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成章、钩心斗角的回文诗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回文联与顶针联16副,词序回环往复,同词前后蝉联,令人叹为观止一、回文回文是一种使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手法,这一手法也很早就运用于诗歌创作。
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秦秦州刺使窦滔之妻苏惠所作《璇玑图》,原诗共840字,后人在正中央空格处加一“心”字,共841字,纵横各29字,用纵、横、斜、正等方式,可组成近八千首诗,令人叹为观止。
回文联在回文诗的基础上又有发展,变化出许多花样。
有的是本句回文,如厦门鼓浪屿鱼腹浦联: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佚名撰回文联:地满红花红满地;天连碧水碧连天。
上面这两副联,上下联顺读倒读均无区别。
有的则是上下联回文,即把上联倒读作为下联,如北京天然居酒楼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这种联又可扩充成为本句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还有倒读回文联:风送花香红满地;雨滋春树碧连天。
倒读后成为一副新联:天连碧树春滋雨;地满红香花送风。
还有的是部分文字回文,如叶铭题杭州西泠印社四照阁联: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
如果说前面那些回文联基本属于文字游戏,这种部分文字回文倒是可以用于正式的场合。
二、顶针顶针又称顶真、联珠或蝉联,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修辞手法,可上溯到先秦时代。
如《尚书》首篇《尧典》:“克明俊德,以亲九族。
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后世诗文常用顶针手法,楹联中也不乏用例。
楹联使用顶针手法,大致可分句间顶针、句中顶针两大类。
句间顶针,如这副著名的弥勒佛殿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又如戏台联,连续两处用顶针: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装谁像谁,谁装谁,谁就像谁。
传为徐渭应杭州知府出对的这副联,则三处顶针:保俶塔,塔顶尖,尖如笔,笔写五湖四海;锦带桥,桥洞圆,圆似镜,镜照万国九州。
以上各联都是句句顶针的。
有的楹联只中间一两句用顶针,如彭元瑞题蒋心馀宅内堂联:欣戚相同,为人莫想欢娱,欢娱即是烦恼;福命不大,处世休辞劳苦,劳苦乃得安康。
回文诗的诗句有哪些回文诗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的特点是无论从前往后还是从后往前阅读,诗句都是相同的。
它以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文的美妙之处,给人一种回放和回味的感受。
下面是一些经典的回文诗句,让我们一起欣赏它们的美妙吧。
《山川异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回文诗,全诗共四句,每句五字。
诗句通过直接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形成了古今互文的意象。
它以山川为主题,通过精致的回文结构和真切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美与人文情之间的和谐。
「青山几时变,绿水终日流。
」这是一句最为经典的回文诗句,它由宋代诗人苏轼创作。
这句诗通过山水的变化,描绘了世事变幻无常的道理。
无论是山川还是水流,在时间的洪流中都经历了无尽的变迁,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这是宋代词人李清照创作的一句回文词。
通过精巧的对偶结构,她表达了离别之情,描述了春夜中离人孤影对月光以及落花的哀怨投射。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是元代著名文学家高启创作的回文诗。
这是一首五律诗,通过对江南春景和月光的描绘,展示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
「问楚客,何时到白云间?」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回文诗句,通过以楚地为背景的问答形式,描绘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以及对旧友归来的期待。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这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回文诗句。
这句诗以简洁明了的字句,勾勒出山高水深的壮美景象。
它使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形成了回环的韵文效果,展示了白居易对自然界无穷的赞美。
回文诗的结构独特,能够给读者带来一种独特的阅读体验。
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中文的美妙之处,给人一种回放和回味的感受。
回文诗丰富了我们的文学创作,让我们深感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通过对回文诗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领略到中文的美,也能更加欣赏到诗人们的智慧与才华。
有哪些著名的回文诗词?回文诗也叫“回环诗”、“回纹诗”。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是一种雅趣横生、妙不可言的诗体。
唐代吴兢在《乐府古题要解》中如是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浙江新昌县南明山的大佛寺里,有一尊高几十丈的大佛,寺院周围环境清静幽雅,景色如画,因此人们又称它为“天然居”。
大佛寺有一回文联: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此联巧用“天然居”和“大佛寺”这两个名称,组成回文,切题,工整,自然而有情趣,此联也成为回文诗的典范。
类似的还有:“贤出多福地,地福多出贤”;“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人中柳如是,是如柳中人”等。
最负盛名的回文诗当属前秦窦滔的妻子苏蕙的《织锦漩现图》。
窦滔当秦州刺史时,曾被流放。
符坚取襄阳后,又起用窦滔为安南将军,留镇襄阳。
由于家庭纠纷,二十一岁的苏蕙拒绝跟随丈夫去襄阳。
窦滔一怒之下,只身赴任,跟她断绝音讯。
不久,苏蕙心有悔意,于是费尽心机,织成一块八寸见方的五色锦缎,用文字填成回文诗,这便是有名的《织锦漩现图》。
此图以八百四十一字排成纵横各为二十九字的方图,无论反读,横读,斜读,交互读,退一字读,进一字读,均可成诗。
可以读作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诗等,得诗3752首,才情高妙,令人叹为观止。
苏蕙在诗中向丈夫诉说思念之情,抒发自己的悔恨自伤,赞扬对方的崇高德行。
窦滔读后十分感动,就备车载礼至关中,把她接到了襄阳,夫妻和好如初。
武则天既欣赏苏蕙的美丽,又赞赏她的才气,亲自撰文,誉其“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其文点画无缺,才情之妙,超今迈古”。
历史学家范文澜称这是“确评”。
回文诗中最饱含深情的互动篇是宋代李禺的《两相思》。
据说古时候有个先生在外教蒙学,中秋时节不能回家团聚,就写了一首诗当家信寄回家:枯眼遥望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趣味奇诗:苏轼反覆体诗-十字形诗-拆字连环贯通回文诗-四季回旋诗历代不少有才之士纷纷想模仿“璇玑图”创作诗歌,以与苏蕙平分秋色,但最终除了作出一些“回文诗”外,仅有宋代大学士苏轼创造的一种“反复诗”,尚有一些“璇玑图”的意韵.“反复诗”的字排成一菱形,外圈任取一字开始,左旋右旋,读之皆可,能得五言绝句三十首;圈内十字交叉的十三个字,顺读、横读、逆读,可得七言绝句四首;以中间的“老”字为枢纽,左右上下旋读,又可得诗若干首;若将所有二十九字任取一字随意回旋,取其压韵,还能得诗若干首。
据说以这二十九字反复变化,可读出七、八十首诗来,可以说是神奇巧妙,与“璇玑图”异曲同工,然而,从气势上,变化的花样和难度上,它仍与“璇玑图”难以相提并论。
苏蕙用一腔幽情创制的“璇玑图”真能称得上千古之绝唱!外圈从右往左:蕊远含香吐,尖笋隐东洼。
水远山藏雨,烟冷衬红花。
水远山藏雨,烟冷衬红花。
蕊远含香吐,尖笋隐东洼。
冷衬红花蕊,远含香吐尖。
笋隐东洼水,远山藏雨烟。
笋隐东洼水,远山藏雨烟。
冷衬红花蕊,远含香吐尖。
藏雨烟冷衬,红花蕊远含。
香吐尖笋隐,东洼水远山。
笋隐东洼水,远山藏雨烟。
冷衬红花蕊,远含香吐尖。
雨烟冷衬红,花蕊远含香。
吐尖笋隐东,洼水远山藏。
吐尖笋隐东,洼水远山藏。
雨烟冷衬红,花蕊远含香。
花蕊远含香,吐尖笋隐东。
洼水远山藏,雨烟冷衬红。
洼水远山藏,雨烟冷衬红。
花蕊远含香,吐尖笋隐东。
从左往右:红衬冷烟雨,藏山远水洼。
东隐笋尖吐,香含远蕊花。
东隐笋尖吐,香含远蕊花。
红衬冷烟雨,藏山远水洼。
远蕊花红衬,冷烟雨藏山。
远水洼东隐,笋尖吐香含。
远水洼东隐,笋尖吐香含。
远蕊花红衬,冷烟雨藏山。
含远蕊花红,衬冷烟雨藏。
山远水洼东,隐笋尖吐香。
山远水洼东,隐笋尖吐香。
含远蕊花红,衬冷烟雨藏。
吐香含远蕊,花红衬冷烟。
雨藏山远水,洼东隐笋尖。
雨藏山远水,洼东隐笋尖。
吐香含远蕊,花红衬冷烟。
隐笋尖吐香,含远蕊花红。
衬冷烟雨藏,山远水洼东。
关于回文诗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回环往复、正读倒读均可成章的诗篇。
它充分利用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将诗歌写得前后勾连,终始回环,意绪绵延,唱叹无尽,宛如一种多趣而高妙的语言游戏。
以七言为例,如从《璇玑图诗》最右侧的直行开始,顺时针读,就组成如下四句:“仁智怀德圣虞唐,贞志笃终誓穹苍。
钦所感想妄淫荒,心忧增慕怀惨伤。
”若从逆时针方向读,又组成同样押韵的四句:“伤惨怀慕增忧心,荒淫妄想感所钦。
苍穹誓终笃志贞,唐虞圣德怀智仁。
”这只是它的冰山一角,有人作过统计,这840字可以组成7958首诗,可谓洋洋大观。
《璇玑图诗》因作者灵心慧眼、独具机杼,故传播甚广、影响极大。
李公麟赞其“循环反复,窈窕纵横,各能妙畅”;唐人皮日休、陆龟蒙,宋人宋庠、苏轼、秦观等亦效其体,创作回文诗多首,且花样翻新,各臻妙境。
典型的回文诗回文诗是一种诗体。
可以倒着或反复回旋地阅读。
如诗句“池莲照晓月,幔锦拂朝风”,倒读就是“风朝拂锦幔,月晓照莲池”。
多属文字游戏。
回文诗1、《万柳堤即景》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
2、《春闺》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灯夜,期归梦还梦归期。
3、《思妻诗》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阳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4、《思夫诗》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阳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往来,水隔山遥望眼枯。
5、《贺王进乔迁之喜》龙盘宝地宝盘龙,鸿福尽享尽福鸿。
朋友祝贺祝友朋,情感真挚真感情。
6、《春游衡水湖》(一)空碧游云白,鸣鹭伴和风。
丛草缀堤台,行舟渡闲翁。
(二)空碧游云白,丛草缀堤台。
鸣鹭伴和风,行舟渡闲翁。
7、《醉歌》酒饮歌伴舞,友无人痛苦。
棂窗映影乱,叟醉悲物睹。
8、《患病有感》朋友远离远友朋,承受苦痛苦受承。
国外求医求外国,能除疾患疾除能。
9、《思念》水依莲花莲依水,香飘风中风飘香。
素心一片一心素,长夜孤寂孤夜长。
满腹思念思腹满,郎无归期归无郎。
月挂天空天挂月,肠断苦情苦断肠。
10、《佳人》佳人暇慧浣窗纱,慧浣窗纱映彩霞。
纱映彩霞出锦绣,霞出锦绣佳人暇。
11、《时感》春林一色草萌芽,淡影摇江水映花;人醉牛楼高玩赏,鸟啼多树乱烟霞。
茵铺野外帘归燕,绿绕田中井聚蛙;真性任时随意足,宾招不志懒乘车。
塘横涨水绿生波,夏热天风透芰荷;香润石蒲含霜重,暑消窗竹荫阴多。
狂诗写景随心乐,饮酒将酣带兴歌;凉窗抚来归阁外,苍苍暮色夜如何。
横山半野望城边,翠树装秋暮绕烟;清水渍潭深浸月,白云连岫远浮天。
声声雁去人惊梦,点点萤归客待眠;迎送少时疏世俗,情幽养透悟身前。
冰凝结水射光芒,雪压梅花风送香;僧隐寺中林寂寂,客归亭左路漫漫。
这首诗很有趣:正读反读都成诗这首诗很有趣:正读反读都成诗文/金钟今天给大家分享一首很有趣、很天才的诗,这首诗正着读倒着读都能成诗,刘坡公《学诗百法》说:“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回文诗反复成章(资料图图源网络)回环诗,又叫“回文诗”、“回纹诗”,是汉语特有的一种使用词序回环往复的修辞方法,能够回还往复,正读倒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它是我国文人玩的一种文字游戏,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
在回文诗中,足见诗人的深厚功底,也可以看见我国汉字的绝妙。
很多城市已经正式地迈入了春日,就让我们来看看回环诗里是怎么赞赏这洋洋得意的春日的。
回环诗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资料图图源网络)回文诗石山染痕苔青青,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溪流泛舟轻拂风。
倒着读就是这样的:风拂轻舟泛流溪,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青青苔痕染山石。
这首诗呢,正着读倒着读,意思差不多,都显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调皮可爱,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的喜欢和宠溺。
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的喜欢(资料图图源网络)翠绿色的苔藓将山和石都染绿了,不禁让我想起《陋室铭》中的“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藓在门前的石阶上映出了淡淡的痕迹,在珠帘之间可以看到青青的河边草,这映阶碧草在阳光的照耀下忽闪忽闪的,天真又可爱。
绿水欢脱地流着,柳树已经长出了繁密的枝芽,莺鸟欢快地在柳的树荫下唱啊跳啊。
正像苏轼《蝶恋花·春景》中的“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燕子高兴地在空中、暖阳里飞,清澈的河流环绕着人家,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传递着春的气息。
荷塘里面,碧绿的莲叶与红色荷花的相互衬托下,显得更红更绿了,也让我想起了大家熟知的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碧绿的莲叶像连着天一样,无边无际,荷花在阳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地艳丽鲜红。
天地的广阔,莲花的迷人,如此地绚烂生动。
在缓缓的溪流上泛舟,感受到微风的轻轻拂动,轻松惬意,如人间仙境,脉脉不得语,真真可以“纵一苇之所知,凌万顷之茫然”,驾一叶扁舟,游于春水间,听任小船漂流而去,在船上享受风声、水声、鸟声,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太神奇了,这9首诗正反皆成句!正读倒叙皆成章,篇篇都是好文章;言简意赅又流畅,留与世人共雅赏。
这就是回文诗的魅力!《茶壶回文诗》【清】黄伯权落雪飞芳树,幽红雨淡霞。
薄月迷香雾,流风舞艳花。
这首小小的回文诗,清新淡雅,意境很美,短短几句诗,却似绕梁三日般在脑中回旋不绝。
《菩萨蛮·夏闺怨》【宋】苏轼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苏轼真不愧是大才子,这首词每一句都可倒读成为下一句,其中意味却一点不减,淡淡的闺怨,轻松活泼。
《梅》【清】张奕光香暗绕窗纱,半帘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树几开花。
傍水笼烟薄,隙墙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这首诗将梅的形态写得十分生动,“疏影”“霜枝”“干挺”形容梅花都生动有趣。
《春闺》【清】李旸垂帘画阁画帘垂,谁系怀思怀系谁?影弄花枝花弄影,丝牵柳线柳牵丝。
脸波横泪横波脸,眉黛浓愁浓黛眉。
永夜寒灯寒夜永,期归梦还梦归期。
这首回文诗每一句只有四个字,却写成一首七言诗,每一句正读倒读都一样,让人惊艳作者的高超才华。
《虞美人》【清】朱杏孙孤楼倚梦寒灯隔,细雨梧窗逼。
冷风珠露扑钗虫,络索玉环,圆鬓凤玲珑。
肤凝薄粉残妆悄,影对疏栏小。
院空芜绿引香浓,冉冉近黄昏,月映帘红。
这首词正读倒读都十分和谐顺畅,天衣无缝,作者真是太有才了。
《菩萨蛮》【清】纳兰容若雾窗寒对遥天暮,暮天遥对寒窗雾。
花落正啼鸦,鸦啼正落花。
袖罗垂影瘦,瘦影垂罗袖。
风翦一丝红,红丝一翦风。
全词采用回文手法,一句化为两句,两两成义有韵。
清新流畅,运笔自如,技术娴熟。
《秋月》【清】陈琼仙轻舟一泛晚霞残,洁汉银蟾玉吐寒。
楹倚静荫移沼树,阁涵虚白失霜峦。
清琴瀹茗和心洗,韵竹敲诗入梦刊。
惊鹊绕枝风叶坠,声飘桂冷露浸浸。
这首《秋月》诗是首茶诗,它写诗人于月下泛舟,树木与山峦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动着,诗人品茗弹琴,在竹声中诗兴颇浓。
《记梦》【宋】苏轼空花落尽酒倾漾,日上山融雪涨江。
反复体回文诗严羽《沧浪诗话》注云:“举一字而诵皆成句,无不押韵, 反复成文也。
”这是反复体。
《回文类聚》说:“两韵者谓之回文,一字皆成读者,谓之反复。
”讲的是回文与反复相结合。
反复一词本身无回文意思在内,所以,一般说二十字的反复体可读出二十首诗。
但是有许多诗不但顺向可以是反复体,反向也可以是反复体,这种反复体我们称它成为回文反复体,又叫“字字回文诗”。
这是反复体与回文体相结合的一种诗体。
比如.五言四行共20个字,排成一个圆圈;从其中任何一个字读起,顺不同方向,按五言四行断句,可获40首格律诗。
任何句法理论都无法解释回文诗之所以可能的必要条件,更无法解释这种字字回文诗现象。
回文诗的灵活性来自汉语聚合关系结构的独特运作方式,世界上属于独一无二的。
反复体回文诗通常可做成圆形图,但也可做成其他几何形状。
比如苏东坡最有名的那首二十九字的回文反复诗就是矩式的。
回文反复体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一般说梁代的达摩《真性颂》是回文反复诗中最早的。
但是宋朝以前却不见踪影,却到宋朝的《回文类聚》中突然出现,因此我怀疑它很有可能是水货。
后来搞清了此达摩非梁朝的,而是唐朝的(?—842)。
唐陆龟蒙(?—约881)有首《无题(回文诗)》(《回文类聚》误为齐朝的王融所作),虽然作者并没有提出它能读出多首,也没引起别人重视,只把它当作一般的回文诗看待。
但从直径韵字对称来说,从任何一字起,向左、右方向读去均可,顺读、逆读可得五言诗四十首。
我认为它可能是史上真正的第一首最规范的回文反复体诗。
由于回文反复体追求的是韵味,因此它必定是格律诗,否则会出现许多四句平收的或四句仄收的可是押韵却不同的诗。
回文反复体有几个特征,一是两联的同步韵的韵部相同,如果画成圆形,就是直径的二字协韵。
二是由于两联的同步韵的韵部相同,因此这种格律诗是特殊的,它必然是折腰体。
见得最多的是8字的回文反复体诗,叫玉连环,4言一句,四句一首, 共16首。
但因为实际多是铭文,难遵守诗的平仄押韵要求,因此放在回文铭中介绍。
顶针诗,回文诗,这些诗词太牛了,令人拍案叫绝,不得不服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而汉字简单排列组合就能把世间景、人间情表现清清楚楚的诗词,更是中国为之骄傲的文化。
说到诗词,大家脑海里肯定会浮现很多好诗好词好诗人,比如传统节日思家时会情不自禁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晚上抬头月圆想爸妈时自然而然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心爱的人分离时会安慰自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遇见挫折情绪低落时浮现苏轼“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身影……这些从小陪伴我们长大的诗词,我们肯定非常熟悉,但诗词浩如烟海,我们知道只是九牛一毛,就比如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几首诗词,作者不拘泥于形式创作,给我们创作出非常有趣的诗词。
【藏头诗】《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是柳宗元永贞革新后被贬永州后在一年大雪纷飞的冬天写下的。
当时他心情低落,情绪忧郁,对自己和国家的前途都比较悲观,所以这首诗读来让人感觉非常孤独。
事实也是如此,你看诗中四句头一个字连起读就是“千万孤独”四个字,孤独不是一个,而是千千万万个,孤独到了不能再孤独,这就是藏头诗给读者的感觉。
【宝塔诗】《茶》唐·元稹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宝塔诗,顾名思义,它形如宝塔,从最上塔尖开始,逐句增字,但又要满足对仗工整,声韵和谐,读起来要琅琅上口,比较考验诗人才情。
这首诗是元稹所写,他以茶字点题,信手拈来,以通俗易懂的文字写茶之性,茶之爱、茶之制作、茶之烹煮、茶之饮用、茶的历史和喝茶的功效,非常的有意思。
【顶针诗】《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唐·李白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
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诗词中比较出现重复字,但凡事都有例外,例如崔颢的《黄鹤楼》重复多次依然还是名篇。
反复成章、钩心斗角的回文诗
作者:朱庆和
来源:《语文世界(高中版 )》2006年第01期
回文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中一种较为独特的体裁。
它妙在诗中文句从头至尾往复回环,读之成韵,突出地继承了诗歌反复咏叹的艺术特色,来达到其“言志述事”的目的,产生了强烈的回环叠咏的艺术效果。
清朝女诗人吴绛雪的回文诗《春夏秋冬》堪称这种雅趣诗体中的珍品。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夏日长。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浅水流。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御隆冬。
上面各句诗,分别包含了一首七言绝句。
《春》诗: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诗: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
《秋》诗: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诗: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一首诗要从十字中回环出来,且不失季节特色,读之耐人回味。
回文诗始创年代已不可考,但自西晋以来,历代诗家争相仿效,在回文诗的创作上各领风骚。
如白居易、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秦观、汤显祖等,均有回文诗传世。
本期我们约请朱老师带你一起去领略“回文诗”的魅力。
(伊帆)
“回文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回环往复,顺读、逆读皆成章句的诗篇。
唐代吴兢《乐府古题要解》释义:“回文诗,回复读之,皆歌而成文也。
”由于“回文”的文字组合所产生的新意境,具有极强的美学欣赏价值。
下面我们撷来几首不同形式的回文诗欣赏,一同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峤南江浅红梅小,小梅红浅江南峤。
窥我向疏篱,篱疏向我窥。
老人行即到,到即行人老。
离别惜残枝,枝残惜别离。
”(苏轼《菩萨蛮》)此为单句回文体,第二句在第一句顺读的基础上转为逆向组合。
全诗给人一种缠绵软丽、别离失落的阴柔之美。
从诗中仿佛可见一位温柔可爱的“江南娇”,隔着篱笆深情地偷看“我”,谁知随着岁月的流失,“醉不成欢惨将别”,彼此的爱情终被变成美好的错位。
“悠悠绿水傍林偎,日落观山四望回。
幽林古寺孤明月,冷井寒泉碧映台。
鸥飞满浦渔舟泛,鹤伴闲亭仙客来。
游径踏花烟上走,流溪远棹一篷开。
”这是广东高州县观山寺壁上石刻回文诗,属于单篇回文体,顺读、逆读皆成文章。
顺读此诗,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由大到小,由近及远。
从“绿水傍林”“落日明月”“冷井寒泉”写到“鸥飞鹤伴”“流溪远棹”,清新流畅,充满诗情画意。
回文:“开篷一棹远溪流,走上烟花踏径游。
来客仙亭闲伴鹤,泛舟渔浦满飞鸥。
台映碧泉寒井冷,月明孤寺古林幽。
回望四山观落日,偎林傍水绿悠悠。
”逆读也同样顺理成章,不失为“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好形象,然而描写的事物则由小到大,由远及近,意境显得更加幽远。
又如清朝丘浚《菩萨蛮·秋思》:“销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
倦睡困方深,更阑夜正沉。
沉檀烧细炷,香冷帏空处。
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
”顺读,诗眼为一个“愁”字。
题目“秋思”,表明了这首词作的主旨。
诗中主人公在深秋的一个夜晚,面对“香冷帏空”,愁思而不得入眠,于是焚香拜月,寄托思念。
通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倒读:“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
香炷细烧檀,沉沉正夜阑。
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
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销。
”同样精巧别致,寂寥含情。
与前一首相比,表达方式和切入角度有所不同。
本诗前三联先写景,最后一联抒发出离愁别绪的情怀;而前一首顺读的诗,作者是下笔擒旨——“销魂别处”“愁生极”,先抒情,后写景。
再如,“春城一色柳垂新,色柳垂新自爱人。
人爱自新垂柳色,新垂柳色一城春。
”这是湖北咸丰县一首《万柳堤即景》回文诗。
画面清新优美,和谐自然。
读着诗句,脑海里便会叠现出和风习习,绿柳飘拂,好一派“春城一色”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
此诗属于本篇回复式,修辞手法运用的是回环格加顶真格,即后两句为前两句的倒读文。
读之琅琅上口,犹如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前浪未停而后浪又起,循环往复,大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曾有人将回文诗误解为文字游戏,而刘坡公在《学诗百法》中作了正本清源:“回文诗反复成章,钩心斗角,不得以小道而轻之。
”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复沓咏叹、回环叠唱的艺术传统的“回文诗”已成为中华文化独有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