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初中物理上册《密度》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5
密度——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难点:密度公式的推导及实际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质量、体积的概念,提问: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2)讲解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讲解密度公式(1)引导学生观察密度公式ρ=m/V,讲解各字母表示的意义。
(2)讲解密度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理解密度公式是如何得出的。
3.实例分析(1)讲解密度公式的应用,举例说明如何利用密度公式计算物质的体积或质量。
(2)让学生分组讨论,列举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
4.实验探究(1)分组实验:测量不同物质的密度。
实验步骤:a.用天平测量物质的质量。
b.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
c.计算物质的密度。
(2)实验结果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讨论密度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5.巩固练习(1)讲解密度计算题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练习计算不同物质的密度。
(2)讲解密度应用题,培养学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物理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四、作业布置1.复习密度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收集生活中利用密度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下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但仍有部分学生对密度公式推导及实际应用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巩固。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师: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质量和体积,那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公式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公式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水的密度、空气的密度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密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授(1)密度的概念: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变化,引出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计算公式:讲解密度公式ρ=m/V的含义,强调质量和体积的比值。
(3)密度公式的应用: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验证密度公式的正确性。
实验内容包括:(1)测量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计算密度;(2)比较不同物质的密度大小;(3)探究密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4.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5.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内容:(1)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2)查阅资料,了解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2. 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等。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比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密度的概念,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实际应用。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初中物理教材《密度》章节,详细内容包括:密度的定义、密度的计算公式、密度的单位、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密度的定义,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2. 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公式进行密度相关问题的计算。
3. 学会使用实验仪器测量物体的密度,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密度的计算和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密度的定义、计算公式以及单位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密度计、实验用物体(如石块、木块、金属块等)、天平、量筒、细线等。
学具: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包括天平、量筒、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向学生展示密度计测量不同液体密度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密度计在不同液体中的浮力相同,但示数不同?2. 例题讲解(1)讲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介绍密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讲解。
(3)进行单位换算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已知某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求其密度。
(2)已知某物体的密度和质量,求其体积。
(3)已知某物体的密度和体积,求其质量。
4. 实验操作(1)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2)指导学生使用天平和量筒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3)分析实验数据,讨论实验结果。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密度的重要性,并指出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密度的定义2. 密度的计算公式3. 密度的单位及换算4. 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5. 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已知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求其密度。
(2)实验题:设计一个实验,测量水的密度。
2. 答案:(1)密度 = 质量÷ 体积(2)实验步骤:①用天平测量水的质量;②用量筒测量水的体积;③计算水的密度。
密度——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密度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1.2掌握密度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1.3能够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探究物体密度的变化规律。
2.2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物理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3.2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密度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2.难点:运用密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生活中的密度现象,如:气球、木筏、冰块等。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会有不同的浮沉现象?2.探究密度的概念(1)讲解密度的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展示密度公式:ρ=m/V(ρ代表密度,m代表质量,V代表体积)。
(3)引导学生理解密度的单位:kg/m³。
3.实验测量密度(1)介绍密度测量仪的使用方法。
(2)分组实验:让学生测量不同物体的密度。
(3)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探讨密度与物体性质的关系(1)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物体的密度与硬度、颜色等性质的关系。
(2)举例说明密度在生活中的应用。
5.密度计算与应用(1)讲解密度计算公式:m=ρV,V=m/ρ。
(2)举例说明密度计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计算物体的体积、质量等。
6.课堂小结(2)强调密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作业布置(1)复习密度概念、单位、计算公式。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分析,让学生了解了密度的概念、单位和计算公式。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在讲解密度计算与应用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知识的实用性。
但部分学生对密度测量仪的使用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密度的概念引入时,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不同物质在相同体积下重量不同的情况?”“那你们觉得是什么决定了这些物体的重量差异呢?”通过这样的对话,自然过渡到密度的概念。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密度是初中生物理学习时必须掌握的七个重点内容之一,而且本节内容也是学生力学学习的重要基础,所蕴含的物理量定义方式和实验操作都是最基本的物理研究方法,本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下面店铺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密度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概念建立过程中,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由现象到本质的唯物法思想,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
教学难点: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质”。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并配合讲授、讨论、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木块、铁块、铝块、铜块、一杯水、一杯糖水。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桌上的木块、铁块、铝块、铜块,提出问题:用什么方法区分它们?学生回答出颜色。
(还有其他答案)继续引导两杯透明液体,哪杯是水?哪杯是糖水?学生回答出味道。
继续提问:除了这些方法,日常生活中你们还知道哪些分辨物质的方法?学生思考并回答。
总结:颜色、气味、味道、硬度等等都是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
情景导入:昨天我买了一枚金戒指,想知道它是不是真的,同学们帮我鉴别一下。
启发:显然以上的方法都不好区分,今天同学们会学到一种有效的鉴别物质的方法,也就是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板书课题)二、进行新课、科学探究引言:那么什么是密度呢?下面我们就从已学的质量和体积入手,探究物质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一)探究活动1、提出问题:(1)出示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铁块,谁的质量大?谁的质量小?学生回答:铁块质量大,铝块质量小接着问:你知道为什么?学生发表意见,总结:因为组成它们的物质不同,所以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
中学物理密度的教学设计7篇中学物理密度的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根据教师的教案,好的课件可以创造出各种情境,书写有哪些要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物理教学教案课件,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学物理密度的教学设计(精选篇1)一、教材分析1、简介:本节为初三物理第一章第二节,教材通过滚摆和单摆实验来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木球与弹簧片碰撞实验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物理教案-质量。
最后分析了人造卫星绕地球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情况。
本节是“机械能”这一章的重点,也是学习其它形式能的起点。
2、目的和要求:(1)知道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并能解释自然界中机械能相互转化的现象;(2)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3)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重点:课本第4页实验1、2、3。
4、难点:由实验现象分析概括出动能和势能可相互转化并解释简单的物理现象。
二、器材准备滚摆、单摆、CAI软件、计算机设备。
三、教学方法本节教学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
为了增加实验的可风度,配合演示实验采用CAI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可把实验1、2、3及人造卫星的运动由动变静、由小变大、由快变慢,使知识的传授具有鲜明的表现性,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更有利于分析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四、教学程序1、新课引入。
手持粉笔头举高,问: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重力势能,被举高了)放手,下落过程中问: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问:它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启动计算机投影本节CAI课件封面: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物理教案《物理教案-质量》。
2、新课教学。
实验1:滚摆实验。
出示滚摆,并介绍构造及使用方法。
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6篇八年级物理密度教案(篇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学习动能、势能、机械能的基础上引入的,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比较注重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能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科学的探究兴趣,从而使其产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为下一节“内能与机械能的相互转化”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对内能一无所知,本节首先通过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做功的能量来源问题引入新课,然后通过与机械能的类比,建立内能的概念,再结合分子动理论说明物体内能与温度的关系,最后通过学生活动展示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这样安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过程,思路比较顺畅,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内能的概念。
通过类比的方法使学生更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内能。
教学目标:(课件展示)1、知识与技能●了解内能的概念,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知道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放出)热量,温度升高(降低),内能改变。
●了解热量的概念,热量的单位是焦耳。
●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的一些事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找到改变物体内能的多种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做功可以使物体内能增加和减少。
●通过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地球的“温室效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究,使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使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课件展示)重点:探究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法。
难点:内能与温度有关。
教学器材:、教材、烧杯、开水、冷水、红色墨水、多媒体及幻灯片,展示分子间势能随分子间距离变化而变化的曲线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机械能的知识。
通过事例说明物体怎样才能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要特别强调由于地球和地面上的物体相互吸引,才使地面上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
(二)、情景导入装着开水的热水瓶有时会把瓶盖弹出来,推动瓶盖的能量来自哪里?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引入新课——内能。
2012部编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密度》教案及教学反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学会使用各种物品的密度计算其质量和体积3.掌握密度的测定方法4.能够分析和解释密度实验结果5.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1.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2.密度的测定方法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教师根据实验室中的物品,引入密度概念。
(2)通过给出物品的质量和体积,引导学生思考密度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理论讲解环节(1)简要讲解密度的概念和公式。
(2)通过PPT展示物品的密度计算方法。
(3)让学生自主计算一些物品的密度,检查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3.实验探究环节(1)向学生分发实验操作手册,指导学生按照手册要求完成实验。
(2)实验包括两部分:①测定不同物品的密度- 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学生用已学的方法分别测定几个物品的密度- 每组学生展示并记录实验结果②测定物品密度与其形态的关系- 组织学生分组完成实验- 学生选取同一物品的不同形态进行测定- 学生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通过实验发现物品的形态不同,其密度也不同4.实验结果分析与总结环节(1)学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品的密度值之间的关系。
(2)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提出密度的测量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
四、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设计理论讲解、实验探究和讨论总结等环节,使学生在实验中了解了密度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掌握了密度的测定方法,培养了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某些学生,在理论讲解和实验探究环节中存在很大的困难和障碍。
在课程设计中,应该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为了提高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本课程的实验探究环节的内容和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注重学生实验的安全性和责任心,加强实验操作规范与意识。
物理第六章第二节《密度》教学设计(最新8篇)密度教学设计篇一一、教材分析:本实验是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应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实验应当测量的物理量以及选择的仪器,并进而明确实验的原理。
本节实验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实验设计能力上,因而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根据实验原理,实验所选择的仪器以及实验要测定的对象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自己设计实验表格,并根据测量结果计算出物质的密度。
这是一个测定性实验,通过这一实验学生明确实验原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并通过实验学生能根据给定的仪器进行实验设计、进行表格设计、以及动手操作。
本节实验所需仪器设备较多,通过本节课教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工作习惯,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用2课时。
二、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实验基本操作能力,会使用天平和量筒;具有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但比较习惯老师给什么记什么。
缺乏主动性和探究精神,活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较差。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熟悉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
2.会用天平天平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
2.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3.通过对物质密度的测定,学生对间接测量有感性的认识。
4.学生知道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明白实验步骤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所拓展。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学生乐于用实验方法探索物理现象中的规律。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密度的概念、测量和应用;比值定义法的实验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亲自动手、合作获得多种物质的多组数据,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密度的概念。
五、学习情境设计:故事情境引入,问题情境引导思考进入探究、合作学习之中。
六、教学媒体资源的设计:在多媒体教室进行 ;采用PPT课件;多组实物的天平、量筒、木、铁;实验表格。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5篇例文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1【重点难点分析】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正确和错误能有正确的判断.正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教学过程设计】1,引入新课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可以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不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2,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可以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念,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新授课: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学生可以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正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可以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应当讨论不按照正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记录结果时,要注明单位,并应当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可以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可以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正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4,新授课:误差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可以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由于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可以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板书设计】探究活动【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指导】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评价】1、资料****的丰富程度2、内容的祥实程度3、资料本身的丰富程度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2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二、能力目标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教学重点速度的概念及单位.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二、新课教学1.速度(1)概念[想想议议][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放录像]?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放录像]?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一名同学板演学生演算、教师巡视.100m=8.33 m/s 12s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百米冠军:[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生]可以.[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2)公式[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生]v=s t[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3)单位[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3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密度——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密度——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案精选3篇(一)教材:初中物理第一册教材内容:1. 物理和物质2. 认识物理量3. 认识密度4. 密度与相对密度的测量5. 密度的应用教学目标:1. 了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物质的本质。
2. 了解和掌握物理量的概念和计量方法。
3. 了解密度的概念,能够计算物体的密度。
4. 能够测量物体的相对密度。
5. 了解密度的应用,如浮力、体积测量等。
教学重点:1. 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相对密度的测量方法。
3. 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密度的计算方法。
2. 相对密度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器材和实验操作指导。
3. 学生练习题。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回顾一下物理学研究的是什么内容,物质的本质是什么。
2. 引出“物理量”的概念,让学生思考物理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Step 2:讲解物理量和密度(10分钟)1. 介绍物理量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2. 讲解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从定义、公式出发,通过示例计算演示。
Step 3:实验操作(20分钟)1. 分组进行相对密度的测量实验,学生根据实验指导操作,测量不同物质的相对密度,记录实验数据。
2. 辅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计算相对密度,比较并讨论实验结果。
Step 4:讲解密度的应用(10分钟)1. 介绍密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浮力、体积测量等。
2. 通过实例讲解密度的应用原理和计算方法。
Step 5:练习和总结(15分钟)1.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进行答疑和梳理重点知识,回顾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Step 6:课堂小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关键知识点。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和巩固本节课的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参与实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启发学生思考物理量和密度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
初二物理教师密度教案4篇初二物理密度教案1熔化与凝固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重、难点:1、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2、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器材:烧杯、水、温度计、海波、蜡、酒精灯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前提测评:1、常用温度计的测温原理是什么?单位是什么?是怎样规定的?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体温计的测温方法二、导学达标:引入课题: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学生回答、并举例,教师总结:)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的过程。
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
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
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
液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
下面我们先学习……熔化与凝固探究实验:课本75页,物质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试验……进行试验……数据记录:时间/min 1 2 3 4 5 6 7 8 9海波的温度/℃蜡的温度/℃利用数据作出图像……然后说明凝固的过程,并在坐标中作出海波、蜡的凝固图像。
……学生探究、寻找规律,教师总结如下:2、熔化和凝固:固体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变,晶体熔化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在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没有熔点。
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非晶体没凝固点,同一晶体的熔点=凝固点。
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见课本熔点表),记住冰的熔点。
3、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4、、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
三、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1、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课堂未完成的内容。
2、课本后练习。
教学后记:本节课的内容较多,且难度较大,节奏可以放慢些,可以给学生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如:图形图像、物质状态等初二物理密度教案2眼睛和眼镜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有关初中物理密度教案5篇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清晰地规划教学内容、目标和步骤,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初中物理密度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物理密度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标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理解密度公式的物理意义,明确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会用密度公式进行求密度的计算。
3.知道密度的单位的'意义和读法,会进行g和kg之间的换算。
4.让学生体会物理研究中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抽象概括出物理概念的方法。
5.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导出和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
2.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会查密度表。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完成科学探究的过程。
2.理解同种物质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的含义。
实验器材教师: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__一架,砝码1套,量筒,小黑板(填写实验记录表格)。
学生:体积为1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10mL和20mL的水各一杯,体积为20cm3的铁块、铜块各一块,托盘天__一架,砝码1套,量筒,坐标纸一张。
教学过程一、导人新课教师: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个反映物质特性的重要的概念。
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老师先给同学们将一个有关于阿基米德的故事(教师介绍有关于阿基米德帮助国王鉴定皇冠是否纯金的故事),那么阿基米德是如何帮助国王鉴定这个皇冠是否纯金的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的内容,同学们就能够找到答案了。
首先请同学们看书第32页图2-16,认识到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出示实验所用的一组体积为20cm3体积为的铁块、铜块各一块,体积为20mL 的水一杯及实验记录到的数据,如下表:长方铁块质量(g)铜块质量(g)水质量(g)要求学生用天__测出它们的质量(学生实验,教师强调天__的使用规则)引导学生比较,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水,它们的质量不相等。
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精选5篇)物理学涉及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需要运用数学、逻辑和推理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巧。
能够培养人们的问题识别、分析和解决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欢迎阅读!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力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活动,找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的关系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难点: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中考撷要密度是中考试题中重要的考试内容,考查的重点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及计算,并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最近几年中考中,有关探究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题也经常出现。
教学工具天平、各种金属块、酒精等常见物体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启动课堂一、课前感悟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具有#关系。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公式写出来就是#,其中符号表示密度的是#,表示质量的是#,表示体积的是#。
二、引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鉴别物质,有很多时候,仅靠气味、颜色、软硬、形状等特性是有一定的局限性。
但我们发现物质还有其它的特性,可以用来鉴别物质。
讨论:前面我们学过物体的质量用来鉴别物质行吗?密度的单位是:八年级上册物理密度教案【篇2】一、质量1、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用m表示。
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质量的单位:千克(kg),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1t=1#kg 1kg=1#g 1g=1#mg2、天平是实验室测质量的常用工具。
当天平平衡后,被测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
初中物理上册《密度》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说的密度一节属于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内容,它们形成了经典力学的初步知识。
众所周知,经典力学包括了质量、时间、空间三大基石。
初二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基本具备了绝对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
因而第七章节开始就进行绝对质量观的教学,第三节的密度是对质量认识的进一步延伸,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探索。
再从本节的编排看,课本首先从第二节的实验入手,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如何鉴别不同的物质?接着用实验分析、归纳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识的简单应用。
这种方法,体现了物理知识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现代教学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综合素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会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学习一点研究问题和定义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发现探索问题的良好
习惯,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教学重点根据大纲及学生实际,密度的概念、公式、单位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由于初二学生逻辑思维正处于发展初期,如何处理实验中的数据进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难点。
教法本节有关密度的知识都是从实验中分析归纳出来的,因而本节课着重采用实验探究法。
学法学生要想正确的从实验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们必须掌握数学法、分析法、比较法和归纳法
教具准备每两人一天平,砝码,体积不等的两个木块和两个铁块,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我还制作了一个。
教学过程
激趣引学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是新大纲规定的物理教学的根本目的。
因此,课前我设计了一个于生活中的趣味实验,如何鉴别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让他们总结辨认的依据,当他们意识到可以利用颜色、味道等特性鉴别物质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我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着手,拿出上节课测量过的体积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颜色的铜、铁、铝让学生辨认,使学生直观的认识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
同,这也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这种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密度的概念
新大纲要求:实验不仅是物理教学的手段,它还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改成了每两人一组的分组实验。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实验中,当学生测出了质量与体积之后,我改变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学生计算/V的编排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处理实验数据我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根据测出的质量和体积,仍然能得出什么结论?面对这样的问题,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根据认识心理学,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直接利用这些数据去寻求某种规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样的结论,还有部分学生,他们可能想到要对这些实验数据进行运算。
当学生讨论得出利用和V可以计算它们的比值时,我用出示鼓励性的评语,并播放一段音乐,以松缓刚才紧张的思维。
然后引导学生应用数学法分析/V的含义,利用比较法、归纳法得出密度的概念。
并告诉学生: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初中阶段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这一过程中,我还要引导学生欣赏天平平衡时的对称美,领会物理学方法的和谐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简洁美。
促使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德育、智育的发展,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对物理学的热爱。
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属于本节的重点,它要求学生能弄清公式的,并能记住公式。
要记住公式,除了了解各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还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义,并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在这一部分,我利用知识的迁移理论,设计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问题:怎样计算单位体积某物质的质量?计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如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怎样计算密度的单位?一木块,体积为10c3,质量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根据密度的公式,我们能说密度与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吗?利用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教师适度点拨,然后让学生自己总结。
通过这样的办法,加深学生对密度公式的理解、记忆和应用,培养学生规范的解题格式和严谨的逻辑思维。
这里通过对公式物理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现,形成基本的、朴素的、唯物物理学思想
物理学史在学生紧张的劳动之后,出示“王冠”图,告诉学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识鉴别王冠的故事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不怕困难,积极探索,服务人类的科学思想。
小结
一堂成功的物理课,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物理学知识,还要学生学到一定的物理学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
学思想。
小结中,我准备先让同桌的学生相互回忆本节学过的主要内容,让这些知识同化到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老师再从物理学方法和物理学思想两个方面着手,总结学生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肯定他们的成绩,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
体现成功教学的激励机制。
练习
向自行车轮胎内打气,轮胎内空气的密度如何改变?
ABc三种物质的质量和V的关系如图所示,谁的密度大?
板书设计
为了简明扼要的再现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思维,我采用图表法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