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 格式:pptx
- 大小:3.59 MB
- 文档页数:48
IL-2RActivation by antigenDNAsynthaseMitosis IL-2RCytokinesynthesis肾脏病常用免疫抑制剂莫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概述•免疫异常是众多肾脏疾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免疫调节或免疫抑制是治疗这些肾脏疾病的重要方法•免疫抑制剂定义:通过抑制细胞及体液免疫反应,使组织损伤得以减轻的化学或生物物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抑制机体异常的免疫反应概述免疫抑制剂分类:•糖皮质激素类:泼尼松,甲泼尼龙•细胞毒类: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他克莫司•代谢拮抗剂:硫唑嘌呤,甲氨喋呤,霉酚酸酯来氟米特,咪唑利宾•生物抑制剂:抗胸腺免疫球蛋白,单克隆抗T抗体抗CD20抗体,抗CD25抗体IL-2RActivation by antigenDNAsynthaseMitosis IL-2R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糖皮质激素作用广泛而复杂•随剂量不同而有差异-生理情况下所分泌的糖皮质激素主要影响物质代谢过程-超生理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尚有抗炎、免疫抑制等药理作用药理作用-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对炎症过程的各个阶段几乎均有作用•抑制IL2等的合成,从而阻止T细胞的活化•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促使水肿消退及组织中各种活性物质释放减少•减少巨噬细胞和粒细胞与受损的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抑制趋化因子的产生•干扰巨噬细胞吞噬抗原及在细胞内的转化。
抑制磷脂酶2的作用,使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减少•阻断受伤和炎症组织所释放的缓激肽的活化。
抑制中性蛋白酶、胶原酶和弹性蛋白酶的作用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的特点比较类别药物抗炎强度糖皮质激素作用盐皮质激素作用血浆半衰期(min)与受体亲和力HPA轴抑制作用HPA轴抑制时间(d)短效氢化可的松111901001 1.25-1.5中效泼尼松440.86054 1.25-1.5泼尼松龙440.82002204 1.25-1.5甲泼尼龙550.518011905 1.25-1.5长效倍他米松2520-300100-30071050 3.25地塞米松2520-300100-30054050 2.75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注意事项•严格掌握适应症•详细了解有无禁忌症•遵循方案•密切观察副作用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注意事项•有以下情况一般不使用糖皮质激素-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肝硬化和门脉高压引起的消化道大出血-新近接受胃肠吻合术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注意事项•有以下情况时使用糖皮质激素应严格掌握指征,用药过程中密切随访,及时防治副作用-严重感染(病毒、细菌、真菌和活动性结核等) -严重的骨质疏松-严重糖尿病-严重高血压-精神病,青光眼,病毒性肝炎糖皮质激素应用的注意事项•可降低糖皮质激素药物浓度的药物(影响吸收或肝脏代谢):利福平,苯巴比妥•肝功能异常的患者可换用甲强龙•严重水肿时,因胃肠道水肿影响糖皮质激素的吸收,可采用静脉用药•病情严重时可应用甲泼尼龙静脉冲击治疗甲基强的松龙静脉冲击治疗•极短时间内超过通常口服剂量约20倍的大剂量•充分发挥其抗炎及免疫抑制效应,强烈地抑制炎症反应细胞核因子的活性,抑制多种炎症介质的释放,使炎症反应得以控制,其作用快速、强大•大剂量激素还能直接导致淋巴细胞凋亡,减少抗体形成,从而减低免疫复合物的生成•静脉给予大剂量MP时其半衰期仅为60~90 min,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而不良反应又相对较少MP静脉冲击治疗注意事项•冲击剂量:15-30mg/kg,最大不超过1000mg •冲击时间:1-2小时,约《500mg/h•需要心电监护、血压监护•冲击当天不需要口服激素•有qd×3天;qod×3天MP静脉冲击治疗副作用•恶心、呕吐•高血压•感染•消化性溃疡•高凝状态•心功能不全儿童用药注意事项•采用短效或中效制剂,避免使用长效制剂(如地塞米松)•口服中效制剂隔日疗法可减轻对HPA轴的抑制作用•如需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补充钙和维生素D,以防止骨质疏松和骨折的发生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因服用后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使患者更易感染,或掩盖感染,故应特别注意•对感染(包括结核感染)者,应定期行胸部X线片等相关检查,并同时使用有效抗生素,结核感染需同时抗痨治疗,病毒性感染患者慎用•儿童计划免疫频繁,激素有免疫抑制作用,可以影响抗体的产生,并有可能使减毒活疫苗发生感染,故应注意儿童用药注意事项•全身用药、长期使用激素可抑制儿童生长发育,至儿童身材矮小,故应慎用•长期应用须密切观察不良反应。
肾脏病常用药物、剂型、剂量、用法、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一、利尿剂1. 强效利尿剂呋塞米(速尿)1.1剂型、剂量:片剂,20mg;针剂,20 mg(2ml)。
1.2用法:口服每次10~40 mg,每日3次,一般用3天;静脉注射每次20~200 mg,视疗效及肾功能而定。
1.3.药理作用: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髓质部及皮质部鈉、氯的再吸收,因而尿中钠、钾与水的排出量增加而产生利尿作用。
1.4不良反应:水和电解质紊乱,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耳毒症,高尿酸血症,偶见心律失常及皮疹、肝损伤等。
1.5注意事项:1.5.1避免与氨基甙类抗生素及头孢噻啶等合用,以防耳及肾毒性。
1.5.2本品与降压药合用可增强降压效果,但剂量宜减少。
1.5.3当出现电解质紊乱时,宜采用间歇疗法用药1~3日,停药2~4日,用药期宜常规补钾,要稀释后缓慢静滴。
应常规检查血中电解质浓度。
1.5.4对手术病人,在手术前1周应停用本品,因本品能降低动脉对升压胺的反应,增加筒箭毒碱的肌松弛及麻痹作用。
布美他尼(利了)1.1剂型、剂量:片剂,1mg;针剂,0.5 mg(2ml)。
1.2用法:口服每次0.5~1 mg,每日1~3次,一般用3天;静脉注射每次0.5~1 mg,视疗效及肾功能而定。
1.3.药理作用:同呋塞米,但剂量为其1/50。
1.4不良反应:较呋塞米为低,但大量及长期应用后,应定期检查电解质。
1.5注意事项:1.5.1本品与降压药合用治疗高血压患者水肿时,剂量宜减少。
1.5.2本品不宜加于酸性溶液中静滴,易引起沉淀。
2. 中效利尿剂氢氯噻嗪(双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塞)1.1剂型、剂量:片剂,25mg。
1.2用法:口服每次25~50 mg,每日1~3次,一般用3天。
1.3.药理作用:抑制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皮质部鈉、氯的再吸收,因而尿中钠、钾与水的排出量增加而产生利尿作用,利钠后血容量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输出量降低而引起血压下降,能使尿中钙离子减少,对尿崩症病人有抗利尿作用。
咪唑立宾 (MZR)在肾移植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阐述咪唑立宾(MZR)在肾移植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进行传统术后治疗,而研究组则利用咪唑立宾在术后进行治疗,从而通过观察患者间疾病状态来分析治疗方法的有效性。
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PAN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而从治疗安全性方面发现,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对于肾移植术后患者而言,咪唑立宾被应用于临床后可以大大改善患者的术后状况,降低其体内的排斥反应,确保患者的治疗安全性,从而也为患者拥有良好心理状况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帮助。
关键词:咪唑立宾;肾移植;临床效果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使用免疫抑制剂引起的骨髓和肝脏副作用在临床上非常常见。
在骨髓抑制和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有必要减少甚至暂时停止用药。
在治疗方面,不仅担心药物减少或停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还担心骨髓抑制和各种不可逆肝功能损害引起的感染,因此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临床问题。
MZR的临床应用为解决这些困难提供了一种手段,与MMF和硫唑嘌呤相比,它对骨髓抑制和肝功能的损害相对较小。
相关学者表示,MZR是从青霉菌培养基中分离出来的咪唑核苷酸。
它的免疫抑制机制是通过抑制IMPDH来阻止IMP向AMP和GMP的转变[1]。
它还可以干扰细胞因子的表达,对抗淋巴细胞上细胞因子的激活。
MZR是一种抗增殖免疫抑制剂,在日本被广泛使用。
近年来,它被引入我国,并逐步应用于临床,取得了很多治疗效果。
基于此,笔者选取部分患者对咪唑立宾在肾移植术后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和阐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帮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的肾移植患者50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54.22±4.09)岁,平均病程为(2.09±3.10)年,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可知,肾小球肾炎患者7例,多囊肾8例,糖尿病肾病10例。
肾病综合征病人的护理一、概述:肾病综合症是以大量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超过3.5克)、高脂血症以及不同程度为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二、分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肾综可由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糖尿病以及继发感染(如细菌、乙肝病毒等)、循环系统疾病、药物中毒等引起。
本病早期基膜病变较轻,随着病变逐渐进展,大量蛋白从尿中排出,是造成血浆蛋白降低的重要原因。
血浆蛋白水平的降低,尤其白蛋白的明显降低,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促使血管中液体向血管外渗出,造成组织水肿及有效血容量下降。
有关肾病产生高脂血症的机理尚不十分明确。
尿中蛋白大量丢失时,由于肝脏合成白蛋白增加,合成脂蛋白同时也增加,成为高脂血症之因。
此外,脂蛋白脂酶活力下降使脂质清除力降低,可能亦为部分原因。
【症状表现】1.单纯性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多发于儿童及青少年。
男女]之比为约为2:1.(1)全身有可凹性水肿,以颜面、下肢、阴囊为明显,常有腹水,一般全身状况尚好,无高血压。
(2)尿少,尿蛋白多为+++~++++,定量>0.1g/(kg〃d)。
尿镜检偶有少量红细胞。
(3)血浆总蛋白低于正常,白蛋白降低更为明显(<30g/L),血清蛋白电泳示白蛋白比例减少,球蛋白比例增高,r球蛋白降低。
血胆固醇明显增高(>5. 7mmol/L),血清补体正常。
(4)肾功能一般正常,浮肿期明显少尿时,可有暂时性轻度氮质血症。
2.肾炎性肾病综合症发病年龄多在学龄期,临床特点如下:(l)发病年龄多见于7岁以上儿童,水肿一般不严重。
(2)血压可有不同程度升高,常有发作性或持续性高血压和血尿。
(3)血清补体可降低,可有不同程度氮质血症。
3.先天性肾病综合症少见,多为隐性遗传性疾病,多见于新生儿期及生后三个月内发病,表现与单纯肾病相似。
4. 并发症(1)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腹膜炎等。
(2)电解质紊乱:低钠、低钾、低钙血症。
(3)血栓形成:动、静脉血栓以肾静脉血栓常见,临床有腰腹部剧痛、血尿等。
临床膜性肾病发生机制、标准治疗方案、进展风险分层治疗、免疫抑制剂用药期间监测及新型生物制剂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N, 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MN, SMN),成人 MN 中 IMN 约占 75%,SMN 约占 MN 的 18%~20%。
MN 大多起病隐匿,大量蛋白尿是主要临床特点,其诊断主要依赖于肾活检,若早期未及时诊断并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易发展为肾病综合征。
30%~35% 的 MN 可自行缓解,30%~40% 在 5~15 年内发展为终末期肾病。
发生机制MN 是一种免疫球蛋白(主要是 IgG4)和补体成分(主要为 C3)沉积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壁上皮下导致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的非炎性、免疫介导的肾脏病,是成人肾病综合征最常见的原因。
循环抗体与内源性足细胞抗原原位结合导致上皮下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系统触发足细胞损伤。
循环抗体也可直接改变靶抗原的功能,增加膜屏障通透性,导致蛋白尿。
MN的靶抗原和自身抗体IMN 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肾病,位于足细胞的靶抗原被自身抗体识别,抗原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基底膜足细胞下,激活补体系统引起足细胞损伤脱落,导致基底膜通透性增加,进而出现大量蛋白尿。
多种足细胞的靶抗原可能与 MN 的发病相关(表 1),其中,磷脂酶 A2 受体(PLA2R)和Ⅰ型血小板反应蛋白 7A 域(THSD7A)是主要的靶抗原——PLA2R 和 THSD7A 在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靶抗原中占比分别为 70%~80% 和 1%~5%。
根据靶抗原的检出情况,患者应接受与抗原相关的全身性疾病的临床评估。
表 1 MN 的主要靶抗原和相关疾病图 2 不同抗原在MN 患者中的大致检出率MN标准治疗方案支持治疗IMN 合并蛋白尿的患者均应接受支持治疗,主要措施包括降压、减少尿蛋白、调节血脂、抗凝。
目录•肾脏与免疫系统概述•肾脏病中的免疫反应•免疫介导的肾脏病•肾脏病免疫机制的诊断与治疗•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肾脏与免疫系统概述滤过功能肾脏通过肾小球滤过血液,清除废物和多余水分,生成尿液。
分泌功能调节电解质平衡,排放废物,维持酸碱平衡。
吸收功能肾小管重新吸收有益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
组织结构由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等构成。
肾脏的基本功能与结构01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参与免疫应答。
02免疫分子如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协助免疫细胞进行免疫调节。
03免疫器官如淋巴结、脾脏等,是免疫细胞发生和成熟的场所。
免疫系统简介肾脏内有丰富的免疫细胞,参与肾脏的局部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在肾脏的分布抗体、补体等免疫分子在肾脏中发挥作用,帮助清除病原体和免疫复合物。
免疫分子在肾脏中的作用免疫异常可能导致肾脏损伤和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免疫抑制剂和抗炎药物常用于治疗这些疾病,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来减轻肾脏损伤。
肾脏疾病与免疫异常肾脏与免疫系统的关联肾脏病中的免疫反应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先天免疫细胞产生的干扰素和细胞因子在肾脏炎症和损伤中起关键作用。
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先天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识别和消除病毒感染的细胞和某些肿瘤细胞,同时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参与肾脏损伤。
适应性免疫系统中的T 细胞,特别是C D 4+和CD8+ T细胞,通过识别肾脏中的特定抗原,引发免疫反应并导致肾脏损伤。
在某些肾脏疾病中,适应性免疫系统可能产生针对肾脏组织的自身抗体,进一步引发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T细胞反应自身抗体产生炎性细胞浸润01炎症反应导致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到肾脏组织,释放炎性介质,导致组织损伤和功能障碍。
02氧化应激反应炎症反应引发的氧化应激反应在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加重组织损伤。
03纤维化过程长期的炎症反应可促进肾脏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导致肾功能逐渐丧失。
炎症反应在肾脏病中的角色免疫介导的肾脏病抗体与免疫复合物在自身免疫性肾脏病中,体内产生特异性抗体,与肾脏组织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等部位,引发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