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品种——连粳7号
- 格式:pdf
- 大小:52.98 KB
- 文档页数:1
连粳7号高产栽培科学施肥技术初探东海县位于江苏省东北部,地处北纬34°11′~34°44′,东经118°23′~119°10′,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全年无霜期达225d,年平均日照时数2394h,年平均降水913mm。
全县总面积2250 km2,耕地13万hm2。
东海县是一个农业大县,2009年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标兵县”称号,水稻常年种植面积在6万hm2左右,水稻单产650 kg左右,总产达40wt左右。
为了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东海县引进连云港市农科院繁育的水稻新品种连粳7号。
本文对连粳7号的高产栽培科学施肥技术进行了初探。
一、品种来源连云港市农业科学研究院以(镇稻88×中粳8415)f3为母本,(中粳川-2×武育粳3号)f1为父本杂交而成的中熟中粳水稻新品种,2010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登记)编号:苏审稻201008。
二、特征特性全生育期153d,与对照镇稻88相当,株型紧凑,穗型较大,分蘖力较强,整齐度好,后期转色较好,抗倒性中等。
省区试平均结果:每亩有效穗19.6万,每穗实粒数130粒,结实率90.3%,千粒重26.6g,株高98.6cm;接种鉴定:中感白叶枯病、纹枯病,感穗茎瘟,2007—2009年田间种植鉴定最高穴发病率16.7%(感病对照三年平均穴发病率60.55%);米质理化指标根据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整精米率72.6%,垩白率19.0%,垩白度2.0%,胶稠度84.0mm,直链淀粉含量16.2%,达到国标二级优质稻谷标准。
三、产量表现2007—2008年参加江苏省区试,两年平均亩产606.2kg,较对照镇稻88增产2.7%,2007年增产显著,2008年增产极显著;2009年生产试验平均亩产670.1 kg,较对照镇稻88增产6.9%。
海洋生物有机肥对连粳7号水稻清洁生产效果研究摘要海洋生物有机肥对连粳7号水稻清洁生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海洋生物有机肥对秧苗生长有促进作用,受稻飞虱危害较重,秧苗整体素质下降。
正常施氮水平条件下对产量提高不明显;施氮量减半条件下产量与正常施肥条件下产量相比显著增产;不施氮肥条件下可达9.00 t/hm2左右。
证明海洋生物有机肥在不施氮肥和减半施氮肥的情况下有增产和稳产的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海洋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不宜过高,用量过高易造成减产。
建议基肥土壤处理用量以3 250~7 500 ml/hm2为宜;孕穗期叶面喷肥对穗数、粒数影响不大,主要影响结实率和千粒重,最终影响产量,孕穗期喷肥量以750 ml/hm2左右为宜。
关键词新型海洋生物有机肥;水稻;连粳7号;清洁生产;产量;影响中图分类号 s511;s1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1-0025-02海洋生物有机肥含多种有益微生物和各种活性酶,以及作物可以利用的微量元素、有机物等,在保持改善和提高土壤肥力、活化土壤养分、增强微生物活性和促进农作物高产、优质、降低农产品成本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研究生物肥料对清洁生产和粮食安全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施肥等措施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研究较多,但对秧苗素质影响的相关研究,特别是采用海洋生物有机肥对肥料对水稻秧苗素质的研究较为鲜见。
试验应用海洋生物有机肥快速培肥水稻秧苗,研究海洋生物有机肥对秧苗素质的变化特征,探明对无机肥料的补充效应,探明改进培肥方式,创造高产、高效、清洁的培肥方式[2]。
海洋生物有机肥是新型海洋生物有机肥微生物有机液肥,以天然的海洋生物及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料,优选美国微生物菌群,使用自主研发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及首创的绿色环保型低温发酵工艺制备,发现该种肥料是一种可供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环保型、高能高效的有机肥料。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在连云港市东辛农场试验基地进行。
直播稻密度对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影响张鸿新;王受荣;戴凌云;陈志清;吴建中;茆文军;吴忠梁【摘要】[目的]探寻直播稻密度与不同类型中粳品种产量的关系。
[方法]以镇稻99、连粳7号和淮稻5号为试验品种,分析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结果]基本苗密度对3个品种产量影响不显著,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为121.50万/hm2时产量最高;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为98.55万/hm2时产量最高;镇稻99基本苗密度为100.00万~111.00万/hm2时产量较高。
[结论]直播稻镇稻99、连粳7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05.00万/hm2左右较为合适,而淮稻5号基本苗密度定在120.00万/hm2左右比较适宜。
%[Objective] The aim was different medium japonica rice yields to explore tile relationship of direct seeding rice density anti [Method] With Zhengdao 99, Lianjin 7 and Huaidao 5 as the subjects, the effects of basic seedlings density on yiehls and constitute factors of 3 medium japonica rice were analyzed. [Result] The effects of basic seedlings density on yields of 3 medium japonica rice were not significant, the yields of Huaidao 5 was highest when the basic seedlings density was 121.50104 per hectare, the yiehts of Lianjin 7 was highest when the basic seedlings density was 98.55× 10^4 per hectare, the yields of Zhengdao 99 were highest when the basic seedlings density were 100 × 10^4 111×10^4 per hectare. [Conclusion] It was suitable when the basic seed lings density of Lianjin 7 and Zhengdao 99 were about 105.00 ×10^4 per hectare, and the basic seedlings density of Huaidao 5 was ahout 120.00 ×10^4 per hectare.【期刊名称】《园艺与种苗》【年(卷),期】2012(000)002【总页数】5页(P1-4,21)【关键词】基本苗密度;镇稻99;连粳7号;淮稻5号;产量【作者】张鸿新;王受荣;戴凌云;陈志清;吴建中;茆文军;吴忠梁【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干部学校,江苏盐城224011;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农业委员会,江苏盐城224002;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北蒋社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025;江苏省盐城市盐都区秦南镇北蒋社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江苏盐城22402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1目前,直播稻已成为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水稻生产的主要种植方式。
氮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作者:徐艳玲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9期摘要氮肥对水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精确施氮施肥方式,在水稻生长过程中能够减少无效分蘖,提高有效成穗率,优化了群体结构,改善田间植株生长状况,增强抗逆性,增加了抽穗前干物质的积累,促进了灌浆期茎鞘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同时减轻病虫害的发生率,进而促进了水稻终产量的形成。
关键词水稻;氮肥;影响中图分类号 S511;S1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9-0027-01在当前农业生产中,施用化学肥料是提高农作物产量最迅速有效的方法之一。
据统计表明:在提高作物产量中,化学肥料所起的作用占40%~60%。
化学肥料是农民在农业生产投入品中最大的物质投资,农民用于购买化学肥料的投入约占农业生产投入品总投入的50%。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只注重于施肥的产量效应,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和食品安全不够重视,施肥结构不合理,致使肥料利用率下降,不仅出现了明显的报酬递减现象,而且也造成了生态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提高肥料利用率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水稻生产中,广大水稻种植户为了增加水稻产量,盲目加大化学肥料的使用量,特别是氮肥的施用量,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和污染。
为切实做好水稻测土配方施肥工作,尽快建立水稻精确施氮指标体系,努力提高氮肥利用率,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水稻生产,特进行了水稻精确施氮试验。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概况试验水稻品种为连粳7号,试验肥料为尿素、过磷酸钙、氯化钾。
试验田土壤肥力中等,常年种植模式为稻—麦两熟制,上茬作物为小麦。
1.2 试验设计试验设3个处理,即分别为:无氮对照区(CK)、精确施氮区、常规施肥区(大田),小区面积分别为33.3、66.7、>66.7 m2。
不设重复。
各处理均起垄分离,并用塑料膜覆盖隔离,以防串水渗肥[1]。
1.3 试验方法试验田于6月10日收获上茬小麦,6月12日整地,旋耕20 cm,6月15日移栽,移栽27万穴/hm2,平均每穴有苗4.2根,行穴距为25.0 cm×14.8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