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ppt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99
初中化学下册教案课件
课题:物质的组成与性质
教学目标:
1.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
3. 了解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内容:
1. 物质的基本组成;
2. 物质的性质及分类方法;
3. 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难点:物质的分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期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物质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不同物质有什么不同的性质。
二、学习新知(20分钟)
1. 讲解物质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元素、化合物、混合物。
2. 讲解物质的分类方法,包括按照物质的组成、性质等来分类。
3. 引导学生认识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如金属、非金属等。
三、拓展应用(15分钟)
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物质的分类方法,发现不同分类方法的优缺点。
2. 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分析,来验证物质的性质和分类。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初步认识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并了解到物质的分类方法,培养了学生对物质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同时,通过实验的进行,增强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高中化学必修一教案ppt怎么写教案标题:《化学基础知识概述》
教案内容: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掌握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 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 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2. 梳理:讲解化学元素的概念和化学式的表示方法;
3. 拓展:探讨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4. 练习:进行相关练习题,巩固学习内容;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展望下节课内容。
四、教学资源
1. 课件PPT;
2. 实验材料;
3. 课堂练习题。
五、教学评估
1. 课堂互动问答;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化学知识书籍,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2.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以上为《化学基础知识概述》的教案PPT范本,仅供参考。
祝您教学顺利!。
化学课堂中教学活动设计的类型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再只是承载特定知识的文本,即文本课程,而是学生生活世界的经验和体验,即体验课程;课程也不再只是教学前的计划和目标,即制度(计划)课程,而是师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即过程课程;课程也不再只是由教材这一单因素构成的静态课程,而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多因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动态的、生长的构建课程。
课程现在课程内容、课程性质、课程要素方面的新变化,必然带来教学理念的新变革,即教学的本质也不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实施、开发和创造课程的过程,是实现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
课堂活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形态。
没有活动,教学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就谈不上发展。
化学课堂活动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所选择的活动类型对教学成果、教学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条件、所本类型大致可分为:1、表演类活动教师可设计一个情境或学生自己合作设计一个情境,但都应与所学内容相关,然后位学生表演,可即兴表演,也可是有准备的表演。
在表演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发现情节中体现出来的化学问题或用化学知识解决故事中提出来的问题。
让学生感知化教学生的实际状况、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等多种因素决策和选择不同的课堂活动。
化学课堂活动的基学的真实性和应用性。
游戏表演——硬水的功与过:硬水与软水是两兄弟,可是人们总是偏爱软水,而冷落甚至厌恶硬水。
这也难怪,因为硬水总是处处给人们找麻烦,用硬水洗衣服,形成“豆腐渣”似的碎屑,去污力下降;长期使用硬水的锅炉易爆炸;用硬水烹调蔬菜和鱼肉,不易煮熟;用硬水酿酒,酒质浑浊……硬水处处作乱,弄得人们一见硬水,都会敬而远之。
硬水为此甚为苦恼,他想,还不如干脆来一次彻底“整容”,除掉自身的一些物质,也和软水弟弟一样人见人爱。
一天,苦闷的硬水正漫无目的走来走去,一老一少两人的谈话吸引了他。
化学课堂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引言:化学课程在中学的科学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理解物质世界的机会。
教学设计对于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针对化学课堂第三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和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主体:一、教学目标1. 理解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能够识别并解释化学方程式中的基本元素,如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3. 掌握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能够分析和解释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和反应物的摩尔比例关系。
4. 了解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元素及其表示方法。
3. 平衡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与原理。
4. 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的规律和特性。
2. 演示与讲解:运用示例和图表等形式,配合适当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元素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原理。
3.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一些化学反应的例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步骤1. 导入:介绍化学反应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并提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反应例子,引发学生的兴趣。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反应过程和产物的生成,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
3. 理论讲解:通过示例和图表,讲解化学方程式中的基本元素和平衡化学方程式的原理,引导学生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4. 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化学方程式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教师总结:对本次课堂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化学反应和方程式的重要性,并展示一些化学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化学反应和方程式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高中化学教案选修5教案ppt怎么写
第一部分:引入导入
1. 展示化学实验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2. 提出问题或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第二部分:知识讲解
1. 概述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和重点。
2. 通过图表、实验展示、动画等方式讲解知识点。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或分析案例。
第三部分:课堂活动
1. 分组讨论或合作实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2. 完成课堂任务或小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提出思考题或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
第四部分:总结反思
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学习收获。
2. 回顾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和学习建议。
第五部分:课后作业
1. 布置作业或练习题,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提出挑战性问题或拓展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提升学习效果。
通过以上五个部分的设计,可以使化学选修5教案PPT更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感,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学习,提升教学效果。
《有机化学》课程思政课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反应条件;2、掌握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反应机理;3、掌握通过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来完成羰基的还原反应。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有机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及综合分析的能力;3、培养学生知识信息处理、自学的能力。
课程思政目标1、从有机化学的发展史学习科学发展观;2、培养科学严谨的科研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能力;3、通过黄鸣龙反应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课程思政(一)融入知识点教学重点理解Wolff-Kishner-黄也龙反应的反应条件。
教学难点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反应机理。
(二)融入方式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
结合有机化学课程特点,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了解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从而渗透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内容。
从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以及从“偶然中发现必然”的科研作风。
通过学习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教材中出现的唯一的以中国人姓名命名的有机化学反应。
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专业自信心。
(三)思政元素科学发展观、一丝不苟、善于思考、民族自豪感、严谨细致、科学严谨、认真细致、工作能力、工作作风、善于观察、科研作风、学习态度三、教学引入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工作在教学手段上敢于创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从技术层面上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理念,将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几个部分:(一)课前教学活动设计1.学生通过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有机化学》自主学习《有机化学》课程相关内容;2.课程助教在线上课程发布公告,统计学生线上学习数据,做好阶段性记录,在讨论区回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3.主讲教师在课前使用“慕课堂APP”,设计师生互动测试题;4主讲教师利用上课前半小时组织学生分享其总结的章节核心内容、绘制的知识点结构图,引导学生培养分析、理解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模式下的化学课堂组织与建构作者:李志新蒲金凤张宗志来源:《化学教与学》2019年第03期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处在一种积极的学习状态,教师和学生有机融合在一起。
以“化学平衡常数”学习为依托,以课堂教学为栽体,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建构合理的三维目标,设置了三个合理的驱动问题组块聚焦课堂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实现了学习方式的转变,将静态的知识传输转变为动态的知识生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关键词:任务驱动;化学教学;课堂建构;化学平衡常数文章编号:1008-0546(2019)03-0036-03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9.03.010《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的整体育人功能,全面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化学平衡是化学学习中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主要涉及“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和“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素养,从思维视角为化学学习指明了方向,“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又成为学科育人功能和价值的具体表现。
为了在课堂学习中培养核心素养,本文以“化学平衡常数”教学为例,采用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课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1.概述“任务驱动”教学是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过程;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以“任务驱动”为特征的教学过程,将若干个需要完成的任务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
学生在学习中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意识,求知欲和探索欲能被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而使各种心智活动实现了良性循环。
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第一篇范文: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摘要:情境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文以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为例,探讨了基于情境教学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以期为提高我国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情境教学;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能力情境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情境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方法。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本文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探讨了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方法。
二、情境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生活情境是指将化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魅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
例如,在教授“溶液”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饮料、药剂等,引导学生发现溶液的特性,从而激发学生对溶液知识的学习兴趣。
2.创设实验情境,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化学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授“酸碱中和”这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酸碱中和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酸碱中和的原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授“氧气的制取”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问:“如何用简易设备制取氧气?”引导学生思考、探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基于情境教学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案例以人教版初中化学《化学与社会》为例,本文提出以下实践案例:1.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的组成、分类及性质;(2)掌握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初三化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能掌握乙醛与氢气的加成反应。
(主要目标)能掌握乙醛银镜反应和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
(主要目标) 掌握醛类的通式。
(主要目标)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同时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及实事求是的观点。
(同时目标)对学生进行严谨求实、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教育。
(同时目标) [教学内容:1、乙醛的结构2、乙醛的物理性质:无色、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易挥发,能与水、乙醇、氯仿等互溶。
3、乙醛的化学性质:加成反应,氧化反应: a.乙醛的银镜反应b.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4.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CnH2n+1CHO或CnH2nO教学重点:乙醛的加成反应和乙醛的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乙醛银镜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材料:“软”1、导入材料:写出化学方程式:(引出乙醛)H2C═CH2 C2H5OH → CH3CHO 2、揭示材料: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PPT)乙醛的结构式3、强化材料:a.乙醛的样品(物理性质)b.乙醛与氢气的反应:c.乙醛的银镜反应:CH3CHO + 2Ag(NH3)2OH → CH3COONH4 + 2Ag+ 3NH3 + H2Od.乙醛与新制Cu(OH)2溶液的反应:CH3CHO + 2 Cu(OH)2 CH3COOH + Cu2O↓ +2H2O4、延伸材料:甲醛醛类:饱和一元醛的分子通式为CnH2n+1CHO或CnH2nO5、回归材料:6、检测材料:写出乙醛分别与银氨溶液和新制Cu(OH)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硬”1、教材、黑板、PPT等2、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等3、试剂:乙醛、2%AgNO3溶液、2%稀氨水、10%NaOH溶液、2%CuSO4溶[教学过程设计I.导入知识点[复习练习:写出下列变化的'化学方程式:H2C═CH2 C2H5OH → CH3CHOII.分析知识点[引出:乙醛[展示:乙醛的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板书:乙醛的结构式:简式: CH3CHO[讲解:乙醛主要用于制取乙酸、丁醇、乙酸乙酯等,是有机合成的重要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