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复习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215.00 KB
- 文档页数:56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章:走进生物世界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2. 第二章: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及实例3. 第三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生物的生殖方式动植物的发育过程4. 第四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遗传的概念和现象变异的概念和原因5. 第五章:生物的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6. 第六章:生物与环境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了解生物体的结构层次,认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概念;了解生物的生殖、发育、遗传、变异和进化现象;掌握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的基本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习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方法;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模型、挂图、实物等;实验器材、显微镜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实验报告、调查表格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问、讨论,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 教学新课:讲解新课内容,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利用教具、学具,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
3. 例题讲解:精选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4. 随堂练习: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的练习题;及时反馈、指导,巩固所学知识。
强调重点、难点,提高学生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2. 内容:知识点框架;重点、难点提示;关键词、图示。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特征,认识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2.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3. 生物的生活环境第二章:生物的多样性1. 生物种类的多样性2. 基因的多样性3.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的多样性。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知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3. 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
六、第四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 细胞的概念与分类2. 细胞的基本结构3. 细胞膜的功能4. 细胞质与细胞核5. 细胞的能量转换器七、第五章: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遗传与变异的概念2. 基因与DNA的关系3. 遗传信息的传递4. 基因突变与基因重组5.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八、第六章:生物的进化的原因1. 生物进化的概念2. 自然选择与适者生存3. 遗传与变异在进化中的作用4. 生物进化的证据5. 生物进化的历程九、第七章:生物的分类1. 生物分类的概念与方法2. 生物的分类单位3. 生物分类的依据4. 生物分类的系统5. 生物分类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第八章:生态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 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分类2. 生态系统的组成3.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4.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 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生物的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补充和说明:生物的特征包括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人教版)教案一: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 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教学内容】1. 科学探究的概念和意义。
2.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比较法等。
3. 科学探究的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1. 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 科学探究的步骤。
【教学难点】1. 科学探究方法的运用。
2.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的能力。
教案二:生物和生物圈【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的特征和生物圈的概念。
2. 掌握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内容】1. 生物的特征:生命活动、生长、繁殖、应激性、遗传和变异等。
2.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3.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重点】1. 生物的特征。
2. 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教学难点】1.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的理解。
教案三: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细胞的结构。
2. 掌握植物细胞的主要功能。
【教学内容】1. 植物细胞的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叶绿体、线粒体等。
2. 植物细胞的主要功能:保护、控制物质进出、能量转换、遗传等。
【教学重点】1. 植物细胞的结构。
2. 植物细胞的功能。
【教学难点】1. 植物细胞结构的识记。
2. 植物细胞功能的理解。
教案四:植物的生长【教学目标】1.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掌握植物生长的原因。
【教学内容】1. 植物的生长过程: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植物开花结果等。
2. 植物生长的原因: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教学重点】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植物生长的原因。
【教学难点】1. 植物生长过程的描述。
2. 植物生长原因的理解。
教案五: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教学目标】1. 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2. 掌握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及其原因。
【教学内容】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优质教案全集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学会科学观察的一般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2、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学活动,逐渐培养学生观察、口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使学生成为既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又能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的人。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2、一些生物的特殊生理现象的分析和归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生物的图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四、教学设计:(一)新课讲授:引入:展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出现的生物与非生物。
引导学生根据书上提供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和已有的生物学知识,说明生物的特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抽题讨论(如果学生人多可两组一题)小组选出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小组研究讨论结束后,可研究讨论其他组的题。
待各组完成后,各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最后可以安排本小组同学补充发言,而后其他小组同学再发言补充(教师除了组织学生的活动,可以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他们的讨论和研究)。
总结:除了书本上列出的生物的特征外,还有其他别的生物特征吗?(根据生物的特征说)补充: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2、生物体能进行新陈代谢;3、生物体能遗传变异;4、生物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等。
(二)课堂作业:书上练习P6(1)分析图片弹钢琴的机器人、慢慢生长着的钟乳石为什么不是生物?(2)珊瑚和珊瑚虫都是生物吗?详细说明。
(三)板书设计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一、生物的特征(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尿液,汗液和呼出的气体等。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第一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课时一:生物的多样性教学目标-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意义- 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 能够描述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教学内容1. 生物的多样性概念和意义2. 生物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3. 不同生物的特征和区别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学生自带一种生物,通过观察和比较,讨论其特征和分类方法。
2. 看图说话:给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生物的图片,并请他们描述和比较这些生物的特征。
3. 观察实验:进行现场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生物的特征。
教学评价1.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的参与度和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
2.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生物特征的能力。
课时二:植物的分类教学目标- 了解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 能够使用分类方法对植物进行归类- 掌握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教学内容1. 植物的分类方法和特征2. 常见植物的特征和分类教学活动1. 植物分类游戏:学生分组进行植物分类游戏,根据给出的特征和分类方法将植物归类。
2. 植物观察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的植物,并记录其特征和分类。
教学评价1. 分类游戏成绩:评价学生对植物分类方法的掌握程度。
2. 植物观察记录: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特征的能力。
第二单元:植物的生殖与发展课时三: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目标- 了解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掌握有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 能够观察和描述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内容1. 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2. 有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3. 观察和描述有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活动1. 观察花朵解剖: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有花植物的花朵结构和生殖器官。
2. 裱花标本:学生自带花朵样本,进行裱花标本制作,同时描述花朵的生殖器官。
教学评价1. 花朵观察报告:评价学生观察和描述花朵生殖器官的能力。
2. 裱花标本评分:评价学生制作的裱花标本质量和描述的准确性。
课时四:无花植物的生殖与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 掌握无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 能够观察和描述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内容1. 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和生殖过程2. 无花植物的繁殖方法和意义3. 观察和描述无花植物的生殖器官教学活动1. 植物实物展示:展示不同种类的无花植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生殖器官。
人教版上册七年级生物复习提纲〔整理6篇〕篇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复习提纲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有50余万种。
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一、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1、藻类植物①生活环境:大多生活在淡水或海水中,还有一些生活在陆地上潮湿的地方。
②构造特点:藻类植物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
2、苔藓植物:①生活环境: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②构造特点: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
③作用:许多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①生活环境:森林和山野的阴湿处②构造特点:有根、茎、叶的分化,在这些器官中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
③繁殖:蕨类植物靠孢子繁殖,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
④作用:古代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复杂的变化,就逐渐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1、种子的构造:种子的外表有一层种皮,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
胚是新植物的幼体,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
①菜豆种子(P81图3-10):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②玉米种子(P81图3-10):果皮和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1片])、胚乳2、种子植物:能结种子的植物称为种子植物。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x植物和被子植物。
①x植物:油松、侧柏、苏铁的种子是x着的,这样的植物称为x植物。
②被子植物:豌豆、荔枝、木瓜必须拨开果实才能看到种子,像这样,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
被子植物是陆地上分布最为广泛的植物家族。
3、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4、记住常见的x植物和被子植物(P.84-P.85)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种子的萌发1、种子萌发的条件: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具有完好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2、种子萌发的过程:吸收水分→转运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发育成茎和叶3、抽样检测: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展检测。
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案(全册共83页)
目录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4、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1、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有关生物与非生物的图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法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一、我们身边的生物
二、生物的基本特征
1、营养
2、能进行呼吸
3、排除身内产生的废物
4、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能生长和繁殖
教学反思: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视野拓展,感悟提升: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如乱砍滥伐、乱捕滥猎、过度放牧、环境污染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威胁着生物圈的稳定和
第二单元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设计。
七年级生物上册全部教案(人教版)教案一:生物科学探究1. 教学目标1.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1.2 掌握观察法和实验法1.3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2. 教学内容2.1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2.2 观察法的应用2.3 实验法的应用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应用3.2 难点:实验法的原理和设计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合作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5.2 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5.3 分析观察法的应用案例5.4 分析实验法的应用案例5.5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5.6 总结与反思教案二: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1. 教学目标1.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1.2 掌握细胞各结构的功能1.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教学内容2.1 细胞的基本结构2.2 细胞膜的功能2.3 细胞质和细胞核的功能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各结构的功能3.2 难点:细胞膜的透性和功能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2 模型展示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细胞的概念5.2 讲解细胞的基本结构5.3 展示细胞模型,讲解细胞各结构的功能5.4 分析细胞膜的透性和功能5.5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验证细胞膜的透性5.6 总结与反思教案三:生物的遗传与变异1. 教学目标1.1 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1.2 掌握基因的传递规律1.3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2. 教学内容2.1 遗传和变异的概念2.2 基因的传递规律2.3 生物的遗传图解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基因的传递规律3.2 难点:生物的遗传图解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遗传和变异的概念5.2 讲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5.3 分析基因的传递规律5.4 讲解生物的遗传图解5.5 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验证遗传规律5.6 总结与反思教案四:生物的分类和命名1. 教学目标1.1 了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1.2 掌握生物的命名原则1.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2. 教学内容2.1 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2.2 生物的命名原则2.3 生物分类的等级系统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生物的命名原则3.2 难点:生物分类的等级系统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引入生物分类的概念5.2 讲解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5.3 讲解生物的命名原则5.4 讲解生物分类的等级系统5.5 小组讨论:对给定的生物进行分类和命名5.6 总结与反思教案五:生物的生殖和发育1. 教学目标1.1 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1.2教案六: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续)1.2 掌握不同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1.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教学内容2.1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2.2 植物的生殖和发育2.3 动物的生殖和发育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不同生物的生殖发育特点3.2 难点:动物的生殖发育过程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植物和动物的生殖器官引入生殖和发育的概念5.2 讲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概念5.3 分析植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5.4 分析动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5.5 小组讨论:比较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优缺点5.6 总结与反思教案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 教学目标1.1 理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1.2 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因素1.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2. 教学内容2.1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2.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因素2.3 生物对环境的实例分析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因素3.2 难点:生物对环境的实例分析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在极端环境中的生存引入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概念5.2 讲解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意义5.3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因素5.4 分析生物对环境的实例5.5 小组讨论:探讨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实例5.6 总结与反思教案八:生物的进化1. 教学目标1.1 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1.2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1.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学素养2. 教学内容2.1 生物进化的概念2.2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比较解剖学、分子生物学2.3 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遗传和变异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生物进化的概念,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原因3.2 难点:生物进化的原因4. 教学方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化石引入生物进化的概念5.2 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5.3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5.4 讲解生物进化的原因5.5 小组讨论:探讨生物进化的实例5.6 总结与反思教案九: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1. 教学目标1.1 理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1.2 掌握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1.3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2. 教学内容2.1 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2.2 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2.3 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3. 教学重点与难点3.1 重点: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2 难点: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4.1 讲授法4.2 案例分析法4.3 小组讨论法5. 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展示转基因作物引入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5.2 讲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作用5.3 讲解转基因技术的原理和应用5.4 分析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和伦理问题5.5 小组讨论:探讨转基因技术的利弊5.6 总结与反思重点解析教案一:重点是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和观察法、实验法的应用;难点是实验法的原理和设计。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掌握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认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4)学会观察和描述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的特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结构。
(3)观察和分析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2)树立关爱生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物的特征和分类第1课:生物的特征第2课:生物的分类第二单元: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第3课:细胞的结构第4课:细胞的功能第三单元: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第6课:生物的发育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生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2)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2. 教学难点:(1)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利用实验、显微镜观察等方法,直观展示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 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深入理解生物的生殖和发育过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生物特征、细胞结构和功能、生物生殖和发育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分析能力。
4. 单元测试:全面检查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第四单元:植物的结构和功能第7课:植物细胞的结构第9课:植物的营养器官第10课:植物的生殖器官七、第五单元:动物的结构和功能第11课:动物细胞的结构第12课:动物的组织第13课:动物的营养方式第14课:动物的生殖和发育八、第六单元:细菌和真菌第15课:细菌的结构和生活第16课:真菌的结构和生活第17课: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第18课:人类与细菌和真菌的关系九、第七单元:人体的结构层次第19课:人体的结构层次第20课:人体的主要系统十、教学评价:6.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植物、动物、细菌、真菌、人体结构层次和功能的掌握情况。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3.了解生物特征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2.生物的特征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课时安排:1课时第一节认识生物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讲授新课1.什么是生物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
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
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
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
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
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教师写好七年级生物教案可以自信地走进课堂,教师上课必须要充分备课,写好教案。
为大家整理了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欢迎大家阅读!生态系统教学目标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叙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难点和重点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设计生态系统的概念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迷人的环境中思索:生物与环境之间就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出一段迷人的音乐,朗诵一段充满著诗情画意的文章,缔造一个惬意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①学生展开资料分析,找到生态系统的共同组成,并且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鼓励: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一看它们之间就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赏视频,探讨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喝与被喝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生态系统具备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出课件,鼓励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探讨: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害物质越多?在自然科学还没有发展的古代,人们对生物的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迷惑不解,他们往往把生命和无生命看成是截然不同、没有联系的两个领域,认为生命不服从于无生命物质的运动规律。
不少人还将各种生命现象归结为一种非物质的力,即“活力”的作用。
这些无根据的臆测,随着生物学的发展而逐渐被抛弃,在现代生物学中已经没有立足之地了。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因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2.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变异3. 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命周期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4. 动物的生长发育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运动与行为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及组成。
2.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3. 了解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4. 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2. 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生物的基本特征、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细胞模型、生态系统图示、植物种子、动物标本等。
2. 学具:笔记本、笔、放大镜、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生物现象,引发学生对生物与周围环境关系的思考。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组成。
3.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校园内的生态系统,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4. 例题讲解:分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解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细胞结构图,并进行遗传与变异的实例分析。
6. 植物生长发育:讲解植物的生命周期,阐述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
7. 动物生长发育:介绍动物的生命周期,分析动物的运动与行为。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概念、组成2. 生物的基本特征细胞结构、功能遗传与变异3. 植物的生长发育生命周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4. 动物的生长发育生命周期运动、行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列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非生物因素。
简述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概念及实例。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教案章节一:科学探究教学目标:1. 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2. 学会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的基本步骤。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PPT课件。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科学知识,引出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2. 讲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如观察、实验、调查等。
3. 通过PPT课件展示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
4. 进行课堂实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5.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探究心得。
6.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二:生物和生物圈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掌握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3. 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生物的定义和特征、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
教学难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课件、生物标本。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生物的定义和特征,如生命活动、生长、繁殖等。
3. 展示生物标本,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生物的形态结构。
4. 讲解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如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5.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如生物适应环境、环境影响生物等。
6.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和生物圈的理解。
7.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案章节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教学目标: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
2. 掌握细胞的功能,如物质交换、遗传信息的传递等。
3. 理解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重点: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教学准备:PPT课件、细胞模型。
教学过程: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新版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方法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生物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准备:预习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相关内容。
3. 教学资源:多媒体设备、生物图片和视频、小组讨论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课堂讲解:讲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生物实例,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分类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掌握动植物细胞的特点和区别。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显微镜观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理解和尊重。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动植物细胞的特点和区别。
2. 教学难点: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等细胞结构的功能和特点。
八、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细胞模型和显微镜观察,帮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与生物科学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2.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器官与系统的功能3.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物的生殖方式生物的发育过程4.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掌握生物分类方法,了解生物科学的研究意义。
2. 掌握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了解器官与系统的相互关系。
3. 了解生物的生殖方式与发育过程,认识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生物科学的研究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显微镜、实物模型、挂图、PPT等。
2. 学具:生物实验器材、观察记录表、学习手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特征与多样性。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与生物科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
4. 例题讲解:讲解器官与系统的功能,引导学生掌握生物的结构与功能。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生物分类与细胞结构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新课导入:介绍生物的生殖方式与发育过程,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六、板书设计1. 生物与生物科学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的分类2.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器官与系统的功能3. 生物的生殖与发育生殖方式发育过程4. 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绘制细胞结构图,并注明各部分功能。
列举三种生物的生殖方式,并简要描述其发育过程。
2. 答案:生物的基本特征: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能生长和繁殖等。
细胞结构图及功能:细胞膜(保护与交换物质)、细胞核(控制细胞活动)、细胞质(进行生命活动)等。
生殖方式与发育过程:有性生殖(如:种子繁殖)、无性生殖(如:孢子繁殖)、不完全变态发育(如:蚊子)、完全变态发育(如:蝴蝶)等。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第一章:生物和生物圈1.1 生物的特征教学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如生命活动需要营养、呼吸、排泄、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等。
教学内容:生物的特征及其表现。
1.2 生物圈教学目标:了解生物圈的概念、范围和生物圈为生物提供的基本条件。
教学内容:生物圈的定义、范围和生物圈内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人体的结构层次2.1 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教学目标: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教学内容:细胞的概念、结构及其功能。
2.2 组织、器官和系统教学目标:了解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
教学内容:人体的主要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概念及功能。
第三章:植物体的结构层次3.1 植物体的结构教学目标:了解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细胞到植物体。
教学内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各层次的结构和功能。
3.2 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教学目标:了解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及其功能。
教学内容: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第四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4.1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教学目标:了解食物中的六大类营养物质。
教学内容: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的作用。
4.2 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教学内容:食物的消化系统、消化过程和吸收过程。
第五章:生物能进行呼吸5.1 呼吸作用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的定义、过程和意义。
5.2 呼吸作用的实质教学目标:了解呼吸作用的实质。
教学内容:呼吸作用实质的相关知识。
第六章: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6.1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教学目标:了解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教学内容:排泄的定义、途径及重要性。
6.2 排泄的主要废物教学目标:了解排泄的主要废物。
教学内容:排泄废物(如尿液、二氧化碳等)的成分和排出过程。
第七章: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7.1 应激性的概念教学目标:了解应激性的概念。
《致同学们》教案(1课时)
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
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
如使用档案夹,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
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
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
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进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教学目的: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材料器具: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
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
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
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1
(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
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
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认识生物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
2
生命。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
或实地考察大自然。
(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
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
3
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
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
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