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3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民族文化和动植物资源的保护意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的特点及保护意义。
(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及传承。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收集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材料。
(3)划分学习小组。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基本情况。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美丽的自然风光。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教师讲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热带雨林的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2)强调西双版纳的保护意义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2. 思考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对我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提出自己的看法。
3. 调查身边的同学对西双版纳的了解程度,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观看关于西双版纳的纪录片,加深学生对西双版纳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的了解。
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进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
11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3、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4、通过学习,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识字卡片。
3、学生:收集资料。
写话练习本。
[研究方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9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一、故事导入上课开始,我讲述了关于泼水节传说的故事,目的之一:激发兴趣:之二:为后面讲解傣族人对待水的态度蓄势,提供铺垫。
二、感受美(浏览课文,探美)请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之后的感受牵出神奇秀丽心驰神往这条明线后,再要求以"《西双版纳》美在……"说说版纳的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了解西双版纳的景物特征。
三、品读美(朗读课文,寻美)这一环节设计了小组合作,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两方面体会西双版纳的美。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通过问题由浅入深地体会热带雨林的特点,其中穿插对照手法是为了点明西双版纳的神奇的特点。
如果说自然景观的美是大自然对版纳的恩赐,那么富有特色的傣族文化则是这个民族独特的魅力,文中多处信息向我们展示了傣族质朴意深的民风民情。
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提供的信息中去考察人文景观的美,这一环节主要让学生多方面,多角度了解傣族的风俗文化,进一步感受西双版纳的人文景观的美。
人文美是重点,在问题的设计上与前面一致,先概括在整理表达,对“妩媚”一词含义的理解是难点,目的想点明作者对这幅风情画的喜爱之情。
概括,西双版纳的风俗美美在互助友爱、善良虔诚、乐观从容、质朴意深……四、表达美(神游图片,悟美)出示西双版纳代表性景观图片,配葫芦丝乐曲。
增加感性认识,结合课文内容深切感受西双版纳之美。
畅游西双版纳回眸那个金孔雀飞出的地方,那片神秘珍贵的热带雨林,那颗我国西南部边境线上“璀璨的`明珠”,那片地球北回归线上唯一的绿洲,那被冠以“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物王国”的美丽的西双版纳……美就大声赞:西双版纳美在……美在……示例:美在山,一年四季总是浓的化不开的碧绿。
美在水,无论是江是河是泉是溪都清一色软软地淌,娇娇地流。
五、内化美在我看来,西双版纳之美,美在神秘、美在包容、美在和谐、美在自由、美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环节我设置了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的图片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对比播放,为了唤醒同学们善待自然、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培养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特点。
2. 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学生交流、讨论和分享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多元文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2.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探究学习法。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西双版纳相关图片、视频、文字资料。
2. 教学PPT、教案、学习任务单。
学生准备:1. 预习西双版纳相关知识。
2. 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并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美丽的西双版纳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2. 自主学习: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通过阅读教材、查找资料,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
3. 合作交流: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西双版纳特色,并共同总结出西双版纳的主要特点。
4. 探究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学生通过讨论、探究,得出结论。
5.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和多元文化尊重,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并提出保护西双版纳、尊重民族文化的建议。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人文景观的特点。
7. 布置作业:学生完成课后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思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西双版纳的相关知识,是否能够在实际情境中运用所学,以及是否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了相应的提升。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通用10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事物状态中最鲜明的片段,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对照手法的运用。
3、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体会作者表达了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用小标题来构建文章。
2、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配合。
【课时安排】二课时【学习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二、独学:自读课文,阅读课文。
1、需掌握的字的读音澜沧()傣家()蘑菇()橘园()蕨菜()村寨()竹篾()竹笋()一缕()藤萝()贿赂()勐()斑斓()戏嬉()妩媚()一簇()缅甸()焚香()祈求()2、在横线上填上词语。
1)整个心神都奔到向往的地方,指一心向往。
2)长久,遥远。
3)姿态美好可爱,多形容花木、女子等。
4)灿烂多彩。
5)佛教用语。
指信仰佛教的人们。
3、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李舵是著名的少数民族作家。
他所写的《愿你听到这支歌》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作品简介《美丽的西双版纳》选自《大自然探索》2001年第三期,有删改。
本文描写了西双版纳神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朴质意深的民俗风情,向我们介绍了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美丽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对学1、文章开头一段写什么?有何作用?2、文章五个部分,具体写什么内容?作者是怎样写的?3、品味语言探究:从下面几个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你能体会到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吗?你能讲一讲这些词语对表达感情的作用吗?(1)主人家里的老爷爷蹲在竹楼上抽着自制的雪茄烟,一缕阳光正好照在他布满皱纹的脸上,活像一尊塑像。
(2)将竹席铺在割完的地里,田地就成了打谷场。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视频播放等方式,使学生直观地感受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2)采用小组讨论、课堂讲解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增强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景观形成的原因;(2)西双版纳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内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2)简要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概况。
2. 讲授新课(1)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澜沧江、湄公河等;(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如傣族佛教文化、竹楼、泼水节等。
3. 课堂互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西双版纳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看法;(2)提问回答: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独特之处。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和讲解,使学生了解了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 结合课文内容,画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示意图;2. 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日记,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和小组讨论表现,了解学生对西双版纳的认识和理解。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包括示意图绘制和旅游日记,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关于西双版纳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2. 邀请西双版纳当地的民族艺术家或文化传承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西双版纳的文化内涵。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2)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能正确使用课本中的地图。
(3)培养学生从地理学科角度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美丽河山感到自豪。
(2)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西双版纳的相关问题。
2.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风情。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旅游资源。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课堂讲解:(1)讲解西双版纳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化知识。
(2)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4.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措施。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5. 总结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等。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美丽的西双版纳语文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课时:2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物产丰富等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收集相关信息,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我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物产丰富等特点。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风光的理解和描绘。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为学生营造情境,增强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任务驱动法: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充分理解。
(2)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物产丰富等特点。
4. 课堂练习(1)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美。
(2)设置相关任务,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练习。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和课文内容。
2.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西双版纳的美在哪里。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编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小作文。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师中心稿)教案教学设计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引入美丽的西双版纳这个地方,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观的兴趣和好奇心。
1.1.2 帮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环境、文化和民俗,拓宽视野。
1.1.3 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二、知识点讲解2.1 美丽的西双版纳2.1.1 西双版纳位于云南省南部,靠近中国与老挝、缅甸的边境。
2.1.2 它是一个以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胜地。
2.1.3 西双版纳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被誉为“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
2.2 热带雨林的特点2.2.1 热带雨林是指分布在热带地区,年降水量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2.2.2 热带雨林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动植物种类繁多。
2.2.3 热带雨林对全球气候调节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3 少数民族文化2.3.1 西双版纳是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如傣族、布朗族等。
2.3.2 这些民族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建筑和风俗习惯。
2.3.3 通过学习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文化,学生可以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内容3.1 美丽的西双版纳风光3.1.1 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图片,如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3.1.2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这些风景的特点和魅力。
3.1.3 讨论为什么西双版纳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
3.2 热带雨林的动植物3.2.1 展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中的动植物图片,如亚洲象、孔雀、棕榈等。
3.2.2 介绍这些动植物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3.2.3 探讨热带雨林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3 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3.3.1 介绍傣族、布朗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建筑和节日。
3.3.2 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这些文化特色。
3.3.3 讨论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认识。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4.1.1 学生能够描述西双版纳的自然景观和热带雨林的特点。
4.1.2 学生能够列举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及其文化特点。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风情的认识和了解。
(3)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2)运用多媒体展示,增强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印象。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3)提高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2)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 教学难点:(1)西双版纳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联。
(2)如何培养学生对西双版纳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课堂上进行分享。
2. 合作探讨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3. 情境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
4. 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收集有关西双版纳的图片、视频和资料。
2. 学生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西双版纳的资料,做好分享准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搜集的资料,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学生分享自学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西双版纳的民族文化和民俗风情。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境教学(1)运用多媒体展示西双版纳的美丽风光和民族文化,让学生身临其境。
2024年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通用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西双版纳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能识记8个生字,重点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积累7个词语。
能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走进西双版纳密林,会遇到什么情景。
3、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8个生字,并书写5个生字。
积累7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体会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地方,请看(多媒体出示第一节)(1)指名读,她把这两个生字都读正确了,谁做小老师带大家拼读一下,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它?(2)小朋友,这是中国地图(多媒体出示)。
西双版纳在我国的西南边境,那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4个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有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的美誉。
(3)老师根据图片,让学生理解“边陲”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完成填空西双版纳不仅是(植物王国),还是(动物王国)。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优秀15篇《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5、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
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1、认识本课11个生字,并书写砍、蚊、塔、箭4个字。
2、理解课后12个词语,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教学难点:读课文,收集西双版纳还有怎样植物和动物?并在小组交流。
教学过程:一、观看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引出课题:1、(播放西双版纳的影像资料)大家看了这段美丽的风光片后能猜出这是什么地方吗?(出示句子:位于祖国的西南边陲云南的西双版纳)2、学习生字陲1)、看了西双版纳的景色你有什么体会吗?(美丽)2)、(出示课题)美丽的西双版纳3)、齐读课题。
4)、过渡: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到这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整体感知课文:1、分小节朗读课文。
2、自学生字。
积累美丽富饶、耸立云霄、五彩缤纷等词语。
3、说说你读了课文以后西双版纳留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地方?三、学习课文:1、学习课文第一小节:(1)第一小节告诉我们什么?(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和多民族的特点)(2)拓展知识面:你还知道哪些民族?2、学习课文第二、三小节:(1)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
(2)第二、三小节你读懂了什么?(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3)读第二小节,完成填空: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
这里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4)请你用这里有怎么样的什么的句式来说话。
(5)读第三小节,用什么时候,这里有什么,可以怎样的句式来说说。
3、过渡:美丽的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那么它还有些什么呢?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第四小节。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丰富的生物资源。
(2)培养学生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 能力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增强学生对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 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 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与民族风情的相互交融。
2. 掌握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及其特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
2. 利用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西双版纳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和生物资源。
(2)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3.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包括热带雨林、瀑布、河流等。
(2)介绍西双版纳的民族风情,如傣族、布朗族等民族的特点和习俗。
(3)阐述西双版纳丰富的生物资源,如热带植物、动物等。
4. 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如何相互交融?5. 案例分析(1)展示西双版纳生物资源利用的案例,如橡胶、茶叶等。
(2)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6. 情景模拟(1)设置情景:假设学生是西双版纳的一名导游,向游客介绍西双版纳的美景。
(2)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导游讲解。
7.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8. 课后作业(1)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编写一篇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攻略。
(2)调查身边的朋友,了解他们对西双版纳的了解和印象。
六、教学拓展1. 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西双版纳的旅游信息,包括旅游景点、美食、住宿等。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美丽的西双版纳》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该课文了解西双版纳地理、风俗、特产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2. 学生能够掌握课文中所涉及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1. 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基本信息。
2. 难点:理解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
教学方法:1. 自然法教学法:通过看图片、观看视频和听录音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西双版纳的自然风光、人文风俗等方面的特色。
2. 情景教学法: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构建与课文相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
2. 预习(10分钟)预习课文《美丽的西双版纳》,并完成一些简单的预习任务,如:分析文章结构,尝试翻译生词及短语等。
3. 阅读(20分钟)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逐段讨论文章内容,梳理出文章中的重点信息。
4. 反馈(10分钟)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理解,老师逐一纠正学生的错误,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及运用。
5. 情景交流(20分钟)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情景,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与同桌进行情景交流,以强化对生词、短语及重要句型的运用。
6.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与课文相关的阅读题目,背诵课文等。
板书设计:美丽的西双版纳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植被风土人情、特产、旅游资源教学反思:这节课以情景教学法为主,结合自然法教学法,能够真正地让学生了解到西双版纳的风土人情、特产等特色,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同时通过阅读、分析以及情景交流,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该设计针对学生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点,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篇一:《美丽的西双版纳》《美丽的西双版纳》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
正确描写“等、壶、悠、甩、楼”。
正确理解悠然自得、五彩缤纷等词语2、能正确朗读课文,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了解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3、如果你走进了西双版纳,你会怎么来讲解。
教学重点难点:知道西双版纳既是植物的王国,又是动物的王国,并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背诵。
教学准备:1.多媒体、生字卡片2.搜集西双版纳优美图片资料,使用“学乐师生”APP与大家一起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1.播放学乐师生精彩的导学作业。
2.媒体出示图片:西双版纳的一幅画面。
师(出示图片):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组照片,在祖国的西南边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生活着14个少数民族,那里彩云飘荡,那里有神秘的原始森林、优美的民歌,丰富的民俗民风,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的美称。
这里是西双版纳。
3.师:看了图片,你有些什么感受?生:很美丽。
有很多动物,植物4.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描写西双版纳的课文。
媒体出示课题:11、美丽的西双版纳齐读课题,师:这个是什么字?生:纳师:谁来写一写?生:笔画等师:一起读读他的好朋友,卡片背后词组。
学习生字:纳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我们一起读读课文,请我们朗读最好的夏诗云同学读读要求。
媒体出示学习任务单一:(1)听录音、自学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媒体出示填空:西双版纳在我国的 ,在这里生活着,这里不仅是,还是。
走进村子,你会看到,还会看到。
交流填空。
分小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师:谁来填第一个空。
师:下面分组再读一遍课文,大家仔细听,请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
学习任务单二:ppt出示:哪几节写了西双版纳是植物的王国?哪一节写了它是动物的王国?哪一节又写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况呢?读好之后,就要回答老师的问题了三、研读课文,感受内容。
11 美丽的西双版纳(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3、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4、通过学习,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西双版纳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语境中认识本课“纳、等、壶、砍、扁、悠、甩、楼”8个生字,读准“等”的字音,掌握“壶”的字形,结合语境理解“等、边陲、耸入云霄”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西双版纳是个植物和动物的王国,并能说说西双版纳的植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1、结合课外资料,了解西双版纳还有哪些植物,并能模仿课文内容介绍其中的一到两种。
[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
识字卡片。
3、学生:收集资料。
写话练习本。
[研究方向]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良好课堂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