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 格式:pdf
- 大小:1.09 MB
- 文档页数:11
世界核电开展概述中国核电建设历程〔一〕世界核电开展概述1954年6月27日投进使用的世界最早核电站—莫斯科西南110公里的奥布宁斯克核电站,5MW容量。
〔于2002年4月30日关闭,现改建一所博物馆。
〕1960年美国核能发电占总电能的0.1%。
〔当时只美国有规模核电〕197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4%;苏联0.5%;日本1.5%;西德3.7%。
1980年有核电的国家核电量占总电量的百分比:美国11.0%;苏联5.4%;日本16.0%;西德14.2%。
1980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5649万千瓦;苏联1230万千瓦;日本1569万千瓦。
1980年全球核电占发电量的16%。
1981年要紧国家核电装机容量:美国6074万千瓦;苏联1450万千瓦;日本1626万千瓦。
1982年11月法国核电装机容量2200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的33.8%。
法有22台90万千瓦核电机组投进生产。
1982年11月英国核电装机容量占总电量的8.1%。
1983年5月5日签订中法核电合作备忘录,计五条。
要紧内容:法国供四座核岛,常规岛英国两套,法选两套,均由法总设计。
1983年10月11日。
国际原子能机构27届大会一致通过决议,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为该机构成员国。
1985年12月12日中法广东核电站谈判达成协议。
由法国法马通公司向中国提供两座90万千瓦反响堆。
1986年4月26日,苏联基辅北180公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严重事故,放射性物质泄漏,传播到北欧一带,苏要求瑞典关怀,大火七天扑灭。
其缘故是人为连续违反操作规程而导致,平安壳不能全包容而向外泄漏。
1990年初,宜宾核燃料元件厂开始生产,供秦山核电站核燃料组件。
95年1月起,向大亚湾核电站提供更换的燃料组件。
1991年12月大亚湾核电站第一台投产,填补我国核电的空白。
1991年12月31日,中国—巴基斯坦核电站合作合同签字。
中国30万千瓦核电站和平利用于巴,同意国际原子能机构监督。
核电发展经历4个阶段1954年,前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机组,人类进入了和平利用核能的时代。
从世界核电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实验示范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减缓发展阶段以及开始复苏阶段。
1.实验示范阶段(1954-1965年)1954-1965年间世界共有38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早期原型反应堆,即“第一代”核电站。
期间,1954年前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5MW实验性石墨沸水堆;1956年英国建成45MW原型天然铀石墨气冷堆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60MW原型压水堆核电站;1962年法国建成60MW天然铀石墨气冷堆;1962年加拿大建成25MW天然铀重水堆核电站。
2.高速发展阶段(1966-1980年)1966-1980 年间,世界共有242个机组投入运行,属于“第二代”核电站。
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以及被看好的核电经济性,核电得以高速发展。
期间,美国成批建造了500-1100MW的压水堆、沸水堆,并出口其他国家;前苏联建造了1000MW石墨堆和440MW、1000MWVVER型压水堆;日本、法国引进、消化了美国的压水堆、沸水堆技术;法国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0.4倍,比例从3.7%增加到40%以上;日本核电发电量增加了21.8倍,比例从1.3%增加到20%。
3.减缓发展阶段(1981-2000年)1981-2000年间,由于1979年美国三哩岛以及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直接导致了世界核电的停滞,人们开始重新评估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为保证核电厂的安全,世界各国采取了增加更多安全设施、更严格审批制度等措施,以确保核电站的安全可靠。
4.开始复苏阶段(21世纪以来)21 世纪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以及越来越严重的能源、环境危机,促使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优势又重新显现,同时经过多年的技术发展,核电的安全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世界核电的发展开始进入复苏期,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积极的核电发展规划。
核能的可持续发展性核能(nuclear energy)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
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
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的研究。
大自然的奉献与人类的聪明才智的结合缔造了核能,一个世纪的时间,核能已经成为了世界能源家族中最重要的一员了。
在今天,核能主要有四个作用:第一也是最主要的用途即用于电力生产。
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能源短缺。
像石油、天然气、煤炭,这些化石燃料不但是污染源,而且终将耗尽。
此外,从石油中可以提炼石油化工产品或更有价值的产品,所以应该节约使用石油。
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工业国家几乎都用核能发电,世界16%的电也是通过核能保障的。
世界上六分之一的电是由核电站生产的。
现在许多国家还在继续建造核电站。
第二个用途即发展医学技术。
现在核技术的发展越来越使医学技术受益,许多病症需要用放射性物质来治疗和预防。
如:核放射和核药物对确诊和治疗癌症就有很大的功效。
科学家们制造了各种核放射仪器,用其确诊脑癌、肠癌、前列腺癌和乳癌。
这些机器对医生对症下药提供了很大帮助。
此外,核放射物还能确诊甲状腺、传染病、关节炎、贫血等症状,这使医学越来越依赖于核技术。
现今可以用核能而发明的“CT”和核磁共振来确诊每个人身体上不适的地方,并且其误诊率非常低。
核科学概论论文中国核电发展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校专业:核工程与核技术班级:核工四班学号:201020401419姓名:苏冠豪2012.5.17摘要:核能,即原子能,是指核反应时释放的能量。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人类一方面发展核能,另一方面,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国家找到安全、永久处理高放射性核废料的办法,核能的安全与否的问题长期以来争论纷纷。
世界核能的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公众接受性的问题。
和其他技术相比,公众容易过高估汁了核能的风险。
它源于公众对核能安全和废物处理的担心,但是不完全取决于技术因素。
改善核能公众接受性的关键在于改变核能的风险特征。
必须把核能安全的技术、管理和监督工作放到首位,在利用核能造福人类的同时,把其危害性降到最低。
核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对于满足中国电力需求、优化能源结构、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就要求制定核电发展长远规划,制定与采用核安全法规标准,理性看待核电技术,杜绝核风险决策机制以及安全监管制度上的缺失,保证天然铀可持续供应,妥善处理放射性废物,大力培养核能领域高级人才。
关键词:核能、安全、中国、核电、核能发展前言:中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仅已无法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较严重的社会能源、环境问题。
能源发面,煤炭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为二百至二百二十年,中国面临煤炭枯竭的严峻形势不言而喻;环境发面,燃用各种化石燃料将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大量的烟尘,对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
因此,中国有必要积极改善能源利用结构和实现能源的多元化供给。
目前,由于有枯水期和丰水期的分别,造成水电电力不够稳定;而太阳能和风能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在总电力装机容量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所以,核能是目前唯一达到工业应用、可以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在资源逐渐枯竭的当代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
自核能利用以来,特别是三哩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之后,各国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十分重视核安全,而近日日本大地震造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事故再次引起全球的集体关注,由此核安全的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背景资料:全球核电站之最及其分布新华网北京3月16日电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电站事故引起全球对核电安全的担忧。
事实上,自1954年苏联第一座核反应堆开始运行以来,全球在运行的核反应堆有400多座,累计安全运行了约13000堆年。
其间重大核安全事故共发生三次:1979年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这次福岛核电站事故。
世界核电发展之最世界上第一个核电站:1954年苏联在莫斯科西南奥布宁斯克建成,装机容量为5000千瓦。
世界最大的核电站:位于日本西北部新潟县的柏崎刈羽核电站。
世界核电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拥有104座核电站。
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电力比例最高的国家:法国。
法国核电发电量占全国总电力的比例接近80%。
全球核电分布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2011年1月公布的最新数据,目前全球正在运行的核电机组共442个,核电发电量约占全球发电总量的16%;正在建设的核电机组65个。
拥有核电机组最多的国家依次为:美国104个、法国58个、日本54个(世界核工业联合会公布的数字为55)、俄罗斯32个、韩国21个、印度20个、英国19个、加拿大18个、德国17个、乌克兰15个、中国13个。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计,到2030年,全球运行核电站将可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增加约300座。
世界核能协会预计,“到2015年,全世界可能平均每5天就会开工一个装机容量约1000兆瓦的核电站”。
日本核电概况日本的核能发电是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的。
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自1963年10月26日首次在茨城县东海村建成试验核电站以来,日本已拥有54座核电机组。
目前,日本的核发电能力在国际上排在美国和法国之后,为世界第三。
柏崎刈羽核电站为世界最大核电站,位于日本西北部新潟县。
在2007年7月发生的地震中,这座核电站因发生核泄漏,曾一度被关闭数月。
福岛第一核电站,为东京电力公司的第一座核能发电站,位于日本福岛县双叶郡大熊町及双叶町,共有六个机组运转,总发电能力为4.7兆千瓦,是全世界25个发电量最大的发电厂之一。
第一座核电站1.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叫奥布宁斯克核电站。
(苏联)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
该工程凝聚了千万杰出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集体智慧,以建设工期短而载入史册,从方案设计到实际竣工仅用了三年时间。
世界第一座核电站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直到退役一直都保持安全运行,安全运行50年。
核反应堆有许多用途,当前最重要的用途是产生热能,用以代替其他燃料加热水,产生蒸汽发电或驱动航空母舰等设施运转。
一些反应堆被用来生产为医疗和工业用途的同位素,或用于生产武器级钚。
一些反应堆运行仅用于研究。
当前全部商业核反应堆都是基于核裂变的。
今天,在世界各地的大约30个国家里有被用于发电的大约450个核反应堆。
2.中国第一座核电站是秦山核电站。
位于海盐的秦山核电站是我国第一座自行研究、设计、建设的核电站。
1985年3月浇灌第一罐混凝土,1991年12月首次并网发电,1983年6月破土动工。
它的建设,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
1985年3月20日,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30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站在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开工建设,开创了中国核电建设和中国核工业发展的新纪元。
历经30多年建设发展,从30万千瓦到百万千瓦,中国核电的种子在秦山已成长为硕果累累的参天大树。
扩展资料:因为秦山核电的到来,当初以农业和纺织、棉纱等轻工业为主的滨海小城海盐,实现了与“核”结缘、依“核”发展、谋“核”腾飞的三级跳。
自2010年浙江省政府与中核集团正式签署共建“海盐·中国核电城”以来,秦山核电的品牌优势、技术优势与地方政府的政策优势、决策优势紧密结合,逐渐朝产业链齐全、技术能力一流,辐射全国、影响世界的“核电新城”迈进。
诺贝尔核电站的故事(原创实用版)目录1.诺贝尔核电站的建立背景和意义2.诺贝尔核电站的发展历程3.诺贝尔核电站的技术特点和优势4.诺贝尔核电站面临的挑战和问题5.诺贝尔核电站的未来展望正文诺贝尔核电站的故事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当时,世界各国纷纷加入核能开发利用的行列,我国也在这一潮流中开始了自己的核电发展之路。
诺贝尔核电站作为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象征意义。
诺贝尔核电站位于我国浙江省海盐县,始建于 1985 年。
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诺贝尔核电站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并成为我国核电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期间,诺贝尔核电站不断借鉴和引进国际先进技术,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改进,逐步提高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诺贝尔核电站采用了压水堆技术,具有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燃料利用率高等优点。
同时,诺贝尔核电站还积极开展核电站周边环境的监测与保护工作,确保核能发展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然而,诺贝尔核电站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如核电站的运行和维护成本较高,核废料的处理和储存问题,以及公众对核安全的担忧等。
面对这些挑战,诺贝尔核电站积极应对,努力提高运行效率,降低成本,同时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提高核电站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度。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清洁能源的需求愈发迫切。
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核电将在未来的能源结构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诺贝尔核电站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为我国核电产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同时,它也将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等方面不断努力,力求实现核能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诺贝尔核电站的故事见证了我国核电产业的成长与壮大,也展现了我国在核能发展道路上的坚定决心。
防⼈因失误(1.3)核电站防⼈因失误(⼀)1、⼈因失误的来源1954年6⽉,前苏联在莫斯科近郊的粤布宁斯克建成了世界上第⼀座向电⽹送电的核电站,核能从此⼀改其摧毁世界的⾯⽬,开始为⼈类所⽤。
然⽽任何事物都具有两⾯性,核能在可以产⽣巨⼤能量的同时,伴随着的是巨⼤的威胁。
如何和平安全⾼效率的使⽤核能,同时避免出现核安全事故成为核电站运营的⾸要问题。
早期的核电站运营中,⼈们对于设备的本⾝故障⾮常重视,⽽对于电站的控制者-⼈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这如同⼀枚带有隐患的种⼦植⼊⼟壤,随时等待破⼟的机会。
这颗危险的种⼦在漠视的肥沃⼟壤中很快萌芽,1979年美国三⾥岛核事故后⼈们开始认识到⼈员的连续性操作失误可能引发的可怕后果。
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声巨响震惊了世⼈,此事故引发的种种讨论在30年后的今天也不绝于⽿。
核事故给⼈们造成的⼼理阴影,使得核电站如同⾼悬空中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令和平利⽤核能事业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创。
这两起事故之后,⼈们已深刻认识到⼈的因素对核电站运⾏安全的重要性。
⼈,⼀⽅⾯,由于其内在固有的弱点,具有难以控制性;另⼀⽅⾯,尽管系统的⾃动化程度提⾼了,但归根到底还要由⼈来控制操作,由⼈来设计、制造及维护。
所有的组织、管理都由⼈来决策。
因⽽,⼈在电站运营中的作⽤不是削弱了,⽽是更加重要和突出了。
特别是从安全性来看,由⼈的因素诱发的事故已成为系统最主要的事故源之⼀。
1986年后⼈们开始研究⼈的作⽤,以及如何避免出现类似事故。
国际原⼦能机构(IAEA )国际安全咨询组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议总结报告》中⾸次引出“安全⽂化”⼀词。
除了所谓“上帝的旨意”这种不可抗⼒以外,核电⼚发⽣的任何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都来源于⼈因失误。
然⽽⼈的⼼智在探测和消除潜在问题⽅⾯是⼗分有效的,这⼀点对安全有着积极作⽤。
正因为如此,每个⼈都肩负着重要的安全责任。
如何提⾼⼈的可靠性已成为保证安全⽣产的主要因素,成为核电⽣产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核电发展历程
核电发展历程: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核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的潜力。
于是,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开展核能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1960年代中期,世界上第一座商业用途的核电站——英国的卡尔登核电站在苏格兰投入运营。
这标志着核能正式应用于电力供应领域。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建设核电站,核能发展步入高潮。
其中,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成为核电发展的领先者。
20世纪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的影响,各国加大了对新能源的追求。
核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效能高、环境污染少的能源形式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投入。
随后,世界范围内的核电装机容量迅速增长。
各国在核电技术上进行了不断创新和改进,同时也加强了核电安全监管和事故应急预案的制定。
然而,20世纪80年代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和21世纪福岛核事故的发生,使得核能安全问题再次引起全球关注。
这导致一些国家暂停了核电站的建设,并加大了对核能安全问题的监管力度。
尽管如此,核能仍然是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重要能源源,核电站在供应稳定电力的同时减少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环境污染。
目前,核电技术仍在不断发展和改进中。
新一代的核电技术,如第三代核反应堆和钚铀混合核燃料技术,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并且,核能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结合也成为了一种新的趋势。
未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核能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核电技术的安全性、高效性和可持续性也将成为核电发展的关键因素。
世界核能发展历程核能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人们开始意识到利用核能可以产生大量的电力。
以下是世界核能发展的一些关键时刻和事件。
1. 1945年: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功研发出原子弹。
这一事件引发了全球范围内对核能利用的兴趣和讨论。
2. 1951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用途的核电站——英国的卡尔多尼亚核电站开始运营。
这标志着核能开始用于产生电力。
3.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实验性的核电站——位于奥比涅斯克的布鲁霍夫原型核电站。
这个项目显示了核能作为一种新的能源来源的潜力。
4. 1957年:世界上第一个民用用途的核电站开始运营,位于苏联的奥布涅斯克。
核能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
5. 1962年:美国在马萨诸塞湾内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用途的核电站——普利茅斯核电站。
这是核能行业的又一个里程碑,为未来的核电站建设奠定了基础。
6. 1973年:石油危机使得世界各国更加重视寻找替代能源。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资。
7. 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之一。
事故对全球核能发展造成了重大冲击,但也迫使各国加强核安全和管理。
8. 1996年: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在瑞士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大型强子对撞机(LHC)。
这个实验项目为科学家们研究原子核结构和宇宙起源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9. 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发生,这是自切尔诺贝利事故以来的又一次核灾难。
事故对世界范围内的核能行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引发了对核能安全性的更大关注和反思。
10. 当前,核能在世界范围内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能源来源。
许多国家仍在积极发展核能技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并寻求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同时,核能安全和废弃物处理仍然是全球核能发展的重要议题。
核能简介发展史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这离不开早期西方科学家的探索发现,他们为核能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了电子。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
1896年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发现了放射性。
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新的放射性元素钋。
1902年居里夫人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
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
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得威克发现了中子。
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
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
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在1945年之前,人类在能源利用领域只涉及到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战时,原子弹诞生了。
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
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对核能应用前景的研究。
核资源世界上有比较丰富的核资源,核燃料有铀、钍氘、锂、硼等等,世界上铀的储量约为417万吨。
地球上可供开发的核燃料资源,可提供的能量是矿石燃料的十多万倍。
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有许多的优点,其一核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相当于每天8列火车,还要运走4000万吨灰渣。
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
诺贝尔核电站的故事(原创版)目录1.诺贝尔核电站的建立背景和历史2.诺贝尔核电站的运营和成就3.诺贝尔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和挑战4.诺贝尔核电站的未来发展正文诺贝尔核电站的故事诺贝尔核电站位于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瑞典第一座核电站,也是欧洲最早的核电站之一。
它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 50 年代,当时瑞典政府为了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决定引进核能技术。
1969 年,诺贝尔核电站开始动工建设,1972 年正式投入运营。
诺贝尔核电站的运营和成就诺贝尔核电站一共有两座反应堆,分别是 A 和 B。
自 1972 年以来,这两座反应堆一直稳定运行,为瑞典提供了大量的清洁能源。
据统计,诺贝尔核电站的电力供应量占到了瑞典全国用电量的一半以上。
在运营过程中,诺贝尔核电站一直重视安全和技术创新,成为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核电站的典范。
诺贝尔核电站的安全问题和挑战虽然诺贝尔核电站在运营过程中一直强调安全,但在历史上也曾发生过一些安全事故。
1980 年,诺贝尔核电站 A 反应堆发生了一起严重的核事故,导致一名工作人员死亡。
这起事故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促使瑞典政府对核电站的安全标准进行了更加严格的审查。
除了安全事故,诺贝尔核电站还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核电站的核废料处理问题。
由于核废料具有放射性,如何安全地处理这些废料成为了诺贝尔核电站乃至整个瑞典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
诺贝尔核电站的未来发展面对未来,诺贝尔核电站也在寻求新的发展。
一方面,核电站将继续优化运营管理,提高安全性能,确保为瑞典提供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
另一方面,核电站也在探索核能的应用领域,例如核能供暖等。
核电站是利用核能发电的场所。
核能发电,与传统的火力发电相比,具有无废气、废水排放,不产生污染的特点,所以核能是一种清洁而又经济的能源。
自1954年苏联建成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以来,经过近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截至2002年底,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成约442座核电站,装机容量约为3.7亿千瓦,约占全世界总容量的1/5。
核电已成为世界电能的主力军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国的核电发展正方兴未艾,已建成6座核电站,在建3座,计划在未来15年内再建12座。
核电站的动力来源于核物质,它与核武器的核物质同出一族。
核电站的正常运行核电站是指将核反应堆中由链式裂变或聚变反应产生的核能转化为电能的发电厂。
核电站由核岛(主要包括反应堆、蒸汽发生器)、常规岛(主要包括汽轮机、发电机)和配套设施组成。
核电站是以核动力反应堆进行发电的,它是一个能维持和控制自持式裂变链式反应,从而实现核能热能转换的装置。
目前世界上有大小反应堆上千座,结构形式是千姿百态,其分类是多种多样。
按照引起裂变的中子能量分,可分为快中子反应堆(简称快堆)和热中子反应堆(简称慢堆或热堆),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引起核裂变的中子能量不同。
按冷却剂可分为轻水堆、重水堆、气冷堆和钠冷堆。
轻水堆和重水堆的区别在于反应堆的冷却剂、慢化剂是轻水还是重水。
我国的秦山三期核电工程采用的就是重水堆。
轻水堆又分为压水堆和沸水堆,其区别主要是在正常运行条件下,作为冷却剂的水的物理状态不同,压水堆内的水始终处于液态,沸水反应堆内的水则处于气、液两相的状态。
压水堆是经济、成熟的堆型,目前国际上70%以上的核电站采取这种堆型,我国的秦山核电站(一期、二期)、大亚湾核核电站及张维银 熊飞张良举核安全10电站、岭澳和田湾核电站均采用压水堆。
气冷堆以氦气作为冷却剂,以石墨作为慢化剂。
钠冷堆以液态金属钠作为冷却剂。
压水堆核电站中的能量转换借助于三个回路来实现。
反应堆冷却剂在主泵的驱动下进入反应堆,流经堆芯后从反应堆容器的出口管流出,进入蒸汽发生器,然后回到主泵,这就是反应堆冷却剂的循环流程(亦称一回路流程)。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距首都基辅只有140公里,它是原苏联时期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
切尔诺贝利曾经是苏联人民的骄傲,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安全、最可靠的核电站。
但1986年4月26日的一声巨响彻底打破了这一神话。
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爆炸,其辐射量相当于500颗美国投在日本的原子弹。
爆炸使机组被完全损坏,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致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
1986年4月26日当地时间1点24分,前苏联的乌克兰共和国切尔诺贝利核能发电厂发生严重泄漏及爆炸事故。
事故导致31人当场死亡,上万人由于放射性物质远期影响而致命或重病,至今仍有被放射线影响而导致畸形胎儿的出生。
这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事故。
外泄的辐射尘随著大气飘散到前苏联的西部地区、东欧地区、北欧的斯堪地维亚半岛。
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受污最为严重,由于风向的关系,据估计约有60%的放射性物质落在白俄罗斯的土地。
但根据2006年的TORCH(The Other Report On Chernobyl)报告指出,半数的辐射尘都落在前述的三个前苏联国家以外。
此事故引起大众对于前苏联的核电厂安全性的关注,事故也间接导致了苏联的瓦解。
苏联瓦解后独立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白俄罗斯及乌克兰等每年仍然投入经费与人力在事故的善后以及居民的健康保健方面。
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的人数难以估计,且事故后的长期影响到目前为止仍是个未知数。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简述核电站由四个反应堆组成,每个能产生1千兆瓦特的电能(3200兆瓦特的热功率),核事故发生时四个反应堆共提供了乌克兰10%的电力。
事件起因官方有两个互相矛盾的理论。
第一个是在1986年8月公布,有效地令事故的指责只归于核电站操作员。
第二个则是发布于1991年,认为事故由于压力管式石墨慢化沸水反应堆(简称RMBK)的设计缺陷导致,尤其是控制棒的设计。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位于哪里?
2010年07月08日 1323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5)
中新网7月8日电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于1954年6月在前苏联建成,成为人类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成功典范。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在前苏联建成,当时即称为第一核电站。
它的建设是当时的最高机密,即使是身处建设工地的工人也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建造什么。
1954年6月27日,俄语广播电台播报的一则新闻震惊了全国和世界,“在科学家和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5000千瓦发电量的核电站,该核电站已为苏联农业生产项目提供所需电力。
”
原子能利用的历史要追溯到二战以前,远远早于1954年6月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启动的那一天。
这项建设工程曾被称为“和平利用原子能”,因此就有了第一个核电站反应堆。
该工程凝聚了千万杰出俄国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集体智慧,以建设工期短而载入史册,从方案设计到实际竣工仅用了三年时间。
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今昔何貌
2009-07-17 090851来源网易探索(广州)跟贴 0 条手机看新闻
时至今日,“核电站”这个词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但是核能最开始被提出用于发电时情况是怎样的呢?经历了50多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今昔是何貌?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核电站,看看难得一见的内部情况。
图1: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座博物馆和科技馆,供人们体验参观。
时至今日,“核电站”这个词我们已经不再陌生了,但是核能最开始被提出用于发电时情况是
怎样的呢?世界上建立的第一所核电厂位于俄罗斯——在建造的那个时代应该被称为苏联。
经历了50多年,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今昔是何貌?今天,就让我们带领大家一起走进核电站,看看难得一见的内部情况。
奥布灵斯克核电站(Obninsk)位于俄罗斯卡卢加州,它的投入使用标志着人类核电时代的到来,也意味着核能的和平利用成为现实。
图2:核电站目前仍保留着原名,不过官方更习惯将其直接称为“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
图3:进入核电站内部一探究竟,必须先穿上专用白色大褂。
这所核电厂当时以高度隐秘的方式建造,甚至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都搞不清楚他们所在的确切地点。
直到1954年的6月27日,前苏联政府才通过广播电台正式向全国和全世界播出了这一震惊听众的消息:“感谢科学家和工程师们的努力,苏联终于成功建造了世界上第一个核电厂,总输出功率可达5000kw。
目前,这座核电厂已经完全竣工,并已投入使用,为苏维埃的农业项目提供电能。
”当时,前苏联几乎所有的报纸媒体也都加入到宣传行列中,在全国各
地报道这座核电站。
而国际媒体同样也无法忽视这条耸人听闻的消息。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图4:当时,前苏联全国各地几乎所有的报纸媒体也都在报道这一伟大工程。
事实上,原子能的历史早在1954年6月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投入运作之前、甚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已经深深扎根。
在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中的反应堆当时被命名为“和平原子能(Atom
Mirny)”项目。
这个核电站是在数以千计前苏联著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共同努力下建造的,其建造的时间创下最短记录——项目从策划到实际建造竣工,总共只用了仅仅3年时间。
图5:历史簿向我们展示曾经在这里工作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们
从这次核电厂的建造中,俄罗斯科学家们获得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之后该国原子能发展计划的推动提供了大力的支持。
该处反应堆本身在建造时就特意带有很大范围的“可调试性”,因此,科学家们就有了更多的实验材料。
图6:如果要与当代的现代化核能发电站相比,奥布宁斯克核核电站的主控制台看上去就显得小很多了。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更多的核电站建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核泄露事故,可是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从建成到退役中间的50多年来都保持了安全运行,非常了不起。
可惜的是,这里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部件和每一个按钮都无法抵抗住时间残酷之手的摧残:一切都磨损了。
这也并不奇怪,足足50年的运行必然会致使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
图7:中央控制台上的各种仪器特写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更多的核电站建成,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核泄露事故,可是奥布宁斯克核电站从建成到退役中间的50多年来都保持了安全运行,非常了不起。
可惜的是,这里的每一个设备、每一个部件和每一个按钮都无法抵抗住时间残酷之手的摧残:一切都磨损了。
这也并不奇怪,足足50年的运行必然会致使设备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
图8:这些控制仪器和工作台至今还保留着的当时的旧貌
图9:设备、部件和按钮都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
原本在1984年苏联曾决定关闭这所核电站,然而在之后的很多年中,苏联经历了不少动荡,导致奥布宁斯克核电站的关闭也和其他很多“计划中”的事情一样并没有按时实现,而且那个时代的苏联正需要大量廉价电力,所以奥布宁斯克核电站又继续工作了18年,直到2002年才正式停工。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图10:核反应堆设备表面形成保护屏障的保护板已经被拆除,堆放在周围。
2002年4月30日俄罗斯原子能部宣布,正式关闭这座已经安全运行了近50年的核电站,并表示考虑在将来将其建成一座核能博物馆。
俄罗斯原子能部之所以作出上述决定,主要是出于经济和安全两方面的考虑。
由于设备老化,要保证这座核电站安全运转,每年需支出3000万卢布的费用。
图11:高放射性的乏燃料经过特殊包装,在这座电站的老员工到场关注下,从反应堆厂房中运出送往专门设施进行中间贮存。
用于该核电站的“和平原子能”(Atom Mirny)反应堆是世界上第一座通过常规输电网供应电力的动力堆,也于2002年4月29日关停,但反应堆厂房本身不会完全拆除。
虽然这座设施规模很小,但是它已被全世界公认为人类科学与技术发展过程中的标志性时刻。
图12:这些是核燃料密封囊的蓄电池,目前也已经放弃使用。
现在,奥布宁斯克核电站正式变身为俄罗斯的一座博物馆和科技馆,更名为“斯奥布宁斯克科学城”。
2008年6月26日,也就是这座反应堆投运54周年的前一天,最后一批乏燃料元件从俄罗斯奥布宁斯克科学城的“和平原子能”(Atom Mirny)反应堆中卸载完成,标志着这座反应堆光荣退役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阶段的完成。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图13:这些铀核燃料密封囊被一款专用起重机运送就位。
为了防止辐射,起重机外表采用了厚实的外壁包裹,封闭窗户采用了50 cm厚的石英玻璃,这样操作人员可以看清楚搬运过程,同时又能保证安全。
因为在那个时代,人类还没有发明视频摄像机。
图14:现在,我们有机会透过这层厚厚的玻璃窗来感受一下1954年吊车操作人员在安装这些铀核燃料密封囊时的感受了。
原文来自: 译者:小树(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