年9月-2018年9月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展开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5例,其中男36例,女29例;年龄18~79岁,平均(45.62±5.13)岁;疾病类型:呼吸道感染23例、妇科感染8例、胃肠道感染16例、消化系统感染12例、其他感染6例。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国家卫健委颁布的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②年龄≥18岁;③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②存在本次研究药物过敏;③心肝肾功能严重不全;④妊娠期、哺乳期、经期。
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法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用药情况,其中包含用药类型、不良反应类型。
统计学处理:数据应用SPSS 24.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以[n (%)]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不良反应所涉及药物类型:65例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所涉及药物中左氧氟沙星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氟罗沙星、加替沙星。
见表1。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类型: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中消化系统发生率最高。
见表2。
累及系统的临床表现:消化系统不doi:10.3969/j.issn.1007-614x.2020.19.003摘要目的:探究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
方法:选取2017年9月-2018年9月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时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65例,分析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类型。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发表时间:2013-09-11T16:44:55.340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9期供稿作者:陆国晓[导读] 西药走入我们的生活,在有效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不良反应。
陆国晓(浙江省东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浙江东阳 322100)【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120例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皮肤、中枢神经系统、胃肠道等反应较为常见,也有其它精神、循环系统等方面的不良反应;引起不良反应的药品种类主要有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氟罗沙星等。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应在临床应用中引起足够的重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安全【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178-02 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类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临床广泛使用的药物,该类药物具有生物利用度较高、抗菌作用强、不易产生耐药性、与其它抗菌药物之间交叉耐药现象少、使用方便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随着临床应用范围扩大,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逐渐增多,现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0例氟喹诺酮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情况,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现归纳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门诊及病房累计报告的120例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男79例,女41例,年龄20~57岁,平均年龄(45.36±13.17)岁。
1.2方法回顾性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根据涉及的药物、受累的器官及系统、临床症状等内容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2.1涉及的药物 120例不良反应发生涉及的药物主要有7种,包括左氧氟沙星38例(31.67%)、加替沙星32例(26.67%)、氧氟沙星12例(10%)、氟罗沙星19例(15.83%)、洛美沙星9例(7.5%)、环丙沙星4例(3.33%)、司帕沙星6例(5%)。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合理用药【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与临床控制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2010年收治的100例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药物的不良反应主要以变态反应和神经系统异常反应多见。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应合理使用,明确其发生不良反应的机制,降低其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经过广泛的合成和几十年的临床发展,改善了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降低了毒性[1]。
氟喹诺酮类药物抗菌作用较强,抗菌谱广,血浆半衰期长,无交叉耐药,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和骨关节等感染的治疗,但不良反应和耐药性也随着其应用的广泛而增加。
目前临床常用的有环丙沙星、诺氟沙星、氧氟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依诺沙星、培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司帕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多种[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2010年收集到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有100例。
其中男39例,女61例,年龄从19-78岁,平均58.7岁。
1.2方法[2]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按照卫生部药物不良反应筛选标准进行筛查;按患者年龄、性别及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涉及器官和系统、临床表现及给药途径等进行分类总结。
2结果2.1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品种,例数,构成比,见表一。
表一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品种、例数、构成比(例,% )2.2不良反应涉及的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例,% ),见表二。
3讨论3.1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是dna 螺旋酶,拓扑异构酶ⅳ也是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位。
作用机制正是通过与dna、dna螺旋酶或拓扑异构酶ⅳ发生交互作用形成三元复合物,诱导dna和拓扑异构酶ⅳ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导致这种酶对dna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最后导致dna降解及菌体死亡[3]。
3.2主要不良反应通过分析本院收集的100例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防治措施作者:魏欣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3年第20期[摘要] 总结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机制及其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应严格按照相关指南及药品说明书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并积极采取有效方式防治药物不良反应,使该类药物造成的损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 氟喹诺酮类;不良反应;发生机制;临床表现[中图分类号] R9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7(b)-0023-03氟喹诺酮类(fluoroquinolones,FQNs)是一种喹诺酮母核上7位连哌嗪环、6位上连有氟原子结构的全人工合成的抗菌药物。
FQNs作用机制主要为选择性抑制敏感革兰阴性细菌DNA 回旋酶(gyrase,拓扑异构酶Ⅱ)A亚单位的切割封口活性,同时也能阻断敏感革兰阳性细菌的拓扑异构酶Ⅳ的解旋活性,导致细菌死亡而呈杀菌作用[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仅对其敏感的革兰阴性和革兰阳性细菌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近年来随着对其结构的不断修饰而成的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等,还对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结核分枝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2]。
氟喹诺酮类由于具有抗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口服有效、血药浓度高、组织分布广、不良反应少、耐药性还未大量产生、与其他药物交叉耐药少等优点,自20世纪80年代合成上市的以来,发展迅速,临床广为使用,其不良反应报道(ADR)也越来越多。
为促进临床安全合理使用此类药物,通过查阅国内外有关文献,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及临床防治措施综述如下。
1 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发病机制1.1 中枢神经系统据操银针[3]报道,通过收集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枢神经系统的不良反应(ADR)报告共358例,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其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头昏、睡眠障碍、兴奋、抽搐、头疼、麻木、烦躁、惊厥等。
其中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最高的是头昏168例(56.93%),其次分别为睡眠障碍64例(17.88%)、兴奋26(7.26%),严重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抽搐24例(6.70%),惊厥8例(2.23%)。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发布时间:2022-05-31T01:34:34.598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7期作者:刘俊卿[导读] 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措施。
刘俊卿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昆明 650034摘要:目的:探讨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和合理用药措施。
方法:研究对象为2020.8-2021.8月在我院接受氟喹诺酮药物治疗的150例患者,记录其用药阶段发生的不良反应,同时分析不良反应类型以及所涉及药物情况。
结果: 150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3%(32/150),不良反应涉及系统包括肠胃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皮肤系统等,其中皮肤系统发生率最高,为31.25%(10/32)。
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为28.13%(9/32),其次为加替沙星,为21.86%(7/32)。
结论:氟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较为常用的一种抗菌药物,用药阶段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因此需要保证合理用药,为用药安全性与有效性提供保障。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合理用药氟喹诺酮类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抗菌药物,属于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具有血药浓度低、抗菌谱广、抗菌作用强以及药效发挥快等诸多优势,在临床应用广泛。
但是随着氟喹诺酮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在不断提高,对药物治疗效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加强对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监测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保证药物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十分必要[1]。
为了能够预防不良反应,提高用药有效性与安全性,本研究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不良反应展开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合理用药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2020.8-2021.8在我院收治的150例接受氟喹诺酮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男、女例数分别为83例和67例,年龄区间25-78岁,平均(43.27±8.05)岁;疾病类型:泌尿生殖系统感染36例,肺炎20例,呼吸系统感染39例,急性肠炎22例,急性胆囊炎20例,妇科感染13例。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应用【关键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临床应用
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类药物具有广谱、高效、安全、使用方便的特点,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随着临床大量的应用,该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道越来越多。
为此,本文就氟喹诺酮类药物报道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合理应用做一简要阐述,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1 氟喹诺酮类药物及临床应用状况
氟喹诺酮类药物有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及氧氟沙星等,近年开发的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培氟沙星及莫西沙星等提高了对革兰阳性菌及非典型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2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不良反应(ADR)
2.1 消化系统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紊乱,症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部不适等,每种氟喹诺酮类药物胃肠道的耐受性无明显差异,口服药居多,一般停药后可自行恢复。
2.2 中枢神经系统(CNS)反应中枢反应是氟喹诺酮类药物第二种常见的不良反应,常见症状有头痛、头晕、失眠、视物不清等。
严重可引起妄想、昏迷、痉挛、震颤、惊厥发作或抑郁。
侯爱东等[1]报道1例,女性,43岁,患者静滴0.2%加替沙星葡萄糖注射液200ml,用药至90ml时出现胸闷、恶心、有便意、视物不清,继而出现黑蒙、面色苍白、抽搐、昏厥等症状。
停药后经对症治疗,症状得到缓解。
2.3 过敏反应常见为皮疹、皮肤瘙痒,偶可发生红斑及血管神经性水肿。
2.4 光敏反应、光毒性常为急性发病,以光敏性反应最受关注,皮炎最多,表现为红斑、水肿等。
这种光敏感性反应具有结构相关性,临床在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为了用药安全,用药期间保持避光状态有利于减少ADR发生。
2.5 肌肉、骨骼系统不良反应有少量患者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时可发生关节红肿、疼痛、关节僵硬和肌肉疼痛,停药后症状均减退或消失。
由于该类药物影响软骨发育,而慎用于孕妇、18岁以下青少年。
2.6 肝脏毒性少数患者表现为谷丙、谷草转氨酶升高。
如有一患者,男,76岁,因肺部感染给予静脉滴注盐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200ml,每日1次。
第四天,患者出现左上腹疼痛,伴恶心纳差,乏力,尿黄,检查发现肝功能异常,停用该药,改用其他抗生素,并用保肝降酶药,1周后,肝功能恢复正常[2]。
2.7 肾功能异常比较少见,一般可引起血尿素氮增高及周围血象白细胞降低。
有些氟喹诺酮类药物(诺氟沙星及环丙沙星)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尿pH>7.3)仅轻度可溶,在肾小管中形成结晶,产生结晶尿,严重者引起输尿管梗阻及急性肾功能衰竭。
2.8 心血管系统反应
2.8.1 心脏毒性早期研究表明,氟喹诺酮类药物可引起Q-T 间期延长[3],室性心动过速及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这与药物阻滞
心肌细胞钾通道有关。
临床上已有冠心病伴低血钾、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使用洋地黄或安装起搏器的患者使用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或加替沙星后诱发尖端扭转室性心动过速的病例报告。
2.8.2 低血压临床上报道联合用药可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女,72岁,因支气管炎给予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0.2g,后滴青霉素800万单位,再注左氧氟沙星0.2g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伴有斑片状皮疹,随即出现胸闷,全身发抖,测血压60/40mmHg、心率60次/min,心音弱。
对症治疗,患者痊愈[2]。
2.8.3 静脉炎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一种局部副作用,由于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引起炎症反应所致,临床上呈局部发红及灼热感。
2.9 血糖异常静脉滴注氟喹诺酮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血糖异常。
李慧[4]报道1例,男性,37岁,患者术后静滴0.2g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100ml,空腹血糖由用药前的 4.89mmol/L升高至8.20mmol/L。
停药后,血糖恢复正常。
2.10 关节病变、肌腱断裂报道最多的是培氟沙星和环丙沙星,发生极为罕见。
2.11 其他极少有报道发生球后视神经炎、溶血性贫血、颅内压升高等。
3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作用机制[5]
氟喹诺酮药物主要影响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
其作用靶位是2型拓扑异构酶,即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
该2种酶是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其中任一种酶受到抑制都将使细菌生长被抑制。
氟
喹诺酮类药物正是结合并阻断这2种酶,抑制DNA的合成和复制导致菌体死亡。
4 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
在临床上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谱广、使用方便,不需皮试,与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等优势,临床主要在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胃肠道感染,腹腔、胆道感染,盆腔感染,以及骨、关节和软组织感染等方面广泛应用[3]。
张明怡[5]报道部分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可与其他抗结核药物联合应用,作为治疗耐药结核分支杆菌和其他分支杆菌感染的二线用药。
但随着临床应用的逐年增加和新开发的品种应用于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应增加。
因此,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为指导:有效控制感染、降低不良反应、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结合临床经验,先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在获知微生物的药敏试验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用药品种,包括选择剂型、用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还要考虑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及联合用药等。
其次,要考虑特殊人群与氟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性,由于老年人的肝、肾功能都有不同程度减退以及常患有多种基础性疾病,临床医生在用药时要考虑老年人群的药物代谢特点,制定合理的个体用药方案,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由于该类药物影响软骨发育,而慎用于孕妇及哺乳期患者、18岁以下青少年。
禁用于对喹诺酮类药物过敏的患者。
联合用药,要有明确指征,并要了解氟喹诺酮类药物
与其他药物合用出现理化性质改变,如制酸剂和含钙、铝、镁等金属离子的药物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合用可减少后者的吸收,在尿液中易析出结晶,因此,二者要分开使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与茶碱类合用,能抑制茶碱代谢,使茶碱血药浓度升高,易导致茶碱中毒,若要合用,需调整茶碱的剂量等。
另外,随着氟喹诺酮类药物近年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临床使用时应注意耐药性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该类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总之,加强对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培训,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具有现实的重要意义,要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侯爱东,伍学能.加替沙星致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不良反应 1 例.中国药师杂志,2007,2(10):168.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2009,18(22):1-2.
3 国家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04,19.
4 李慧.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致血糖异常1例.中国药师杂志,2007,7(7):691.
5 张明怡.氟喹诺酮类药的抗结核杆菌作用及临床应用.中国药师杂志,2007,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