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八年级音乐上册 教案精品课件 湘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39.50 KB
- 文档页数:12
湘教初中音乐八上教案可打印目录•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歌曲欣赏与表现能力培养•音乐活动与团队协作能力培养•艺术鉴赏与跨文化交流拓展•期末复习与总结回顾PART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1 2 3初中是学生音乐素养形成的关键时期,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音乐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重要性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注重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同时融入多元文化元素,有助于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湘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特点本课程涵盖了丰富的音乐内容,包括歌唱、器乐、欣赏、音乐理论等,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八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的内容概述课程背景及意义教学目标与任务知识目标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如音符、节奏、调式等;了解不同音乐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音乐作品;具备一定的演唱和演奏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进行音乐表演和创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湘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同时增加了多元文化元素的融入,使得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和有趣。
选用理由本教材符合初中音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内容编排合理,注重实践性和创新性,适合作为初中八年级上册音乐课程的教材使用。
PART02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习音符、节奏、节拍、音阶、调式等基本概念,理解其在音乐中的意义和作用。
音乐元素音乐术语音乐欣赏掌握常用的音乐术语和符号,如力度标记、速度标记、表情术语等,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和表现音乐。
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审美能力,拓宽音乐视野。
030201音乐基础知识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发声技巧,建立科学的发声习惯,提高声音的质量和表现力。
呼吸与发声训练清晰的咬字和准确的吐字技巧,确保歌词的传达准确无误。
咬字与吐字通过歌曲演唱实践,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使歌声更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第13课《泥土的歌》。
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有:1、欣赏歌曲《泥土的歌》;2、学唱歌曲《泥土的歌》;3、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及创作背景;4、了解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欣赏和学唱《泥土的歌》,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体验劳动的喜悦。
2. 培养学生对我国劳动号子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3. 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会歌曲《泥土的歌》,理解歌曲的内涵。
难点:歌曲中的劳动号子特点,以及歌曲的高音部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钢琴、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乐谱、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教师播放歌曲《泥土的歌》,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
2. 歌曲欣赏: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歌曲,感受歌曲中的劳动氛围。
3. 歌曲学唱: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注意指导学生掌握劳动号子的唱法。
4. 歌曲分析:教师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及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
5. 实践练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让学生在实际演唱中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
六、板书设计歌曲《泥土的歌》1. 劳动号子风格特点2. 音乐特点及创作背景3. 劳动号子的唱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所学歌曲《泥土的歌》,感受劳动号子的魅力。
2. 请学生结合教材,了解我国其他劳动号子的特点,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歌曲《泥土的歌》,让学生感受了劳动号子的风格特点,了解了劳动号子的相关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但在歌曲学唱环节,部分学生对劳动号子的唱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教材,深入了解我国劳动号子的起源、发展及特点,下节课进行分享。
同时,鼓励学生欣赏其他劳动号子作品,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湘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案标题】湘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悉湘版八年级上册音乐课程内容,并且能够理解和掌握相关的音乐理论和技巧。
2.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增强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培养审美情感,并且鼓励他们发展自身的音乐才华。
3. 学科与综合素养:通过音乐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审美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本教案主要围绕湘版八年级上册音乐教材内容展开,包括以下几个单元:1. 音乐与文化2. 音乐与社会3. 音乐与生活4. 音乐与个人发展【教学步骤】一、导入(10分钟)1. 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唤起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激活他们的音乐知识。
二、知识点讲解与探究(30分钟)1. 结合教材内容,逐个讲解每个单元的重点知识,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探究。
2.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音乐理论和技巧。
三、音乐欣赏与创作(30分钟)1. 通过播放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欣赏与品味音乐,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2. 鼓励学生进行音乐创作,可以是简单的曲调编写、歌词创作或者乐器演奏等。
四、合作学习与展示(20分钟)1. 分组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与合作,分享自己的音乐体验和创作成果。
2.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可以是个人表演、小组合奏等形式,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五、小结与反思(10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梳理学生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强调学习要点。
2. 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促进他们对音乐的深入理解和创造力的培养。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包括他们对音乐知识的掌握、音乐创作的能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与欣赏等方面。
2. 进行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成果评价,对他们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3. 搜集学生的作品和反馈意见,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课内容选自2024年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材第六章《泥土的歌》,主要围绕泥土的歌这一主题展开,包括歌曲《泥土的孩子》、《大地的孩子》以及相关知识点的学习。
详细内容如下:1. 歌曲《泥土的孩子》(1)歌曲背景及作者介绍(2)歌曲旋律分析(3)歌曲演唱技巧2. 歌曲《大地的孩子》(1)歌曲背景及作者介绍(2)歌曲旋律分析(3)歌曲演唱技巧3. 音乐知识点(1)泥土的歌的定义及特点(2)民族音乐元素在泥土的歌中的应用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以及民族音乐元素在其中的应用。
2. 学会演唱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家乡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歌曲演唱技巧、民族音乐元素的理解与应用。
2. 教学重点: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以及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的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黑板、教鞭等。
2. 学具:音乐教材、笔、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引导学生感受泥土的呼唤,激发学生对泥土的歌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1)学习歌曲《泥土的孩子》a. 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b. 分析歌曲旋律c. 演唱歌曲,讲解演唱技巧d.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2)学习歌曲《大地的孩子》a. 介绍歌曲背景及作者b. 分析歌曲旋律c. 演唱歌曲,讲解演唱技巧d.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演唱,教师指导3. 音乐知识点讲解:(1)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2)民族音乐元素在泥土的歌中的应用4. 实践活动:学生自由组成小组,选择一首泥土的歌进行演唱展示,其他同学评价、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泥土的歌》2. 内容:(1)泥土的歌的定义、特点(2)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背景及作者介绍(3)歌曲旋律分析(4)民族音乐元素在泥土的歌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歌曲《泥土的孩子》和《大地的孩子》,并分析其民族音乐元素。
第三单元青春的旋律教学内容:1、歌曲《青春舞曲》2、音乐活动:为《青春舞曲》编配打击乐伴奏,并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小型打击乐器(手鼓、串铃等)、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目标:1 、学会歌曲《青春舞曲》。
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可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
2、难点: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教学过程:1、聆听《青春舞曲》。
2、提问:(1)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2)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3、再听两遍《青春舞曲》。
请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
当听第二遍时,找出主要节奏型,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收歌曲。
4、引入音乐活动(一)——编配打击乐伴奏。
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萨巴依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
5、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它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
6、每一组展示自编节奏,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
7、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此步骤根据情况而定)。
8、音乐活动(二)——创编舞蹈动作。
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现代的,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泥土的歌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湘教版八年级音乐上册的“泥土的歌”这一章节。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泥土的歌的背景及特点;学习歌曲《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典型泥土味歌曲的演唱技巧;分析泥土的歌的旋律、节奏及歌词特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泥土的歌的风格特点,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通过学习泥土的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表现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泥土的歌的旋律、节奏特点及歌曲演唱技巧。
难点:歌曲的情感表达与音乐形象的塑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
学具:音乐课本、笔、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泥土的歌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泥土的歌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理论讲解:介绍泥土的歌的背景、特点,引导学生了解并关注泥土的歌的风格。
3. 歌曲学习:学习歌曲《茉莉花》、《康定情歌》等,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指导学生掌握演唱技巧。
4. 实践环节:分组进行歌曲演唱练习,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提高歌唱水平。
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泥土的歌的演唱技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泥土的歌2. 内容:泥土的歌背景及特点歌曲分析:《茉莉花》、《康定情歌》演唱技巧:气息控制、音色变化、情感表达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演唱《茉莉花》或《康定情歌》,录制视频。
分析所演唱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写成文字。
2. 答案:视频中需展示学生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达。
分析文章中需包含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特点等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自行学习其他泥土的歌,了解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文化,提高音乐素养。
湘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湘教版音乐8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一单元举杯祝福第一课时课型:新授一、教学目标:1.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流畅富于弹性的声音大胆地演唱《举杯祝福》。
2.能说出调号的概念,认识G大调在五线谱上的唱名位置,能在五线谱上视唱本课G大调的两条视唱曲(1)(2)。
二、教学重点:学唱歌曲《举杯祝福》,能用肢体动作体验,感受音乐。
三、教学难点:歌曲节奏、情绪、声音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青春舞曲》,同学们在音乐声中进入教室。
2.导语:同学们好!伴随着明快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我们一起来到音乐教室。
刚才播放的是什么歌曲它是哪个民族的3.范唱《举杯祝福》(显示课题《举杯祝福》)(二)聆听感受思考1:说说这首歌曲表现怎样的情绪节奏有何特点思考2:听听这首歌曲是哪个民族的(三)走进新疆——乌兹别克族1.师: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走进新疆的乌兹别克族!去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舞蹈音乐。
2.师:看!漂亮的乌兹别克女孩来到我们教室,她们邀请我们班同学一块用歌声来举杯祝福。
(活动设计;班上几位女生戴上乌兹别克族小帽,像漂亮的乌兹别克族女孩。
)(四)学唱歌曲1.活泼并具有舞蹈感的节奏学习:(板书典型的节奏)活动1:第一条,有几种节奏型(3种)全班分成三组,每组同学一种节奏型,口念并拍手,要求连贯起来,像一个人在完成。
活动2:第二条,有几种节奏型呢(2种)全班分两组,每组同学一种节奏型,口念并身体自由律动。
活动3:第三条,请四个同学接龙,要求口念并加不同的身体部位的律动。
2.节奏下加歌谱,歌词的学习。
活动设计1:指导学生用手的高低感觉旋律高低的走向。
活动设计2:每句歌词中能否找出一个要强调的字或者词语,把它用声音强调出来。
3.师:发现旋律是否有相同之处生:第一、二乐句相同。
师:旋律还大量用了同音反复。
4.师:注意“嘿”字唱几拍生:四拍。
2019-2020年八年级音乐上册教案精品课件湘教版教学内容:1、歌曲《青春舞曲》2、音乐活动:为《青春舞曲》编配打击乐伴奏,并创编舞蹈动作。
教学准备:钢琴(电子琴)、录音机、磁带、小型打击乐器(手鼓、串铃等)、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学目标:1 、学会歌曲《青春舞曲》。
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体会歌曲的旋律特点。
2、通过音乐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培养节奏感和创造力,训练协调性,加深对歌曲风格的理解。
3、了解维吾尔族音乐特点,并可结合维吾尔族服装、乐器、舞蹈动作,体会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重点难点:1、重点:通过不同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围绕“青春”主题的不同音乐作品的内容和音乐风格特点,并激发学生对“青春”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用自然的声音准确地演唱《青春舞曲》。
2、难点:本单元所选的歌曲和乐曲均属小型作品,在教学中,既要通过各种活动使学生掌握应学的知识,有要是课堂气氛活跃,充满“青春气息”,同时还要发掘“青春”的思想含义。
教学过程:1、聆听《青春舞曲》。
2、提问:(1)这是哪个民族的歌曲?(2)说出这首歌曲音乐特点,包括曲调、节奏、速度、情绪。
3、再听两遍《青春舞曲》。
请学生打开课本,边听边跟随音响唱乐谱,可以跟着歌曲的拍子拍手,体会节拍感。
当听第二遍时,找出主要节奏型,尝试有表情地背唱这收歌曲。
4、引入音乐活动(一)——编配打击乐伴奏。
首先介绍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手鼓、萨巴依等,并介绍乐器的演奏方法。
5、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不同的打击乐器(除新疆打击乐器以外的其它打击乐器或自制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相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启发学生编配多声部节奏,并使之配合默契。
6、每一组展示自编节奏,全班同学进行评价,哪一组的节奏与歌曲配合起来音响效果最好。
7、这首歌曲是载歌载舞的,同学们了解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吗?介绍新疆维吾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此步骤根据情况而定)。
8、音乐活动(二)——创编舞蹈动作。
可以是新疆的,也可以是其他的,如现代的,最主要的是与歌曲的节奏相适应。
9、全班分成机组,由学生推荐或教师指定几个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作为骨干,每人带领一组,编创舞蹈动作,经过几分钟的练习后,每一组向全班展示。
10、在两项音乐活动完成后,全班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分成唱歌组、打击乐伴奏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如竖笛、手风琴、钢琴、弦乐器等,视情况而定)载歌载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充满“青春”的活力,在热烈的气氛中,由教师或学生以一句话结束这节音乐课。
小结:充分肯定学生的参与过程和各种演唱形式。
第四单元黄河的故事第五单元名曲览胜教学目标:1、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能专注地听、赏音乐,并能用恰当语言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感受。
2、能根据所欣赏的音乐进行丰富的联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共同讨论探究解决问题。
3、能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进行开放性学习。
教学重点:1、欣赏并感受《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春节序曲》。
2、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教学准备:多媒体电脑教学系统(要能上互联网),多媒体电脑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学生分成四个方阵,进行名曲知识竞赛。
2、设问:你听过这些乐曲吗?你能说出其中几首乐曲的标题?3、(课件)播放《名曲联奏》。
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1)、《献给爱丽斯》贝多芬(2)、《思乡曲》马思聪(3)、《四小天鹅舞曲》柴科夫斯基(4)、《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5)、《二泉映月》华彦均(6)、《命运交响曲》贝多芬(7)、《梁祝》何占豪陈钢三、欣赏体验:刚才我们听到的都是世界名曲,你们喜欢吗?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只能听到乐曲的片段,下面让我们来听两首完整的音乐作品好吗?(一)《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1、你们曾经学过一篇课文,讲述贝多芬如何创作《月光奏鸣曲》,还记得吗?2、(课件)播放《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
(课件)同步播放作品简介:贝多芬(1770-1827)的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作于1801年。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升c小调,2/2拍子,三段体,为奏鸣曲形式的幻想性的、即兴性的柔和抒情曲。
一反钢琴奏鸣曲的传统形式,贝多芬在本曲的首乐章中运用了慢板。
关于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说一天傍晚,贝多芬散步时路过一个陋室,里面传来阵阵琴声,他推门进去,看到一位盲眼少女在弹琴,月光洒满了小屋,令贝多芬灵感大发,写下了此作。
3、设问: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那么你在聆听这首乐曲时除了感受到一种宁静之外,还能感受到什么情绪?4、学生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回答。
5、贝多芬原本称这首奏鸣曲为《幻想奏鸣曲》,它同月光没有一点儿关系。
贝多芬创作这首乐曲时,他正和一位伯爵的女儿相爱,由于双方门弟不相当,两人很快就分手了。
失恋残酷地折磨着贝多芬,在这种矛盾痛苦的心情下,这首具有里程碑式重要地位的乐曲诞生了。
贝多芬把自己内心激动的感情放在了宁静、从容、安稳的音响背景上,充满忧郁的情调。
(二)《春节序曲》。
1、设问:乐曲有两个主要旋律,这两个主要旋律有什么区别?这是一首西洋管弦乐曲,但在乐曲结尾加入了什么乐器?这些乐器的加入起了什么作用?2、(课件)播放《春节序曲》。
3、学生回答。
4、你还知道一些有关《春节序曲》的知识吗?如果知道不多,现在有什么办法去了解?(启发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
四、利用互联网资源拓展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相关资料的网址及要搜索的关键词语。
2、分组选派代表进行网上搜索。
3、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搜索到的内容,向其他同学介绍《春节序曲》有关知识。
4、师总结搜索情况。
5、(课件)《春节序曲》是作曲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间创作的管弦乐《春节组曲》的第一乐章。
作曲家热情洋溢的讴歌了国人最重要、最隆重也是最喜庆的传统节日--春节。
乐曲表现了黄土高原的粗犷和陕北民歌的苍劲悠长。
欢快的锣鼓点和轻巧的秧歌舞步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恢弘的节日画卷。
6、师向学生推荐优秀音乐欣赏网址。
五、课堂小结:对四个方阵的同学都给予肯定,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资源搜索更多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并能介绍给大家。
第六单元节日里的歌教学目标:1.能够自信地独唱或他人一起表演,用歌声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2.能够针对不同的节日选择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内容与风格的音乐,并为节日设计节日单或歌单.教学方法:练习法、欣赏法演示法、交流讨论法等。
教学设计:一、导入1、课前播放《祝愿歌》2、提问引入节日话题二、我们的节日1、节日名游戏接龙比赛。
提问:我们一年里常过的节日有哪些?宣布竞赛规则并主持比赛,及时评分反馈。
2、节日的分类与节日民俗。
用提问等方式引导交流话题,学生自由回答,交流互动。
三、节日里的歌1、听赏歌曲,说出歌名及适合演唱的节日。
A《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国庆节B《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师节C《烛光里的妈妈》母亲节D《夕阳红》重阳节E《一二三四歌》建军节2。
小结:歌曲的主题与节日的主题一致的类型是节日歌曲的首选。
四、歌声里的祝福1、听赏《祝愿歌》(1)听赏全曲提问:A本歌适合在什么节日演唱?B除祝福类歌曲外,还在哪些类型的歌曲适合在大多数节日演唱?(2)感受旋律特点。
(前半拍休止)(3)体会歌词意义。
2、学唱《祝愿歌》(1)用M或LA模唱全曲(2)学生跟原声带唱一遍(3)跟伴奏带完整地演唱一遍(4)饱含热情地演唱(男女声先合后分,互送祝福)五、课堂小结第七单元世界民族之声教学目标:1、能专心聆听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关音乐作品的风格。
2、能结合初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在了解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基础上对有关音乐作品的情绪、风格进行简单的评述。
教学重点:亚洲部分国家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对听到的音乐作品进行简单评述。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联想欣赏法、合作学习法、引导表现法教学准备:教学光盘、幻灯片、钢琴。
教学理念:(一)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它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规定:音乐课的任务,不是为了培养专门的人才,而应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使他们从中受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及心理能力,并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
本课力戒教师灌输、说教,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虽为新授课,但以学生主动探索获得知识为主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对已学地理知识及对音乐的理解,自由发挥从而掌握亚洲部分国家的音乐特点。
课中的新授部分设计也都是从这一理念出发,考虑学生的能力发展,听赏后的特征归纳、创作活动、整合与扩展等都由学生通过讨论与思考、实践来完成的,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创编音乐活动,感受音乐,帮助学生建立起参与探索的自信心,在建构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二)注重鼓励音乐创造的理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审美途径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
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作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示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本课安排了即兴创作活动如让学生听音乐说故事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冲动,鼓励他们进行音乐想象创作,发挥他们的创作才能。
让学生在这些创作活动中,获得音乐的美感体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注重师生共同参与音乐的理念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教学中以教师的灌输、说教等为主的教学手段,将教师的角色从讲台前的执教者转变为共同参与者,教师与全班学生不是1比50的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中的50分之1,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一起参与教学,共同游戏、评议音乐活动、交流感受与体会。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始终都在营造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即便是新授内容,也是在让学生听赏以后,教师只通过启发性的提问,稍加点拨,以共同参与讨论的形式,得出亚洲部分国家的音乐特点。
在即兴的创作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共同游戏、共同舞蹈,鼓励、关心学生的创造活动,并在音乐活动结束后与学生一起平等地进行评议讨论,交流音乐活动的感受和体会,从而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充分地体会到创作的愉悦感和成功的喜悦感。
本课结合现代教学理念,力图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宗旨。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欣赏新疆、蒙古、西藏三个地方的音乐片断2、提问采用分组进行抢答方式,让学生根据听到的音乐,列举三个地方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