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本理论研究述评
- 格式:pdf
- 大小:234.29 KB
- 文档页数:3
人力资本理论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综述人力资本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发展,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该理论的发展历程、主要观点及其实践应用。
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的重要分支,自20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均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理论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对人力资本理论有一个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
本文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明确人力资本的内涵、特点及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回顾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该理论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及其背后的经济社会背景。
本文将重点梳理国内外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方面,将关注我国学者在人力资本理论方面的创新成果,分析我国人力资本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国外研究方面,将关注国际上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比较国内外研究的异同,探讨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国际接轨的可能性。
本文将展望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趋势,分析未来研究可能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人力资本与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关系。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及学者等提供有益的参考,推动人力资本理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实际应用。
二、人力资本理论概述人力资本理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方国家,其核心观点在于将人力视为一种资本,强调教育、培训、健康以及迁移等方面的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重要性。
该理论主张,通过投资于人的教育、技能提升和健康,可以显著提升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
与传统的物质资本投资相比,人力资本投资具有更高的回报率和长期效益。
这种投资包括教育投资、职业培训、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
人力资本的积累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人力资本的积累可以促进技术进步和创新,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
人力资本的收益分配问题。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与综述,旨在全面理解该理论的发展历程、核心观点及其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自20世纪60年代兴起以来,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释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首先回顾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和发展,然后详细阐述其核心观点和理论模型,接着分析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和影响,最后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客观评价,并探讨其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
通过本文的综述,读者可以对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起源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作为经济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起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期。
早在1776年,亚当·斯密在其经典之作《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劳动力技能和知识对于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这可以被视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初步萌芽。
斯密指出,工人技能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可以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推动国家财富的增长。
进入20世纪后,人力资本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其中,费雪在其《资本的性质和收入》一书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将其纳入经济分析框架中。
费雪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等方式形成的,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知识、技能、健康状况等非物质资本。
随后,舒尔茨和贝克尔等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
舒尔茨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一书中详细阐述了教育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质量的主要途径,通过教育投资可以显著提升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和创造力。
贝克尔则从微观角度出发,在其《人力资本》一书中分析了个人和家庭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的决策行为,为人力资本理论提供了微观基础。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崛起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人力资本理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
人力资本理论评析教育管理教育作为培养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评析,并探讨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概述人力资本理论是由人力资源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将人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视为一种资本,认为个体通过教育和培训所获得的技能和知识可以提高其生产力和收入水平。
人力资本的积累被视为个体投资的一部分,具有可量化的经济效益。
二、人力资本理论的评价1. 优势人力资本理论将个体的能力和知识作为一种资本视角进行分析,使人的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得到了充分的认可。
这一理论为个体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2. 不足人力资本理论过于强调经济效益,忽视了教育的综合性和文化价值。
人力资本理论将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就业和经济利益,并将教育的作用简单化为技能提升和收入增加,忽视了个体发展和社会责任等其他重要方面。
三、人力资本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1. 选用合适的教育模式人力资本理论提醒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个体优势,选用适合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置。
通过了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分配,可以提高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投入产出比。
2. 促进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实施教育管理的关键,人力资本理论提醒教育管理者要注重培养和选择高素质的教师。
通过提供良好的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激励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3. 强化教育评估和质量监控人力资本理论强调经济效益,要求对教育投入和产出进行评估和监控。
教育管理者可以借鉴人力资本理论,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通过数据分析和监测指标的设定,及时发现教育质量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四、结论人力资本理论对教育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但其强调经济效益的倾向也引起了一些争议。
在实际应用中,教育管理者应综合考虑教育的多维目标,如个体的发展、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等,合理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经济科学·1998年第4期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新发展述评刘 雯 唐绍欣(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250100) 60年代以前的西方发展经济学强调资本的作用,认为资本存量的规模,尤其是资本积累的快慢,是促进或限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新古典发展经济学批判了这种片面性的观点,作出了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决定性因素的分析。
以科斯(R.Coase)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重视制度因素,认为制度创新决定经济增长。
舒尔茨(T.W.Schultz)等人则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从劳动力要素的角度,探讨人在推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作用,认为提高人力资本水平是刺激经济增长、缩小收入差异的根本所在。
80所代以来,罗默(P.M.Romer)、卢卡斯(R.E.Lucas)等从新的角度分析了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提出了“新增长理论”。
深入研究人力资本理论对人口众多、资源稀缺和资金短缺的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有特殊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背景 6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不是偶然的。
战后,特别是50—60年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巨大改变。
如果不相应地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就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
战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实践也告诉人们,必须摒弃单纯重视物质资本,而忽视人力资本的传统观念和作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和日本的工厂、铁路、港口等物质资本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城市也都毁于战火之中。
战后,在外资援助下,这些国家的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其程度之快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
发展中国家战后也同样接受了大量国外的物资财政援助,但其经济发展速度却不尽人意。
同样利用外资,何以有如此不同之结果?发展经济学家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两类国家在人力资本上存在着重大差异。
西欧和日本在战火中毁坏的只是物质设备,而具有较高文化和技术技能的人力资源,虽有伤亡,但仍然存在,一旦有了大量物资可供利用,它们的经济就会很快地发展起来。
1.人力资本理论界说及其评价当代西方经济学认为,资本采用两种形式,即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
体现在物质形式方面的资本(即投入生产过程的厂房、机器、设备、资金等各种物质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为物力资本,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资本为人力资本。
一般说来,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等构成了人力资本。
换言之,体现于劳动者上的以其数量和质量形式表示的资本就是人力资本,该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促使国民收入明显增加。
A,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1)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第一,人力资本理论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说明这个问题,有三个具体理论观点。
其一,教育投资是一种生产性投资。
教育投资是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的一种生产性投资。
其二,提高人口质量的关键是教育投资。
其三,教育投资比物力投资更有利,会带来更多的利润。
(2)舒尔茨的主要观点第一,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
其主要原因有三个。
其一,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超过物力资本投资收益率。
其二,人力资本在各个生产要素之间发挥着相互替代和补充作用。
其三,具体数量化计算进一步证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第二,教育促进经济增长是通过提高人们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的具体方式实现的。
所谓处理不均衡状态的能力,是指人们对于经济条件的变化、更新所作出的反映,即人们根据经济条件的变化,重新考虑合理分配自己的各种资源,如财产、劳动、金钱及时间等。
舒尔茨称这种“分配能力”为处理不均衡能力。
这种能力的取得与提高,主要是由于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的作用。
这种“分配能力”可以带来“分配效益”,从而促进个人或社会的经济增长,增加个人和社会的经济收入。
第三,人类时间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有效地合理使用与分配时间的能力,也是人力资本的构成部分。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人力资本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情感等方面的资源。
据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庞特斯(Simon Kuznets)的说法:“人力资本是由教育、技能、健康和其他人力素质所组成。
”人力资本理论则强调一个人的劳动力价值会随着他或她的教育、技能和工作经验的提升而提高。
这篇文章将综述人力资本理论,并介绍一些相关研究。
人力资本理论的成立与发展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在1959年提出。
舒尔茨认为,教育和培训是人力资本的一种形式,可以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力和经济收入,并将其称作“教育投资”。
他认为,个体通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劳动力价值。
之后,经济学家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在1964年发表的《人力资本:一种理论分析》(Human Capital:A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一书中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人力投资包括教育和健康,这些投资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并增加收入。
他同时将个人的技能、能力和健康视作一种资产,可以被视作投资的一部分。
此后,人力资本理论开始应用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发展,成为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人力资本理论的原理和假设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原理是,个体的教育和工作经验可以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人力资本的基本假设包括:(1)投资与回报率:个体的教育和培训是一种投资,可以增加他们的劳动力价值和收入,与其他投资一样,教育投资也有一个回报率。
(2)技能的互补性:个体的教育和技能能够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力,增加其雇用和收入机会。
教育和技能之间存在的互补性意味着,不同技能的组合可能会产生更高的生产力,比单一技能更有价值。
(3)收入和教育水平之间的正向关系:教育水平与个体的劳动力价值和收入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人力资本理论综述人力资本理论是指将人力资源视为一种资本,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不断提高个体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从而提高个体的劳动生产力,进而增加国民经济的总体生产力和国民收入。
人力资本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并在后来由各国学者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内涵及其在当代经济社会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教育和技能培训在提高劳动者生产力中的重要作用。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通过不断学习和培训,劳动者可以适应经济结构的变化,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教育投资和技能培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教育是最佳的投资”这一基本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个体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体的投资行为对整体的影响。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取决于其劳动者的平均素质水平和技能水平。
而劳动者的素质水平和技能水平又取决于其个体的教育和培训投资。
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个体的投资行为对整体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个体的投资决策决定了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基本观点。
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经验视为一种资本,从而拓宽了资本概念。
传统的资本概念主要指的是生产资本和货币资本,而人力资本理论将劳动者的技能、知识和经验也视为一种资本,即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资本,它是具有较强的非物质性、非递减性、非市场交易性的特点,但同样可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拓展了对资本的理解,使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到了劳动者的价值和潜力。
人力资本理论在当代经济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随着知识经济和技术进步的发展,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各国政府和企业纷纷加大对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竞争力。
人力资本的概念也逐渐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发展的各个领域,成为衡量企业和个人竞争力的重要标准。
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本文讲述了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内容,供大家参考,接下来赶快仔细阅读下吧。
【摘要】文章对一些学者就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进而得出了相关结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的收益分配是人力资本的本质要求,收入分配理论的演进过程实质上是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两者之中,谁的谈判力强,谁在收入分配中就越具有发言权。
【关键词】人力资本理论; 研究综述; 分配理论一、人力资本定义的若干观点1960 年舒尔茨首次提出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但是关于人力资本的定义,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就是劳动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其代表人物是舒尔茨。
该定义是以人力资本的内容为出发点,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
第二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就是人们在教育、职业培训、健康、移民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其代表人物是贝克尔。
该定义是以人力资本的形成为出发点,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于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的货币和消费能力的投资。
第三种观点认为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该观点以李忠民为代表。
该定义突出人力资本内生的抽象性的一面,认为:人力资本属于价值范畴,是有意识投资的产物,能够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和财富的增进,应和非人力资本一样分享收益。
舒尔茨和贝克尔的人力资本定义是外因论、描述性的定义,而李忠民的定义则是内因论、抽象性的定义,都体现了人力资本的根本特征: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即人的体力和脑力,它在使用中可以作为获利的资本。
为此,认为人力资本就是指凝结在人体的体力和智力中所具有的劳动力价值的总和。
二、人力资本及其分配理论研究综述(一)国外的成果有关人力资本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
人力资本理论评述及其借鉴意义内容摘要:知识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趋势,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为适应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力资本理论应运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本文对本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概况作一简要回顾与评述,并分析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最后得出结论: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增长的真正源泉,我国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资力度,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剩余。
关键词:人力资本知识经济投资人力资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经济增长的因素是什么?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自由贸易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因,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逊(D·H·Rohertson)认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
诺克斯认为“国际贸易不仅是简单地把一定数量的资源加以最适当的配置的手段,它尤其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马克思也提出了内涵与外延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并揭示了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规律性。
新古典经济学家用生产函数方法分析了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并将技术进步因素从资本与劳动中分离出来,认为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理论与研究方法的不断演进,特别是宏观经济学的兴起和统计计量方法的不断成熟,人们更多地注意总投资、总收入、总储备与总消费这些总量的相互关系。
而通过对这些总量的分析发现:造成不同国家和地区以相同的实物投入而带来差额悬殊的收益增长的主要因素在于人力资源的质量与存量上的差异。
于是,人力资本便成了人们研究的焦点,人力资本理论也应运而行。
人力资本理论的历史回顾在人力资本的研究中,最具开创性的当数舒尔茨(Schultz)的人力资本理论和贝克尔(Becker)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1960年,舒尔茨在《人力资本的投资》的演说中指出,传统的古典经济学单纯从自然资源、土地和资金的角度出发,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
舒尔茨认为,二战以来,一些战败国如西德、日本以及一些自然资源贫乏的国家如瑞士、丹麦其经济都高速增长;而一些资源丰裕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不尽人意。
国内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人力资本理论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学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解释力。
随着改革开放,人力资本理论逐渐被介绍到国内,并渐渐被接受,其影响力不断增加,运用范围不断拓展。
本文把国内199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较全面的理论综述,内容主要包括人力资本的概念、产权,中国人力资本的现状和形式,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关系等几个方面。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大部分学者都接受了舒尔茨的人力资本定义,即人力资本是体现于人身体上的知识、能力和健康。
但有的学者对这个概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一是认为人力资本分初级和高级两个层次。
前者是指健康人的体力、经验、生产知识和技能。
后者是指人的天赋、才能和资源被发掘出来的潜能的集中体现——智慧(周坤,1997)。
二是认为人力资本具有不同的生产力形态,提出了异质型人力资本和同质型人力资本的概念。
前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中具有边际报酬递增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
后者是指在特定历史阶段牛具有边际报酬递减生产力形态的人力资本(丁栋虹,1999)。
三是从个人和群体角度来对其下定义,前者指存在于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后者指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每一个人体之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及健康等质量因素之整和(李建民,1999)。
二、人力资本的产权及其特性人力资本的产权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忽视产权的研究。
一批中国学者从理论的角度对人力资本的产权进行了研究。
主要有三种人力资本产权的定义。
1.把人力资本产权理解为人力资本所有权,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存在于人体之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等的所有权(李建民,1997)。
2.从产权角度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决定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否拥有所有权,即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张维迎)。
3.从产权的可交易性和合约性来理解,认为人力资本产权是市场交易过程中人力资本所有权及其派生的使用权、支配权和收益权等一系列权利的总称,是制约人们行使这些权利的规则,本质上是人们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反应(黄乾,20XX)。
中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文献述评摘要:农村人力资本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我国农村人力资本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许多值得借鉴的观点和结论。
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关于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类,指出当前国内对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人力资本的科学内涵;农村人力资本的开发、提升、培育和形成机制;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和特征;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问题;农村人力资本与就业和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村人力资本与家庭收入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等6个方面,在此基础上归纳了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研究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本;文献述评“三农”问题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农村人力资本问题是影响“三农”问题解决的根本,也是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自1992年以来,国内学者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人力资本的基本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本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
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国内关于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研究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对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
并试图提出该领域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我国关于农村人力资本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一)关于农村人力资本概念的界定我国的一些学者在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人力资本的定义。
白菊红、袁飞(2003)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和劳动力迁移流动等形式而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资本量。
”王芳芳(2005)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农村劳动力身上所凝结的体能、知识、技能和所有能够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的能力,这种被凝结的能力表现为一种人力资本存量形式。
”徐丽杰(2005)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通过教育培训、健康投资、迁移投资等形式形成的、凝结在农村劳动力身上的,以农村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表示的非物质资本。
”郑长植(2008)认为,农村人力资本是指那些达到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且愿意从事劳动的农村人口,即统称的农村劳动力,这其中包含了那些虽未达到劳动年龄(低于16周岁)或已超过劳动年龄(大于60周岁),但仍在从事生产劳动的农村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