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明清考古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208.50 KB
- 文档页数:23
宋元明考古第一章、概述一、历史概况:北宋建国(960年)~明亡(1644年)。
包括:宋、辽、金、(西夏)、元、明。
北宋:960年~1127年;南宋1127年~1279年;辽:907年~1125年;金:1115年~1234年;元:1206年~1271年称“元”~1368年;明:1368年~1644年;西夏:1032年~1226年。
(一)、历史1.宋:局部统一。
边界战乱频繁。
宋经济有大发展。
商品经济崭露头角,城市转为商业中心。
薄葬,随葬品少,纸明器成为主流。
瓷器成为主要日用品。
出现桌、椅等。
瓷器偏向高大发展,装饰局限于上部。
时代风格缺乏大气,趋向精巧;瓷器注重釉色效果、美感。
2.辽:初,游牧民族。
后,南部农业,北部牧业。
因俗而治。
契丹人随葬,马具、金属兵器,厚葬,金银器、瓷器。
3.金:向外扩张,统治区域多为汉人。
桦树皮器物。
碑刻。
4.元:民族分治。
始终保持本祖特色。
城址:大都;上都,保存较好。
墓葬主要为汉人墓,无确认的蒙古族墓葬。
蒙古族,野葬,用毛毡裹尸,弃于野。
以上四个时期:民族文化交流。
中原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茶马、绢马贸易。
先进与后进文化间交流。
宗教影响,佛教、道教。
(二)、特点:1.小商品经济、民营手工业发达。
瓷器、铜镜,民间制造用于商品交换,铭文上刻有商标、广告等。
2.文献多:府、县志;绘画、图;笔记、小说;游记。
3.地面建筑遗留众多。
4.生活方式改变导致器物造型、装饰发生大的变化。
5.民族文化、民族特色。
民族关系复杂,相互间影响。
二、简史:1.1949年以前:1920年,宋钜鹿故城发现,瓷器、漆器、木器。
30年代,陈万里,南方瓷窑,浙江为重,越窑、龙泉窑。
30年代,营造学社,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古建调查,元大都、明南京。
地面调查为主。
抗战时期,四川宋墓,发掘。
法国传教士闵宣化,内蒙东部,辽城址、陵墓。
日.鸟居龙藏,辽遗迹。
日本占领时期,东北、内蒙多次辽、金、元调查发掘,辽庆陵、建平辽墓、赤峰瓦缸窑、辽上京;金上京、完颜希尹墓、完颜娄室墓;元上都、百灵庙景教寺院与墓葬。
概论:
(1) [survey]∶对某事的通盘考虑或处置;史纲或概述继续写他的附有插图的南部非洲音乐概论一书(2) [outline;introduction]∶概括的论述德国文学概论(3)[survey] 概述,以全部概括了的调查研究来综述或描述。
概论了整个心脏病学领域的一系列讲座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马利清。
书名考古学概论
作者马利清
ISBN 9787300128290
定价42.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开本16
内容简介: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后记。
冯恩学宋元考古讲义宋元考古是中国考古学中的一个重要时期,涉及到了中国历史文化的许多方面。
冯恩学的宋元考古讲义是研究宋元时期考古学的一本重要参考资料。
以下是该讲义的相关内容:1. 历史背景:冯恩学的宋元考古讲义首先介绍了宋元时期的历史背景。
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重要朝代,涵盖了北宋、南宋和元朝。
这一时期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城市的兴盛、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对外交往的扩大都对考古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城市考古:讲义中详细介绍了宋元时期城市考古的研究成果。
宋元时期城市的兴盛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阶段,城市内的建筑、街道、城墙等遗迹成为了考古学家研究的重点。
讲义中列举了一些著名的城市考古遗址,如南京城、杭州城等,介绍了这些遗址的规模、布局和发展变化。
3. 宫殿考古:冯恩学的讲义还涉及了宋元时期宫殿考古的研究内容。
以建筑遗址、文物出土等为依据,讲义中系统地介绍了宋代皇宫和元代皇宫的特点,并较为详细地描述了皇宫的布局、建筑风格以及与当时社会文化背景的关联。
通过对宫殿考古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宋元皇权的运作机制和皇宫文化的特色。
4. 土地利用与农田考古:讲义中还介绍了宋元时期土地利用与农田考古的相关内容。
土地利用与农田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讲义通过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揭示了当时农田规模、农具、农作物种植以及农田管理等方面的情况。
5. 陶瓷考古:陶瓷是宋元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冯恩学的讲义对陶瓷考古进行了细致的介绍。
讲义中涵盖了宋元时期的陶瓷类型、烧制工艺、图案与题材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出土陶瓷的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的生活方式、经济贸易状况以及社会审美追求。
6. 文物保护与管理:冯恩学的讲义还涉及了宋元时期文物保护与管理的问题。
讲义中介绍了当时文物保护制度、文物保护技术和文物管理组织等方面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我们理解宋元时期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方式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宋元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文化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其中中西文化交流也有着丰富的资料和考古发现。
以下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宋元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资料。
一、书籍和手稿1. 宋元明清时期的书籍和手稿中,不乏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作品。
比如在我国考古领域,发现了一些载有西方宗教、科学、艺术等内容的书籍和手稿。
这些书籍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也为我们了解当时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二、艺术作品2. 在艺术领域,也有一些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资料。
比如在明清时期的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一些西方元素的影响。
这些作品不仅在内容上受到了西方艺术的影响,同时在绘画技法方面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三、考古遗址3. 在考古遗址中,也可以看到一些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
比如在北京附近发现的一些明清时期的宫殿建筑,就融合了一些西方建筑元素。
这些建筑不仅在形式上受到了西方建筑的影响,同时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也融合了一些西方的技术。
四、文物和器物4. 在文物和器物方面,也有一些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证据。
比如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一些明清时期的西方进口器物,这些器物不仅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贸易和外交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五、文字记载5. 除了考古资料外,书籍和手稿中的文字记载也是了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来源。
在宋元明清时期的文献中,可以看到一些关于中西文化交流的记载,这些文字资料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情况,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以上是关于宋元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考古资料的一些分析,这些考古资料不仅为我们了解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同时也为我们深入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为我们揭开中西文化交流的面纱,更加全面地了解当时的历史和文化。
在宋元明清时期的中西文化交流中,书籍和手稿的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
《考古学概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马利清。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后记。
1、商周族墓地的演变2、列国城址的形制布局3、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制度和礼乐制度的演化4、青铜器的繁荣与铁器的出现以及各时期经济文化的发展5、秦始皇陵的考古收获6、西汉长安城、汉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形制布局7、隋唐五代中小墓葬8、北宋、南宋、辽、金、西夏、元、明、清各代的都城与陵墓调查发掘的主要成果9、商品经济、货币与中外海陆贸易10、各朝都城演变11、各个时期考古学的主要方法1、p155 p1746、隋唐长安城的形制布局:P294 长安城的平面布局P297总体特征8、一、汉长安城(1)汉长安城为内城,城内主要为宫殿以及百官衙署,百姓大多居住在东门、北门外,渭河、禁苑、漕渠共同担任外城的功能。
(2)城内实行里坊制(3)街道长短不一,宽度一致,方轨十二(4)商业活动集中于“西市”“东市”(5)城市没有明显的中轴线与尊崇方向。
二、汉、魏洛阳城(1)东汉洛阳城仍为内城,城内主要由南宫、北宫两大宫殿群组成(2)北魏省南宫,改建北宫。
铜驼街具有城市中轴线特征。
外城形成。
三、隋唐长安城(1)先规划,后建城(2)有内城、郭城。
“筑城以卫军,造郭以居民”(3)实行内、中、外三朝制度(4)仍实行里坊制四、北宋开封城(1)三重城,宫城、里城、郭城(2)取消里坊制,商业区出现在交通便利沿河、沿桥、近城门地带五、元明清北京城(1)从金中都到元大都由莲花池水系转移到高梁河水系(2)元大都具有“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格局特征(3)明代南城的发展与“凸”字型城市轮廓的形成内城由旗人居住,属满蒙汉八旗分区管辖宋明以后城市形态有了很多变化:(1)以唐代规整的旧州县城为依托,以运河桥市为中心,形成与市河平行的商业街,并沿运河岸而伸展,运河与平行市街构成城市新的成长轴线(2)新城城墙的轮廓不再趋于规整。
旧城受封闭的市坊制约的规整十字街区与自然发育未经规划的新市街对比强烈。
宋代以后城市外围的商业市镇发达,往往形成子城。
明清时期随着江南近代化进程与城镇的发展,大量唐宋以来的草市与农村聚落转为市镇,形成以工商业为主的城镇经济结构。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与文化遗产中国历史悠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而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考古发现更是让我们对历史的了解更加深入。
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兴盛,还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我们的过去,思考我们的未来。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唐朝的繁荣和文化兴盛影响了后世。
在唐代的考古发现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唐陵。
唐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被誉为“世界墓葬代表之冠”。
唐陵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唐朝的历史有了更加具体的了解。
唐陵的规模宏大,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数量众多,包括陪葬品以及对唐朝社会生活、文化和艺术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的文物和遗址。
这些文物和遗址的发现不仅增添了唐朝的历史色彩,也让我们对唐朝的文化和社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而宋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有许多考古发现。
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南宋的临安城遗址。
临安是宋朝的首都,以其繁荣和繁忙的市场而闻名。
临安城遗址的发掘,让我们能够重温当时宋朝的繁荣景象。
考古发现的临安城墙、城门等建筑结构,以及出土的当时生活用品,无不展现了宋代社会的丰富多样。
除临安城遗址之外,宋代的青瓷和花鸟画也是宋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瓷作为瓷器的代表,其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被世人所称道。
而宋代花鸟画则以其写实的风格和对自然的细致描绘而闻名,为后世的艺术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进入元代,中国面临着政权的更迭和社会的变迁。
元代的考古发现主要集中在元大都的遗址上。
元大都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都城,其巍峨壮丽的城墙以及宏大的宫殿建筑令人叹为观止。
同时,元代还出土了大量的瓷器以及文物,这些文物既代表了元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又展现了当时的艺术风貌。
明代是明朝的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代的考古发现让我们对明朝的历史有了更多的认识。
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是明朝的皇家陵墓群,包括明成祖朱棣、明宣宗等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的规模宏大,陵墓的设计和建造精良,艺术品和文物的出土也让人赞叹不已。
考古学概论导言: 原始社会的考古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春秋战国(东周)时期的考古秦汉时期的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一、考古学的意义及其研究对象 : 1]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一词是从希腊文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为“Archeaology”,它出自于古希腊字“Dpycos”(古代)和“Aolyos”(科学),意为“古代的科学”。
在国外有“古迹学”、“古物学”等一些译法,我国将之译为“考古学”。
何谓考古学呢?简而言之,考古学就是根据实物的历史材料研究人类历史过去的科学。
2]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物质,而且主要是社会物质,只有少量的自然物质。
具体来讲,一类是人类本身的化石、遗骨,以及与当时人类共存的动、植物遗骸,二是经过人类制造或加工的物质,即物质史料,它是考古学研究对象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但有一些物质史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如太平天国的武器、印玺以及一些革命文物。
在我国,考古学研究的历史范围上迄原始社会,下至于元代,明清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这是因为明清留下的遗址、遗物相当多,记载周详,有史可查、有物可证,但是明清的瓷器又属于考古学的范围,明清的有些遗物也要视其价值的高低来确定其是否属于考古学的范围,如陵墓。
3]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很多,至今无法统一。
按物质形态分,可分为石器时代的考古、青铜器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按社会形态分,可分为原始社会考古、奴隶社会考古、封建社会考古;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考古工作者往往将考古学分为普通考古学和专门考古学,前者包括考古学通论以及各方面材料和考古方法的一般知识等,后者为较深一步的考古学研究,它又分为众多的种别,如铭刻学、古钱学、印章学等等。
二、考古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及学习考古学的必要性: 1.考古学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考古学可以订正历史文献资料之谬误三、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1.考古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2.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3.考古学与应用技术及工艺的关系四、中国考古学发展概况: 1.中国考古之发生至以金石学为主要部门的考古时代 2.西方考古学者来华时期 3.科学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4.中国考古之发生至以金石学为主要部门的考古时代:1].中国考古行为的原始时代:自商周之际开始,经过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约千余年长久时间方始具规模,人们称之为考古学的发生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