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的散文新作《山东甘旅》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22.43 KB
- 文档页数:5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读完一本名著以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散文读后感(通用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余光中散文读后感1在我读了余光中的散文花鸟后,我立刻对小小的鹦鹉起了由衷的喜爱之情,甚至把自己当做作者,给鹦鹉喂食、打理羽毛。
但也为人类的残忍而感到羞愧。
在我读“蓝宝宝菜市上六块买来的,在我所有禽缘里,它是最乖巧最可爱的一只,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舍不得舍弃它的。
”的时候,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作者对蓝宝宝的喜爱之情,因为蓝宝宝是最乖巧可爱的。
从“现在即使有谁出六千元,我也不肯舍弃它”写出了蓝宝宝对我的重要性。
小小的鹦鹉也有仇必报,有恩必报的心理。
如果你平时对它不好,他只要能出来必定就回去咬你,如果你对他好的话,它不但会用小喙亲吻你的手指,还会把“雀栗”与你一同分享。
在我读“人类之间,禁止别人发言或强迫从千口一词,也就威武的了,又何必向禽兽去行人道呢?”的时候,我感受到了人类的残忍,为了让人语推行而违反了人道。
这无所不载无所不容的世界属于人,也属于花、鸟、鱼、虫。
我们不能为了私欲而破坏这个世界。
我觉得:我们应该保护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小生物,不要再猎杀它们了,他们也有生命,它们也想人一样,有自己的父母。
不要再让一个个无辜的生命惨死于人手!余光中用诗样的语言对雨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方面感觉进行描写,字里行间,古诗韵味俯拾即是,例“牧童遥指”,“剑门细雨渭城轻尘”,“杏花春雨江南”。
爱好古典文学者看本文,时时会心一笑。
而喜爱现代风格的读者也不会失望,例“雨是潮潮湿湿的音乐下在渴望的唇上舔舔那冷雨”一句,已令许多所谓的现代诗人汗颜。
和父亲亲密无间是20年前的事情了,记忆中和父亲可以亲密到坐在他腿上的情景依稀只得一次,仿佛是看某部电视剧中听到“白马王子”一词,爬上父亲的腿去问他这是什么意思,不记得他的回答了,大概是“女孩心中喜欢的男孩”之类的话吧,他是从来都给我以正确而真实的解释的。
乡愁余光中赏析(通用7篇)乡愁余光中赏析(通用7篇)余光中乡愁赏析是怎样的呢?余光中的一首《乡愁》道出无数游子内心深处的情感,是思乡诗作中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愁余光中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愁余光中赏析篇1该诗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国的统一,又将乡愁描写的淋漓尽致.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
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
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
《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综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传统的美。
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
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
《乡愁》共四节。
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余光中诗选》主要情节余光中是中国当代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和翻译家,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独特洞察力。
《余光中诗选》是一本精选了他的代表作的诗集,展示了他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
本文将主要介绍该诗集中的一些主要情节。
一、家国情怀余光中的诗歌中常常流露出对家乡和祖国的深沉情感。
他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抒发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在《乡愁》中,他描绘了乡间的美景和童年时的欢乐,与此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通过描绘乡愁的情感,余光中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对家园的依恋之情。
二、探索文化与历史余光中熟练运用诗歌来探索和传达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精髓。
他对经典文学的研究使他能够以独到的视角创作诗歌。
在《古字》中,他通过对古代汉字的解读和赋予象征意义,表达了对中华文化的推崇和热爱。
通过反复细致的描绘,读者在诗歌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余光中对历史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三、生活哲思与人生思考余光中的诗歌不仅探讨着家国情怀和文化历史,还涉及到人生哲思和人生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琐事的观察和思考,传递出深刻的人生启示。
在《一叶扁舟轻别离》中,他以温暖和隽永的笔触描绘了时间流转中的人情冷暖,以及对离别的思考和领悟。
余光中的诗歌将抽象的思考与具体的生活场景巧妙结合,使读者在阅读中受到启迪。
四、自然与人的关系余光中善于以自然的描写来凸显人类与自然的共生关系。
他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出自然与人的相互依存和共生的理念。
在《槐柳》中,余光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槐树和柳树,展现了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通过将自然与人的关系融入诗歌,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
五、哲学思辨与人性思考除了关注家国情怀和人生哲思,余光中在他的诗歌中也涉及到了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他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哲学的思辨,提出了许多深刻而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墓表》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世俗的虚荣,表达了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和思考。
余光中的诗歌引人深思,让读者从中得到思考和启发。
读余光中的《黄河一掬》︱月旦评On Yu Guangzhong’s The Yellow River我不是一个泪点低的人,拜读了余光中先生的《黄河一掬》后,却有三次戳中了我的泪点。
掩上书,我在泪眼朦胧中看到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千里迢迢,跨过半个多世纪的乡愁,来看望他从未见过面的老母亲。
为的是亲眼看一看母亲的样子,拉一拉母亲那粗糙的双手,摸一摸母亲脸上那饱经风霜的皱纹……2002年,余光中有了山东之行。
事后写成《山东甘旅》四章:《春到齐鲁》、《泰山一宿》、《青铜一梦》、《黄河一掬》。
在离开山东大学前,山大的同志安排余先生一行去看黄河。
“……做主人的见我神情热切,问题不绝,不愿扫客人的兴,也不想纵容我期待太奢,只平实地回答,最后补了一句:“水色有点浑,水势倒还不小。
不过去年断流了一百多天,不会太壮观。
”这些话我也听说过,心里已有准备。
现在当场便见分晓,再提警告,就像孩子回家,已到门口,却听邻人说,这些年你妈妈病了,瘦了,几乎要认不得了,总还是难受的。
”本是一件令人激动、高兴的事情,主人不经意的一段如实告白,却让我的泪水落了下来。
一位在外漂泊了半个多世纪的游子,终于可以回家看看老母亲了。
刚到家门口,却碰上邻人说,你母亲病了,瘦得不成样子,没有人样了,你都快认不出来了。
这儿子心中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啊?心如刀割,泪如雨下。
儿子心中原本有一种心理准备,不想竟有如此的落差。
远远地眺望着黄河,除了敞开的河景,寂寞、空旷、辽阔,几乎什么也没有。
余先生就走近些,去摸一下那河水。
儿子回家了,他要近近地、仔仔细细地看一看老母亲的面容,拉一拉老母亲的双手,感受一下老母亲的温暖,哪怕就此一回。
“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了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读到此,我的眼睛也湿润了。
余先生的女儿大约也就四、五十岁的样子吧,由此推断,余先生在二十多岁时就离开了祖国母亲。
余光中经典散文《余光中散文》经典名句语句摘抄赏析篇一:余光中散文精选好句、余光中散文精选好句经典余光中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家,他的许多著名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下面请欣赏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余光中散文精选好句。
1)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2) 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压罩住我的全身,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3)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4) 实境何如意境,心明远胜目明。
5) 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有文化,是闲出来的。
6) 童年,我们听英雄故事,并不是一定要成为英雄,而是希望具有纯正的品格。
你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工程师,可以是演员,可以是流浪汉,但你必须是个理想主义者。
理想,要求自己习惯无人欣赏,学会与他人不同。
7)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还有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寻李白》8) 盐水刚刚浸过,而发出最大的诱惑,对喉舌,和最小的抵抗,对牙齿,刷地一口咬下,势如破竹,满嘴爽脆的清香,不腻,不黏。
细细地嚼吧,慢慢地咽,莫错过这一季幸运的春天,泥土的恩情,阳光的眷顾和一双糙手日夜的爱抚。
《你是那虹》9) 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我对朋友这么说过。
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
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
10) 一位年轻诗人写道,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
那里,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11) 于是,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浓浓地吸纳了无量度的才情,空灵灵又胀鼓鼓地站着,变得神秘而又安详。
余光中《余光中诗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余光中《余光中诗选》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
向山水和圣人致敬--余光中《山东甘旅》析评
黄维梁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3(016)006
【摘要】余光中2001年春天,有山东之行,事后写成<山东甘旅>四章:<春到齐鲁>、<泰山一宿>、<青铜一梦>、<黄河一掬>.文章剖析<山东甘旅>的情采,指出余光
中的散文老而弥坚,健笔依然多采;余氏本文的艺术性,虽无突破,但中华民族精神特别高昂,是其最可圈点之处.文章夹叙夹议,批评手法较为"传统",但运笔行文,间现当代
文论概念与术语,可说是批评的一种较新的尝试.
【总页数】4页(P21-24)
【作者】黄维梁
【作者单位】佛光人文社会学院,文学系,台湾,宜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走近余光中——评简体版《茱萸的孩子——余光中传》 [J], 郭虹
2.左右手之外的缪斯——析论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 [J], 单德兴
3.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的研究:(I)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对研究甘三酯... [J], 韩国麒徐学兵
4.评余光中的散文新作《山东甘旅》 [J], 陶德宗
5.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的研究——1 甘三酯“立体专一分析”对研究甘三酯组份的重要性 [J], 韩国麒;徐学兵;刘林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1 齐鲁先锋答案阅读答案?春到齐鲁?作品简介:此文刊登在 2001 年 8 月 11~28 日台湾?结合报?上,是余光中总题为?山东甘旅?的四篇散文中的一篇,这四篇散文是:?春到齐鲁?、?泰山一宿?、?青铜一梦?和?黄河一掬?。
这是余光中应山东大学之邀于 2001 年春前来讲学并接见齐鲁后的可贵收获,也是这位享誉中国“两岸四地〞与全球华人间界的诗人与散文家为新世纪中国文学奉献的名篇佳作。
余光中的此次齐鲁之行,既是一次学术之旅和观光之旅,更是一次圆梦之旅、回归之旅、文化之旅和认根之旅。
原文阅读:春到齐鲁余光中①清明节前一星期,我乘坐的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遥墙机场。
邀请我去齐鲁接见的诚然是山东大学,真切远去田野欢送的,没有想到,倒是整个春天。
从机场进城,三十公里的高速公路上,车辆罕见,但两侧的柳树绿阴不停,料峭的晴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之仪队,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那样盛况的阵仗,将我欢送。
②从城之东北进入山东大学的新校区,外事处的佟光武处长和刘永波副处长把我安排在专家楼,就将我留给了济南的春天。
一千年前,济南的才女李清照说:“宠柳娇花寒食近,各样恼人天气。
〞我在山东十天,尽管春寒风劲,欺定我这南人,倒是一天暖过一天,晴得十分豪放。
愈到此后,益创立媚,诚然说不上春深似海,却几乎花香如潮了。
不,如潮也还没有,最少可以说沦纹回漾。
③专家楼外,有几树梨花,皓白似雪,却用淡绿的叶子衬托,分外显得素雅,那条巷子也就叫梨花路。
偌大的山大校园诚然还可是初春,却已经众芳争妍,令惊艳的行人应接不暇了。
桃花夭夭,冶艳如点点绛唇。
樱花串串,华丽得不留余地给丛叶。
海棠树高花繁,淡红的风姿盛大而健美,几乎是硕人其颀。
④但令我一见就仰慕,叹为群艳之尤的,是丁香。
这名字太美了,美得贞洁而又动听,令人生起爱情的联想,“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璟的名句谁读了能忘记呢 ?丁香与豆蔻同为桃金娘家的娇女,东印度群岛中的马鲁古群岛,即因盛产这两种名媛,而有“香料群岛〞的美称。
2025届广东省高三语文上学期十月六校联考试卷试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024.10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躺平”作为一种有别于主流观念的青年处世方式.正引发热议。
与奋斗争取成功相对,“躺平族”在各种压力面前选择逃避,他们更愿意过与世无争的生活,甚至一躺了之。
这位得引起社会的重视。
特定文化现象的出现往往根源于经济社会的转型。
20世纪70年代,欧美面临经济“滞胀”危机,以筒的的音乐结构和非主流的者装风格未表达叛逆的朋克文化风靡一时;在经历了90年代经济泡沫的破裂之后,日本催生了不出社会、自我封闭的“盐居族”,形成了“低欲望社会”:而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深度影响全球经济的背景下,不上学、不工作、不进修的“尼特族”日益壮大,逐步演变为当下世界性社会问题。
“躺平族”的兴起也有着深层次的经济社会背景。
一方面,当下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期,随者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和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行业发展空间受限,竞争更加激烈,最终反映到个人工作和生活的“内卷”上。
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经济发展成就为多元化的生活方式选择创造了条件。
在物质相对丰裕的当下,那些不拘于传统的青年可以选择放慢脚步,以相对舒适的工作方式换取足够的生活条件。
然而,“躺平族”对社会经济发展有很多不利。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离不开青年的贡献。
相较于“未富先老”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促成的客观趋势“未富先躺”这一现尖问题也需要引起我们警惕。
让“躺平族”愿意奋斗,对我国尤为必要。
当然,这绝非要对“躺平族”进行批判与苛责。
出于身心考量选择舒适生活理应得到理解,经过充分思考选择慢节奏生活也需得到更多尊业。
基于现实环境自主做出适合个人的生活选择,本身就是社会发展成就的一方面体现。
引导“躺平族”奋斗,更多需要从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培育积极社会价值取向角度出发,通过国家、社会和学校等各方共同努力,给予这些青年更多的关怀。
余光中的散文新作《山东甘旅》赏析导语:在2001年8月11~28日台湾《联合报》上,连续刊登了总题为《山东甘旅》的四篇,即《春到齐鲁》、《泰山一宿》、《青铜一梦》和《黄河一掬》。
这是余光中应山东大学之邀于2001年春前来讲学并访问齐鲁后的宝贵收获,也是这位享誉中国“两岸四地”与全球华人世界的诗人与散文家为新世纪中国奉献的名篇佳作。
黄河情何深阅读余光中的《山东甘旅》,第一个强烈的审美感受便是作者那溢满全篇的激动欣喜之情。
这种发自余光中内心真挚而强烈的情感,既如绵绵春雨,滋润着四篇散文的每一个文字;又如春天的小溪,在字里行间跳着、溅着,不断激起清亮的水花;更如一江春水,在文中冲涌激荡、翻卷奔腾,发出撼人心旌的涛声。
如果用“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来形容余光中在《山东甘旅》中的情感活动状态,当是最准确不过的。
如他在《春到齐鲁》中写自己第一次走进山东时的心情。
“邀请我去齐鲁访问的虽然是山东大学,真正远去郊外欢迎的,没有料到,却是整个春天”。
“两侧的柳树绿荫不断,料峭的清冷天气,千树新绿排成整齐的春天仪仗,牵着连绵的青帐翠屏,将我欢迎”。
这是典型的移情入景和景随情迁。
在激动不已的余光中看来,齐鲁大地一切自然之物,包括济南的整个春天,皆具有了人的灵性和情感,他们正在热情欢迎着中华游子的归来。
余光中将一个“爱”字撒向齐鲁大地,使整个《山东甘旅》处处洋溢着激动与欣喜之情。
查考原因,固然与他的诗人气质与性灵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还是他那思国怀乡的游子心情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的余光中,21岁以前的中小学时代和大学时代的一部分,一直是在战乱中随父母颠沛流离度过的。
他的流亡的足迹遍及华东、华南、西南和香港,但却从未亲近过自幼神往的黄河。
1949年到台湾以后,在海峡两岸完全阻隔的岁月里,余光中只能以《》这类伤别恨离的悲情,来如泣如诉地抒发着自己对大陆故土与黄河母亲的梦牵魂绕之情。
1983年,已入天命之年的余光中,还以《黄河》一诗表达了自己这样的感情:“我是在下游饮长江的孩子,黄河的奶水没吮过一滴。
惯饮的嘴唇都说那是母乳,那滔滔的浪涛是最甘,也最苦。
苍天黄土的风沙里,你袒露胸脯成北方的平原。
一代又一代,喂我辛苦的祖先,和祖先的远祖”。
“从河源到河口,奔放八千里的长流。
为何一滴,仅仅是一滴黄浆,沾也沾不到我的唇上”。
“一刹那剧烈的感受,白发上头的海外遗孤,半辈子断奶的痛梦”①。
这是何等强烈而痛苦的思国之情,又是何等坚忍与执着的黄河之恋。
大陆著名诗人流沙河曾写信问余光中,一个从未亲见过黄河的人是怎样写出《黄河》这样的诗来的?余光中回答说,这“是胎里流出来的”,“华夏子孙对黄河的感情,正如胎记一样的不可磨灭”②。
这种刻骨铭心的黄河之恋,在余光中离开大陆后的52年中,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
无论是在台湾、香港还是在欧美,中华民族的这条母亲河,都经常奔流在他的梦中。
在中华民族翻开又一个百年史册之时,山东大学的邀请与安排终于使余光中半个多世纪的黄河之梦变成了现实。
在《黄河一掬》中,余光中这样描写他的手第一次伸进黄河时的心情:?一刹那间,我的热血触到了黄河的体温,凉凉的,令人兴奋。
古老的黄河,从史前的洪荒里已经失踪的星宿海里四千六百里,绕河套,撞龙门,过英雄进进出出的潼关一路朝山东奔来,从斛律金的牧歌的乐府里日夜流来,你饮过了多少英雄的血难民的泪,改过多少次道啊发过多少次泛涝,二十四史,哪一页没有你浊浪的回头?几曾见天下太平啊让河水终于澄清?流到我手边的已经奔波了几亿年了,那么长的生命我不过触到你一息的脉搏。
无论我握得有多紧你都会从我的拳里挣脱。
这算如此吧,这一瞬我已经等了七十几年了,绝对值得……至少我已经拜过了黄河,黄河也终于亲认过我。
在这里,充满激情与才气的余光中并没有对黄河风貌作具体描绘,而是着重在写自己对黄河的认识与感情。
发自作者心底深处的这一曲黄河颂,所表现的完全是抒情主体的感觉、联想、想象和心境。
作者面对着滔滔黄河,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深层挖掘着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充分揭示了这条自然之河那久远深邃的'人文意义。
同时,他更紧紧抓住“游子”与“母亲”的会心之处,以感情为情怀,以知性为学养,以黄河为民族的象征符号,让灵性浸润着意义,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一种民族血统意义上的“母子”亲情。
特定的历史场域造成了余光中这一代人与黄河母亲数十年的隔绝,同时也一度造成了其在海峡彼岸和异国他乡的儿女们与祖国母亲的疏远。
对此,余光中是深感忧伤与疚痛的。
他希望民族的这种分离悲剧不再延续,他一定要让自己的后辈记住自己根出何处。
因此,他带着自己的女儿一起来拜认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并这样抒写自己亲见女儿拜认黄河时那百感交集的心情:“我存和幼姗也相继来水边探求黄河的浸礼。
看到女儿认真地伸手入河,想起她那么大,做爸爸的才有机会带她来认河,想当年做爸爸的告别这一片后土只有她今日一半的年纪,我的眼睛就湿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
自己70多年的人生沧桑,伴随着中华民族自抗战以来的风风雨雨和海峡两岸人民半个多世纪的骨肉分离,在亲见女儿拜河认根之时,余光中又怎能不浮想联翩,情动于中。
而当他以传神之笔为我们勾画出满头飞雪的70老翁带着40多岁的女儿从海峡彼岸奔向黄河,拜认“母亲”这样一幅动人画面时,又有谁能不感到心灵震撼和悲喜交集。
余光中的黄河情是强烈、深沉和绵长的。
在这种情感的影响下,他竟然不忍刮掉自己鞋子上所踩的黄河泥土,并穿着这双泥鞋登上了告别齐鲁的飞机。
他说:“回到高雄,我才把干土刮尽,珍藏在一只名片盒里。
从此每到深夜,书房里就传出隐隐的水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也是中华文化的代表符号和中华历史的见证,黄河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余光中所钟情的黄河,绝非只是自然意义上的黄河,更主要的是人文意义上的黄河。
他把中华游子的思国怀乡之情,台湾同胞的厌分盼合之心,炎黄子孙的文化认根之意和两岸人民的民族亲情全部倾注在滚滚黄河之中,以此很好地传达了既是他个人的,同时也是所有中华儿女共有的中国情结。
泰山情何浓在众多读者心中,往往把余光中和台湾现代诗连结在一起,并认为他在文化与文学上是钟情西方与现代主义的。
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
余光中与台湾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确有不解之缘,因为他曾以“蓝星”诗社创始人之一的身份参与了台湾现代诗几乎所有的论争,并曾是台湾现代诗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但这仅仅是诗人余光中的一个方面,其另一面则是他同时又是现代诗的批评者和叛逆者。
在“恶性西化”弥漫台湾诗坛之时,他曾经“最早著文批评这种幼稚的‘现代病’,并且毅然地和‘虚无’宣称‘再见’,回头重新省认传统,寻找诗和文学的民族归属”③。
可以说,从旧诗的信徒到情系新诗继而热衷于“现代”再到回归古典传统,正是余光中诗歌艺术观念发展变化的四部曲。
虽然他曾经饱受欧风美雨的沐浴,但在文化上,他却一直是情系民族的。
这种深深的民族文化情结,不仅在他以《白玉苦瓜》为代表的大量诗文中有着十分形象的表现,而且见诸他多次直接的表述。
他一再赞扬中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深刻指出“中国文化的伟大,就在于它能兼容并包,不断作新的综合”④。
余光中这种深沉的文化情结和开放的文化心态,不仅使他的诗文往往交织着社会乡愁和文化乡愁,而且常常从历史文化的角度进入民族的时空,既以鲜活的形象浓缩着民族的历史文化,寄寓着自己深深的民族情结,又有力表现着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历史与哲理感悟。
这种余光中特色,在他的《泰山一宿》和《青铜一梦》诸篇中表现得十分鲜明。
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齐鲁大地,是莽莽神州自然山水与人文山水交融得最为集中的地域之一。
久远丰厚博大精深的齐鲁文化,正是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缩影。
余光中怀着对齐鲁文化长达70多年的梦牵魂绕和一种人到老年便愈益强烈的文化乡愁来到齐鲁大地,一种如久旱之逢甘霖的特殊心情自然会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他在山东大学演讲时,就激动不已地把自己的齐鲁之行称为一次渴盼多年而终于践行的“文化甘旅”。
在这次文化甘旅中,作为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的余光中,凭借着他学贯中西的文化素养尤其是关于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厚积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势,极力开启齐鲁大地山水风物的人文内涵,一一点评那些曾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山东人杰,努力张扬这些历史精魂对中华文明建设的当前意义,激情抒发自己对以“一山一水一圣人”(即泰山、黄河、孔子)为标高的齐鲁文化的景仰与自豪之情,从而使他的《山东甘旅》笼罩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并使读者从中倾听到了中华文化血脉在海峡彼岸同胞身上的流淌之声。
在《泰山一宿》中,余光中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既一一描绘了自己所见的泰山之景,但更多地还是在评说着泰山作为五岳之尊的历史文化内涵,并抒发着自己对中华第一文化名山相见何迟,别之何急的特殊心境和崇拜之情。
历代帝王的封禅大典,各朝文人的泰山诗文,儒道文化在泰山的交相辉映,有关泰山的诸多民间传说,五岳独尊的《》解读,封禅二字的说文解字,泰山一词的广义运用,泰山与世界文化名山的比较思考等等,皆一一从余光中笔下倾泻而出,从而使他的《泰山一宿》在成功描绘出泰山自然景深的基础上,又以泰山为引线,成功推出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景深和文化景深,并使人深深感受到了诗人的激情、才气与学者的深沉、理性在余光中身上的高度统一,以及由此而使他的文章给读者带来的认知与审美的双重美感和一种极富煽情力的诗意的感奋。
在余光中看来,泰山是“中华历史、宗教、文化的一大载体”和中华“人文气象最恢弘的名山”,以孔子为代表的齐鲁人物正是为创造中华历史文化和人文气象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贤志士。
在《青铜一梦》中,他以济南大广场上齐鲁圣贤的青铜塑像为引子,对大舜、管仲、孔子、孙武、墨子、孟子、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戚继光和蒲松龄等12位中华名人一一作了点评。
面对着这由“一位圣君、三位哲人、三位兵家、五位政治家、两位作家、一位艺术家、一位农业家” 组成的齐鲁人杰方阵,余光中心潮澎湃,浮想联翩。
他时而走进久远的历史,时而又回到当下的现实。
这种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进进出出,以及由此而生发的深深感情,使余光中的这类文化散文就像他以《白玉苦瓜》为代表的文化乡愁诗歌一样,也成功构建了一个博大深邃的三度空间,即“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⑤。
在这样一个既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并充满了哲思与诗意的三度空间中,余光中盛赞孔子等12位山东圣贤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贡献,热情张扬他们泽及中外的精神人格,同时也努力发掘着这些民族精魂的当下意义。
如他在评及戚继光时,就首先肯定戚继光是一位使自己“心血来潮,不能自已”的民族英雄,继而盛赞其当年的驱倭保土之功,并由此联想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的那一页痛史和自己一家在八年抗战中的颠沛流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