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因子与甲型肝炎病毒抗体IgM假阳性关系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16.11 KB
- 文档页数:3
甲型病毒性肝炎【概述】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呈全世界范围的分布,我国为高发区,其发病为各型肝炎的首位。
人感染HAV后可获持久的免疫力,预后良好。
【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和特异血清学诊断综合分析判断。
要注意发病季切、年龄及当地甲型肝炎流行情况,病前有无与甲型肝炎中层得密切接触史及个人、集体饮食卫生状况。
一般急性黄疸型肝炎诊断不难,但在黄疸前期易误为“感冒”、“急性胃肠炎”,应注意尿色加深呈深黄色是考虑本病的重要线索。
无黄疸型与亚临床型不易早期发现,常依靠肝功能及特异血清学检查作出诊断。
慢性肝炎一般不考虑甲型肝炎的诊断。
重型肝炎由甲型肝炎所致者很少见。
【治疗措施】治疗原则是:以适当休息、合理营养为主,选择性使用药物为辅。
应忌酒、防止过劳及避免应用损肝药物。
用药要掌握宜简不宜繁。
1.早期严格卧床休息最为重要,症状明显好转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原则,治疗至症状消失,隔离期满,肝功能正常可出院。
经1~3个月休息,逐步恢复工作。
2.饮食以合乎患者口味,易消化的清淡食物为宜。
应含多种维生素,有足够的热量及适量的蛋白质,脂肪不宜限制过严。
3.如进食少或有呕吐者,应用10%葡萄糖液1000~1500ml加入维生素C3g、肝太乐400mg、普通胰岛素8~16U,静脉滴注,每日1次。
也可加入能量合剂及10%氯化钾。
热重者可用菌陈胃苓汤加减;湿热并重者用菌陈蒿汤和胃苓合方加减;肝气郁结者用逍遥散;脾虚湿困者用平胃散。
有主张黄疸深者重用赤芍有效。
一般急性肝炎可治愈。
【病原学】在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HAV为RNA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原认为归肠道病毒72型,现认为应另列一属(肝病毒属)。
因HAV具有以下特点:①嗜肝性;②细胞培养周期长,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③病毒位于细胞内,很少释放至细胞外;④耐热,60℃1小进仍有传染性。
HAV-RNA 基因组只含38%鸟嘌呤和腺嘌呤核苷酸,远低于其他肠道病毒。
ELISA实验1. ELISA的原理ELISA的基础是抗原或抗体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体的酶标记。
结合在固相载体表⾯的抗原或抗体仍保持其免疫学活性,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既保留其免疫学活性,⼜保留酶的活性。
在测定时,受检标本(测定其中的抗体或抗原)与固相载体表⾯的抗原或抗体起反应。
⽤洗涤的⽅法使固相载体上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与液体中的其他物质分开。
再加⼊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也通过反应⽽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此时固相上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呈⼀定的⽐例。
加⼊酶反应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为有⾊产物,产物的量与标本中受检物质的量直接相关,故可根据呈⾊的深浅进⾏定性或定量分析。
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间接地放⼤了免疫反应的结果,使测定⽅法达到很⾼的敏感度。
2. ELISA的类型实验耗材:酶标板、Tips头。
ELISA可⽤于测定抗原,也可⽤于测定抗体。
在这种测定⽅法中有三个必要的试剂:(1)固相的抗菌素原或抗体,即"免疫吸附剂"(immunosorbent);(2)酶标记的抗原或抗体,称为"结合物"(conjugate);(3)酶反应的底物。
根据试剂的来源和标本的情况以及检测的具体条件,可设计出各种不同类型的检测⽅法。
⽤于临床检验的ELISA主要有以下⼏种类型:2.2.1 双抗体夹⼼法测抗原双抗体夹⼼法是检测抗原最常⽤的⽅法,操作步骤如下:1)将特异性抗体与固相载体联结,形成固相抗体。
洗涤除去未结合的抗体及杂质。
2)加受检标本,保温反应。
标本中的抗原与固相抗体结合,形成固相抗原抗体复合物。
洗涤除去其他未结合物质。
3)加酶标抗体,保温反应。
固相免疫复合物上的抗原与酶标抗体结合。
彻底洗涤未结合的酶标抗体。
此时固相载体上带有的酶量与标本中受检抗原的量相关。
4)加底物显⾊。
固相上的酶催化底物成为有⾊产物。
通过⽐⾊,测知标本中抗原的量。
在临床检验中,此法适⽤于检验各种蛋⽩质等⼤分⼦抗原,例如HBsAg、HBeAg、AFP、hCG等。
IgM-RF、IgG-RF、IgA-RF及抗CCP检测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研究摘要】目的:观察研究3种类风湿因子IgM-RF、IgG-RF、IgA-RF及抗CCP检测对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价值。
方法:选取在我院治疗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100例(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作为甲组,选取同期其他结缔组织疾病患者(80例)作为乙组以及正常体检者(76例)作为丙组,均进行IgM-RF、IgG-RF、IgA-RF及抗CCP的检测,对其检测结果进行观察分析。
结果:甲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IgM-RF、IgG-RF、IgA-RF及抗CCP检测后的阳性率分别为91.00%、37.00%、86.00%、79.00%,均显著高于乙组和丙组,P<0.05;甲组患者血清3种RF以及抗CCP的浓度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
结论:IgM-RF、IgG-RF、IgA-RF及抗CCP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较高,值得广泛推广。
【关键词】类风湿因子;类风湿性关节炎;抗CCP【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055-03IgM - RF - RF, IgG, IgA - RF and anti CCP testing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Abstract】To study the value of 3 kinds of rheumatoid factor IgM-RF, IgG-RF, IgA-RF and anti CCP test in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Methods In 100 cases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June 2015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as the first group, other patients with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80 cases) as group B and normal controls (n = 76) as group C, IgM-RF, IgG-RF and IgA-RF were performed and anti CCP detection.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n the detection results. Results The group of patients with rheumatoid arthritis IgM-RF, IgG-RF, IgA-RF andanti CCP positive rate of detection were 91%, 37%, 86%, 79%,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B and group C, the P value is less than 0.05; the 3 kinds of RF and serum concentrations of anti CCP were higher than the other two groups, P less than 0.05. Conclusion IgM-RF, IgG-RF, IgA-RF and anti CCP test for the diagno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is higher,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widely .【Key words】Rheumatoid factor; Rheumatoid arthritis; Anti CCP在临床中,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多发于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1]。
ELISA实验假阴性假阳性的原因分析ELISA 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一种常用的固相酶免疫测定方法,在临床检验中除正常反应外,有时常可见到一些错误结果(即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引起 ELISA 测定错误结果的原因主要有:①标本因素;②试剂因素;③操作因素。
标本因素血清是最常用的 ELISA 标本,血浆一般可视为与血清同等的标本,标本引起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主要是干扰性物质所致,分为内源性物质和外源性物质两种。
一、内源性物质有人认为大约 40%的人血清标本中含有非特异性干扰物质,可以不同程度影响检测结果。
常见的干扰物质有:类风湿因子、补体、嗜异性抗体、嗜靶抗原自身抗体、医源性诱导的抗鼠Ig (s) 抗体、交叉反应物质和其它物质等。
1、类风湿因子人血清中 IgM、IgG 型类风湿因子(RF)可以与 ELISA 系统中的捕获抗体及酶标记二抗的 FC 段直接结合,从而导致假阳性。
2、补体ELISA 系统中固相一抗和标记二抗过程中,抗体分子发生变构,其 FC 段的补体 C1q 分子结合位点被暴露出来,使 C1q可以将二者连接起来,从而造成假阳性。
3、嗜异性抗体人类血清中含有能与啮齿类动物(如鼠等)Ig (s) 结合的天然嗜异性抗体,可将 ELISA系统中一抗和二抗连接起来,也能造成假阳性。
4、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胰岛素等嗜靶抗原的自身抗体,有时能与靶抗原结合形成复合物,在 ELISA 方法中均可干扰抗原抗体测定结果。
5、医源性诱导的抗鼠 Ig (s) 抗体临床开展的用鼠源性 CD3等单克隆抗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鼠源性抗体的影像诊断及靶向治疗等新技术,均有可能使这些病人体内产生抗鼠抗体;另外,被鼠等啮齿类动物咬伤的病人体内也可以产生抗鼠 Ig (s) 抗体。
这些病人 ELISA测定时均可产生假阳性。
6、交叉反应物质类地高辛、类 AFP 样物质等,是与靶抗原有交叉反应的物质。
在用多抗测定抗原时对测定结果影响不大,但在用单克隆抗体测定抗原时,如果交叉抗原决定簇正好是所用单克隆抗体相对应的靶决定簇时,也会出现假阳性结果。
类风湿因子对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的影响张海军【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对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影响.方法:对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的148例类风湿因子(RF)含量在500.00~ 8680.00 IU/ML(RF正常参考值< 20.00 IU/ML)之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血清标本用金标法进行验证,并用化学发光仪微粒子捕捉免疫发光法(MEIA)定量检测HBsAg的含量,以确认因为类风湿因子的影响而导致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出现假阳性结果的情况.结果:148例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阳性的类风湿因子含量在500.00~8680.00 IU/ML之间的血清标本,其中127例为真阳性,真阳性率为85.8% (127/148);21例为假阳性,假阳性率为14.2% (21/148).结论:类风湿因子对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有一定的干扰影响,可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临床检测时应引起高度注意,避免错报误诊.【期刊名称】《内蒙古医学杂志》【年(卷),期】2013(045)003【总页数】3页(P295-297)【关键词】类风湿因子;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酶联免疫法;假阳性【作者】张海军【作者单位】赤峰市第二医院检验科,内蒙古赤峰0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R512.6+2乙型肝炎是目前已确认的病毒性肝炎中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肝炎。
我国是乙肝大国,临床上常用酶联免疫(ELISA)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来辅助诊断。
但影响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的因素较多。
本文对类风湿因子能否干扰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的情况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来我院门诊和住院就医的用酶联免疫法检测HBsAg,结果为阳性的148例类风湿因子(RF)含量在500.00~8 680.00 IU/M L(RF正常参考值<20.00 IU/ML)之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空腹血清标本。
类风湿因子与乙肝和乙肝表面抗体关系的研究梁海琦【期刊名称】《《临床医药实践》》【年(卷),期】2017(026)011【总页数】3页(P814-816)【关键词】类风湿因子;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 研究【作者】梁海琦【作者单位】赣州市立医院江西赣州34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65类风湿因子(RF)是细菌、病毒等感染性因子长期存在于患者体内进而引起机体免疫激活而产生的以人变性免疫球蛋白(变性IgG)为目标抗原的一种自身抗体,目前医学上将其分为IgM、IgA、IgG、IgD、IgE五型,其血清检测阳性多见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SLE)等类风湿性疾病和慢性乙型肝炎、流行性感冒等非类风湿性疾病。
乙肝是由乙型嗜肝性病毒(HBV)通过母婴、血液、性传播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以人体肝脏发生炎性病变为主,严重时可引起机体多处器官不同程度损害,其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国。
研究表明,包括乙型肝炎病毒在内的多种嗜肝性病毒均可以诱发机体产生大量的自身抗体,类风湿因子则为所产生抗体之一[1-2]。
临床检测慢性乙肝病毒时假阳性的出现与类风湿因子高滴度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
故本文主要讨论类风湿因子与乙肝和乙肝表面病毒之间的关系。
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3月—2107年3月门诊及住院进行乙肝两对半检查确诊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患者100 例(观察组),并选取健康者80 例(对照组)[乙肝两对半也称乙肝五项,即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和病毒核心抗体IgG(抗-HBc IgG)共5项]。
观察组中男61 例,女39 例,年龄14~83 岁;对照组中,男49 例,女31 例,年龄14~82 岁。
以上患者经检查均无其他嗜肝性病毒或细菌感染,且无其他系统性疾病。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gt;0.05),具有可比性。
类风湿因子对ELISA法测定抗-HCV的干扰苏丽;候颖辉;纪亚荣【期刊名称】《黑龙江医学》【年(卷),期】2001(025)011【摘要】@@ 目前,临床诊断丙型肝炎主要是ELISA法测定血清中的抗-HCV抗体.以往的一些文章报道了类风湿因子(RF)对某些ELISA法检测抗体试验的影响较大,实验中RF与包被抗压中某些不纯物质结合,加入酶标抗体后,RF与抗体的Fe段结合,从而导致了假阳性的结果.同时也有报道在病毒性肝炎患者中,RF的检出率明显偏高,本文探讨了RF对ELISA检测抗-HCV实验的干扰.rn1 材料和方法rn1.1 试剂rn1.1.1 ELISA法测定-HCV试剂盒(沈阳市惠民医药研究所)rn1.1.2 类风湿因子胶乳液试剂(上海医学化验所)rn1.2 标本rn1.2.1 29例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rn1.2.2 5例经临床确诊的丙型肝炎患者血清.rn1.3 方法rn1.3.1 RF的测定: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在1min内出现明显凝集颗粒者为阳性.【总页数】1页(P880)【作者】苏丽;候颖辉;纪亚荣【作者单位】海伦市第二人民医院,;哈尔滨第一工具厂医院,;讷河市镇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相关文献】1.献血前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的价值分析 [J], 郭宏2.ELISA检测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的结果分析 [J], 黄水荣3.ELISA检测血清HBsAg、抗-HCV、抗-TP、抗-HIV灰区设定的探讨 [J], 李媛;谭艳4.输血前ELISA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及抗-TP的价值分析 [J], 肖婕;彭心华;余艳婷5.类风湿因子在ELISA法检测抗-HIV中的干扰 [J], 王彩凤;刘炜;刘力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风湿因子对免疫测定干扰的研究进展谢良才;刘天春(综述);范文;许蓉(审校)【摘要】类风湿因子(RF)可以在免疫测定中产生干扰,具有与免疫球蛋白(Ig)G Fc段结合的特点。
RF与试剂中的抗体结合,可造成测定的结果呈假阳性或假阴性。
近来,随着免疫测定的普及和发展,RF对免疫测定的干扰现象不断被发现,并逐渐引起临床实验室的重视,但研究多限于个例分析。
该文主要就RF对免疫测定的干扰机制、干扰的常见项目及消除RF干扰的方法进行综述。
%Rheumatoid factor ( RF) can generate interference in the immunoassay,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inding with immunoglobulin( Ig) G Fc segment. RF binding with antibody for reagents in immunoas-say can cause false positive or false negative.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mmunoassay,the RF interference on immune continues to be discovered,and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clinical laboratory, but mostly limited to case analysis. Here isto make a review of the interference mechanism of RF,interfer-ence test items and how to eliminate RF interference.【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5(000)019【总页数】3页(P3495-3497)【关键词】类风湿因子;免疫测定;干扰【作者】谢良才;刘天春(综述);范文;许蓉(审校)【作者单位】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湖北荆州434000;长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外科,湖北荆州43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6.6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自身抗体,常作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1],但同样出现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2-3]、感染性疾病[3-4],甚至健康人血液中[5]。
类风湿因子对致畸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的干扰观察张玲英;邱练芬;叶长宁;洪华;王智斌;谭太昌;袁红;颜小平【期刊名称】《检验医学与临床》【年(卷),期】2008(5)7【摘要】目的探讨类风湿因子(RF)对一组致畸病原体免疫球蛋白M(TORCH-IgM)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89份RF阳性血清先用捕获法进行TORCH-IgM抗体检测,然后将所得阳性标本用变性IgG中和,再稀释标本.将这两种方法处理后的标本再进行TORCH-IgM抗体检测.结果 (1)89份RF阳性血清检出弓形虫IgM抗体(抗-TOX-IgM)8份(9.0%),巨细胞病毒IgM抗体(抗-CMV-IgM)3份(3.4%),风疹病毒IgM 抗体(抗-RUV-IgM)1份(1.1%),单纯疱疹病毒IgM抗体(抗-HSV-IgM)2份(2.2%).(2)阳性标本被不同剂量变性IgG中和后,除1例TOX-IgM和CMV-IgM仍为阳性不被中和,标本被稀释到1∶1 600 TOX-IgM和CMV-IgM仍为阳性外,其余标本在被中和及稀释后TORCH-IgM检测均转为阴性.变性IgG用量和标本的稀释度与RF值有相关性(r=0.921、0.921,P<0.05).结论RF对TOX、CMV、RUV、HSV IgM抗体检测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扰,对TOX-IgM的干扰最明显;TORCH-IgM 抗体检测阳性标本用变性IgG中和时应考虑RF值.【总页数】3页(P388-390)【作者】张玲英;邱练芬;叶长宁;洪华;王智斌;谭太昌;袁红;颜小平【作者单位】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四川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成都,610072;川北医学院检验系,四川南充【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3;R446.6【相关文献】1.类风湿因子在ELISA法检测丁型肝炎IgM抗体中干扰的观察 [J], 梁淑慧;朱海龙;黎国政;陈小红;麦浪2.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的干扰因素3例探讨 [J], 钟丽;陈华根;宋强3.ELISA法检测弓形体IgM抗体中类风湿因子的干扰观察 [J], 李梓慧;何宗富4.抗TORCH-IgM型抗体检测中类风湿因子RF清除的实验研究 [J], 黄镇华;况二胜;温淑娟;何祥旺;刘剑雄5.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及其干扰因素探讨 [J], 江云川;龚丽坤;高卫;杨婷;沈蓝;张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类风湿因子对乙肝酶免试剂的干扰及处理方法郭兰英;万卷芳【期刊名称】《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0(035)006【摘要】@@类风湿因子(RF)广泛存在于健康人群及类风湿患者中,其类型很多,主要有IgG、IgM,它对乙肝酶免试剂特别是E系统有很大的干扰,易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的现象,对乙肝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有很大的影响,作者在工作中总结了一些方法,对消除RF因子的干扰有明显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抗HBe-]IgG多抗血清,从血源中筛选。
抗HBe-IgG单抗腹水,由本单位细胞室提供。
辣根过氧化物酶(Sigma公司)。
26份类风湿因子阳性的血清标本,由洛阳中心医院提供。
1.2 方法1.2.1 变性IgG亲合层析柱的制备:取正常人血浆50ml,用饱和硫酸铵50ml,盐析和阴离子层析方法提取人IgG,浓缩至10g/L,置63℃加热20min,过SephadexG-200层析柱,用0.01mol/L PBS洗脱后,收集第一蛋白峰,测定蛋白质量浓度为8g/L。
1.2.2 抗HBe-IgG多抗血清的纯化:取抗HBe-IgG多抗血清50ml,采用硫酸铵沉淀基因离子交换色谱层析纯化抗HBe-Igg,得蛋白质量浓度7g/L,过变性IgG层析柱,收集,测定。
【总页数】2页(P559-560)【作者】郭兰英;万卷芳【作者单位】洛阳华美生物工程公司洛阳 471003;洛阳中心医院特检中心洛阳471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12.620.4【相关文献】1.肝酶安胶囊中五味子乙素的含量测定 [J], 童学飞;胡耀斐2.无气味的4,4-二乙硫/苄硫基-3-烯-2-丁酮作乙/苄硫醇替代试剂的无溶剂缩硫醛/酮化反应 [J], 赵辉;于海丰;林春3.国产乙肝酶免试剂盒的质量评价 [J], 赵莉华;常缨;杨凤霞;孙晓红4.释契丹语“迤逦免”和“乙林免” [J],5.消除RBC对酶免分析仪测定干扰的试剂选择和应用 [J], 陈新瑞;唐玲丽;杨一芬;唐亚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Elisa的原理及操作、注意事项一、ELISA基础知识ELISA是一种免疫测定。
免疫测定(immunoassay,IA)是应用免疫学技术测定标本的方法。
在临床检验中主要通过抗原抗体反应检测体液中的抗体或抗原性物质。
1. 抗原抗原是能在机体中引起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物质。
抗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引起细胞免疫。
在免疫测定中,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的物质。
能在机体中引起抗体产生的抗原多为分子量大于5000的蛋白质,例如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甲胎蛋白(AFP)等。
小分子化合物在与大分子蛋白质结合后能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称为半抗原(hapten)。
例如某些激素、药物等。
抗原的反应性取决于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或称为表位(epitope)。
一个抗原分子可带有不同的决定簇,例如中可带有等决定簇。
2 抗体2.1 抗体的结构抗体是能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
Ig分五类,即IgG、IgA、IgM、IgD和IgE。
与免疫测定有关的Ig主要为IgG和IgM。
Ig由两个轻链(L)和两个重链(H)的单体组成。
Ig的轻链是相同的,有κ(kappa)和λ(Lambda)两种型别。
五类Ig的重链结构不同,这决定了它们的抗原性也不同。
IgG和IgM的重链分别称为γ(gamma)链和μ(mu)链。
IgG的结构见图。
① 木瓜酶裂解部位② 胃蛋白酶裂解部位重链和轻链的N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因各种抗体而异,称为可变区,分别用VH和VL表示。
两者构成抗体的抗原结合部位,只与相应的抗原决定簇匹配,发生特异性结合(见图),是抗体专一性结合抗原的结构基础。
IgG可被木瓜蛋白酶分解为三个区段,其中两个相同的区段称抗原结合片段(Fab)。
每个Fab都保存结合抗原的能力,但只有一个抗原结合位点,是单价的,与抗原结合后不出现凝集或沉淀。
另一区段称Fc段,无抗体活性,但具有IgG特有的抗原性。
类风湿因子对甲肝抗体检测的影响
张萧
【期刊名称】《辽宁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26)004
【摘要】甲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类粪口传播的传染病,目前应用ELISA捕获法检测抗HAV-IgM抗体,实验结果假阳性率偏高,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类风湿因子对该实验影响最大,为此我们选择甲肝病人、部分类风湿性疾病病人和正常体检者,并采用不同的检测方法以研究其影响因素。
【总页数】2页(P73-74)
【作者】张萧
【作者单位】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检验科,辽宁,葫芦岛,125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9.65
【相关文献】
1.类风湿因子阳性血清对酶免法丙肝抗体检测结果影响分析 [J], 王虹
2.类风湿因子、抗核周因子、抗核抗体检测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意义 [J], 李华丽
3.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和抗 RA33抗体检测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价值 [J], 张福蓉;凡瞿明
4.类风湿因子及其浓度对甲肝、丙肝IgM抗体的影响 [J], 刘松坚;徐云峰
5.小学生甲肝抗体检测和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应答 [J], 喻德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HAVIgM与类风湿因子检测及探讨周炳华
【期刊名称】《实用医技杂志》
【年(卷),期】1998(005)010
【摘要】@@ 检测病人血清中HAV-IgM抗体这是目前诊断甲型肝炎最可靠最灵敏的方法,患者于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HAV-IgM抗体,该特异性抗体主要有两种,即IgM和IgG型的抗-HAV,HAV-IgM抗体在急性甲肝感染时出现较早上升较快,高峰滴度较高、持续时间较短.故凡HAV-IgM抗体阳性特别是滴度较高(>10-3)时常提示为急性HAV感染或复发[1].我们在检测甲型肝炎病毒IgM抗体时发现大多数甲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类风湿因子(RF)常干扰HAV-IgM抗体的检测,导致假阳性结果.为此通过对甲型肝炎患者RF检测试图了解RF与肝功能以及RF对抗-HAVIgM检测等的影响.
【总页数】1页(P725)
【作者】周炳华
【作者单位】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83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
【相关文献】
1.类风湿因子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甲型肝炎 IgM 的影响探讨 [J], 胡慧琼;刘斌;王红;吴增辉
2.抗—HAVIgM滴度与甲型肝炎之诊断 [J], 王立秋;皇甫玉珊
3.补体对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类风湿因子定量检测的影响 [J], 张海谱;张智慧;谢晓民
4.甲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抗-HAVIgM与类风湿因子检测及探讨 [J], 周炳华;周梅;马超;王世松
5.抗体捕获法检测唾液抗-HAVIgM及其对急性甲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价值 [J], 杨慧武;白雁平;貌盼勇;文木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