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0篇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你们好!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
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
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二、教法分析: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燃烧和灭火》说课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化学》下册第九章《化学与生活》中的第二节“燃烧和灭火”。
详细内容包括:1. 燃烧的条件和特点;2.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3. 燃烧与灭火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燃烧的条件和特点,理解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3. 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的理解;教学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方法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燃烧实验装置、灭火器、火柴、蜡烛、酒精灯等;2. 学具:实验报告单、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实例,引导学生关注燃烧和灭火现象,激发学习兴趣。
3. 例题讲解:讲解燃烧的条件、特点以及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实例,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现象。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三种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并说明其燃烧条件;(2)简述灭火的原理,并给出三种灭火方法;2. 答案:(1)燃烧现象:蜡烛燃烧、火柴燃烧、天然气燃烧。
燃烧条件: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3)正确。
用湿抹布扑盖可以隔绝氧气,降低温度,达到灭火目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掌握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的培养。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搜集更多关于燃烧和灭火的知识,了解燃烧和灭火在科技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燃烧条件的理解;2. 灭火原理的掌握;3. 实践情景引入的实验设计;4. 作业设计中灭火实例的分析;5.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施。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燃烧条件的理解补充说明:1. 可燃物: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如木头、汽油、天然气等;2. 氧气: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燃烧时氧气与可燃物发生化学反应;3. 温度达到着火点:每种可燃物都有一个特定的着火点,温度达到着火点时,可燃物开始燃烧。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与灭火》。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的内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进一步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燃烧现象。
通过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探究,使学生能从化学视角认识燃烧和灭火,增强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氧气性质的巩固和应用,又为后面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氧气的性质和一些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但对于燃烧的本质和条件还没有系统的认识。
在能力方面,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但在设计实验和归纳总结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心理方面,学生对化学实验充满兴趣,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在探究过程中可能会缺乏耐心和细心。
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2)能运用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树立防火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2、教学难点(1)燃烧条件的探究实验设计。
(2)灭火原理的应用。
1、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活中的燃烧和灭火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原理,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学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预习教材,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基本知识。
第七单元燃烧及其利用课题一《燃烧和灭火》说课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我是10C班耿绍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和灭火》。
内容包括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重、难点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
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2)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3)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
(2)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
(3)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分析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过渡引出新知识,可以使知识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新知识的顺利建构。
1、为了解决“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两个重点问题,用“引导探究教学法”。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少板书,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突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三、学法指导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从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带来一节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课稿。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燃烧的条件,掌握灭火的原理,并能够在生活中正确应用这些知识,以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首先,我们将通过一系列生动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观察燃烧现象,激发他们对燃烧原理的好奇心。
在这一环节,我会提出问题:“什么是燃烧?燃烧需要哪些条件?”通过学生的观察和讨论,引导他们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这三个基本条件。
接下来,我们将进入实验环节。
我会指导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通过点燃和熄灭蜡烛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可以被点燃?为什么蜡烛又可以被熄灭?”通过实验,学生将理解到燃烧不仅需要可燃物和氧气,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温度,而灭火则是通过移除可燃物、隔绝氧气或降低温度来实现的。
随后,我们将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以及灭火的重要性。
我会展示一些火灾现场的照片和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火灾的破坏力。
同时,我也会介绍一些火灾逃生和自救的方法,让学生在遇到火灾时能够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逃生措施。
最后,我们将进行一个小组讨论,让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火灾,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器等灭火工具。
通过讨论,学生将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在课程的结尾,我会进行一个简单的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家中进行一些简单的灭火实验,如用湿毛巾扑灭小火焰等,以加深他们对灭火原理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相信学生们不仅能够掌握燃烧与灭火的基本知识,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些知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谢谢大家。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一、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燃烧和灭火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了解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堂课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使学生了解燃烧的基本过程和条件,并学会正确灭火的方法。
具体教学目标如下:1.了解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2.认识燃烧所需的条件;3.掌握常见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4.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常见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燃烧所需的条件,通过实验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1.燃烧的基本过程(20分钟)a.引入燃烧的定义和基本过程,引导学生形成初步的概念;b.通过实例展示燃烧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引导学生理解燃烧是一种氧化反应。
2.燃烧的条件(30分钟)a.讲解燃烧所需的条件:可燃物、氧气和着火源;b.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意识到燃烧过程中的三个条件的重要性;c.通过实验演示,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常见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方法(30分钟)a.介绍家庭和学校常见的火灾事故;b.讲解火灾事故的预防措施,如正确使用电器、远离明火等;c.引导学生讨论应对火灾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如拨打火警电话、使用灭火器等。
4.实验演示(30分钟)a.进行燃烧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和观察;b.通过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引导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原理进行思考和总结;c.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燃烧和灭火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教学手段:课堂讲授、实验演示、小组讨论、教学互动等。
教学资源:实验器材、燃烧和灭火的相关图片和视频等。
五、教学评价方法1.课堂表现评价: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程度和准确性等;2.实验报告评价:对实验结果和结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3.小组讨论评价:对火灾预防和应急处理策略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六、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燃烧的基本过程燃烧的条件火灾的预防和应急处理七、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引入、理论讲解、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全面了解了燃烧和灭火的原理及应用方法。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人教版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燃烧与灭火》,这是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一节课。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理解燃烧的基本原理,掌握灭火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首先,我将介绍教学目标。
接着,我会分析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与难点。
然后,我将详细阐述教学方法和过程。
最后,我会对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和课后作业进行说明。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燃烧的条件和过程,了解不同物质燃烧的特点,掌握基本的灭火原理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安全意识,学会在生活中预防火灾和正确灭火。
二、教学内容与重难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燃烧的条件、燃烧的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难点在于如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燃烧和灭火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燃烧现象,如火柴点燃、炊事用火等,引出燃烧的概念,并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没有火源时,我们应该如何灭火?”通过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 探究燃烧的条件首先,通过实验演示燃烧需要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
在实验中,我将使用常见的可燃物,如纸张、木材,并展示在不同氧气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的燃烧现象。
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总结燃烧的条件。
3. 讲解燃烧的现象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燃烧时的火焰颜色、烟雾和气味等,让学生了解燃烧的多样性。
同时,通过讲解燃烧的化学反应,帮助学生理解燃烧过程中能量的转换。
4. 灭火原理的探讨通过实验演示水、沙土和灭火器等不同灭火方法的原理。
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体验灭火的过程,并引导他们总结灭火的基本原理。
5. 安全教育结合实际案例,强调火灾的危险性和预防火灾的重要性。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燃烧与灭火说课稿1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本节课着重体现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
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
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2、教学目标分析A.知识与技能:(1)认识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2)了解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3)会运用相关的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相关问题B.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索精神(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3)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3、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对着火点的理解疑点: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三、说教法1.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很好的体现《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既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又能将探究的方案,讨论的情景提前准备好,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动手、思考、讨论。
四、说学情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
我校是湖南省高级示范性中学,学生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实验的动手能力强,讨论的思维活跃。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
现如今在相继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
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3、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条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燃烧条件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发对化学的学习欲望②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增强关注社会的责任感③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二、教学策略1、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交流互动”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课的信息量。
2、学法:1)实验探究2)分析归纳3)自主学习3、设计思路以火的起源的神话故事引入主题,以魔术表演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创设生活中的实验情景,以解决生活疑问为前提,进行实验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联系已学知识和生活常识进行假设,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和对实验装置的改进对假设结论进行验证。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范文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燃烧与灭火》是初中化学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和变化以及化学反应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初中化学中必修的重要章节,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燃烧现象以及掌握灭火方法。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燃烧的定义、条件和特征,了解不同物质的燃烧情况,掌握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燃烧的定义、条件和特征,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是:理解燃烧现象的本质和不同物质的燃烧情况,掌握灭火的技巧和策略。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探究能力,我采用了以问题引导和实验探究为主要教法。
通过提出问题和实验观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准备了与燃烧和灭火相关的图片、实验器材和安全用具。
我将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图像形式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视觉感知和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基于这个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引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对燃烧和灭火的兴趣,我可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火灾事故的视频片段或以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故事开场。
在引入中,我也可以出示一些图片,向学生展示不同物质的燃烧情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思考。
环节二、合作探究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我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燃烧?有哪些燃烧条件?如何进行灭火?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思考和讨论,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我可以给予必要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024年一等奖燃烧与灭火说课稿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化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燃烧与灭火”。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火险的预防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燃烧的条件,了解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2. 学习并掌握灭火的原理及方法,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难点: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灭火方法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火柴、蜡烛、酒精灯、实验器材(烧杯、镊子、火盆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展示火灾现场图片,让学生了解火灾的危害,引起学生对燃烧与灭火的重视。
2. 知识讲解:a. 燃烧的条件:讲解并举例说明可燃物、氧气、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
b.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介绍燃烧过程中产生的光和热,以及新物质的。
3.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燃烧与灭火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布置两道燃烧与灭火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实验操作:分组进行燃烧与灭火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燃烧的条件a. 可燃物b. 氧气c. 温度达到着火点2. 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3. 灭火的原理及方法a. 消除可燃物b. 隔绝氧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解释燃烧的条件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b. 分析灭火原理,举例说明常见灭火方法。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例题讲解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燃烧与灭火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安全意识。
但在实验环节,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安全。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了解火灾报警器的原理,探索如何预防火灾事故的发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验操作的安全性与有效性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实践性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燃烧与灭火的教学难点与重点在于燃烧的条件、燃烧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灭火的原理及方法。
燃烧和灭火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 1 《燃烧和灭火》。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在此之前我们学习了碳及碳的化合物,这为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
后面我们还要学灭火器。
可见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同时本节课也是由理论转变为实际的桥梁,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中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②初步学会灭火器的选择和使用;
③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认识探究问题方法;
②利用实验学习对比在化学学习中作用;
③通过活动和探究,体会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认识燃烧实质及其对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②了解火灾危害与防护方法,了解逃生一般方法。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与解决方法
重点、难点解决方法:
现在是一个网络发展的社会,所以本节课我会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策略
德国大教育家第斯多惠也说过:“科学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
”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于有形,使学生易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探究学习、根据新教材编写特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培养目标,我采用美国著名现代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问题”-------实验探究教学法配合互动教学法。
主要是通过:发现
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等活动过程,师生双方相互配合,相互了解,处于协作关系。
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体验学习化学的快乐,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五、说学生
对已进入初三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所以本节课我设计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会填”“我会答”“讨论与交流”等。
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而且还能为学生在探索中学会学习。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分成十个阶段进行,同时将全班分成六个小组。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演示烧手帕的化学小魔术。
提出问题:为什么手帕烧不坏呢?
(这样设计是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第一条:“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
”这样做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他们感受到在生活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
第二阶段:教师演示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我会在大屏幕上将实验所要用到的仪器、药品及实验步骤给出,由各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发表自己的见解。
来预测可能产生哪些现象?然后由老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
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燃烧的条件是:(1)有可燃物(2)与氧气接触(3)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第三阶段: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水中的白磷也燃烧,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由小组再次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
然后选定最佳方案由教师进行演示实验。
实验结束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出燃烧是三个条件要同时具备的。
(这样设计依据新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中的第二条:“给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平等的学习机会,同时可以使不能程度的学生有所提高。
”这样设计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化的的积极性,以及培养他们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
第四阶段:我设计了一个小环节-------叫做我会答:在这个环节中我将会出几道和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
比如:正在燃烧的炉子(1)如果不再继续加柴禾,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2 如果把炉门关的严严的,一点气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3)如果把燃着的柴禾拿走,炉火还能继续燃烧吗?
这些问题都是由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
看看哪组的答案好。
(这样设计可以与生活相关系起来,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
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了,都可以生火。
从古至今,火给人类带来了很多的好处,让各个小组讨论,然后说说火对于人类都有哪些好处?
第六阶段:播放录像片:2005年吉林省辽源市中心医院的火灾。
让同学们体会到,火可以为人类造福,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看完后让学生们说说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么办?
(这样设计可以让学生了解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知道事物是两面性的,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
还可以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珍惜生命,爱护国家财产。
)第七阶段:创设情境:大火我们可以拨打119。
要是遇到一些小火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在这个阶段要进行学生的分组实验。
给出一个大烧杯,烧杯中放有一根燃着的的蜡烛,提出问题:如果我想让烧杯中的蜡烛熄灭,你想怎么办?由小组进行讨论,拿出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结束后由各小组代表发言。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灭火的原理。
(这样设计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
同时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设计实验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
第八阶段:结合生活实际的小环节-----我会答。
给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
1.如果炒菜的油锅着火了怎么办?
2.如果实验桌上酒精洒了,着火了怎么办?
3.如果液化石油气着火了怎么办?
4.如果电器着火了怎么办?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九阶段:通过录像片介绍一些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以及一些灭火器具的使用方法。
第十阶段:反思小结。
这个阶段会提出问题:这节课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由各小组分别讨论回答。
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串线总结。
3.布置作业:
本节课的作业为:书后135页 1--6 题。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
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七、说教学评价
这样设计是想让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很有用,以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次训练,还练习了一部分的实际生活相关的题,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可以使有能力的同学有所提高。
从而达到拨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说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主要采用教师引导,学生为主,师生协作,以实验为基础,以思维为重点的合作探究教学形式,着重了两个体现、四个突出。
1.两个体现:
(1)体现新课程改革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
(2)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2.四个突出:
(1)以实验为基础,引导科学发现
(2)以思维为核心,开展问题探究
(3)以学生为主体,促进知识内化
(4)以小组为单位,构建研究氯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