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作电位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2.83 KB
- 文档页数:2
简述心室肌动作电位的特点和产生原理
心室肌动作电位(P wave)是心电图上能够反映心室肌的收缩过程的特殊电位,它位于QRS电位前面,它的特点是低幅、短持续,可以看作是一个半正波,其最大的值通常没有超过2mm。
P wave的产生原理是:在室管的出口处,室管会收缩,室门膜以及左心房内的血液也会逃离室管,从而改变室旁的电荷。
这会引起室旁电位的变化,并引起P wave的产生,从而反映出心室肌的收缩过程。
P wave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P wave的幅值通常控制在2mm以内,其形状为半正波;
2)P wave的持续时间一般在0.1-0.2s 之间;
3)P wave的间期可以根据心脏自发节律的快慢而改变,正常值一般位于0.12-0.2s 之间;
4)P wave的波形有三种不同的变化:单峰波、双峰波、钝振动波。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具有四个特有的时相,即发放期(Depolarization)、相对休止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绝对休止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和再稳态期(Repolarization)。
发放期,也称海马体电位,是心肌细胞动作电
位的初始阶段,其特点是细胞会在膜电位上升至可以触发肌肉收缩的
电位。
相对休止期,是发放期之后的一段时间,在这期间的细胞电位
可以被超前的出发现象触发,但是触发的力量需要较大额外的刺激。
绝对休止期就是心肌细胞的最短休息期,心肌细胞无论外加的刺激有
多强,在这个阶段总是不能形成新的动作电位。
再稳态期则是心肌细
胞动作电位的最终阶段,细胞会在膜电位上降至原始的休止电位,使
得心肌细胞处于可以继续被刺激产生动作电位的状态。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细胞膜上的一种电信号,在神经元通过化学或物理刺激后产生。
它具有以下特点:
1. 具有阈值:只有当神经元细胞膜上的电荷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能产生动作电位。
2. 具有全或无性:如果神经元细胞膜电荷超过阈值,就会产生完整的动作电位。
否则,不会产生任何电位。
3. 快速和瞬时性: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通常很短,只有几毫秒。
然而,它的频率可以很高,每秒数百次甚至更多。
4. 不受刺激强度的影响:只要刺激引发了电荷变化超过了阈值,动作电位就会发生。
因此,刺激强度的大小并不影响动作电位的幅度和持续时间。
5. 可通过传导传递:动作电位可以沿着神经元轴突传播,因此可以快速地将信号传递到其他神经元或肌肉。
总的来说,动作电位是神经元通讯的基础,是神经传递中的一种关键信号,具有快速、短暂、有效等特点。
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0期除极:这是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最早期阶段,在此阶段,细胞膜的电位由静息状态迅速转变为激活状态,形成一个快速的除极波,标志着动作电位的开始。
1期快速复极:在0期除极达到峰值后,细胞膜的电位迅速回到0mV左右,这个阶段被称为1期快速复极。
这一阶段的复极化速度非常快,通常与Na+通道的快速失活有关。
2期缓慢复极:在1期快速复极后,细胞膜的电位会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平台期,即2期缓慢复极。
这个阶段的复极化速度较慢,通常与Ca2+和K+通道的激活有关。
3期快速复极:在2期缓慢复极达到平台期后,细胞膜的电位会迅速回到静息电位水平,这个阶段被称为3期快速复极。
这一阶段的复极化速度较快,通常与Ca2+和K+通道的快速失活有关。
4期自动除极:这是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最大特点之一,在3期快速复极结束后,细胞膜的电位并没有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而是会继续缓慢地向负方向移动,形成一个自动除极波。
这个阶段的除极化速度较慢,通常与Ca2+和K+通道的缓慢激活有关。
总的来说,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快速、节律性的除极化和复极化过程,这些特征使得自律细胞能够自主地产生节律性的兴奋和传导。
窦房结动作电位的特点窦房结,这个名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复杂?其实它就是我们心脏里的“小指挥官”,负责发号施令,指引心脏的节奏。
想象一下,你在舞池里随着音乐摇摆,窦房结就像那个DJ,控制着大家的舞步,不停地发送信号,让心脏的各个部分协调一致。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窦房结的动作电位,这个“舞曲”的旋律到底是怎么来的。
1. 什么是窦房结的动作电位1.1 首先,窦房结的位置就像个隐秘的宝藏,藏在右心房的上方。
这里的细胞可是“高科技”,能够自动产生电信号。
这种信号就叫动作电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细胞在兴奋时产生的电流波动。
它像是心脏的启动按钮,一按就动。
真是太神奇了!1.2 动作电位的产生可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几个阶段。
开始的时候,细胞膜的电位会快速上升,像是坐过山车,嗖一下就冲上去。
接着,它又会慢慢地下降,像是滑梯下滑,这个过程让心脏每次都能有规律地跳动。
就这样,窦房结不断地“播出”电信号,心脏也随之“跳动”。
就好比一场精彩的演出,演员们都在配合默契,一拍即合。
2. 动作电位的特点2.1 窦房结的动作电位有几个鲜明的特点,首先就是它的自律性。
什么是自律性呢?简单来说,就是窦房结有自个儿的“时钟”,不用外力干预,它就能持续发出电信号,保持心脏的节奏。
这就像你早上醒来,不用闹钟也能准时起床,真是让人佩服!2.2 其次,窦房结的动作电位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它会根据身体的需求调整频率,像是在舞台上灵活变换节奏。
比如说,你在运动时,心率就会加快;而在休息时,心率又会慢下来。
这个过程就像是调音师在调节音量,随时为心脏的“演出”调整合适的氛围。
3. 窦房结的意义3.1 窦房结的动作电位不仅仅是心脏跳动的基础,它还对我们整个身体的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窦房结的“指挥”,心脏就像是一场无头苍蝇的表演,四处乱撞,根本无法正常工作。
正因为有了这个小小的“指挥官”,我们的血液才能顺畅地流动,营养才能及时送达每一个细胞。
1.除极过程(1)0相:快速除极期1~2ms特点: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迅速上升到+30mV左右。
除极幅度达120mV,0期电位变化最大速率可达200~400V/S。
机制:再生性Na+内流快Na+通道:激活快、开放快、失活也快、可被TTX阻断。
以Na+通道为0期去极的心肌细胞,如心房肌、心室肌、浦肯野纤维,称快反应细胞,所形成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
2.复极过程(2)复极1期:快速复初期,约10ms特点: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复极到“0”mV左右。
机制:Na+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开放,引起一过性K+外流(It。
)(3)复极2期:平台期,100~150ms(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特点:复极缓慢,停滞在“0”电位水平,是心肌不应期较长的主要原因。
机制:Ca2+通道激活引起的Ca2+(和少量Na+)缓慢内流与K+通道逐渐开放引起K+少量外流共同作用的结果。
此Ca2+通道为L型Ca2+通道,激活阈电位是-30~-40mV,该通道开放、失活及再复活所需时间长,故称慢通道,可被Mn2+、心痛定、异搏定等阻断。
(4)3期:快速复极末期100~150ms特征:膜电位从“0”电位迅速复极到—90mV。
机制:Ca2+通道关闭,K+通道正反馈开放,再生性K+外流(I K)(5)4期:静息期特征:跨膜电位稳定在RP水平。
机制:①Na+—K+泵活动增强,逆浓度差泵出Na+泵入K+(3:2),恢复正常静息时细胞内外离子浓度水平。
②Ca2+—Na+交换,Ca2+通过Ca2+—Na+交换(1:3)被主动转运出细胞,属继发性主动转运。
③在3期末Na+通道逐渐复活到备用,4期完全复活到备用。
2.自律细胞的动作电位:1)自律细胞的特点:①没有真正的静息电位,只有最大复极电位②4期自动去极化。
动作电位的四个特点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在传递信息时产生的一种电信号,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 快速性:动作电位的传递速度很快。
在哺乳动物中,通常是每秒几米到几十米。
这种快速的传递速度对于神经元之间的高效沟通和身体的迅速反应至关重要。
2. 电位上升和下降阶段:动作电位分为上升阶段和下降阶段。
上升阶段是指电位从负值迅速上升到正值的过程,而下降阶段则是指电位从正值缓慢下降到负值的过程。
这两个阶段的时间和振幅差异很大,上升阶段通常只有几毫秒,而下降阶段则需要几十毫秒。
3. 阈值刺激:动作电位的产生需要足够的刺激,也就是达到一定的阈值。
一旦达到了阈值,就会触发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递。
这个阈值是由神经元的特性决定的,而不同的神经元有不同的阈值。
4. 传导方向:动作电位的传导方向通常是由树突到轴索末梢,沿着轴突传递到突触。
传导的方向与突触的种类有关,有些神经细胞的突触是只传递单向的,而有些则是双向传递的。
这种传导方向的差异是造成神经元间信息传递效率差异的原因之一。
总体而言,动作电位的快速、上升和下降阶段、阈值刺激和传导方向
是它的四个主要特点。
了解动作电位的特点对于理解神经元传递信息
的过程,以及一些与神经系统有关的疾病的发生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nav1.8形成的动作电位特点钠电压门激活和失活钠电压门激活:当膜电位低于静息电位(-65 mV 左右)时,钠电压门处于关闭状态。
当膜电位去极化到阈值电位(-55 mV 左右)时,部分钠电压门开始打开。
随着膜电位进一步去极化,越来越多的钠电压门打开。
钠离子通过打开的钠电压门涌入细胞,导致动作电位的上升锋。
钠电压门失活:钠电压门激活后,它会迅速进入失活状态。
失活过程比激活过程快,并且在动作电位上升锋的峰值电位附近发生。
处于失活状态的钠电压门无法再被激活,直到膜电位复极化。
失活过程阻止了钠离子持续涌入细胞,从而限制了动作电位的持续时间。
动作电位上升锋和峰值动作电位的上升锋是由钠离子涌入引起的快速去极化。
动作电位的峰值电位是膜电位达到的最大正值,通常为 +40 mV 左右。
峰值电位是由钠离子涌入和钾离子外流的平衡决定的。
钾电压门激活和失活钾电压门激活:当膜电位去极化到阈值电位时,钾电压门开始打开。
随着膜电位进一步去极化,越来越多的钾电压门打开。
钾离子通过打开的钾电压门外流细胞,导致动作电位的复极化。
钾电压门失活:钾电压门在动作电位峰值电位附近失活。
失活过程阻止了钾离子持续外流细胞,从而延长了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复极化和超极化动作电位的复极化是由钾离子外流引起的。
膜电位复极化到静息电位以下,称为超极化。
超极化是由钠-钾泵的活性增加引起的,该泵将钠离子泵出细胞,并将钾离子泵入细胞。
折返期绝对折返期是动作电位期间,膜无法产生另一个动作电位的时间段。
绝对折返期由钠电压门的失活阶段决定。
相对折返期是动作电位后,膜对刺激更敏感的时间段。
相对折返期由钾电压门的失活阶段决定。
不同类型动作电位的特点不同类型的钠电压门和钾电压门在不同类型的神经元中表达。
这些差异导致了动作电位的不同特点,例如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峰值电位和折返期。
例如,快速钠电压门产生快速的动作电位,而慢速钠电压门产生较慢的动作电位。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浦肯野细胞是大脑皮层中的一种神经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功能,可参与许多认知和感觉过程。
为了更好地理解浦肯野细胞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它的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内部的一种电信号,它是由离子在神经元膜上的运动所产生的。
当神经元受到足够的刺激时,离子通道会打开,导致离子在神经元膜上流动。
这种流动会引起电位的变化,从而产生动作电位。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高度特异性: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高度特异性,即不
同的刺激会引起不同的电位变化。
这种特异性是浦肯野细胞在认知和感觉过程中的重要基础。
2. 高速率: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具有非常高的速率,可以达
到数百次每秒。
这种快速传递是浦肯野细胞在信息传递中的重要特点。
3. 短时程: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非常短,一般只有
几毫秒。
这种短时程使得浦肯野细胞能够快速地响应不同的刺激。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不仅对于理解大脑功能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疾病治疗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例如,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可能会影响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因此了解其特点和机制可以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些帮助。
- 1 -。
动作电位特点
动作电位(ActionPotentials)是神经内环节及神经细胞传导过程中发生的瞬时电位变化,也称脉冲,是神经信息传导的重要方式。
动作电位具有以下特点:
一、快速发放
动作电位发放过程很快,一般可在1毫秒内完成。
这一特点主要由神经内环节及神经细胞结构上的特殊因素决定。
神经内环节负责神经传递,每个神经元可以向周围神经元发出脉冲,在发送的刹那,就可以完成动作电位的发放。
二、向心、对称
动作电位总是以脉冲中心为原点,向周围扩散,表现为向心发放的特点。
在细胞的传导过程中,脉冲以均匀一致的速度从脉冲源向四周扩散,扩散过程中脉冲信号振幅及速度均可保持均匀。
三、传播有范围
动作电位传播范围取决于神经内环节及神经细胞结构,一般而言,1mm2的神经细胞拥有较强的脉冲传播能力,传播范围可以达到数厘
米至毫米级。
四、容量无穷
动作电位传递过程不会损失信息,大多数信息传播到接受端就可以保持完整,这一点使得动作电位可以被用于无线信息传播,有效地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
五、对环境及药物有选择性
动作电位受到外界环境及药物的影响,其中缺氧、过度酸碱变化、药物干扰·等都可以影响动作电位的传播及振幅,但大部分只对部分类型的药物及环境敏感,所以动作电位也有选择性的特点。
六、有高效的再发放功能
动作电位拥有高效的再发放功能,即一个动作电位发送到接受端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反复发放,发放的脉冲振幅和传播速度都能保持不变。
这种特性使得动作电位在信息传递中能起到开关作用,这对于控制机械运动、认知加工及识别特征等都有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动作电位的一些基本特点,它们具有很强的可靠性,是神经传导及信息传播的重要方式。
动作电位的发放速度快、传播范围宽、传输效率高,且受到外界环境及药物的影响有选择性,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