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教千则Ⅰ韵文篇(1~16)+正宗印度瑜伽基础
- 格式:doc
- 大小:29.72 KB
- 文档页数:32
昆达里尼瑜伽的十三式昆达里尼瑜伽是一种源于印度的瑜伽流派,它注重身体的力量与柔韧性的平衡,通过练习一系列的动作和呼吸来提升身心的健康。
以下将介绍昆达里尼瑜伽的十三式。
第一式:山式山式是昆达里尼瑜伽的基础姿势,它可以帮助身体找到平衡。
站立直立,双脚并拢,双臂自然下垂,整个身体保持放松,感受地面的支撑力。
第二式:猫式猫式可以舒展脊柱,放松背部肌肉。
跪地,双手与双膝着地,双手与身体成直角,双膝与地面成直角,然后缓慢地向上凹陷脊背,同时将头部向下低垂。
第三式:下犬式下犬式可以拉伸背部和腿部肌肉。
双手与双脚着地,将臀部抬起,身体呈倒V字形,双脚与双手与地面保持平行,尽量将脚跟压低。
第四式:船式船式可以强化腹部肌肉和腿部肌肉。
坐在地面上,双脚伸直,臀部离地,上半身与双腿成45度角,双手伸直与腿平行。
第五式:蝴蝶式蝴蝶式可以伸展髋部和内侧肌肉。
坐在地面上,双脚并拢,双膝弯曲,将双脚靠近臀部,双手抓住脚趾,身体前倾,尽量将双膝压向地面。
第六式:骆驼式骆驼式可以打开胸腔,舒展前身。
跪地,双膝与臀部成90度角,双手放在臀部后方,然后慢慢向后仰,将头部后仰,尽量将手掌放在脚跟上。
第七式:鱼式鱼式可以伸展胸部和颈部。
仰卧在地面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将双背抬起,头部后仰,尽量将头部后仰到地面上。
第八式:蜗牛式蜗牛式可以放松脊柱和颈部。
仰卧在地面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将双膝弯曲,将双腿缓慢地向上抬起,尽量将双脚放在头部上方。
第九式:蜘蛛式蜘蛛式可以增强腿部力量和平衡能力。
站立直立,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将右腿向前伸直,同时将左手伸直向前,保持平衡,然后换边练习。
第十式:飞鸟式飞鸟式可以提升平衡力和稳定性。
站立直立,双手放在身体两侧,然后将右腿向后伸直,同时将左手伸直向前,保持平衡,然后换边练习。
第十一式:树式树式可以改善平衡和集中注意力。
站立直立,双脚并拢,然后将右脚的脚尖贴在左腿的大腿上,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保持平衡,然后换边练习。
印度瑜伽士的修炼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冥想和呼吸控制:瑜伽士通过冥想和深呼吸等方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达到平静和专注的状态。
他们学习如何通过调节呼吸来放松身体和大脑,从而获得内在的平静和外在的能量。
2. 体位法(Asanas):体位法是瑜伽的一种身体运动形式,通过一系列特定的姿势和动作,使身体各部分肌肉得到锻炼,从而达到身体的平衡和健康。
这些姿势包括俯卧式、倒立式等。
3. 精神练习(Pranayama):精神练习是通过控制气息和深入冥想,将意识集中在一个特定的目标上,以达到净化心灵和精神提升的目的。
这些练习包括吸气、呼气、停顿等。
4. 智慧瑜伽(Jnana Yoga):智慧瑜伽是通过学习和理解梵文单词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掌握宇宙的真理和智慧。
这是一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瑜伽体系。
5. 神秘主义(Tantra):在一些印度教派系中,神秘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
它涉及到对超自然力量的探索和实践,以实现个人与宇宙的融合。
需要注意的是,瑜伽修行的内容和方式因人而异,不同瑜伽派系和瑜伽师可能有不同的侧重和修行方法。
此外,瑜伽修行是一个个体化的过程,需要个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体验。
瑜伽的初级知识点总结一、呼吸呼吸是瑜伽练习中的关键,瑜伽注重的是深呼吸和腹式呼吸。
深呼吸有助于减压放松,促进氧气的流通,腹式呼吸可以充分扩张肺部,增加肺活量。
在练习瑜伽时,要配合着体式做到深呼吸,让呼吸引导身体的运动,保证瑜伽练习的效果。
二、基本体式1. 山式(Tadasana):站立体式,是瑜伽的基础体式,需要保持身体的纵轴,平稳站立,让整个身体肌肉得到拉伸,帮助改善体态。
2. 瑜伽式(Adho Mukha Svanasana):下犬式,以手掌和脚掌触地,臀部抬高,并且腿部伸直,拉伸整个身体。
3. 猫式(Marjariasana):四足站立体式,通过鼓背和凹腰的动作,活动腰部和背部,帮助放松脊椎。
4. 树式(Vrikshasana):树式体式,练习站立的平衡和稳定,拉伸胯部和大腿。
三、瑜伽的益处1. 加强肌肉力量:通过不同的体式练习,可以刺激到不同部位的肌肉,增加肌肉力量和耐力。
2. 提高柔韧性:瑜伽练习可以拉伸大部分的身体肌肉群,从而增加柔韧性,减少肌肉的僵硬感。
3. 改善呼吸:瑜伽练习需要配合深呼吸,有助于提高肺部活量和呼吸质量。
4. 提升专注力:瑜伽练习需要专注于呼吸和体式,可以帮助培养专注力和意识。
5. 放松身心:通过深呼吸和专注的练习,可以减轻压力,放松身心,改善睡眠质量。
四、瑜伽的注意事项1. 在练习瑜伽之前,可以先进行热身活动,避免因为肌肉冷凝而引发受伤。
2. 瑜伽练习要专注于自己的身体状况,不要勉强完成某个动作,逐渐配合着呼吸进行练习。
3. 避免暴饮暴食,练习瑜伽前最好餐后1-2小时再进行。
4. 每次练习结束后,要做一些舒缓放松的体式,帮助缓解肌肉酸痛。
总而言之,瑜伽作为一种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对身体和心灵上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初学者在练习瑜伽时,可以通过一些基础体式的练习,逐渐提高自己的练习难度,这样可以避免因为受伤或者体力不足而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
最重要的是,保持耐心,理解瑜伽的本质,享受每一次练习的过程,从而获得身心上的平衡和提升。
零基础瑜伽习练者入门必读瑜伽作为一种古老的身心修行方式,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
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通过瑜伽来提升身体素质、增强心理韧性以及改善生活品质。
如果你是零基础的瑜伽习练者,那么掌握一些基本的瑜伽知识和技巧,将有助于你在这段旅程中顺利起步,得到更好的体验与效果。
瑜伽的起源与发展瑜伽源自印度,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最早的瑜伽经典《吠陀经》主要关注宗教和哲学的探讨,随着时间推移,瑜伽逐渐演变为一种结合身体训练、呼吸调控及冥想等多个方面的练习方式。
现代社会的瑜伽理念更加注重身心的协调与平衡,从单纯的体位训练发展为身心灵的全面提升。
瑜伽的好处零基础的练习者应该清楚瑜伽带来的多重益处:增强柔韧性:通过各种体式(即姿势)的练习,可以有效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减少运动损伤。
加强力量:大部分体式需要核心及全身肌肉共同参与,使得肌肉力量逐渐增强。
提升平衡感:不少体式要求保持平衡,这不仅锻炼了身体小肌肉群,也帮助提高身体协调性。
促进心理健康:瑜伽结合呼吸和冥想,可以有效减轻压力、焦虑,有助提升心理韧性与专注力。
调节呼吸:深呼吸可以改善肺活量,提高氧气供应,让身体更具活力。
改善睡眠:通过深度放松,很多初习者发现自己的睡眠质量有所改善。
选择合适的场地与装备场地选择作为零基础习练者,选择一个安静舒适、通风良好的地方进行练习非常重要。
可以是在家中、健身房或瑜伽馆。
选择一个宽敞且能有一定隐私空间的地方,使你能够放松心情,全身心投入到练习中。
同时,要注意保持环境洁净,这样会让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
装备准备瑜伽垫:选择一块厚度适中的瑜伽垫,既能提供良好的抓地力,又能保护你的关节。
舒适的服装:穿着透气、弹性的运动服,让你在做各种体式时不受拘束。
辅助用具:如瑜伽砖、腿圈等辅助器材,可帮助初学者更好地掌握某些体式,降低受伤风险。
瑜伽基础体式介绍在正式开始练习之前,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简单易学的基础体式。
这些体式适合零基础的初学者,帮助你逐渐适应瑜伽练习。
印度瑜伽呼吸法之颏锁术印度瑜伽呼吸法之颏锁术开始:坐于入定姿势,使膝紧贴地板。
因此,简易式不宜用。
不能坐在莲花式、造诣式等等姿势的人,可以做立式颏锁术。
把双掌放在双膝上。
放松全身,闭上眼睛。
深吸气,屏气在体内,头向前弯,把颏部紧紧压在胸部(特别在胸骨)上。
伸直手臂,锁在固定位置上。
同时向上向前耸起双肩,使手臂保证不动。
手掌仍放在膝上。
这是最终体位。
保持最终体位尽量长,以能舒适地屏气为度。
于是,放松肩膀,屈臂,慢慢地松解下巴的闭锁,抬起来。
慢慢地呼气。
当呼吸回复正常,重复之。
注释:整个练习也可以屏气在体外来完成。
此绷拉术把“通风管”关闭起来,强加一个颏锁,以压迫胸内器官。
时间:锻炼者能舒适地屏气多长,就练多长。
可以重复到十次。
意守:集中于净化刹。
顺序:理想的是和元气调控及目达法结合做。
如单独做,则在瑜伽姿势和元气调控之后,入定之前。
注意:直到颏锁解除和头挺直为止,不要呼气或吸气。
限制:有高血压、高颅内压或心脏病的人,没有专家的意见,不要练。
效益:给全体身心带来松弛。
减慢心搏,放松心脏。
上述两点躯体水平上是由压迫位在咽喉部位的(颈动脉)窦受体而完成。
这些受体对向脑供血的颈动脉内的血压敏感,如果血压低下心搏就加速。
受体对压力敏感,所以在做颏锁术时它们受到的压力就减慢心搏,并对心脏带来安定。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受到按摩,它们的功能得到改善。
这些腺体特别是甲状腺对人类机体生长、性功能等等具有广泛的作用。
结果是整个身体从它们提高了的效率受益。
这是一项减少和消除紧张、焦虑和愤怒的良好练习。
这是一项锻炼者为准备入定练习的极佳技法。
立式颏锁术取站立位,双足分开0.5米。
屈身向前,置双掌于双膝,上方。
深呼(或吸)气,完成颏锁,屏气。
伸直两臂,使颏锁更牢固。
保持最后体位,尽可能长地屏住气。
于是放松颏锁,抬起头,慢慢吸(或呼)气。
重复。
所有其他细节如坐式颏锁术。
印度瑜伽呼吸法之发晕调气功
印度瑜伽呼吸法之发晕调气功开始:这项练习需要一种固定的瑜伽姿势。
最好是莲花式和造诣式。
向后仰首,同时通过两只鼻孔吸气,并做内景意识目达法。
吸气应慢而深。
屏气,尽量长而无不适,还做凝视眉心(目达)法,保持两臂伸直,肘不动,两手压在两膝上。
于是,屈臂呼气,闭上双眼,头颈慢慢挺直,使面孔再朝前。
放松全身几秒钟。
继续闭上双眼,在心情上和身体上去体会一种轻松和平静感。
这是一轮。
重复同样过程。
注意:
整个练习只通过鼻子呼吸。
时间:
做完每一轮,尽可能长一些,但不要有屏伤。
试通过练习,慢慢增加时间。
需要多少,就做多少轮,直至感到有点发晕为止。
顺序:
练心灵:在入定前做。
练躯体和练精神:练瑜伽姿势后或睡前做。
限制:
应在专家指导下,小心地学习。
不宜于有高血压、眩晕或高颅内压的人。
效益:
它是人定的良好准备。
它能使人收拢思绪,达到一种听、触等外来感觉消失的精神境界。
它对全身和脑子产生安定,因而有利于解除紧张、焦虑和愤怒。
对苦于神经官能症或精神疾患的人有用。
瑜伽26个基本体式图解第一式站立深呼吸保持站立姿势,双腿伸直,脊柱挺直,脚后跟及大脚趾并拢,十指交叉放在下颌,吸气的时候采用喉部呼吸,肘部尽量打开,手背刚好触到脸颊的两侧,以最大限度吸气,然后头向后仰,手肘并拢,以最大限度呼气。
如此循环10个呼吸。
作用:扩大肺活量,增强循环,为下面的练习做准备。
第二式半月式作用:振作精神,伸展脊柱,纠正错误姿态,加强腰部线条、臀部、大腿、增强肾功能.作用:强壮大腿、小腿,臀部肌肉,伸展髋关节,对缓和下背部疼痛及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帮助。
作用:提高身体平衡、协调与专注能力.消除下肢多于脂肪,防止和消除小腿肌肉痉挛.第五式站立头触膝式作用:提高注意力,耐心,决断力的能力,收紧腹部及大腿肌肉,有益坐骨神经,伸展跟腱,肩胛骨。
第六式站立拉弓式作用:促进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让血液充分流向内脏和腺体,促进身体健康;提高注意力、耐心、决断力的能力。
强健腹部及大腿.收紧上臂、髋部及臀部肌肉。
改善夏北部和全身大部分肌肉的柔韧性及力量。
第七式战士第三式作用: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第八式站立分腿伸展式作用:伸展大腿后侧肌肉和跟腱的韧带。
促进腹部脏器腺体的功能,改善便秘、坐骨神经痛,使脊柱更灵活第九式三角式作用:有益于身体每块肌肉、关节、腺体、内脏。
这是一个加强髋关节和侧腰部伸展和力量的最重要的姿势。
可缩减腰围,强壮三头肌、斜方肌、胸大肌。
第十式站立分腿头触膝式作用:减少腹、腰、髋、臀、大腿多余的脂肪。
伸拉大腿后侧韧带.第十一式树式作用:加强腿部、背部、胸部肌肉。
提高平衡感和专注能力,纠正不良体态,预防疝气。
第十二式趾尖式作用:此式可使你更富有耐心。
身体上可以治疗膝、踝、脚部的痛风、风湿病、对痔疮也有较好的效果。
第十三式仰卧式作用:使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身体完全放松。
接下来每个动作之后都要做这个姿势。
第十四式除风式作用:按摩腹部内脏,加强腹部肌肉,改善便秘,去除胃部胀气.第十五式仰卧起坐动态伸背式作用:收紧腹部,伸拉腿部韧带和脊柱。
每天练瑜伽的基本知识
瑜伽是印度古老的一项传统健身形式,早在2500多年前就已出现。
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形态,还能有效缓解自然状态和医学症状,提高
活力和灵活性,促进健康和快乐。
下面我们就来回顾一下每天练习瑜
伽的基本知识吧。
首先,要掌握一定的安全意识。
当进行瑜伽运动时,每个动作都
要慢慢慵懒地调整身体,而且不要一下子使劲去做,以免受伤。
此外,在练习瑜伽时,应注意调整呼吸,刻意深呼吸,以放松身体、改善心
灵状态。
其次,要按照瑜伽步骤渐进地练习。
首先,应先练习一些初级体式,将身体拉伸延展,放松肌肉组织,帮助新手轻松消化。
随后可以
逐步地熟练这些初级体位,再慢慢地进行中级到高级的体式练习练习,直到完全熟练为止。
此外,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练习瑜伽,比如每天安排20分钟,每周
练习2次,能够更好地改善身体状况及心理状态。
除此之外,也应注
重正确的姿势,谨记当进行瑜伽运动时注意身体的自然舒展才是正确的,要避免扭曲身体或自愿伸拉,以免造成不良反应。
最后,要注意瑜伽的行为准则,要维护瑜伽的环境,宣传瑜伽的
文化,并做一名有礼貌的瑜伽“练习者”。
瑜伽是一种修心养性的运动,我们要记得在练习过程中不仅是修身健体,更是改善心灵和提升
心象,更加多元化地发展。
印度传统瑜伽文化瑜伽是上层社会的运动方式,静态的运动使得人体能更加贴近大自然,感受心跳与生命带来的精髓。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印度传统瑜伽文化,一起来看看吧。
印度传统瑜伽文化介绍瑜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传说古印度高达8000米的圣母山上,有人修成圣人;目前瑜伽已在全世界广泛传播;沉的静坐中进入最深层次时,就会觉醒人生自性与生命;瑜伽一词源于梵文音译,有结合、联系之意,这也是瑜;对于业余的练习者来说,瑜伽更多意义上是一种用来健;在我瑜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瑜伽源于古印度文化,是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中的一系,探寻“梵我一如”的道理与方法。
现代人所称的瑜伽则是主要是一系列的修身养心方法,包括调身的体位法、调息的呼吸法、调心的冥想法等,以达至身心的合一。
“瑜伽”是梵文译音,是从印度梵语而来,意思是“自我”和“梵”的结合或一致。
各种瑜伽体系的终极目的都是帮助人实现这种梵我合一的瑜伽境界。
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类充分发挥潜能的体系。
瑜伽姿势运用古老而易于掌握的技巧,改善人们生理、心理、情感和精神方面的能力,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方式。
古印度人更相信人可以与天合一,他们以不同的瑜伽修炼方法融入日常生活而奉行不渝:道德、忘我的动作、稳定的头脑、宗教性的责任、无欲无求、冥想和宇宙的自然和创造。
瑜伽起源于印度,流行于世界。
瑜伽在印度有着渊远的历史,古印度婆罗门体系中与其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印度,人们相信通过瑜伽可以摆脱轮回的痛苦,内在的自我将与宇宙的无上我合一;通过瑜伽将产生轮回的种子烧毁,心的主体被证悟,一切障碍都将不存在。
在印度现在很难区分瑜伽与印度教的关系,在寺庙中、在经典中、在生活中、在许许多多的范围,两者的关系都彼此相互融合。
瑜伽是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
它产生于公元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瑜伽也是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定状态下,从直觉了悟生命的认知。
瑜伽的全面练习知识印度智者们通太长期的自然生活,观察了动物的活动、休息和睡眠等本能的习性,和动物如何通过自然的方式为自己治病疗伤,从中领悟到很多绝妙的健身和治病方式。
举例来讲,在长期观察动物猫科动物后,智者们发觉,猫科动物透过耸肩、胸部贴地等动作,使得肩、背、腰、臀的肌肉取得充分伸展,牵涉、按摩了肺、胃、等内部器官,刺激了腰椎周围神经、腱、骨骼、肌肉等。
智者们于是仿照猫科动物的姿势,将其演化为具有健体强身功效的瑜伽姿势,这就是“猫伸展式”、“虎式”等瑜伽姿势的源头。
瑜伽姿势的庞大体系,就在对自然的不断学习中慢慢成立起来。
在梵文中,瑜伽姿势叫作“Asan”,字面意思是:在某一个舒适的动作或姿势上维持一段时刻。
瑜伽姿势练习中,由于有大量的肢体动作,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运动体操,其实这是个误解。
瑜伽和一般运动最明显的不同在于:第一,运动是消耗体能的,持续一段时刻以后,运动者往往感到超级疲劳,专门是不常常运动的人偶尔参加运动,专门快就会筋疲力尽。
而在瑜伽运动中,所有的动作都特别轻柔而有规律,身体所有的肌肉、内脏、神经和骨骼等都取得均衡的进展,因此瑜伽的作用在于恢复体能。
练完瑜伽的人,只要练习方式是适当的,必然会感到全身放松,而不会产生疲劳感,一般运动并部具有如此的特点。
第二,与竞技性体育运动不同的是,瑜伽是一项不带任何竞技性的活动。
每一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因此瑜伽练习者不该该与他人比较,只需要集中自己的精神,量力而行。
坚持不懈,就可以不断超越自己。
再者,瑜伽姿势只是练习中的部份内容,练习瑜伽姿势,还必需注重身心和呼吸的结合。
人们不该该用柔韧度的好坏来衡量一个人瑜伽练习的好坏。
事实上,很多瑜伽大师也只是练习少数简单的瑜伽姿势,而更注重心里高级冥想的修习。
瑜伽的魅力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对心灵起到了无与伦比的调节作用。
瑜伽姿势历经数千年的进展,被证明是最科学、最安全的健身方式,任何现代的运动形式都无法取代。
印度练瑜伽的方法在印度,传统上将性爱看成一种值得尊敬的高等艺术形式。
印度密教如是教导:不正确的性态度及习惯不仅是心理的因素,也是肉体及精神的问题,正面的瑜伽性爱观点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最直接及和谐的方法。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在柔美曼妙的音乐衬托下,两个身着瑜伽服的情侣或面对面,四目相望、双手轻握;或背贴背、发鬓相抵,配合着呼吸法做着精心设计好的动作……双人性爱瑜伽正是通过这种身体和精神的爱抚,达到灵肉合一的境界。
情侣们也可以用它消除各种疲劳,令身心得到最自由、最彻底的放松,同时还能让爱情持久保鲜。
能让性爱更完美的瑜伽动作:一、背部挺直,双腿直立,面向对方。
二人间相距大约一米,各自将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在胸前处合掌呈祈祷式。
使全身放松,保持深呼吸的同时深情地注视对方,双臂伸展,向上举过头顶。
紧闭双眼,使后背尽量伸展,头和上身稍向后仰,使脊柱向后伸展呈弓形。
分开双手,上身向前回到直立位站好,再次深情注视对方,并保持一会儿。
二、身体前屈,与爱人头顶相对,双手尽量同时触地,但注意不要拉伤,使自己的小指与爱人的拇指紧紧相扣,面颊轻触,并保持一会儿。
一人尽量向后伸出左腿,同时另一人向后伸右腿,各自向自己身体的后方伸展,并使左臂置于对方右臂的内侧,彼此深情注视。
三、在保持动作二的情况下,向后轻轻移动身体并呈支撑的状态,直视对方,保持一会儿。
然后再次移动身体,抬头注视对方片刻。
同时收回向后伸出的左腿或右腿。
再次使自己的小指与爱人的拇指相扣,面颊轻触。
伸直双腿,双脚并扰,呈直立的状态,紧闭双眼一会儿,回到起始位置。
接着,互换双腿位置,重复以上动作。
性爱瑜伽不仅“助性”,也有助于刺激内脏器官,提高身体的敏感度。
温馨提示:一、相对私密的双人瑜伽也不能忽略教练的指导,否则很有可能造成伤害。
二、不要一味追求姿式优美,记住,让自己最舒适的程度,就是瑜伽动作的最佳程度。
同时,你还要注意对方的感觉,千万不要为了造型而强迫对方。
瑜伽小知识瑜伽是一种源自古印度的练习,旨在通过身体的姿势、呼吸和冥想来实现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还可以提升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
以下是关于瑜伽的一些小知识。
首先,瑜伽的发源地是古印度,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它最早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500年前的吠陀文献中。
瑜伽一词源于梵语,意为“联结”或“统一”,它所追求的是身体、心灵和灵魂的统一。
瑜伽不仅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
瑜伽的基本练习包括身体姿势(体式)、呼吸控制和冥想。
身体姿势是瑜伽中最为人熟知的,通过调整和锻炼身体的姿态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
这些姿势可以分为站立式、坐姿式、仰卧式和平卧式等多种,每一种姿势都有其特定的目的和效果。
呼吸控制在瑜伽中也非常重要。
瑜伽强调深呼吸和慢呼吸,通过调整呼吸来平息和控制情绪,带来身心的放松和安宁。
常见的呼吸技巧包括腹式呼吸和缓慢吸气吐气,这些技巧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使用,帮助我们面对压力和焦虑。
瑜伽的冥想练习是为了达到身心和谐和平衡的状态。
通过静坐和专注于呼吸或特定的感觉,可以让我们摆脱杂念和内心的噪音,提升注意力和专注力。
冥想的好处包括放松身心、提高意识水平、增强自我意识和觉察力。
瑜伽的好处不止于此。
它可以改善身体的健康状况,增强肌肉的柔韧性和力量,改善姿势不良和背部问题,促进血液循环和内脏的功能。
此外,瑜伽还有助于缓解压力和焦虑,提高睡眠质量,增强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调节内分泌系统和提升心理健康。
瑜伽的练习并不需要太多的器械和场地。
只需要一个安静、舒适的空间和一块瑜伽垫就可以了。
此外,瑜伽的练习也没有年龄限制,无论老幼、男女都可以练习。
只要掌握正确的技巧和姿势,从基础开始,并逐渐加强练习的难度,就能获得瑜伽带来的益处。
总结起来,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身心修炼练习,通过姿势、呼吸和冥想来实现身心的和谐和平衡。
它不仅可以改善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还可以提升精神状态和心理健康。
瑜伽基础理论知识瑜伽基础理论知识瑜伽相对而言可分为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六大类组成,还有一些瑜伽体系并不占有主流所以不进行介绍。
那么,下面是由yjbys店铺为大家分享整理的瑜伽基础理论知识,欢迎大家参考学习。
一、瑜伽的起源瑜珈起源于五千多年前的印度,梵文Yoga的本意是:“和谐”、“相应”、“统一”。
它可以通过不同的瑜珈体位,充分锻炼人体的中心柱——脊柱,伸展肌肉、雕塑体形;通过特有的呼吸方法按摩内脏,调节内分泌,提高淋巴系统的排毒功能;还能够通过冥想缓解压力,锻炼思维,达到身心和谐统一的境界。
瑜珈是印度先贤在最深沉的观想和静态状态下,直觉了悟、认知生命的方法。
瑜珈修持者开始只有少数人,一般在寺院、乡间小舍、喜马拉雅山洞穴和茂密森林中心地带修行,最初瑜珈讲师授给那些愿意接受的门徒,以后瑜珈逐渐在印度普通人中间流传开来。
现代的瑜珈,已经是印度人民几千年来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人体科学的修炼法,再也不是只限于少数隐居人仅有的秘密,印度已经有很多专门研究瑜珈的学校,瑜珈也在全世界广泛流传。
二、瑜加的流派瑜伽相对而言可分为智瑜伽、业瑜伽、信仰瑜伽、哈他瑜伽、王瑜伽、昆达里尼瑜伽六大类组成,还有一些瑜伽体系并不占有主流所以不进行介绍。
1、智瑜伽提倡培养知识理念,从无明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以期待与梵合一。
智瑜伽认为,知识有低等和高等之别。
寻常人所说的知识仅仅局限于生命和物质的外在表现。
这种低等知识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获得。
然而智瑜伽所寻求的的知识,则要求瑜伽者转眼内向,透过一切外在事物的本质,去体验和理解创造万物之神-梵。
通过朗读古老的、被认为是天启的经典,理解书中那些真正的奥义,获得神圣的真谛。
瑜伽师凭借瑜伽实践提升生命之气,打开头顶的梵穴轮,让梵进入身体获得无上智慧。
2、业瑜伽业是行为的意思。
业瑜伽认为,行为是生命的第一表现,比如衣食、起居、言谈、举止等等。
业瑜伽倡导将精力集中于内心的世界,通过内性的精神活动,引导更加完善的的行为。
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印度瑜伽是源于古老印度的一种强身术,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作用。
印度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那么,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印度传统瑜伽基本简介,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1、印度传统瑜伽的分类哈他瑜伽。
在哈他(Hatha)这个词中,“哈”(ha)的意思是太阳,“他”(tha)的意思是月亮。
“哈他”代表男与女,日与夜,阴与阳,冷与热,柔与刚,以及其他任何相辅相成的两个对立面的平衡。
哈他瑜伽认为,人体包括两个体系,一为精神体系;一为肌体体系。
王瑜伽。
果说哈他瑜伽是打开瑜伽之门的钥匙,那王瑜伽就是通往精神世界的必由之路。
哈他瑜伽重在体式和制气,王瑜伽偏于意念和调息。
通常使用莲花坐等一些体位法日进行冥想,摒弃了大多数严格的体位法。
流瑜伽。
流瑜伽,也有人称其为“流程瑜伽”。
传自西方,是哈他瑜伽与阿斯汤嘎瑜伽的混合体。
它的教义和难度介于两者之间。
热瑜伽。
印度人比克若姆在美国创立了热瑜伽体系,一经推出便轰动了整个瑜伽界。
热瑜伽对场地和温度的要求十分严格,练习者要在38℃以上的高温环境下练习26个基本姿势,基本上10分钟后就会大汗淋漓。
2、印度瑜伽的简介瑜伽,初期的瑜伽行者都是智慧高的科学者,无论冬夏常年在冰雪覆盖的喜马拉雅山脚下向大自然挑战。
印度瑜伽是源于古老印度的一种强身术,通过肉体和精神的修持达到身心和谐统一、强身健体和开发人体潜能的作用。
印度瑜伽是一个通过提升意识,帮助人们充分发挥潜能的哲学体系及其指导下的运动体系,是一种达到身体、心灵与精神和谐统一的运动形式。
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印度的`大圣哲瑜伽之祖帕坦伽利(patanjali)创作了《瑜伽经》,印度瑜伽在其基础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被正式订为完整的八支体系。
3、印度瑜伽的起源瑜伽起源于印度,距今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被人们称为“世界的瑰宝”。
基础瑜伽动作入门指南瑜伽作为一种古老而受欢迎的运动方式,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还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
如果你是一位瑜伽初学者,以下将为你介绍一些基础的瑜伽动作,帮助你入门并建立姿势的正确基础。
无论你身处何地,无论何时开始,只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你就能融入这个古老而迷人的世界。
1.瑜伽准备姿势-坐姿冥想坐在地上,将脚盖放在一起,手掌轻轻放在膝盖上。
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然后缓慢呼出。
让身体逐渐放松,注意呼吸的节奏,专注于当下。
这是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姿势,可以帮助你进入冥想状态,平静思绪。
2.山式站直,双脚并拢,手臂自然伸直并放在身体两侧。
保持身体挺直,脚底触地,感受身体的重力。
抬头挺胸,放松肩膀。
这个姿势可以帮助你提高站姿稳定性,增强身体的力量和平衡感。
3.下犬式跪在地板上,双手和双脚着地,手臂与地面呈直线。
向上抬臀,让身体呈倒V字形。
将头放松下垂,背部伸展,感受腰部的拉伸。
这个动作可以拉伸整个后部肌肉,增强脊柱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4.猫式和牛式双膝跪地,手臂与地面呈直线。
吸气时,向上抬头,向上仰望,同时向下弯曲腰部。
呼气时,将头放下,向前低头,同时向上弯曲腰部。
这个动作可以帮助伸展脊柱和颈部肌肉,提高身体的柔韧性。
5.船式坐在地上,双脚伸直,双手放在身体两侧。
向后倾斜身体,将双手放在大腿上,然后将双腿离地,使身体呈船的形状。
保持平衡,尽量伸直腿部,挺直背部。
这个姿势可以加强腹部肌肉,提高核心稳定性。
6.射手式站直,双腿分开与肩同宽,弯曲一个膝盖,同时将另一只脚向前伸展。
双臂伸直,与地面平行。
保持平衡,感受臀部和大腿的拉伸。
这个动作可以改善腰部和髋部的灵活性,增强下半身的力量。
7.死人式平躺在地上,双手放在身体两侧,轻松地放松双腿。
闭上双眼,深吸一口气,慢慢呼出。
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和身体的感觉上,让身体完全放松下来。
这个姿势有助于放松身心,促进睡眠。
瑜伽是一种能够提升身体和心灵的综合性运动,通过正确的姿势和深呼吸,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平静和专注。
瑜伽标准知识点总结归纳瑜伽的标准知识点主要包括瑜伽的历史渊源、瑜伽修行体系、瑜伽的四大路径、瑜伽的基本原理和标准体位法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总结归纳:一、瑜伽的历史渊源瑜伽术一词来源于梵文,“Yoga”一词的原义是“结合、联合”。
瑜伽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印度的古代文化,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5000年之间。
瑜伽术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印度古代的《奥义书》、《瑜伽经》、《易筋经》等。
瑜伽术传到中国后,也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哲学。
二、瑜伽修行体系瑜伽修行的体系有八支,分别是:戒律(Yama)、个人修行规范(Niyama)、身体体位法(Asana)、调息(Pranayama)、静默与冥想(Pratyahara)、集中力(Dharana)、冥想(Dhyana)和超觉(Samadhi)。
瑜伽修行体系是瑜伽术的核心,它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修行规范、身体体位法的修练、呼吸调息、心灵冥想和超觉状态的实现。
通过这些修行体系,人们可以实现身心和谐、全面发展。
三、瑜伽的四大路径瑜伽术的四大路径是指:知识路径(Jnana Yoga)、修行路径(Karma Yoga)、精神路径(Bhakti Yoga)和综合路径(Raja Yoga)。
知识路径强调通过理性的方法认知真理,达到解脱的境界;修行路径强调通过奉献和无私的行动来实现自我超越;精神路径强调通过对神的虔诚和忠诚来实现心灵提升;综合路径强调通过统一心灵、身体、呼吸来实现全面发展和自我超越。
四、瑜伽的基本原理瑜伽的基本原理包括:因果定律、生命能量理论、心灵解脱和生命存在的终极目标。
因果定律是瑜伽术修行的基础,它强调行为的因果关系,强调行为对自身和他人的影响;生命能量理论是瑜伽术的核心,它强调通过身体体位法和调息来调控生命能量,实现身心和谐;心灵解脱是瑜伽术的最终目标,它强调通过超越因果定律和生命能量的制约,实现心灵的解脱;生命存在的终极目标是瑜伽术的最终追求,它强调通过实现自我超越,实现生命的终极目标。
示教千则Ⅰ韵文篇(1~16)+正宗印度瑜伽基础示教千则Ⅰ韵文篇(1~16)+正宗印度瑜伽基础示教千则Ⅰ韵文篇(1~16)+正宗印度瑜伽基础正宗印度瑜伽基础示教千则Ⅰ韵文篇(1~16)第一章纯粹精神1、真心一切皆周遍,密藏所有众生中;彼超一切物境界,是故敬礼全知者。
释:“全知者”指的是最高的梵(我),梵文caitanya在这里原意是“心思”、“真心”,也可译成现代的哲学术语“纯粹精神”,就是梵(我)的同义词。
本章是商羯罗《示教千则》的开篇,他一开始就提出纯粹精神梵来加以论证,充分说明商羯罗的哲学立场和态度。
早在奥义书中梵和我就被统一了起来,成为了宇宙的统一原理,万物的内在力量,如:“这就是我心中的灵魂,小于米粒或麦粒,或芥子,或粟,或粟子核;这个我心中的灵魂,大于天,大于地,大于空,大于万有世界。
”(《歌者奥义》III.14.3)“神我若拇指,寄寓身心中,过去、未来主,由持不足畏,此乃真是彼!神我若拇指,如火焰无烟,唯彼是今旦,犹复是明时,此乃真是彼!”(《石氏奥义》II.4.11-12)商羯罗在本颂开头两句说:“真心”遍在于一切之中,这个一切包含生物界与非生物界;意即梵是一切的根源,是宇宙的本体。
“密藏所有众生中”,是指阿特曼藏于众生有情的心中,遍在于所有有生命之物的心中。
这样,由于梵我同一,梵便也住于一切有情的心中。
本颂的后两句说:梵是超越于一切物的境界的,虽然它住于众生的心中,但它不是物,在本质上与物是不同的。
这个我(梵)就是全知者。
这样看来,本颂主要包含了三个意思:(1)梵我遍在于一切生物界和非生物界之中,梵我是他们(它们)的本源;(2)梵我又是根本不同于这一切的,是超越这一切的。
(3)梵我是全知者,因为它住于一切众生的心中,所以要向它敬礼。
本颂是本章一个提纲挈领的东西,下面接着解释。
2、夫妻结婚之典礼,祀火诸仪皆办已;吠陀如今正开始,讲授梵明之原理。
释:在印度,印度教徒结婚时有祭拜火神的习俗。
这里的梵文AgnyAdhana与Agnyadheya是一个意思,吠陀时代在结婚仪式上由四个祭司来帮助新婚夫妇共同祭拜火神阿耆尼,把火祭坛中的火点燃。
现代印度教徒仍然有在结婚仪式上祭拜火神的习俗。
例如,有一种叫作“拉吉豪姆”的仪式,是一种烧拉瓦(炒熟的大米)祭火神的仪式。
新郎新娘面朝东方站立,中间生着一堆火,视火为神,以火为证,完成结婚仪式。
新人双方共同向火中投掷拉瓦,祈求火神保佑对方,并望婚姻圆满。
另一种“阿格尼、薄里耶纳”,这是新郎新娘绕火转圈的一种仪式。
新郎新娘朝拜火神,把火神当作结婚的证人。
新郎向新娘说道:“我如罗摩神一样值得称颂,你如同梨俱吠陀一样值得赞扬,你犹如地球,我好似太阳。
我俩愿高高兴兴地结婚,生育优秀的公民,愿我们儿孙满堂,个个长大成人,我们自己也健康长寿。
”本颂的意思是讲,有关婆罗门教徒的一切祭祀行为弟子已经了解,如以结婚大典中的祭火神仪式为起始的仪式的知识也已经了解,就不再为弟子讲解了。
现在,导师要讲的是有关梵的知识,这种讲解是由吠陀圣典开始的。
3、“业”义即是身相应,身相应有爱非爱;由是必然生贪著,以及憎恨诸业行。
释:“Karma”(业或羯磨),是指人的行为。
Karma包括善业和恶业,在佛教那里,用“羯磨”一词是指善的行为;用“业”则是指恶的行为。
对于佛教来说,作了善业,人将来就可以升天,还有可能得解脱;造了恶业,就会进入轮回。
所以佛教提倡人们要行善拜佛,将来才能升天。
在这里指的是前世所造成的善恶行为的结果,即在今世相应地与人、神或动物等的身体相对应,此时自然还会生起爱嫌贪憎,并由此又引发起诸种行为。
按照逻辑关系来讲,恶业产生轮回,轮回产生身体。
“身相应”是对恶业的相应,有业因就有业果。
进一步讲,商羯罗的观点与佛教还是不同的。
他认为不管是善业还是恶业,包括作祭祀的善业都是应该被排斥的。
只要做业,甚至只要是有行为,那都难得解脱。
所以商羯罗认为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获得“知识”(有关梵的知识)。
在后面还会看到商羯罗对行为的具体评价。
4、无知引起法非法,由此再生身相应;如是轮回常流转,酷似车轮永不止。
释:此颂是对上一颂的进一步说明,也是对奥义书以来的轮回说的发挥。
婆罗门教以及后来的印度教都信奉奥义书的轮回学说,此种学说认为:人这种个体具有两种性质,一为“生灭之我”,一为“不死之我”。
作为肉体的人,是有生死之变的;而作为个体的灵魂的“我”则是不灭的,它是承受轮回的主体。
前者其实并不是实在的,只是后者的幻现之物而已。
奥义书认为,在时间上轮回贯通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在空间上统摄天道、祖道(人间)、兽道(地狱)三道。
每一类生物在其肉体消亡之时,其灵魂便在其生前的善业或恶业的结果的支配下,进入另一个新的躯体中,开始新的一轮生命,也即进入新的一轮轮回;如此三世轮回,生复无已。
商羯罗在这一颂中认为,由于人们的无知,认识不到“法”(dharma)与“非法”的区别,也即认识不到纯粹精神之梵我与物质现象世界在本质上的根本区别,于是执著于虚幻的东西,所以就会永坠轮回的深渊之中。
于是,在这里他有责任向无知之人进行说明。
5、轮回根源是无知,这个无知望舍弃;因此梵知开始说,知识使其得解脱。
释:为什么人会坠入无尽的轮回深渊之中呢?原因就是无知,或称无明。
是对什么无知呢,就是对有关梵我同一的道理无知。
商羯罗认为,要想摆脱无尽的轮回苦海,只有不断地学习有关梵的知识,证悟梵的存在,才能达到目的。
商羯罗认为他的理论就是起这样的一种作用,他的哲学的目的就是要拯救众生逃出苦海。
6、知识能够灭无知,羯磨一体无所为;无知之事如不灭,贪欲憎恶也难除。
释:只有知识可以灭除无知,而业(羯磨)本身与无知是不矛盾的,所以想依靠行为来灭除无知是不行的。
无知如不灭除掉,人们就仍然会在无知的驱使下产生出那些贪欲和憎恶的念头。
7、贪欲憎恶如不灭,行为必然起于此;如欲要获终解脱,于此必讲梵知识。
释:商羯罗在这里讲了无知与行为的关系问题。
无知是根源,由无知生起贪欲和憎恶的念头,再由贪欲和憎恶的念头生起业行为。
于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只有学习有关梵的知识,因此要在这里讲梵的知识。
8、在此长久生命中,同样行为能不见?因为羯磨有梵知,导向解脱得其助。
释:在此反问:在人的生涯之中,同样的人的行为总是要表现出来的。
而具有梵知的行为,将会引导到解脱,不是这样吗?意既:人总是要表现出行为的,本来行为即业是无法引导到解脱的;但是,具有了梵知的业是否还无法引导到解脱呢?于是在这里对“行为”一词就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有的学者认为不二论派是不主张把知识和宗教的行为以及职责结合起来的,是一概地反对业行的。
但也有学者认为商羯罗是肯定这一点的。
商羯罗承认宗教上的行为的实在有效性(参见达斯笈多的《印度哲学史》第二卷第100页)。
因为在这一颂中商羯罗的“业”(Karma)是指一种引导到最终解脱的宗教上的行为,它与梵知是同样重要的,从颂的原文来看用了一个nityam(副词)来修饰kartavyam。
但是,印度教徒一般说来都是把《薄伽梵歌》作为他们“圣经”,《薄伽梵歌》认为,人生的解脱之道有三条:行为之道、知识之道、信仰之道。
这是肯定行为的作用的。
而对于商羯罗来说,他坚持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无明,是无知的结果。
所以商羯罗实际上对一般的行为甚至祭事行为都是执严厉的批判态度的。
同时他对“知行合并论”也是加以排斥的。
他认为只有梵知才是解脱的唯一道路。
9、行为知识两相同,圣典认为无区别;论罪说法古传书,行为也能求解脱。
释:此颂是对上一颂的解释。
知识应该具有,行为也应该实践(应是指的宗教的行为),圣典认为二者是没有区别的。
因为行为是包含在知识之中的,不能把它们分开。
同时,古传书(指《摩奴法典》第十一章第四十四节)中指出,如果是要求去做的行为而没有去实践的话,那是有罪的。
根据这一点,获求解脱的行为是应该实行的。
这个行为是去获取知识的行为。
10、果报知识不依物,此种说法不正确;犹如火祭持果报,依存它物得以生。
释:此颂是提出疑问:作为持有永远的果报的梵知,如果要说它是不依存以任何事物而独立存在的,这是不正确的。
就像火祭那样,尽管它具有果报,但是它还是依存于它物而存在的。
商羯罗认为这种观点是要想说明知识和行为之间确实存在着关系。
火祭(AgniSToma)这是吠陀祭事的一种,在这种祭事上,“苏摩”酒是祭品。
这是吠陀祭事中的一部分,通常都是五天活动中的一天,在春天,新月或满月时进行。
11、尽管知识持果报,人曰它也依行为。
回答知识非依存,因为二者不冲突。
释:此颂前两偈是接上一颂的提问:有的人认为,尽管知识拥有永远的果报,但它却也时常地依存着行为。
这种看法实际上就会造成似乎知识也会有业行为,也会得到业报。
接下来商羯罗回答认为,这种看法是一种知行合并论,其实是不正确的,梵知本身是不依存于行为的,这是因为梵知和行为之间并不存在那种相互不相容的情况。
梵知本身是不依存于任何它物或任何行为的。
它是独立的,也是唯一的。
12、知识行为非两立,冲突来自误解我;知识在此清楚述:自我不变是正解。
释:这一颂的意思说的比较清楚,有关梵的知识与行为是不矛盾的,为什么有人又会认为二者是相冲突的呢?这是因为对阿特曼的误解所造成的。
阿特曼本身是不变的,这是正确的理解,奥义书在这里早有讲解。
13、我为主体此为物,如此考虑起行为;知识实在两相依,圣典命令依主体。
释:如果说你认为“我是主体”,“那是外在对象”,在有了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的条件下,就会产生行为。
梵知是依存于实在(即阿特曼)的,而圣典命令是依存于行为主体的。
14、知识破坏业因素,犹如扫除沙漠水;如果接受此正见,行为怎会决定起?释:梵知是会破坏业因的,因为知识会让你认识到个我并不是行为的主体,外在之物也不是行为的对象,只有阿特曼是一切的主体,而一切只是其幻现而已。
要扫除这种想法,就像扫除沙漠中存在着水一样的观点。
如果人有了这种正确的观念的话,又怎么会决心去产生行为呢?“业因素”的梵文原文是KAraka,它采用的是依赖于动词的名词的格形式。
15、因此知行不矛盾,获取知识不行动;由此欲求解脱者,理应抛弃业行为。
释:知识和行为是不矛盾的,因为梵知是涵括一切的。
如果你认识到了这一点的话,就不会再起行为了。
如有欲求解脱者,就应该抛弃行为。
16、有人生来即认为,身体自我无区别;此种理解无明生,由此圣典令其行。
释:对阿特曼的理解有的人天生就是错误的。
他们把内藏阿特曼的身体误认为阿特曼本身,认为自我和肉身是没有区别的,因此身体的一切行为也就被认为是阿特曼的行为。
这种看法是来自于无明。
如果仅以这种看法为依据,那么圣典所说的行为就是可行的了。
17、非此非彼是自我,阿特曼本无差别;舍弃身体留自我,无明由此得消除。
释:在这里商羯罗引用了《广森林奥义》的圣句:“非此也,非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