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概论
- 格式:docx
- 大小:14.14 KB
- 文档页数:5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9、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概论:
(1) [survey]∶对某事的通盘考虑或处置;史纲或概述继续写他的附有插图的南部非洲音乐概论一书(2) [outline;introduction]∶概括的论述德国文学概论(3)[survey] 概述,以全部概括了的调查研究来综述或描述。
概论了整个心脏病学领域的一系列讲座
考古学概论:
《考古学概论》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马利清。
书名考古学概论
作者马利清
ISBN 9787300128290
定价42.00元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1月1日
开本16
内容简介:
《考古学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全书共分八章,-包括考古学基本理论、考古学发展简史、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方法,以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元明清各个时期中国考古学的考古发掘成就研究状况。
全书立足于大学本科教学的需要,力求系统、扼要地阐述
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研究方法,全面反映中国当代考古学的发展状况,充分吸收中国考古学界最新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
适于高校考古学、历史学、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学使用,也适于相关专业人员及初学者阅读参考。
图书目录:
第一章考古学与考古学史
第二章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第三章旧石器时代考古
第四章新石器时代考古
第五章夏商周考古
第六章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
第七章隋唐五代考古
第八章宋元明清考古
后记。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开掘法:探方,考古开掘作业的基本开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开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开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开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假设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开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开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开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开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开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比照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2m2,最大不得超过10×1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考古学概论》多媒体教程徐州师大社会发展学院王奇伟《考古学概论》课程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第二节考古学文化与考古学研究的方法,步骤第三节考古学上的年代第四节考古学简史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四,考古学的功用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 "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实际也包括古文字学.(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欧洲文字中的"考古学"一词,如Archaeology(英文),Arch□ologie(法文),Archaeologie(德文)Археология(俄文),Archeologia(意大利文),Arqueologia(西班牙文)等,都是源于希腊文.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我们认为夏鼐先生的表述是准确的.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在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二,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二)文物知识(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一)考古学研究的对象1,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遗存,文物),是物质的遗存.这是考古学与狭义的历史学的最大区别.狭义的历史学主要是依靠文献记载以研究人类历史,而考古学主要研究的是实物资料.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二者犹如车的两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2,考古学研究的实物资料的特点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地加工的.如果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是与人类的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的.例如,一个石块,如果古人用它制造一把石刀,它与人类发生了关系,是人类"文化"的结果,那么,它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否则,深山里的天然岩石,古人从未与它发生过关系,那么它就不是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只能留给地质学家研究.再如古脊椎动物化石,如果生活在古人所生活的环境中,那么它就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利用它们来研究当时的自然环境;如果这些动物不是生活在古人类所处的环境中,那么,它就不会成为考古学家的研究对象.如恐龙.这就说明,考古学是属于人文科学中的历史科学,而不属于自然科学,尽管在考古学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各种自然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二)文物知识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可称为遗存,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物",翻译成英文是"Cultural Relics".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西周利簋艺术价值,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如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中"马踏飞燕"青铜雕塑,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象征.中国古代精美的陶瓷器,青铜器等,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东汉马踏飞燕图大汶口彩陶春秋莲鹤方壶科学价值,指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商代早期郑州商代遗址中发现的原始瓷片,把中国瓷器产生的历史由东汉提前到商代.1986年甘肃天水市郊防马滩西汉文景时期古墓中发现古纸,纸上绘有地图,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的纸张实例,纠正了《后汉书》关于造纸术起源于东汉宦官蔡伦的误记,把中国造纸起源提前200年.这些都具有科学价值.文物价值的大小是决定文物等级或是否属于文物的重要方面.(2)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代表性.我国土地辽阔,历史悠久,因此文物众多,而我国的财力有限,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我国不可能把文物都全部保护起来,而只能根据我们的国力,(忍痛割爱)在众多文物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物进行保护.如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经重点发掘的遗址有几十处之多,但国家重点保护,在遗址上建博物馆的也只有半坡姜寨,大河村等几处,大多数遗址在考古活动后进行了回填.郑州西山古城遗址, 属仰韶文化晚期,是我国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城址, 但是我们现在已经看不到,已经回填.即使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由于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这些文物有的也受到一定的损害.如南京六朝古墓,巩义北宋皇陵,都在田野农田之内,损害相当厉害. 巩义宋陵二十世纪90年代郑州市为延伸紫荆山路,破坏了郑州商城遗址城墙大数百米长,受到国家文物局的强烈批评.(徐州博物馆东东汉采石厂的命运.)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似乎是一对矛盾,为经济建设的发展只好以损害文物为代价.但文物是不可再生,损坏了就不可再恢复了.在文物保护方面我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包括认识观念和经费的投入.郑州商城城墙(3)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广泛性.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应当是我国各时代,各民族,各地区和各个领域的代表性文物,要具有广泛性.要反对大汉族主义,尊重,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物保护.3,文物(遗存)的分类与分级管理(1)文物的分类文物(遗存)通常可分为可移动文物(遗物)和不可移动的文物(遗迹)两大类.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2)文物的分级管理①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二条的有关规定, 一级文物为具有特别重要价值的代表性文物;二级文物为具有重要价值的文物;三级文物为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物.凡属一,二级藏品的文物均为珍贵文物,三级藏品中需定为珍贵文物的,应经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确认.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一级文物一,反映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关系及其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以及有关社会历史发展的代表性文物.二,反映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科学发明创造的代表性文物三,反映各民族社会历史发展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代表性文物.四,反映历代劳动人民反抗经济剥削,政治压迫,以及有关著名起义领袖的代表性文物.五,反映中外友好往来和在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相互交流的代表性文物.六,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代表性文物.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性文物.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的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十,反映有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杰出领袖人物的革命实践活动,以及为中国革命作出重大贡献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代表性文物.十一,反映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及其有关重大历史事件,领袖人物,著名烈士的代表性文物.十二,反映有关中国各党派,团体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和爱国侨胞及其它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十三,其它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国内外代表性文物 .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供参考)一,玉器——时代确切,质地优良,遗存稀少,在艺术上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的;有确切出土地点款识或其他重要特征,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具有明显地方特点能代表一个地区或作坊的;能反映某一时代风格和艺术水平的有关民族关系和中外关系的代表作.二,陶器——能代表某一文化类型,其造型特殊,器形完整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三彩中造型优美,色彩艳丽而器形完整的.三,瓷器——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艺术上或工艺上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有年款或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标准的;造型,纹饰,釉色等能反映时代独创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有文献记载的名瓷,历代著名窑别的代表作;元,明,清时期有重要研究价值的民窑瓷;著名工匠的代表作.四,铜器——造型,纹饰精美,能代表一个时期工艺铸造技术水平的;有确切出土地点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铭文反映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书法艺术优美的;传世稀少并在工艺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的.五,金银器——具有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工艺水平高超,造型或纹饰十分精美的.六,石刻砖瓦——时代较早,有代表性的石刻;刻有年款或物主铭记可作为断代依据的造像碑;能直接反映社会生产,生活,神态生动,造型优美的石雕;技法精巧,内容丰富的画像石;有重要史料价值或艺术价值的碑刻墓志;文字或纹饰精美,历史价值重大的砖瓦.七,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八,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九,符牌印章——文字精美,质料珍贵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或很高艺术价值的玺印,封泥和符牌;明,清篆刻中主要流派或主要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历代重要历史人物的印章.十,货币——在中国货币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且存世数量极少的或成套的货币以及钱范和钞版;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政权发行的货币中的珍品.十一,牙雕——时代确切,遗存稀少,在雕刻艺术史上具有重要价值的;典型反映民族工艺特点和工艺发展史的;各个时期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十二,竹雕——时代确切,在竹雕工艺史上有独特风格或特征的;款识准确,可作为断代标准的;制作精巧,工艺水平极高的;著名工匠或艺术家的代表作.十三,漆器——款识准确,遗存稀少,能代表某一历史时期典型漆工艺品种的;造型,纹饰,雕工,色调,工艺水平高而完整无缺的;著名工匠的代表作.十四,珐琅——款识准确,遗存稀少,具有鲜明时代风格的;造型,纹饰,釉色,掐丝等工艺水平高而又完好的. 十五,织绣——遗存稀少,具有历史研究价值的早期实物或实物印痕;时代较早,有准确的纪年及产地的;基本保持原色能代表一个历史时代工艺技术水平的;色彩艳丽,纹饰精美,具有典型时代特征的;历代名人使用,保存下来的精品;著名工艺家的代表作十六,古籍善本——宋,金,元旧刻;宋,元旧抄;明及明以前稿本和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抄本;明,清著名学者或藏书家批校题跋;及明刻,清抄中内容,版本,印刷技术上有特色或具有其他特点的稿本.十七,碑帖拓本——元代以前的碑帖拓本;明代整张拓片和罕见的拓本;早期初拓精本,多字本,原物重要且已佚失,拓本流传极少的清代或近代拓本.十八,武器——在重要战役(包括起义中)使用的,具有重要历史情节,数量稀少的武器;能代表一个历史阶段军械水平的武器;历代名人使用过的武器十九,宣传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或由中共中央,地方党政组织印发,内容重要,数量稀少的传单,标语,宣传画,捷报,号外等.二十,证物——反映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政策,数量稀少,与各地区,各党派团体有直接关系,具有特殊历史情节的旗帜,印章,证件等.二十一,文件——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文件原件;重要文件原件不存在的存世稀少的早期翻印件或具有特殊意义的早期翻印件;反映各党派团体的有关重要会议,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件.二十二,名人遗物——已故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各党派团体领导人,著名爱国侨胞,社会知名人士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手稿,信札,题词,题字,签署件;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生活用品.注:二,三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可依一级文物定级标准举例类推.②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与分类保护:A,不可移动文物的类型:包括:1,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2,石窟寺,3,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4,石刻及其它,5,古遗址,6,古墓葬等六类; B,不可移动文物的分类保护:不可移动文物划分为:a,县(自治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b,省(自治区,直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c,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级.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公布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批共1268处.其中1961年第一批180处,1982年第二批62处,1988年第三批258处,1996年第四批150处,2001年第五批51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万余处,县级保护单位3万余处,文物点已登记的有30余万处.因此,我国的文物保护单位只占我国经文物普查所知不可移动文物总数的一小部分.d,文物保护单位的"四有工作":1,要有保护范围,2,要有标志说明,3,,要有记录档案,4,要有专门保管机构或专人管理.目前我国的文物大多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外国很羡慕我们),但由于我国目前国力有限,怎样保护好它们也是一个很大的任务.文物保护在很大程度上也成了一个包袱.鉴于此,近年来国家提倡私人合法收藏文物,国家法律予以保护.e,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将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具有重大历史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于1982年,1986年和1994年和近年先后公布了四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第一批24座,第二批38座,第三批37座,第四批1座,共计100座.它们犹如散嵌在祖国大地的颗颗璀璨明珠,散发着夺目的光芒.国家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2年2月8日批准)1.北京2.承德3.大同4.南京5.泉州6.景德镇7.曲阜8.洛阳9.开封 10.苏州 11.扬州 12.杭州13.绍兴 14.江陵 15.长沙 16.广州 17.桂林 18.成都 19.遵义 20.昆明21.大理 22.拉萨 23.西安 24.延安国家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批准)1.天津2.保定3.平遥4.呼和浩特5.沈阳6.上海7.镇江8.常熟9.徐州10.淮安 11.宁波12.歙县13.寿县14.亳州15.福州16.漳州 17.南昌18.济南19.安阳20.南阳21.商丘22.武汉23.襄樊24.潮州 25.重庆26.阆中27.宜宾28.自贡29.镇远30.丽江31.日喀则32.韩城 33.榆林34.武威35.张掖36.敦煌37.银川38.喀什国家第三批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批准)1.正定2.邯郸3.新绛4.代县5.祁县6.哈尔滨7.吉林8.集安9.衢州10.临海11.长汀12.赣州13.青岛14.聊城15.邹城16.淄博 17.郑州18.浚县19.随州20.钟祥21.岳阳22.肇庆23.佛山24.梅州 25.雷州26.柳州27.琼山28.乐山29.都江堰30.泸州 31.建水32.巍山 33.江孜 34.咸阳35.汉中36.天水37.同仁国家最新批准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国务院1994年1月4日至今1.凤凰f,世界遗产:截止目前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并已被批准公布的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文物保护单位已达30处,仅少于西班牙和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我国30处世界遗产名单长城1987.12 北京故宫1987.12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 1987.12 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1987.12 山东泰山1987.12安徽黄山1990.12 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 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 1992.12西藏布达拉宫1994.12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1994.12山东曲阜的孔庙,孔府及孔林 1994.12 湖北的武当山古建筑群 1994.12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 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 1996.12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山西平遥古城1997.12江苏古典园林1997.12 北京颐和园1998.11北京天坛1998.11 重庆大足石刻1999.1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 2000.11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 明十三陵(北京),明孝陵(南京)2003.7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 2000.11 三江并流(云南)2003.7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集安市)2004.7(二)考古学研究的范围1,考古学研究的范围与最终目标虽然考古学的研究是以物质的遗存为依据,但作为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它的研究范围不限于物质文化, 不应限于对古代遗迹,遗物的描述和分类,也不应限于鉴定遗迹,遗物的年代和判明它们的用途与制造方法.而是在于通过各种遗迹和遗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等物质文化,也包括美术观念,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考古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在于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2,考古学研究的时间范围文物既可以包括古代文物,近代,现代文物,而考古学研究的是古代的遗存,这就存在着一个时间范围问题.考古学研究的上限,始于人类的产生,其下限,我国考古界一般定在明代结束.三,我国考古文物管理,科研机构1, 国家文物管理机构:国家文物管理局——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或文化厅——市县文化局2,科研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各省,区,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博物馆等;各市,县文化馆等. 四,考古学的功用考古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之所以在近年来得到发展,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特殊的功用.考古学和历史学,是历史科学(广义历史学)的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犹如车的两轮,不可偏废.考古学的功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补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补充文献历史的缺佚(失).研究历史无外乎两种材料,一是文献材料,以书面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是考古材料,即实物材料.而文献材料是在人类发明文字以后才出现的,是文明社会的事情,而文明时代以前的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就没有文献材料;研究史前社会的历史基本上就依靠考古材料;文献所记载的只是人类社会的某些方面,而不是全部内容,在历代的文献材料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记载总是偏重于政治制度,军事战争和其它上层建筑方面的内容,而对经济生活,社会生产发展等的记述则太少,一部《二十四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帝王将相史,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对真正创造历史的人民群众记载太少,不能全面而真实的反映历史原貌.文献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用考古材料来补充.因此,考古学在补史方面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中国古代史研究之所以取得远远超越于前代的成就,这是与考古学的新成就密不可分的.如史前时代的研究,夏商周研究等等.二是证史,即用考古材料来证实史实.以前封建史学家研究历史主要依据文献材料,近代西方史学讲求实证,即用实物资料来验证文献记载,否则便没有说服力,其可信性就差.正是吸收西方史学研究的实证思想,20世纪初史学大师王国维提出了著名的史学"二重证据法",即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相结合,互相验证,左右逢源,这样才有说服力.用考古材料与文献材料相结合的 "二重证据法",充分认识到考古材料在证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种治史方法远高于封建史学家,因此"二重证据法"成为现代史学研究的重要方法论.20世纪20年代清华研究院导师三是纠史或辨史,即用考古材料纠正历史文献记载的错误.文献材料是史家写作而成,其中难免夹杂着作者的主观好恶,特别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字句上可能出现讹误现象,因此文献材料可能有错误.而考古材料就成于当时人之手,是"历劫而不变",因此比文献材料具有更强的可信性.当文献材料与考古材料发生矛盾时,应以考古材料为准. 如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记载殷先公上甲,报乙,报丙,报丁的顺序是上甲——报丁——报乙——报丙,王国维先生通过研究甲骨文,纠正了《史记》的错误.四是考古材料具有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可以为我们更好的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为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1、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古学中研究的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他们多埋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近代考古学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北宋以来的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田野调查发掘工作为基础的近代考古学才在中国出现。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文化——考古学研究中的专门术语,用以表示考古遗址中(尤其是原始社会遗存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
文化一词有着不同的含义,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在科学、技术、艺术、教育、精神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达到的总成就,如中国文化、文化遗产等。
但考古学中所讲的文化,有其特定的含义,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的特征的一群遗存。
例如在考古工作中,发现某几种特定类型的器物,经常地在一定地区的某一类型的居址或墓葬中共同出土,这样一群有着特定组合关系的遗存,即可以称为一种“文化”。
由于他们总是共同存在于同一文化层或墓葬中,表明它们属于同一时代。
一个文化不能由一种特征来划分,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可能找到类似的文化因素。
只有许多特征的总合才能把一个文化和另一个文化划分开来。
3、田野考古学——田野考古学的名称是20世纪初正式提出来的,但当时的田野考古学主要是勘察地面上的遗迹和遗物,依靠地图进行调查。
以后,世界各地的田野考古学转入以发掘为中心,并扩大调查的对象和范围,方法逐渐完善,技术快速进步。
各种自然科学的手段相继被采用,许多机械设备被用作调查发掘的工具。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概论总结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对考古学概论的总结,仅供参考:
一、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遗迹和文物,来了解古代社会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
1.田野考古:通过实地发掘和调查来获取考古资料。
2.类型学:通过对文物的形态、装饰和制作技术等方面的分类和比较,来研究文物的发展演变和文化交流。
3.地层学:通过对遗址中不同层次的堆积物的分析,来确定遗址的年代序列和文化演变。
4.人类学和社会学方法:通过对古代人类社会的结构、经济、宗教、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来了解古代社会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三、考古学的研究领域
1.史前考古:研究没有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的文化和社会。
2.历史考古:研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的文化和社会。
3.人类学考古:通过对人类骨骼和遗物的研究,来了解古代人类的体质特征和生活方式。
4.科技考古:利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来研究古代人类的生产技术和文化。
四、考古学的意义
1.了解人类历史:考古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2.保护文化遗产:考古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和保护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
3.推动社会发展:考古学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文化资源,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以上是对考古学概论的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考古学概论(仅供参考建议与ppt配合使用)Chapter 1 What's Archaeology考古学: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学科性质:人文科学。
特点:独特的研究对象、独特的研究手段①对象、手段不断发展。
以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依托。
②内容、方法多样: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区别于文献。
③客观、确凿。
④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阐明存在于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规律。
研究对象: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包括人类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所以,凡是能够说明和复原古代社会的材料对于考古学来说都是有用的,自然也就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予以适当分类:实物资料(遗存)遗存(名、3举):包括遗迹、遗物和自然遗存。
遗迹: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宫殿、寺庙、作坊、窖藏、洞穴、城堡、矿坑、灰坑等。
遗物: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礼器、装饰艺术品、货币、铭刻、文书、人类化石、骨骸等。
自然遗存: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农作物、家畜、采集和渔猎的对象及矿石、玉石、动植物遗存等。
以研究时间分1、史前考古—历史考古:以文字的发明为界限。
共性:都以遗迹和遗物为研究对象。
差异性:遗迹遗物的性质不同,研究方法有异。
史前考古要充分与地质学、古生物学、古人类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相结合;历史考古则必须与历史文献相配合,同时依靠古文字学、铭刻学、古钱学和古建筑学等分支。
从断代来看,史前考古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技术;历史学主要依靠文献记载和年历学研究。
2、史前考古-原史考古-历史考古(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自然科学(地质学生物学地理学、气象学化学、物理学数学):自然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主要是协助研究遗址所在地区的地史和天然资源,从各个方面复原当时的自然环境。
《考古学概论》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性质《考古学概论》是为历史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课。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讲述中国考古学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历程。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考古学定义和基本内容,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基本框架、整体结构体系和发展线索,加深对中国考古学的科学性和方法论理解。
并能够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分析和运用考古材料,运用考古成果研究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教学内容本课主要讲授考古学概念、研究对象、研究主要内容等,使学生了解到考古学并非历史学的分支,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历史学的工具,而是一门与之并列的独立学科。
通过对考古简史,考古学的基本工作方法,以及考古界的重大发现等方面的阐释,使学生能够掌握考古工作和考古研究的方法,运用考古资料为历史研究去服务。
(四)教学时数每周4学时,共72学时。
(五)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以讲授为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演示,播放教学录像,前往甘肃省博物馆、兰州市博物馆参观,配合学院的考古实习安排课程内容。
二、本文第一章导论教学要点:考古学和考古学文化的定义,研究对象和命名方法以及考古学独特的手段和方法论,考古学与其它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关系。
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考古学的几个基本定义(2学时)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目的、学科定位和考古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考古学的学科体系(4学时)考古学的四大分支体系:时代性、对象性、技术方法性、国别地域性第三节考古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2学时)考古学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关系。
第二章考古学史教学要点: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考古学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古代金石学、近代考古学和现当代考古学,以及各个阶段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重点掌握中国近代考古学产生的环境和根本原因,探讨其机构和实践渊源。
10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欧洲古物学的发展(2学时)欧洲古物学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考古学概论马工程
考古学概论是考古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介绍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马工程(Marengo)是法国考古学家让-弗朗索瓦·巴斯蒂安·帕斯卡尔·福尔泰讷(Jean-François-Bastien Pascal Fauvelle)提出的一种考古学研究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大规模的考古学遗址中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数据库,利用遥感技术、地质学和地貌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遗址进行系统性的调查和分析,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考古学数据。
马工程在法国等地的考古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考古学概论》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考古学: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过去物质文化遗存,通过发掘、分析和整理古代遗迹、遗物以探索和重建人类历史的科学。
2. C14测年法:C14测年法,又称放射性碳测年法,是考古学中常用的一种绝对年代测定技术,利用生物体死亡后体内碳14衰变的速率来确定生物体或其遗存的年代。
3. 田野考古发掘:田野考古发掘是指在考古学者指导下,对具有潜在考古价值的地点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揭露、记录、收集和保护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遗迹和遗物的过程。
4. 文化层:文化层是指在遗址的地层堆积中,由古代人类活动形成的包含文化遗物和遗迹的特定层次,反映了某一时期人类生活的痕迹。
5. 出土文物:出土文物是指在考古发掘过程中发现并出土的,能够反映古代人类社会生活、生产状况以及文化艺术水平的实物资料。
二、填空题1. 我国最早的一部考古学专著是《______》。
(答案:《中国考古学报》)2.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文化遗址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______文化等。
(答案:龙山文化)3. 三星堆遗址是我国______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址。
(答案:长江上游)4. 考古学家通过对______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人类的饮食结构和社会经济状况。
(答案:动物骨骼与植物遗存)5. 在考古学中,______是一种用来观察、测量和记录遗址地貌、遗迹分布的重要工具。
(答案:全站仪或RTK等测绘设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
A. 红山文化B. 大汶口文化C. 商周文化D. 马家浜文化答案:C. 商周文化2. 以下哪种方法常用于陶器年代的相对测定()?A. C14测年法B. 地层学C. 热释光测年法D. 树轮年代学答案:B. 地层学3. 发现“北京人”头盖骨化石的著名考古遗址是()。
A. 元谋人遗址B. 周口店遗址C. 半坡遗址D. 良渚遗址答案:B. 周口店遗址4. 下列哪个遗址揭示了我国稻作农业起源的证据()?A. 河姆渡遗址B. 半坡遗址C. 牛河梁遗址D. 陶寺遗址答案:A. 河姆渡遗址5. 以下哪项不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内容()?A. 古代建筑研究B. 古代社会制度研究C. 古代生态环境研究D. 当代艺术创作研究答案:D. 当代艺术创作研究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或方法()。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一、“考古学”一词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一)国外的定义1.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定义2.英国学者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的定义3.英国学者迪克逊(D.B.Dickson)的定义4.英国学者戴维•克拉克(D.Clarke,1937——1976)的定义5.英国学者皮戈特的定义6.前苏联学者A.B.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7.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的定义(二)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定义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是人工遗存二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物三是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认为考古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标陈淳在《当代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考古学三大目标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担负着写续篇、修国史、建体系的重大任务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一、按时代标准划分二、按照研究的手段和特殊对象标准划分三、按地域标准划分第二章考古学学科的发展第一节欧美考古学史一、古物学二、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1、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母森根据馆藏史前古物,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标志近代考古学的诞生2、法国考古学家布歇·德·彼尔特(1788——1868)在索母河河口的阿布维尔任税务官,从事业余考古调查3、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22——1890)发掘希沙立克的特洛伊古城、迈锡尼公元前16世纪的王室竖穴墓——标志考古地层学的形成4、瑞典人古斯塔夫•奥斯卡•蒙德留斯(Gustav Oscar Montelius1843——1921)对考古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标志考古类型学的形成三、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思想遂成为时代潮流,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
考古学概论导言: 原始社会的考古夏商周时期的考古春秋战国(东周)时期的考古秦汉时期的考古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考古一、考古学的意义及其研究对象 : 1]考古学的意义:考古学一词是从希腊文中翻译过来的,英文为“Archeaology”,它出自于古希腊字“Dpycos”(古代)和“Aolyos”(科学),意为“古代的科学”。
在国外有“古迹学”、“古物学”等一些译法,我国将之译为“考古学”。
何谓考古学呢?简而言之,考古学就是根据实物的历史材料研究人类历史过去的科学。
2]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 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必须是物质,而且主要是社会物质,只有少量的自然物质。
具体来讲,一类是人类本身的化石、遗骨,以及与当时人类共存的动、植物遗骸,二是经过人类制造或加工的物质,即物质史料,它是考古学研究对象中最主要、数量最多的一部分,但有一些物质史料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如太平天国的武器、印玺以及一些革命文物。
在我国,考古学研究的历史范围上迄原始社会,下至于元代,明清不属于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这是因为明清留下的遗址、遗物相当多,记载周详,有史可查、有物可证,但是明清的瓷器又属于考古学的范围,明清的有些遗物也要视其价值的高低来确定其是否属于考古学的范围,如陵墓。
3]考古学的分类: 考古学的分类方法很多,至今无法统一。
按物质形态分,可分为石器时代的考古、青铜器时代考古、铁器时代考古;按社会形态分,可分为原始社会考古、奴隶社会考古、封建社会考古;同时为了研究的方便,考古工作者往往将考古学分为普通考古学和专门考古学,前者包括考古学通论以及各方面材料和考古方法的一般知识等,后者为较深一步的考古学研究,它又分为众多的种别,如铭刻学、古钱学、印章学等等。
二、考古学与历史科学的关系及学习考古学的必要性: 1.考古学为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考古学可以订正历史文献资料之谬误三、考古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 1.考古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 2.考古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3.考古学与应用技术及工艺的关系四、中国考古学发展概况: 1.中国考古之发生至以金石学为主要部门的考古时代 2.西方考古学者来华时期 3.科学考古学的建立和发展4.中国考古之发生至以金石学为主要部门的考古时代:1].中国考古行为的原始时代:自商周之际开始,经过两周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约千余年长久时间方始具规模,人们称之为考古学的发生时代。
考古学概论绪论第一节、什么是考古学一、考古学名称的由来。
由古希腊语演变而来。
17世纪时指对古迹、古物的研究,一般只限于含有美术价值的对象的研究。
19世纪才成为对所有古迹、古物的研究。
中国:东汉:古学,指古文经学,包括古文字学;北宋中叶:金石学,仅限于古代的吉金、石刻;清代末期:金石学:扩大到各种古物;古器物学,此名称延续至20世纪前期。
集古、博古、格古、考古:宋。
日本首先使用“考古学”这一名词。
二、考古学的定义:格林.丹尼尔(英国考古学史专家)认为含义有二:①、人类历史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②、人类史前时期物质遗存的研究。
夏鼐:①、考古学研究所获得的知识或继续使用这种知识的途径;②、借以获得这种知识的方法和技术;③、理论性的研究和解释。
共同点:过去的;物质的遗存。
《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三、考古学研究的范围:自人类的起源始;下限:随考古学的发展而有所变化,又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不平衡性,所以无法统一。
20世纪50年代前,下限被限定在文字出现前,偏重于史前考古。
50年代后,历史考古受重视,下限逐渐向后延伸。
下限:英国:诺曼人的入侵(1066年)。
法国:加洛林王朝的覆灭(987年)。
美国: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年)。
日本:明治维新(1864年)。
中国:明朝灭亡(1644年)。
空间范围:原则上:全球各地,一般限于古代人类居住、活动的地方。
四、考古学研究的目的。
历史科学的组成部分:目的:人类历史。
察明人类历史在发展过程的规律。
理论基础:历史唯物论。
人类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
普遍规律、特殊规律。
第二节、考古学研究的对象一、考古资料的遗留形式及原因:人类创造的物质形态被保留下来,即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
情况:①、埋藏于地下,为多,大量;②、遗留在地面上。
造在地面上,高大,长时期内不会被彻底埋藏;年代不太久远。
地下遗留形成的原因:①、自然原因:自然的沉积。
考古学概论考古学概论所讲的内容包括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目标,考古学的学科分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发展的历史,考古调查、发掘、整理资料的基本方法,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古发掘与文化遗产保护。
第一章什么是考古学?第一节考古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研究目标一、“考古学”一词的由来二、考古学的定义(一)国外的定义1.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定义2.英国学者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的定义3.英国学者迪克逊(D.B.Dickson)的定义4.英国学者戴维•克拉克(D.Clarke,1937——1976)的定义5.英国学者皮戈特的定义6.前苏联学者A.B.阿尔茨霍夫斯基的定义7.日本学者滨田耕作的定义(二)中国考古学家夏鼐的定义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一是人工遗存二是与人类有关的自然遗物三是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所得到的资料和信息四、考古学的研究目标美国学者罗伯特•沙雷尔、温迪•阿什莫尔认为考古学研究有四个基本目标陈淳在《当代考古学》一书中介绍了国际考古学界流行的考古学三大目标苏秉琦先生认为中国考古学担负着写续篇、修国史、建体系的重大任务第二节考古学的分支一、按时代标准划分二、按照研究的手段和特殊对象标准划分三、按地域标准划分第二章考古学学科的发展第一节欧美考古学史一、古物学二、近代考古学的产生与成熟1、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母森根据馆藏史前古物,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标志近代考古学的诞生2、法国考古学家布歇·德·彼尔特(1788——1868)在索母河河口的阿布维尔任税务官,从事业余考古调查3、德国考古学家谢里曼(1822——1890)发掘希沙立克的特洛伊古城、迈锡尼公元前16世纪的王室竖穴墓——标志考古地层学的形成4、瑞典人古斯塔夫•奥斯卡•蒙德留斯(Gustav Oscar Montelius1843——1921)对考古类型学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标志考古类型学的形成三、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进化论思想遂成为时代潮流,对考古学的影响很大。
考古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考古学文化:“考古学文化” 是代表同一时代、集中于同一地域内的、有一定地方性特征的遗迹和遗物的共同体。
一一《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夏鼐、王仲殊2、探方发掘法:探方,考古发掘作业的基本发掘单位。
以此为单位的发掘方法称探方法。
其具体步骤是:在发掘前,把遗址(或计划中的发掘区)按正方向(正东西或正南北)划成若干大小一致的方格,并按一定的顺序对方格进行编号,然后以每一个方格为一个基本单位进行发掘。
这种方格就叫探方。
探方的大小依据文化层的堆积情况而定,一般以5 X5m2为宜,最小不得小于2 X2m2,最大不得超过10 x i0m2。
探方发掘法具有开掘面积大、操作方便、有充足的剖面便于观察文化现象等优点,适合于大面积遗址的发掘,是目前最流行的发掘法。
大型遗址可以打破横梁进行大面积的清理,以观察整体。
3、堆积单位:由于人类活动而导致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堆积起来的物质,在考古学上统称为堆积(地层堆积、遗迹堆积),每一个地层堆积和每一个遗迹堆积,在考古学上被称为单位(灰坑、墓葬、地层)。
是考古学发掘的最小单位。
4、相对年代:遗存之间的相对早晚关系。
主要通过地层学的层位关系、类型学的分期排队来解决。
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学的手段和文化遗存的对比研究,来断定遗迹和遗物的相对年代。
5、民族考古学:也被称为“活的考古学”。
意在使用民族志材料和对现代土著人群实物的时空位置和组合方式等方面的记录,来解释史前人工制品和考古遗址的形成,用来了解物质文化怎样从其有机系统过渡到考古学位置上去。
对这样物质转化过程的分析,能够使考古学家了解正常运转的文化系统中物质的废弃过程,建立一套活体社会物质保留和废弃的原因法则,正确推断考古遗存所代表的的文化系统。
6、北欧古物三期说:1819 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根据馆藏史前遗物(武器和工具)提出了著名的“三期论”,即将丹麦的史前时代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大的阶段,并在《北欧古物导论》(1836 年,哥本哈根出版)一书中,阐述了“三期说”理论。
北欧古物学家借用近代分类科学中另一具有鲜明进化论特征的生物学核新方法(生物学分类学方法)划分了北欧史前文化的阶段与分期。
北欧古物三期说实践与组成为近代考古学类型学的直接源头,而且开创了通过实物遗存阐明人类文化的考古学宗旨。
7、新考古学:在经历了进化论考古学、历史主义考古学之后,自20 世纪中期开始在美国率先兴起了用系统论方法解释文化变迁过程的新考古学派,其理论主张也被称为过程考古学。
代表人物为美国的宾福德和英国的克拉克。
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新考古学主张考古学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而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
还认为考古学家必须把文化看成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
在放法上,新考古学改变传统的归纳推理法,先建立理论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
它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运用民族学的成果。
认为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不是考古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
中期在美国率先兴起的用系统论方法解释文化变迁过程的新考古学派,其理论主张也被称为“过程考古学”。
新考古学的主张:认为人类的文化由数个亚系统所组成,想了解文化,需要仔细研究每个亚系统。
认为考古学资料与现生族群之间的联系,具有可靠的关联性,因此可以利用民族志类比的方式,为考古学重建文化增添证据。
反对精细研究单一文化的面貌,认为了解文化变迁的过程比了解文化本身更为重要。
认为文化是因为适应(adaptation )而变迁的。
重视科技方法。
重视理论模式在考古学研究上的应用,重视遗存从制造、到使用、到废弃、到形成考古堆积、再到转化为考古资料,这一系列过程中,其性质的变化。
在方法上,新考古学认为只有演绎法才是科学的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先建立理论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进行验证,保留与事实相符的部分,摒弃矛盾的部分,对假说进行修改和补充,然后在收集资科进行验证。
强调结论的得出不应该来自于个人的经验和权威,而应在逻辑实证的框架之内,而且结论本身必须是开放的、可检验的。
8、苏秉琦: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事业的指导者和大学考古学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对中国的考古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1 年对宝鸡斗鸡台陶鬲的研究,是我国学者首次通过分型定式寻找单种器物间的不同演化轨迹、确定年代的考古类型学实践,标志着在地层学基础上的类型学在我国的诞生,成为日后我国考古类型学提高发展的基础。
1954 年主持了洛阳中州路(西工段)沿线的发掘工作,对认识洛阳地区的仰韶文化和商殷、两周、汉唐各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及其发展的阶段性,是一项基础性的、有意义的工作。
在《洛阳中州路(西工段)》(1959) 报告的结语中,对东周墓葬的分期研究,为建立中原地区东周墓葬的断代标尺奠定了基础。
发表一系列文章,对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提出了中华文化六大区系理论。
9、梁思永:中国现代考古学家,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方近代考古学正是训练的学者,主要著作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
先后发掘昂昂溪、城子崖、两城镇、殷墟和后冈等遗址,推动中国田野考古走上科学轨道。
在新石器时代和商代考古方面卓有成就,曾首次从地层学上判定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商文化的相对年代关系,主持侯家庄商王陵区的大规模发掘,又最早对龙山文化作综合性论述,预见该文化能划分为不同的区域类型。
50 年代后任中国科学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曾主持编写中国第一部田野考古报告集《城子崖》。
其论文收入《梁思永考古论文集》,未完稿的侯家庄王陵区发掘报告在台湾省辑为《侯家庄》出版。
10、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11、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
1936 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 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 年至4200 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
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的高峰。
另外出土陶器也相当细致。
大致可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钱山漾、张陵山为代表,晚期以良渚、雀幕桥遗址为代表。
12、殷墟文化:中国青铜时代文化。
指以殷墟为代表的商代晚期文化。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西北郊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 万平方米。
商代自盘庚迁都至纣王(帝辛)亡国,都以此为都,共历经8 王12 代,273 年。
年代约当公元前14 世纪末至前11 世纪。
遗址发现于本世纪初,1928 年开始发掘,已获得丰富成果。
殷墟玉器和青铜器是当时高水平的技术及艺术的集中体现。
* 文字是殷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陶器、青铜器及卜骨上都刻或铸有文字。
特别是刻字的甲骨出土最多,现已发现的就达16 万片以上,它对商代考古、历史及* 古文字学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文化的集中代表,它标志着中国当时已进入灿烂的文明时代,体现着中国古代文明的特殊风格和特征,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3、黄肠题凑:西汉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题凑” 一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朝廷特赐,个别勋臣贵戚也可使用,“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 ,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测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断头,题凑的名称便是由这种特定的方式衍生出来的,“黄肠”则因题凑用的木材都是剥去树皮的柏木枋,以木色淡黄而得名。
“黄肠题凑”皆发现于竖穴木椁墓中,例如长沙象鼻嘴1 号墓、北京大葆台1 号墓等。
14、热释光:是晶体受到辐射作用后积蓄起来的能量在加热过程中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结果。
15、《考古学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季刊。
前身是30 年代的《田野考古报告》和40 年代的《中国考古学报》,由中央研究院历史寓言研究所出版1 册,1953 年改称现名。
先后由夏鼐、王仲殊、徐苹芳任主编。
内容包括田野考古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专题论文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
二、简述(一)简述考古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二)简述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1、以首次发现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小地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最常见的做法,这是夏鼐先生所提倡的命名原则,目前我国大部分考古学文化的定名都遵循此原则。
2、以某一遗址的某一时期典型文化遗存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实际上是第一种定名方式的变通。
如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等。
3、以具有特征性的遗物或遗迹,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如最初的“细石器” 文化、“彩陶文化”、“黑陶文化”、“印纹陶文化”等等。
现在并不提倡这种定名方式。
4、以古代文献中的古族、古国名称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
用这种方式对汉代以前或边疆地区的文化进行定名,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并不提倡。
(三)简述考古地层学的主要规律。
堆积叠加关系规律(叠压者晚于被叠压者)、堆积打破关系规律(晚期人类活动的以及,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打破者晚于被打破者)、堆积物包含物时代约束规律(地层形成的年代,晚于或等于地层中最晚包含物的年代;包含物相同的两地地层,时代相近)(四)简述考古类型学的基本原理。
人类文化遗产的形制演变有规律、成组合,有些规律能被人发现。
文物形制演变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形制演变有社会性,因而不是单一的。
(五)简述田野考古发掘的基本原则。
由上而下,由晚及早,平剖结合,逐层下掘,逐个堆积单位清理,直至深土。
(六)简述树轮年代的测定方法及其在考古学应用中的局限性测定方法:是一种利用不同区域内树木年轮生长形态的统一性与规律性,对考古遗址出土木头标本进行断代的方法;首先,采集样品,视情况或采木材圆盘、木材钻心。
第二、打磨样品使年轮结构清晰可见。
第三、用树轮系统进行测量获取年轮图谱。
第四、将所获年轮图谱与已建立标准图谱相比断代。
树轮法的局限性:1、它仅适用于热带以外地区的树木,那里季节的明显变化可以产生清晰的年轮,而热带树木通常不能。
2、对树轮直接断代,它限于这样一些树木:a、已经提供了一个从现代开始上溯的主序列;b、确实被古人利用过;c、样本已经有足够长的记录以供专门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