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力网套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
- 格式:pdf
- 大小:46.29 KB
- 文档页数:2
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一种先进的新型输液器材,20世纪60年代已在欧美国家普及应用[1]。
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已广泛应用于临床。
老年疾病病种多,病情复杂,变化快,静脉留置针具有不易损伤血管,便于按时给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的痛苦等优点。
同时,可减轻护士的工作量[2],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并有效地满足及时输液、抢救的需要。
然而,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中常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如感染、堵管、渗漏、静脉炎、栓塞等。
2012年1月1日-2012年4月1日,选择我科慢性病、需长期输液患者124例应用静脉留置针,取得了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24例,男64例,女60例,年龄59-85岁,平均72岁。
1.2 方法1.2.1 材料: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封闭式两通留置针,型号为24号或22号,留置针胶布选用3M敷贴。
1.2.2 穿刺部位的选择:宜选择手背或上肢不易滑动、弹性好、粗直的静脉,不宜选关节及皮肤有瘢痕或破损处,避开静脉瓣和关节部位,如偏瘫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
1.2.3 穿刺前的准备:护士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讲解使用留置针的目的和好处,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是否完整,型号是否符合要求,核对是否在有效期内,并将选好的留置针与输液器连接后排气,备用。
1.2.4 穿刺方法:常规扎止血带,用碘伏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8cm×8cm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准备3M敷贴及条形胶贴备用。
穿刺前再次检查留置针并转动针芯,然后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针柄以15~30°在血管正上方进针,见回血后降低角度(约5~15°)再进针0.2cm,右手固定针芯,左手向穿刺血管方向推进塑料套管完全进入静脉,松开止血带,左手固定塑料套管,右手拔出针芯,回血通畅后用3M透明敷贴固定,调节滴数,注明穿刺日期和时间,穿刺者姓名。
1.2.5 封管护理:将肝素钠6250U稀释于250ml等渗盐水中配成封管液,于每次输液完毕取封管液2ml,将针头斜面留在肝素帽内少许,推封管液剩0.5ml至1ml时,一边推封管液,一边拔针头,速度宜慢,确保留置管内全是封管液,而不是药液或血液。
浅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作者:彭晓晓唐秀忠储德节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4期摘要:目前,浅静脉留置针已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广泛应用。
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日常工作经验,探讨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对策,旨在为临床护理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留置针;老年患者;解决对策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5249(2019)04-247-002浅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其操作简单、安全方便,外套管柔软且是由先进的生物材料制成,可增加患者的舒适感。
于患者来说,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和血管损伤,利于抢救和紧急用药。
于护理人员来说,可减轻护理工作量,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因此,近年来,静脉留置针己被临床广泛应用。
为了使静脉留置针得到有效使用,发挥其优点,减少不利因素,现综合各护理学者的研究加之日常工作中的护理体会,综述如下。
1留置针的选择浅静脉留置针是由不锈钢针头、留置导管、白色隔离塞、小夹子、排气接头、延长管、针柄、肝素帽、保护套等组成。
分为直型和Y型两种。
有18G、20G、22G、24G四种型号。
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的留置针,尽可能的减少留置针对血管的物理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
2老年患者在留置针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对策2.1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老年人皮下脂肪少、皮肤松弛、皱褶多,且血管弹性有不同程度的硬化,易滚动,血管弹性差、脆性大,因此易导致穿刺失败。
对策:护理人员静脉的选择直接影响穿刺的成功率。
我们一般选择相对粗直、富有弹性、无静脉辦的血管,避开关节部位,选用相对易于固定的静脉。
首选前臂头静脉,其次是贵要静脉。
颈外静脉具有留置时间长,静脉炎发生率低、穿刺成功率高等优点,因此,颈部条件允许的患者均可使用。
老年患者应避免使用下肢静脉进行穿刺。
因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在血管内停留时间长,易发生静脉炎及形成血栓。
浅谈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老年患者由于皮肤松驰,弹性降低脆性增加,不易固定,在静脉输液中影响穿刺的成功率,容易造成浅表静脉受到破坏,皮下组织瘀斑形成,给病人带来痛苦 ,同时也降低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院内科于2008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收治的350例老年患者选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治疗 ,成功率达 96 %,留置时间(5+2)d,由穿刺水平导致留置失败4例,占失败原因的28.7%,由血管原因导致留置失败的4例,占28.7%,由于患者不配合导致留置失败的3例,占21.4%,因针管阻塞拔针3例,占21.4%,无静脉炎形成。
根据观察,认为正确留置静脉针是保证穿刺成功的关键,正确的封管和护理可延长套管针的使用时间。
静脉套管针护理体会阐述如下。
1正确留置静脉套管针1.1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操作前一定要与患者沟通、交流,以取得合作。
对于血管不充盈,外周循环欠佳者,可先行热敷以利穿刺。
1.2选择合适的血管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浅静脉[1]。
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1.3选择留置针本院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Vialon材料制成的静脉套管留置针,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1.4正确的穿刺方法备齐用物,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程进行,在穿刺上方10cm处扎止血带,穿刺部位皮肤常规消毒(8cm×8cm),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选择适合的角度(瘦弱者适合10-15°角穿刺,肥胖、水肿者适合45°角穿刺)刺入皮下,降低角度直刺静脉,见回血后,左手退出针芯,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保留约5mm软管在外,拔出针芯,连接输液管,再用75%酒精或0.52%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用无菌敷贴紧贴皮肤固定好,同时填写好日期,对烦燥、爱活动的患者及活动时易碰到的地方用胶布再固定一圈。
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及体会【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5-114-02老年患者具有年龄大,血管壁脆性强、皮肤松驰静脉窦多、血管不直的特点,如使用以往的头皮钢针,极易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而致药液漏入皮下,造成局部组织红肿,坏死,脉管炎,血栓形成.同时液体及药物不能及时顺利的进入人体内以致延误治疗和最佳抢救时机.而静脉留置针操作简便,安全,易行,损伤小,降低了对血管壁的刺激性,减少了并发症,而且减轻了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及恐惧,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得到了广大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及好评.2006年9月—2007年9月;我科820例老年患者行静脉留置针使用后的效果报告如下:1.监床资料2006年9月—2007年9月,共行静脉留置针穿刺820例.其中,≤60岁,570例>60岁的250例,其中腕训头静脉穿刺516例,需要静脉穿插刺304例,平均置管5天,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5%。
2.材料采用bd公司生产的整体型头皮式管针(intima-ⅱ)套管材料为vialon。
依据患者的年龄及血管直径选用留置针的型号,最常使用的为20g,其资为22g,一次性密闭分装输液瓶,3m透明贴膜或普通胶布。
3.方法3.1操作方法。
(1)选择好血管常规消毒皮肤,消毒范围6-8cm,取出套管针,右手食指与拇指捏住外翼两侧,左手持钢针尾部旋转钢针,斜面向上,捏紧针翼两侧,以15-30度进针。
进针速度不宜过快,见回血向前进0.2-0.3cm,确保软管在血管内(前进时易慢),然后软管全部送入血管内(送入时速度易慢)确认穿刺成功后将针芯全部拔出,用透明贴膜常规固定。
(2)封管。
封管对于静脉留置针的保留长短至关重要,我科分2组封管液进行比较,一组为肝素盐水封管液,其浓度及配制方法:将含12500单位/毫升肝素钠注入100ml生理盐水中,即含肝素钠125单位/毫升,用2-3ml封管液进行封管,1次/日。
静脉留置针在老年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近年来我院已广泛开展静脉留置针的使用。
其具有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减少静脉穿刺次数、保护血管等优点。
特别是老年患者血管硬化、弹性下降,应用静脉留置针可更好的预防静脉渗漏。
同时也加快了上午集体输液的速度、增加了工作效率。
1操作步骤1.1评估正确的评估是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关键,评估内容包括患者的病情、合作程度、局部皮肤情况以及所用药品的性质。
向病人解释静脉留置针的优点及使用目的,使之配合。
选择相对粗、直、有弹性、不易滑动,无静脉瓣,避开关节易于固定的血管。
长期卧床的病人避免在下肢血管穿刺,有肢体功能障碍的病人禁止在患肢输液,以免形成深静脉血栓。
1.2选择合适的静脉留置针根据静脉情况和药物性质选择适宜的静脉留置针。
我院使用的是BD公司生产的一次性静脉留置针,通常选用(24Gx0.75〞)和(22Gx1.00〞)两种规格。
我们科室除了需要静滴甘露醇的选用22Gx1.00〞,其余均选用24Gx0.75〞,因为针头越细对血管刺激相对减小。
1.3穿刺方法在穿刺点上方6~8厘米处扎止血带,用碘伏棉签以穿刺点为中心分别以顺时针、逆时针各消毒一次,消毒范围大于敷贴范围,约8x8cm。
将静脉输液器头皮针刺入肝素帽排气转动针芯,手持鳍状针座以15~30°角刺入血管见回血后压低角度继续进针0.5厘米,右手固定留置针针座,左手拇指置Y型软管根部,将软管送入血管,拔出针芯。
1.4固定由于老年人皮肤弹性差而松弛,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时应使皮肤处于自然状态,以防皮肤在透明敷料下绷得过紧或皱缩而引起皮肤发红。
再用2条胶布一根固定肝素帽于皮肤上,一根固定输液器针头在皮肤上,防止患者活动时脱落。
2封管2.1封管液: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封管液:①常用稀释肝素液(250ml生理盐水+肝素12500u)。
②有凝血功能障碍的或出血性疾病选择生理盐水。
2.2封管方法:输液完毕后,输液器头皮针接封管液注射器,先脉冲式冲管,将留置针针头内的药液全部冲净,约需封管液2~3ml。
静脉留置针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标签:静脉留置针;老年病人;血管随着社会老年化的加快,老年病人越来越多。
老年病人血管弹性差,充盈度欠佳、静脉管壁增厚、变硬、皮肤组织松弛[1]。
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普遍降低,我科是老年消化科,收治的都是老年病人,面对这一难题,我们在临床上不断地探索,发现静脉留置针可以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并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滑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
现将我科老年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现状综述如下。
1.临床资料从2014年5月1日到2014年5月31日共收治老年病人208个,其中女93例,男115例,年龄63-98岁,平均年龄72岁。
2方法2.1.型号选择:临床上常用的静脉留置针(22G)因老年人血管的特点易造成穿刺失败,形成血肿、炎症反应较大、病人不愿意接受,因此牟英等[2].改用小儿静脉留置针(24G)后结果显示穿刺成功率,血肿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液体渗漏发生率以及病人再次接受程度、满意度与成人留置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操作方法2.2.1准备工作:护士准备:操作前洗手、戴口罩。
环境准备:操作前半小时病房禁止打扫,保持清洁。
物品准备:传统穿刺法使用的所有物品,小儿静脉留置针(24G)一根和透明敷料一张。
2.2.2静脉选择:穿刺能否成功选择血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首先我们应该选择粗直、弹性好的血管,通常前臂的血管,留置针固定在这段,病人可以活动自如,并减少软管在血管内打折的机会。
2.2.3穿刺方法:常规消毒后(8cm*8cm),采用静脉留置针针尖与皮肤呈30-40角在静脉上方进针,针尖迅速穿过皮肤后直接刺入血管,进血管的速度易慢,见回血后降低穿刺穿刺角度,顺血管方向进针约1-2mm,左手执Y接口,右手撤针芯约5mm,将外套管沿血管方向轻轻送人血管,外留0.5-1cm,退出针芯[3],用透明敷料固定,注明穿刺时间。
2.2.4封管:留置针在血管内留置的时间一般为3-4天,在这期间封管方法的选择是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重要环节,掌握封管的技巧能明显提高留置针的使用效果:每次输液结束时抽取5ml0.9%氯化钠注射液,先将头皮针从肝素帽内拔出(只留针尖斜面在肝素帽内)然后以脉冲式推注3-4ml,最后夹闭留置针开关,将剩余的封管液推人,起到正压封管的作用。
弹力网套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探讨罗彩红,谭妃英,陈逢兰,胡文娟,刘瑞飘(广州市正骨医院,广东 广州 510045)摘要:目的 探讨弹力网套在固定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92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6例,行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用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及针柄,再用日期贴固定Y形管,进行输液的同时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用输液贴固定;试验组46例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长约8cm的弹力网套固定,防止输液过程中及输液后留置期间套管针脱落及由于拉扯引起的并发症。
结果 对照组留管时间2-4d,平均2.5d,有3例并发轻度静脉炎,5例出现堵管,有6例并发意外脱管。
试验组留管时间2-7d,平均5d,有2例出现堵管,1例意外脱管及无并发静脉炎。
结论 试验组使用弹力网套固定静脉留置针使老年患者的置管时间延长及并发症方面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减少了老年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也提高了护理质量。
关键词:静脉留置针固定;弹力网套;护理;老年患者中图分类号:R 473 文献标识码:B静脉留置针临床已广泛应用,不仅能有效解决老年患者静脉输液的问题,而且还可以减轻反复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若留置针固定得当,可防止其脱出,延长留置时间,可减少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1]。
我科通过临床实践,将弹力网套应用于老年患者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固定,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为我科2011年10-12月髋部骨折患者92例,其中男42人,女50人,年龄68-97岁,平均71岁。
随机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6例。
患者年龄、病种、病程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差异。
材料采用BD公司的Y型留置针,弹力网套为外科常用棉质网套,富有弹性且透气性好。
1.2 操作方法1.2.1 血管和留置针型号的选择:责任护士根据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和输入药液的性质及剂量选择合适的血管和合适的静脉留置针。
型号根据血管情况和药液的性质选择,一般从小号用起。
血管选择弹性好、走向清晰的,注意避开关节的四肢静脉,一般首选前臂掌侧静脉。
避免选择患侧肢体,因其血流缓慢,易发生静脉炎、塞管等不良反应(尤其应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血管选择)[2]。
1.2.2固定方法 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后,对照组用无菌透明敷料固定穿刺点及针柄,再用日期贴固定Y形管,进行输液时将头皮针插入肝素帽用3L输液贴固定;试验组46例在观察组的基础上加用长约8cm的弹力网套固定整个留置针,输液中及输液后弹力网套完全包裹针头和肝素帽,防止输液过程中及输液后留置期间套管针脱落及由于拉扯引起的并发症。
2 结果2.1两组病人发生并发症方面的比较见表1,由表1可见,两组效率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
表1 两组病人发生并发症方面的比较 (例)组别 例数 静脉炎 堵塞管道 意外脱管对照组 46 3 5 6观察组 46 0 2 1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2.2两组病人留管时间的比较见表2,由表2可见,两组的平均留置时间观察组留管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
表2 两组病人留管时间的比较组别 例数 2d 3d 4d 5d 6d 7d 平均留置时间(d) 对照组 46 27 11 8 0 0 0 2.5观察组 46 10 12 7 8 5 4 53 讨论3.1 导管不易脱出静脉留置的针柄比普通静脉输液针柄粗而厚,不易固定,而留置时间长,要求固定效果好,弹性网套加3L无菌敷料贴能将针管口和针柄部固定并与外界环境隔离,固定面积宽,粘合力大,使之固定牢靠,防止针管移动从而减少污染,并可防止静脉留置针因磨擦、牵拉等意外脱落。
3.2 静脉留置针置管护理3.2.1 预防感染 静脉穿刺过程中严格无菌,护士应经常巡视穿刺部位,及时发现早期并发症,指导患者注意保护有留置针的肢体,勿沾水弄湿,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免血液回流阻塞[3]。
每次输液前应消毒肝素帽,输液前应先推注0.9%NaCl溶液5 mL。
每次输液前后应注意倾听患者主诉,观察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和静脉硬化。
输液完毕用2-5 mL生理盐水正压封管,肝素帽用无菌输液贴包裹。
每晚睡前(21:00)再用2-5 mL肝素盐水正压封管,以防凝血塞管。
按B-D公司产品说明书建议静脉留置时间为3-5d,最好不超过1周[4]。
3.2.2 心理护理 患者穿刺前有紧张心理,应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方法、优点、目的及必要性,消除患者紧张情绪,取得患者及家属信任,可请已行静脉留置针患者现身说法,效果更佳。
3.2.3 保持导管通畅,防止导管脱出 排除因体位、导管反折等原因引起输液不畅,每日输液后应用生理盐水5 mL正压封管,加用弹力网套松紧适宜的固定导管,防止导管反折,并叮嘱患者注意保护,防止留置针脱出。
老年患者由于年老体弱.血管老化,弹性较差,皮肤松弛、且血管滑易刺穿,这使静脉穿刺成功率大大降低,对于血管的保护也增加了难度。
加上老年患者记忆力差,常会忘记了手上有留针,活动不注意,特别是有些患者术后躁动不安容易引起导管脱落,也可因牵拉磨擦引局部不适。
加用弹力网套固定留置针后,可防止导管牵拉磨擦,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并防止导管意外脱落,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和认可。
同时也解除了每日输液时护士遇到的困难,提高护理质量。
参 考 文 献[1] 张虹,胡旭东.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应用与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1994,10(2):3-5.临床研究・ ・收稿日期:2012-07-01临床研究・ ・乙型肝炎患者免疫球蛋白检验的临床意义探讨杨 丰(驻马店市新蔡县人民医院 检验科,河南 驻马店 463500)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gA、IgG、IgM 水平的高低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集不同人群(慢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和健康个体)血清,采取免疫比浊法检测IgA、IgG、IgM 水平,同时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IL)、 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
结果 乙肝患者(慢性组和慢性重型组)的IgG、IgA、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可准确反应乙肝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为临床中乙肝分型提供充分的实验室依据,对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血清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活动度 中图分类号:R 512.6 文献标识码:B作为人体新陈代谢的重要器官,肝脏与体内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质代谢密切相关,绝大部分的免疫球蛋白、凝血因子等在肝细胞里合成。
大量试验证明人体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能反映肝功能损伤程度。
本文通过测定不同类型乙肝患者及健康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评估乙肝患者肝功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我院近年收治的乙型肝炎患者共300例,其中男性患者164例,女性136例,年龄15-71岁,平均年龄45.3岁 ,其中慢性乙肝166例,慢性重型乙肝134例。
此外选择120例无重大器官疾病且近期未进行抗生素和免疫调节剂治疗的正常健康人员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54例,女性66例,年龄22-65岁,平均44.1岁。
1.2 实验方法 受试者空腹12h 以上,仔细消毒,于无菌条件下采集5mL 静脉血,充分离心后采取免疫比浊法对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G、IgA、IgM)、总胆红素(TBIL)和PTA 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4.0数据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处理,x -±s 表示剂量资料,t 检验法进行各行间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2.1 不同组人员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比较 由附表不难看出,乙肝患者(慢性组和慢性重型组)的IgG、IgA、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资料见附表。
附表 不同组别免疫功能水平比较(g/L)组别 慢性乙肝组 慢性重型乙肝组 对照组例数 8367 60IgG 11.49±2.13 15.68±2.56 11.34±2.14IgA 2.46±0.78 2.98±1.48 1.95±0.87IgM2.23±0.952.98±0.871.57±0.643 讨论许多学者认为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对肝组织的损害是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免疫反应以抵抗病毒,而进行上述免疫反应时导致了肝细胞的免疫损伤,不是过去认为的由乙型肝炎病毒在肝细胞内进行复制繁殖而造成的。
HBV 是一种非细胞性病毒,侵入机体后不会直接造成肝细胞的损伤。
当HBV 侵入机体肝脏后,病毒的抗原会在肝组织中长时间存在,刺激活化机体内的B 细胞,并产生能够特异性结合抗原的具有抗体活性的免疫球蛋白。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慢性肝病与肝硬化发生发展是由于肝脏Kupffer 细胞正常功能发生障碍,不能迅速有效清除自身抗原和自肠道吸收的抗原,故而过多的抗原存留,产生过多的针对自身和外源性抗原的抗体,引起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1]。
在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中,其摄取、结合、排泄过程均在肝细胞进行,因此肝功受损的乙肝患者常伴有胆红素代谢障碍,血清胆红素水平也超出正常值;此外,多种凝血因子于肝脏内合成,肝脏在调节凝血和抗凝系统平衡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尽管PTA 并不是一个特别灵敏的反应机体肝功的指标,但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与肝细胞损害情况,常常是凝血酶原水平越低,肝功受损越重,患者预后也越差。
在本研究实验中,通过对不同阶段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值比较发现,乙肝患者(慢性组和慢性重型组)的IgG、IgA、IgM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慢性乙肝组与慢性重型乙肝组两组患者免疫功能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
乙肝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随着病情的加重也在不断升高,有文章表明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着体液免疫亢进的现象[2]。
肝脏感染HBV,肝细胞正常功能受到影响后机体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总胆红素水平升高及凝血因子水平下降,直接影响机体正常抗病毒及清除有毒物质的能力,这也进一步导致患者肝细胞损伤继续加重。
通过检测不同组人员血清免疫球蛋白、TBIL、PTA 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上述指标可准确反应乙肝患者肝脏受损情况,为临床中乙肝分型提供充分的实验室依据,对判断患者病情及评估患者预后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