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中国整理中国古建筑的六大派系区分
- 格式:docx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6
中国传统古建筑分类简介图片展示:宫殿、园林、宗教、陵园、设施中国古典建筑如同一颗颗珍宝点缀在祖国大地上,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建筑艺术、宗教、民俗、建造技术等智慧。
中国古建一般可分为宫殿、园林、宗教、陵墓、设施、民居等大的类型。
融合了设计学、美学和哲学理念的中国古建,是体现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一、宫殿:宫殿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庄严、肃穆、对称。
如:故宫,它也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以看做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
布达拉宫,集宫殿、城堡、寺院于一体,坐拥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颇有俯视天下的气概。
西藏布达拉宫西藏布达拉宫北京故宫北京故宫北京故宫二、园林:亭、台、楼、阁、榭、舫、廊、斋、轩、堂、馆、桥、坞等。
颐和园,中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
取自江南园林的独特建造技术。
苏州园林兰州雁滩公园水榭兰州雁滩公园扬州瘦西湖扬州瘦西湖三、宗教礼仪:寺、庙、塔、坛、道观、祠堂等。
道教宫殿式建筑,以黄琉璃为瓦,以五彩斗拱为檐,并配有龙凤雕饰,突显道家思想。
塔,起源于印度,本意为坟冢,后用来收藏经卷、佛像、法器等,曾有“佛图”、“浮屠”等译名。
中国的佛塔是佛教文化与本土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
如:嵩岳寺塔,中国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塔,砖结构。
大理崇圣寺三塔,千寻是崇圣寺三塔中最大的一座,也是我国四大名塔之一。
定州开元寺塔历史悠久、外形雄美,被誉为“中华第一塔”。
甘肃敦煌莫高窟白云寺寺庙定州开元寺嵩岳寺塔大理三塔北京天坛祈年殿四、陵墓陵园:中国自古重视丧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庞大宏伟的帝王、王后陵墓建筑群;绘画、书法、雕刻等艺术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清西陵五、设施:关城、钟鼓楼、桥梁等,用于守城、御敌、瞭望、报时、示警、交通等。
故宫角楼嘉峪关城楼山西祁县乔家大院中国传统建筑之民居、桥梁、园林等另篇介绍展示,敬请期待。
中国六大传统建筑流派: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地形特点以及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有着各自的故事和文化底蕴,它们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
1.皖派建筑又称徽派建筑,是古代徽州地区的典型建筑,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出名,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徽派建筑的特点是:青瓦、白壁、马头墙,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
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马头墙,是指高出两边山墙墙面的墙垣,可以有效地防止火灾的蔓延,因此又名防火墙。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砖雕木雕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
2.苏派建筑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集大成者,园林式布局是其显著特征之一。
脊角高翘的屋顶,典雅韵致的门楼,曲折蜿蜒,叠石迭景,堪称园林式布局的艺术典范。
走马楼、、明瓦窗、过街楼……色调明净而素雅,充满了江南水乡古朴沉静的意味。
3.闽派建筑闽,即福建,闽派民居即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其中“土楼”是其最为鲜明的代表,是一种聚族而居、且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
土楼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宋元时期即已出现,明清时期趋于鼎盛,延续至今。
它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错落有致。
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国漫电影《大鱼海棠》就以永定客家土楼做为故事场景。
4.京派建筑京派建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端庄大气、对称分布作为明清的都城,北京保留了大量的皇家建筑,其中,故宫可谓是是宫殿建筑的巅峰之作。
皇家的威严和包揽宇宙的宽广胸襟尽显于此。
十分钟带你读懂中国八大传统建筑流派,你更喜欢哪一派?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很多,主要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中国的建筑都是因地制宜的,下面就给大家讲讲按照地域特点划分的中国建筑8大派别吧~中国建筑流派之一:粤派建筑镬耳屋是广东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山墙形似锅耳,常用青砖、石柱、石板做材料,防火又通风。
外墙壁有花鸟图案,十分可爱。
西关大屋平面布局狭长,利于通风,适应岭南湿热的气候,屋顶是架空的双层瓦屋面,可以隔水防潮。
门口有矮脚吊扇门、趟栊、硬木大门三重门扇,是西关大屋的标志。
中国建筑流派之二:闽派建筑“闽”即福建。
福建地区最流行的一种建筑就是“土楼”了。
土楼是一种供聚族而居、能够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民居建筑,也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
这是多次民族大迁徙之后的产物,也体现了当时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
土楼的主要材料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中轴线对称,顺应山川走势和风向,沿水流落成。
土楼不只有圆形,也有方形、长方形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三:川派建筑川派建筑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这些地区气候潮湿、地面蛇虫比较多,因此演化出一种特别的建筑风格——吊脚楼。
吊脚楼以木柱为支撑,架上楼板,四壁用木板或竹排搭建,再涂上灰泥。
楼上住人,通风干燥,楼下架空,饲养家禽或放置农具。
吊脚楼形式多样,有单吊式、双吊式、四合水式等,根据不同的民族风俗,吊脚楼又发展出了苗族吊脚楼、傣族竹楼等。
中国建筑流派之四:皖派建筑皖派是南方民居的代表之一,徽派建筑是皖派里头最广为人知的一支。
徽派以青瓦、白墙的印象出名。
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为徽派“三绝”,木雕、石雕、砖雕为徽派“三雕”。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
中国传统建筑八大派系,每一个都让你拍案叫绝!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
所谓四合,是一个院落四面建有房屋,从四面将庭院围合在中间。
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西周时期就有完整四合院出现,随着各朝代替更,四合院也不断有新发展。
不过现在四合院不是一般人能买起的啦,看看就好。
江南民居普遍的平面布局方式和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一般布置紧凑,院落占地面积较小。
其中水系是江南民居特有的景致,江南民居因水而有了灵气。
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地形复杂多变,对建筑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具体表现为院落小、开间大,并多以两层楼房为主。
我也想住在这种四面环水的地方呢,就是有点潮湿。
岭南建筑不仅具有江南建筑特色,同时兼具西方风情,在经历了数次变化后,最终形成自身的风格。
与“京派”、“海派”建筑三足鼎立,闻名海内外。
岭南建筑兼容并包,糅合了多种文化,发展至今,又吸收新的建筑材料及工艺。
比如碉楼、骑楼等都折射着西方建筑的影子。
区别于中原和北方建筑的凝重鲜艳,又不同于江南建筑的隽秀,岭南建筑呈现出的是轻巧通透。
这种建筑毕竟诞生在地处沿海的地方,中西文化结合,也别有一番风格呢。
徽派建筑是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于徽州及严州等浙西地区。
其中更以民居、祠堂和牌坊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
古代徽州各村均有独立宗祠,家族思想浓厚,加之地理位置及文化的影响,徽州建筑形成独树一帜的特点,加之徽商的崛起,出现大量优秀的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等。
小编也去参观过哦,挺有时代气息的。
上海的传统建筑称为海派,它是中华文化和西方文化的。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历百年岁月洗礼,将各国建筑风情和上海独有的气息完美融合。
一说海派建筑,最先联想到的是“石库门”,当然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
在上海石库门中,很容易发现中西并存这一特点,要说岭南建筑中西合璧偏向中多一点,那么海派建筑就是偏向西方一点,很符合现代人的审美。
不同于江南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川西民居自带一种朴实飘逸。
中国古代建筑的六合形制演变中国古代建筑的六合形制是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六种基本形制,即:券门制、罗马式、经堂式、束腰式、院落式和回廊式。
这些形制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演变过程。
1. 券门制:券门制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门洞形制。
其特点是门洞四周用梁柱构成结构框架,上覆楼阁。
券门制形制在秦汉时期达到鼎盛,后来逐渐演变成门楼制。
2. 罗马式:罗马式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古典形式。
它起源于西汉时期,受到西域罗马建筑的影响,特点是门洞有矮廊和屋顶装饰。
罗马式形制在唐代达到巅峰,在宋代逐渐式微。
3. 经堂式:经堂式形制在唐代出现,主要用于官府和寺庙的建筑。
其特点是大门洞两旁有列柱,并设有前室、中堂和后室。
经堂式形制在宋代发展成为重要的形式,成为后来院落式和回廊式的基础。
4. 束腰式:束腰式形制在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成为官府和私人住宅的主要形式之一。
其特点是建筑上下部分有明显的界限,上部是阳台或楼阁,下部是墙体。
束腰式形制在宋代至明代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5. 院落式:院落式形制是中国古代建筑中最典型、最常见的形制。
其特点是以庭院为中心,周围由厢房、门楼和其他附属建筑围合而成。
院落式形制在明代成为主要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中国古建筑中广泛使用。
6. 回廊式:回廊式形制是明代以后兴起的一种建筑形式,特点是各个厅堂和院落之间通过回廊相连接。
回廊通常围绕着庭院或建筑群,为人们提供遮阳、防风的场所。
回廊式形制在清代达到巅峰,成为清代宫殿建筑的主要形式。
这些六合形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相应的演变和发展,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和创新精神。
这些形制的演变也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文化和建筑技术的变迁。
中国传统建筑派系☐ 粤:广府民居 客家民居 潮汕民居 侨乡碉楼民居(聚落式民居)☐ 闽:福建圆楼☐ 川:川西民居 吊脚楼☐ 苏:以南向为主,这样可以冬季背风朝阳,夏季迎风纳凉 ,充满了江南水乡古老文化的韵味。
脊角高翘的屋顶,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座座枕河民居,一排排粉墙黛瓦,鳞次栉比、轻巧简洁、古朴典雅,体现出清、淡、雅、素的艺术特色。
☐ 皖:徽派建筑 牌坊☐ 京:四合院 北京皇城 皇家园林中国古典园林☐ 中国传统园林是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许多文学家、画家同时也是园林建造专家,如白居易、柳宗元、李渔(芥子园)☐ 中国传统园林追求曲折之致的理论:园林讲究布局结构,布置的曲折幽深,直露中要有迂回,舒缓处要有起伏☐ 中国传统园林讲求一个❽藏❾字☐ (对比欧洲园林)大半为皇家园林,规模大,园林开门见山,一览无遗,一目了然☐ 中国传统园林讲求借景☐ 中国传统园林中分布的古代建筑为:厅、堂、斋、馆、楼、台、亭、榭、门户、游廊、天井和巷道厅☐ 在古代园林、宅第中,多具有小型公共建筑的性质,用以会客、宴请、观赏花木。
因此,室内空间较大,门窗装饰考究,造型典雅、端庄,前后多置花木、叠石,使人置身厅内就能欣赏园林景色。
☐ 轿厅 客厅堂☐ 形声。
从土 尚声。
❽尚❾有❽高❾义。
本义 殿堂。
高于一般房屋 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又如 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正房,高大的房子。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斋原意指整齐和干净。
道教祭祷仪式之一。
道教中道士们进行敬神忏谢活动前,要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精神专注,以表示对神的恭敬之意。
道教的斋法一般分为 种:①节食斋,祭祀活动前要限制饮食的摄入。
②设供斋,祭祀活动中设供品敬神的行为。
③心斋,去除杂念,去欲思静,使精神归一于祀神。
中国古建筑的六种类型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而且还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古建筑是在先秦、秦汉、隋唐、宋元、明清、民国等历史时期建造的建筑物,它们的风格和结构各异,表现出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特征。
根据建筑类型、风格以及建筑材料的不同,大致可以将中国古建筑分为六大类:一、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历史上有悠久的历史。
佛教建筑主要有寺庙、塔、钟楼、古墓等不同类型的建筑,它们的结构多样,有的是一层,有的是多层,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有的是复杂的结构等。
二、宫殿建筑。
宫殿建筑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它们多用于皇室居住、行使公务等活动。
宫殿建筑一般包括门楼、正殿、内院、花园、宗祠、祠堂等等。
它们以雄伟壮观、宽敞明亮为特点,象征着帝王权力和尊贵地位。
三、园林建筑。
园林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风格多样,不仅体现出中国人的艺术精神,而且又反映出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
园林建筑主要有庭院、假山、花园、池塘、瀑布等。
四、民居建筑。
民居建筑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以及建筑技艺。
民居建筑主要有四合院、楼阁、宅第等,它们以精巧结构、精致装饰、实用舒适为特点。
五、桥建筑。
桥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般由桥墩、桥头、桥身、桥型等组成,有的桥建筑还有附属的台阶、护栏、石雕等装饰性元素。
桥建筑不仅为穿越水面提供了便利,而且还因其精巧的结构、精致的装饰而备受赞誉。
六、祠堂建筑。
祠堂建筑是中国古代家族祭祀活动的重要地点,它们多为两层或三层楼阁式建筑,其结构精巧、装饰精美,多以青砖、白灰为基调,有的还饰以绘画、雕刻等艺术装饰。
总之,中国古建筑有其独特的风格,它们不仅体现出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明,而且还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力。
中式建筑六大门派06
川派建筑
关键词:民族特色
川派建筑,即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一种建筑风格,为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
在川派建筑中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特色。
川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的吊脚楼,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靠河就势而建,丝檐走栏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十分考究,成为千年民族文化的传承。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民居。
竹楼主要用竹子建造,下层高约七八尺,四无遮栏,牛马拴束于柱上。
上层近梯处有一露台,用竹篱隔出主人卧室并兼重要钱物存储处;其余为一大敞间。
楼中央是一个火塘,日夜燃烧不熄。
侗族鼓楼是侗乡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物,座座鼓楼高耸于侗寨之中,巍然挺立,气概雄伟。
飞阁垂檐层层而上呈宝塔形,瓦檐上彩绘或雕塑着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和古装人物,云腾雾绕,五彩缤纷,侗寨风光可谓十足。
川西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吊脚楼属于干栏式建筑,干栏应该全部都悬空的,故又称半干栏式建筑。
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当然,不论是何种建筑派别,都离不开匠人们历时数年的精心雕琢。
这六大门派的中式建筑不仅集中国古韵之大美,更彰显着属于中国独一无二的繁华盛景,这,何尝不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
一文读懂中国古建八大派系本文授权转载自:HND DESIGN(ID:HND201604)从古至今华夏大地涌现了众多建筑杰作有的已经毁于战火(阿房宫、大明宫、圆明园)▲圆明园遗迹有的屡次浴火重生▲岳阳楼(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历史上岳阳楼屡次毁于人祸战乱,又屡次重建,最近于1983年由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大修,把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有的更迭留存至今▲狮子林(始建于元代)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形成了八大建筑流派京派建筑闽派建筑湖湘建筑川派建筑晋派建筑徽派建筑苏派建筑海派建筑关于中国传统八大建筑流派的分类仅代表作者观点,欢迎留言讨论01京派建筑北京曾为五朝古都拥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历史从传统民居、官府宅邸到皇家建筑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巅峰代表天子脚下皇城根上人们对官方颁布的规制格外谨守屋宇的高低房间的大小装饰的强度色彩的华丽程度都一一写在会典里▲《钦定大清会典》清乾隆二十九年版一句「逾制者罪之」就区别了社会阶层与尊卑秩序作为旧时城内最常见的建筑北京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合院式建筑的「模范生」▲北京四合院坐南朝北中轴对称以中为尊故北京四合院的正房、正厅、垂花门都位于中轴线上▲三进四合院由前院、主院、后院构成的三进四合院宽广方正、格局规整更是理想的京派标准四合院▲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2闽派建筑在距离北京1900多公里的福建南部山区同样以中为尊的福建土楼却更推崇圆形布局在中央的尊位建祖堂为了应对土匪频繁袭扰定居在这里的人们选择一族之人居于一楼之内一人有喜,全楼欢庆一家有难,全楼帮扶▲土楼演化过程图与北京四合院相比福建土楼没有前后院之分亦没有房间大小、尊卑之分不讲究坐北朝南而是向心而居▲福建土楼为加强土楼的防御力外墙的厚度均在1-2米左右只设一个大门窗户也设在二层及以上易守难攻好似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3 湖湘建筑古时生活在湖南湘西的人们由于山高地狭生存条件堪称「严酷」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土家族借天不借地天平地不平利用长木柱代替地基调节底部木柱的高低让建筑适应地形的变化人们或依山、或傍水建起了一座座吊脚楼热闹了沱江两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湖南中部存在一种家族聚居的住宅建筑大屋有别于富贵大气的北方四合院亦不同于小巧精致的江南民居大屋规模庞大、外拙内秀邵阳荫家堂娄底曾国藩故居岳阳张谷英大屋等均是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大屋代表▲邵阳荫家堂全景其中邵阳荫家堂处于山环水抱之中占地9191平方米拥有正屋108间杂屋40间天井44个圆木柱156根是一座体量庞大布局井然的湖湘民居▲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4川派建筑在我国西南山区的少数民族聚集地也常见类似吊脚楼的干栏式建筑如傣族竹楼与吊脚楼不同傣族竹楼不仅拥有大长腿还头戴大檐帽傣族主要聚居于西双版纳为了应付澜沧江的「定期泛滥」傣族竹楼底部由36跟木柱支撑二楼离地2米以上洪水来袭时听任江水从楼板下流过傣族同胞安堵如常▲竹楼拆解图竹楼屋顶坡度大、屋檐宽采用重檐设计主要是为了便于排水减少暴雨对建筑的伤害▲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5晋派建筑当傣族同胞在与洪水斗智斗勇时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可能正在祭天求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劣缺水、也缺木材人们靠土为生因地制宜,创造出靠崖式、下沉式、独立式三种窑洞▲窑洞类型靠崖式窑洞沿山体曲线错落分布层层叠叠给人一种是山不是山的错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则形成了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院落地下藏窑洞土中生的独特建筑景观▲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窑洞可围合成三合院、四合院院落成群结队聚集成「堡」宛如一座城池▲甘肃省永泰龟城「箍窑盖房,一世最忙」简单凝练的八个字说尽了陕北农民一生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名字叫「家」不论过去、当下不管南方、北方家与房子的概念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6徽派建筑湘西吊脚楼、傣族竹楼、陕北窑洞都是当地祖先们与天斗、与地斗才留存下的住宅形式但是生活在江南水乡的人们却得到了大自然温柔以待这里的人们对于建筑的追求不止有居住他们还通过不同形式的建筑获得更多的精神满足在古徽州人们在天井院里安放家在祠堂里安放历史在牌坊里安放信仰徽派建筑的精华不仅是某一栋宅院某一座祠堂或牌坊还有那一座座记录着先人智慧的传统村落看似是随意在青山绿水间点下的一滴墨晕染开来实则是祖祖辈辈大费周章、精心布局才造就如诗如画般的建筑景观这份美景是难以描述的并非结构复杂而是笔尖蘸不到江南烟雨总少一两分婉约与灵气▲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7苏派建筑徽派建筑在山水间绘制了一幅幅水墨画同样是温柔富贵地的苏州则将山水乾坤都装入了园林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为园林投入大量财力还投入了大量笔墨不仅有满眼看不过来的山水花木亭台楼阁还要与曾经的园主人一起思考「与谁同坐」▲拙政园丨与谁同坐轩苏轼说「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园林是空间也是意境(原来古人也是坐了个寂寞啊!)咫尺之内再现乾坤的苏州园林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它所代表的审美情趣生活方式以及人文价值更是当今我们倡导的东方美学的内核▲更多精彩请点击观看08海派建筑与东方美学相对应的西方建筑美学在鸦片战争之后席卷了苏州的邻居上海使得上海外滩在短短百年之间于江边千余米的堤岸上浓缩着万国建筑的精粹▲上海外滩不论是端庄沉稳的文艺复兴风格新古典主义风格▲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文艺复兴风格)还是华丽多变的折衷主义风格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Art Deco装饰艺术风格)都在黄埔江岸向当时的人们展示着西方发达的建筑技术与时尚摩登的装饰审美这一切不仅让上海本土的商贸建筑脱胎换骨也影响着上海的传统民居拥有江南民居的骨架装饰着西式建筑元素的石库门成为海派民居的代表▲石库门民居点缀着西式山花的石头门框开在屋顶的老虎窗文人骚客蜗居的亭子间……石库门曾上演着旧上海最为真实细腻的人间百态。
感受一下古韵之美的收获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
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
其中有一种尊贵,也只有中国人才懂,那就是中国古建筑。
千百年来,由于不同地区,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中华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
传统是一个民族或地区在理与情方面的认同和共识,属于文化范畴。
传统系指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总体决定传统建筑的基本形态,传统建筑也从一定的角度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形态,两者是不可分的。
因而,传统的特点是具有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中国传统建筑正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最精彩、最直观的传承载体和表现形式。
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六大派别: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川派。
不同流派的建筑,以其独有的历史与文化积淀,书写着各自的故事。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是如今的建筑永远无法超越的。
让我们一起走进它们,去倾听古老文化的声音,感受大国历史的厚重。
建筑关键词:青瓦白墙、砖雕门楼。
皖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优雅了千年的徽派民居,青瓦白墙,砖雕门楼,徽派建筑风格以民居、祠堂和牌坊闻名遐迩,集XX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
皖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
其中徽派是最为人熟悉的皖派的一支,20XX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尤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XX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
徽派民居建筑风格又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不同又一脉相承。
能工巧匠施尽其技,每一处花纹,每一笔雕刻,结构严谨,雕镂精湛。
徽派民居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又是徽派整个建筑的点睛之笔,不仅造型精美,更融合了古人的智慧,在遭遇火灾时,这样的设计可以阻断火势的蔓延,安全可靠。
中国传统建筑类别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建筑类别有很多,每一种建筑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六大类别: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楼阁式建筑和桥式建筑。
一、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主要用于皇家宫殿、官署建筑、陵墓建筑等。
宫殿式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大,气势恢弘,建筑形式多样,装饰华丽。
例如,中国最著名的宫殿——紫禁城,就是宫殿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二、庙宇式建筑庙宇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另一种代表,主要用于宗教、祭祀等场所。
庙宇式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规模较小,形式简洁,内外装饰含义深刻。
例如,中国著名的佛教建筑——峨眉山乐山大佛,就是庙宇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三、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另一种特色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园林、宅院、公园等场所。
园林式建筑的特点是注重自然景观,体现园林的风格、特色和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著名的园林——苏州园林,就是园林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四、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于民居、商业场所、农业建筑等。
民居式建筑的特点是形式简洁,装饰考究,注重实用性。
例如,中国著名的民居建筑——北京胡同,就是民居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五、楼阁式建筑楼阁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另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城墙、楼阁、城门等建筑。
楼阁式建筑的特点是形式高大,结构复杂,装饰华丽。
例如,中国著名的楼阁建筑——苏州凤凰楼,就是楼阁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六、桥式建筑桥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特殊建筑形式,主要用于建造桥梁。
桥式建筑的特点是注重桥梁的实用性,造型独特,装饰简洁。
例如,中国著名的桥梁建筑——洛阳白马寺石桥,就是桥式建筑的代表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类别繁多,每一类别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历史背景。
这些传统建筑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宝贵财富。
千百年来,由于中国广阔的疆域,导致人们的生活习惯发展出各地独有的特色,也就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地域性的古建筑。
融合了设计学、美学和哲学的中国古建,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遗产。
中式建筑目前主要分为六大派别,分别是:皖派、闽派、京派、苏派、晋派和川派。
它们或精致,或恬静,或威严。
在这六种风格的建筑中,有没有你家乡的积淀?你又独爱哪一种呢?
京派:庄严肃穆对称第一
今天的北京,那种对称严格,泾渭分明的豆腐块式城市规划是深入人心。
其实早在古代,北京的规划就是如此,这种“强迫症式”的对称美学,正是中国人从古至今用以表达庄严和权威最为简洁明了的建筑语言。
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已经年逾600岁的故宫。
而坊间的各式“四合院”,不论是三四进的大户人家,还是一进的民居小院,都像一个微缩的故宫,彰显着京派建筑的大气。
置身院中,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独立,每一处雕饰,每一笔彩绘,都寓意着幸福、美好、富裕、吉祥。
皖派:砖雕门楼青瓦白墙
皖派建筑的尊贵,源于安徽居民厚重的文化积淀。
青瓦白墙,砖雕门楼是它的主要特色,如今存留的大量民居、祠堂和牌坊在全国闻名遐迩,是中囯南方民居的典型。
明朝戏曲家汤显祖就写诗道“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可见安徽的地域文化对时代的影响。
徽派建筑是最广为人知的皖派分支,2000年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水归堂”和“马头墙”是徽派建筑最鲜明的特点。
苏派:山环水绕曲径通幽
谈及苏派建筑,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的是苏州园林。
园林本是建筑中的一系旁支,但唯有苏式建筑能把这段旁支,发展成一门如此成熟的建筑艺术,让所有中外园林都望尘莫及。
脊角高翘的屋顶,江南风韵的走马楼,辉映着曲折蜿蜒的流水,低调造型门廊与小道,有一种“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闲适,让人瞬间放下忧愁。
这种强调把景观、建筑、人文三位一体的平衡美学,以曲折蜿蜒,藏而不露的“园林”,展现给每个置身其中的游客,令人叹为观止。
晋派:窑洞与晋商
气势恢宏、斗拱飞檐,彩饰金装,砖瓦磨合,城楼细做……晋派的建筑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
关于晋派建筑风格,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乔家大院。
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极富哲思。
一般来讲,晋派建筑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这是狭义上的晋派建筑;还有一种是陕北及周边地区的窑洞,这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建筑风格。
穴居式的古老居住方式,粗犷的窑洞设计,表面是搭建在黄土上的普通民居,内里却是陕北地区沉积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
闽派:土楼与设计
闽派建筑以“土楼”为最为鲜明的风格符号。
历经500多年传承,将生土夯筑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地堡式建筑风格沿用至今坚固无比,既可防火防震,亦可御敌入侵。
闽派建筑常见的类型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宫殿式楼等,楼内生产、生活、防卫设施齐全,楼外与天地,景观融为一体,是建筑学、社会学、规划学等多种古人智慧的结晶。
川派: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川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它融合多民族智慧,吊脚楼是建筑的灵魂。
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就造在山上,靠河就住在河边,就势而建,丝檐走栏,自成一派,看似随意却对建筑学技术十分有要求。
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建筑风格,都可以统称川派建筑,以傣族竹楼、侗族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鲜明特色。
一砖一瓦之下,一榫一卯之间,一转一折之际,正是这些建筑凝结着中国各地,几千年以来,对“家”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