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一单元 阅读 5 ..我的童年》研讨课教案_15
- 格式:doc
- 大小:48.00 KB
- 文档页数:7
5.《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3.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教学重难点品味质朴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流程一、走近大师,引童年播放2006年《感动中国》季羡林先生部分:(屏显)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同学们,你们知道他吗?认识他吗?被人们称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的季羡林先生又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板书标题、作者)二、朗读课文,知童年1.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课文,读完之后,谈谈自己的疑问和感想。
2.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和感触。
(问题预设:学生的问题呈现可能有:①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说他的童年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暗呢?②他为什么以能有“山大王”的同学为荣呢?③离开故乡,他过上了好日子,为什么还宁肯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呢?……)3.在学生疑问和感想基础上梳理文章的内容:投: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作者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的呢?明确:一共从五个方面回忆了自己的童年:家庭、父辈、“享受”(吃食)、识字、离乡。
这一切都是“灰黄”的。
(板书:家庭、父辈、“享受”、识字、离乡灰黄)4.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来理解季羡林先生对童年的感觉——“灰黄”的呢?仔细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你这样表述的理由。
(屏显)灰黄的童年就是的童年。
灰黄的童年就是孤独的童年、难过的童年——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母亲,他心里回事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曾有几次……就苦咸菜。
教师总结:其实,我不难发现作者谈到了灰黄就是心灵的苦难,苦难是家庭的贫穷,苦难是生活的艰辛,苦难是求知的单调,苦难是心灵的孤独。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梳理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重点)2.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难点)3. 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学习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学习他积极的人生态度。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引童年1.学生交流搜集到季羡林的资料,再引入课文《我的童年》2.导入:季羡林先生从山东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到济南上学,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赴德国留学。
学生归国后致力于学术研究。
学富五车,满腹经纶,著作等身,学养深厚,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
他在古文字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东方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温家宝总理称其为“人中麟凤”。
这么一个高大上的人物,他有着怎样的人生,怎样的童年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大师,一起去感受他的童年岁月吧!二、初读课文——忆童年1.作者都是从哪些方面回忆了童年的生活片段呢?又是用哪一个词来概括自己童年生活的感受呢?2.如果用“金色”来形容我们的童年的话,那你是怎样理解季羡林先生用“灰黄”来形容呢?品读课文,试着换一个词语来诠释“灰黄”,并结合课文说明理由:(PPT展示:灰黄的童年就是____的童年。
)三、再读课文——品童年季羡林先生曾说:“我甚至想说,没有身边的琐事,就没有真正的好散文,我们的灵魂往往从一些琐事触动起。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就是着眼于身边的琐事来写。
细细品读课文,抓住文中最能触动你的一词一句,读一读,品一品,谈一谈。
(PPT展示:赏析句子)教学预设:1.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有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三个“最”字反复强调,准确概括“我”家境贫寒。
)2.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
《我的童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季羡林的资料,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中对一位老人的颁奖词说“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
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这位老人是谁呢?对,他就是季羡林先生,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童年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季老的《我的童年》。
板书课题。
二、出示活动任务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多媒体实物投影给课文作批注的情况。
2、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我的童年》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作为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教学教案,《我的童年》这篇文章涉及到了很多与童年有关的主题,比如成长、亲情、友情等。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课堂教学实施等方面介绍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文章《我的童年》的结构及内容特点,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
2. 理解作者对于童年的不同理解,领会不同形式的亲情、友情的深刻内涵。
3. 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关系,领会不同情境下截然不同的心情和思考。
4.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反思童年的生活经验及其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文章中的重要词汇、重点句型。
2. 理解作者对于童年的不同理解,领会不同形式的亲情、友情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难点角色思考:如何从角色的地位、性格等方面深入理解文章并进行分析?四、课堂教学实施Part 1 了解文章背景教师先简要介绍《我的童年》的背景及作家的主要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目的。
Part 2 词汇重点掌握文中的一些词汇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尝遍酸甜苦辣、心急火燎、神彩飞扬等。
关于这些生字生词的学习可以通过情境、配图等方式展开,让学生通过与现实的联系来理解生词的意义。
Part 3 分析文章结构通过对文章的标题、整体结构、段落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时注意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文章的主旨等。
Part 4 角色分析考虑到教材语文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的《我的童年》一文中所涉及的人物比较多,且家庭亲情和友情这两种人际关系都比较丰富,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角色卡”的方式,将文章中的人物和重要情节分析出来。
此外,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特点,并从中发现文章深层次的意义。
Part 5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析一个感性话题,比如:什么是真正的友情?父母是什么?如何保持童心,等等。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我的童年》是一篇充满回忆性的叙事性作品,内容充实,意蕴丰富,感情充沛,易理解。
学习本文,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让学生读有所感,学有所悟,在读中联系个人的人生、生活体验。
揣摩叙事语言,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并且帮助学生能够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伶仃”“相依为命”“万象更新”“溺爱”“教谕”“家徒四壁”“光大门楣”“浑浑噩噩”等词。
2.反复诵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苦难及意义。
3.品读课文,品味本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4.学习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苦中作乐的精神,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苦难及意义。
2.学习作者缅怀“苦难”的情怀及苦中作乐的精神,学会感恩,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品读课文,品味本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语言特点。
教学方法品读法、勾画圈点批注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探究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人物,引童年1.师: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判断出他是谁吗?(屏显)他1911.8.6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的官庄,字希逋,又字齐奘。
他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他精通12国语言:汉语、南斯拉夫语、梵语、阿拉伯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吐火罗语等,翻译了大量作品。
他被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是北大中唯一一个整日身穿洗的发白的中山装,脚穿圆口布鞋,并能在路边为大一新生照看行李的校长。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理解并运用词语,了解作者。
2.朗读,感知、概括情节;分析质朴真切的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3.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对待生活中的苦与乐。
学习重点: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品味语言学习难点:体会作者面对人生苦乐的豁达态度教学过程:导入:“ 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作者简介一个青年时勤勉奋进,晚年时豁达淡然的大家童年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童年世界。
一、初读感知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勾画有积累价值的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语句。
1.听写(学生出题)2.至少用一个词说一句话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二、合作探究1.文中的哪个词可以概括作者的童年生活特点?“灰黄”。
“灰黄”是一种颜色吗?为什么?换成“灰黑”怎么样?为什么?灰黄,苦难的童年。
童年苦难但其中还有些许的“欢乐”与“温暖”。
“灰黑”过沉重。
三、精读课文,品鉴语言季羡林先生曾说:“ 我写东西有一条金科玉律: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绝不下笔去写。
”试分析加点词背后的情感范例:“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既写出了童年时的任性得意,又表现了回忆此事时的一丝酸涩)从文中再找找类似的语句,试着分析体会作者情感,做批注。
四、拓展延伸1.说一说“童年的颜色”2.仿句练习童年这杯酒,或淡雅醇厚,或清爽浓烈,都是只属于我的味道。
童年这,或,或,都是。
五、板书设计我的童年季羡林艰辛“灰黄”温情。
《我的童年》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积累“生疏”“琐事”“孤苦伶仃”“相依为命”“不折不扣”“溺爱”“肃然起敬”“不以为然”“家徒四壁”“光大门楣”“浑浑噩噩”等词语,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特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教材分析《我的童年》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五篇课文,本单元都是名家之作,或追述难忘经历,或展现生活一个侧面,揭示人生意义,使学生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教育。
《我的童年》是自传性质的散文,主要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反映了作者童年生活的辛酸、苦涩、童趣、温情,语言朴实、但包含真情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三.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基本内容,理解童年生活对作者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品味本文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五.教学准备:做好预习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激趣引入:(课件2)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
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又是怎样的呢?季羡林先生博古通今,学贯中西,在东方学。
文学翻译等方面造诣精深。
他所研究的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文字,是几近失传的“绝学”。
他还致力于散文创作,自成一格。
这样一位大师,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经历了怎样的童年?读到他的经历,你又会有哪些感触呢?就让我们走进大师的童年去看一看吧!2、作者简介。
(课件3)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聊城市临清人,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翻译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唯一的终身教授。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中感悟,在合作交流中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努力学习。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作者季羡林的资料,反复朗读课文结合课后的“研讨与练习”给课文作批注。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
童年,哭过、笑过、绝望过、幸福过,是一段独一无二的、纯净如水的小时光。
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那么,你的童年是怎样的?好的。
谢谢同学们的分享。
今天也让我们走进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童年,去感受一下,看看会有什么收获?二、出示课堂任务1、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童年的特点。
2、品味质朴语言,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3、领悟季羡林先生苦难童年的意义。
三、展示自学,夯实基础说说你自学会了哪些知识,查找了哪些知识,向同学们展示你搜集的作者简介及其他资料。
1、检查课前自学情况,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展示重点词语读音,然后多种形式读写。
孤苦伶仃(líng dīng) 光大门楣(méi)浑浑噩噩(è) 万象更(gēng)新腌(yān)咸菜溺(nì)爱发酵(jiào)私塾(shú) 琐(suǒ)事收割(gē)椽(chuán)子教谕(yù) 谷穗(suì)3、展示重点词语的意思。
肃然起敬:形容产生严肃敬仰的感情。
相依为命:互相依靠着过日子。
泛指互相依靠,谁也离不开谁。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
表示不同意或否定。
家徒四壁:形容家境贫寒,一无所有。
浑浑噩噩:形容质朴天真,亦形容糊里糊涂,愚昧无知。
光大门楣:光耀门庭,光宗耀祖。
孤苦伶仃: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
四、课堂新授活动活动一:大声朗读,整体感知内容。
同学们,《我的童年》写了哪些人,哪些事?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现在大家大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整体上看,课文可以分两部分,应该如何分呢?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点拨: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作者对童年的痛苦感受。
第二部分(第2—13自然段)描写我苦难的童年生活。
2、作者围绕“我的童年”,写了哪些内容?结合小标题概括主要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学生集体交流后,归纳总结: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童年的?点拨:作者是怀着沉重、怀念的心情追忆童年的,因为作者的童年是艰难的,充满了苦难,但是童年中又有许多值得感恩和记忆的人和事,所以作者又充满了怀念之情。
活动二:自主探究,走进苦难童年同学们,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富裕、幸福,然而季羡林老人的童年却是苦难的,那么,季老的童年苦难在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围绕下面的问题在课本上进行圈点批注。
1、作者是怎样形容自己的童年的?为什么说自己的童年是“灰黄的”?点拨:作者这样形容自己的童年:“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因为作者的童年是艰难的,充满了苦难的,所以作者说童年说“灰黄”的。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童年是苦难的?点拨:“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
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看出作者的家庭极度贫穷。
“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
”“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
”“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看出童年没有好吃的,时常挨饿。
“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
”看出童年没有正经上过学。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
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
”写出少小离家的思乡之苦。
活动三:细细品读,体会人生感悟同学们,季老的语言淳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感悟,请同学们细细品味下列句子,注意画横线的词语,思考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1、这些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
点拨:理解本问题,首先结合文章和季羡林的成就,思考季羡林的童年这些琐事具体给他带来什么影响,铸就了他哪些品格?原文语句:“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
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个人成就: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通过这些成就和事件看出,正是这些童年琐事培养了他生活简朴、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优秀品格,懂得了许多人生的道理,激励季羡林老人不断前进,最终取得非凡的成就。
总结:作者认为童年的“芝麻绿豆般的小事”能给人无限启迪,使人明白人生的道理,明白如何做人,当然“受用不尽”。
2、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点拨:“竟”字有出乎意料之意,表达出作者对自己的伙伴成为“英雄”感到意外,也有作者感叹世事难料的意味。
这里的“骄傲”有特定的含义,局限于当时的时代,在作者看来,“哑巴小”的所作所为给自己灰黄色的童年增添了一点儿传奇色彩。
3、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
点拨:“宁愿”一词,表明了作者对故乡以及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活动四:合作交流,品味语言同学们,学者钟敬文这样评价季羡林的散文:“浮花浪蕾岂真芳,语朴清醇是正行。
我爱先生文亦好,如同野老话家常。
”试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小组内合作交流,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例如:“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
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这几句朴实的语言,如话家常,道出了自己家乡和家庭生活的贫苦。
“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
”语言朴实无华,作者就像拉家常一样把自己的苦难童年时贪吃的情形娓娓道来,让人历历在目,感受到“奶奶”的温情。
“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
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
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语言不加修饰,却生动形象表现出我偷吃死面饼子时的情景,在可笑之余,倍感生活的心酸。
小组内合作交流,及时在课本上做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同学们,经过你的辛勤努力,肯定对这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那么现在我们请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合作交流的成果。
活动五:百家讲坛,展示高见同学们,季老的童年是“一片灰黄”的,是苦难的,心酸的。
读完本文,你有什么体会和启发呢?点拨:季羡林先生的《我的童年》,让我们看到了季先生那“一片灰黄”的早年生活,他的童年生活与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应从季先生的生活中汲取一些精神营养,即面对困境时不要怨天尤人,要敢于克服,奋发向上,这样才无愧于时代、家庭给予我们的厚爱。
五、课堂小结同学们,季羡林先生虽然经历了灰黄的童年,但同时也造就了他辉煌的一生。
即使他的童年很艰苦,不算完满,但他曾经说过:不完满才是人生。
其实,或许正是这些童年的苦难经历才让季羡林养成了坚韧的品格,能够远离家乡,远离父母,忍受孤独努力求学,从而成为学贯中西的大师。
希望我们珍惜现在优越的条件,认真学习,快乐生活,争取早日成才。
六、布置作业1、写一件自己童年的趣事。
2、课下阅读:冰心的《我的童年》。
板书设计:我的童年最穷的家父辈弃家最高享受灰黄开始识字离开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