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_国际法上的个人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55
国际法上的个人国籍制度国籍的取得(1)出生取得①原则:双系血统主义为主、出生地主义为辅②血统主义原则: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无论出生在国内、国外,原则上都具有中国国籍例外: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③出生地主义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2)申请入籍①由公安部审查批准②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国籍的丧失(1)原则申请丧失为主,自动丧失为辅(2)申请丧失①外国人的近亲属②定居在外国的③有其他正当理由(3)自动丧失已定居外国+已自愿加入或取得了外国国籍(4)限制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国籍冲突(1)积极冲突①中国人:不承认其外国国籍②外国人:经常居住地→最密切联系地(2)消极冲突经常居住地《出入境管理法》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①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可凭护照证明其身份②涉嫌刑事犯罪或者被判处刑罚尚未执行完毕的,不准出境③若有未了结的民事案件,只有法院不准出境的,方能禁止其出境外国人出入境管理(1)出入境管理机构①境外签证:驻外签证机关②出入境检查:边检机关③境内停居留:县级以上公安机关(2)签证①种类②免签③拒签(3)针对外国人“三非”的规定①非法入境②非法居留③非法工作(4)出境①限制出境②强制出境外交保护保护对象境外的本国人保护条件①一国国民权利因所在国国家不当行为受到侵害②外交保护结束前,受害者要持续拥有保护国国籍③外交保护开始前,受害者已经用尽当地所有司法和行政救济引渡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①引渡主体:国家②应当拒绝③引渡程序:联系机关;决策机关④引渡效果:罪名特定;非经引出国同意不得转引渡联合国两公约中的引渡规则①公约可以但不必然作为缔约国之间产生引渡义务的法律依据②公约所规定的可引渡犯罪应扩展普适于缔约方的其他引渡条约③保留了本国国民不引渡原则④保留了政治犯不引渡原则,但对死刑犯的情况没有作出规定⑤放宽了双重犯罪的条件庇护制度保护对象境内的外国人构成要件允许受迫害外国人入境并居留+拒绝将其引渡无权庇护战争罪、危害人类罪、劫机罪、侵害外交代表罪等。
国际法上的个人一、国籍3.国籍的冲突及解决(积极冲突和消极冲突、解决)4.★★★★★中国的国籍制度(法条均为《国籍法》)【例题·不定项】高某出生在甲国,其父亲是乙国人,母亲是丙、丁双重国籍人,假设对原始国籍的获得,甲丙两国采取纯粹的出生地主义,乙、丁两国都采取纯粹的双系血统主义。
此时,根据有关国际法规则和国际实践,对于高某此时国籍状况,下列何种表述是正确的?( )(2003-1-92)A.高某可能拥有甲、乙、丙、丁四国的国籍B.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丙三国的国籍C.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丁三国的国籍D.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两国的国籍 [答疑编号50603603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C『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国籍的取得。
选项A 、B 错误。
甲丙两国都是采取的出生地主义,即只有在该国出生的才能取得该国国籍,高某在甲国出生,因此高某取得甲国国籍,而不可能取得丙国国籍。
选项C 正确,选项D 错误。
乙国采取纯粹的双系血统主义,即只要当事人的父母一方属于乙国人,即可取得乙国国籍,高某的父亲是乙国人,因此高某可以取得乙国国籍,丁国也是采用纯粹双系血统主义,高某的母亲具有丁国国籍,因此高某可以取得丁国国籍。
【例题·单选题】中国公民陆某2001年通过其在甲国的亲戚代为申请甲国国籍,2002年获甲国批准。
2004年5月陆某在中国因违法行为被刑事拘留。
此时,陆某提出他是甲国公民,要求我有关部门通知甲国驻华领事。
经查,根据甲国法律,陆某持有的甲国护照真实有效,陆某本人到案发时从未离开中国,也从未申请退出中国国籍。
根据中国《国籍法》有关规定,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 )(2005-1-32)A.陆某仍是中国人B.陆某是中国境内的外国人C.陆某是中国法律承认的具有双重国籍的人D.陆某的国籍状态不确定[答疑编号506036030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本题考核国籍的取得与丧失。
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居民一、单项选择题1.国际法上的居民中所说的一般外国人包括()。
A.外交人员 B.领事官员C.在华的外商独资企业 D.外国专家2.下述哪种情况下的犯罪是可引渡的?()A.依请求引渡国法律被认为是犯罪B.依被请求引渡国法律被认为是犯罪C.依请求引渡国和被请求引渡国的法律都认为是犯罪D.依第三国法律被认为是犯罪3.我国国籍法采取的原则是()。
A.血统主义与居住地主义相结合 B.血统主义C.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相结合 D.出生地主义4.甲国公民在乙国将丙国公民杀死后逃入丁国,现甲、乙、丙三国均向丁国要求将其引渡。
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下列哪一项?()A.丁国应将其引渡给甲国 B.丁国应将其引渡给乙国C.丁国应将其引渡给丙国 D.由丁国自己决定将其引渡给哪个国家5.受庇护的外国人的地位()。
A.优于本国公民 B.与本国公民相同C.低于普通外国人 D.与普通外国人相同6.庇护权属于()。
A.请求庇护的个人 B.请求庇护人的国籍国C.被请求庇护的国家 D.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7.依据犯罪嫌疑人的国籍行使的刑事管辖原则称作()。
A.属地管辖 B.属人管辖C.保护性管辖 D.普遍管辖8.受公安机关罚款或者拘留处罚的外国人对处罚不服的可以()。
A.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诉 B.向同级人民检察院申诉C.向上一级人民检察院申诉 D.向最高人民检察院申诉9.下列关于外交保护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
A.国家的外交保护只能应公民的请求而行使B.甲国国民在乙国受到侵害的同时具有乙国国籍,甲国不能对其进行外交保护C.甲国国民在乙国受到当地歹徒的抢劫,甲国可直接对其行使外交保护D.甲国国民受到乙国不法侵害后,无须在乙国国内寻求司法或行政方面的救济,甲国可以直接提起外交保护10.中国人同澳大利亚人结婚而取得澳大利亚国籍后,其中国国籍()。
A.自动丧失 B.仍然保留C.取决于本人选择 D.取决于澳大利亚国籍法的规定11.原始国籍是指()。
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分析随着全球化和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国际法在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问题备受。
本文将从法律分析和案例分析两个方面对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进行深入探讨。
在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是指个人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地位和能力。
根据国际法,个人主体资格的认定通常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具有独立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二是具有法律人格,即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能力。
在国际法上,个人的主体资格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元首、政府高级官员和外交代表等具有官方身份的个人,他们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参与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二是民间个人,如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等,他们虽然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级官员,但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条约,也可能享有某些国际权利和承担某些国际义务。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具体案例来分析国际法中个人的主体资格。
在某国与另一国的边界争端中,双方均声称对一块领土拥有主权。
为了解决争端,两国决定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由于该争端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双方决定成立一个由民间人士组成的调查组,对边界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为双方谈判提供参考。
在这个案例中,调查组成员虽然不是国家元首或政府高级官员,但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和相关条约,他们具有民间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参与国际事务,享有国际法赋予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
从国际法角度出发,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具有以下法律意义: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事务中,个人的作用不容忽视。
通过认定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鼓励个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保护个人的国际权益。
在全球化背景下,个人的国际权益问题逐渐受到。
通过认定个人的主体资格,可以更好地保护个人的国际权益,促进全球人权事业的发展。
个人的主体资格认定有助于解决国际争端。
在某些情况下,国家间争端可能涉及到个人权益。
国际法核心概念与难点导读第三章)国际法上的居民名词解释国籍——指一个人属于某一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它表明一个人同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
国籍法——是有关国籍的取得、丧失和变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内容主要是:国籍的取得、国籍的丧失、国籍的变更等。
原始国籍——指一个人由于出生而取得一国的国籍。
各国国籍立法对因出生而取得国籍的立法原则是不同的,有的采取血统原则,有的采取出生地原则,有的采取血统原则和出生地原则相结合的混合原则。
继有国籍——指一个人由于加入某国国籍而取得该国国籍。
“入籍”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入籍指外国人或无国籍人按一国法律之规定,通过本人自愿申请并经批准而取得该国国籍。
广义的入籍还包括由于婚姻、收养、准婚生、领土变更等原因而取得某国国籍。
双重国籍——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
双重国籍可由于出生、婚姻、收养、认领、入籍而产生。
无国籍——指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
无国籍是由于各国国籍法的规定不同.因出生、婚姻、收养以及剥夺等原因而产生的。
外国人——指在一国境内,不具有居留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籍的人。
包括享有外交和领事特权与豁免的外国人;外国专家、外国留学生、外商、外侨和在该国旅游的外国人。
享有外交和领事特权与豁免的外交官员和领事官员,他们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不在一般外国人之列。
外交保护——指一国通过外交途径,对在国外的本国国民的合法权益所进行的保护。
这是国家属人优越权的重要内容。
但是国家为其国民提供外交保护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被保护的外国人必须具有保护国的国籍;二是在所在国已用尽当地救济。
国民待遇——指国家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外国人与本国公民相同的待遇。
这种待遇通常只限于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最惠国待遇——指一国(施惠国)给予另一国(受惠国)的国民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现时或将来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或法人在该国享受的待遇。
最惠国待遇通常适用于经济和贸易方面,国家之间通常是在互惠原则的基础上互相给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