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的本质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对文学本质的定义
中国对文学本质的定义可以从古代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寻找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主张“道德”和“美”的统一,认为文学的本质是表
达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展现美好人生的价值追求。
古代文人常常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通过文学作品来启发读者的道德修养和人生智慧。
此外,中国文学也强调表现“社会”的功能。
中国文化注重集体利益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因此,中国文学的本质也包括表达社会现象、反映社会矛盾和探讨社会问题的作用。
许多著名的中国文学作品都以描绘社会风貌和塑造社会人物为主题,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另外,中国文学认为写作和艺术创作的质量与创作者本人的修养和人格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人的品德修养、道义思考和文学才华的结合,认为作品的高质量源于作者的人格魅力和智慧。
综上所述,中国对文学本质的定义强调情感表达、思想启发、道德教化、社会关注和创作者的修养等多方面的要素。
浅析文学的本质摘要:对于文学的本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论。
到了今天,认为文学的本质是社会艺术形态逐渐成为主流。
作者认为其本质应是“载道”和“寓美”,要通过文学的艺术美感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文学理想。
关键词:本质,意识形态,载道,寓美正文:文学是什么?如何界定文学的本质?对于这个问题,争论如同一场至今未完的马拉松长跑。
柏拉图在对“美”下了一系列定义后断言“美是难的。
”于此相似,今天我们也许也要说“文学是难的。
”基于文学本质特征的基本观念,从古至今的许多学者大师都试图给出概括与归纳,如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柏拉图和黑格尔将文学的本质界定为某种抽象的理念,弗洛伊德把文学视作以白日梦的形式体现出来的想象的替代物等等。
但这些解释终究被时代所限制,是片面的。
文学发展到今天,对于这个问题有一种阐述比较为大众所接受,那就是文学是人类活动中的一种高级文化活动,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形式,尤其表现在审美上。
这里的所谓“文学”,并非通常所指的是具体某部小说或某一首诗,而是指包括作家创作、文学作品、文学传播、文学欣赏和文学批评等诸多环节在内的文学整体活动。
文学的这种活动是人类整体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受到整个人类活动在物质生产、文艺形式及文化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同时又具有本身的特殊性和能动性。
让我们来理一理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关系。
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基本层面构成。
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学,是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之一。
它同其他意识形态一样,是被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反转来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经济基础的社会上层建筑现象。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曾经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浅析文学的本质内容摘要:要认识文学的本质,只能从文学本身去寻找。
可是,文学自身的多样化又给人们把握它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文学并非一成不变,也不是只有一种类型。
从纵向上看,它有自己的演变历史;从横向上看,它有多种多样及种类;纵横交错之间,又有各种思潮、流派的兴衰更迭。
在中外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人们之所以会对文学性质的看法不尽一致,甚至矛盾抵触,除了他们的认识要受各自的主观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之外,客观上和文学自身发展所带来的多样化也有着直接的关系。
所以,只是一般地指出认识文学本质的对象是文学自身还嫌笼统,确定研究对象还要顾及到文学不断演变的事实,在发展中而不是静止地把握研究对象。
关键词:文学、本质、实践、创新正文:一、什么是文学了解一个事物你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认识事物的标准在于了解其本质。
我们如果想要认识文学的本质就要先弄明白,什么是文学。
文学,有的学者认为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文字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
其中诸子原创文学网站的内容最为全面,包括从儿童文学到诗歌、散文、小说、杂文、歌词、剧本、学术等一切形式和内容。
1有的学者认为文学是艺术的基本形象之一,又称语言艺术。
它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审美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
文学分为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近人章炳麟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锦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2文学是指记载在竹帛媒介上的任何文字。
这种广义文学观在西方不乏同道,如韦勒克所指出那样,在许多学者看来,“文学研究不仅与文明史的研究密切相关,而且实际和它就是一回事。
在他们看来,只要研究的内容是印刷或手抄的材料,是大部分历史主要依据的材料,那么,这种文学研究就是文学研究。
”3在18世纪以前,西方对文学的认知仅在于文学广义的文化含义方面。
而18世纪以后文学被誉为“美的艺术”18~19世纪间受启蒙运动和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文化的审美含义渐渐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文学的本质论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情感的表达,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文学的广阔领域中,人们探索着人性的奥秘,寻找着生命的意义。
文学的本质论涉及到文学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它是我们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指导。
首先,文学的本质在于情感的表达。
人类是情感动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世界。
文学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的起伏和冲突,使读者能够共鸣和感同身受。
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通过语言的魔力,将作者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人们在阅读中体验到情感的升华和宣泄。
文学作品深入人心的原因在于它能够触动人的情感,引发共鸣。
其次,文学的本质在于对人类生活的反思。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情感的宣泄,更是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判。
文学作品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经历、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性的复杂性,让人们对生活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通过文学作品,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世界,思考人的存在意义以及社会的发展方向。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想的指引和人生的启示。
再次,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的艺术。
文学是通过语言创作的艺术形式,它要求作家具备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句子和篇章都经过精心的雕琢和组织,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艺术的载体。
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所在,只有通过对语言的精心运用,作家才能真正传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文学的本质在于人类精神的传承。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前人智慧的传承和延续。
文学通过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将人类智慧和文化传递给后代。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经久不衰,留传至今,正是因为它们能够触动人的内心,引发共鸣。
文学作品中的思想、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总之,文学的本质论涉及到文学的情感表达、人类生活的反思、语言的艺术和人类精神的传承。
文学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人们提供了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文学理论文学的本质名词解释文学是人类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以语言为媒介传达情感、思想和想象力。
文学理论则是对文学创作的研究和剖析,探索文学作品的特点、表现形式和内涵。
因此,文学理论文学可以被理解为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探讨的学科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解释文学理论文学的本质,并通过讨论理论流派、文学要素和研究方法来深入了解这一学科。
首先,文学理论文学的本质在于对不同理论流派的研究。
文学理论的历史演变中出现了多种理论流派,如形式主义、结构主义、批评理论、后现代主义等。
不同的流派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和方法论。
通过研究不同理论流派的起源、主张和对文学作品的适用性,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理论流派的特点和争议,从而拓宽我们的思维和观点。
其次,文学理论文学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要素。
文学作品通常由诗歌、散文、戏剧等不同的文学体裁组成,而这些不同的体裁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文学理论文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要素进行分析,如情节、人物、语言、意象等,探讨它们在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
通过对文艺创作的要素进行解读和阐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和魅力。
进一步来说,文学理论文学的本质还包括对文学研究方法的探索。
研究文学需要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以深入理解作品本身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
这些研究方法可以包括文本分析、历史研究、结构分析、比较研究等。
通过探讨和应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风格和影响力。
最后,文学理论文学的本质在于对文学现象的深度思考和反思。
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和情感的结晶,也是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反映。
通过对文学作品及其背后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
文学理论文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研究和解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思考和启示。
总之,文学理论文学是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文学作品的探讨的学科领域。
它通过研究理论流派、文学要素和研究方法来揭示文学作品的特点和内涵。
文学本质论的几种观点
文学本质论是关于文学的本质和特点的理论研究,涉及到多种观点和学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学本质论观点:
1. 表现主义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表达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和体验。
文学作品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传递情感和体验,让读者共鸣和思考。
2. 传播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传播和表达特定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观念。
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虚构的故事和人物来传递作者的观点和理念,引导读者思考和反思。
3. 形式美学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结构。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修辞、叙事等艺术手法来构建美感,给人以审美享受和艺术体验。
4. 社会批判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对社会现实和问题的批判和反思。
文学作品可以揭示社会的弊端和不公正,提供对社会问题的洞察和解决方案,具有社会改革和启迪的功能。
5. 人类存在观点:认为文学的本质在于探索和表达人类存在的意义和困境。
文学作品通过描述人类的情感、欲望、矛盾和冲突来反映人类生活的本质和现实,引发读者对人生和自身的思考。
这些观点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交织和渗透的。
不同的观点强调文学的不同方面和价值,共同构成了对文学本质的多元理解。
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价值-文学论文-艺术论文引言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它在社会中的价值。
本质特征文学的本质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艺术性: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创作,通过文字表达和叙述来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具有独特的艺术性。
2. 故事性: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通过角色、情节的发展展示人类的生活经验和心理变化。
3. 语言表达:文学作品使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达方式,通过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形象的描写,传达作者的意图。
4. 主观性:文学作品是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的表达,通过作品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思考和情感世界。
社会价值文学作品具有以下重要的社会价值:1. 人文关怀: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感受到对人类生活的关怀和关注,增进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和同情。
2. 文化传承:文学作品是传统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作品可以传递各种文化的价值观和,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 想象力培养:文学作品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扩大人们的思维边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4. 反思和启示:文学作品通过揭示社会问题和人类内心的冲突,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思考,带来启示和思想的启迪。
结论文学的本质特征包括艺术性、故事性、语言表达和主观性,而社会价值则表现在人文关怀、文化传承、想象力培养以及反思和启示上。
通过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到文学给我们带来的美感和思想启迪。
以上就是本文对于文学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价值的探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
姓名:徐梦静学号:1132304139浅谈文学的本质摘要要认识人学的本质,要从文学的本身去找,第一,从文学的含义上寻求答案;第二,文学的本质方面也可以分为两点点,分别是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上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上下手。
关键词:文学本质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正文一、什么是文学?文学是什么?它诚然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但在古代甚至今天,却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①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精神”就是一种“道”,他是文学内在的本质。
从两个层面分析文学的含义,第一层面主要回答文学一词指的是什么,或者哪些特征可以满足“文学一词”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层面为文学的属性,回答文学具有哪些必须具备的主要构成特性。
它们互相渗透、汇通,难以分离。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近人章炳麟就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所谓之文;论其法制,谓之文①参见罗根则《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弟3页。
学。
”②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
至于现代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礼记·王制》所谓“陈诗以观民风”都没有着意寻求是的特殊审美属性,而是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
当然,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
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文章和博学等广泛地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以开始被认识到了: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汉语1101班孙贺媛文学本质问题,自有文学思想开始就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对象;文学是什么,是过去所有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首先回答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思考、追问和回答文学是什么的历史。
要探讨文学的本质,我们首先要面对文学的事实,也就是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的具体现象。
可以说,文学是通过文本的中介联系着作者、世界、读者等方面的感性的复杂存在。
是一个凝聚着审美经验的语言文本,这就是文学的事实。
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文学事实表现出特殊的风貌,作者、文学作品、读者都呈现出具体的新形态,中国的文学事实不同于西方的文学事实,古希腊的文学事实也不同于18世纪、20世纪的文学事实。
人们面对文学,总是在面对具体可感的文学事实。
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就是立足于这些文学事实基础之上的。
这里,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一.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识)这一观点来源于生活本质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地摹仿,并主张要摹仿生活中的好人,这可视为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的源头。
从文艺复兴到十七、十八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了占压倒性优势的“镜子说”。
莎士比亚将“镜子”看成是文学自始至终的目的,他在《哈姆雷特》中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之口表达了他的这一文艺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①在莎士比亚那里,文学始终是人生的镜子,时代的镜子。
十八、十九世纪“再现说”开始流行,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真实地再现生活,“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象它原来的那样。
”②在别林斯基看来,只要再现了生活,反映了生活的原样,作家就已完成了他的使命,文学也就实现了它的目的。
萨特关于文学本质的论述
(1)在文学本质问题上,萨特首先将文学的本质与自由和存在联系在一起。
人的存在首先是一种自由,这种自由的核心内容是自我选择,人就是自我选择的结果,因此文学艺术也必定是对自由的选择和揭示。
(2)从作家的角度来看,萨特认为文学写作的深层动机之一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来说是重要的,也即在于在世界上实现自己的自由。
对于被生产的作品来说,生产者是重要的。
(3)从读者的角度来看,萨特十分重视文学活动中读者的作用,充分肯定读者的创造性、参与性和主动性。
作品的世界并不是作者一个人创作的结果,而是读者与作者的自由合理支撑的结果。
(4)萨特认为,无论作者创作还是读者阅读都将阅读的本质展示为自由:一方面作家之所以要选择写作就是为了召唤其他人的自由,他的写作也是对自由的揭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自由的选择;另一方面读者阅读既是对作家自由的承认,又是对自身自由的肯定。
(5)此外,萨特认为文学的唯一题材就是自由。
这就进一步从文学作品的具体内容构成方面揭示了自由与文学本质的联系。
(6)评价:
①萨特用自由、存在来界定文学的本质,这充分表明他继承了西方美学高度强调自由的传统,充分肯定了人的自由本性,体现出鲜明的现代人本主义立场。
②他认为文学艺术由于是一种非现实,所以可以是美的。
可见他对社会现实持一种批判态度。
对文学本质的认识
文学的本质: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
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本质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研究文学的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点。
其中,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对文学本质进行探讨的理论,它认为文学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主观体验、艺术形式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是文学的核心,它是作家通过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
在文学中,作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交流和分享的方式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的,作家通过文字的力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主观体验表现为作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塑造,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家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二、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作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方式和手段。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对语言、结构、节奏和形象等方面的运用,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使作品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形式表现为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艺术结构的构建。
作家通过对语言的精准运用和形象的生动描绘,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作家还通过对节奏和韵律的掌握,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此外,作家还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艺术结构的构建,使作品具有完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三、社会价值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抒发,它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可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浅论文学的形象本质/h1文学的本质是形象。
因为第一,文学语言的特性是它的构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感性形态,因此语言不能成为文学的本质。
第二,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
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可能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反驳。
一是认为形象没有普遍性,一是认为形象没有特殊性。
但认真分析,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
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
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
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
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
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
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浅谈文学的本质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一直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追捧。
它不仅仅是一种展现形式,更是一种
生活方式。
它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一种情感。
如果你能够真正深刻理解文学,
就会了解到它的本质是什么。
文学,本质上来说,是编织出来的故事。
一个人运用文字,将自己的思想、见解和心情一
点点织入其中,然后就会出现一种流动的结果——也就是文学创作。
文学可以用来表达一
些难以用言语言解的感受,甚至是一种「非言语性」的表达,从而帮助读者理解作者非常
深入的情感,这也是文学特殊之处。
文学的另一个主要本质就是一种行使影响力的方式,它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给读者带来莫大
的精神享受。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让人因其本身的审美意境而受到感染,有时候可
能会触动人的内心原有的赤裸、焦虑等情绪。
文学也可以提醒人们正确的行为态度,读者
从作品中学习到很多,这也是文学所带来的特殊的价值。
此外,文学还可以影响人的文化思维模式。
古典文学作品中折射出的历史文化与星空下的
具体社会,提高了人们对社会的意识,同时也给人们留下了非常珍贵的精神财富:文学创
作让人们意识到当代社会也许充满了轰轰烈烈的斗争,也有和平、友好、和谐的现实生活,从而影响读者如何看待生活。
总而言之,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它的本质是将一个人的思想与情感织入书中,形成一种流动的作品;它能够帮助读者获取一定的思想视野以及心灵的震撼;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体味这个世界,把艺术、历史等融入到对现实的认识中去。
文学是一种无形的财富,能够表达深厚的情感与思考,给读者带来精神的愉悦。
文学的本质一、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文化含义是指一切口头和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属于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
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积经济基础。
因此文学的本质首先是反映生活的一种意识形态。
这里的生活主要分为自然生活和社会生活。
自然景物作为写作客体,有两种情形,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言,自然景观有自然美,作者将自然美转化为艺术美。
散文中的自然景观,把自然景观作为写作对象,是作品的主人公;在小说中,自然景观是小说三大要素之一——环境,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就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其目的主要是烘托小说公形象。
从实用角度讲,自然环境是科学家的研究对象,也是科学家的写作对象,其目的是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的内在规律,为自然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为自然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一般通过纪实或者夸张的手法来描写自然景观,从而反映出客观的自然现实。
而在人类摆脱了自然界的约束后,由于共同的物质条件而相互联系起来的群体,就构成了人类社会。
这个社会由于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产生和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由于人的社会事件带来的改变社会、改变自然、改变自身的活动结果,都可以作为写作对象反映在文学作品中。
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以社会生活为写作客体的文学作品具有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应用文的内容,直接作用于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事务;议论文中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现实,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认识和解决社会问题;新闻报道,是现实生活中刚刚发生的事件,目的在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新的事实和情况;文学作品则是以审美为价值本位,“典型化”是作品创作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艺术典型都不是只有单一的人物个性便可以塑造的,他必须典型的反映社会生活。
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必然具有时代性。
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形态也相应的作出了适当改变,在此影响下,文学也随之进行了整改。
文学的本质
了解一个事物首先你得知道它是什么,认识事物的首要标准在于了解其本质。
本质是什么?本质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属性、面貌和发展的根本性质。
摹仿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表现说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
文学是一种用语言符号塑造形象反映现实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
读者阅读作品时的感受和再创造。
摹仿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摹仿,当然也是文学审美活动的主体。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作品在某个时代不受欢迎在另外一个时代备受追捧,以及我们生活中有些电影墙外香似强内,价值决定文学供求。
表现说
表现说的基本倾向是,文学本质上是诗人、作家的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情感涌动时的创造,是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诗人的心境或心理状态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和独立的身份,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
读者说
读者说,也就体验说,强调读者的再创作。
文作为思想载体,将作者与读者联系了起来。
这种中介者的身份决定了文的作用不止限于作者单方面思想的表达,还有极为重要的一面是通过读者的参与,形成作者与读者间的思想互动是当前中国研究张爱玲的权威学者某种程度上,不希望她的作品再度流行,因为那是贬低她了。
,是由社会存在所决定精神现象。
社会的经济形态、阶级关系、政治斗争、道德观念等,都必然会给文学打上自己的烙印,从而是文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特定的社会生活内容,成为某一社会形态的标志。
姓名:徐梦静
学号:1132304139
浅谈文学的本质
摘要
要认识人学的本质,要从文学的本身去找,第一,从文学的含义上寻求答案;第二,文学的本质方面也可以分为两点点,分别是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上和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上下手。
关键词:文学本质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
正文
一、什么是文学?
文学是什么?它诚然被视为美的“语言艺术”,包括诗、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影视文学等样式,但在古代甚至今天,却至少有着两种不同的含义:广义的文化含义和狭义的审美含义。
①
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学精神”就是一种“道”,他是文学内在的本质。
从两个层面分析文学的含义,第一层面主要回答文学一词指的是什么,或者哪些特征可以满足“文学一词”的基本要求。
第二个层面为文学的属性,回答文学具有哪些必须具备的主要构成特性。
它们互相渗透、汇通,难以分离。
在中外文学史上,文学最初并不是指今天所谓的“语言艺术”或“美的艺术”,而是泛指广义的文化过程。
文学是指一切口头或书面行为或作品,包括今天的文学以及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
这正是文学的文化含义。
近人章炳麟就认为:“文学者,以有文字著于竹帛,故所谓之文;论其法制,谓之文①参见罗根则《中国文学批评史》(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弟3页。
学。
”②
在中国,文学最初泛指文章和博学,体现了文学的广义的文化含义。
《论语》把文学归结为孔门四科(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之一,“文学,子游,子夏”。
至于现代文学概念所包括的诗,在先秦时代是主要体现一般文化含义的。
《左传》所谓“诗以言志”、《礼记·王制》所谓“陈诗以观民风”都没有着意寻求是的特殊审美属性,而是主要关注其一般文化内涵:由诗歌发明民俗文化状况。
当然,随着文学活动的逐步发展和演化,诗的特别的审美意义也受到重视。
在春秋时代,诗虽然总体上被归属于文章和博学等广泛地文化范畴,被要求承担的社会功能,但其不同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特别属性以开始被认识到了:诗具有特殊的语言和形象魅力,比其他文化形态更能感动人。
人们也逐渐以“文”或“文章”指称文学的这种狭义内涵。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
这里的“文”是指原初表现于外的斑纹或图示,而“文章”也带有诸如文采等语言形式美的内涵。
对“文”的这种形式美本义的追问,有助于后来审美的文学含义的发展。
但在魏晋以前,文学的文化含义是居于指导地位的。
在西方18世纪后开始确定和流行广义的文学泛指用语言文字记录下来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的思维的一切作品;狭义的文学专指语言艺术。
二、文学的本质
(1)、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
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耶具有特殊的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他是一般意识形态;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
②(清)章炳麟《文学总略》,见《国故论衡》中卷,汉文书屋1993年版,第83页。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其集中形态是人们的文学、音乐、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活动。
审美意识形态在以上形态中具有特殊性:它一方面被看做意识形态的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但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与它们复杂地缠绕在一起。
因此,审美意识形态不是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指在审美表现过程中审美与社会生活状况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情形,这种情形表明,任何审美表现过程并不可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的最终支配。
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现象,它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是有机的整体,是有着丰富的完整内涵的复合结构。
从其性质上看,既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从功能上看,既有认识性又有情感性;从目的上看,既有无功利性又有功利性;从方式上看,既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既有意识形态性,又有审美性。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存在于文学的审美性中,而文学的审美性又总是表现一定的意识形态性,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共同形成一种新质——审美的意识形态。
下面从几个方面说说它的辩证统一关系。
文学是人类的一种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
这不是把文学看成“审美”与“意识形态”的简单相加,而是说“审美意识形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2)、文学的话语蕴藉
文学的审美含义及其更深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终究要通过具体的读、写、听、说过程及其作品形态表现出来,这使得文学具有了话语蕴藉属性。
人们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当然没错,因为文学正是由语言来构成的;不过,严格来说,在具体的文学活动中,文学却是以话语的方式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