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的趋利性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3
人性的分析
人性的三大本质:
1、趋利: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都会想方设法争取。
2、避害:遇到困难或危险,会第一时间躲避。
3、示弱:没有天生的强者,只有不断努力的人。
人性的三大欲望:
1、金钱:金钱是生活的基础,人人都渴望拥有更多的财富。
2、权力:权力可以掌控别人,让人感到无限的满足感。
3、美色: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对美丽的事物没有人能够抗拒。
人性的三大矛盾:
1、人心不足蛇吞象:得到了还想要更多,永不知足。
2、人就是矫情:总是想获得别人的关注和认可,但又不想付出努力。
3、该配合的不配合,还想表现自己,不然拆台看笑话。
人性三大烦恼:
1、想不开:放不下、忘不掉、舍不得。
2、看不透:人心、人性、人际关系。
3、做不好:工作、家庭、事业。
不会为人处世,
人性的三大劣根:
1、贪婪:贪财、贪色、贪权。
2、自私: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他人的感受。
3、懒惰:贪图安逸,不肯努力奋斗。
社会的本质,就是丛林法则。
适者生存,你想不被淘汰,那么你就必须让自己不断的强大起来!
早晨吉祥安康!。
管理中的人性人性,是指人的本性,即人与生俱来的特性。
毫不夸张地说,认识人性,理解人性,是做好管理工作的前提。
本文归纳了关于人性的20个描述,简述如下。
1.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人亦如此。
2.人具有社会性,普遍重视人际关系与归属感。
3.人性是看不到的,但行动可以佐证。
4.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逃避工作。
5.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成组织目标而工作。
6.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了满足基本需要,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7.人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
通常,人的决策是理性的,有时候,也会非常感性。
8.人性是复杂多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应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灵活调整管理策略。
9.在适当条件下,一般人不仅会接受某种职责,而且还会主动寻求更多职责。
10.大多数人都蕴含着巨大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却很少被开发利用,即大多数人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
11.每个人都有被尊重、被赞赏、被认同的需求。
12.和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是人们最上心的。
13.凡是常常挑剔别人的,爱指责抱怨别人的,无一例外全是弱者。
14.人越弱,事越多,人越强,事越少。
15.我们不要对牛弹琴,人教不会人,事教人一次就够。
只有经历过疼痛,才有可能改变。
16.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的同类,而不要妄想感化和教育他人。
17.环境改变人,人没有思想,你所有的思想都是环境赋予你的。
18.人,不懂感恩,就只有无止境的贪婪和索取。
19.如不加教育和引导,人类无法区分善与恶。
20.行动上自动降级,想法上自动升级。
米塞斯的《人的行为》,是人类经济学思想的极致。
他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套我们梦寐以求,但却以为永远难以企及的经济学思想体系。
米塞斯一辈子坚守他的“个人主观主义行为学方法论”。
他总是从个人的自由选择出发,始终认为人的自由意志才是整个经济学世界的出发点。
个人主观自由是经济学的起点,也是经济学的终点。
因此,米塞斯的经济学建立在行为学的基础之上,从来不对目的加以评价,而只对达到目的的手段进行详细分析。
按照这样的学术原则,米塞斯认为集权社会主义制度、通货膨胀政策、国家法西斯主义、政府干涉主义、民粹公平主义等等思潮,都是在手段范畴之内出现了巨大的错误。
因为“他们所宣称的美好目标无法通过他们自己主张的手段来实现,他们注定是要失败的,甚至还会加重人类社会的灾难。
”事实上,米塞斯为中国经济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方法论参考。
可以肯定地认为,百年中国经济的错误,首先是一种方法论的错误。
历史作证,无论是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还是毛泽东的“公私合营”、“大跃进”、“人民公社”,也许还包括眼下正在蔓延的“国进民退”、“收入分配福利调整计划”,都在经济的方法论上出现了巨大的谬误。
人并非物理意义上的原子式的个人,而是运用其自由意志在世界上行动的人,不能像工程师处理非生命物质的技术那样来处理人,那种试图通过统计方法来找出所谓经济规律的经济学,是误入歧途。
目的看上去美轮美奂,但通向美好目标的手段,却反市场、反自由、反个体,这样的手段在过去已经给中国人带来了无尽的灾难,人们必须从这样的灾难历史中走出来。
米塞斯完成了一个不可能的任务:将货币理论与边际效用理论进行了整合,这如同整合了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构建了综合的经济学体系。
所以张五常说,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的差别,就是在于“宏观经济学多了一个货币”,微观经济学从未做到对货币进行分析,但伟大的米塞斯做到了。
货币价值边际效用,听上去似乎很晦涩,但聪明的米塞斯却为我们呈现了人类社会最为真实的经济史:我们今天需要货币,是因为它昨天的购买力,而昨天的购买力,又来自前天,这是一个时间隧道,因此一直可以回溯到人类货币的起点。
韩非子的人性论分析韩非子的人性论思想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在他的政治理论中。
在他关于人性的论述中,都贯穿着一条主线:人本性是趋利避害的,并且这种本性是没有什么善恶之分的。
这既是他对先秦诸子人性思想的批判继承,又是他历经人情冷暖对当时社会观察的结果。
标签:韩非子;人性论韩非子法家的学说建立在对人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在他的理论中,各种强权手段之所以能够奏效,都是与人的本性有关。
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利益关系,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
韩非子告诫最高统治者说:身边最危险的有八种人,一是妻子,二是侍从,三是家族中的父兄……韩非子的文字好似一把手术刀,将种种社会病态剖开,血淋淋地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儒家在描写人伦关系是,总是温情脉脉的,突出人和人之间协调和谐的一名,韩非子则不然,他让世人在事实面前心惊胆战。
他提出,人性本无所谓好与坏,都是由其利害观念所决定的。
统治者经常处在最危险的状态,因为他拥有着最大的财富和权势,若有人取代了他的位置,也就攫取了最大的利益。
统治者就像是车轱辘的轴心,所以辐条都归向他,这就好比是追求利益的欲望都像辐条一样射向轴心。
最高统治者便成了群臣对准的利益目标。
韩非子还认为,夫妻之间也有利害矛盾。
因为夫妻之间并没有什么骨肉血亲,夫妻恩爱,关系就亲;不恩爱,关系就疏远。
君主的后庭更是充满着尖锐的矛盾。
如果以容貌日渐衰退的女人去侍奉好色的君主,就会遭到贱视和疏远,失宠之后,儿子也必然失去继承人的机会。
但如果事情转向发展,君主死后,后妃夫人立为后,儿子继位,那她大权在握,就可以无所顾忌。
并且臣下更会利用君主夫妻之间的关系来为自己牟取利益,当他们看到后妃得宠的有利条件,便会竭力讨好她们,使之在适当的时候,向君主提出要求,迷惑君主,从而窃取权力。
于是妻子构成了君主权力的最大威胁。
韩非子提到,医生善于在病人的伤口上吸吮脓血,并不是与病人之间存在骨肉亲情,完全是因为他的利益在于病人的回报。
所以造车的造成了车轿,就希望别人富贵;木匠做好了棺材,就希望别人夭折死亡。
误会的产生极其危害
人是群居性的,每一个人生活、工作、办事中都离不开交往,离不开打交道。
也因此,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为什么呢?这里仅从个人经历出发分析如下:
首先,人都是趋利性的。
在交往、办事、协作合作等过程中,每一个人做出的决定,都是首先从其个人角色出发的,是为了维护个人利益或个人职位利益。
当每一个人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时,往往会怀疑对方的决定。
其次,人在沟通中其实是信息的传递。
由于传递信息时,每一个人会自觉或不自觉的加入个人理解,或经过个人“信息加工”,再次向下传递时,信息将变得面目全非,误会将由此产生。
再次,不信任产生误会。
再次,沟通不良,或缺少沟通产生误会。
再次,对实际情况不了解,或信息片面产生误会。
误会的危害
1.误会导致人际关系恶化;
2.误会影响团队合作;
3.误会影响工作业绩,损害公司利益;
4.误会影响个人信誉,或个人升职、评价等;
5.误会影响对一个人的正确判断。
趋利避害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一面,是人的本能。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也是人性的本能,这种本能是生物与生俱来的,也是生物不断向高级进化的保证。
人,作为一类物种也不例外,无论恐惧害怕的范围有多宽广,恐惧的
最终对象都是死亡,而人的恐惧这一心理情绪仅仅是建立在死亡上是可以
肯定的。
趋利避害也是人的本能行为,并体现人的每一个行为细节里。
举例:秦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使秦军的作战能力大为提高,建立了一支
所向无敌、横行天下的虎狼之师。
为奖励军功,商鞅规定,凡行伍中人,
不论出身门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
因此,平民百姓为
了获得加官进爵的机会,展现了空前的参军积极性。
扩展资料:
对于人而言,对利和害的认识属于价值观的范畴。
价值观和价值观体
系(包含对利与害的判断标准)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是人
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
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并在社会活动中指导自己的趋利避害行为。
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
和行为定势,是不易改变的。
人的高度发达的大脑给了人思维和分析能力,让人可以更好的趋利避害。
X 理论和 Y 理论是道格拉斯·麦格里格( Douglas McGregor)提出的。
麦格里格一针见血地指出,每个管理决议和管理举措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假定,这些假定影响以致决定着管理决议和举措的拟订以及成效。
X理论假定:一般人的天性是懒散的,工作越少越好,可能的话会躲避工作。
大多半人对集体(公司,机构,单位或组织等)的目标不关怀,所以管理者需要以逼迫,威迫处分,指导,金钱利益等诱因激发人们的工作源动力。
一般人缺乏进步心,只有在指导下才愿意接受工作,所以管理者需要对他们施加压力。
Y理论假定:人们在工作上体力和脑力的投入就跟在娱乐和休闲上的投入相同,工作是很自然的事——大多半人其实不抗拒工作。
即便没有外界的压力和处分的威迫,他们相同会努力工作以期达到目的——人们拥有自我调理和自我监察的能力。
人们愿意为集体的目标而努力,在工作上会尽最大的努力,以发挥创建力,才华——人们希望在工作上获取认可感,会自觉恪守规定。
在合适的条件下,人们不单愿意接受工作上的责任,并会追求更大的责任。
很多人拥有相当高的创新能力去解决问题。
在大多半的机构里面,人们的才华并无充足发挥。
X 理论、 Y理论的差别是对人性的根天性理解。
X 理论以为人性本恶, Y 理论以为人性本善。
Z理论日本学者威廉 ??大内在比较了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的不一样的管理特色之后,参照 X 理论和 Y 理论,提出了所谓Z 理论,将日本的公司文化管理加以归纳。
Z理论重申管理中的文化特征,主要由相信、奇妙性和亲近性所构成。
依据这类理论,管理者要对职工表示相信,而相信能够激励职工以真挚的态度对待公司、对待同事,为公司而赤胆忠心地工作。
奇妙性是指公司对职工的不一样个1 / 3性的认识,以便依据各自的个性和专长构成最正确搭档或团队,加强劳动率。
而亲近性重申个人感情的作用,倡导在职工之间应成立一种亲近和睦的伙伴关系,为了公司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X 理论和 Y 理论基本回答了职工管理的基来源则问题, Z 理论将东方国家中的人文感情揉进了管理理论。
揭露人性真相人们为何总是趋利避害揭露人性真相:人们为何总是趋利避害在揭露人性真相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承认,人们总是趋利避害。
这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群体层面,我们都可以观察到这一行为特点的存在。
但是,为何人们总是趋利避害,这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真相呢?本文将从心理、生物和社会角度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心理层面上,人们趋利避害可以被归结为自我保护和快乐追求的心理需求。
自我保护是人类基本的本能之一,人们天生具有保护自己生命和财产的本能。
这种本能驱使着人们寻求利益最大化并避免遭受危害。
此外,快乐追求也是人类天性的一部分,人们希望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愉悦的感觉。
因此,为了追求快乐和避免痛苦,人们便会倾向于选择那些能够带来利益和幸福的事物。
生物层面上,人类趋利避害行为与生存和繁衍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物进化的过程塑造了人类的基本本能和行为方式,其中包括趋利避害。
在生存的竞争中,适应环境、获取资源并避免危险成为了人类生存的关键。
通过趋利避害的行为,人们获取到了资源和安全感,增加了自身的生存机会及繁衍后代的可能性。
因此,趋利避害不仅是人类的生物本能,也是逐渐形成的进化策略。
除了心理和生物因素,社会因素也在人们趋利避害行为中起着重要作用。
社会环境和社会交往是人们行为和选择的重要指导。
人们常常受到他人的影响和社会规范的制约,因此在选择行为时会考虑到自己的形象和社会地位。
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等也促使人们更加趋利避害,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在一个利益至上的社会文化中,人们趋利避害的行为成为了一种常态。
尽管人们总是趋利避害,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人性的全部。
人的行为是复杂多样的,也受到个体差异、文化背景和价值观的影响。
人性中也存在着无私、助人和牺牲的精神,这些正面的特质也是人类社会得以秩序井然和进步的基石。
总结起来,从心理、生物和社会的角度看,人们总是趋利避害可以理解为自我保护和快乐追求的心理需求,与生存和繁衍的生物基因有关以及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规范的影响。
关于人的趋利性的分析
摘要: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不满足指人们都不甘寂寞,都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这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改变不了,谁也不能否认。
不满足于现状,要改变现状,而现状要如何改变呢?这就牵扯到利益问题,因为从某种角度理解,利益就是使我们的人或事物变得更好的东西,因此,人的趋利性就必然存在。
我这里所说的不单单只是人趋向于个人的利益,它还涵盖了人在某一时候、在某种方面或某种层次上去追求的集体的、种族的、全人类的利益。
关键词:趋利性集体利益个人利益
一、什么是“趋利性”?
要进行有关于趋利性的分析,就要先了解什么是趋利性。
就字面看来,趋利性就是指趋向利益,即人总是不断地在追求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人所做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追求可以满足自己的利益的东西。
(但却永远都不会满足)而我这里将要说的趋利性,就是人的不断追求利益,不断趋向于有利于自己的本性。
而我这里将要说的趋利性中的“利”,不单单指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的利,它是一种广义的利,指一切能使人或事物变得更好的东西。
二、为什么它是必然存在的?
在这里,我想阐述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人都是有趋利性的。
简单的说,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是必然的,因为人的本性就是不满足,不满足指人们都不甘寂寞,都不满足于现状,都希望我或我们的人或事物更好,这是与生俱来的,谁也改变不了,谁也不能否认。
不满足于现状,要改变现状,而现状要如何改变呢?这就牵扯到利益问题,因为从某种角度理解,利益就是使我们的人或事物变得更好的东西,因此,人的趋利性就必然存在。
所以说,人都是有趋利性的,这是人与生俱来的,谁也逃不掉,谁也无法否认。
(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即有的人是满足于已有的现实,不想要奢望更多的东西。
譬如,中国古代的陶渊明,最让人们称道的就是他淡泊名利,乐于自然田园的生活状态,然而,从另一个侧面看,他所不断追求的不正是另一种生活状态吗?他认为,自然的、悠然的田园生活才是真正的美好的生活状态,他的追求正是另一种对于个人的利益的趋向方式。
而真正没有趋利性的人是不存在的,换言之,当一个人没有趋利性的时候,他就要走向生命的终结。
)
三、人的趋利性的现实体现
因为趋利性在每个人身上都现实存在,因此,只要是人存在的时间,人存在的空间,时时处处都现实体现着人的趋利性。
从大的方面来看,纵观中国古代至今,多少代朝代更迭,多少次战争杀戮,哪一次不是为了人或事物更好,哪一次不是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哪一次不是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其实,不论每个人怎么想,从本质上看来,历史朝代的不断更迭,人类从古代一直走到今天,一直不断的走向文明,不断地前进,归根究底这个过程就是人类在不断的追求利益,不断地趋向利益的过程。
从小的方面来看,也就是从具体的个人来看,只要这个人还称之为人,只要他还活生生的存在着,那么他每天所要干的事情就是要让自己延续下去,更重要的一点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不满足性使他总想要让自己更好的延续下去,而人在干这些事情,就是他不断的趋向利益的体现。
四、对于人的趋利性的剖析
一提到的人的趋利性,我们通常所想到的必然是人的追求个人利益的性质。
但是,我这里所说的不单单只是人趋向于个人的利益,它还涵盖了人在某一时候、在某种方面或某种层次上去追求的集体的、种族的、全人类的利益。
举个例子,我一直认为,爱是人的一种本能,而这种本能会体现为两个方面,或者说体现在两个层面上,即大爱和小爱。
大爱,就指的是对于“我们”,也就是对于集体、对于种族、对于全人类的爱,它一直存在。
而小爱,指的是对个人,对自己的爱,对家人的爱,对朋友的爱,对身边人的爱,这同样不可或缺。
两爱共存,相辅相成,才构成完整的人的爱。
既然人对于利益的趋向性有了两个分化,那么就引出了如下的问题:一、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是什么?二、在这两者中,究竟孰轻孰重?我们是怎么对待这个问题的?
(一)就第一个问题来讲,有关于两者的关系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一方面,这两者是矛盾的。
从某一种角度看,它们存在着本质的
矛盾,因为两者所强调的主体不一致。
一个强调个人,而另一个
则强调集体,这就导致了会有矛盾和冲突。
有时候,必须在两者
中取重一方,即两者的重要地位时常是不平等的,总有孰轻孰重
之分,这就构成了对立。
而正因为有了矛盾,才会有相应的促进
和发展。
所以,在另一方面,这两者又是同一的。
首先,个人的
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服务于集体利益,即个人利益的量的增长促成
集体利益的累积。
再者,集体利益又会作用于个人利益,它保护
着个人利益。
即没有个人利益,就不会有集体利益,而若集体利
益不存在,个人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从这一方面看,两者又是同
一的。
所以说,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共同构
成了人的趋利性。
(二)有关于孰轻孰重的问题,牵扯到多方面的影响因素。
从时间上看,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时代,必然存在
不同的思想主流,这也就影响到人的对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
取舍,总体来看,情况是复杂多变的,不存在由一个到另一个的
转化关系。
从空间上看,在人类发展的某一阶段,情况也是复杂
多样,因人、因情境而异。
然而,在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当人
类要共同面临一些问题的时候,选择是类似的。
比如,在汶川地
震的时候,几乎四面八方,所有的人都为灾区募捐,帮助他们,
而救助灾区的士兵们、各种各样的人们表现得更为突出,这就是
人们的大爱的体现,也可以理解为,这个时候,几乎所有人都选
择了集体利益重于个人利益。
而孰轻孰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在不断地变化的。
对于同一个
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情境下,它是不一样的。
究竟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态度是不明确的。
总之,人是趋利性的。
并且,在不同时候,不同情境下,人的趋向利益的方向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