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操作指导:院前急救的工作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21 KB
- 文档页数:1
中国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及特点中国的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及其特点院前急救是指在病患抵达医院之前,医务人员对患者进行的紧急救治。
在中国,院前急救服务模式涵盖了医疗急救车辆的建设、急救服务网络的构建以及急救人员的培训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中国院前急救服务模式的特点:一、医疗急救车辆的建设中国注重医疗急救车辆的建设,积极推行"一车一证一员"的制度。
一辆车指的是配置了必要急救设备的救护车辆,一证指的是车载医疗急救服务证书,一员指的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急救人员。
这样的制度确保了急救车辆设备齐全、人员熟练,能够及时、有效地救治患者。
二、急救服务网络的构建中国急救服务网络正在不断完善,通过建立急救中心、急救分中心、急救站点等机构,将院前急救服务紧密连接起来。
急救中心是指专门负责指挥协调救护车出车和急救人员的机构,急救分中心是指区域性的急救指挥机构,急救站点是指设置在社区或者重要交通要道的急救点。
通过网络建设,能够快速响应急救需求,并且能够实现各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三、急救人员的培训中国注重急救人员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提高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急救人员需要具备基本的急救技能,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喂食等,同时还需要熟练掌握急救设备的使用方法。
培训还包括模拟实战训练,提高急救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和处理能力。
四、急救费用的支付中国实行多元化的急救费用支付方式,包括政府投入、社会捐助和患者支付。
政府投入主要用于急救车辆的购置和机构建设,社会捐助主要用于急救设备的更新和补充,患者支付则是为了解决部分医疗救治费用。
通过多元化的支付方式,确保了急救服务的可持续性发展。
五、应急救援联动总结起来,中国的院前急救服务模式具有医疗急救车辆建设、急救服务网络构建、急救人员培训、急救费用支付和应急救援联动等特点。
通过这些特点的结合,中国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院前急救服务,保障患者及时得到有效救治。
院前急救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1、院前急救原则先救命再治伤(治病),先重后轻,先排险后施救,先救活人后处置尸体,以抢救为主,维持伤病员基本生命体征。
2、转送原则,在伤病情允许前提下,必须在医护监护下迅速送到医院救治,途中密切观察伤病情况及生命体征变化,认真做好现场记录及转送记录,并妥善保管。
3、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特点:(1)社会性、随机性(2)时间紧急(3)流动性大(4)医疗急救环境差(5)病种复杂(6)以对症治疗为主(7)体力强度大4、院前急救护士的基本素质:(1)思想心理素质(2)专业技术素质(3)护理职业素质(4)护士身体素质。
5、院前急救护士的基本要求(1)掌握基础和高级生命急救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2)掌握常用药物的作用原理,应用剂量和观察要点(3)掌握院前急救中病人常见急症的病因、病理,症状和体征,能熟练配合医生完成现场救治工作。
(4)掌握救护车内所有设备的使用技术,如除颤监护仪、呼吸机、心电图等。
(5)在执行抢救任务中必须服从统一命令,不得擅离岗位,随时解决病人问题。
6、护理体检包括望、触、叩、听等基本物理检查,尤其侧重于生命体征变化的观察及发现可用护理方式解决的问题。
7、护理体检应注意那三清听清病人或旁人的主诉问清与发病或创伤有关的细节看清与主诉相付合的症状体征及局部表现8、急救护理程序主要包括护理体检实施急救护理措施转送及进行途中监护9、急性心肌梗死时缓解疼痛宜用吗啡10、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监护示“室颤"立即进行抢救,第一步应行非同步直流电除颤11、血压突然升高,剧烈头痛,抽搐,昏迷的患者,诊断属:高血压脑病12、休克的基本原因是DIC13、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消化性溃疡14、尿毒症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心功能不全1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特点是:呼吸深大,呼气有烂苹果味16、在我国糖尿病的死亡主要原因是脑血管意外,冠心病17、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高血压18、脑出血病人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常见于:颞叶沟回疝19、脑疝形成时,不可以腰椎穿刺20、脑出血的急性期治疗为:降血压,甘露醇降颅内压,保持水电解质平衡,抗生素预防感染。
急症护士在院前急救中的工作特点及作用探讨目的:对急症护士在院前急救中的工作特点及作用进行分析。
方法:采用回顾式分析方式,对以往急症护士进行院前急救的病例和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在急症护士的工作过程中,其工作特点与相关作用。
结果:经过对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后,将急症护士的工作特点分为四类,主要包括时间连续性、主动独立性、技术性、协调性。
其在进行院前急救的过程中,急诊护士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协助医生对患者进行紧急救治,对相关生理指标进行记录和分析,协调院前急救和入院急救的相关事宜,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基本病情。
结论:急诊护士在院前急救的过程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应该明确急诊护士的工作特点,提升其个人素质和主动性,提升医院的整体护理质量。
标签:急诊护士;院前急诊;特点;作用院前急救主要是针对于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建筑事故或患者突发性疾病等情况下才进行的现场急救方式,其主要是由一名医生与多名护士配合进行的。
这项工作是保证患者生命,保证入院急救的重要衔接过程,其在开展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干扰因素较多,具有极为复杂的特定[1]。
1、资料及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分析的对象是从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进行院前急诊的病例中随机选出的,并且结合相关急诊护士院前急救工作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
本次分析的病例共510例,其中出现交通事故的患者共167例、出现建筑事故的患者共148例、出现病症紧急发作的患者有173例、其它病例22例。
其中有31例患者在急救现场即宣告死亡,26例患者在转入院内进行急诊过程中出现死亡,患者死亡的原因主要包括器官功能衰竭、失血性休克等。
1.2方法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回顾式分析方法和文献分析法,对既往的院前急救患者病例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对急诊护士的院前急救特点和作用进行探讨。
同时还要对病例中负责院前急救的护理人员进行随访和调查,了解其工作性质,并在护理人员同意下进行提问,所提问题主要包括其在院前急救过程中需要进行的工作,在急救工作中对自己的定位,在进行院前急救工作时所面对的困难等。
浅谈院前急救的六大特性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城市经济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综合服务能力的重要标志。
对于发挥政府职能、树立政府形象、保障群众健康、促进社会发展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院前急救工作的任务是:日常急救,意外灾害的抢救,大型会议活动的救护及特殊身份人员的救治。
院前急救工作具有一般医疗工作所表现出的救死扶伤等职业特点,同时还有其独特的工作性质。
1、社会性:社会是指共同工作和生活的人群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院前急救的公共职能:院前急救是社会保障系统的一部分,为公众提供快捷优质的院前急救服务。
院前急救的工作环境:院前急救医生对病人施治时工作环境是开放的环境,在家庭、马路、商场、会场、公园、办公室、影剧院等处,空间环境大小不一、光照明暗不一、诊台形状不一。
院前急救面对的人群:院前急救医生对病人施治时面对除病人以外的人群是多种身份,家属、工人、农民、干部、外宾、学生、儿童、异性、同性等,公众的价值观不一、判断标准不一、关心程度不一。
社会的复杂性、环境的多变性、人们价值的多样性、医疗行为的暴露性。
院前急救医生应认识这一特性,具备应对客观环境和社会现象多变的能力,才能院前医疗实践中做到周到完美。
2、时间性:时间是有起点和终点的一段时间。
时间性是事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才有效、有意义或有作用的特征。
时间可分为物理时间和心理时间等。
物理时间是现代科学社会中系统化了的时间,为其他各类时间提供精确的客观标准,是一切存在的公共尺度。
心理时间是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离散性质,表现为时序可以逆转,可以交叉跳跃,时间有长短之别,时间有质量上的差异等。
院前急救工作中当120某一呼救者接到让其等待的急救信号后,此时的物理时间就进入人的感觉和心理之中。
心理时间在起决定作用,在支配人们的动机和行为。
面对着病人焦虑面孔和痛苦的呻吟,他会感觉物理时间1分钟相当于心理时间的2分钟或更长时间,以此标准等待急救车的到来。
【关键词】院前急救特点护理院前急救是指遭受各种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等患者进入医院前的急救,包括现场紧急处理和转运途中的监护。
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是抢救生命、减少伤员痛苦、减少及预防加重伤情和并发症,正确而迅速地把伤病员转送到医院,须分秒必争,使患者在短时间内得到专业人员的帮助,尽可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
作为施救者应熟练掌握它的基本特点,从思想上到工作上都要有充分的准备,以利于圆满地完成抢救任务。
1 院前急救的特点1.1 突发性需院前急救的病员往往是突发的,时间、地点、人员不定,涉及的学科不定。
因此,就增加了院前急救的难度。
1.2 紧迫性突发急症和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病员病情复杂、危重,需紧急抢救、就地抢救的人数多。
有资料统计,心跳、呼吸骤停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者可能有50%存活;6分钟脑细胞即发生不可逆的损害;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
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就地抢救与加强运转途中抢救并重。
1.3 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病员涉及的学科种类多、伤情重,有时成批出现,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同时受累,而院前急救条件简陋,急救物品不很齐全。
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完成急救任务。
1.4 灵活性院前急救常常是在道路、家庭等环境下进行的,而救护车所备的抢救器材和药品有限。
因此,在抢救工作中应灵活机动、统筹兼顾。
先救命、救急,其他可缓一步的治疗措施,待转运至医院内再进行。
否则,就会失去最佳抢救时机,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1.5 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前急救及院内急救。
而院前急救是第一现场的急救,是非常关键的抢救,如果院前急救工作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到院内的抢救成功率。
如对猝死患者及创伤大出血患者的抢救等。
因此,只有院前急救做好了,院内进一步的抢救才有保障。
2 院前急救的护理体会2.1 院前急救对护士素质的要求院前急救要求护士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过硬的技术操作技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身体素质。
院前急救的任务决定了其不完全等同于医院急诊科的急救。
其特点是:紧急、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体力强度大、对症治疗为主。
1.随机性强
病人随时呼救,疾病种类多样化。
重大事故或灾害的发生具有随机性。
2.紧急
一有呼救必须立即出动,一到现场立即抢救,抢救后根据病情立即运送或就地监护治疗。
充分体现了“时间就是生命”的紧急性。
3.流动性大
院前急救系统平时在急救医疗服务区域内活动,求救地点可以散在于所管辖的任何街道、工厂、学校及居民点。
当遇有重大突发性灾害事故时,还可能需要跨区去增援。
4.急救环境条件差
现场急救的环境大多较差,有时在马路街头,人群拥挤、声音嘈杂、光线暗淡;有时甚至险情未除可能会造成人员再伤亡。
运送途中,车辆颠簸、震动和噪音可能给一些必要的医疗护理操作如听诊、测量血压、吸痰、注射等带来困难。
5.病种多样且病情复杂
呼救的病人疾病种类涉及临床各科,在短时间内可能需要进行初步诊断、分诊和紧急处理。
6.对症治疗为主
院前急救因无充足时间和良好的条件作鉴别诊断,要做出明确的医疗诊断非常困难,只能对症治疗为主。
7.体力劳动强度大
随车救护人员到现场前要经过车上颠簸。
若急救车无法开进现场就得弃车步行,有时可能需要爬楼梯。
到现场时要随身携带急救箱。
到现场后必须立即抢救病人。
抢救后又要帮助搬运伤病员。
运送途中还要密切观察病情。
因此,付出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