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7
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院外护理指导【摘要】这篇文章将介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院外护理指导。
在将从背景介绍和目的两方面展开讨论。
接着在将详细介绍小夹板外固定的原理、四肢骨折的院外护理注意事项、操作步骤、骨折部位的护理以及小夹板外固定后的康复护理。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院外护理的重要性以及小夹板外固定的优势。
通过这篇文章,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相关知识,提高对这一治疗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强调了院外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夹板外固定、四肢骨折、院外护理、护理指导、治疗、原理、操作步骤、骨折部位、康复护理、效果、重要性、优势。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四肢骨折是常见的外伤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而小夹板外固定是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帮助患者稳定骨折部位,促使骨折愈合。
在院外护理中,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对患者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介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院外护理指导,以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进行护理工作,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小夹板外固定的原理、四肢骨折的院外护理注意事项、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步骤、骨折部位的护理以及小夹板外固定后的康复护理。
我们还将探讨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效果、院外护理的重要性和小夹板外固定的优势,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方案。
1.2 目的引言部分是文章的开篇,目的部分会对读者介绍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意图。
在介绍了文章的背景之后,目的部分应该明确表达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下面是关于的内容:目的:本文旨在介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四肢骨折的院外护理指导,以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如何正确护理骨折部位,加速康复过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通过了解小夹板外固定的原理、操作步骤和康复护理方法,读者将能够更好地应对骨折伤害,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还将讨论小夹板外固定的优势和院外护理的重要性,帮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和了解这种治疗方法。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教材第十二章第三节“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
具体内容包括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护理要点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范围。
2. 掌握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流程和护理要点。
3. 能够正确判断并处理小夹板外固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流程的熟练掌握和护理要点的理解。
重点: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护理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夹板外固定模型、演示用小夹板、教学视频。
2. 学具:小夹板、绷带、剪刀、消毒棉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小夹板外固定模型,让学生了解小夹板外固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a. 介绍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
b. 讲解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流程。
c. 强调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要点及注意事项。
3. 例题讲解:通过具体病例,讲解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步骤和护理方法。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小夹板外固定操作练习,教师指导并纠正错误。
六、板书设计1. 小夹板外固定基本原理2. 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流程a. 准备工作b. 患者体位c. 固定方法d. 敷料包扎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要点4. 注意事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病例,编写一份小夹板外固定护理计划。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的操作技能掌握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其他外固定方法及其护理措施,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流程2.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要点3. 作业设计中的病例分析和护理计划编写详细补充和说明:一、小夹板外固定的操作流程(1)准备工作:在操作前,需对患者的患肢进行清洁、消毒,确保操作环境整洁、无菌。
同时,备齐所需物品,如小夹板、绷带、消毒棉球等。
(2)患者体位:根据患者病情和固定部位,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便于操作和固定。
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小夹板外固定术是一种常见的骨折治疗方法,通过外固定器将骨折部位固定起来,促进骨折的愈合。
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特殊的护理和注意事项,以确保骨折能够正常愈合,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以下是小夹板外固定术的护理指南:1.术后第一时间将患者转移到病房,并保持患者的体位平稳。
小夹板外固定器要摆放在固定架上,保持稳定。
2.定期观察伤口的情况,包括红肿、渗液等,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保持伤口的清洁和干燥,避免受到感染。
3.监测患者疼痛的程度,及时给予镇痛药物,并遵守医嘱。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麻木、肿胀、皮肤苍白等神经损伤的症状,如有应及时报告医生。
4.严密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包括四肢末端的感觉和活动能力。
通过询问和观察患者,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如神经损伤或肌肉萎缩。
5.患者需要保持肢体的固定,避免不必要的移动和扭曲,以免影响骨折愈合。
同时,定期检查夹板的松紧度,确保夹板紧固适度。
6.进食方面,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
特别注意摄入适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骨折的愈合。
7.适当进行运动和康复训练。
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建议,患者可以进行一些肢体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肌肉的恢复。
但一定要避免过度使用或过度运动,以免导致骨折线的脱位。
8.定期进行复查和拍片检查。
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安排进行定期复查,以确保骨折的愈合进程,如发现骨折位置有松动、螺钉脱落等情况应及时就医。
9.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的康复过程可能会比较漫长,有时会感到焦虑、沮丧等情绪。
护士需要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鼓励患者树立积极的康复心态。
10.日常生活护理。
护士需要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更衣等。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在排尿或排便时需要保持正确的体位,避免压迫到骨折部位。
总的来说,小夹板外固定术护理工作主要包括伤口护理、疼痛管理、神经功能监测、肢体固定、饮食、康复训练、心理护理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规范的护理措施,可以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促进骨折的愈合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石膏、小夹板外固定后应注意事项
石膏、小夹板外固定后应注意事项
1、整复固定后、次日、3日至4日、一周、二周、三周各复查一次,以后可按医生所交待的时间定期复查。
2、小夹板外固定后,应将肢体抬高约30度,以利血液回流及肢体肿胀消退,可用支架或枕头将患肢抬高。
3、密切观察伤肢血运、感觉及运动功能,应注意观察伤肢末端动脉搏动、肿胀程度、温度、颜色感觉及主动活动情况等。
若发观肢端肿胀、皮肤发凉、颜色发紫或苍白后、皮肤感觉减退等症状时,应及时解除外固定和来院复查,以防发生肢体缺血性挛缩等并发症。
4、注意有无固定性痛点。
若肢体夹板固定外或小夹板两端出现固定性疼痛,应及时拆开夹板进行检查,以免发生压迫性溃疡或神经,血管损伤。
5、随时调整松紧度。
骨折创伤加之复位继发性损伤,在复位后若肢体肿胀明显,夹板内有压力上升的趋势,应每日将绷带适当放松,随着肿胀后消退,再每日适当收紧布带,但仍以能上、下1cm活动为宜。
6、寒冷季节应注意伤肢的保暖。
炎热的季节应注意通风,要保持夹板、石膏的清洁,尤其儿童应避免尿湿、大便浸湿等污染。
7、适当进行功能锻炼,加速肿胀消退,促进骨折愈合。
8. 特别指出的是:钢板固定的患者,在不经医生允许的情况下,决不能自行去掉石膏,不经医生允许也不能自行下床活动,以免发生钢板断裂,造成不必要的痛苦。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护理学基础》第四章第三节“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内容主要包括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概念、适应症、操作步骤、护理要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概念、适应症及操作步骤。
2. 掌握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要领,提高护理操作技能。
3. 了解小夹板外固定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提高临床护理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操作步骤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重点:小夹板外固定的适应症、护理要领及护理操作技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夹板外固定模型、演示用小夹板、固定带、剪刀、棉花等。
2. 学具:练习用小夹板、固定带、剪刀、棉花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实际操作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操作步骤及护理要领。
2. 理论讲解(15分钟):介绍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概念、适应症、操作步骤等。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个具体病例,分析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4. 操作演示(15分钟):现场演示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操作过程,强调操作要领。
5. 随堂练习(20分钟):学生分组练习小夹板外固定护理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小夹板外固定基本概念、适应症、操作步骤。
2.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要领。
3. 小夹板外固定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操作步骤及护理要领。
2. 答案:操作步骤包括:患者体位、患肢准备、小夹板选择、固定带绑扎、调整松紧度等。
护理要领:保持小夹板清洁、干燥;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及时调整固定带的松紧度;预防并发症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小夹板外固定护理操作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2. 拓展延伸:了解小夹板外固定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案例,深入学习相关护理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操作步骤及护理要领。
2024年小夹板外固定护理常规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掌握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2. 了解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要点,提高护理质量,预防并发症。
3.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临床操作技能。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方法及护理要点。
教学重点:小夹板外固定原理及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夹板、绷带、棉垫、固定带等。
2. 学具:操作用小夹板、绷带、棉垫、固定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临床案例,引出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重要性。
2. 理论讲解:讲解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操作方法、护理要点及并发症预防。
3. 操作演示:教师示范小夹板外固定操作,学生跟随操作。
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纠正。
5. 知识巩固:通过例题讲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小夹板外固定基本原理2. 小夹板外固定操作方法3.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要点4.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
(2)列举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要点。
(3)结合临床案例,分析小夹板外固定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2. 答案:(1)小夹板外固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保持骨折端的对位对线,促进骨折愈合。
(2)小夹板外固定护理要点包括:保持小夹板清洁、干燥;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预防皮肤压疮;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3)并发症预防与处理:①皮肤压疮:定期检查皮肤,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及时调整小夹板松紧度;②骨折端移位:密切观察骨折端对位对线,及时调整小夹板;③肌肉萎缩: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功能锻炼。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小夹板外固定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但在操作练习中,部分学生动作不够熟练,需要加强课后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小夹板外固定在临床上的最新应用和进展。
夹板外固定方法及注意事项1.夹板外固定方法夹板外固定是治疗股骨骨折的常用方法,主要是通过外固定器与夹板相结合,将骨折部位的骨骼牢固地固定住,使其得到修复和愈合。
夹板外固定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1麻醉和准备在进行夹板外固定之前,需要先进行麻醉和准备工作。
麻醉可以采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具体根据患者情况而定。
准备工作包括消毒、固定器件准备、准备好所需的夹板等。
1.2应用外固定器根据患者的骨折情况,选择合适的外固定器进行应用。
通常可选用Ilizarov、Hoffman等不同的外固定器,也可根据患者需要定制合适的固定器具。
1.3夹板固定将夹板沿着股骨骨折部位放置,用绷带、钢丝等将夹板固定在外固定器上,使其与骨骼紧密贴合,达到固定的目的。
1.4X光检查和调整对于夹板外固定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X光检查,及时发现不良情况,如骨折不好愈合等,并进行调整。
1.5患者护理患者在夹板外固定期间,需要定期检查伤口情况、皮肤有无擦伤、感染等,并进行及时处理。
同时还要注意营养、饮水等,帮助骨骼愈合。
2.夹板外固定注意事项夹板外固定作为治疗股骨骨折的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但在使用夹板进行骨折固定时,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2.1合理运用夹板外固定属于手术性治疗方法,应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不应过度使用。
2.2质量保证夹板的质量必须有保障,不应出现破损等质量问题,否则可能会影响骨折的恢复。
2.3严格消毒在外固定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消毒操作,防止感染的发生。
2.4保持清洁在夹板外固定治疗期间,应及时清洁患者伤口及周围皮肤,并定期更换绷带等器械,避免细菌感染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2.5早期功能锻炼在夹板外固定治疗结束后,患者需要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帮助肌肉恢复力量,促进骨骼的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夹板外固定是治疗股骨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事项,以保障治疗效果。
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_分享_百度空间个人中心我的主页好友消息站内消息:无新消息提醒互动请求:无新消息提醒系统通知:1条新夏的气息是我|装扮|设置|退出夏的气息是我文章相册HOHO照片PK分享投票测试礼物宠物开心部落汽车工厂七彩鱼更多网页游戏添加设置分享热门分享最新分享好友的分享我的分享如何分享? 问题反馈紫花丹参的分享分享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小夹板外固定的护理<?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1、小夹板固定是用小夹板作骨折局部外固定的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指距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骨折,临床上极为常见,临床上常采用石膏固定、小夹板固定、手术等方法治疗。
石膏固定、手术方法都有其不足,而采取小夹板固定则方便经济,只要实施得当,功能恢复快且好,故在桡骨远端骨折中广泛使用。
2、护理问题2.1由于夹板固定过紧、肢体严重肿胀、血管损伤等,可造成患肢血液循环障碍。
轻者引起皮肤压疮,重者可导致肌坏死、肌张力降低、肌萎缩等并发症。
2.2肿胀骨折后出现不同形式的血肿,小夹板固定后的组织肿胀等,都直接影响患肢的血液循环,而血液循环障碍又加重患肢内部的水肿。
局部血肿、水肿压迫使肌肉发生反射性痉挛、粘连。
局部血肿压力继续升高,影响动脉供血,使骨折愈合迟缓。
2.3疼痛骨折疼痛,夹板固定后引起的疼痛,各种并发症引起的疼痛,康复训练引发的疼痛。
2.4皮肤温度低血液循环障碍的肢体,皮肤温度明显低于健侧,甚至冰冷潮湿。
2.5 皮肤颜色的改变因为血液循环障碍而导致皮肤颜色苍白或青紫。
2.6 功能锻炼因骨折造成患者活动受限,长期制动会造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直。
正确指导功能锻炼、及早功能锻炼可以发挥肌肉对血液循环的“水泵”作用,促进血液循环,使肿胀尽快消退,并能预防关节粘连,有利于肢体力线调整,促进骨痂形成,所以夹板固定后应立即指导病人进行正确的功能锻炼。
小夹板外固定护理一、一般护理1.做好小夹板外固定的评估(1)与患者做好有效沟通,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主动配合治疗。
(2)检查患肢皮肤有无破损、溃疡等,如有给予相应的处理。
(3)患处血液循环,包括感觉、肿胀、皮肤温度、动脉搏动等情况。
(3)做好患肢的皮肤清洁。
(4)准备好操作用物,相应型号的小夹板、绑带、加压垫等。
2.保持小夹板的有效固定(1)小夹板绑带松紧适宜,以提起绑带上下能移动lcm为宜。
(2)3~5天患肢肿胀逐渐消退,应通知医生及时调整绑带松紧度;2周后肿胀基本消退,夹板内压力趋向平稳。
(3)患肢保持功能位,上肢固定后将肘关节屈曲90°,用三角巾或绷带悬吊于胸前,卧位时自然伸臂并将前臂抬高与心脏成水平位;下肢垫软垫使其略高于心脏水平,并保持中立位,严禁外旋。
3.提供舒适护理(1)患者活动不便,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应主动帮助患者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病情许可,可教会患者在床上借助拉手,利用便盆大、小便等。
冬季应注意肢体保暖,可用棉被覆盖或包裹,防止受凉。
(2)定期为患者做清洁卫生护理,如洗头、擦浴等,使患者清洁、舒适。
(3)经常与患者沟通,将治疗康复的进展及时告知患者,了解患者思想变化,对不良的心态反应及时疏导和帮助,使之始终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治疗和护理。
(4)有效提供止痛方法,当患者诉说患处疼痛时,应认真分析原因,给予对症处理。
二、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1.压迫性溃疡(1)要经常检查夹板两端关节处的皮肤是否受压、发红、发热,若患者反应上述部位或夹板压垫处持续疼痛提示压迫严重,应及时做减压处理。
(2)认真交接班,重视患者主诉,认真检查夹板固定的松紧度。
一旦发生皮肤红肿、水疱形成、有表皮破溃的征象时,应针对病因妥善处理;对已经发生的压疮,应按压疮分期进行治疗与护理。
2.神经损伤(1)检查压力垫和夹板两端是否压挤在神经通过的位置,如有上述情况及时与医生沟通,给予调整。
(2)认真交接班,重视患者主诉,发现患者感觉肢体麻木,抬起、握拳无力,指、趾活动障碍,应及时通知医生给予检查。
小夹板固定病人的护理四肢骨折,特别是上肢和小腿骨折的病人,经整复及小夹板固定后不必住院治疗,可回家休养。
但是对于用小夹板固定的病人的观察护理仍然十分重要。
病人家属如不了解小夹板使用后哪些情况是正常的、哪些情况不正常、应注意些什么,势必会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后果。
因此对应用小夹板固定的病人,正确的家庭护理指导必不可少。
【注意肢体血循环】如果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将会导致组织缺血坏死,肢体残废,因此要密切观察以下情况的出现:①肿胀是否加剧。
②疼痛加剧。
③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检查时可触摸手腕处的桡动脉或脚足背动脉。
④手足麻木,针刺反应迟钝。
⑤伤肢的手指或足趾活动受限。
⑥手脚苍白或发青。
⑦手足温度比健侧低或冰凉。
如果出现以上症状,说明肢体有严重的循环障碍,应马上调节小夹板的松紧,如松解小夹板以上症状仍不缓解,就必须全部解开小夹板布带放松夹板,将病人迅速送往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处理。
【调整小夹板松紧度】由于骨折复位后3-5日肢体肿胀,小夹板显得过紧;等肢体消肿后,夹板又会变松。
夹板过紧,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过松则起不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
因此,病人家属应该每日观察,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使其能达到固定骨折部位的作用,又不造成血循环障碍。
其方法是用手捏起捆绑小夹板的绳带,在夹板上来回移动。
如绳带移动同谋能达到一厘米,说明夹板松紧合适,如果绳带移动范围过大或不能移动,则说明夹板捆的松紧不合适了。
调整时不要把4根绳带一齐松开,以免造成骨折部位外压力突然减退而使骨折再度移位,应该一根一根地调整,4根绳带都捆好后,再试其松紧度,直到满意为止。
【防止骨折再移位】骨折固定后短期内不可能愈合,此时如果受到外力的碰撞、冲击,很可能造成骨折再度移位。
因此要加强对患肢的保护,防止受到外力的磕碰。
上肢固定后要用3角巾托起,悬吊于胸前;下肢固定卧床时不易受到碰撞,但如果需要搬动时一家要有充分的托扶,以保证患肢局部固定不动。
检查调整小夹板的松紧度,也是防止骨折再移位的重要措施。
医疗卫生护理知识:骨科夹板固定的护理【导读】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广大考生提供医疗卫生护理专业知识,更多精彩内容请锁定中公事业单位。
选择相应规格的夹板,并准备软质固定衬垫。
夹板外捆扎的布带,松紧适宜,以避免肢体软组织或血管、神经受压,以捆扎带能向远近两端较容易地移动lcm为度。
注意观察患肢远端感觉、运动及血运情况,以防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
抬高肢体,以利于血液回流,减轻局部肿胀和疼痛。
如有患肢远端肿胀、疼痛、青紫、麻木、脉搏减弱或消失等应及时就诊,定期复查,功能锻炼。
缺血性并发症为小夹板外固定最常见的并发症。
应严密观察,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患肢血液循环主要护理观察指标包括:
1.疼痛:骨折复位后一般疼痛明显缓解,如果疼痛继续存在,并呈持续性剧痛,应提高警惕,因为往往疼痛是病人患肢血液循环障碍的最早期表现之一。
2.患肢肿胀:静脉血液回流障碍多表现为患肢严重肿胀。
3.皮肤温度:血循环障碍时肢端温度较健侧低,甚至冰冷。
4.皮肤颜色:若动脉供血受阻,患肢为贫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变为苍白;若静脉回流受阻,患肢为淤血性缺血,肢端皮肤呈青紫色。
5.感觉异常:神经组织对缺血最敏感,感觉纤维最早出现异常改变,表现为肢端麻木、感觉迟钝或消失。
6.脉搏减弱:若夹板内或组织内压力高度增加,阻断较大动脉的血液供应,肢端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提示组织缺血程度严重。
7.活动功能障碍:肌肉组织缺血后表现为手指或足趾肌力减弱、活动受限。
如严重缺血时手指(足趾)呈屈曲状态,被动牵伸时可引起剧烈疼痛。
热门推荐:护理专业知识
更多精彩内容,请访问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网!
/。
小夹板固定护理常规
按骨科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护理评估】
1.小夹板固定前评估:①患处血液循环,包括肿胀、皮肤温度、感
觉、动脉搏动等情况;②有无活动及功能障碍;③患者对固定的认识和心理反应;④固定所需用物。
2.小夹板固定期间评估:①固定松紧度是否适宜;②患处血液循环,
包括肿胀、皮肤温度、感觉、脉搏搏动等情况;③有无疼痛及活动功能障碍。
【护理措施】
1.小夹板固定前向患者说明固定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以取得患者的
主动配合。
2.协助医师固定。
3.维持有效固定。
搬动患者时,应平移或平托固定部位,严防骨折
断端移位。
4.及时评估和调整固定的松紧度,以保持1cm移动度为宜。
5.预防固定部位皮肤受压和受损。
保持小夹板的清洁和皮肤卫生,
检查压垫的放置位置是否合适,避免夹板压迫形成压疮。
6.预防或减轻患肢肿胀。
抬高患肢,以利于肢体消肿。
7.密切观察患肢末梢血液循环、感觉及运动功能。
8.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富含钙及易消化的食物,鼓励多
饮水、多食蔬菜和水果。
2.指导患者小夹板固定的肢体功能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