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关系型心理契约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133.58 KB
- 文档页数:2
探讨组织当中心理契约的构建及注意问题作者:赵振新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5期心理契约是联系组织与员工的纽带,在当今社会激烈的竞争之中,除了提供一份好的经济契约之外,更需要重视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心理契约。
本文从心理契约的概念、性质入手,探讨了组织当中心理契约的构建以及构建心理契约所要注意的问题。
一、心理契约的提出“心理契约”的概念,首先出自社会心理学,后来被组织行为学家所借用,用来描述组织内雇佣双方之间微妙的人际关系和互动状态。
目前来看,心理契约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心理契约是指雇佣双方基于各种形式的,包括书面、口头、组织制度约定的承诺对交换关系中彼此义务的主观理解,侧重于对“心理”成分的关注;狭义的心理契约是指雇员出于对组织政策、实践和文化的理解和各级组织代理人做出的各种形式承诺的感知而产生的,对其与组织之间、并不一定被组织各级代理人所意识到的一系列信念。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心理契约,其中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责任和义务的相互期望。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一)主观性心理契约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心理契约的主体是个体,由于员工的价值观、文化背景、家庭出身等各个方面的不同,对企业的心理需求势必就有很大的差异。
正因为这种差异,使得个体对于他与组织之间的关系有独特的见解和看法,因此个体的心理契约与雇佣契约的内容不一致。
(二)动态性心理契约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正式的经济契约根据市场法规明确了员工与企业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利益关系,这些全部都是客观稳定的。
但是心理契约却时刻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与修正的状态,任何组织的变动以及个体心态的变化都会对心理契约产生影响。
另外根据波林·马金的研究,一个人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心理契约所涵盖的范围越广,同时在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中,相互期望和责任的隐含内容也就越多。
(三)交互性心理契约具有交互性的特点。
心理契约是组织与个体成员之间相互建立的一种双向交互性的联系。
心理契约与和谐采编关系建构心理契约是指个人内心所潜藏的期望和假设,是社会关系中存在的每个个人对于彼此互动的认知和期望。
而和谐采编关系建构是指在媒体采编这个领域中,建立良好的工作氛围和谐关系,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和质量。
在实际工作中,心理契约和和谐采编关系建构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适当的心理契约可以促进和谐采编关系建构,另一方面,和谐的采编关系也可以不断完善和维护大家的心理契约。
要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首先必须有明确的沟通和界定。
在采编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能力,要尊重自己也要尊重别人,明确彼此的工作角色和职责。
此外,要建立有效地沟通渠道,包括日常沟通和团队的正式会议等,保持同伴间的信任和了解。
只有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界定,才能促进大家相互扶持、协作,处理工作中的潜在问题和矛盾,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在建立心理契约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维护和谐的采编关系。
通过互帮互助,鼓励开放性讨论,促进工作研究和工作成果的分享,不仅可以畅通工作中交流和思想,更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创作质量。
此外,在工作中可以通过互相理解和支持,协力合作解决难题,进一步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同样,在和谐采编关系的基础上,大家的工作贡献得到了公正而又充分的认可,不仅可以促进大家的共同奋斗和目标的实现,还可以提升各个个人的工作体验和满意度。
最后,就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落实心理契约和和谐采编关系建构。
首先是要清晰地认识自己和团队中每位成员的角色和职责,并且卸掉私心杂念,保持公正。
其次,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和期望,不要给自己和他人设置过于苛刻的标准和要求,也不要对别人过高期望。
最后,要积极推动建设和谐的采编关系,通过日常细节的落实,从点滴处体现彼此的理解和支持。
总之,心理契约和和谐采编关系建构是在媒体采编和其他社交领域中都非常重要的方面,它不仅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和谐关系,而且促进了团队和个人的健康发展。
这是一份宝贵而又珍贵的财富,需要我们不懈地追求、保持和传承。
关于构建适应组织文化的心理契约问题浅析构建心理契约是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及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本文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组织文化与心理契约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如何在变动的组织文化环境中,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多维心理契约,以期对提高组织管理绩效有所帮助。
标签:组织文化心理契约近年来,由于竞争全球化,企业结构合并、重组、人员精减、缩减开支、不断变革等全球大环境的影响,给组织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现代企业管理已经从以前过分注重正式的组织及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刚性管理,发展到如今“以人为本”、推崇人、尊重人、关怀人、发展人,重视人的情感、人的需求的柔性、情感性管理,亦即进入了文化管理阶段。
随着对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入研究,发现心理契约的构建深受企业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已构建的心理契约又对企业员工的态度、行为产生着作用力。
因此,研究现代企业组织文化建设中的心理契约构建,对于更好地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最早见诸Argyris的《理解组织行为》,其对心理契约的描述是:心理契约是用来反映和说明雇主与雇员之间的一种彼此理解而又未予言明的关系。
尔后,管理学家Levinson(1962)进一步指出:“心理契约是组织与员工之间相互拥有的,未公开说明的隐含的各种期望之和”。
在Argylis与Levinson等人的基础上, 考特(Kotter)将心理契约界定为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协议中指明了在彼此关系中一方期望另一方付出的内容和得到的内容。
概而言之,心理契约就是组织和个人双方彼此对对方应付出什么同时又应得到什么的一种主观心理约定,约定的核心成分是双方隐含的非正式的相互责任。
心理契约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心理契约的主观性。
心理契约是一种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建筑在个体对一系列可能或期望实现的预期结果的判断之上。
由于这种判断体现为对将来的一种希冀,因而它更多的是由一系列相关的源于自己独特的体验和见解所构成。
心理契约研究述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心理契约这一概念产生了关注与探究。
心理契约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根据社会规范和心理需求而形成的一种默契,促进协作和合作的双方约定关系。
心理契约的建立是企业内部关系、组织绩效和个人职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体现。
本文将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浅谈关于心理契约研究述论。
一、心理契约的内涵与形成机制心理契约是指在组织人际交往中隐性的双向期望和定义,指定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互动行为、关系、权利和责任。
心理契约本质上是行为规范,其表现为组织对员工的承诺和员工对组织的期望。
心理契约的形成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包括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内部的文化氛围、组织比较体系的建立和个人职业规划等。
个体和组织之间的关系是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它构成了心理契约的核心动力。
个体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给组织的发展和同事的互动划定一个期待的界限,而组织则需要通过规定行为准则、信任和承诺等方式来回应员工的期望。
同时,组织内部树立良好的文化氛围也能够加强心理契约的形成,鼓励员工对组织保持忠诚和承诺,提升组织的核心价值。
而与此相应,组织也需要为员工制定有利于其个人职业规划的发展计划和培训课程等,来更好地满足员工的期望和愿望。
心理契约的形成是一个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互影响的过程。
从组织层面来看,管理者应当充分了解组织中心理契约的形成方式和内容,以及员工在期望组织方面的诉求和需求,主动为员工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支持和帮助;从个体层面来看,需要了解自己的背景、个人能力和职业规划,知道自己所期望的组织文化特点和职业发展路线,与组织管理者实现有效的协作。
二、心理契约的研究与应用心理契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组织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有效地促进组织内部和员工个人的发展。
近年来,心理契约的研究与应用已经在实践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心理契约管理能够显著提升组织管理者的领导力和员工绩效。
学会用“心理契约”构建融洽的领导关系你好,我是V姐。
你喜欢你的领导么?你觉得他有给到你必要而有效的帮助和指导么?研修班学员姝妍前两天跟我说,她刚刚入职3个月,这3个月领导就一直让一个跟她平级的同事来给她安排工作。
来的这3个月跟领导说话不超过10次,然后那个同事呢,对她也是不冷不热的,有什么不懂的问这个同事也懒得教她,觉得每天很痛苦。
她觉得对领导很失望,觉得领导这样把她招进来就不管她了特别不负责任,问我怎么破。
看领导不顺眼这事儿呀,对职场人来说再常见不过了,真的让我们爱了爱了,感恩相遇的领导反而是极少数。
领导看我们呢,其实也是闹心的多,满意的少,本来应该是职场分工中协作最紧密的环节,为什么我们就都跟领导变成了欢喜冤家呢?这其实是因为我们和领导之间的“心理契约”不匹配。
“心理契约”这个概念是由管理学家丹尼斯·卢梭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它指的是雇主和雇员之间未成文的相互期待和预期。
其实当我们找到一份工作的时候,我们对这个工作能够给我们什么,我们需要付出什么是有一个预期的。
同理,领导在招我们的时候,其实心里也有这么个预期,只是往往我们双方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建立了这么个预期,就把它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了。
比如,在舒妍的例子里,她对工作的预期除了有薪酬待遇等等,就还有公司对她充分的指导,她希望有人来告诉她应该做什么、怎么做。
但她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预期,于是就认为领导管我,同事教我这不都是应该的么?他们不这么做是不对的。
而事实上,公司不是学校,我们上学是要交学费的,老师自然有义务教我们,但我们来上班是要提供价值的,你能提供你就干,你要是不会那公司可以换个人干。
虽然很多公司都有很充分的培训和管理制度,但这只是为了用更便宜的人实现同样的工作效果,减少用工成本,以及提升员工的动力等等而已。
领导管理下属也是一样,他们管理下属一般是想通过驱动下属给团队提供更大的价值。
但如果招你进来就是为了给同事分担工作的,他可能觉得你们俩谁干无所谓,有人干就行了,没必要在你身上花时间。
“心理契约”理论综述心理契约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在本文中,我将对心理契约理论进行综述,探讨其定义、发展及应用。
心理契约的定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
从个体角度来看,心理契约可以被理解为个人与自己之间的一种默契或协议,即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契约可以被理解为个体与他人之间的一种关系,其中包括了双方的期望、责任和承诺。
心理契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由心理学家Rousseau等人提出。
他们认为,心理契约是人们彼此之间的一种非正式协议,是个体与组织之间互动的基础。
心理契约的内容既包括明确的任务和责任,也包括隐含的期望和承诺。
心理契约在组织心理学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研究发现,心理契约对个体的工作态度、工作绩效和组织承诺具有显著的影响。
例如,一个良好的心理契约可以增加个体的工作满意度和工作动力,促进个体的工作表现和组织忠诚度。
根据心理契约理论,心理契约可以被分为表面性契约和底层性契约。
表面性契约指个体与组织之间明确的、明确约定的工作任务和责任。
而底层性契约则指那些隐含的、非明确约定的期望和承诺。
表面契约通常是在个体入职时形成的,而底层契约则是在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心理契约的建立和维持是个体与组织之间共同努力的结果。
个体需要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期望和要求,并与组织协商和讨论。
组织则需要给予个体明确的角色和责任,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回报。
双方的沟通和合作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和维持的关键。
然而,心理契约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面临着挑战和破坏。
组织可能会违背个体的期望和承诺,导致心理契约的破裂。
个体也可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导致心理契约的失效。
因此,个体和组织需要不断地修复和更新心理契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需要。
总结来说,心理契约是个体与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和协议。
它涉及到个体对自己的期望和要求,也包括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浅谈心理契约企业经营管理论文浅谈心理契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摘要:心理契约是维系组织和成员关系的。
理纽带,是维持和发展员工与组织关系的内在力量。
充分发挥心理契约的作用,重视心理契约的构建,对于创建充满活力的企业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心理契约;员工;管理;期望;激励一、心理契约的内涵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名词。
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它虽然不是一种正式的契约,但它却发挥着正式契约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是当一个员工加入企业时,同企业实际上签订了两份合同,一份写在纸上——雇佣合同,一份写在了心里——心理契约。
虽然“心理契约”只存在于员工的心中,但它的无形规约却能使企业与员工在动态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稳定的关系,使员工视自己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主体,将个体的发展充分整合到企业的发展之中。
所以,只有充分把握心理契约、参与员工EAR循环过程的始终,企业才能创造出永远充满活力的组织。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一)可预测性a.可预测性是心理契约得以建立的前提。
在人际交往中,双方行为的可预测性,是建立在信任关系之上的。
只有建立了信任关系,双方才能对彼此关系的走向进行预测,也才能真正建立心理契约。
b.心理契约的建立使这种可预测性得到强化。
心理契约的达成乃至实现是一个员工和企业之间不断互动的过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方可能达成较多的心理默契,这样双方的心理距离也越来越近,工作中也更容易达成默契。
c.心理契约的危机是可预测的。
在与企业关系上,员工往往要求企业制度规则保持一定的公平性和连续性;在与领导的关系上,员工往往期望领导是值得信赖的,如果员工认识到自己对企业和领导的期望是不现实的,往往容易出现心理契约的危机。
企业可根据预测作好相应的调整和完善,以防止心理危机的出现或减少损失。
(二)主观性心理契约没有正式的文字记录,而是以心理期望的方式埋藏在契约双方的内心深处,期待着对方去理解、估测。
如何建立良好的创业团队成员心理契约关系一、引言创业是指创业者通过创新手段,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创造出新的价值并实现商机。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团队创业现象日益普遍,创业团队研究也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
目前,不少学者主要围绕创业团队结构、创业团队人际关系等因素展开研究,其中有的学者在研究中特别注意到了在创业团队成员与企业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契约,这种心理契约可能会对创业团队的企业家精神、团队的稳定、创业绩效等造成重要影响,并对其他职能性团队乃至普通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具有示范相应和波及效应,进而影响到新创企业的生存状况、成长速度和发展方向。
虽然创业团队成员的心理契约问题在实务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管理者认识到,创业团队成员的心理契约的内容和结构可能有不同于一般员工的独特性,心理契约失衡对组织稳定、组织绩效有重大影响,对其他职能性团队乃至普通员工的行为和态度具有示范效用和波及效应,通过对创业团队成员心理契约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有效促进创业团队的稳定乃至提升创业绩效,但是学界的相关研究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基于此,本文以创业团队成员这一组织内的特殊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于如何建立良好的创业团队成员与创业企业之间的心理契约问题进行了初步地探讨。
从个体、客体、环境三个层次探寻了创业团队成员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良好的创业团队成员的心理契约关系的途径,希望能为学界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实务界进行相关实践提供一定的启发。
二、创业团队成员心理契约的影响因素创业团队的概念是在团队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者们在团队概念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创业团队进行了界定。
例如,Kamm,Shuman,Seeger和Nuriek将创业团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联合起来创建一个他们有着共同财务兴趣的企业。
Eisenhardt和Sehoonholin将创业团队界定为一群在企业创立阶段,占据全职管理职位的人。
Kamm和Nurick则将创业团队定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正式创建一个他们共有所有权的企业。
心理契约的知识点总结心理契约的知识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心理契约的形成1. 沟通和互动:心理契约的形成通常是在人际互动和沟通中产生的。
双方在交流中建立了一种默契和理解,约定了彼此的行为规范和期望。
2. 隐性协商:心理契约常常是在潜意识中或者在非正式场合中形成的,双方并没有明确地进行协商和达成协议,而是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约定。
3. 双向的影响:心理契约的形成是双向的,双方在互动中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最终形成一种共识和默契。
二、心理契约的特点1. 默契性:心理契约常常是以默契的方式形成的,双方并没有明确地进行协商和达成共识,而是在互动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约定。
2. 隐性性:心理契约通常是隐性的,双方并没有明确地将约定写出来或者说出来,而是在日常的交流和互动中逐渐形成的,因此有时候双方对于心理契约并没有清晰的认识。
3. 动态性:心理契约是动态的,它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重构,因此在维系关系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协商。
4. 稳定性:心理契约在一定程度上是稳定的,它可以成为双方在关系中的行为准则和约束,帮助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
三、心理契约的作用1. 建立信任:心理契约可以帮助双方建立起信任和理解,因为双方都知道在关系中应该如何行为,能够减少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2. 规范行为:心理契约可以约束双方在关系中的行为,帮助双方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避免过度的侵犯和伤害。
3. 促进沟通:心理契约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双方更好地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 促进发展:心理契约有助于双方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规范了双方在关系中的行为,有助于双方将精力集中在自我成长上。
四、心理契约的维护和调整1. 沟通和协商:心理契约的维护和调整需要双方进行沟通和协商,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期望,如果发现心理契约出现偏差或者不足,双方需要进行调整和重构。
2. 适时调整:心理契约需要随着双方关系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和重构,因此需要双方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协商,保持心理契约的灵活性和时效性。
什么是心理契约如何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与他人形成各种各样的关系,比如与家人、朋友、同事、上司等等。
在这些关系中,除了明确的书面或口头约定外,还存在着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对关系的质量和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的东西,那就是心理契约。
那么,到底什么是心理契约呢?简单来说,心理契约就是指在人际交往中,双方在内心深处对彼此的期望和责任的一种隐性约定。
它不是通过正式的合同或协议来明确的,而是基于双方的感知、理解和信任而形成的。
比如,在一个工作团队中,员工可能期望得到领导的尊重、支持和公平的待遇,而领导则期望员工能够忠诚、努力工作并且有创新精神。
这些期望虽然没有被明确写下来,但却是双方在潜意识中认为应该存在的。
心理契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当双方的心理契约得到满足时,关系往往会更加和谐、稳定,双方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也会更高。
相反,如果心理契约被违背,就可能会导致关系的紧张、冲突甚至破裂。
比如,如果员工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就可能会产生消极情绪,工作积极性下降,甚至可能会选择离职。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呢?首先,要进行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
只有通过坦诚、深入的沟通,双方才能了解彼此的期望和需求。
在沟通中,要注意倾听对方的想法和感受,不要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同时,也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期望,避免模糊和歧义。
比如,在面试新员工时,企业应该向员工清楚地介绍公司的文化、价值观、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员工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清晰的预期。
其次,要保持诚信和信任。
诚信是建立良好心理契约的关键。
双方要遵守承诺,做到言行一致。
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无法兑现承诺,要及时向对方解释和道歉,并采取措施弥补。
信任则是在诚信的基础上逐渐建立起来的。
只有当双方相互信任时,心理契约才能更加稳固。
比如,领导要信任员工的能力和工作态度,给予他们适当的自主权和发展空间;员工也要信任领导的决策和管理方式,积极配合工作。
浅谈如何让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论文第一篇:浅谈如何让加强心理契约管理论文市场经济既是信用经济又是契约经济。
近年来,笔者在员工管理工作中发现,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进入劳动力较为密集的电解岗位;民企或竞争对手高薪挖人的现象,使人才和劳动力会变得越来越稀缺,用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因此,处于转型时期的人力资源市场,导入与应用契约化管理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实践意义。
当前,在强化劳动合同、商业秘密保密合同、竞业禁止合同等契约化管理的同时,笔者认为还应该加强心理契约管理。
心理契约作为非合同的合同,是企业与员工之间共同签订的隐性经济契约,它属于情感契约,前提就是让员工满意,对企业认可,心理契约是留住员工、形成凝聚力与忠诚度的重要手段。
一年多来,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圣铝业”)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有益尝试。
2015 年11 月,总经理薛亮民刚到华圣铝业就提出了“要尊重员工”要求,开展一系列关爱员工、提高员工幸福感的举措,如为一线员工送夜餐、给劳模家属报喜、修建停车场、组织华圣全体员工撰写《我的华圣梦》等。
了解大家的诉求和愿望,同时积极完善和拓宽员工职业生涯发展通道,在三支队伍建设方面完善了干部管理制度、五级工程师管理办法,目前加强心理契约管理提高员工忠诚度和责任心正着手搭建技能员工发展通道。
这些举措,提高了员工的满意度、增强了员工的归属感,提升了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工作效率,形成了员工把工作当事业做的氛围,激发了员工把个人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机地结合为实现共同愿景而努力奉献的凝聚力。
通过强化心理契约管理,既能提升管理效率,又能大大降低制度契约的成本。
2016 年1 ~ 9 月份,在中铝股份经营业绩预考核中,华圣铝业得分107.9,取得了较好的经营业绩,在电解铝企业中排名第一。
所以说,心理契约是一种情感契约,也是一种形成凝聚力、团队精神、忠诚度和责任心的有效手段。
在强化劳动合同、商业秘密保密合同、竞业禁止合同等契约化管理的同时,加强心理契约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企业文化建设中心理契约的构建企业文化传播与建设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初期,于20世纪20-60年代诞生了以梅约、麦格雷戈等人为代表的行为学派,首次把管理中人的因素提升到相当重要的地位。
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此后,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发展,管理学的原理与心理学的边缘化研究相互结合,衍生出了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这两门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心理契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是组织在关注员工心理状况并对其不断的探索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为管理科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一、心理契约与企业文化(一)心理契约的概念、维度及特点 1.概念“心理契约”是由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E. H. Schein)教授首次提出的一个名词。
他认为,心理契约是“个人将有所奉献与组织欲望有所获取之间,以及组织将针对个人期望收获而有所提供的一种配合。
”它虽然不是一种具体有形的契约,但它确实同具体契约一样发挥着影响。
心理契约可以被描述为这样一种状态:满足企业成长与员工发展的条件,虽然因二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不可能加以具体载明,但企业与员工却可以找到其决策的各自“焦点”,如同一纸契约加以规范。
我国学者曹威麟、朱仁发等人通过对目前存在的心理契约定义的缺陷进行分析,认为所谓心理契约是指当事人并没有通过一种具体的形式直接而明确地进行意思表达,但却通过各种心理暗示的方式,使双方相互感知并认可各自的期望,进而形成的一套隐性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2.维度Anderson认为,心理契约的具体内容可能涵盖有数千个方面,全部罗列出来极其困难,因此对心理契约内容进行具体研究时,为了能对其主要成分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很多的研究者都提出了心理契约维度的概念。
(1)交易契约与关系契约:交易契约是以经济交换为基础,关系契约以社会情感交换为基础。
(2)内在契约和外在契约:外在契约是指雇主所作的与员工工作完成之间有关的承诺,内在契约是指雇主所作的与员工工作性质之间有关的允诺。
团队建设中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团队建设是任何组织中都至关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团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合作和默契。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中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团队成员之间建立稳固的关系、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效率。
中心理契约是指团队成员之间相互约定的准则和规范,用以指导团队合作和沟通的行为。
在构建中心理契约时,首先需要明确团队的共同目标和愿景,团队成员应当清楚认识到他们所在的团队存在的意义和使命,并且对实现这一目标和使命有共同的理解和承诺。
团队建设需要一种共同的信念和理念来支持和推动,中心理契约就是这种信念和理念的体现。
团队中心理契约的构建还需要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透明的原则。
团队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尊重、认可彼此的不同之处,建立起互信和良好的沟通机制。
透明的沟通可以促进团队内部信息的流通,避免信息不对称和误解,从而提升团队的效率和凝聚力。
另外,在构建中心理契约时,团队需要明确分工和角色,每个团队成员应当清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定义好各种层级和角色的职责范围,可以避免团队内部的混乱和冲突,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建立起有效的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机制也是中心理契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明确工作目标和标准,激励成员持续努力和提高绩效。
维护团队中心理契约同样至关重要。
团队内部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协调。
定期举行团队建设活动、团队会议和沟通,是维护中心理契约的有效手段。
通过这些方式,团队成员可以互相交流心得、解决问题、增进合作,从而加强团队间的联系和默契。
此外,团队领导者在维护中心理契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团队领导者需要发挥积极的榜样作用,引导团队成员共同遵守中心理契约,积极推动团队目标的实现。
领导者应当注重团队成员的情感需求,关心并支持团队成员的成长和发展,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总的来说,中心理契约的构建与维护是团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帮助团队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念,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效率。
论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教师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教育理念、方法和态度等方面的差异,都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如何建立一份完整的心理契约,是民办高校教师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一、心理契约的定义心理契约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基于信任和承诺,相互沟通并达成的一份非正式的协议。
心理契约并没有具体的法律约束力,但它能够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行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观。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特殊的人际关系,心理契约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契约通常包括教育目标、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对于整个教育过程的效果和质量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思路1、保持透明度和真诚性民办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契约应该建立在透明和真诚的基础上。
建立这种关系的前提是教师要以开放和真诚的态度面对学生,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求,并对他们的人格进行肯定。
教师应该保持自己的坦诚和诚信,承诺自己所能够完成的目标,以达到良好的互信和尊重。
2、重视教育创新和改革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重视教育创新和改革。
教育创新和改革是实现高质量教育的关键。
教师们应该密切关注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积极推进教育改革。
同时,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考虑学生的需求,并提供深入、全面的知识,并尽力引发学生的兴趣。
3、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民办高校教师应该尽力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并乐于探索知识。
教师应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并鼓励他们采用多种渠道学习新知识。
同时,教师应该面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提供帮助和支持,并尝试与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最终目的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论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前言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随着民办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竞争的加剧,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同时,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在这种情况下,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什么是心理契约心理契约是指在个人和组织之间建立的一种不可见的精神协议。
它不是一份书面合同,而是双方所持有的一种期望和信任。
心理契约是一种隐性的、非正式的、自愿的协议,它反映了员工和雇主之间的关系,包括内部情感连接、责任和义务等因素。
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的构建加强沟通民办高校教师与学校管理层之间的沟通常常出现问题,造成了诸多误解和不信任。
因此,应当加强学校管理层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保持沟通透明、及时与充分。
此外,学校管理层应该申明教师工作的目标与要求,从而对教师工作的结果作出定性评估。
提供适当的资源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管理层应当提供适当的资源支持,如资金、设备和技术等方面的支持。
此外,学校管理层也应当优先考虑民办高校教师的福利问题,提供稳定的工作合同、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等。
重视岗位职责教师自身也应当逐渐建立自己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价值观,明确自己的主要工作职责和任务,并重视自己在学生教育和发展中的作用。
同时,学校管理层应该给予民办高校教师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并对教师的工作贡献进行公正的评估。
结论通过以上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在当前民办高校教师工作压力大、心理健康问题突出的背景下,构建民办高校教师心理契约显得尤为重要。
加强沟通、提供适当的资源、重视岗位职责等措施,可以缓解民办高校教师的工作压力,改善民办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民办高校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