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讲解_《庄子》选读
- 格式:doc
- 大小:64.51 KB
- 文档页数:9
庄子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庄子的生平和思想背景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是中国先秦时期的著名哲学家,同时也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庄子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时期之一,各种思想流派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交锋。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庄子的哲学思想得以充分发展和宣扬,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的思想受到了周易、老子等先贤思想的影响,同时也深受当时著名思想家韩非、墨子等的启发和批判。
庄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对自然、人生、宇宙等问题的思考和探讨,他提出了“无为而治”、“自由自在”、“道法自然”等核心理念,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庄子》的主要内容《庄子》分为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其中内篇以“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德充符”等篇目为代表,主要涉及庄子的主要思想观点和哲学观念;外篇则以“骈拇”、“外物”、“恶辞”等篇目为代表,主要聚焦于庄子的思想批判和哲学反思。
在内篇中,庄子主要探讨了人的自由境界、道的本体、自然之道等问题。
他以诗文的形式,通过对虚幻、变化、自由、快乐等境界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界和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提出了“大梦”、“蝴蝶”、“齐物论”等著名理论。
在这些篇目中,庄子对自由、幻想、境界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阐释,展现出了独特的思想风貌和哲学理念。
在外篇中,庄子则主要对当时的一些思想家和学派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他以讽刺的口吻,运用寓言和比喻的手法,对墨家、儒家等学派的思想进行了批评和辩护。
同时,他也对一些时事和社会现象进行了反思和观察,表达了对社会风气和人生命运的一种关怀和担忧。
以上内容只是《庄子》的主要内容,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全文来深入了解庄子的思想观点和哲学体系。
接下来,我们将对庄子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华思想。
三、庄子的主要思想1. 自由境界:庄子的主要思想之一是自由境界,他认为人应当摆脱世俗的牵绊和束缚,追求一种超然的自由状态。
国学经典《庄子》要点知识点2023《庄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所著的一部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它以幽默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传递着人们追求自由、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本文将介绍《庄子》中的要点知识点,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经典之作。
1. 庄子的生平及思想核心庄周,即庄子,原名周,生活在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之间。
他是战国时期中国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庄子的思想主要强调虚无与自由,他认为人们应该追求自在无为的境界,超越善恶对错的界限,融入大自然的变化之中。
他提出了“庄生之术”的思想,主张人应该活得轻松、无忧无虑,融入自然的流变之中。
他的哲学观点以“无为而治”、“齐物论”和“大梦以为人”等观点为核心。
2. 《庄子》的主要篇章《庄子》一书由庄子及其门徒完成,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三部分。
其中,《内篇》注重理论阐述,阐明庄子的哲学思想;《外篇》则以讲述寓言故事和乐府歌谣的方式,将哲学思想融入生活中;《杂篇》内容丰富多样,讨论了众多的思想问题。
3. 突出的知识点《庄子》中有许多值得一提的重要知识点。
首先是“大梦以为人”这一思想,庄子提出人的一生可以类比为大梦一场,人们沉湎于名利、功成名就的欲望中,都忘记了自己的本源,忘记了自己是一个梦中人。
其次是“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的观点,庄子认为对于真正有用之物的追求,人们应该超越功利心态,而追求那些无用之用的价值。
另外,《庄子》中还谈论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人的自由与命运、道与德、生死观等重要的思想议题。
4. 对当代生活的启示《庄子》的智慧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当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启示。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忙碌和焦虑的社会中,而《庄子》告诉我们,要学会放松、无为而治,享受生命的美好与自然的流变。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从《庄子》中找到平衡、超脱和自在的力量。
通过对《庄子》要点知识点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这部文化经典的独特魅力。
部编历史八下《庄子二则》知识梳理
《庄子二则》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庄子》中的两则寓言故事。
本文将对《庄子二则》中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
一、《胠箧》
《胠箧》是《庄子二则》的第一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将
庄稼的种子埋在地里,却坐在家里等待收获的故事。
这个寓言通过
描绘种子自己一直在土地里自由自在地生长,不受外界干扰,最终
成为一棵高大的树,强调了自然的力量和自由发展的重要性。
二、《秋水》
《秋水》是《庄子二则》的第二则故事。
故事讲述了一个人梦
见自己化身为蝴蝶,自由自在地飞翔,然后醒来后不确定自己是人
还是蝴蝶的故事。
这个寓言通过比喻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个体
与整体的融合和人的存在状态的多样性。
结论
通过对《庄子二则》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庄子哲学中强调自
然与人的关系、自由发展和存在状态的多样性。
这些思想不仅在古
代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现代人们思考人与自然、人的自由与价值观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以上是对部编历史八下《庄子二则》的知识梳理,希望能够对你理解该文本起到一定帮助。
《庄子》选读编稿:李晓旭学习目标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通读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3、能恰当地、一分为二地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或稍后,战国中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
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
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
他生活贫穷困顿,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书名《庄子》。
其文章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对后世文学有很大影响。
这部文献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
《庄子》共三十三篇,分“内篇”、“外篇”和“杂篇”三个部分(“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
《庄子》善于虚构,《史记》载:“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变化,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鲁迅先生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
”(《庄子与鲁迅》)也有人称他的作品是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字词汇总通假字(1)今汝怵然有恂目之志(恂,通瞬)(2)鹜扬而奋鬐(鬐,通鳍)(3)趣灌渎(趣,通趋)(4)王说之(说,通悦)(5)夫处穷闾阨巷(阨,通隘)(6)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冥,通溟)(7)其翼若垂天之云(垂,通陲)(8)而后乃今培风(培,通凭)(9)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10)而征一国者(而,通能)(11)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12)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息,通熄)(13)吾以是狂而不信也(狂,通诳)(14)是其言也,犹时女也(女,通汝)(15)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虚,通墟)(16)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卒,通萃)(17)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通毫)(18)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然异之(汒,通茫)(19)公子牟隐机大息(机,通几)(20)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竟,通境)(21)无档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反,通返)(22)今世之人居高官尊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惑哉(亡,通忘)(23)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旁十数(旁,通方)(24)实熟而剥(剥,通扑)(25)曲偻发背,上有五管,颐隐于齐(齐,通脐)(26)此古之所谓县解也(县,通悬)(27)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佚,通逸)(28)取妻者止于外,不得复使(取,通娶)(29)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兑,通悦;郤,通隙)(30)是接而生时于心者也(时,通是)一词多义(1)为尝试为寡人为之(替;做)北海之帝为忽(叫做)任公子为大钩巨缁(制作)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语气词,表示反诘或感叹)(2)说王说之,益车百乘(通悦,高兴)客得之,以说吴王(游说,说服)(3)活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使……活下来,救活)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活命,活下来)(4)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跟随)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使……跟随,率领)(5)辩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通“变”)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通“辨”)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辩才)(6)是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正确的)是非坎井之蛙与(这)(7)适适百里者,宿舂粮(到,去,往)予适有幽忧之病(恰好)(8)知之二虫又何知(知道,了解)小知不及大知(通“智”)古今异义词(1)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常用作关联词,表转折(2)适矢复沓复沓古义:两个词语,“复”是“又”的意思,“沓”是“合”的意思今义:一种修辞方法的称呼(3)犹象人也象人古义:木偶人今义:两个词语(4)五十犗以为饵以为古义:用……作为……今义:认为(5)莫不厌若鱼者厌古义:满足今义:常表示厌烦(6)饰小说以干县令小说古义:偏颇琐屑的言论今义:指一种文体(7)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羊角古义:羊角状弯曲而上行的旋风今义:羊的角(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劝古义:努力今义:劝说(9)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东面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方(10)乃逸而走走古义:奔跑今义:步行(11)因杖策而去之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12)恐吾无其实其实古义:它的实际今义:实际情况;实际上,事实上词类活用(1)揖御寇而进之(进,动词使动用法,使……走向前)(2)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腊,名词动用,做成肉干)(3)一悟万乘之主而从车百乘者,商之所长也(悟,动词使动用法,使……醒悟)(4)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活,动词使动用法,使……活下来)(5)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相,名词动用,做宰相)(6)不过数仞而下(下,名词动用,落下,飞下)(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上,名词动用,往上飞)(8)而后乃今将图南(南,名词动用,往南飞)(9)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尸,名词动用,指在其位而无所为)(10)裂地而封之(裂,动词使动用法,使……分裂,划分)(11)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形容词意动,轻视,看不起)(12)然不然,可不可(然、可,意动用法,以为……为然、为可)(13)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困、穷,形容词使动,使……穷尽)(14)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极,形容词使动,使……尽,穷尽)(15)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衣,名词动用,穿)(16)虽贫贱不以利累形(累,动词使动用法,使……操劳)(17)吾以南面而君天下(面,名词动用,面对;君,名词动用,统治)(18)轻用吾身而亡其国(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19)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劳、息,动词使动;佚,形容词使动)重点句式(1)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2)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背负青天而莫夭阏之者,宾语前置)(3)五十犗以为饵。
(以五十犗为饵,宾语前置)(4)投竿东海。
(投竿于东海,省略句)(5)是以未尝闻任氏之风俗。
(以是未尝闻任氏之风俗,宾语前置)(6)子何为者邪。
(子为何者邪,宾语前置)(7)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奚之九万里而南为,宾语前置)(8)之二虫又何知?(之二虫又知何,宾语前置)(9)彼且奚适也?(彼且适奚也,宾语前置)(10)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以为莫若己者,宾语前置)(1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12)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被动句)课文精要把握重点《无端崖之辞》《庄子送葬》表现庄子追念亡友,一往情深,并未因观点不同而影响他真实性情的表露。
庄子与惠子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
都说高手孤独,从庄子和惠子的故事中,可见一斑。
《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意在说明射箭绝不能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必须内守大道,外忘一切,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妙境。
有高明的技术,若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就会一事无成。
《南海之帝为儵》说明事物皆有其特殊性,强求一律,反而坏事。
一个人的本真是最重要的,不要试图去改变本真。
违背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即使是好心做事,也会造成惨重的后果,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任公子为大钩巨缁》强调人生在世,应当有大志向、大抱负,才能达到目的,才能真正参与社会生活、参与国家管理。
《宋人有曹商者》讽刺世上那些越是谋取私利大,越是不择手段、卑鄙下流之徒。
庄子对这种讥贫炫荣的卑鄙小人极为厌恶,以舐痔得车与曹商的肮脏勾当相类比,反映了庄子对当权者及名利之徒的蔑视。
《庄周家贫》说明“道不可离,犹鱼之于水也”。
也辛辣地讽刺了人情的虚伪。
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
不从实际出发,就等于“西江引水”,因为那是时间、地点和条件所绝对办不到的事。
空头支票害死人。
狭隘、贪婪、自私的人往往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惠子相梁》中,惠子是一个醉心于功名利禄,并无端猜忌好友的小人,庄子狠狠地奚落了他,将他比作是吃腐臭老鼠的猫头鹰。
庄子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
以凤凰自比,志当高远。
不为名利所羁绊,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和快乐,主张精神上的逍遥和自在。
这岂是贪名逐利者所能体会得到的!《鹏之徙于南冥》本篇是《庄子》的代表篇目之一,充满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说理于寓言和生动的比喻中,形成独特的风格。
“逍遥游”也是庄子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全篇一再阐述无所依凭的主张,追求精神世界的绝对自由。
在庄子的眼里,客观现实中的一事一物,包括人类本身都是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这就没有绝对的自由,要想无所依凭就得无己。
因而他希望一切顺乎自然,超脱于现实,否定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一切作用,把人类的生活与万物的生存混为一体;提倡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通过“尧让天下于许由”一节,庄子要告诉我们“重实而不重虚的人才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其主旨在于论证“圣人无名”。
通过“肩吾问于连叔”一节,庄子要告诉我们“惠及苍生而又不求功、不居功的人才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其主旨在于论证“神人无功”。
《惠子为庄子曰》这段寓言,庄子主要是想告诉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无所谓大小或好坏,关键看是什么人在用,同一样东西,如果是那些智量大,见地境界高的人去用,那么它就会有无穷大的作用,相反,如果是那些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隶属于自己的东西所蔽塞和拘囿的世俗之人去使用,那么它将一无是处。
因此“那些不被自己已有的成见、知识、欲念、情感等思想观念蔽塞和拘囿的具有高境界、大智量的人才是具备最高境界的人”,所谓“至人无己”。
什么是真正的有用?事物无论大小皆有用,但最好是无用,无用则无害,也无困苦,因而无用就是大用。
《东海之大乐》【高清课堂:庄子最后两讲】《秋水》篇开头,河伯起初自以为是,自以为天下第一,后来在北海若的面前,终于自愧不如,从此知道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庄子借河伯“望洋兴叹”的故事,实际上是要谈“小大之辩”的问题,是要谈“有穷与无穷”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