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游山西村赏析说课材料

游山西村赏析说课材料

游山西村赏析说课材料
游山西村赏析说课材料

游山西村赏析

游山西村南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赏析】游山西村

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生活的哲理,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全诗紧扣“游”字,按时间推移展开叙述,层次清晰,语言生动。中间两联对偶自然工整,显示出诗人锤炼语言的非凡功力。

1本文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家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之美里的快乐之情。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广为流传的佳句,你认为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它?为什么?

答:(1)面对困境时。因为这两句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即不放弃希望,经过努力,一定会有新的出路,进入新的天地。(2)描绘或赞美山水美景时。

因为这两句诗描写了山环水绕、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答出一个方面即

可。)

3、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表达了作者对淳朴、闲适的田园生活(农村生活)的喜爱(向往)之

情。

4、赏析“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

赏析:这两句诗写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山重水复”写地形复杂、变化无穷,“疑”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现用来比喻困境中也往往蕴含着希望。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丄"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最—,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

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答口:"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

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女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的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女口:"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3、"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青作具体分析。

答: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4、《钱塘湖春行》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苹云脚低。”两句诗的意思

是:

②这两句是说雨后春水初涨,水平齐岸,与云气相接。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以“观”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3、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动景),山岛竦峙(静景)。树木丛生(静景),百草丰茂(静景)。秋风萧瑟(动景),洪波涌起(动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答:表现了一位胸怀宽广、踌躇满志、建功立业、抱负远大的诗人形象

5、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一幅大海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气派。这吞吐宇宙的大海,正是诗人博大胸襟的象征,表达了诗人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分“风”“雅”“颂”三个部分,本诗属于风。

2、体现诗的全部旨意出来,且起到联上启下作用的诗句是“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3、诗中用反复吟咏的形式创造可望不可及的虚幻意境;蕴涵炽烈相识之情的句子是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

4、每章的后四句都具体写主人公执着的追求爱情,“溯洄”二字写寻找意中人逆流而上的情景,突出了道路迂曲回盘,坎坷难行,“溯游”二字写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的情景,突出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主人公失望、惆怅的心情。

5、本诗的主人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为自己的理想目标而上下求索,不怕艰难险阻,矢志不渝的青年。

6、《蒹葭》每一节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追求道路的曲折绵

长,却又可望而不可即,表达了一种追求“伊人”求之不得凄清、冷落(或缠绵悱恻)的思想感情。

7、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些景

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答:景物特点:凄清而苍凉的秋景。这厮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的手

法。

作用:①是起兴句,以引起下文。②表明了时间的推移,表现主人公对所思慕人的深挚感情。③烘托萧瑟冷漠气氛,流露主人公凄婉惆怅感情。

、8 请简析这首诗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举例说明。

答: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且显示了主人公急切寻找意中人而不得见的惆怅之情,还起到了加重感情、增强节奏感

的艺术效果。举例:每章的后四句。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主人公执着的

爱情追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根据要求用原文填空:

①体现作者崇高理想的句子是:

②表现杜甫为理想而献身的伟大情怀的诗句是:

③写风声宏大,读者如闻秋风咆哮的短语是:

④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一句是:

⑤“倚杖”与“”相照应

答:①安得……欢颜。②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③风怒号。

④唇焦口燥呼不得⑤老无力

2、题目中的“”字代表了诗的体裁,诗中流露了作者关心民间疾苦,忧

国忧民的思想。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风雨肆虐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1)“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

之肆虐。“飞”“渡”“洒” “飘转”等词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

(2)这样的描绘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的境遇之惨蓄势。

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第③段中的“俄顷…昏黑”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时间并渲染了特定的氛围、气氛;二是烘托出诗人暗淡愁

惨(悲凉、悲哀、凄凉)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的伟大胸襟蓄势。

5、将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一句译成现代汉语。

哪里能得到千万间高大的房屋,普遍地遮蔽天下贫寒的读书人

6、试从含义及作用两方面比较分析下面两句诗中“风雨”的异同点。

(1)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含义:都是指自然界的风雨,陆游笔下的“风雨”还象征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挫折、困难等。

作用:都起到了烘云托月或反衬的作用,但烘托的内容不同:陆游以“风吹雨打”的恶劣环境反衬梅花伯高洁、坚贞的品格;杜甫以“秋风破屋”、“屋漏偏逢连夜雨”烘托诗人推己及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7、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

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作者通过个人遭遇的描写,推己及人,仍然表现出了作者在自己生活极度

艰难的情景下,依然不忘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