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课标语文八年级下《刘桢 赠从弟》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3
八年级语文《赠从弟》教学设计优秀3篇译文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
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
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注释①亭亭:高耸的样子②瑟瑟:形容寒风的声音。
③一何:……▼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下面是壶知道勤劳的编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语文《赠从弟》教学设计优秀3篇。
赠从弟篇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2、理解诗中松柏和风的对比作用,品味语言;3、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感受作者的劝勉之情;4、有感情的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1、有感情的朗诵,背诵全诗。
2、理解风与松柏的对比作用;教学难点:赏析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学会面对挫折。
教学过程:一、设疑导入在你的成长过程中,有没有经历过挫折?你是怎样面对的?父母兄弟他们是怎样的态度?(生思考,讨论,发言)但有这样一位哥哥,当弟弟面临挫折时,他不是以过来人的身份指手画脚,而是通过赠诗勉励弟弟该怎样去面对这一切。
二、了解作者师在生收集展示的基础上,补充。
刘桢(?-217),字公干,存诗二十馀首。
他同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扬并称建安七子。
他在当时甚有诗名,曹丕即称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他性格豪迈,狂放不羁。
钟嵘说他:仗气爱奇,动多振绝。
贞骨凌霜,高风跨俗。
建安时期文坛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诗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局面。
在那个战火频繁,动乱不断的年代中,形成了以梗概而多气而著称的建安风骨,而在建安七子中,其诗又以气盛见称的则是刘桢。
因此,本文将通过赏析刘桢的《赠从弟(其二)》来粗略的感受建安诗歌悲凉慷慨的精神。
三、学习诗歌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刘桢的《赠从弟》第二首。
1、小黑板出示诗歌。
初读诗歌,划分节奏。
(1)老师范读,学生听范读,划分停顿。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
高声诵读以昌其气,缓声慢读以玩其味。
(3)学生自由读诗,注意罹的读音。
刘桢的自传书写——《赠从弟〔其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赠答诗的特点及建安七子之一刘桢的文学常识和写作背景。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人所运用的“比兴〞、比照等手法,把握松柏的意象。
领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情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和傲然独立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诗歌松柏的意象来把握诗歌的意境美。
2.感悟诗人“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和傲然独立的人格。
教学过程一、解课题1.《赠从弟》,赠,是赠答之意。
赠答诗是古代诗人较常用的一种诗体。
文人通过诗歌的赠答,来传递特定信息,交流情感意志等。
这种诗体以抒情为主,用来抒发对亲朋至友的一往情深以及对人生世事的诸多感慨,或赞誉、或劝勉、或议事议人、或记情记景,内容各异。
先秦时期即有“临别赠言〞的传统,《荀子·非相》篇云:“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
〞从弟,是堂弟的意思。
所以《赠从弟》是写给堂弟的赠言。
2.《赠从弟》是一组组诗,组诗是由表现同一主题和采用相关题材的假设干首诗所组成的一组诗篇,每首诗相对完整和独立,但是每首诗与其他诗之间又有内在的感情联系,每首诗和组诗内的其他诗都成排比列式,格式相同或相近。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赠从弟》的第二首,这首被誉为是刘桢作品的“压卷之作〞。
二、其人其诗1.【诗人简介】刘桢〔?-217〕,字公干,山东东平宁阳人,三国时魏名士,建安七子之一。
博学有才,与魏文帝友善。
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又被后人称为“文章之圣〞,以其“真骨凌霜,高风跨俗〞的诗风,傲然独立的人格,赢得历代文人推崇,今有《刘公干集》。
2.【他人评价】与刘桢同时代的曹丕在《与吴质书》中,称刘桢“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
〞对其五言诗的创作提出了绝高的评价,认为刘桢写的五言诗简直太好了,是他那个年代最好的。
钟嵘在《诗品》中说:“自陈思以下,祯称独步。
古诗词赠从弟教案第一篇:古诗词赠从弟教案古诗词《赠从弟》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人用词恰到好处;2,体会诗人平实古朴的文学风格。
情感迁移:品味诗人托物言志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引言:从古到今,从诗歌到散文,都有丰富的以青松为喻的诗句名言来托物言志。
其目的可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可以赠与他人劝勉。
1,陈毅元帅的古诗《青松》 2,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3,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二,揭示课题并板书内容,学生默读记忆背诵。
赠从弟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三,释题: 1,刘桢是汉末诗人以五言诗著称。
2,全诗以松柏为喻赞颂松柏在风中不倒,于严寒不凋的耐性,以喻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意志力。
4,诗人并没有直言从弟应当如何如何,而是赠与此诗劝勉,其意不言而喻。
四,正文释题: 1,2联:a,山上的松柏苍翠而高高挺立;山谷中的风气势凶猛,有种阴森森的感觉。
b,亭亭和瑟瑟形成对比,气势的对比。
3,4联:a,刮起的风一阵接一阵,是何等的猛烈;可松柏树又是何等的苍劲有力,任凭风吹,坚挺不拔。
B,诗句中的“盛”和“劲”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5,6联:凝冻的冰霜无情地袭击世间万物,一年又一年;可松柏树始终坚忍不拔,以矫健的身躯呈现在你面前。
“袭击世间万物”与“袭击松柏树”有何区别?{学生讨论} “袭击松柏树”是体现为生存而适应的特点,有这特点不足为叹;然而前种说法是等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特性,让松柏树的品格脱颖而出。
惨凄,遭受挫折创伤后的状态,这里是自然性的,是天灾而不是人祸。
可理解为“凄苦,凄凉”但“惨痛,惨烈”欠妥。
7,8联:岂不是要周而复始地遭受严寒的侵袭;不怕,松柏具有风中不倒,严寒不凋的韧性品格,显示出人意料的高风亮节。
“周而复始”能体现出松柏在恶劣环境中的坚强品格不是偶然具备的。
四,学生品读诗意,体会诗境,感受其中的劝勉之意。
赠从弟教案设计教案标题:赠从弟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赠从弟》的作者、背景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掌握《赠从弟》的基本诗歌鉴赏技巧。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赠从弟》的作者、背景、主题和情感表达。
难点:诗歌的鉴赏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赠从弟》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课件或多媒体设备展示《赠从弟》的诗歌原文和作者简介,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 提问学生对于《赠从弟》的初步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
二、讲解1. 介绍《赠从弟》的作者李白,以及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情感。
三、鉴赏1. 教师指导学生逐句解读《赠从弟》的诗句,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 学生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体验。
四、讨论1. 分组讨论《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生展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2. 教师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节奏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总结1. 教师总结《赠从弟》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2. 学生进行课堂小结,表达对《赠从弟》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赠从弟》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反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和欣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文学创作潜力。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课外古诗词背诵《赠从弟(其二)》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
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的背景。
2、有感情的反复朗诵,当堂背诵默写,积累名句。
3、品味语言,体会古诗意境。
2学情分析
初二下册课后古诗有十首。
学生对于课后古诗往往是浅读则止,满足于能读能背即可,为考试的默写而读背。
真正理解并较深入地解读者寥寥。
而这十首诗歌,都是精选的历朝历代的名家代表诗作,有必要引导学生做深入地了解和解读,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到诗歌之美。
3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诗歌,当堂背诵,积累名句。
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意境,激励学生学习松柏坚毅顽强的精神。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介绍入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是我们中华名族最值得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今天我们就随刘桢,走进《赠从弟》(其二)这首诗,感悟松柏之本性。
2【活动】作者简介。
《赠从弟(其二)-刘桢》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刘桢和他的艺术成就,了解他的思想和风格。
2. 学会欣赏《赠从弟(其二)》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3. 培养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通过赠人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情的珍爱。
二、教学内容:1. 介绍刘桢及其作品《赠从弟(其二)》的背景和特点。
2. 分析《赠从弟(其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 进行诗歌朗诵和欣赏,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深意和情感。
4. 带领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激发他们表达情感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重点:介绍刘桢及其作品《赠从弟(其二))的背景和特点。
2. 难点:分析《赠从弟(其二)》的结构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介绍刘桢的生平和作品,引发学生对《赠从弟(其二)》的兴趣。
2. 学习《赠从弟(其二)》(15分钟)学生课前阅读《赠从弟(其二)》,老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特点,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3. 诗歌朗诵和欣赏(10分钟)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让他们从中体会诗歌的内涵和魅力。
4.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共同讨论《赠从弟(其二)》中的情感和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20分钟)学生以《赠从弟(其二)》为题材,展开自由创作,表达对亲情的珍爱和思考。
6. 总结(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强调亲情的重要性和刘桢的诗歌艺术。
五、教学资源:1. 课件:包括刘桢的生平介绍、《赠从弟(其二)》的背景资料和分析等。
2. 诗集:提供《赠从弟(其二)》原文和翻译,方便学生阅读和学习。
3. 音频资料:提供《赠从弟(其二)》的朗诵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情感。
六、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可以选择《赠从弟(其二)》作为启发或主题。
2. 给学生们背诵《赠从弟(其二)》,并在下堂课进行诗歌朗诵比赛。
赠从弟教案教案标题:赠从弟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阅读《赠从弟》这首古文诗歌,学生能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教案步骤:引入:1. 创设情境:向学生介绍《赠从弟》这首古文诗歌,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写给亲弟弟的赠诗,鼓励学生想象自己写给亲人的赠诗。
2. 提问:请学生思考,为什么人们会写赠诗?赠诗有什么作用?阅读理解:1. 分发《赠从弟》的课文,让学生阅读一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歌中有哪些词句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你觉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3. 小组分享: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
创作表达:1. 激发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创作一首赠诗。
2. 提供指导:给学生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技巧,例如可以思考要赠送的对象、表达的情感、使用的修辞手法等。
3. 写作时间: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创作。
4. 分享展示:请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创作,可以通过朗读、展示等方式。
总结:1. 引导学生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你对《赠从弟》这首诗有什么新的理解?- 你在创作赠诗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如何克服?2. 鼓励学生表达对这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辅助材料:1. 《赠从弟》的课文材料2. 创作赠诗的指导提示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分享中的参与程度。
2. 阅读理解评估:收集学生对于《赠从弟》的诗歌理解和分析的答案。
3. 创作评估:评估学生创作的赠诗,包括情感表达、语言运用等方面。
教案建议和指导:1. 在引入部分,可以通过讲述诗人写赠诗的背景和目的,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在阅读理解部分,可以提供一些诗歌分析的指导,例如如何理解诗歌中的比喻、修辞手法等。
3. 在创作表达部分,可以提供一些创作范例和模板,帮助学生更好地展开创作。
人教版课标初中语文八年级八年级下课外古诗十首《赠从弟》刘桢
《赠从弟》刘桢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领会诗歌的情感,透过字面意思体会背后的意思及真实的情感。
教学目标
培养语感,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难点分析
领会诗歌的情感,揣摩文字背后的意思。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范读全诗。
二、自读全诗。
三、指名读全诗。
四、齐读全诗。
五、学习全诗。
1.作者简介:刘桢(?--217),汉末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
有《赠从弟》诗三首,都用比兴。
这是第二首。
作者以松柏为喻,勉励他的堂弟坚贞自守,不因外力压迫而改变本性。
从(cóng)弟,堂弟。
全诗文字平实,风格古朴。
2.掌握下列文言词语的含义。
亭亭:高貌。
瑟瑟:风声。
罹:遭受。
凝寒:严寒。
凝寒:严寒。
一何:多么。
3.默读全诗,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一: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从内容来看,写了什么?松柏树。
问题二:诗中的松柏树有什么特点?
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
诗人紧紧扣住松柏经寒不衰、枝干坚劲的特征来描写,写出了松柏的凛然正气,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已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问题三:诗的题目是“赠从弟”,作者的目的是什么?
诗人并没有将他希望堂弟应如何如何,但其劝勉之言却又不言而喻:希望堂弟能向松柏那样坚贞自守,不因外力的压迫而改变本性。
也有自况自勉的含义。
诗人告诉我们,必须像松柏那样永远保持坚贞自强的个性,才不愧为一个顶天立地的人。
问题四:如果把这首诗赠给我们,我们应该怎样做?
六、背诵全诗。
七、默写全诗。
八、课堂练习(学生自己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