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开阳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
- 格式:doc
- 大小:689.00 KB
- 文档页数:17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每小题2分,共20分)1. C2. D3. B4. A5. D6. C7. B8. A9. D10. C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1.(1)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动作和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在面对困境时的勇敢和坚韧。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人生比作一场马拉松,强调了在人生旅途中要持之以恒,不断追求进步。
12.(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坚持和放弃,突出了坚持的重要性。
(2)作者认为,只有坚持才能克服困难,实现人生价值。
13.(1)文章通过描写主人公在困境中的努力和奋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
(2)作者认为,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到达终点。
14.(1)文章通过对比主人公在困境中的表现,强调了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2)作者鼓励读者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地站起来,坚持自己的信念。
三、古诗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15.(1)望岳(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这首诗通过描写泰山的雄伟壮观,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16.(1)滕王阁序(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3)这句话通过描写落霞、孤鹜、秋水等景物,表现了滕王阁的壮丽景色。
17.(1)长恨歌(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3)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执着和永恒的追求。
18.(1)庐山谣(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这句话通过夸张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
四、作文(50分)题目:我的青春梦想答案:我的青春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教师这个职业,对我来说,既神圣又充满挑战。
它需要我具备丰富的知识、高尚的师德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在我眼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在困惑中找到答案,在挫折中找到勇气。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闪亮的星星,只要给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就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炽热沉默不语沉鱼落雁B. 鸿毛纷至沓来沉鱼落雁C. 沉着沉鱼落雁沉默不语D. 纷至沓来沉鱼落雁鸿毛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英勇事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B.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我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如:严格禁止乱砍滥伐、推广植树造林等。
C. 我国科学家在量子通信领域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D. 他的演讲慷慨激昂,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3.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你愿意和我一起去公园吗?”她问道。
B. 他说:“我已经决定了,我要去北京上大学。
”C.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D. 我喜欢听音乐,尤其喜欢古典音乐。
4. 下列词语中,不属于成语的一项是()A. 一丝不苟B. 青出于蓝C. 胸有成竹D. 惊天动地5.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星星像眼睛,月亮像眉毛。
B. 老师的话像春风,吹散了心中的阴霾。
C. 这座大楼就像一座巨大的书山。
D. 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6.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
B.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罗贯中。
C. 《水浒传》描写了一百零八位好汉的故事,作者施耐庵。
D. 《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
7. 下列诗句中,表达情感最为强烈的一项是()A.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B.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C.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D.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8. 下列对联中,上下联意思连贯、对仗工整的一项是()A. 上联:春风杨柳万千条,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B. 上联:千里江陵一日还,下联:柳暗花明又一村C. 上联:春江水暖鸭先知,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D. 上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下联:明月松间照清泉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离骚》的作者是______,这篇诗篇以______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这门学科是我们每个作为中国人都需要掌握的重要学科,下面小编整理了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欢迎阅读参考。
高二上册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转基因作为一个词汇走进人类的生活才刚刚开始,但客观实际中,自然状态下的转基因从来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着,例如最常见的植物花粉借助昆虫、自然风等不同的媒介传播而进行的杂交现象;另外,人们通过传统的杂交育种方法改良作物的遗传特性,藉此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性。
这些过程实质上是基因在不同物种或同一物种不同品种间的一种转移方式。
自然界的基因转移是被动的、无序的、没有目标性,但这种基因转移模式也构成了生命进化的动因之一,造就了多种多样的物种世界。
传统的杂交育种实践在农业发展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基因转移通常只能在近缘物种之间进行,基因转移的精确性和效率较低,转移的基因中还可能包括不良基因。
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的诸多局限性极大地限制了传统育种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现代生物技术是以生命科学的最新成就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新兴学科和高新技术,几乎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生命科学世纪的重要代表和具体体现。
转基因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转基因生物,是采用重组DNA技术,从生物体中鉴定和分离特定的基因,经精心构建后植入受体生物染色体基因组内,使之稳定整合、正确发挥功能并遗传给后代的技术。
这种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进行的遗传改良的基因设计和基因操作就是我们现在所指的转基因。
现代转基因技术不仅克服了传统育种技术的种种局限性,大大提高了转基因的效率,加快了种质改良进程,而且打破了物种间的遗传壁垒,拓展了新品种研发可选择的特征范围,同时人工设计加工基因的应用则更进一步扩大了可利用的种质资源。
转基因生物是人类按自己的主观意愿有目的、有计划、有根据、有预见地进行遗传修饰过的生物体,是现代生命科学发展的结晶,是人类从认识自然到改造自然的跃迁,标志着人类社会已经步入定向驾驭生物遗传改良的新时代。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不语(yǔ)B. 雕梁画栋(diāo)C. 毛遂自荐(xuàn)D.美轮美奂(huàn)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的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显著提高,这主要得益于他自己的刻苦努力。
B.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
C.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非常出色,赢得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D. 由于天气原因,火车晚点了两个小时,导致许多乘客错过了航班。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这次考试成绩优异,足以证明他的实力。
B. 这个项目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C. 他的言辞锋利,让人不敢反驳。
D. 她的厨艺精湛,做出的菜肴色香味俱佳。
4. 下列各句中,括号中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他的作品风格独特,独树一帜。
B. 她的演讲慷慨激昂,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C. 他为人正直,光明磊落,深受同事们的尊敬。
D. 那位领导工作能力强,运筹帷幄,把公司治理得井井有条。
5.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不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每天都坚持锻炼身体。
变换后:他锻炼身体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B. 原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变换后:我对这本书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C. 原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变换后:我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
D. 原句:他非常喜欢阅读。
变换后:阅读是他最喜欢的活动之一。
6.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升上了树梢,好像一个大玉盘。
B. 那座山像一头雄狮,屹立在远方。
C. 他的歌声像泉水一样清澈,像山风一样悠扬。
D. 他的眼神像一把利剑,直刺人心。
7. 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准确的一项是()A. 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书籍之一。
B. 他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作家。
最新高二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之一,它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礼”的内涵十分丰富。
首先,“礼”强调秩序和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社会的各个层面都有相应的礼仪规范,这些规范规定了人们在不同场合下的行为举止,从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
其次,“礼”注重道德修养。
礼仪不仅仅是外在的形式,更是内在道德的体现。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
最后,“礼”倡导和谐与包容。
礼仪的实施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不同的文化和习俗都可以在“礼”的框架下得到尊重和包容。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方面,它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在一个有礼的社会中,人们遵守规范,尊重他人,矛盾和冲突就会减少,社会秩序得以维护。
另一方面,“礼”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它可以培养人的自律、尊重他人和责任感等品质,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在当今社会,“礼”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礼”所倡导的秩序、道德和和谐等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礼”的传统,将其融入到现代社会的建设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核心概念,贯穿中国历史发展始终。
B.中国传统文化认为,“礼”只强调外在形式,与内在道德无关。
C.“礼”思想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对个人成长也有积极意义。
D.在当今社会,“礼”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意义。
部编人教版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测试卷高二 语文(满分:150分 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亿万年前的生命“氧”成记今天,人们对氧气的存在已经习以为常。
如果把时钟拨回几十亿年前,回到生命刚刚在地球上立足的时代,我们会发现那时地球上根本没有氧气。
但在衰老恒星的演化过程中,恒星核心通过核聚变合成了氧,所以宇宙中氧的含量还是比较丰富的,仅次于氢和氨。
不过,因为氧特别容易和其他元素发生化学反应,所以绝大部分的氧以某种化合物的形式存在。
这类化合物被称为氧化物,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水。
据科学家推测,在地球诞生的早期,其表面有大量的水。
地球上演化出的第一批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它们通过无氧呼吸获取能量,同时利用化学能合成身体所需的有机物。
在海洋深处就有一个生机勃勃的生态系统,管虫等多种生物生活于其中。
在距今约30亿年前,蓝细菌利用太阳能将水的氧原子的电子夺走,再传递给二氧化碳。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水被不断地裂解并释放出氧气。
所以,随着蓝细菌的繁殖,氧气就被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一开始,氧气刚刚释放出来就会被消耗掉,这是因为氧气会与当时地球上还普遍存在的还原性物质发生反应,从而又回到了某种化合物的形态。
但当这些“缓冲物质”耗尽后,氧气就逐渐在地球大气中积累。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大气中终于出现了一定浓度的氧气。
这段时期被称为“大氧化”时代,发生在距今约24亿-18亿年前。
“大氧化”对于绝大部分厌氧生物而言是灭顶之灾。
这些生物从未见过氧气,当然也不会利用氧气。
对它们而言,氧气是有毒的,氧气会与其细胞中的各种生物分子发生反应,破坏细胞的正常功能。
所以,“大氧化”必然伴随着一波“大灭绝”。
同时,氧气浓度的上升又给地球的生命体指出了一条新的演化道路——如果能进行有氧呼吸,那么这种生物便可以得到更多的能量。
随着氧气浓度的上升,一个单细胞生物如果具有利用氧气氧化有机物从而获得能量的能力,它就会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 高二(上)语文(三校联考)期中试题说明:本卷满分 分。
考试时间 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分✆、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分✆✌屏( ↙⏹♑)屏风∙∙∙∙∙ 屏障∙∙屏弃陋习∙∙屏住呼吸∙∙∙∙∙∙数( ♒ǔ) 数落∙∙∙ 数说∙∙ ∙不可胜数∙∙数以万计谙(↓⏹)∙ 谙熟∙∙∙∙∙ 谙达∙∙∙∙ 不谙水性∙∙∙∙∙∙∙ 素谙医术与(✡ǔ)∙ 与其∙∙∙ 与会∙∙岁不我与∙∙与人为善、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分✆✌临近期中,诸多学子加班加点,为的是争得一个好成绩,不至于深孚众望。
针对学生中目前存在的心理问题,我们有的同志还处之泰然,不以为意,我们有提醒这些同志引起注意的必要。
这一黑社会团伙到云南秘密购置了一批武器,如虎添翼,气焰更嚣张了。
他的作品由于对象不同,所以文风有别:小说平易近人,杂文锋芒毕露。
、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分✆✌这些高中刚毕业的学生风华正茂,平均年龄都没有超过 岁。
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复兴,中国终于可以在国际间扬眉吐气了。
大革命到来时,许多军阀和政客摇身一变,钻进革命队伍,甚至窃取了革命的领导权。
目前,教育界担负着培养大批思想品德好并能精通业务的科技队伍的艰巨任务。
、成语填空☎分✆①不同∙∙ 响∙∙∙ ②沧海一∙∙∙∙∙ ③大家∙∙ 秀∙∙ ④尔∙∙ 我诈⑤反∙∙ 自问∙∙∙ ⑥改弦易∙∙∙∙∙ ⑦含辛∙∙ 苦∙∙ ⑧集腋成∙∙、诗文默写填空☎分✆☎✆真的猛士 ∙∙∙∙∙∙∙∙∙∙∙∙∙∙∙∙∙∙∙∙ ,∙∙∙∙∙∙∙∙∙∙∙∙∙∙∙ 。
☎✆惨象,已使我,流言,。
☎✆呜呼!以,以,并力西向,则也。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也。
、请给下面一则消息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 字)☎分✆据新华社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胡世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年,中国将在包括港、澳地区的全国各地、各界女性中选拔航天员。
2021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测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戏曲“贵和”思想的显著体现是“大团圆”的结构模式。
这自然与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传统思维相契合。
戏曲“始悲终欢”“始离终合”“始困终亨”的“大团圆”的结局遵循着古人对于“万物一而立,再而反,三而如初”的事物普遍发展规律的生命感悟,也同样体现着“悲者必终于欢,离者必结之以合”的“天圆地方”的审美轨迹。
剧作家对于“大团圆”结局的追求是由作家自身地位低下的历史原因造成的。
在我国古代,戏曲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排斥,受到“正统文学”的排斥。
元代时,蒙古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限制汉人参加科举考试,大量的丈人失去了通过科举考试获得仕途的唯一道路,因此只能流落于坊间妓馆,以写词曲为生。
《元史·刑法志》记载:“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
”“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话、教习杂戏、聚众淫谑,并禁治之。
”以至明清律法仍有这样的条例。
在这样的境遇下,剧作家则选择用笔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消解现实的残酷,因此在戏曲中往往以“大团圆”的形式来寄托对美好世界的向往,表现对因果轮回的期盼。
“大团圆”模式适应观众的审美期待,体现着老百姓对于美好世界的憧憬和想象。
只有充满喜庆气氛的“大团圆”结局才能淡化悲剧的悲哀感和压抑感,把观众带入冲淡、平和的心理状态。
李泽厚对这种“中和为关"的审美观念这样论述:“它们作为矛盾结构,强调的更多的是对立面之间的渗透和协调,而不是对立面的排斥和冲突。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戏曲是一种中和艺术。
中国戏曲始终与儒家的伦理道德教化紧密联系。
在戏曲中宣扬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必然是戏曲的旨归。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各题。
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文艺事业进入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尤其是文学创作走上了“快车道”,大量作品竞相问世,百卉千葩让人()。
新世纪文学带来海量阅读的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文学创作的思考?纵观历史,有司马迁历时十余载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有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得“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回眸当代,有鲁迅痛定思痛、以笔为枪完成“揭出病苦,引起疗救注意”的《呐喊》;有沈从文朴素自然、细腻入微展现“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边城》……(),。
同时这些著者更是以一丝不苟与精益求精的精神,完美地诠释了“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创作品质。
而如今文学的“大众化”“生活化”“社会化”虽催生了创作的繁荣,但在繁荣背后也存在()的现象。
面对“走得快”还是“走得远”,文学创作该何去何从?我认为只有在追求创作多元化的同时,坚守“载道与言志”,才可迎来文学创作的“春风十里”。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应接不暇/呕心沥血/毋庸置疑/鱼目混珠B.应接不暇/呕心沥血/毋庸置疑/泥沙俱下C.美不胜收/殚精竭虑/不言而喻/鱼目混珠D.美不胜收/殚精竭虑/不言而喻/泥沙俱下2.在选文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B.这些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
C.这些无一不是著者以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D.这些无一不是著者经过执着的信念和坚忍的意志精雕细琢而成的堪称经典的文学作品。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恰当的一项是()A.《红楼梦》,古代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
2024-2025学年人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试卷(答案在后面)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我独自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着周围熙熙攘攘的人群,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孤寂。
这时,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向我走来,她的手里拿着一张报纸,上面刊登了一则寻人启事。
我好奇地接过报纸,发现这是一则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的启事。
我仔细阅读了寻人启事,得知这个男孩名叫小明,今年十岁,身高约1.3米,失踪地点是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沉思片刻,突然想起在公园门口见过一个男孩,他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
于是,我决定去公园门口寻找那个男孩。
当我走到公园门口时,果然看到一个男孩正在那里玩耍。
我走上前去,仔细观察了一下,发现他确实和小明有些相似。
我小心翼翼地问他:“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你的家在哪里?”男孩回答道:“我叫小强,我家住在公园附近的小区。
”我心中一喜,觉得这个男孩很可能就是小明。
当我们敲开小明的家门时,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了出来,紧紧地抱住我们。
原来,小明的父母一直在寻找他,但他们不知道小明已经回到了小区。
看到小明的父母如此高兴,我也感到十分欣慰。
这次偶然的相遇,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我”在公园的长椅上看到一位满头白发的老妇人寻找失踪多日的男孩为开头,引出下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
B. 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就毫不犹豫地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
C. 文章通过“我”帮助寻找失踪男孩的故事,强调了善良和关爱他人的重要性。
D. 文章结尾部分,小明的父母激动地跑出来,表达了对“我”和“小强”的感激之情。
2.文章中,“我”在公园门口看到一个长得和小明有些相似的男孩,为什么没有立刻判断这个男孩就是小明?3.文章中,小明的家人在寻找小明时,表现出了怎样的情感?4.文章结尾部分,为什么“我”感到十分欣慰?5.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贵州省开阳县高二上期中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却胸无城府,思想顽固不化,不思改革,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B . 在安全检查座谈会上,有代表指出,当前建筑安全生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各级领导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如临深渊的心态,切实抓好安全工作。
C . 他创作的两部小说虽然题材不同,发表的时间不同,但异曲同工,在评论界引起了很大反响。
D . 《中国好声音》一反有些选秀节目“泛娱乐化”的特点,以“好声音”为唯一评判标准,带给观众朴实无华的感动,赢得了溢美之词。
2. (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B . 老北京四合院处于皇城天子脚下,受到等级制度的严格约束,在行制、格局方面难免会千篇一律,显得呆板而缺乏创意。
C . 领导干部如果不能带头读书学习,那么个人会由于能力不足遭到淘汰,单位的学习风气难以形成,工作也会因为思想贫乏难有起色。
D . 总结这一次农村实践经历,我们要从指导思想上,明确树立起依靠科学技术,加快解决农民强烈的致富愿望和落后的生产技术这一突出矛盾。
3. (2分) (2016高三上·龙江期中)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几百年的禁书、焚书、战乱、文字狱、封建迷信等等,使文化典籍丧失无数,惟独文学名著大多无恙,至今依然生气如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 细心分析,似乎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B . 究其缘由,是因为它们始终是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
C . 恐怕主要是因为它们早已成为普通人民宝贵的精神食粮,始终在民间流传。
D . 推其原因,是它们已经成为普通人民的精神食粮,所以始终在民间流传。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5分)4. (10分) (2017高二下·辽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散步”中体验美宗白华与朱光潜、蔡仪、李泽厚、高尔泰并称中国当代“五大美学家”,但宗白华是从研究哲学、文学艺术尤其是诗学而转到美学研究中来的。
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心的萌动在童年时期就已有之。
宗白华自认为他后来写诗同年幼时的性情特点有一定的关系。
少年时的宗白华耽于幻想,对于山水风景的酷爱为一般人所不及。
1914年年初,宗白华在浙江上虞姨父家度寒假。
浙东的山水秀丽清奇,如梦似烟,湖光山色的美让他心中的诗情犹如泉涌。
但他开始诗歌创作是移居上海之后,当时他住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是一位诗人,每天早晨在家中小花园里高声吟唱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唐人的绝句,宗白华深受感染,他说:“我爱写小诗、短诗,可以说是承受唐人绝句的影响。
”宗白华的美学理论和思想集中在他的《美学散步》一书里,以这部经典著作为标志,宗白华成为我国美学界“散步美学”的代表人物。
这是一种不做严格的逻辑分析的方法,是一种从总体上把握艺术意象的方法。
宗白华认为艺术意象是完整的,不可破坏,这种从总体上把握的方法更符合艺术自身的规律,符合美感把握的内在规律。
他徜徉于中国古典艺术优美的意境之中,显得是那样自由自在,游刃有余,如同他晚年在繁花似锦的未名湖畔悠然散步一样。
他是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开始自己的“散步”的,20世纪30年代就写了《徐悲鸿与中国绘画》《介绍两本关于中国画学的书并论中国的绘画》等美文。
如果说这几篇文章属于宗白华美学研究的试笔之作,那么《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则是他在西方与东方两种大文化背景下圆融的比较之作,表明他已从研究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上升到研究中西文化哲学的差异,并开始辐射到中国书法、建筑、园林等艺术领域。
到40年代,宗白华发表了《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标志着他的美学理论日趋成熟。
这种“散步”方法决定了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而是从大量具体的、感性的文学艺术品出发。
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的、独特的,要以自然和艺术品为研究的中心,就需要认真地一一体验其真美所在。
宗白华“散步”式体验的研究方法在中国美学研究中独树一帜。
这种“散步式”研究方法与那些重逻辑统一的美学研究方法明显不同,使得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与各种各样以逻辑为基点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建国以后,中国的美学研究形成了以蔡仪为代表的客观派,以高尔泰为代表的主观派,以朱光潜为代表的主客统一派;后来又形成了以李泽厚、蒋孔阳为代表的实践派,以周来祥为代表的和谐美学派。
这些成熟于当代的各种美学流派虽观点各异,但都是以逻辑统一去建构美学体系。
他们与宗白华的以生命美学为内蕴的“散步派美学”相互争鸣。
宗白华从感性的视角去观照中国艺术精神,与他深厚的精神底蕴有关。
青年时代的宗白华醉心于德国古典哲学,康德哲学的时空观、叔本华对现象世界本体的思考,构成了宗白华意境学说的理论和思维基础。
同时,宗白华把老庄思想以及禅宗学说等结合起来,从具体的艺术品出发,运用精密的思辨,拓开了中国艺术中的时空境界,阐发了关于中国艺术意境的绝妙思想。
(摘编自邹士方《宗白华传略》、李剑清《被遗忘的宗白华》等)【相关链接】①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
看重逻辑统一性的人会轻视它、讨厌它,但是西方建立逻辑学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学派却唤作散步学派,可见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
(宗白华《美学散步》)②与西欧古代以来的美学相较而言,中国古代美学是零散的,不够体系化,也不够哲学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美学就没有自己的特色,而是意味着凭借某种特殊方式的介入才能将其挖掘出来而不至于隔靴挠痒,这种特殊方式其实正是一种召唤:生命的灵光。
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也许正是这种“生命对学术的感应”。
(邹其昌《散步者的灵光》)(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之路与其他美学家有不同之处,他最初研究的是哲学和文学艺术,在此基础上转而从事美学研究。
B . 早年的成长经历和性情特点是宗白华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决定因素,而他的诗歌多为短诗,则是受到了唐人绝句的影响。
C .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从研究中国绘画艺术品起步,并最终发展到以东方和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为背景来比较中西绘画技艺的差异。
D . 以自然和艺术品为中心进行美学研究,需要认真地体验每一个研究对象的真美所在,这是因为自然和艺术品本身是多样和独特的。
E . 中国古代美学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缺乏上升到哲学层面的研究,因而人们很难把握其特色,而宗白华的研究正好填补了这些空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体现了宗白华的美学思想,集中展示了“散步美学”的研究成果,渗透着作者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意趣。
B . 宗白华的美学研究涉及绘画、书法、建筑、园林等不同的艺术领域,他沉浸在优美的意境之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感悟美。
C . 宗白华认为散步和逻辑并不是绝不相容的,在长期的美学论争中,“散步美学”也注意吸纳以逻辑统一来建构美学体系的美学流派的研究成果。
D . 宗白华深受德国古典哲学、庄子思想和禅宗学说的影响,积淀了深厚的精神底蕴,使得他能够用感性的眼光去观察、审视中国艺术精神。
(3)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具有哪些独到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曾雪梅任晓雯曾雪梅七岁时,喜欢趴在窗台上,仰面数飞机。
①飞机跟小鸟似的,翅膀不动地滑过去。
时或起一记嘘声,仿佛有人吹口哨。
地平线轰然颤动,团起阵阵乌云。
曾雪梅觉得像是过年放鞭炮,便拍手欢呼。
母亲兜头一掌道:“看啥西洋镜,东洋鬼子投炸弹呢。
回头捉牢你这种不听话的小囡①,扯成两爿,蘸蘸腐乳吃掉。
”是年,曾雪梅已开始念书。
读至十三岁,校舍被日本人炸坏。
曾家弃了房产,逃到法租界,在寺庙院子里搭个滚地龙。
曾雪梅叉断续上了四年夜校后辍学,由邻居引荐,到日本人的福助洋行做工。
曾雪梅定在门口,不肯进去。
邻居反复诘问,她才憋红脸道:“日本人,会吃小囡吗?”曾雪梅因为识字多,被派作车间记录员。
每月工资三十多元,外加大米、菜油、黄豆各十斤。
逾数月,养得颊圆颐润。
工头二本松是日本人,夫人千代子,也在车间工作。
一次,千代子邀了几个中国女工去她家吃饭。
曾雪梅走过南京路时,浑身觳觫.谎称不舒服,让同事们先行,自己坐到街沿上,掏出用来送礼的苹果,边啃边想心事。
食罢,核子一扔,返身往回走。
旬余,机修工钟阿宝问:“你觉得中国人好,还是日本人好?”曾雪梅睃一眼围观的同事,道:“我才不上你的老当。
”曾雪梅回得家来,说与母亲。
母亲道:“当然中国人好,有啥不敢讲的。
”曾雪梅道:“我也不晓得。
听说中国工头都打人的。
日本大班来视察时,还给每人发十块洋钿奖金。
”母亲嘴唇一抖道:“小恩小惠的,就把你收买了。
若不是鬼子杀人放火,我们家就不会穷,你就会一直念书。
”曾雪梅默然一晌,问:“那为啥让我去日本工厂做事?”“嘁,赚鬼子的钞票,也是爱国啊。
”到月头,发了工资,曾雪梅背回大米和黄豆。
母亲借了一座台秤过磅,忽道:“好像少脱了。
”曾雪梅听得口齿有异,抬眼见她嘴巴歪斜,唇角拖下一径涎沫来。
“妈,怎么了。
”母亲想伸手去擦,感觉天花板一动,面孔已然贴倒在地。
一日工间休息,千代子问曾雪梅是不是有心事。
曾雪梅犹豫了一下,说:“我妈跌了跤,半边身子僵掉了。
找过郎中,不见好。
现在她不肯吃饭,说要早点死掉,帮我们节省钞票。
”千代子取了六十块钱,让她给母亲找西医,补营养。
曾雪梅推却着,收下,回去说与家人。
母亲回光返照似的,嗓门铿铿响道:“我是个强硬的人,不讨日本人便宜。
”一口气接不上,眼乌珠翻了白。
②曾雪梅扑过去,见一滴浊黄的泪水滑过母亲的太阳穴,在鬓边略作停滞,吧嗒滴落于枕上。
曾雪梅把钱还给千代子,自此避开她和二本松。
一年后,曾雪梅结婚。
婚后,丈夫建议曾雪梅辞工。
犹豫间,日本投降,福助洋行解散。
曾雪梅归得家来,专心养胎。
忽一日,那位老邻居捎来二本松的信,她才晓得,厂里的日本人,都被关到了提篮桥。
她瞒着丈夫,买了六包稻香村鸭肫肝,学千代子的做派,将点心盒子包起来,去提篮桥探监。
登记、盘问、等待。
听到喊她名字,已是入暮时分。
晃眼见一个灰发女人,穿看空阅的囚服,挪着碎步出来,深鞠一躬,泪水甩在点心盒上。
是日临别,千代子送了她一包童装,都是亲手缝制的。
她本来以为,自己会在中国生孩子。
曾雪梅怕丈夫见怪,留了一件电机纱短褂,其余的送去了典当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