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ppt
- 格式:ppt
- 大小:4.23 MB
- 文档页数:26
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改革在当今高等教育领域,应用型本科教育逐渐成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实践教学作为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实践教学目标不明确、实践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
因此,构建科学合理、富有成效的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并进行持续的改革和创新,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目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以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具体而言,应使学生具备以下能力:1、实践操作能力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本专业所需的基本技能和操作方法,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独立完成各项任务。
2、问题解决能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具备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
3、创新能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4、团队协作能力学生能够与他人有效地沟通和协作,共同完成复杂的工作任务,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5、职业素养学生能够了解和遵守职业规范和职业道德,具备较强的责任心、敬业精神和职业忠诚度。
二、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实验教学、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社会实践等多个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应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开设验证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2、实习实训实习实训是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环节,应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通过实习实训,让学生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熟悉工作岗位的职责和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
3、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一个具体的设计任务,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立德树人视域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发布时间:2021-07-13T16:03:03.95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第3月8期作者:叶静[导读]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在“双创”的思维下构建“课程思政叶静宁波财经学院,浙江省宁波市 315175摘要:在立德树人视域下,在“双创”的思维下构建“课程思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变应用型本科院校传统的课程体系,推进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创业型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现状,提出通过建立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双创”价值引领下的课程标准、建立多元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等策略,提升应用型高校课程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立德树人;双创;课程思政;课程建设一、引言2019年教育部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要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立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地设课,建设一批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5月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提出高校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潘懋元先生认为“课程居于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的心脏。
”可见,课程建设是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课程改革的成功最终决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已经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设置创新创业课程,并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
同时,课程思政是国家战略部署的新课程建设方向,双创教育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双创与课程思政融合将必然在课程建设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推动课程建设水平的提升,加快一流课程的建设进程。
因此,创新创业教育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培养符合新时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必要举措和有效途径。
应⽤型本科课程标准的建设_以⼤学物理为例_李双美应⽤型本科课程标准的建设———以⼤学物理为例李双美(沈阳⼯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摘要:课程标准建设是教学改⾰与研究的重要课题,构建应⽤型本科课程标准的依据,⼀是社会对应⽤型⼈才的需求,⼆是课程本⾝的特点,三是实施对象的特点。
课程标准建设的内容包括课程⽬标和课程内容。
在课程标准建设中,不仅要综合使⽤各种教学⽅法和⼿段,开展研究性学习,⽽且要采⽤多元评价⽅法。
关键词:应⽤型本科;课程标准;课程改⾰;⼤学物理中图分类号:G 649.21⽂献标识码:A⽂章编号:1674-5485(2013)01-0072-04①基⾦项⽬:辽宁省教育科学“⼗⼀五”规划基⾦资助项⽬“⼤学物理课程标准的建设与研究”(JG09DB116)。
作者简介:李双美(1962-),⼥,辽宁沈阳⼈,沈阳⼯程学院副教授,硕⼠,主要从事⼤学物理教学与研究。
①现代教育管理·2013年第1期教学管理课程问题是教育改⾰的核⼼问题,在⼀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教育⽬的和⼈才培养⽬标的实现。
如果没有课程标准来规范、指导教学,⾼校课程改⾰很难达到预期⽬标。
因此,课程标准建设问题,对于实现国家教育⽬的和⼈才培养⽬标,培养⾼素质⼈才起着⾄关重要的作⽤。
⼀、课程标准的内涵与辨析课程标准(curriculum standards )是指确定⼀定学段的课程⽔平及课程结构的纲领性⽂献;即衡量课程计划、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使⽤教材的准则。
课程标准分为课程标准总纲和各部分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总纲是对课程进⾏总体设计的纲领性⽂献,它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标、学科设置等;各部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标准总纲来规定各门课程的教学⽬的、教学重点和学时数等。
课程标准是规范、指导课程教学的纲领性⽂献,是政府对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学评估、考试命题和教材编写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对各门课程的管理和评价的基础。
课程标准体现了在不同阶段对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的基本要求。
应用型本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发布时间:2022-09-02T05:44:42.093Z 来源:《教育学》2022年3月总第279期作者:刘志林[导读]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最年轻的专业之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以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为例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北京101118摘要:本文从应用型本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构建了管理决策和大数据技术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了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配套改革措施,以期能为应用型本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课程体系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课程体系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最基本单元,支撑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校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我国最年轻的专业之一,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人才培养目标大数据管理与应用是教育部根据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发展而特设的本科热门专业,是将数据科学和现代化数据治理等应用于经济建设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专业,融合了数学、大数据技术、管理科学和具体行业相关业务发展等多学科领域知识,目的是培养适应国家大数据战略发展需要,“技管双强”的交叉复合型人才。
根据我校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定位,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及实践教学三管齐下,尤其重视校企合作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技管双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可以概括为“懂数据、懂技术、懂业务,懂管理”的四维能力:1.懂数据: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专业人才首先得具备一定的数据素养,具备充分的数据意识,掌握数据知识,能够运用可视化工具,将枯燥的数据逻辑清晰地展示出来;2.懂技术:学生应掌握大数据相关技能,包括数据的收集能力,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3.懂业务:良好的业务理解能力,了解所在行业业务流程和产品知识;4.懂管理:利用相关数据分析方法来发现和解决企业在实际经营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数据挖掘和分析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基于大数据进行决策分析,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和效益。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6期Journa l of Chongqing Unive rsity of Sc i ence and Technol ogy(Soc ial Sciences Editi on) No.62008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唐海燕,孙宝光,秦先明,张启意摘 要:探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物理课程定位和组织教学。
提出根据大学物理“容量大、学时少”的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模式,重视教改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分层次教学、习题作业教改等,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分层次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08)06-0182-02作者简介:唐海燕(1958-),女,四川万州人,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数理系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应用物理。
收稿日期:2008-05-22 作为一所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等院校,按照教育部《非物理类理工科大学物理教学基本要求》的规定,结合《应用型本科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与实践》等教改项目研究和大学物理教学中所积累的一些经验,对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建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与实践。
一、《大学物理》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的定位物理学是研究物质世界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其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是自然科学中其它很多领域的重要基础。
物理学教给人们的是最基本的科学世界观、思维方式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论。
大学物理课是独立的基础课,是无论理工科还是文科、经济学科、社会政治学科乃至文化艺术学科都应有的基础。
只有生长在充满现代科学思想营养的物理学土壤上的高等教育才是坚实和充实的。
《大学物理》课是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难学的一门基础课。
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成型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摘要:本文介绍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概况和发展,以及新形势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面临的问题。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和企业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提出的新要求,阐述了材料成型专业控制类课程的重要性,探讨了具有材料成型特色的控制类课程群的建设思路。
关键词:控制类课程;材料成型专业;应用型本科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以下简称“成型专业”)是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本科专业,一般开设在材料学院或机械学院。
成型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可进入钢铁工业、装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机械加工业等领域,从事与合金铸造、轧制、冲压等相关的设计生产工作。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是一门融合机械、材料等多学科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专业,其应用范围广泛,技术综合性强,旨在培养掌握铸造、焊接、压力加工等成型工艺知识,以及熟悉材料成型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机械控制技术的学生,以期达到将材料成型工艺技术与设备控制技术有机结合的目的。
材料成型专业学生因同时具备成型工艺专业知识和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可持续对现有的成型控制技术进行改进和创新[1]。
1.成型专业面临的新问题目前钢铁生产等加工制造业越来越走向大型化、连续化、智能化,急需技术人员掌握装备自动控制的知识和能力。
在现场,材料成型工艺装备的控制由自动化专业的技术人员负责操作和维护,但是自动化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很难深入掌握材料成型工艺的相关知识,而材料成型专业的学生又很少具备设备控制的必要理论和专业知识,导致毕业生很难快速满足生产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如何让材料成型专业毕业生对控制技术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学习,以适应制造业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这是相关行业企业共同面临与亟待解决的问题[2]。
随着《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成为当前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关键性改革,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重新审视其专业发展方向,将重点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以便培养能够胜任实际工作所必须具备的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育评价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1. 引言1.1 背景介绍教育评价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是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核心任务。
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对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评价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注重教学质量的评估和提升。
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此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目前存在着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评价方法不够科学等问题。
有必要对教育评价理论进行深入探讨,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构建一套适合该类型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如何在教育评价理论的视角下,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对教育评价理论的梳理和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点分析,我们旨在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以确保教学过程中的高质量和有效性。
我们也希望通过本研究,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可行的教学质量保障解决方案,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通过研究目的的明确,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确保研究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提供指导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教育评价理论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研究意义在于推动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促进教学改革和创新。
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可以更好地监督和评估教学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教学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和学校要求。
构建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强学校对于教学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能力,提高整体教学品质。
研究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质量的保障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建设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是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着重注重实践教学的本科专业教育机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的建设也变得日益重要。
为了确保这类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建设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硬件设施标准1.教学楼和实验室的建设: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要注重实践教学,因此需要有充足的实验室和实训场地。
实验室设备要齐全,保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时能够得到充分的支持和指导。
2.图书馆和学习资源:建设标准要求学校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馆,收藏丰富的纸质和电子图书,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学习和研究之用。
3.宿舍和食堂:学生的生活环境也是建设标准考量的重点之一,宿舍要安全、整洁,食堂要干净卫生,提供营养均衡的饮食。
4.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通过体育及文化活动,学生可以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要有配备完善的体育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的体育和文化需求。
二、师资队伍标准1.学校要有合适的教职员工配备,教师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辅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际能力。
2.学校要注重引进优秀的学术带头人和实践型专家,建立稳定的教研团队,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
3.建设标准还要求学校建立健全的教学质量评估和师资培训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三、教学管理标准1.学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包括课程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执行、教学过程监督与评估等,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2.建设标准要求学校注重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建立学生成绩考核和评价制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
3.学校还要注重与企业合作,积极开展实践教学和实习实训,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四、学生培养标准1.应用型职业本科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学校要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