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肩腰腿痛穴位注射疗法
- 格式:ppt
- 大小:4.27 MB
- 文档页数:29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针刺止痛六穴治疗颈肩腰腿痛疼痛初探【摘要】目的针刺该六穴位观察临床止痛疗效。
方法应用手三针或足三针为针灸处方对相关疼痛的患者施以针刺。
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总有效率为100%。
结论针刺止痛六穴治疗疼痛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针灸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止痛是针灸的拿手绝活。
而就教材及相关资料统计,人体14经络361个腧穴,可以用来治疗颈肩腰痛的就大约有196个穴位。
若再加上经外奇穴、天应穴、耳穴等等,真是难以计数。
而且这么多的穴位,临床使用起来也比较复杂。
所以笔者综合相关书籍、资料及结合自己临床经验,发现该六个穴位的在治疗颈肩腰腿疼痛方面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方便。
现报告如下,以供参考。
1 止痛六穴手三穴:后溪、中渚、间谷(经验穴)足三穴: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2 六穴适应症简述2.1 手三穴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颈椎病的穴位注射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
是由于颈椎间盘的慢性退行性变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从而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椎动脉和周围软组织,出现颈臂痛、头晕心悸,甚至大小便失禁等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成年人,无论男女皆可发生,是临床常见多发病。
本病属于中医的“痹证”、“颈筋急”、“肩颈痛”等范畴。
颈椎病穴位注射一取穴:大椎穴。
用药:复方丹参注射液2ml加10%葡萄糖注射液5~10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混合后摇匀。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取大椎穴以病变侧,旁开0.5寸处进针,以45°角斜向大椎穴方向刺入,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日1次。
颈椎病穴位注射二取穴主穴:颈部夹脊穴、膈俞、阳陵泉;配穴:百会、风池、附分、外关、手三里。
用药:当归注射液2ml、维生素K注射液0.25g、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2ml混合均匀。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混合后摇匀。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每次每穴位注射0.5ml。
然后、将骨刺治疗机及常用骨刺专用液浸泡,正极置于病变局部,负极置于循经所取穴位或疼痛部位上,通电45~60分钟,每日治疗1次。
颈椎病穴位注射三取穴:主穴为颈4~7夹脊穴;配穴为肩井(双)。
用药:丹参注射液4ml、维生素B12注射液1ml、0.9%氯化钠注射液4ml。
药物(器具)制备:一次性注射器(5ml)1支。
操作规程:一次性5ml注射器,抽取上述药液混合后摇匀。
穴位局部皮肤用碘伏或乙醇常规严格消毒,直视下采用无痛手法刺入穴位,至有酸胀感回抽无出血时即将药液缓慢注入。
〖针灸临床〗治颈肩腰膝特效穴位【针灸临床】治颈肩腰膝特效穴位一,颈椎病特效穴位一:后溪后溪穴对于急性颈椎疼痛比如落枕,具有特效治疗作用,以0.5寸针刺入后一边强刺激,一边嘱病人向疼痛的方向活动颈部,一般只需几秒钟即可凑效,对于慢性颈椎疼痛、僵硬等表现,针刺本穴亦有良好治疗作用,刺入后可以留针15-30分钟,中间强刺激3-5次,患者会明显感觉疼痛不适症状缓解!颈椎病治疗中一般常用穴位如凤池、风府、颈夹脊、大椎等穴位,也有不错的疗效,所以以前在临床中也曾将这些穴位和后溪穴配合使用,但个人体会配合使用时不如单独使用本穴疗效理想。
本穴不仅对颈椎病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于整个背部脊椎及其两侧的疾病均有不错的治疗作用,举一个例子:曾经门诊接诊一位病人,诉两年前酒后当风而卧,次日早晨起床时伸懒腰突然左侧肩胛骨处剧疼一下,继而发作眩晕,天旋地转,后治疗后缓解,从此以后不能向左侧睡眠,否则起床必发眩晕,且平素左侧肩膀不能用力,用力亦发眩晕,多处求诊不愈,患者被此病折磨至几欲寻短见,经人介绍来门诊求诊,我遂针刺患者双侧后溪,强刺激半分钟后嘱其尝试左侧肩膀用力,患者尝试后大喜过望!眩晕竟未发作,后在门诊诊断床上让其尝试左侧卧位然后起床,其眩晕仍未发作!本穴治疗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二,肩周炎特效穴位一:手合阳手合阳是相对于腿部合阳穴而言的,该穴位于上肢内侧肘横纹中点处向下(即向腕的方向)约2-3横指,前臂的正中间取手合阳,本穴对于肩周炎前期出现酸困沉麻等症状,倘若针刺手法得当,几分钟内即可见到明显效果!对于肩周炎后期,病人活动已受限,本穴亦有较好疗效!此种情况配合合谷使用疗效更佳!治疗时瘦人用1.5寸针,胖人用2寸针垂直刺入,以病人出现向下的放电样感觉为佳!本穴应用取平衡针灸之意,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即如果病人是右侧肩膀患病,治疗时选用左侧手合阳,若为左侧病,取穴为右合阳。
本穴在网上未搜到图片,宋医生就在自己的上肢上标注了一下:特效穴位二:合谷本穴主要针对疼痛导致活动受限型肩周炎以及上肢疾病,治疗时刺入得气后嘱病人活动肢体,活动至疼痛受限位置时以泻法行针,其疼痛即可快速缓解,可以此手法重复治疗2-3次,轻者一次即愈,重者需2-3次。
一针疗法:后溪穴治疗颈肩腰腿痛笔者在针刺后溪穴的同时让患者带针在生理活动范围内活动患处动气,以治疗颈肩腰腿痛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定位】后溪穴位于人体的手掌尺侧,微握拳,在第五掌指关节后的远端,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握起手来之后,小指下边的第一个纹头,跟赤白肉际之间的位置就是该穴。
【适用范围】颈痛如失枕、颈椎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肩痛如肩周炎、颈椎性肩痛症,手痛如网球肘、腕管综合征,腰痛如急性腰扭伤、慢性腰肌劳损、腰椎病、腰三横突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腿痛如坐骨神经痛、梨状肌综合征、退行性膝关节炎、急性踝扭伤,跟痛症。
【治疗方法】患者采取舒适体位,根据病情选取坐位或卧位,微握拳,取后溪穴,常规消毒,用1.5~2.0寸毫针,向合谷穴透刺0.8~1.5寸深,待局部有明显针感后,再施以强刺激手法,留针期间,边行针,边让患者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尽量最大限度地活动患处,留针30~50分钟,每10分钟按上法行针1遍,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
【典型病例】苏某,男,7l岁。
2000年12月27日来诊。
7小时前,提重物时不慎扭伤腰部,当即疼痛难忍,俯仰不便,转侧不利,咳嗽或喷嚏均痛增并向右下肢放射,经休息不缓解。
查被动体位,痛声连连,神志清楚,屈颈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腰4、腰5椎间隙及其右边0.5cm处压痛,叩击痛伴右下肢后外侧放射痛,舌质紫暗,脉弦涩。
考虑腰椎间盘突出症(L4~5),即行腰椎CT检查,见L4~5椎间盘轻度向右突出。
中医诊断为腰痛(血瘀气滞)。
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4~5)。
随即针左后溪,入针后即感痛点消失,立即能带针做弯腰、下蹲、起立、侧身、咳嗽和喷嚏动作。
1次治愈,随访3年未复发。
【体会】后溪穴为手太阳小肠经俞穴,有止痹痛、散风寒、祛风湿、通经络之功,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是治疗颈肩腰腿疼痛的要穴。
主治头项、项肩部、腰腿部、肘臂小指拘急疼痛等。
另外,疼痛为情志病,心主神志,小肠经与心经相表里,而后溪穴为小肠经穴位,可调心经之气,具有清心安神之功。
红茴香穴位注射
穴位注射疗法,又称水针疗法,是选用中西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激发经络穴位,充分发挥经穴和药物对机体的综合调节效应,进而调整和改善机体机能及病变组织的状态,使体内的气血畅通,阴阳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其疗效优于单纯针刺和单纯肌肉注射。
红茴香是中药中治疗风湿骨痛的良药,而红茴香注射液是经红茴香根皮经提取制成的灭菌水溶液,其具有消肿散瘀,活血止痛等作用。
红茴香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腰椎病及肩、肘、髋、膝关节疼痛或肌肉韧带伤痛及风湿痛、痛风等疾病效果奇佳。
操作方法:使患者取舒适体位,选择适宜的消毒注射器和针头,抽取适量的红茴香药液,在穴位局部消毒后,右手持注射器对准穴位或痛点,快速刺入皮下,然后将针缓慢推进,达—定深度后产生得气感应,如无回血,便可将药液注人。
用量及疗程:一般耳穴0.1-0.2ML,头面部位0.1-0.5ML,胸背及四肢部穴位1ML-2ML,腰臀部穴位2ML-5ML。
一日或隔日一次。
3~5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红茴香穴位注射后1~2天患者会觉注射部位疼痛感,此为药物去除体内瘀血、毒素,疏通经络的反应。
若疼痛难忍,下次注射时可适当加一点利多卡因。
2、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脊髓腔和血管内,以防导致不良后果。
3、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和三阴交、合谷穴等,不宜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年老、体弱者,选穴宜少,药液剂量应酌减。
点穴治疗肩周炎、老寒腿、腰痛、颈椎病,效果真的好!什么叫经穴按摩疗法?就是按摩的时候形同针炙,有酸、胀、痛、麻的得气的感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有时往往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
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疾病的经穴按摩疗法:一、肩周炎肩周炎又称五十肩,好发在五十岁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的人气血已不像壮年时那么充沛了,虚邪賊风就会趁虚而入,通常就在肩的关节部位,形成肩周炎,肩周炎还称肩凝和冻结肩,可见它跟寒气是相关的。
得了肩周炎后,肩膀活动往往就会受限,就像被冻住一样。
治疗:取穴1、肩髃穴;取穴2:肩髎穴。
中医讲,寒则血气,这里的气是枯气,血液就不流畅了,一滴一滴的,经穴按摩就是要把它的气血打开,将寒邪驱除出去。
肩髃穴——手阳明大肠经。
在锁骨肩峰端下缘,当上臂平举时呈现的凹陷处。
把手臂水平上举,在肩部会形成两个凹陷,前面那个凹陷即是。
这个穴位,邪气最容易也最爱凝集在这里。
肩髃穴按摩可以打开阳经(三焦经)的气血,泄掉里面的寒气。
肩髃穴管平抬方向的活动。
肩髎穴——手少阳三焦经,在肩部于肩髃穴后方,当臂外展时,于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它管前后方向的活动。
治疗方法:经点按后,有胀、疼的感觉,有窜的感觉一直到小指尖。
点按时感觉很疼,按摩前后对比图肩周炎前后都有炎症,所以肩膀周围的经络都要打开。
介绍一种简单的肩膀日常保健方法:平时在看电视时就可以做,用手指的指腹按摩腋下前帘,方法向外拿拽。
还有肩膀腋下的后帘,同样操作。
因为中医讲,肝胆邪,藏于两腋,邪气容易存在这个地方,会引起各种肩部的气血不畅,如果再招了风受了凉,就得上了肩周炎了。
咱们把这里松开,就有利于对肩周炎的保健。
尤其对女性这个保健非常好,像女性的乳腺增生,就是肝气淤滞导致的,把这里打开了,乳腺增生也会得到很好的缓解跟治疗。
没事都可以做,一次大该一、二百下。
两边腋下都要做。
二、老寒腿有的老年人走路,走着走着膝盖就不能打弯了,或是上楼的时候,腿突然不能动了,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点两个穴位:血海穴和梁丘穴。
【针灸】治疗颈肩腰腿痛针灸绝技:手三针、足三针!运用足三里穴交替加“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和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牙痛等疑难痛症,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拨针即愈。
■ 足三里穴 (三里是强壮要穴,若要安,三足常不断。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来历针灸临床工作中,根据其对颈肩腰腿痛等痛症的确切疗效而提出命名的。
二、手三针、足三针各是哪几个穴位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1、间谷穴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
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17种病症。
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22种病症。
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两穴高得多。
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
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
2、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3、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其主治,《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