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巴赫《意大利协奏曲》
- 格式:pdf
- 大小:1021.17 KB
- 文档页数:1
巴赫钢琴作品演奏艺术浅析
李玉春
【期刊名称】《黄河之声》
【年(卷),期】2010(0)21
【摘要】巴赫的音乐作品形式严谨,有很强的逻辑性、哲理性,表现出庄重富有内涵的乐思。
这使他的音乐作品在演奏上具有独特的风格,本文从演奏风格、力度、指触、指法、踏板几个方面分析其艺术特点。
【总页数】2页(P33-34)
【关键词】巴赫;钢琴;演奏风格
【作者】李玉春
【作者单位】南通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24.1
【相关文献】
1.如何演奏钢琴巴赫作品——以《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为例 [J], 刘苑
2.论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其演奏 [J], 金英
3.浅析巴赫钢琴复调作品的演奏特点 [J], 陈凯琪
4.浅论巴赫《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的演奏艺术兼论巴赫钢琴作品的演奏风格 [J], 尹松
5.浅析巴洛克时期复调钢琴作品的演奏──以巴赫赋格曲为例 [J], 李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巴赫《意大利协奏曲》风格与演奏探讨作者:郑爽来源:《当代音乐(上旬刊)》2016年第04期[摘要]巴赫是一位著作等身的伟大德国作曲家,《意大利协奏曲》无疑是作曲大师巴赫献给世界的“独特的绝作”。
《意大利协奏曲》作曲技巧的精湛和思想内涵的丰富都超越了前人,是作曲史上一次伟大的跳跃。
独奏协奏曲这一体裁使钢琴这一乐器化身为一座秘密花园,展现出了丰富的全奏音响和富于变化的独奏旋律之间的对比和对立感,创造出钢琴演奏巨大的生命力,使音乐充满了阳光的味道和活力,为世界音乐的进一步展开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关键词]巴赫;钢琴演奏;《意大利协奏曲》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04-0075-02巴赫: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是欧洲巴洛克时期的最后一位音乐大师,是“西方近代音乐之父”,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意大利协奏曲》创作于1735年,是一首为键盘乐器所创作的作品,这首音乐协奏曲带有明显的意大利音乐风格,充满了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与法国序曲构成了一首跨地域性的作品,是巴洛克时期协奏曲创作的一大突破。
给热爱音乐的人带来了一片心灵的港湾,使其得以在此快乐地畅游。
在这个器乐协奏曲非常盛行的时代,巴赫在对意大利浓烈的兴趣驱使下,全方位地了解了千姿百态、意趣盎然的意大利音乐,各种新颖的音乐表现形式也给巴赫带来了独特的灵感。
在以前对这方面尝试的经验指导下,他把维瓦尔第的协奏曲进行了再创造,为其注入自己崭新的理解。
重新改变为管风琴或羽管键琴的音乐语言。
给人耳目一新的音乐感受。
《意大利协奏曲》充满了意大利趣味,那么我们要首先了解什么是“意大利趣味”,想了解一个音乐的风格形式就离不开创作者所处的时代。
巴洛克时代的人们经济富裕,文化繁荣昌盛,人们充满了活力和求知欲。
人们追求繁华,追求各种精美的修饰,华丽的风格。
意大利协奏曲
《意大利协奏曲》是古典音乐的珍宝,现在仍深受许多乐迷的喜爱。
它出现于18世纪末期的意大利,是一种以单簧管为主要乐器的
流派,具有活泼、热情、活跃的特点。
意大利协奏曲最初是由意大利音乐家所创作,但很快就被欧洲大多数国家和殖民地所采用。
它彰显了西洋音乐的活力和丰富性,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古典音乐经典中的佼佼者。
意大利协奏曲有许多特点,在单簧管和古典乐队中,它更加凸显出自己的特色。
它精致而细腻,声音丰满而婉转,令人回味无穷。
它表现了一种自由而热情的气氛,鼓励现场演奏者使用各种动态和变化,使曲调更加美妙。
意大利协奏曲聘请了许多优秀的作曲家,比如,多明戈罗兹、拉西亚尼和柴可夫斯基等,他们创作的协奏曲沉浸在激情的乐句和节奏的游弋中,表达出真情实意,给听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意大利协奏曲受到许多后世作曲家的影响,在他们的创作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力。
比如,巴赫的《贝多芬协奏曲》受到意大利协奏曲的薰陶,他的作品也充满了自由而热情的情感,融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它们更加有趣、多样化,被许多乐迷所喜爱。
总之,意大利协奏曲是一部重要的古典音乐经典,它的精彩绝伦,迷人的旋律,活泼的节奏,以及充满热情的情感,使它很容易被听者所接受。
它不仅是一种音乐,更是一种精神,充满快乐,温暖,使观众们在音乐中享受放松、愉悦的感受,将带领他们进入宽阔的古典音
乐世界。
浅析巴赫《勃兰登堡协奏曲》的艺术价值作者:杨铭来源:《黄河之声》2020年第12期摘要:巴赫,巴洛克时期著名作曲家。
他擅长使用复调来诠释作品,创作了大量的高品质乐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所创作的众多管弦乐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其中一共包含六首作品。
每一首作品的配器都不同,极其灵活。
这部作品完美的展现了巴赫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研究价值,本文通过对《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等方面的论述,来探究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协奏曲;作品分析;巴赫巴赫的名字在德语里是小溪的意思,但他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文化方面所做出的贡献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就如同莱茵河那样气势磅礴、一泻千里。
巴赫的创作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最崇高的境界,他对宗教信仰的歌颂与敬畏无时不刻地在他的音乐中所体现。
歌德曾这样评价过巴赫:“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巴赫的音乐往往带给人一种宁静、安逸的感觉,让人能够回归自己的灵魂深处,向人们展现了美好又单纯的心灵家园。
一、《勃兰登堡协奏曲》的刨作背景巴赫的创作体裁广泛,其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代,分别是魏玛时代、科滕时代以及莱比锡时代。
其中,科滕时代可以说是巴赫创作的高峰期,而《勃兰登堡协奏曲》也是在这个阶段所完成的。
巴赫于1717年来到科滕并担任宫廷乐长,应勃兰登堡侯爵之约,巴赫创作了一套6首题为《为几件乐器而写的协奏曲》曲集,后来被称为《勃兰登堡协奏曲》。
这部作品风格华丽、明朗且具有宫廷气息。
二、《勃兰登堡协奏曲》的音乐结构以及特点在《勃兰登堡协奏曲》这部作品中的六首协奏曲配器十分灵活多变,而且每一首都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
其中第一、二、五首是由一小组乐器和乐队协奏的大协奏曲,第四首是由小提琴和弦乐队外加两支长笛所组成的协奏曲,第三首和第六首没有划分独奏的乐器,只是为弦乐队创作的乐曲。
论意大利协奏风格对巴赫的影响
意大利协奏风格对巴赫在音乐创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巴洛克时期,音乐已不再定型于宗教音乐,而是更多地用于表达情感和表现技巧。
意大利协奏曲中的轻快、欢快的节奏以及灵活的旋律结构深深地吸引了巴赫,他开始将这种风格融入到自己的音乐创作中。
以巴赫最著名的作品《巴赫夜曲》为例,这首作品就充分体现了意大利协奏风格的影响,其轻灵的旋律和动听的和声都源自于意大利协奏曲的风格。
意大利协奏风格对巴赫在演奏技巧上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意大利协奏风格的音乐注重技巧和速度,对器乐演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使得巴赫在演奏技巧上有了更多的探索和实践,使其演奏技巧更加丰富和精湛。
巴赫的《小提琴协奏曲》和《钢琴协奏曲》等作品便很好地展现了他在演奏技巧上的突破和创新。
意大利协奏风格也对巴赫在音乐结构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意大利协奏风格以其轻快的旋律和谐的和声在当时深受欢迎,这对巴赫的音乐创作结构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巴赫在创作时也广泛地使用了意大利协奏曲的音乐结构形式,例如复调对位法和对位法的运用,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和谐美妙。
意大利协奏风格对巴赫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音乐创作、演奏技巧和音乐结构等各个方面。
巴赫对意大利协奏风格的领悟和借鉴,为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提供了更多的灵感和素材,使得他的音乐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
意大利协奏风格的影响对巴赫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技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得他成为了巴洛克音乐时期最杰出的音乐家之一。
HUANGZHONGDALV It钟大吕协奏曲对话原则的“二元性”转“一元性”----谈巴赫《意大利协奏曲》■资明伟广西艺术学院〔摘要〕协奏曲是经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威尼斯乐派“双重合唱”的形式演变至17世纪巴洛克时期形成的一种器乐演奏体裁。
这也就表明了协奏曲这一体裁具有对话原则的“协同合作、对抗竞争”的“二元性”特征。
巴洛克时期所产生的乐队协奏曲、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三种表现形式都具有"二元性”。
而巴赫所创作的《意大利协奏曲》作为巴洛克时期的键盘乐代表作品,将协奏曲体裁的特征融合在独奏键盘作品中形成了史无前例的"一元性”键盘协奏曲。
〔关键词〕协奏曲对话原则;“二元性”;“一元性”;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二元性”的提出可追溯于协奏曲的“对话原贝!J”,“对话”一词源自约瑟夫•科尔曼所著的《协奏曲对话》(Concerto Conversations)书名。
对话一词也是对协奏曲的一种拟人话表述,指的是协奏曲作品中所包含的固有的音乐组织原则。
而“对话”这一词不仅仅是“独奏”与“协奏”所拥有的。
“独奏”(solo)—词无论从中文释义或英文释义上都解释为“单独一人演奏乐器”,而“重奏”组与“协奏”组之间也是存在于“二元性”。
巴洛克初期所出现的乐队协奏曲、大协奏曲演奏形式都是采用乐器组的对比竞奏或协同合作进行音乐的发展,而非单一乐器与乐队。
所以只要存在于“协同合作、对抗竞争”这个特征,那么协奏曲这一音乐体裁的表现形式都会具有对话原则。
虽然在当时“独奏”与“协奏”形式的独奏协奏曲已经存在,但并未像古典主义时期将协奏曲演奏形式确定为独奏协奏曲。
所以区分两者最好的表述应采用“主奏”与“协奏”最为适当。
对话原则的形成是根据协奏曲这一体裁的本身特性所产生。
协奏曲的产生源自于16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乐派“双重合唱”这一形式。
随着时间推移,协奏曲的表现形式发展也慢慢由人声转为纯器乐题材。
但无论如何发展,协奏曲的“对话”形式来展开音乐的方式是与生俱来的,而且也都贯穿协奏曲这一体裁发展的整个过程。
75音乐鉴赏浅析巴赫音乐作品《Partita 》第一套组曲摘 要】【《Partita》是巴洛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巴赫所创造的经典钢琴组曲,也是巴赫自认为最成熟的作品。
《Partita》共有六首组成,本文选取了 《Partita》第一套组曲,对其创作背景及演奏特点进行了分析。
关 键 词】【巴赫 《Partita》第一套组曲 演奏特点 作为巴洛克时期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巴赫一生中创造出了许多的经典音乐作品,他被世界上公认为钢琴协奏曲的奠基者。
《Partita》是巴赫所创造的第一套乐曲,也是他本人感觉最为成熟的一首作品。
相比于其它的钢琴组曲,《Partita》表现的更为繁杂和精美,在性格上也更具特点,它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键盘组曲音乐作品。
一、《Partita》的创作背景1685年3月31日,巴赫出生于德国美丽的中部城市爱森纳赫一个音乐世家中。
自小以来,巴赫就在父亲的启蒙下,学习了音乐知识并学会了拉小提琴。
1965年,巴赫的父母先后去世,此后便跟随哥哥生活。
1700年,巴赫迎来了音乐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被隆保的圣米歇尔学校选为童声合唱乐团歌手,此后巴赫先后在多个地方担任过小提琴师、管风琴师,并开始从事乐曲创作。
1923年,巴赫被位于德国莱比锡圣市的托马斯圣咏学校任命为乐长。
莱比锡市当时是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这里巴赫接触了全新的音乐风格,他从未看到过如此特别的音乐,立即就对这里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比以往表现出了更大的热情,倍加努力进行世俗性音乐作品创作,并经常在重要场合演奏或指挥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
1923年至1926年,巴赫陆续完成了《Partita》这部德国组合曲创作。
在意大利语中,“Partita”具有“组曲”的意思。
《Partita》是巴赫所创作的一套世俗性的键盘音乐作曲,具有非常鲜明的意大利风格。
事实上,存在世上的《partita》组合曲一共有7套,由于巴赫本人于1731年将第一套至第六套组曲和《b小调法国序曲》合编呈了《古钢琴练习曲集》第一卷,而降第七套组曲和《意大利协奏曲》合编成了《古钢琴练习曲集》第二卷,因此世界上通常所称的《partita》仅包括前面六套组合曲。
巴赫古钢琴作品
巴赫的古钢琴作品在音乐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其作品风格独特,技巧精湛,深受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
以下是一些巴赫的古钢琴作品:
1.《平均律钢琴曲集》
《平均律钢琴曲集》是巴赫创作的一部非常重要的古钢琴作品集,其中包含了24首钢琴曲。
这些曲目按照一定的调性排列,展现了巴赫对古钢琴技巧的掌握和运用。
2.《勃兰登堡协奏曲》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巴赫创作的一部大型古钢琴协奏曲,共有6首曲目。
这些曲目在音乐结构、技巧和情感表达方面都非常出色,被视为巴赫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3.《哥德堡变奏曲》
《哥德堡变奏曲》是巴赫创作的一部非常著名的古钢琴变奏曲,主题简单而优美,通过不同的变奏方式展现了古钢琴的技巧和表现力。
4.《意大利协奏曲》
《意大利协奏曲》是巴赫创作的一部古钢琴协奏曲,风格明快、华丽,展现了巴赫对古钢琴技巧的精湛掌握。
5.《法国组曲》
《法国组曲》是巴赫创作的一部古钢琴组曲,风格典雅、优美,展现了巴赫对古钢琴音乐的深刻理解。
浅析巴赫《意大利协奏曲》作者:万洋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05期摘要:J.S Bach,巴赫,西方巴洛克音乐时期的巨匠,被誉为“西方音乐之父”,著作等身,终生命运与宗教表里相依。
而他的为双层大键琴所作的意大利风格的《意大利协奏曲》却在众多宗教性作品里独具世俗性与主调性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从该作品的写作背景、手法及曲式结构上进行简单个人分析。
关键词:巴赫;协奏曲;《意大利协奏曲》;曲式结构一、Johann Sebastian Bach 约.塞.巴赫(1685-1750)J.S巴赫,18世纪初键盘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是西方音乐史上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也是钢琴艺术史上划时代的人物。
巴赫的古钢琴作品代表作有为学生练习手指而作的《十五首二声部创意曲集》和《十五首三声部创意曲集》,《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帕蒂塔》又称《德国组曲》(巴赫最成熟的作品之一),《平均律钢琴曲集》(被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是巴赫古钢琴音乐中的最高杰作),《d小调半音阶幻想曲与赋格》,《赋格的艺术》(巴赫最后的作品,是音乐家的“哲学著作”),还有接下来笔者要浅析的《意大利协奏曲》。
二、协奏曲协奏曲,这种独特的体裁最早在意大利形成,这一体裁有着无限的张力与扩展力,最初是由当时流行的三重奏鸣曲作为基础改进而来,最先出现的是大协奏曲,作曲家托列里用乐队里两组乐器来分工担任“主奏部”与“协奏部”,以此来替代原来三重奏鸣曲三声部中的两个高声部,增强了主奏与协奏两声部之间的强烈对比,这大胆的一步真正变成了音乐史上的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巴洛克时期的管弦协奏曲分为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对独奏协奏曲发展贡献最大的要数安东尼奥.卢奇奥.维瓦尔第(1678-1741),他创立了巴洛克式协奏曲的典范,后来的巴赫也深受这一风格的影响。
维瓦尔第对独奏协奏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确立了三个月长得曲式结构:回旋式快板—歌唱性慢板—舞曲风格快板。
巴赫三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作品被称为“西方音乐之父”的德国作曲家、键盘演奏家巴赫一生创作过许多优秀音乐作品,其作品体裁丰富,其声乐作品以宗教音乐为主,器乐作品则涵盖独奏曲、协奏曲、管弦乐合奏曲、重奏曲在内的各类体裁及其大量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巴赫的音乐生涯可以被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魏玛─阿恩塔特时期(1703~1707)米尔豪森―魏玛时期(1707~1717)克滕时期(1717~1723)莱比锡时期(1723~1750),然而他的优秀作品大都集中在后三个时期。
在米尔豪森―魏玛时期,巴赫创作的《管风琴小曲集》被认为是“整个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这部《管风琴小曲集》是巴赫的独有形式,因为它不同于以前的圣咏前奏曲的任何形态,巴赫以4分音符为基本时值,自由构想,副声部不以定旋律为模型,是自由、如歌的发展。
施魏策尔称副声部的特殊动机是“从圣咏歌词内容中诞生,又含丰富的诗意”,“把定旋律处理成了诗一般的清晰。
”克滕时期则是巴赫创作生涯的巅峰时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更是被瓦格纳称为“一切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协奏曲的第一乐章都是以活泼明快的气氛开始,是一种典型的社交音乐和当时这类音乐的标签,适用于任何仪式、庆典、宴会等场面。
第二乐章都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这里既有沉思、忧伤情绪又有充满诗意田园画卷。
变化多端、穿梭往来。
赋格曲就象延绵起伏的山脉、海浪一样错落有致,乐队中每个声部的个性都能被听到。
除此之外,这一时期其著名作品还有《大提琴独奏奏鸣曲》《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在巴比伦河边》《创意曲》等。
于生涯末期的莱比锡时期,其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意大利协奏曲》《约翰受难曲》《音乐的奉献》《戈尔德贝变奏曲》,其中著名的《意大利协奏曲》是第一部谱面标注如此明确的作品,它无论是在音乐的内涵、结构还是音色的运用上都有相当完美的表现与安排,使演奏者能够将双层键盘大键琴的技巧发挥得淋漓尽致。
Northern Music 89Appreciation and appreciation 品鉴与欣赏唯一例外的协奏曲——简析巴赫《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孟 晓 孙海音*(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德国伟大的作曲家、小提琴、管风琴、大键琴演奏家。
《意大利协奏曲》(Italian Concerto)是巴赫在1735年为双层大键琴而创作的一首独奏协奏曲。
本文将从《意大利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创作背景、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进行阐述。
根据自身的演奏体会表达个人的观点和看法,为喜爱巴赫及演奏这部作品的音乐爱好者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巴赫;独奏协奏曲;曲式分析;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山东省钢琴产业链纵横向多元化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JB18RA286);青岛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关于推进青岛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QDSKL180112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通讯作者一、创作背景简介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3—1750.7)生活在巴罗克晚期,这一时期的键盘器乐发展空前繁荣,意大利主调色彩浓重的音乐广为流传,涌现出许多包括巴赫在内的优秀演奏家和作曲家。
经过多年地深入研究,巴赫融合了意大利音乐与复调音乐不同的风格特点,以独奏与全奏的部分替代了主部与插部的关系,从而产生了这部完全不同于以往庄重风格的《意大利协奏曲》。
这是一首唯一例外的协奏曲,因为这首作品不会在乐团演出,只有在钢琴家的独奏会中能够听到,他是巴赫于1735年为巴罗克晚期流行的键盘器乐——双层大键琴而作,由单一键盘器乐演奏。
因为大键琴是拨弦乐器,音量小而且没有太大的强弱变化,为了得到强弱差别,巴赫产生了叠加键盘以区分强弱的想法,将作品按照协奏曲形式写成独奏和乐团全奏部分,虽然这部作品由全奏开始,接着独奏,再进入全奏,又回到独奏,事实上都是同一个人在同一架键盘器乐上进行演奏,但这种写作和演奏方式却得到了不一样的音响效果。
解析电影《沉静如海》中巴赫钢琴作品
电影《沉静如海》是2016年上映的中国剧情片,由焦晃执导,任素汐、秦昊、王景春主演。
该片讲述了一个女记者在一座偏远小岛上的经历,在探索男主角巴赫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巴赫钢琴作品在电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电影营造了独特的氛围,还通过
音乐的情绪表达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迷茫。
电影中使用的巴赫钢琴作品主要有以下几首:
1. G小调编曲版旋律:《意大利协奏曲》
这首曲子是巴赫的一首钢琴作品,以其欢快的旋律和复杂的技巧而闻名。
巴赫在电影
中用这首曲子来表达主人公内心的喜悦和渴望。
2. D大调编曲版旋律:《G大调咏叹调》
这是巴赫创作的一首旋律悠扬的钢琴作品,它展现了巴赫对音乐的深情厚意。
电影中
使用这首曲子,也是为了表现主人公渴望逃离尘世的愿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这些巴赫钢琴作品的选用,电影在表达主人公内心情感的也展现了导演对音乐的
品味与欣赏。
电影中还使用了其他巴赫钢琴作品,如《前奏曲与赋格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等。
这些作品不仅在电影中起到了情感表达的作用,还为电影增添了一种古典气息。
这些作品
也体现出了巴赫的音乐才华和对音乐的热爱。
电影《沉静如海》中的巴赫钢琴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表达方式,成功地为电影营造了独
特的氛围。
这些钢琴作品不仅展现了巴赫的音乐才华,还通过音乐的情感表达,生动地展
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与苦闷。
这些作品的运用不仅令人耳目一新,也使得电影更加具有
情感共鸣和艺术感染力。
钢琴曲《意大利协奏曲》听后感行万里路,买万里风情,能拥有这样生活品质的人并不多。
更多的,也许一年都走不出方圆几百公里的范围。
暂时没有条件走天涯,也不必灰心,能平静度过的每一天,都是最好的时光。
实际上,最美的生活就是散淡自适,无限接近艺术。
巴赫就是其中一位,据说终其一生,都没有走出方圆500公里,但并不妨碍其作品观照人类的灵魂。
《意大利协奏曲》这部作品的音乐手法与风俗性的音乐形象都十分接近当时明丽的意大利音乐﹐他的创作满足了当时宫廷对于意大利清新、优美的音乐作品的偏好。
与巴赫以往庄重稳健的风格不同,它给人感觉活泼、昂扬而不失柔情。
它拥有世俗性和主调性的特点,同时竭力在键盘上模拟意大利独奏协奏曲中独奏和全奏的对比。
意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是时候回来听巴赫这首《意大利协奏曲》了。
意大利有些什么东西令巴赫惊叹?巴赫的灵感来自意大利何方神圣?十三世纪以来,意大利一直是欧洲宗教中心与文化中心,格里高利圣咏是西方音乐的源头,精心培育和自由的学术氛围中,文艺复兴如火如荼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从音乐来说,声乐的圣咏、众赞歌、康塔塔、歌剧,器乐独立序曲、协奏曲,尤其是小提琴协奏曲,都是欧洲最发达的。
到了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音乐有两个突出的成就,一是歌剧诞生并迅速繁荣发展。
二是以小提琴为代表的弦乐占有突出的地位。
小提琴率先从歌剧中分出,成为纯器乐音乐的协奏曲形式,“大协奏曲”与小提琴协奏曲双峰并立。
意大利的音乐风格风靡欧洲各地。
任何大师并非生来就是神,天才如巴赫也是凡人,他必须从某种程度上“模仿作曲”起步。
巴赫模仿与忠实追随科莱利、维瓦尔第,恪守已定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结构形式的协奏曲规范,于1734年为羽管键琴创作了独奏作品《意大利协奏曲》,题名为“依意大利趣味的协奏曲”。
这部作品正像它的名字所说明的那样,与巴洛克时期的意大利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采用主调趣味与复调手法交替进行,注重器乐化的旋律进行,把协奏曲当中全奏与独奏的交替,清楚地用“f”“p”标注,表现一个人的协奏曲,键盘上的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