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学前教育31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7.64 MB
- 文档页数:31
丹麦学前教育概况丹麦是欧洲北部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同样也是一个充满童话梦幻的国度。
丹麦这样一个小国却对世界的科学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仅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就有13位。
如此的成就源于丹麦政府对教育的高度重视。
丹麦实行从摇篮开始的免费教育,每年用于教育和培训的经费平均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7.2%,占公共财政预算的13%,是世界上教育支出占GDP比例最高的国家。
其中,丹麦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3的托幼机构由政府出资兴办,1/3是私营,而这些私营托幼机构也能从政府获得一部分津贴用于教育。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使得丹麦的学前教育成为值得各国借鉴的典范。
丹麦的幼儿园对本国公民免收学费,幼儿园中实行混龄教育,幼儿园师生自主选择园内课程,这使得丹麦的儿童在平等、互助、民主的环境中得到身心的发展。
丹麦的这些幼教措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丹麦,是世界上社会福利最好的国家之一,在发展教育方面,丹麦政府更是不遗余力,奉行使每个社会成员在文化方面得到发展的文化方针。
每年,国家税收的13% 被用于教育和科研,而丹麦总教育经费支出中光是学前教育就占到10.6%。
丹麦的学前教育在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我国有着显著的不同。
丹麦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19世纪20年代,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发展,越来越多贫穷女性外出工作,孩子无人教养的问题也开始受到普遍关注。
于是,丹麦的第一所托幼机构应运而生,被称为“救济院”,由私人兴办,主要为夫妻双方均外出工作的贫困家庭在白天照看孩子,照看者关注的仅仅是不让孩子受伤。
到1900年,丹麦全国有100多所救济院。
而在1850年至1900年间,另一种类型的托幼机构———半日制幼儿园出现了。
这类半日幼儿园与“救院” 不同,它招收3~7岁具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孩子,旨在教养孩子,是丹麦第一类基于一定教育理念而开办的幼儿园。
1900年后,“救济院” 逐渐被幼儿园取代。
丹麦学前教育概述作者:汤成麟来源:《动漫界·幼教365(管理)》2016年第07期丹麦,北欧经济强国,有关学前教育的相关数据领先世界:2010年统计数据显示,丹麦当年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1%,自2002年(7.7%)以来,年增长率保持在0.6%,位居世界前茅;同样名列前茅的还有其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1%。
2012年6月29日,经济学家智囊团发布的世界学前教育发展水平排名比较研究报告《良好开端:世界学前教育的学习标杆》显示,丹麦在各方面的综合指标排名亦是全球领先,位居全球第六。
除此之外,丹麦学前教育从业人员中拥有高等教育经历的比例为60%,从事学前教育工作还被誉为丹麦“最佳的从业选择”。
丹麦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
与儿童事务相关的机构共同承担着学前教育的管理职责,他们成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完整的学前教育监管体系。
社会事务与综合部和教育部统领着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健康、有序的运行,各地方部门在确保拥有足量学前教育机构的同时,还需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
到目前为止,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主要有以下几种:托儿所(vuggestuer)是专门针对3岁以下幼儿开办的,家庭日托(kommunal dagpleje)同样也提供3岁以下幼儿的托管服务。
通常而言,采用混龄编班的托儿所一般可接纳30~40个幼儿。
托儿所每班8~12人,平均师幼比为1∶3.3;而家庭日托则是一名成人照管4名幼儿。
这些从业人员没有专门的资格认定,一般每周会召开一次协调会,每月参加1~2次由当地政府组织的专业培训。
幼儿园(bornehaver)接纳的是3岁至义务教育(7岁)前的儿童。
全日制幼儿园开放时间为6:00~18:00。
通常情况下,幼儿园内幼儿总数为20~80人,平均师幼比为1∶7.2。
“学前班”一般都附设在小学内,为6岁儿童在7岁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入学准备教育。
现在,丹麦约有一半的小学接受了这种模式,通过混龄主题活动的方式,加强学前班与小学一、二年级的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