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
- 格式:docx
- 大小:18.46 KB
- 文档页数:3
女性形象在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刻画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作者都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女性形象。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汉唐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刻画。
一、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汉唐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可以分为几类:美丽动人的女子、才女、女高官、女神仙、巾帼英雄等等。
这些女性形象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形象特征,让我们深受启示。
1.美丽动人的女子美丽的女子是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形象,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唐诗三百首》中的杨玉环等。
她们的美貌不仅是身体的美丽,更是内心美丽的体现。
她们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表,还有自身的修养和内涵,因此深受人们的赞美。
2.才女才女是指在古代社会中有文化才能的女子,她们不仅具有外表的美貌,还有非常高的文化水平和才华。
如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杜秋娘,她不仅有出众的才华和学问,还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社会地位。
她们的才华和内涵,让人们对她们充满了敬意和喜爱。
3.女高官女高官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高官职位的女子,如唐朝的武则天。
她们的地位高贵,拥有巨大的权力和影响力。
不过,这些女高官的形象在古代被人们所争议,因为她们通常会在权位上不择手段地获取自身的利益。
4.女神仙女神仙是指在古代传说中具有神仙属性的女子。
她们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人们的传说和故事中,如《聊斋志异》中的许仙和白娘子、《西游记》中的嫦娥等。
她们的形象常常带有神秘和神圣的气息,让人们想象香山蕉林之类的世外桃源。
5.巾帼英雄巾帼英雄是指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战斗能力的女性形象。
她们勇敢无畏,争取自身的权益和尊严。
她们的形象常出现在古代民间传说之中,如《古代民间传说选》中的“孟姑娘断猫儿头”等。
她们的故事,深受人们喜爱和感动。
二、女性形象的刻画手法在古代汉唐文学中,刻画女性形象的手法和方法很多。
下面,我来较为详细地解释一下几种常见的手法。
1.写景法写景法是指通过描写自然环境和女性形象的关系来刻画女性形象。
作者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使女性形象更加真实、更有生命力。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文学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中不乏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通过描述女性形象,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期望、角色和地位。
这些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多样而丰富,既有温婉贤淑的贵妇,也有豪情万丈的女将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一、容貌与美丽中国古代文学中对女性的描写往往注重其容貌和美丽。
在《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通过对林黛玉、薛宝钗等女性的描写,展现了她们的貌美如花,令人为之倾倒。
如林黛玉“懒在时常出望外的轿子里晃着,不知向那里去了;素性最不耐事的周瑞家原是归风度翩翩何曾在监窗见过她。
”(《红楼梦》)。
这种对女性容貌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外表的重视,以及人们对美的追求。
二、温柔与贤淑除了美丽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通常也被描绘成温柔贤淑的特质。
《孔雀东南飞》中的杜十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的温婉体贴、敏感细腻戳中了读者的内心。
如诗中所写:“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孔雀东南飞》)女性形象在文学中被赋予了可以理解他人并关心他人的特质,这与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相一致。
三、独立与坚韧然而,在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并非仅限于依附于男性的角色。
一些女性形象展现出独立与坚韧的品质。
如《西游记》中的女儿村,她们一直坚守着对男儿的期盼。
在《红楼梦》中,甄嬛则通过智慧和勇气,充分展现出她的独立精神。
这些形象传递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也有自己的追求和价值。
四、才华与格调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描绘了许多才华出众的女性形象,她们以自己的才华和格调独树一帜。
在唐代的女诗人们中,如李清照和薛涛,她们的才华被广泛称赞。
她们通过优美的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同时也为后世的女性树立了榜样。
五、对抗与解放中国古代文学中也涌现了一些女性形象,她们勇敢地对抗压迫和不公平,追求自己的解放。
《水浒传》中的林冲妻子潘金莲就是这样一个形象,她通过智慧和勇气解放了自己。
这些形象在古代文学中代表了女性力量的觉醒与抗争。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中国古代文学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其中描绘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或坚强有力,或柔情似水,塑造了丰富多样的角色和个性。
通过研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的观念和价值体系。
本文将以《红楼梦》、《史记》和《诗经》为例,探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
一、《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丰富的细节描写了众多女性角色。
其中,贾母、尤二姐、林黛玉等形象鲜活地展现了古代女性的不同面貌。
贾母是贾府的老太太,她以智慧和坚强的个性照顾着整个家族。
尤二姐则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她的身份降格后,面对命运的无奈和挣扎。
林黛玉是书中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之一,她既有文学才华,又有自己独特的人格魅力。
二、《史记》中的女性形象《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经典之作,对许多历史人物进行了详细的记载。
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
比如,卓文君是汉代音乐家,她的才华和美貌使得王昭君赞叹不已。
但是,她又因为被迫嫁给匈奴而备受痛苦,展现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无奈与牺牲。
另外,《史记》中还有其他重要的女性形象,如孟姜女和蔡文姬等,她们或因爱情、或因忧愁而成为历史的传奇。
三、《诗经》中的女性形象《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集合体,其内容涉及到各个方面的生活。
在《诗经》中,描绘的女性形象更为简洁而质朴。
这些形象或是妻子、或是姑娘、或是贤惠、或是娇媚。
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中女性的美好和坚韧。
例如,诗经中有一首《十五从军征》,描述了楚国公子在征战中思念妻子的情景,展现了女性坚韧和纯洁的爱情。
四、女性形象的变化和影响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的变化。
古代女性形象首先受到了社会制度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多被男性统治和控制,无法完全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个性。
然而,一些女性形象通过不断地挑战和抗争,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
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广大读者所关注的议题。
无论是诗歌、小说还是戏剧,女性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了古人对女性的理解和观念。
在这些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的智慧、勇气、柔情和坚韧。
在中国文学中,西汉时期的《楚辞》被誉为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在这些绚丽多彩的辞章中,女性形象被描绘得极其细腻。
例如,《离骚》这首诗中的女神娥皇在丈夫身死后,展现了她的坚强和睿智。
她不仅表达了对丈夫的哀悼之情,还借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与哲学思辨,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
这个形象展示了女性的智慧和独立。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古代女性形象是白居易在唐代创作的诗歌中塑造的李夫人。
白居易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清新的意境,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他通过描写李夫人的美貌、聪明和温柔,把她塑造成被儿女仰慕和丈夫崇拜的理想妻子形象。
这个形象不仅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和温柔,还体现了女性在家庭中的重要角色,担负着照顾家庭和教育后代的责任。
在古代戏曲中,女性形象在很大程度上被赋予了各种不同的意义。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的形象。
她有着非凡的才华和敏感的情感,但又时常陷入自我悲剧中。
她的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束缚与苦闷,同时也折射出古代女性对于自由和情感表达的渴望。
此外,古代文学中还存在一些具有反叛和勇敢精神的女性形象。
例如,在元曲《西华山》中,女主人公丽春山被描绘成一个跳脱传统束缚的女子。
她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和人生理想,不被世俗观念所限制。
她的形象显示了女性追求自由和独立的勇气,不愿被局限在传统的女性角色中。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变,既有温柔婉约、柔情似水的形象,也有聪明才智、勇往直前的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角色,也体现了女性所具有的智慧、勇气和独立精神。
读者通过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古代女性的生活和境遇,也为现代女性的追求和自我实现提供了启示。
汉代女子的审美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身材匀称:汉代女子注重身材的匀称,认为身材匀称的女性才是美的。
因此,会通过穿着宽大衣服、束腰等方式来突出身材的曲线。
皮肤白皙:汉代女子认为皮肤白皙的女性更加美丽,因此会注重皮肤的保养。
在当时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美白皮肤的记载。
头发黑亮:汉代女子注重头发的保养,认为黑亮的头发是美的象征。
因此,会使用各种方法来保养头发,如使用香料、油脂等。
眉毛细长:汉代女子认为眉毛细长的女性更加美丽,因此会注重眉毛的修整。
在当时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修整眉毛的记载。
举止端庄:汉代女子注重举止的端庄,认为举止端庄的女性才是美的。
因此,会注重身体的姿态、步态等,以展现出女性的端庄之美。
总的来说,汉代女子的审美标准注重身材匀称、皮肤白皙、头发黑亮、眉毛细长以及举止端庄等方面。
这些标准不仅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反映了当时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和认知。
浅谈由汉乐府的女性描写看汉代审美文化特征(一)论文关键词:汉乐府女性描写审美文化论文摘要:“对女性美的关注,反映出一个时代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
”汉代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而汉代女性对汉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这在汉乐府诗歌中有所反映。
这些诗歌对女性形象、女性爱情、女性命运等方面的描写,既折射出汉代特有的文化内涵,又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层面。
研究这些现象,对于了解汉代女性和汉代社会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个时代,女性的衡量标准和流行风尚是各不相同的。
如在《礼记·檀弓上》中记载夏代女性外貌美的风尚是:“夏后氏尚黑”。
然而在东周时代,黄皮肤的炎黄子孙对于女性的观照却是以白为美,《诗经》的女性描写贯穿了这种审美意识。
如《诗经·卫风·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裂衣。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是庄姜嫁到卫国情景,新娘嫣然一笑,眉目传情,转盼流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有人用诗歌记载了这位美丽的新娘。
朱熹注:“襞,禅也。
锦衣而加裳焉,为其文之太着也。
”新娘身材颀长,内着锦衣,外着麻纱罩衫,手指洁白柔嫩,如同初生的白茅草芽;皮肤白净滑腻,犹如凝结的脂肪;项颈既长且白,好像天牛的幼虫;牙齿洁白方正,恰似排列整齐的葫芦籽。
一位盛装的新娘在此时并没有披红戴绿,而是外着素衣,把鲜艳的衣服遮盖起来,手肤颈齿洁白如玉,与素色衣衫相呼应,构成了清秀素淡的形象,凸显了《诗经》时代以素雅为美的审美取向。
到了汉代,人们对于女性的审美观念不仅继承了民族的传统,而且有了新的发展,对女性的仪态、气质、道德、素养等众多方面都有着那个时代特有追求,而汉乐府作为文学艺术作品,为人们描绘了一·个时代特征鲜明而又绚烂多姿的女性审美世界。
无论是哪一个时代的女性审美,首要在于外貌之美。
《东城高且长》中描述燕赵女子“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汉代乐府诗中女性的形象特点及原因探析作者:王瑶来源:《神州》2012年第28期摘要:继《诗经》、《楚辞》之后,汉乐府民歌可谓中国文学史上又一瑰宝。
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丰富,性格多样,历来备受学者关注。
本文以汉乐府民歌为基础,对其中展现出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并试图探寻造成其独特性格的深层社会原因。
关键词:乐府女性形象原因文学作品一直被看作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而作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女性一直都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对象之一。
自《诗经》始,古代诗歌中就不乏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作品,发展至两汉乐府诗,有关女性的作品,题材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那么汉代乐府诗中主要体现了当时女性的何种形象、性格,而造成这种形象、性格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下面我们将做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有关乐府和乐府诗“乐府”一词,在古代主要有两种涵义。
最初是指主管音乐的官府,在西汉哀帝之前,乐府是朝廷常设的音乐管理部门。
在汉武帝时期,西汉乐府的功能得到了扩充和发展,《汉书·礼乐志》云:“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也是在武帝时期,乐府的职能得到了强化,除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的歌诗外,还广泛搜集各地歌谣。
至东汉,朝廷里管理音乐的机关分属两个系统,一个是隶属于太常卿的太予乐署。
一个是隶属于少府的黄门鼓吹署。
东汉的乐府诗歌主要是由黄门鼓吹署搜集、演唱,并得以保存。
乐府另一个含义便是指乐府诗。
两汉乐府诗便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现存两汉乐府诗的作者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既有高高在上的君王,也有贫寒交加的百姓,同时也有像司马相如这样著名的文人参与其中。
笔者从《乐府诗集》中,共找出十几篇关于女性的作品,并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二、汉代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1、敢爱敢恨,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更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从古至今,世间哪个女子不向往“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而汉代乐府中的不少女性对于爱情更是敢爱敢恨,展现出了独立自主的人格魅力。
关于汉乐府民歌中的女性形象的浅识汉乐府民歌出于社会下层群众之口,“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心声,道出了人民自己的爱和憎,是现实主义手法的代表。
纵观现存汉乐府民歌,描写女性形象的有很多,大致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类:1、弃妇形象在汉代,自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加重了。
在“三从”、“四德”、“七出”等一系列封建条文的束缚下,妇女的命运日益悲惨。
妇女处在被损害被污辱的地位。
汉乐府中就有描写“弃妇”形象的作品。
“弃妇”形象多为善良质朴的女性,多数在封建礼教思想束缚下,唯唯诺诺的接受了被抛弃的事实,不反抗也不争取,顺从得很,可以说,这类女性将“夫纲”彻底贯彻到生命里。
在《上山采蘼芜》中,女主人公就是我们所说的弃妇,即使在被休后看见前夫时仍然下跪,恭敬又悲戚的问声新人怎么样。
这样的女性全然没有了自我意识,“夫纲”就像一座山一样,深深地压在当时女性的心里,女性的全部生活中心都体现在为丈夫及夫家所做的贡献中。
2 、贫困交加的女性形象在汉代,由于统治剥削非常严酷,造成贫富差距悬殊。
“富者田连阡陌,穷者无立锥之地”是汉代社会的生动写照。
《东门行》中就写到了这样一个生活在贫苦中的女性。
外出归来的丈夫看见自己妻儿无衣无食,忍饥受冻,悲愤之下要铤而走险。
女主人公苦苦规劝。
但她的内心却也进行着激烈的挣扎,其哀伤、无奈、眷念之情,令人闻之落泪。
这样的女性,是安分守己的持家妇女,不求富贵,安与贫困,为全家人安危,贫贱不移,蕴涵着古代女性多有的美德。
可以说,汉乐府中描绘的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女性,是时代的小小缩影。
这类女性的一生都在为丈夫孩子辛苦劳作,从来没有认真体悟过自己的苦乐,生活回报给他们最好的礼物是和家安康,仅此而已,但这份安康于她们,是那样的奢侈。
很多人,穷尽一生心力,却还是拗不过残酷的现实,社会现实的背景下,她们是那样渺小和无助。
3 、天真烂漫的年轻女性形象年轻的女性形象历来被历届诗歌所推崇。
浅谈汉代婚姻爱情诗中的女性形象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汉代乐府爱情诗中,最动人心弦的就是传诵至今而不衰的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首诗写一女子向她所爱的男子表达忠贞不渝的爱。
女主人公对天发誓,大胆倾诉着心中的爱情,情感之炽烈犹如岩浆喷发一般,以短而急促语言一口气倾泻出五个永远也不会发生的现象:高山变为平地,滔滔江水枯竭以这些现象为喻表明自己的永不变心,永不和相爱的人决裂。
读着这首诗,诗中这位纯洁、泼辣而又勇敢的女性形象几呼之欲出。
汉乐府民歌另一首《有所思》中,女主人公形象则较《上邪》更丰满一些.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女主人公“闻君有他心”,自己朝思暮念的情侣竞然心有二爱,禁不住又惊又怒。
失望、愤怒之下,将爱情信物“双珠袱帽答“拉杂催烧之”,且“当风扬其灰”。
痛苦、绝望、不甘等剧烈情感冲突使女主人公禁不住喊出了“从今以后,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的愤激之语这两位女性形象,都有着纯洁、勇敢、泼辣、决绝的特点有着劳动妇女的敢爱敢恨的特色乐府民歌中有关婚姻家庭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独特之处,如《陇西行》中的“好妇”,她又关丽又健康,又能干又大方。
作者以赞赏和诙谐的笔触给我们描述了“健妇持门户,亦胜丈夫”的情形,这里没有被弃的哀怨,也没有爱情的盟誓,没有痛苦缠绵的依恋,更没有对妇女的歧视。
这位“好妇”的关丽健康正如劳动人民的心态情趣一样真实而关好汉乐府民歌中最不幸的女性形象,应该是《妇病行》中连年累岁被病痛折磨最终不得不撒手人寰的病妇了。
病妇在弥留之际仍惦念着贫穷的丈夫和年幼的孤子,不难看出她对家人的无限眷恋、怜爱之情。
操劳了一生仍不免疾病缠身、临终时还得而对着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的一家老小,人间还有什么痛苦比得上这种情况下的生死离别呢?病妇的善良、慈爱、在苦难中无望地忍受苦难,是中国千千万万苦难妇女的真实写照汉代文人乐府诗是两汉文人在认可、接受了汉乐府民歌所开创的这种异于《诗经》、《楚辞》的诗歌新体后,开始自觉地向乐府民歌学习,并利用民歌的现成曲调进行的创作。
谈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与审美特征随着女性主义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传入我国并日渐盛行,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这不仅为古代文学史的重新审视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成为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女性主义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引入,有助于我国传统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学史的研究,并导致道德观、价值观乃至审美观的变化,并有助于构建我国新时期女权主义者所极力倡导的“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
两汉时期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史、美学史乃至思想史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价值观念固化的重要时间节点。
因此,基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对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重新解读,能为中国女性主义理论研究提供有益帮助。
一、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与社会身份变迁1. 汉代文学中女性主体性地位的消解与重构一般认为,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是对偶家族与夫权社会产生的催化剂,并直接导致了一夫一妻制的家庭首次出现于人类社会。
在这一背景下,从原始社会群婚制解放出来的婚姻关系,便以家庭的形式凝固下来,并不断消解女性主体地位,使其逐步沦为男性的私有财产和生育工具。
上述转变从先秦到两汉一路走来,成为社会变革的重要表征,并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反映。
汉代是我国封建礼教初步形成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重要建议,儒家学说从此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正统,从此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也逐步走向单一化。
特别是在伦理方面,董仲舒提出“阳贵而阴贱,天之制也”,这一论断成为封建社会妇女要遵循的“三从四德”的雏形。
而汉代的文学作品则与思想领域的转变遥相呼应,一般认为当时刘向的《列女传》与班昭的《女诫》是当时妇女们社会与家庭行为准则的主要文本。
其中《列女传》是以男性的视角所提出的女德要求,而《女诫》则以女性的身份提出了男尊女卑的思想,奠定了两千年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的理论基础。
三从与贞节观念的产生界定了两汉时期开始的中国妇女的属下地位,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
但任何矛盾都有其两面性,道德对女性的束缚剥夺了她们的许多权力,但同时又赋予她们另外的权力,也就是这种束缚所造就的性别差异,可以使妇女通过对自身贞洁的肯定来实现某种威望,从而获得某种超越感的心理体验。
因此,当前对女性主体性的重构,应避免过分的性别对抗,而应结合社会历史现状,实现双性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
客观而论,汉代乃至整个封建社会时期文学中屡受当代女性主义者诟病的作品,其实并非无一是处。
例如汉代文学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表达和认同,尤其是男性作家对女性形象的心理活动体验以及审美特征的表达,说明相当部分的作家与作品并没有将女性置于男性的对立位置上,因此并不可全部予以否定。
2. 汉代文学中女性社会身份的变迁许多中外论著都谈到了女人的“三性”,也就是女儿性、妻性和母性。
“三性”不仅是中国传统女性一生的三个不同阶段的诠释,同时也深刻体现着女性本身的社会身份特征。
在女儿性方面,班昭在《女诫》中指出: “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
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
”而从女儿一词的结构来看,为儿前加一女字,说明虽然男尊女卑,但是女儿也要担当儿子之道义,也正因为如此,才有班固的“百男何愤愤,不如一缇萦”的感慨。
汉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体地位的日渐消亡,她们只有通过构建自身的“德”这一新权力,通过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肯定,而获得社会的认可。
反映到女儿性层面,就表现为忠孝、勇气乃至非凡的才能。
这些无论真实还是虚构的女性形象,也是原始女性意识的某种自然流露。
在妻性方面,随着汉代以来封建礼教的逐步形成,女性被限定在家庭之中,同时也要承担与之相对等的各种义务。
除了操持家务,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对丈夫的绝对忠诚,即使死了也不可停止。
但另一方面,道德对男性的约束很轻,面对丈夫的背叛,女性唯一可以动用的力量就是情与理。
因此,在汉代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中,怨妇的形象屡见不鲜。
汉代著名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诗歌通过男女主人公真挚的爱情和悲剧性的结局,告诫父母不要无端干涉子女的情感,即使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意义。
班婕妤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弃妇,其失宠之后,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依靠自身的道德力量活下去。
她在《自悼赋》中说“承祖考之遗德兮,何性命之淑灵”,她本人也因此成为封建时期女性的道德典范。
母性是汉代文学作品中妇女的第三重身份。
如果说当时妇女的妻性身份主要通过贤淑与勤劳的道德品质获得,那么母性则主要展现在教育方面。
例如班昭在《女诫》的第四章明确提出德、言、容、功等关于女性的四大德,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女性美的最早界定,其强调的并不是外表,而是教育作用之下的内在美。
也正是因为教育使得当时的母亲们能够实行举止上的自我规范,才有机会在当时的夫权社会中一展才华,为自己赢得地位。
二、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艺术发展汉代是我国古代文学不断丰富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同时在艺术性上也呈现出发展变化的特征。
女性形象在艺术上突破了先前时期那种简单与粗糙,创作手法日渐提高,并逐步走向成熟。
1. 从生活的真实到艺术的真实汉代的文学创作主要以诗、赋为主,其中诗歌到汉代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赋的产生相对要晚得多,但是也在汉代趋于成熟。
虽然不同体裁的文学样式在两汉时期的发展状况存在巨大差异,但是文学创作逐步摆脱生活的束缚,使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逐步显现出来,从而使文学作品迈向艺术真实。
文学特征的变化也反映在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以诗歌为例,先秦时期的《诗经》大多描摹的是生活中真实的女性形象,其中的思妇往往十分大胆、热情,同时还具有一丝泼辣。
而汉代《古诗十九首》中的思妇则褪去了热情与泼辣,显得温柔和敦厚,呈现出一种思而不怨的特征,这些思妇形象已经经过了作家的艺术化处理,将现实生活中诸多女性的美好特征集于一身,这种艺术化的女性形象,显然比生活原型更具韵味和美感。
2. 女性形象从平面化向立体化演进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由于表现手法、篇幅等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对女性人物的表达多是基于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和侧面,因此这种表达具有明显的平面化特征,也就是只展现了人物的一个侧面,丰满性稍差。
汉代初期乐府诗中的女性形象仍有此方面的不足,例如《陌上桑》中对秦罗敷的表达重心是她的贞节,其他方面较少涉及。
而后来的文学作品则产生了明显的进步,例如叙事名篇《孔雀东南飞》的篇幅明显加长,因此可以依靠足够的笔墨展现人物特征,塑造出性格特征丰富的立体化人物形象。
其中的主人公刘兰芝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她擅长女红,对家人恭敬孝顺,对丈夫尊重忠贞,表现出其性格上温顺的一面。
当她被弃还家,面对兄长逼婚,万不得已以死明其志,又表现出其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这一形象就比以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丰满了许多,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3. 表现手法的多元化在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侧重于写实,较少利用文学化的表现手法。
进入汉代以来,文学迅速发展,文学化的表现手法使用逐步增多,并体现出复杂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例如《诗经》中的赋、比、兴表现手法虽然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学表达的先河,但是显得比较单纯。
而汉乐府在女性形象的文学表达上就有了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例如《陌上桑》中就运用了反衬的手法来描写罗敷的美丽。
而在《羽林郎》中作者则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描绘胡姬的服饰打扮。
上述描写显然并非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却收到了绝妙的表达效果。
而到了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各种表现手法均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无论是开篇的比兴,紧随其后的排比,还是对府君送来聘礼的夸饰,抑或焦刘分别时的旁观者口吻,都促进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文章的艺术美感。
三、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汉代一统天下,从根本上结束了自周代以来近千年的割据与战乱。
经过长时间的休养生息与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迅速提升,这为女性的装饰美提供了便利的物质条件,这一时期文人对女性的推崇与歌咏也为女性的装饰美提供了文化土壤。
此外,随着独尊儒术的推行以及《列女传》、《女诫》的出现,忠贞成为女性品德的主要内涵。
所以,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产生了较大变化。
1. 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修饰美诗歌、辞赋是汉代文学作品的主要体裁,从这些文学作品中对女性的外在形象的描绘可以看出,汉代女性十分注重外在修饰,所有出场的美女们基本上都是满身绫罗、满头金银。
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中对郑女曼姬的描写: “被阿緆,揄纻缟,杂纤罗,垂雾縠。
襞积褰绉,郁桡溪谷。
衯衯裶裶,扬袘戌削,蜚襳垂髾。
扶舆猗靡,翕呷萃蔡。
下靡兰蕙,上拂羽盖。
错翡翠之葳蕤,缪绕玉绥。
”再如班婕妤的《捣素赋》中对赵女的描绘: “曳罗裙之绮靡,振珠佩之精明。
”这些上层女子们衣着华丽,配饰精美。
不仅上层的高贵女子如此,就连下层劳动妇女的打扮也莫不如此。
例如《羽林郎》中对胡姬的描述虽为夸张之辞,但是其注重外表修饰的风尚仍然让我们为之瞠目。
由此可见,汉代女性的衣着打扮开始日趋奢靡,这与《诗经》中女性的朴素之美和《楚辞》中美人佩戴香囊的高雅境界已经大不相同。
正如晋代葛洪所言: “古者事事醉素,今者莫不雕饰,时移世改,汉代已然。
”2. 男性文人对女性之美的推崇李泽厚在其《美的历程》一书中指出: “汉代的文学其实就是楚文化,两者一脉相承。
”我们对汉代的诗赋进行分析发现,这些作品中文人对女性之美的描述,确实深受先秦时期《楚辞》文学美学特征的深刻影响,不仅对女性之美的描写十分夸张,而且还穷形尽相、几近完美,这一特征从西汉张衡的《七辩》中可见一斑。
汉代男性文人对女性之美特别推崇,达到了自先秦以来对女性之美的终极,同时也将女性之美的推崇在文学塑造方面达到了极至。
他们关于女性的审美特征成为我国古代相当长时期内度量女性美的标准,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以及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3. 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的节操之美如果说修饰之美是汉代女性形象的外在之美的话,那么节操之美则是女性形象的内在之美了。
汉代文学作品中女性的节操之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妇女对丈夫的忠贞,二是妇女们对双亲乃至国家的忠孝。
前文提到,自西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中心,因此男忠女贞成为社会思想以及文学作品的主流,汉代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方面极尽其美,另一方面却极少二三其德。
无论是《陌上桑》中的罗敷,还是《羽林郎》中的胡姬,虽然都是社会的下层妇女,但是都在操守上表现得极为坚贞。
而《上邪》中的“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乃敢与君绝”,更是流传千年的表达对爱情坚贞专一的名言佳句。
正是这些诗歌对女子纯洁忠贞的反复咏叹,才使得汉代女性形象拥有强大的道德力量,从而广为流传,经久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