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膜分离技术-李永新-江苏师范大学
- 格式:ppt
- 大小:3.84 MB
- 文档页数:62
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奖励办法(苏师大科〔2014〕1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服务和文学艺术创作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我校学术研究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以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评价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和《关于发布〈高等学校科技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要点〉的函》(教技委〔2014〕4号)的精神,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研奖励范围包括科研项目奖励、科研成果奖励、获奖科研成果奖励等。
第三条科研奖励对象是我校在职教职工、离退休人员,以及签有书面协议的校聘兼职人员。
实施奖励时已调离或因其他原因离职人员不予奖励。
第四条科研奖励每年实施一次,所需经费在学校年度预算中单独列支。
第二章奖励范围和标准第一节科研项目立项奖励第五条科研项目立项奖励是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厅市级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组实施的奖励。
国家级科研项目包括社会科学类和自然科学类。
社会科学类是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下达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各类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各类项目和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达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各类项目;自然科学类是指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下达的科研项目。
主要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政策引导类科技计划及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部省级科研项目是指由专门的科研管理机构根据既定的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定期组织、开放申报、评审严格、管理规范,并以国家部委办局、省(自治区、直辖市)名义下达的科研项目以及其他公认的部省级科研项目。
主要包括:教育部及其他国家相关部委办局下达的科研项目,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的教育部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课题中的文化部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省科技厅下达的科研项目等。
《膜科学与技术》思考题《膜科学与技术》思考题第⼀章导论1.什么是膜分离过程,⽤图加以解释。
答:膜分离过程以选择透过性膜(固体、液体、⽓体)为分离介质,当膜两侧存在某种推动⼒时,原料侧的组分选则性地透过膜以达到分离和提纯的⽬的。
2.膜分离过程的特点是什么?与传统分离过程相⽐最明显的优势在哪⾥?答:1. 是⼀个⾼效的分离过程。
分离系数⾼达80。
2. 能耗低。
被分离物质不发⽣相变化,分离过程通常在常温下进⾏。
3. 设备简单,占地⾯积⼩,操作⼗分便捷,可靠度⾼。
4 放⼤效应⼩。
设备的规模和处理能⼒可在很⼤程度上变化,⽽效率、设备的单价和运⾏费⽤变化不⼤。
3.膜分离技术主要的分离过程有哪些?这些过程所分离的对象是属于哪种状态的物质?答:反渗透Reverse Osmosis (RO) : 分离离⼦例如:海⽔脱盐、纯⽔制备超滤Ultra filtration (UF) :分离分⼦例如:果汁的澄清、含油废⽔处理微滤Micro filtration (MF) :分离粒⼦例如:城市污⽔处理⽓体分离Gas Permeation (GP) :分离⽓体分⼦例如:富集氧⽓、氢⽓回收4.画出膜组件的⽰意图,标出各物流名称。
5.膜组件有哪⼏种形式?中空纤维膜组件(Hollow Fiber Module螺旋卷式膜组件(Spiral Wound Module)管式膜组件(Tubular Module平板式膜组件(Plate and Frame Module)⽑细管式膜组件(Capillary Module)6.60年代,Souriajan –Lone 研制的是什么膜?60年代,Lobe 和Souriajan 共同研制了具有⾼脱盐率和⾼透⽔量的⾮对称醋酸纤维素(CA)膜,使反渗透过程由实验室转向⼯业应⽤.与此同时,这种⽤相转化技术制备的具有超薄分离⽪层膜的新⼯艺引起了学术和⼯业界的⼴泛重视,在它的推动下,随后迅速掀起了⼀个研究各种分离膜和发展各种膜过程的⾼潮.7.R O、UF、GS分别代表哪些膜过程?RO—表⽰反渗透过程UF—表⽰超滤GS—表⽰⽓体分离过程第⼆章膜材料和膜的制备1.选择膜材料要考虑哪些⽅⾯的因素?答:具有良好的成膜性、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耐酸碱性、耐微⽣物性、耐氧化性。
水污染控制工程_江苏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在有氧环境中进行好氧呼吸,在缺氧环境中进行厌氧呼吸。
答案:兼性细菌2.对污染底物的降解和转化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答案:细菌3.与好氧生物处理相比,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厌氧生物处理的优点答案:启动时间短4.为了提高溶气效率,罐内常设若干隔板或填料,以增大空气与水的接触面积。
答案:正确5.格栅可以充当初次沉淀池的作用。
答案:错误6.沉砂池前可设置粗格栅以截留较粗大的漂浮物。
答案:错误7.格栅栅条间隙的选择以不堵塞水泵和水处理厂站的处理设备为根本原则。
答案:正确8.以下何种措施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分离效果和处理能力答案:对污水进行曝气搅动_在沉淀区增设斜板_回流部分活性污泥9.在去除水中悬浮物的过程中,影响悬浮物上浮或沉淀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答案:颗粒密度_水流速度_池体表面积10.斜板沉淀池具有何种优点答案:停留时间短_去除效率高_占地面积小11.平流沉砂池有何种缺点答案:流速不易控制_需要洗砂_沉砂中有机物含量高12.对应处理对象依次选择处理方法:悬浮物();细菌();色素();无机盐类();答案:13.在加压溶气气浮系统中, 为了提高溶气效率常采取下列措施答案:溶气罐中加设填料_采用水泵-射流器溶气系统14.关于沉淀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答案:斜板(管)式沉淀池是一种高效沉淀池,在污水处理中应用广泛。
15.污水处理方法很多,属于物理方法的是答案:自然沉降法16.下列污水处理方法中属于物理处理法的是答案:气浮法17.污水物理处理重力分离法的主要构筑物有答案: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与气浮池18.城市污水处理厂,斜板(管)沉淀池应设答案:冲洗设施19.沉砂池的主要功能是去除答案:无机颗粒20.颗粒在污泥浓缩池中的沉淀属于答案:压缩沉淀21.颗粒在沉砂池中的沉淀属于答案:自由沉淀22.根据斜板(管)沉淀池原理,若将池深H等分成三层,则答案:不改变流速v和最小沉速u0,池长L缩短2/323.活性污泥法的主要参数包括()答案:24.以下何种措施可以提高沉淀池的分离效果和处理能力()答案:25.稳定塘的主要缺点是()。
第四章超滤和纳滤一、选择题1. UF同RO、NF、MF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
超滤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分离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天然胶,酶等),胶体分散液(粘土,颜料,矿物质,乳液颗粒,微生物),乳液(润滑脂-洗涤剂以及油-水乳液)。
采用先与适合的大分子复合的办法时也可以用超滤来分离低分子量溶质,从而可达到某些含有各种小分子量可溶性溶质和高分子物质(入蛋白质、酶、病毒)等溶液的浓缩、分离、提纯和净化。
其操作静压差一般为(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大约为(B),这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一般为分子量大于500-1000000的大分子和胶体粒子,这种液体的渗透压很小,可以忽略,总之超滤对去除水中的微粒、胶体、细菌、热源和各种的有机物有较好的效果,但它几乎不能截留(C).UF的分离机理为(D)过程,但膜表面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超滤分离的重要因素。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3)0.1mpa-1mpa (4)0.2mpa-0.4mpaB(1)0.1nm-1nm (2)10nm-0.05um(3)0.05um-1um (4)0.005um-0.1umC(1)无机离子(2)大分子物质和胶体(3)悬浮液和乳浓液D(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2.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演化而来,但制作比反渗透膜更精细。
日本学者大谷敏郎对纳滤膜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A),截留分子量(B),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
纳滤以压力为推动力,依靠(C),可实现低分子有机物的脱盐纯化和高价离子脱除。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3)0.1mpa-1mpa (4)<=1.50mpaB(1)200-1000 (2)500-30万(3)>0.05um的颗粒C(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3)溶解扩散Donna效应(4)离子交换1.A(3)B(4)C(1)D(1)2、A(4)B(1)C(3)二、填空题1、超滤是介于______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范围为________。
常州大学《现代分离技术》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现代分离技术》考试内容:《现代分离技术》;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姓名:——;班级:——;学号:——一、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色谱法是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在流动相和固定相之间_________差异而实现分离的技术。
2. 膜分离技术利用膜的选择透过性,根据孔径大小可分为微滤、_________、纳滤和反渗透等。
3.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利用超临界流体(如CO₂)在临界点附近_________和_________发生显著变化的特性进行高效萃取。
4. 离子交换树脂通过其表面上的_________或_________基团与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从而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5. 凝胶色谱(GPC)是利用多孔性凝胶作为固定相,根据溶质分子_________的差异进行分离的方法,主要用于测定高聚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6. 在电泳分离中,带电粒子在电场作用下向与其所带电荷_________的电极移动,从而实现分离。
7. 泡沫分离法是利用_________的差异,在液体中引入气体形成泡沫,使目标物质在泡沫层中_________,从而实现分离。
8. 蒸馏是一种基于混合物中各组分_________不同而实现分离的技术,常用的蒸馏方式包括简单蒸馏、精馏等。
9. 吸附分离技术利用固体吸附剂对气体或液体中某一或某些组分具有_________的特性,从而将其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
10. 萃取分离技术基于溶质在两种_________溶剂中_________的差异,通过向混合物中加入一种溶剂(萃取剂),使溶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哪种技术是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显著差异进行分离的?A. 蒸馏B. 结晶C. 吸附D. 离子交换2. 色谱法中,用于描述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间分配能力的参数是:A. 分配系数B. 沸点C. 熔点D. 折射率3. 在超临界流体萃取中,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是:A. 水B. 氮气C. 二氧化碳D. 甲醇4. 下列哪种膜分离技术不能有效去除水中的溶解盐类?A. 微滤B. 超滤C. 纳滤D. 反渗透5.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过程中,若树脂为阳离子型,则常用的再生剂是:A. 氢氧化钠B. 氯化钠C. 盐酸D. 硫酸6. 凝胶色谱(GPC)主要用于测定高聚物的哪种性质?A. 分子量分布B. 溶解度C. 熔点D. 密度7. 下列哪种电泳技术是基于分子在电场中迁移速率与其分子量大小成反比的原理?A. 琼脂糖凝胶电泳B.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C. SDS-PAGE(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D. 等电聚焦电泳8. 泡沫分离法主要应用于哪种类型的物质分离?A. 重金属离子B. 生物大分子C. 表面活性物质D. 无机盐类9. 在选择色谱柱填料时,若需要分离非极性化合物,应选用哪种类型的填料?A. 极性填料B. 非极性填料C. 离子交换填料D. 手性填料10. 下列哪种分离技术通常不涉及相变过程?A. 蒸馏B. 结晶C. 吸附D. 膜分离(非热驱动的,如超滤、微滤)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色谱分离的基本原理及其分类。
《现代分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人:刘锡建教学团队审核人:陆杰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课程代码:040384适用级别(本科/专科):本科总学时:32学分:2讲课学时:32上机学时:0实验学时:0考核方式:考查成绩评定比例:平时(含期中)40%+期末60%先修课程: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化工原理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教材:丁明玉,《现代分离方法与技术》(第二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主要参考书:1、陈欢林,《新型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2、刘茉娥,《膜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3、尹芳华,钟z,《现代分离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培养学生的解决化工过程中的分离问题能力。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了解化工分离方面的新技术和新发展。
2.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分离原理和技术方法。
3.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解决化工过程中分离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1.了解化学分离领域的新技术和发展。
2.掌握化学分离原理。
3.掌握化学分离的技术方法。
4.从经济和技术两个方面考虑选择合适的分离方法。
5.利用现代分离技术解决化工过程中分离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效果1√√效果2√效果3效果4效果5绪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萃取分离法色谱分离原理制备色谱技术膜分离吸附与离子交换√ √ √ √ √ √ √ √ √ √ √ √ √ √ √ √ √ √ √ √ √ √ √ v、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分离科学及其研究内容、分离科学的重要性、分离过程的本质、分离方法的分类、分离方法的评价以及分离技术的前景教学要求:1.了解现代分离技术的发展、性质、地位和作用;2、了解分离方法分类以及研究内容;3、掌握分离方法的评价;4.了解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分离方法的评价、分离技术的发展方向。
第二章分子间相互作用与溶剂特性教学内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疏水相互作用教学要求:1.掌握分子间的几种相互作用;2、理解并掌握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3.了解疏水相互作用;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分子间的几种相互作用力、物质的溶解与溶剂极性等之间的关系。
膜技术手册(上、下册)(第二版)加入书架登录•膜技术手册(上册)(第二版)•书名页•内容简介•《膜技术手册》(第二版)编委会•本版编写人员名单•第一版编写人员名单•前言•第1章导言•1.1 膜和膜分离过程的特征•1.2 膜和膜过程的发展历史•1.3 膜•1.4 膜分离过程•1.5 应用总览•1.6 现状与展望•参考文献•第2章有机高分子膜•2.1 高分子分离膜材料•2.2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制备•2.3 有机高分子分离膜的表征•符号表•参考文献•第3章无机膜•3.1 引言•3.2 无机膜的结构与性能表征•3.3 无机膜的制备•3.4 无机膜组件及成套化装置•3.5 无机膜在分离和净化中的应用•3.6 无机膜反应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4章有机-无机复合膜•4.1 有机-无机复合膜简介•4.2 有机-无机复合膜材料•4.3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制备•4.4 有机-无机复合膜界面结构调控与传质机理•4.5 有机-无机复合膜的应用•4.6 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5章膜分离中的传递过程•5.1 引言•5.2 膜内传递过程•5.3 膜外传递过程•5.4 计算机模拟在膜分离传递过程中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6章膜过程的极化现象和膜污染•6.1 概述[1]•6.2 浓差极化•6.3 温差极化•6.4 膜污染•符号表•参考文献•第7章膜器件•7.1 膜器件分类•7.2 板框式•7.3 圆管式•7.4 螺旋卷式•7.5 中空纤维式•7.6 电渗析器•7.7 实验室用膜设备•7.8 膜器件设计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7.9 膜器件的特性比较与发展趋势•7.10 膜器件的规格性能和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8章反渗透、正渗透和纳滤•8.1 概述•8.2 分离机理•8.3 膜及其制备•8.4 膜结构与性能表征•8.5 膜组器件技术[8,43]•8.6 工艺过程设计•8.7 系统与运行•8.8 典型应用案例•8.9 过程经济性•8.10 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9章超滤和微滤•9.1 超滤概述•9.2 超滤膜•9.3 超滤膜组件与超滤工艺•9.4 超滤工程设计•9.5 超滤装置的操作参数•9.6 超滤系统的运行管理•9.7 超滤技术的应用•9.8 微滤•9.9 微孔膜过滤的分离机理•9.10 微孔滤膜的制备•9.11 微孔滤膜的结构和理化性能测定•9.12 微孔膜过滤器•9.13 微孔膜过滤技术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膜技术手册(下册)(第二版)•书名页•内容简介•第10章渗析•10.1 概述•10.2 渗析膜•10.3 渗析原理和过程•10.4 渗析膜组件设计•10.5 渗析的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1章离子交换膜过程•11.1 概述•11.2 基础理论•11.3 离子交换膜制备•11.4 离子交换膜装置及工艺设计•11.5 离子交换膜应用•11.6 离子交换膜过程发展动向•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2章气体膜分离过程•12.1 引言•12.2 气体分离膜材料及分离原理•12.3 气体分离膜制造方法•12.4 相转化成膜机理•12.5 气体分离膜结构及性能表征•12.6 膜分离器•12.7 分离器的模型化及过程设计•12.8 应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3章气固分离膜•13.1 概述•13.2 气固分离膜材料与制备方法•13.3 气固分离原理•13.4 气固分离膜的性能评价•13.5 气固分离膜装备•13.6 典型应用案例•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4章渗透汽化•14.1 概述•14.2 基本理论•14.3 渗透汽化膜•14.4 渗透汽化膜器•14.5 过程设计•14.6 应用•14.7 回顾与展望•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5章液膜•15.1 引言•15.2 概述•15.3 乳化液膜•15.4 支撑液膜•15.5 Pickering液膜•15.6 液膜应用•15.7 液膜新进展•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6章膜反应器•16.1 概述•16.2 面向生物反应过程的膜生物反应器•16.3 面向催化反应过程的多孔膜反应器•16.4 面向气相催化反应过程的致密膜反应器•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7章膜接触器•17.1 膜接触器概述•17.2 膜萃取•17.3 膜吸收•17.4 膜蒸馏•17.5 膜脱气•17.6 膜乳化•17.7 膜结晶•符号表•参考文献•第18章控制释放与微胶囊膜和智能膜•18.1 控制释放概述•18.2 微胶囊膜•18.3 智能膜•参考文献•第19章典型集成膜过程•19.1 基于多膜集成的制浆造纸尾水回用技术•19.2 基于膜集成技术的抗生素生产新工艺•19.3 双膜法氯碱生产新工艺•19.4 基于膜技术的中药现代化•19.5 基于反应-膜分离耦合技术的化工工艺•19.6 结束语•参考文献•缩略语表•索引是否关闭自动购买?关闭后需要看完本书未购买的章节手动确认购买。
2018年第37卷第9期 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3471·化 工 进展UiO-66的制备、功能化及膜分离研究进展贾明民,冯艺,邱健豪,姚建峰(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江苏省农林生物质化学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210037) 摘要:UiO-66是一种具有优异物理化学稳定性的金属有机骨架(MOFs )材料,近年来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强烈关注。
本文详细介绍了UiO-66的结构,重点探讨了溶剂热法过程中的一系列影响因素,包括使用不同的金属前体,改变合成温度、溶剂、各组分配比以及模板剂等,制备各种性能的UiO-66。
针对溶剂热法合成效率较低的问题,介绍了微波合成法、微流控、连续流和无溶剂法等其它UiO-66的制备方法。
为了扩大UiO-66的应用范围,对其有机配体进行功能化改性或与其他材料复合改性,具体介绍了改性后UiO-66在气体吸附、水处理、催化、电化学和化学传感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综述了利用UiO-66具有多孔特性构建分离膜方面的研究进展,具体阐述了纯UiO-66膜和UiO-66复合膜在气体分离和水处理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合成;功能化;分离;膜中图分类号:TB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18)09–3471–13 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7-1988Advances in the synthesis and functionalization of UiO-66 and itsapplications in membrane separationJIA Mingmin , FENG Yi , QIU Jianhao , YAO Jianfeng(Jiangsu Key Lab for the Chemistry & Utilization of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Biomass,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Jiangsu, China)Abstract :As one of the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 (MOFs) with excellent physical and chemical stability, UiO-66 (UiO for University of Olso) has attract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In this review, the structure of UiO-66 was introduced and th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of UiO-66 was summarized in detail. The solvothermal synthesis could be affected by many factors, including the metal precursors, reaction temperature, solventsmolar ratio of the reagents and the template ag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intrinsic problems of solvothermal synthesis such as low efficiency and the need of a large amount of organic solvents, some new preparation methods including microwave synthesis, microfluidic, continuous flow and solvent-free methods were introduced. In order to extend the applications of UiO-66, some modification techniques, such as functionalization of organic ligands and coupling UiO-66 with other functional materials, were employed. The resulting functionalized UiO-66 was used in various applications including gas adsorption (CO 2 separation and H 2 recovery), water treatment (heavy metals and organics removal), catalysis, electrochemistry and chemical sensing. Finally, based on the porous property of UiO-66, pure UiO-66 membranes and UiO-66-based composite membranes especially the mixed matrix membranes were fabricated and their applications in gas separation and water treatment were reviewed.Key words :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s); synthesis; functionalization; separation; membranes第一作者:贾明民(1993—),男,博士研究生。
膜分离技术在有害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高永;魏宝平;马威;刘振华;顾蓉;顾晓红
【期刊名称】《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16)006
【摘要】介绍了有害金属废水的概念及人体及生态环境的危害,并针对有害金属废水处理的传统技术及存在的问题,重点阐述了直接膜技术及组合膜技术在有害金属废水处理及回用中的应用.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高永;魏宝平;马威;刘振华;顾蓉;顾晓红
【作者单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山西省柳林县水利局,山西,柳林,033300;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
【相关文献】
1.膜分离技术及其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J], 邓娟利;胡小玲;管萍;曾盛;赵亚梅;王广东
2.膜分离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 [J], 李纯茂;俞宁
3.膜分离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J], 陈建伟
4.膜分离技术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J], 谢辉玲;叶红齐;曾坚贤
5.液膜分离技术及其在含金属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 [J], 肖伽励;毛修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江苏技术师范学院贵金属深加工
技术及其应用实验室
佚名
【期刊名称】《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年(卷),期】2005()2
【总页数】1页(P45-4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F
【相关文献】
1.依托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创新体系--以江苏省厌氧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为例 [J], 房月芹;郑砚仁
2.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高压电桥计量站江苏省计量测试网络高压电气工程计量测试实验室 [J], ;
3.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获得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立项资助 [J],
4.江苏省高校实验室研究会五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 [J],
5.教育部-江苏省共建重点开放实验室林木遗传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