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女孩
- 格式:doc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4
《帕瓦娜的守候》读后感
世间万物都在守候。
守候着一缕阳光,一丝希望,一份承诺…… 生灵们在守候,一年四季在守候,匆忙的人们在守候…… 一个叫帕瓦娜的阿富汗少女也在守候。
《帕瓦娜的守候》一书讲述了关于一个名叫帕瓦娜的小女孩的故事。
她生活在充满战争的阿富汗。
自从她的父亲被塔利班无缘无故地抓走,她便女扮男装,挑起了养家的责任。
她和她曾经的同学肖齐亚一起读信写信、挖骨头、卖东西来赚钱养家。
直到父亲被放回来,与她一起,怀着希望出发去寻找自己的亲人。
帕瓦娜临走前还在墙根下种了几株银莲花。
虽然很多人都认为它们是活不了的,但就在这时,一位老人走到了帕瓦娜身旁,边帮忙种花边说:“难道你们没人能欣赏一下自然之美吗?这个小男孩尽他所能,想给我们这个灰暗的集市带来一点美丽,你们为什么不感谢他,不帮帮他?阿富汗人热爱美丽的事,但是我们见过了太多的丑恶,自己甚至都忘记了花朵这样的东西本身是多么美丽!”老人的话感动了大伙,就这样,在人们的帮助下,帕瓦娜种下了那几株希望之花。
帕瓦娜走了,但她的花留了下来。
那花开出了帕瓦娜的守候。
她守候的是她的家园,守候的是那点希望,守候的更是那一份爱。
帕瓦娜是一个怀抱勇气的追梦女孩,有着一个不为人知的惊人秘密。
她在生命的罅隙中,怀抱勇气,绝处逢生。
不管你是否勇敢,却终将勇敢起来。
就像帕瓦娜,怀揣着最后一份希望,直到破茧而出,完成重生和蜕变…… 这个故事告诉了我:就算失望,也不能绝望。
因为不管黑夜有多长,白昼总会到来。
我要尽我全部的力量去守候,守候家人,
守候朋友;守候希望,守候美丽;守候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
《养家之人》观后感《〈养家之人〉观后感》在观看完《养家之人》这部动画电影后,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仿佛有一团乱麻交织在心头,剪不断,理还乱。
影片中的主人公帕瓦娜,是一个生活在战火纷飞、塔利班高压统治下的阿富汗小女孩。
她的家庭原本虽然贫困,但也充满着温暖。
然而,命运的捉弄让她不得不承担起养家的重任。
电影中的画面一帧帧地在我脑海中闪过,尤其是帕瓦娜在集市上努力叫卖的场景,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那破旧的集市,尘土飞扬,人们的脸上写满了生活的疲惫和无奈。
帕瓦娜瘦小的身躯挤在人群中,她的眼神里透着坚定,又带着一丝恐惧。
她小心翼翼地摆开自己要出售的物品,嘴里不停地吆喝着。
“快来看看呀,便宜又好用的东西!”她的声音有些沙哑,因为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这样卖力地叫卖了。
她的双手紧紧地抓着衣角,仿佛这样能给她多一些勇气。
一个满脸胡须的大叔走了过来,上下打量着她的货物。
帕瓦娜连忙露出讨好的笑容,殷切地介绍着:“大叔,您看看这个,质量可好了!”大叔却只是摇摇头,转身就走。
帕瓦娜的眼神瞬间黯淡了一下,但很快又重新燃起希望,继续对着过往的行人呼喊。
中午的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帕瓦娜的额头布满了汗珠,她用袖子随意地擦了擦,继续坚守着自己的小摊。
这时,一个穿着华丽的妇女走了过来,帕瓦娜急忙迎上去,“夫人,您看看有没有您需要的?”妇女轻蔑地看了她一眼,“就你这破东西,谁要啊!”说完便扬长而去。
帕瓦娜咬了咬嘴唇,强忍着不让眼泪掉下来。
直到傍晚,集市上的人渐渐稀少,帕瓦娜的东西还是没卖出去多少。
她无奈地收拾着摊位,拖着沉重的步伐往家走去。
回到家,面对空荡荡的屋子和家人期待的眼神,帕瓦娜的心里充满了愧疚。
“我……我今天没卖出去多少。
”她低着头,声音小得像蚊子。
父亲轻轻地拍了拍她的肩膀,“孩子,你已经很努力了。
”看到这里,我的心像是被什么揪住了一样疼。
帕瓦娜不过是个孩子啊,却要承受如此沉重的生活压力。
她没有抱怨,没有放弃,依然坚强地面对这一切。
艾青的短篇艾青(1910年-1996年),原名艾鹏飞,笔名艾青,中国现代文学家,大陆著名诗人、散文家,被誉为“文学骑士”。
1.《京华烟云》《京华烟云》是艾青代表作,短短的几百字,却展现了一幅清新而又悠远的北京市区全貌。
艾青通过对京城的描写,表达了对古都文化的热爱和关注。
文章描绘了雨后的京城,杏花和桃花开满了胡同里,把石板路和石门阶变成了粉红色。
文章意境优美,语言简练,并且回忆了他们父母的爱情经历,是一篇脍炙人口、隽永动人的作品。
2.《夜行记》《夜行记》是一篇描写冬夜雪中行军士兵的故事,是艾青代表性短篇之一。
这篇小说以“夜行记”为名,以生动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战场上官兵的艰辛和牺牲。
这篇小说语言生动,情感真挚,将人性的伟大和不朽展现给读者,是一篇经典之作。
3.《铁棍儿》《铁棍儿》是艾青的作品之一,是以底层劳动者泥水匠江铁棍的前半生为主线,通过叙述他的生活,表达了浓厚的社会关怀。
读完整篇小说,人们会对江铁棍这个底层人物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意。
这篇小说情感跌宕,语言生动,堪称小说的精品。
4.《阿富汗女孩的眼泪》《阿富汗女孩的眼泪》是一篇反映阿富汗战争的故事,讲述了在阿富汗战争期间,一名中国军人在护送抗洪队伍时,发现了一名阿富汗女孩的故事。
这篇小说内容深刻、情感真挚,寓意深远,是艾青优秀的代表作之一。
5.《荷锄》《荷锄》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它以荷塘的景色为主轴,描绘了一种自然清新的美。
这篇散文以写景为主,欣赏荷花自身美丽的同时,也体现出作者丰富的感情和自然之美的赞美。
6.《小桔灯》《小桔灯》是艾青的代表作,是一篇家庭文学,反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血泪史。
这篇小说虽然笔下是一个小孩子,但却展现出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小说情感丰富、感人至深,是作者经典之作。
艾青的作品表现了他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关怀,并通过各种形式表现了他的文学追求和思考。
他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思想深刻、情感真挚,是传递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
《追风筝的人》中的风筝的象征意义《追风筝的人》是哈米德·侯赛尼的一部畅销小说,通过主人公阿米尔的视角,描绘了阿富汗女孩索拉和阿米尔之间的友情、背叛和救赎故事。
在小说中,风筝被塑造成了一个重要的象征,代表着友谊、背叛、救赎和成长。
本文将对《追风筝的人》中风筝的象征意义进行探讨。
风筝在《追风筝的人》中代表着童年的快乐和纯真。
小说的开篇描述了阿米尔与索拉的儿时友情,二人在一起放风筝,享受快乐无忧的时光。
风筝在这个阶段象征着友谊、天真和童年的快乐。
飞翔的风筝让人们联想到童年的快乐和自由,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和美好的心境。
随着故事的发展,风筝的象征意义逐渐发生改变。
风筝也代表着背叛和遗憾。
在小说中,阿米尔背叛了他的朋友索拉,导致索拉受到了不可挽回的伤害。
背叛发生在风筝比赛中,当索拉为抓住被对手放飞的风筝而爬上了楼顶,却在一番激烈的较量后被残忍地推下楼梯。
阿米尔因懦弱和害怕而对索拉的求救声置之不理,失去了从童年到青年的朋友。
从此,风筝成为了阿米尔与索拉之间永远无法摆脱的遗憾,风筝的失落让阿米尔陷入深深的愧疚之中。
风筝还可以被视为阿米尔寻求救赎的象征。
在整个故事中,阿米尔意识到了自己对索拉的背叛和失败,他渴望挽救这段友谊,弥补对索拉的背叛。
在阿米尔的内心深处,风筝成为了他寻求救赎的代表。
当他听说索拉生活在叙利亚的贫民区中时,阿米尔下定决心回到阿富汗寻找索拉的孩子,以此来弥补自己的罪过。
他希望通过寻找索拉的孩子,来弥补对索拉的背叛,同时也希望挽救自己内心的罪恶感。
风筝还象征着成长和勇气。
小说中描绘了阿米尔从孩童成长为成年人的过程,他经历了许多磨难和考验,最终学会了勇敢、坚强和自我救赎。
风筝比赛也是阿米尔成长的一个象征,他在经历了失落和背叛后,最终决定重返阿富汗,寻找索拉的孩子。
这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对阿米尔来说的个人成长历程,也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挣扎和重生,风筝成为了整个阿富汗民族的象征。
《追风筝的人》中风筝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代表着童年的快乐和纯真、背叛和遗憾、寻求救赎、成长和勇气。
真实影像中的象征意味案例一:《塔利班童婚》《塔利班童婚》是一张2009年普利策奖的获奖照片,照片中呈现了一个12岁的阿富汗女孩与一位50多岁塔利班战斗员结婚的场景。
整张照片的象征意味十分明显,通过这种婚姻形式,反映了阿富汗女性所承受的不道德的待遇和侵权行为。
照片中女孩脸上的表情和姿态,暴露出她内心的惊恐和失落,说明她不愿意接受这种传统的习俗。
而战斗员带着武器,代表了武装分子的暴力手段,暗示了阿富汗国内的安全形势。
这张照片不仅具有极强的图像震撼力,更凸显了阿富汗女性人权被压迫的现实情况。
案例二:《吊死的蒙娜·丽莎》《吊死的蒙娜·丽莎》是一张来自意大利媒体的真实照片,这张照片在图像传达了许多象征意味。
整体画面是一个童话世界的背景,但是身穿芭蕾舞裙的蒙娜·丽莎却被吊在树上,表现出家庭暴力的无奈和悲哀。
同时,这张照片还有粉色的玫瑰和小熊玩具,象征着童话世界的甜蜜和安宁,与吊死的蒙娜·丽莎形成强烈的对比。
玫瑰花代表了浪漫、爱情和美好,而吊死的蒙娜•丽莎则代表了恐惧、死亡和虐待。
整张照片意象清晰明了,展现出童话世界和残忍现实的强烈反差,却又发人深想。
案例三:《沉默的情感》《沉默的情感》这张照片呈现了摄影师拍摄自己失明妻子的情景。
照片中,摄影师用手支撑着他妻子的头,使其正对着镜头,妻子安静的面容中透露出震撼人心的情绪。
整个画面有种极致的诗意,让人不自觉地想象到这个男人和女人之间无声的情感。
照片背后的象征意味十分深刻,通过画面传达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沉默情感。
照片中,失明的女人正直视前方,表现出对生命的执迷和对梦想的追求。
而摄影师的支持和守护,则代表了真爱和责任。
整张照片集中表现了夫妻之间默契的相互支持与关爱的最高境界,催人泪下。
总之,真实影像中的象征意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影像表达的内涵,加深观众对影像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每一张图像背后的象征意味都蕴含着一段故事,传达着一种情感,展示着一种价值观。
读《帕瓦娜的守候》心得札记3这个暑假我读了《帕瓦娜的守候》这本书。
书本里有着这样一句话“希望,是栖息于灵魂中的一种会飞翔的东西。
”深深地吸引着我阅读这本非常震撼精彩的书。
这本书的主人公叫帕瓦娜,她是一个阿富汗女孩,今年十一岁。
以前,帕瓦娜一家住在一栋有院子的大房子里,家里有两个仆人,还有电视机、冰箱和汽车,他们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
可是,战争从此改变了帕瓦娜的命运。
一次次的炸弹让帕瓦娜的家变得更穷更小。
阿富汗的战火已经燃烧了20多年,是帕瓦娜年龄的两倍。
现在,帕瓦娜的住处又被塔利班统治着。
塔利班下令,男人必须蓄着胡子,女人必须在男人的陪同下才能出门,禁止女孩上学。
帕瓦娜的家庭生活变得更加艰苦。
全家人只能靠残疾的爸爸外出给人读信和写信赚点生活费。
帕瓦娜运气还算好,每天借着搀扶爸爸走路可以到外面活动几小时。
可是有一天,帕瓦娜的爸爸却被塔利班军人抓走了,全家人陷入了悲痛之中!现在全部的重担就只能在帕瓦娜的身上了。
帕瓦娜剪掉了自己心爱的长发,假扮成男孩出去赚钱养家。
在挣钱的日子里,她帮别人读信,她和肖齐亚一起去坟墓挖骨头,一起进货满大街跑着卖。
后来,帕瓦娜的姐姐努莉亚要嫁到没有被塔利班占领的马扎里,可是帕瓦娜不愿离开,因为爸爸还没有回来。
于是,妈妈带着孩子们去了马扎里,帕瓦娜则在家中守候着爸爸的归来。
没多久,帕瓦娜就听说了马扎里也被塔利班占领的噩耗,这让帕瓦娜绝望无比。
然而有一天傍晚,爸爸突然被释放了,帕瓦娜终于等到了爸爸的归来,帕瓦娜感到无比高兴,又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最后他们准备去难民营寻找家人!读完了这本书,我的心情许久不能平静,原来在世界的另一头还有着这样悲惨命运的人。
因为战争和恐怖主义的蔓延,让许多人的一生都生活在这样的不幸之中。
战争是残酷的,我们希望世界和平,但是战争如果真的来临了,我们也要像帕瓦娜一样坚强!现在的我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所以我们唯一需要的就是珍惜现在,好好学习,强大自己,强大祖国,感恩社会给我们的幸福安宁的生活!。
在这个女人“毫无价值”的国家,她成为首位政要作者:暂无来源:《华声·观察》 2016年第11期环环/文她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会议长,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她叫法齐娅·库菲。
搜索她的名字时,总是会出现这个问题:法齐娅·库菲还活着么?的确,对于法齐娅来说,生命随时都可能终止。
她的坚强无法形容,看过她的经历,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中似乎都说不出有什么算作挫折……在世界政坛中,有一位政要是这样生活的:上班路上子弹从耳边穿过,下班路上随时可能迎来以自己为目标的枪战,每一次走出家门都是一次死亡之旅,不知自己能否平安返回;被塔利班分子视为眼中钉,无数次接到车底放定时炸弹的恐吓,在路上被他们扫射;不时看到身边的树木和房屋瞬间炸得粉碎,灰散满天,一个人趟过遍布残缺尸体的大街;目睹路上的妇女被塔利班莫名鞭打,而她们的丈夫因为害怕马上否认那是自己的妻子,当场休妻……而这位政要是一个女人,她是阿富汗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国会议长,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位;是阿富汗塔吉克族女权倡议者及女性政治家;她代表阿富汗最贫穷地区的利益,她叫法齐娅·库菲。
搜索她的名字时,总是会出现这个问题:法齐娅·库菲还活着么?的确,对于法齐娅来说,生命随时都可能终止。
她的坚强无法形容,看过她的经历,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中似乎都说不出有什么算作挫折……父亲只和她正面说过一句话,“滚出去”1975年,在阿富汗东北部边境的巴达赫尚省,一位伤心的母亲在一座偏僻小山上的简易木棚里,历经30个小时生下一个女孩,这个女孩就是日后在阿富汗政坛大展拳脚的法齐娅。
巴达赫尚省偏僻、荒蛮,是阿富汗最贫穷的地区。
时至今日,依然保持着世界上最高的儿童死亡率。
女儿在人们眼里“毫无价值”,所以法齐娅的母亲在怀孕期间就期待能生个儿子。
但不幸的是,生下的却是个女孩,且身子小小,皮肤乌青,很不健康。
母亲非常失望,便想让她自生自灭。
她被母亲放在毒辣的太阳下晒了一整天,嗓子都哭哑了,也没一个人来……但,她竟然活了下来。
在阿富汗,她们为何“女扮男装”?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8年第13期在阿富汗,重男轻女现象较为普遍,一些没有儿子的父母甚至把女儿假扮成男孩养,这种做法在阿富汗早已有之,已经成为传统,当地称之“女扮男装”(Bacha Posh)。
父母以为这是为孩子好,但其实,这种习俗令女孩子们的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在阿富汗,有的女孩子可以跟男孩一样享受自由。
纵观历史,在不同的文化里有许多“女扮男装”的故事。
这些女性赋予自己男性的身份,扮演着那些社会角色——上战场,或者发展自己的专长……而在阿富汗,一些家庭将女儿当男孩子一样养大,是希望让她们拥有更好的生活。
“当一种性别被特别看重,另一种性别不受欢迎时,弱势的那方总会想到强的那方去。
”非营利组织“为了阿富汗妇女”的负责人娜佳·纳西姆说道。
阿富汗是一个父权社会,在这里,家庭经济都依赖男性,男孩可以赚钱养家,可以继承遗产,可以照顾年迈的父母,但是女孩不行。
人们视男孩为支柱,女孩为负担,没有男孩的家庭就是社会耻辱。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些家庭会在女儿出生后“重新赋予”她们性别,让她们成为“bacha posh”女孩,即“女扮男装”的女孩。
甚至还有传言,女儿女扮男装可以让母亲下一胎生儿子。
“这种做法可以让没有儿子的家庭免于成为社会的耻辱。
而且女扮男装的女孩可以单独上街买东西,上学,护送自己的姐妹,找工作,参加运动会和做其他只有男孩子才能做的事情。
”纳西姆说道。
已经没有人记得这种习俗是怎么来的了,但在如今的阿富汗,女扮男装非常常见。
塞塔尔和阿丽就是一对女扮男装的姐妹。
塞塔尔之前有两个姐姐,在她出生后的第二天父母就决定将她当作男孩抚养长大。
两年后,阿丽出生了,然后她也成为了“男孩子”。
直到她们的小弟弟出生,这种特殊的成长情况依旧没有改变。
现在塞塔尔16岁了,是一名足球队员,她还有一位女朋友。
阿丽14岁,她有一盒子的情书,都是女孩子写给她的。
在家里,她们俩的地位比两个姐姐要高,也不用帮忙做家务。
背后的故事—Afghan Girl
作者:08hope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143 更新时间:2011-7-13
《阿富汗女孩》成了20世纪最经典的摄影作品
1983年的一天,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记者史蒂夫·迈科卡利来到了白沙瓦郊外的一个阿富汗难民营里。
迈科卡利绝对称得上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王牌记者。
这位出生于美国费城,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系的高材生离开学校后就投身报界,当了两年的摄影记者后辞职到印度当自由摄影师。
这段自由职业的生涯为他日后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9年苏军入侵阿富汗为他赢得了第一个摄影荣耀:他潜入阿富汗拍下了无数苏军入侵的场景,这些照片使他一夜之间名扬全球,
并且获得了当年的“罗伯特·卡帕最佳摄影金奖”——这是专门颁给特别有勇气特别出色的美国摄影记者的最高荣誉奖。
从那以后,哪里有战争,哪里就有迈科卡利的身影,哪里有贫穷,哪里就有他的作品。
所以,当迈科卡利走进白沙瓦阿富汗难民营的时候,他已经知道自己要拍什么了。
当照片上的这个阿富汗女孩突然出现在迈科卡利面前的时候,他心中一亮:就她了!他只用不到五分钟时间就抓拍下这张日后获得诸多奖项,并且流传全世界的照片。
这个阿富汗女孩子的眼神实在是太透人心魄了,以至于连身经百战,亲眼目睹过无数惊心动魄场面的迈科卡利都为之震惊。
尽管当天的摄影采访时间安排得相当紧迫,但他还是非常耐心地通过打手势跟女孩的亲戚聊了好一会,了解了一些这个阿富汗女孩的身世:她原来住在阿富汗东部城市贾拉拉巴德城东郊区的一个叫阿卡玛的小村子,1979年她和家人离开了家乡,一路流浪到巴基斯坦,最后才在难民营里安下了家。
作为一个正值花季的少女,她经历了与数百万阿富汗难民一样的苦难,无需任何的言语,人们就能从她那双似乎能穿透别人魂魄的眼睛里读懂她和她的祖国的遭遇。
匆忙中,加上没有翻译,迈科卡利没能问到这个女孩的名字。
直到他回到华盛顿洗出这张照片的时候,马上就意识到这张照片是多么重要,他可能留下了一个永远的遗憾。
当迈科卡利和许多新闻界同行,甚至普通人都想知道这位女孩的真实身份的时候,已经晚了,白沙瓦郊外的阿富汗难民营里已经没了那个女孩的身影,甚至连认识她的亲人也一个都不见了。
曾有传言“阿富汗女孩”当上了拉灯的家庭教师
美军向阿富汗开战之后,今年2月3日的英国《每日电讯》突然惊曝一条消息称,迈科卡利当年拍摄的这张照片的主人现在还活着,而且她曾经给美国的头号敌人本·拉灯当过家庭教师,为他的女儿讲授过英语。
反恐怖战争爆发后,她担心美国人会搜捕她,所以就躲到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的崇山峻岭里去了!
虽然这样的报道说得有鼻子有眼,但要予以证实难度却相当大。
不过,这时候突然又冒出几个据说是这个女孩的亲戚接受了美国和英国媒体记者的采访,女孩的真实名字叫阿拉姆·比比,现在已经是三十多岁的人了。
在反恐怖战争爆发后不久,她带着自己的两个孩子匆匆忙忙地躲到深山里去了。
那么,阿拉姆为什么要躲着美国人呢?这几个自称“神秘阿富汗女孩子亲戚”的家伙倒说得绘声绘色的:1996年秋,阿拉姆·比比一家有了新的邻居。
在塔利班人员到达之前,圣战者司令邀请本·拉灯到托拉博拉。
在此之前,拉灯因被苏丹驱逐,正四处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难所。
这位出生于沙特阿拉伯的恐怖分子,与两位妻子及二十多个子女及一百多名追随者一起来到这里。
据阿拉姆·比比的亲戚称,比比更喜欢与受到教育的阿拉伯妇女做朋友,并教给她们一些不是很正规的英语。
在她的学生当中,就有拉灯女儿。
据比比当时透露的一些情报,拉灯很有钱,对儿女的培养出手大方。
可是根据穆斯林的传统,他只能找一位女性给他女儿辅导英语课。
比比就这样幸运地被选中。
她当时并不了解拉灯,答应做拉灯女儿的家庭教师,纯粹是出于糊口需要!
当两个人人关注的人物被反恐战争捏到一起时,其轰动效果可想而知。
一时间,这张照片再度成为西方国家的关注焦点,很多记者又开始探寻她的下落,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都参与了这次迷雾重重的寻人大行动,美国媒体更将她称为“南亚之谜”!“阿富汗女孩”的命运真相大白
在众多的关注方中,最关心“神秘阿富汗女孩”命运的莫过于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和迈科卡利了,用迈科卡利的话说,早在去年美国对阿富汗开战前,那张照片就使我想到了她苦难的历程,也许她一直都在逃命,最终躲藏在几千公里之外的难民营里!《国家地理》杂志和迈科卡利早就行动了。
与其他媒体记者爆炒新闻不同的是,以严谨严肃而获得全世界认同的《国家地理》杂志派迈科卡利和一个报道小组从去年起就开始查找“神秘阿富汗女孩”的下落。
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1月,迈科卡利终于找到了这个阿富汗女孩,并且对她进行长时间的跟踪专访。
就连英国媒体爆炒“神秘阿富汗女孩”当拉灯教师的时候,《国家地理》杂志和迈科卡利都没有出面说话,直到整个跟踪采访做完,《国家地理》杂志认为他们的采访绝对准确无误之后,才于3月12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他们已经找到了“神秘阿富汗女孩”!
《国家地理》杂志介绍说,“神秘阿富汗女孩”的真正大名是沙尔巴特·古尔,今年29岁或者30岁,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古尔自己也不能确定自己的准确年龄,现在是阿富汗东部偏僻山区一个面包师的妻子和3个女孩的母亲。
迈科卡利告诉记者说:“尽管19年的风霜已经把当年的那个小女孩磨练成一个一脸沧桑的中年妇女,但我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认出来了:她就是当年的那个女孩!因为不变的是她那能洞穿别人心魄的目光!这些年来,她一直过着艰辛的生活。
”
迈科卡利说,在19年的艰辛岁月里,古尔夭折过一个孩子,她的双亲分别因战争和贫病过早离世了,更重要的是,在这19年间,她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并且能引起如此巨大的反响。
对此,迈科卡利感慨地说:“这19年来,我每天都能接到来信,或者电子邮件,或者电话,总有人想给她捐钱,或者想收养她,还有许多男人来信是想找到她,然后梦想跟她结婚!”然而,这么多年来,尽管他努力过但却一直没能找到这个女孩的下落。
今年1月,迈科卡利才得以重返当年女孩住的难民营,获得了许多线索之后仍无果而返,直到通过一名中间人最终才找到古尔。
古尔是一个十分保守的普什图族女性,这次是得到她丈夫的特别许可之后才撩开面纱让记者拍下现在的真容的。
然后,《国家地理》杂志又通过美国联邦调查局最先进的脸部鉴定技术和各种其它技术进行认定,现在可以绝对证实,古尔就是那个阿富汗女孩!不过,迈科卡利和《国家地理》杂志应古尔夫君的要求,不能透露古尔一家现在住的地址,只透露说是在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和巴基斯坦白沙瓦之间的山区里。
迈科卡利拥有这照片的版权,现在正在跟古尔家人一起研究怎么让古尔家从她的照片中能得到一些实惠,双方正在磋商合作的办法。
《美国摄影》杂志总编戴维·斯科诺尔在评论阿富汗女孩眼神时说:“那感觉有点像是蒙娜丽莎。
你无法一下子读懂她目光中的深意。
她害怕吗?愤怒吗?绝望吗?还是对自己的美丽非常自信?每次你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你读出的意思绝对不一样。
任何一张能永世流传的照片都应该是这样!”
《国家地理》杂志里面专门说明了如何利用上方的自然光,投射到眼睛,再反光,形成光影效果。
拍攝這幅讓人驚嘆的照片是由一臺裝載了Kodachrome color slide film 的Nikon FM2 相機所拍攝的。
1985 年6 月,它登上了國家地理雜誌的封面。
更成為了該雜誌歷史上最知名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