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文学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文学理论复习材料(下)一、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为表现性和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他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式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
它的产生与英国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口号是“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雪莱、济慈。
5、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其首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向现实社会,全面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精心描绘的人物形象能够使故事更加生动和有趣,赋予读者与其产生情感共鸣的机会。
下面将以几个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为例,探讨其对整个作品的影响。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为知名的人物之一。
他是一个富裕家族的一代之主,同时也展示了一个青年男子的多种情感以及内心的复杂。
贾宝玉是一个富有幻想和浪漫情怀的人物,他对于纯真和美的向往使得他对于王熙凤这样实际的人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
通过贾宝玉这一角色,作家曹雪芹传达了人生的无奈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人物形象可以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找到。
例如,《哈利·波特》系列中的赫敏·格兰杰,一位聪明、勇敢且坚毅的女孩。
她具有卓越的智慧和广博的知识,对于魔法世界的了解深入而全面。
赫敏的形象不仅向女性读者传递了积极进取和女性独立自主的价值观,同时也展现了她作为一个朋友和团队成员的重要性。
赫敏·格兰杰在整个系列中的存在,不仅提供了对比哈利·波特的角色,更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光彩。
除了上述的作品外,《老人与海》中的老人桑提亚哥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人物形象。
桑提亚哥是一个困境中的渔夫,他决心战胜被他认为是命运强加给自己的不幸。
他体现了坚持和毅力,并在航海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内心的成长与智慧。
通过创造如此深刻的人物形象,作家海明威赋予了读者与桑提亚哥共情的机会,引导读者思考人生中克服困难的重要性。
这些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印证了人物对于文学作品的作用。
他们不仅仅是故事的组成部分,更通过他们的个性、行为和情感,传达了作者的思想和主题。
他们鲜活的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力,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换一种说法,人物形象为故事增添了戏剧性和现实性。
通过描绘人物的独特性格、心理状态和与他人的互动,作家可以创造出一个丰满而有趣的故事世界。
读者可以通过与人物的情感共鸣,更深入地理解故事中所传达的主题和观点。
35个人物形象1堂吉柯德形象:受骑士小说影响脱离现实沉于幻想,这时他是荒诞的梦想家和道德高尚的疯子,当不涉及骑士文学时,他是一个学识渊博,辩才出色思路明晰为理想奋斗的战士,追求自由平等,反封建,行动上百折不挠,闪着人文主义光芒。
2哈姆雷特形象:有崇高理想,目光深刻和社会责任感,但性格内向,过于审慎。
找不到问题的答案变得精神忧郁,最由于敌人同归于尽。
3哈姆雷特:悲剧根源外在原因,黑暗势力的强大,内在原因自身的软弱,他是时代的悲剧,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4哈姆雷特:由于和延宕它一旦杀死了国王,就不单单是为父报仇,而是要担负起颠倒混乱的政治局势,和国民命运,另一个原因是,恶势力的强大,一个人文主义者不可能发动和依靠群众,只会孤军奋战后被恶势力吞没。
5阿巴贡形象6达尔丢夫形象:表里不一的虔诚教士,贪吃贪睡贪色贪财的利用教会行骗的伪君子。
7浮士德形象:积极进取生无所息毅力超人的优秀知识分子,一方面沉迷于名利地位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又勇敢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有着灵与肉的冲突。
体现了人类复杂性和探求精神。
8米芾斯托米的辩证关系情欲的化身,淫荡无耻的本性,但对于浮士德探索人生起到推动作用,如使富士德走出书斋生活投身到实践中,鞭笞人贪图安逸使人更努力,并且以一个虚无主义这眼光表现社会邪恶和人的软点,观点精辟嘲讽辛辣,有以毒攻毒之效果。
9堂皇形象: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但不忧郁,没有反抗进取精神。
10埃斯米莱达:真善美的化身,爱自由富有同情心,品格坚贞。
11冉阿让:宽容仁善乐善好施。
12奥涅金:多余人形象受西方民族思想启蒙,具人道主义倾向,对现实不满厌倦上流社会的庸俗,但没有明确的政治理想看不到希望,所以苦闷抑郁,玩世不恭的多余人。
脱离人民有不溶于上流社会的多余人。
13达吉亚娜形象:温柔善良感情丰富,爱自然人民,受启蒙思想,追求独立个性解放,珍视爱情,但无法脱离资产阶级。
14于连形象:复杂矛盾的个人奋斗者,复辟时期小资典型,精力充沛的伪善者,它是革命与复辟的产物。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与塑造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而其中的人物形象更是作品中最具有吸引力和魅力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能够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共鸣与思考。
本文将探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这种塑造对作品的意义和影响。
一、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1. 描述性描写作家通过对人物外貌、性格、衣着等方面的描述,创造出一个栩栩如生的形象。
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被描绘为一个白净秀美、眉如新月的少年,这种形象使读者立刻产生共鸣,心中浮现出一个虚拟的形象。
2. 内心描写作家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写,展现出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包括对人物的心理活动、情绪变化、内心矛盾等方面的描写。
如毛姆的《人性枷锁》中的查理·斯特瑞克兰德,通过对他内心的痛苦和挣扎的描写,使读者深刻理解到他的矛盾和困惑。
3. 人物的言行举止作家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塑造形象,使读者对人物有直观的了解。
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凸显其个性特征和人品,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他机智、善辩、滑稽的言行举止使他成为一个耐人寻味的角色。
二、人物形象的意义与影响1. 增强作品的可读性一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当读者对人物形象产生兴趣时,他们会更愿意去了解这个角色,进而产生对整个作品的兴趣。
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使作品更加引人入胜。
2. 增加作品的可信度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细致塑造,作家能够使其变得更加真实和可信。
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能够给读者带来共鸣,使他们更容易将自己代入到作品的情节中。
这样的情感共鸣增加了作品的说服力和可读性。
3. 传达作家的主题和思想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承担着传达作家思想和主题的重要角色。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能够通过角色的言行举止、内心活动等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比如奥威尔的《1984》,通过对主人公温斯顿·史密斯的形象塑造,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反乌托邦社会的恐怖和荒谬。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的人物形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能够传达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使读者产生共鸣。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分析其背后的意义。
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家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的细节,作家能够使读者对人物产生直观的印象。
同时,作家还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独白等手法,展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
例如,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哈姆雷特形象,是一个备受矛盾和困扰的人物。
他既是智慧和勇敢的王子,又是一个忧郁和迷茫的青年。
通过哈姆雷特的独白和对话,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进而对他产生共鸣。
二、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除了直观的形象描写,人物形象还常常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一定的思想和价值观。
通过人物的言行和经历,作家能够传递出深刻的主题和寓意。
例如,《红与黑》中的朱利安·索雷尔形象,代表了一种充满野心和冷酷的现实主义精神。
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不择手段地追求权力和地位,最终陷入了道德和情感的困境。
通过朱利安的形象,作家斯坦达尔将现实主义社会中的道德沦丧和人性扭曲的现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人物形象的发展和转变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成长而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往往能够深刻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
例如,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的雪莉克尔夫人形象,一开始被描绘为一个冷漠无情的女人,对待孤儿们毫不关心。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逐渐了解到她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悔恨,最终她通过帮助孤儿们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人物形象的转变不仅展示了雪莉克尔夫人的成长,也传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对救赎的渴望。
四、人物形象的共鸣与启示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并给予读者一定的启示。
幼儿文学作品中较多的形象
1. 小熊维尼:一个可爱的小熊形象,喜欢吃蜂蜜,和他的朋友
们一起玩耍,充满了童话气息。
2. 米老鼠:历史悠久的迪士尼形象,以他的善良、勇气和智慧,成为了许多孩子心中的形象偶像。
3. 佩奇小猪:一只粉色的小猪,她和她的家人生活在一起,通
过生活中的小事情,向孩子们传递了健康快乐的生活态度。
4. 卡通猫头鹰:一只看似冷酷的猫头鹰形象,通过和弱势动物
的合作,向孩子们传递了爱心、同情心和团队精神。
5. 大雄和小伙伴们:一个开朗、活泼的小伙子形象,通过和他
的朋友们一起探险,学习生活中的知识与技能,成长为一个善良、聪
明的孩子。
6. 儿童电影《小鸡彩虹》中的小鸡彩虹:一个五彩缤纷的小鸡
形象,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通过和朋友们一起合作,克服了困难,
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7. 《三毛流浪记》中的小狗三毛:一个流浪狗的形象,勇敢、
智慧、坚强地生活在街头巷尾,给予孩子们希望与力量。
8. 《小豆豆》中的小毛驴小豆豆:一个善良、乐观的小动物形象,通过与人类的互动,展现了一种珍惜生命、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9. 《三国演义》中的蜀汉五虎将:五个英勇无畏的武将形象,
以他们的忠诚、正义和勇敢,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和敬意。
10. 《狼图腾》中的狼形象:一个象征着生命的形象,通过狼的
视角展现了自然界中的法则和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一、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者创作的灵魂,是作品的核心。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通常是多维的,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言语的描写,作者可以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产生共鸣。
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细致入微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让读者产生共鸣。
三、人物形象的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分析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性格、行为和言语的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
人物形象的分析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只有这样才能揭示人物的真实面目,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
四、人物形象的意义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意义是深远的。
每一个人物形象都代表着一种特定的情感或主题,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
人物形象的意义需要通过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来揭示,只有这样才能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五、结语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理解作者的用心之处。
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是作品的核心,只有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思考,才能揭示人物形象的真实面目,理解作品的深层含义。
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享受阅读的乐趣。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故事中的中心和推动力。
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作家们能够塑造出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人物形象,使读者产生共鸣。
本文将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探讨他们的塑造和作用。
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1.主人公主人公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人物形象,他们通常是故事的核心和主线。
作者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外貌、性格、思想、行为和言语来塑造他们。
主人公的形象必须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共鸣。
2.配角配角是主人公的衬托和补充,他们能够丰富故事情节和展示主题。
作者通过描写配角的性格、经历和与主人公的关系来塑造他们。
配角的形象可以是善良、勇敢、聪明或者阴险、自私、愚昧等,以突出主题和推动故事发展。
3.反派角色反派角色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常是主人公的对立面。
通过描写反派角色的恶毒行为、阴险手段和冷酷心态,作者能够激发读者的敌意和愤恨,同时凸显主人公的英勇和善良。
二、人物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1.推动剧情发展人物形象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剧情驱动力,他们的冲突、对抗、合作和追求使得故事发展得井然有序。
主人公的决策和行为直接影响着故事的进展,而配角和反派角色的出现和行动则为故事添加了更多的情节和张力。
2.表达主题和观点人物形象是作者表达主题和观点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塑造不同性格、思想和行为的人物形象,作者能够传递出关于人性、社会、历史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读者通过对人物的观察和思考,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和观点。
3.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优秀的人物形象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体验,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和思考。
读者可能会对主人公的遭遇感到同情,对配角的助力感到欣赏,对反派角色的恶行感到愤怒。
人物形象的情感触发,使得读者更加投入和体验到作品中的情感世界。
4.展示人性和社会人物形象能够展示出人性和社会的不同面貌。
通过塑造各种性格和行为的人物形象,作者能够反映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社会的丑恶和善良。
文学的人物塑造形象与性格的塑造技巧人物是文学作品中的灵魂,而人物的形象与性格则是赋予作品生命的关键。
通过巧妙的塑造,作家能够使人物跃然纸上,栩栩如生。
本文将探讨文学中人物形象与性格的塑造技巧。
一、形象的塑造1. 外貌描写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特征进行描写,作家能够使读者对人物形象有直观的印象。
例如,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如眼神、身材、发型、肤色等,可以刻画人物的特色和氛围。
2. 行为举止人物的行为举止能够折射出其个性和特点。
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等,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
例如,通过人物的举止来展现其自信、自负、谨慎或懒散等特点。
3. 内心独白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读者可以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作家可以利用直接的叙述或间接的暗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读者能够更深入地认识人物,并与其产生共鸣。
二、性格的塑造1. 语言表达人物的语言表达方式能够展现其性格特点和思维方式。
通过人物的言辞和口吻,读者可以了解其智慧、幽默、激情或冷漠等性格特点。
例如,直接的言语直接展现人物的性格,而幽默的对白则能够使人物更加生动有趣。
2. 行为反应人物的行为反应能够展现其性格特质和情感变化。
通过人物在面对不同情境时的行为和思考,读者能够揣摩出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例如,一个活跃开朗的人物在面对困难时可能会勇敢面对,而一个胆怯内向的人物则可能会退缩或逃避。
3. 人物关系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够突显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与其他人物的互动,读者能够观察到人物对待他人的态度和情感变化。
例如,人物之间的冲突、友谊、爱情等关系可以揭示人物的善良、狡猾、善变等品质。
三、塑造技巧的运用1. 互文性的运用作家可以通过引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和性格特点,为自己的人物增色。
通过与其他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对比或联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符号象征的运用作家可以通过运用符号象征来塑造人物形象与性格。
文学理论1、文学作品的类型:是指文学作品反映现实,表现审美情感的方式,而文学作品的体裁,则是指文学作品话语系统的结构形态。
2、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再现性文学只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的刻画和模拟。
他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
并忠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5、诗的审美特征: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
6、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7、文学作品的文学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态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8、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1)文学言语内指性(2)文学言语具有心理蕴含性。
(3)文学言语具有阻拒性。
9、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特征、(1)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2)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3)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4)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10、合理:文学形象真实性的客观规定性。
合情:文学形象需反映人的真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真诚的意向。
文学形象就是在合情合理的尺度内,实现了假定与真实的统一。
11、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理想,感情等各种内涵,属于文本结构纵深层面。
(1)历史内容层(2)想象意味层(3)审美意蕴层12、“这一个”:突出文学形象,个性与共性,普通与特殊,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13、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14、文学典型特征性:(1)文学典型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生命的总特征。
(2)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作家创作的灵魂所在,是作品中最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元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可以展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情感变化等方面,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作品中的人物。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其塑造的技巧和作用。
首先,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包括外貌描写、性格特点、言行举止等方面。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让读者对人物有一个直观的印象。
比如,一位身材高大、面容阴沉的男子往往会给人一种威严的感觉,而一位身材矮小、面容和蔼的女子则可能让人觉得亲近和可爱。
通过外貌描写,读者可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生动的形象,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行为。
其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面。
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决定了他的言行举止和命运走向。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人物的言谈举止、思想感情等方面来展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比如,一个乐观开朗、豁达大度的人物往往会在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态度,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一个悲观消极、狭隘刻薄的人物则可能会因小事而大动肝火,陷入无休无止的抱怨和自怨自艾之中。
通过性格特点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的命运走向也能有所预测。
此外,人物形象的情感变化也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元素之一。
人物的情感变化往往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内心世界的冲突而产生的。
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对人物情感变化的描写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比如,一个一开始冷漠孤僻的人物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之后,逐渐变得热情开朗,展现出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善良;而一个一开始热情奔放的人物在遭遇挫折和背叛后,逐渐变得冷漠孤僻,失去了对他人的信任和善意。
通过情感变化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内心变化,对人物的命运走向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总的来说,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创作的重要元素之一,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家可以展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性格特点、情感变化等方面,使人物更加生动立体,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作品中最为重要和独特的元素之一,它们构成了作品的骨架和灵魂,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优秀的人物形象不仅仅是一个平面的角色,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复杂多样的存在。
下面将通过对几个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人物形象如何塑造,以及其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莎士比亚的戏剧《哈姆雷特》。
在这部作品中,主人公哈姆雷特是一个备受矛盾和困惑折磨的复杂人物。
他既是一个哲学家,对生死、真理等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又是一个痛苦的王子,对他父亲的死感到愤怒和无助。
哈姆雷特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立体,他的内心世界、情感冲突和矛盾心理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他的独特性和真实性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他的苦闷和挣扎,从而对他产生共鸣,并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可能会做出怎样的选择。
哈姆雷特的形象不仅使该剧具有更高的艺术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的空间。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部非常著名的小说《鲁滨孙漂流记》。
小说的主人公鲁滨孙是一位经历了漫长孤独的航海探险后,被困在一个无人荒岛上的人物。
小说通过对鲁滨孙的描写,刻画出了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和机智智慧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上学会了生存,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了一个相对舒适的生活。
他的形象不仅展示了个人的勇敢和聪明,也体现了人类对于生活的无限适应能力和生命力。
鲁滨孙的形象给予了读者对于坚持与希望的启示,以及对于逆境中寻找解决方案的思考。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村上春树的小说《挪威的森林》中的人物形象。
小说以大学生渡边为叙述者,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他与两个女性——红花和直子的情感纠葛。
红花是一个阳光开朗且独立自主的女性,直子则是一个充满神秘和矛盾的人物。
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塑造,作者刻画出了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女性形象。
红花代表着对自由和幸福的追求,直子则体现了内心的困惑和痛苦。
这些人物的丰满形象使得小说更加丰富多彩,同时也引起了读者对于爱情、人生和成长等话题的深入思考。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一、人物形象的概念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指作品中的人物在读者心中所具有的形象。
人物形象是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塑造人物的性格、言行举止等方面,从而使读者产生对人物的印象。
它对于整个作品的感染力和艺术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1. 描述和刻画人物形象的塑造大都通过描述手法实现。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衣着和行为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给人物形象注入生动的内容。
刻画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会采用心理分析的方法,通过解析人物的性格、意识和行为特征等来刻画人物。
这种刻画方法需要深入思考人物的种种日常细节,探究人物内心的秘密和动力。
2.语言风格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语言风格也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法之一。
语言风格来自人物的性格、文化知识、社会地位等多方面的因素,反映出人物的个性和特征。
语言风格的塑造需要考虑到语言风格的地域特色、习惯用语等方面的影响。
3.角色行动和人物特质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还包括人物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和人物特质等方面。
人物所扮演的角色行动是作者通过人物道德修养、事业追求等方面的表现塑造人物。
人物特质则体现了人物的性格、思想和行为方式等特点。
三、人物形象塑造实例1.孙悟空——《西游记》中的人物形象《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位英明而勇敢的角色。
他被塑造成了不屈不挠、满怀正义感、有礼有节的形象,这种形象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孙悟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态度和表现是他角色特征的重要方面。
作者通过孙悟空和师傅之间的互动,表现了孙悟空一路成长过程中的困难和成就。
2.瑶姬——《庐山谣》的人物形象在《庐山谣》中,瑶姬是一位五彩缤纷的女神。
她被塑造成一个美丽、充满诱惑的形象。
作者通过瑶姬的声音和美貌以及她的堕落与重生,表达了爱情的复杂和人性的弱点。
她同时也表现了女性的独立和坚韧。
四、人物形象的作用1.推进情节在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是推进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合作,为情节的推进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文学理论第六章文学作品一、基本概念文学语言:是对日常语言的提炼与加工,是文学最基本的结构层次,是一种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具有塑造生动的生命形式和表意的含蓄性和丰富性两个特征。
文学形象:是由文学语言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的具体生活画面,包括人物景色等具体形象极其构成的整体形象,可分为一般文学形象和理想艺术形象两个层面。
具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四个方面的特征。
单个形象:指文学的艺术世界中相对独立的文学形象。
比如林黛玉。
整体形象:指文学作品中由若干单个形象共同组成的文学形象整体。
如贾史王薛四大家族。
虚象:通过实象联想出来的形象。
实象:文学作品里具体可感的形象。
情境:一般指叙事作品或戏剧中的事件、场景、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极其总和。
氛围:一般指由情境形成的特殊气氛和情调。
象征: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是以表达观念和哲理为目的,以暗示为基本艺术手段、具有荒诞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
有暗示性、哲理性、荒诞性、多义性四个特征。
寓言式象征:指通过一则故事象征或暗示出某种哲理和观念。
符号式象征:指不具有情节性的整体形象或单个形象。
意境:是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和其发生的审美想象空间。
具有情境交融、虚实相生和韵味无穷的特征。
典型:是文学形象理想形态之一,主要指叙事作品中塑造的显出性格特征的富有魅力的人物形象。
意蕴:指文学语言和文学形象所传达的意义,属于文学作品结构的最深层次。
文学作品意蕴可分为:审美情韵层、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
诗歌:是一种以富有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来表情达意的文学体裁。
具有强烈的情感、跳跃性的言语结构、富有音乐美的凝练的语言三个特征。
散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以审美的方式自由地抒发人生感受的文学体裁。
具有感受真挚新颖、题材广泛结构灵活、语言自然优美三个特征。
文学作品人物形象解读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其中人物形象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形象类型。
人物形象是指作家通过艺术手法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深刻内涵的文学形象。
人物形象解读,就是分析和理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内涵、特点、创作手法等。
一、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1.典型性典型性是人物形象的核心特征。
典型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体现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
例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阿Q,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是旧中国农村社会中的一个典型人物。
2.个性鲜明个性鲜明是人物形象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人物形象应该具有独特的性格特点,使读者能够记住并区分不同的人物。
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他叛逆、多情、矛盾,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内在一致性人物形象的内在一致性是指人物的性格、言行、思想等各个方面应该保持一致,符合其性格逻辑。
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其内在矛盾和冲突的解决应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规律。
二、人物形象的创造手法1.直接描写直接描写是作家通过描绘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如《水浒传》中对武松的描写:“生得面黑眼大,身材高大,打扮得十分威武。
”2.侧面烘托侧面烘托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评价、反应、互动等,来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如《红楼梦》中,通过其他人物的 eyes to see 和 mouth tospeak,展现了贾宝玉的叛逆和多情。
3.对比映衬对比映衬是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和衬托,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如《西游记》中,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猪八戒的贪吃懒惰形成鲜明对比。
4.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通过剖析人物内心的想法、感受、矛盾等,来揭示人物性格的方法。
如《红与黑》中,深入揭示了主人公于连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三、人物形象解读的方法1.文本细读法文本细读法是指读者仔细阅读文学作品,分析人物形象的描写、对话、行为等,从而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第十章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和文学形象的理想形态1、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2、特征化:是写实性作品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即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意象的空间。
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审美范畴,也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4、意象:这里主要指审美意象,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是指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荒诞性为其基本特征的达到人类审美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5、文本: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分为三个层次:文学言语层面、文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6、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言语系统。
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
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7、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8、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
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第七讲文学形象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形象的特征、文学意蕴的层次;2、掌握典型理论;3、掌握意境理论;4、理解审美意象的含义、类型、基本特征。
知识谱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讲义:第一节文学形象层面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本节论述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 :文学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与文学意蕴层面。
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实例论述文学形象的三种理想形态:文学典型、文学意境与文学意象的。
一、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问题本文( text),又称文本,就是当前世界文论的一个常用词,值得留意。
中外文论都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瞧作一个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
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过“言、象、意”三个要素。
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更为详明地理清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
现代波兰现象学美学家英加登把文学作品的本文由表及里地分为五个层面;一就是声音层面,二就是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三就是被表现的世界层面,四就是观点层面,五就是形而上性质层面。
这也可说就是四层面说,因为最后的“形而上性质”并非一切本文的必须要素。
这种划分融合了内容与形式的界限,五个层面层层深入,互相沟通与互为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视为王弼“言、象、意”理论的一种补充与完善。
以上中西文论的本文层次研究,为我们分析本文层次开启了一条新思路。
问:中国《周易》提出过怎样的本文要素?答:中国古代《周易•系辞》提出“言、象、意”三个要素。
问:王弼就是怎样论述本文层次的?答:三国时著名经学家王弼较为详明地理清了《周易•系辞》提出的“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人们首先接触“言”,其次窥见“象”,最后才意会由“象”表示之“意”。
这样全面的本文构成观在当时就是难能可贵的。
二、文学作品的本文层次文学作品的本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文学话语层面。
这就是文学本方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
第二,文学形象层面。
这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与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
第三,文学意蕴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深层次。
请瞧唐代杜牧的诗《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诗本文由一组汉语词汇组成,28个词组成4个句子,由这4个句子组成诗篇。
诗人为着准确而生动地表述自己的体验,不得不最终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精心选择与创造了这些语句――这就就是文学话语层。
读者正就是通过这一层面而想象出它所创造的形象――这就就是文学形象层面。
除了首先聆听或阅读话语层面本身,读者又如何能进入文学形象层面呢?今天的读者已与杜牧的时代远隔千载,但却能从她留下的这些话语层面中,读到她那依然鲜活动人的形象体验:千里江南,听不尽莺歌燕语,赏不完柳绿花红。
依水有村,傍山有城,一面面酒旗迎风漫舞。
那南朝以来的四百八十座佛寺啊,楼台曾经何等壮丽恢宏!如今却悄悄伫立烟雨中,只留下难以追忆的一片朦胧!当然,稍有文学史知识的读者都会知道,诗人并不以此单纯抒发一己感慨,而就是别有一番深层意蕴:南朝统治者耗竭人力财力营造的大批佛殿经台,如今还悄然掩映在朦胧烟雨中,可统治者们又到哪里去了呢?这应属于这首诗的深层意蕴。
问:文学本文由哪些层面构成?答:文学本文由三个层面构成:一就是文学话语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文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话语系统;二就是文学形象层面,这就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话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与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生活图景;三就是文学意蕴层面,这就是文学本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层面,属于本文结构的纵层深层次。
问:文学话语有哪些特征?答:文学话语有三个特征: 1、内指性,这就是说文学话语并不直接指向语言以外的外部世界,而就是往往返身指向语言的内在世界本身;2、心理蕴含性,与普通话语侧重于运用语言的内在职功能而削弱其表现功能不同,文学话语则突出其表现功能,从而蕴含着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与想象等心理体验,正就是这样,文学话语比普通话语更富于心理蕴含性;3、阻拒性,这就是说文学话语应就是那种打破语言常规、有着扭曲或变形效果、为人所陌生但又能引起审美注意与兴趣的新的话语形态。
• 文学典型本节论述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典型。
谈三个问题:典型论的发展、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一、典型论的发展典型就是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
它经历过大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 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典型的普遍性与类型性;第二,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第三,19世纪80年代未为典型说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典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进入20世纪以来,典型论在西方变得沉寂;而在中国,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典型论逐渐盛行起来,出现了种种不同探讨,如“阶级典型”、“共性与个性统一”、“共名”、“个性出典型”等。
这些探讨主要就是从哲学角度作出的,往往忽略审美的角度。
典型毕竟就是一种文学现象与审美形态,因而更需要以审美的眼光去直接把握基本质与特征。
这种审美的角度正就是我们的新的典型观的出发点。
问:典型论就是怎样发展起来的?答:典型就是西方文论创立的概念,它经历过大致三个发展阶段:第一, 17世纪以前为类型说主导阶段,强调典型的普遍性与类型性;第二,18世纪以后为个性典型说主导阶段,由重视共性转变为重视个性;第三,19世纪80年代未为典型说成熟阶段,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典型理论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
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文学典型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典型通常有如下美学特征:特征性与艺术魅力。
( 1)特征性。
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那些个别的与特出的标志。
这可从外延与内涵两方面考察:从外延瞧,特征可以就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与人物等;从内涵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与独特,而其内在本质又极其深刻与丰富。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指典型形象必须具备那种能使内在本质展现出来的个别的与特出的东西,它就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与基本的美学特征。
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包含两个层次:一就是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二就是这种总特征必须通过言语、细节、场景或事件等局部特征去具体体现。
例如, 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遗言变成千古名篇;契诃夫把“ 打喷嚏” 这一细节生发成小说;杜甫的《兵车行》通过一个场景记载下大唐帝国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历史画卷;鲁迅以人血馒头治痨病揭示中华民族深刻的历史教训与悲剧命运的根源;尤涅斯库在《秃头歌女》中,通过“ 夫妻对面不相识” 的人际关系,让人生出透心的悲凉。
这些具有特征的事件或细节都被“ 特征化” 了,产生出不朽之作。
( 2)艺术魅力。
艺术魅力就是文学作品的诸种审美素质衍生出来的综合性审美效应。
这在文学典型上更为集中地表现出来。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可从两方面考察:魅力的表现与魅力的实质。
魅力的表现,有这样三方面:吸引力、感染力与震撼力。
吸引力,与排斥力相对,就是说文学典型对于读者具有强大的吸附力量,令其充满好奇心或关注渴望。
感染力,与强制力相对,就是说文学典型对于读者具有情感上的感动效果,能引发其倾心服膺。
震撼力,与通常那种平与的作用力不同,文学典型应当能向读者施加强烈的心灵震荡与摇撼力量。
魅力的实质,有这样四方面: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与蕴藉性。
真实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通过现实关系的真实描写而体现丰富深刻的历史内容。
新颖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具有独创性。
诚挚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既使典型人物体现出符合其性格逻辑与生活境遇的诚挚感情,又通过这种典型刻画而使作者自己的诚挚人格态度与情感折射出来。
蕴藉性,就是说文学典型应当给读者一种蕴藉含蓄与挖掘不尽的艺术诱惑力,令其反复玩味、百读不厌。
这也正突出表明了文学典型的多义性。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正就是一个富于艺术魅力的典型形象。
她美丽且聪慧,孤傲而忧伤,执著地追求美好的爱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感染力与震撼力。
她的性格与命运,有力地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生活真实及其深刻症候,体现了作者的高度独创性,令人回味再三。
问:什么就是文学典型?答:文学典型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问:试简述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答:文学典型的特征性,就是指典型形象必须具备那种能使内在本质展现出来的个别的与特出的东西,它就是文学典型的首要的与基本的美学特征。
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现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它包括两种形态:一就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就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应当加以辩证理解。
一方面,典型性格在典型环境中形成与发展,这表明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具有决定作用;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又会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这表明典型人物也具有一定的能动性。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典型环境就是典型人物赖以生存发展的现实基础,如果没有了典型环境,典型人物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设想在阿Q的典型环境里,若没有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赵太爷、钱太爷,没有竭力维护旧礼教、“ 革命” 时又迅速戴起“ 银桃子” 的赵秀才,没有不许阿Q革命的假洋鬼子,没有帮地主敲诈勒索的地保,没有赵、钱两家在城里的支柱白举人与把总,就无法造成阿Q屈辱的地位与悲惨的命运。
简单地说,若没有环绕着阿Q的未庄社会,没有阿Q与上述人物的不平等压迫关系,阿Q的性格特征也不会产生,更不会成为典型人物。
同时,典型环境也就是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的,并且把典型人物当作典型环境的中心去描绘,如果失去了这个中心,典型环境也就成了一盘散沙,失去存在的依据。
问:什么就是环境?答:环境就是那种形成人物性格促使其行动的客观条件。
问:什么就是典型环境?答:典型环境,就是充分地体出了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社会生活环境。
它包括两种形态:一就是以具体独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二就是由这种大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第三节文学意境本节论述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文学意境。
分为三个问题:意境的形成及界定,文学意境的特征与意境的分类。
一、意境的形成及其界定意境就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独创概念,就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从历代的研究瞧,意境的基本内容可以记忆为:两大因素、一个空间。
两大因素就就是指情与景,而一个空间则就是指审美想象空间。
文学意境就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就是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与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