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的丁香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7
《雨巷》原文《雨巷》原文《雨巷》中,诗人用象征性的意象及意象群来营建抒情空间,传达内心情感,并且融会了中国古代诗歌,尤其是晚唐五代纤弱婉约诗词的艺术营养。
不仅如此,这首诗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它的和谐的音律美。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tui圮pi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内容鉴赏:戴望舒的诗深蕴中国古典诗词中婉约、清丽诗风的韵致,但又受到法国象征诗歌派的影响,因而他的早期诗作总体上表现出一种孤独、抑郁和消沉的特点。
这首诗写得既实又虚,朦胧恍惚。
“我”似乎有着满腹的心事,无限的烦忧,但又不愿明说,或者是说不出来。
“我”似乎在期待什么、追求什么,而期待和追求的目标又显得那样遥远而渺茫。
“她”出现了,这或许是在幻觉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现是那样地快,逝去也那样地快,一刹那间擦肩而过,消失在前方,“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我”只有自怨自艾,自悲自叹。
诗中的“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诗的开头一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着愁怨的姑娘”。
《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雨巷》中,那位结着愁怨的“丁香姑娘”一直是诗文中最亮眼的一抹色彩,这里的“丁香姑娘”,我们可以认为是实指,是诗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丽、高洁而忧郁的姑娘。
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位“姑娘”当做诗人心中朦胧的理想和追求,代表了诗人陷入人生苦闷时,对未来渺茫的憧憬。
那么,《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好在哪里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欢迎大家分享。
《雨巷》的“丁香姑娘”的象征意蕴戴望舒(1905――1950),现代象征派诗人,主要作品有《雨巷》、《寻梦者》、《我的记忆》等。
《雨巷》是其代表作,为他赢得了“雨巷诗人”这一美誉。
戴望舒的作品大多数都是短诗,却在当时的诗坛上,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意蕴。
就如同这雨中逢着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一样,神秘、哀婉又凄凉。
《雨巷》结合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底蕴,又不忘收集西方现代派的特点,这样就形成了诗歌界的一朵奇葩,其创作特色主要体现在诗体上的音乐美、意境美和散文美。
一、回味悠长、声态和谐的音乐美例如:“雨巷、姑娘、芬芳、彷徨、惆怅、眼光、迷茫、丁香姑娘”等,以“ang”作为韵尾,用排比的手法表现出来,这样韵脚和音节的统一,给诗歌增添了一层别具一格的音乐畅想,朗朗上口,卓而不华,是新诗流派的一种体现。
还有诗体的重唱、叠句和节奏,是音乐美的最好体现。
以第三节为例:“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还有第四节“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上下连贯,整齐和谐。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在《雨巷》的彷徨中,融入到了烟雨朦胧的乐曲里。
还有“悠长,悠长”、“哀怨,哀怨又彷徨”,都体现了诗歌“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循环往复”的艺术特色。
闭上眼,仿佛置身其中,节奏也随之而来,诗歌整体的韵律足以使人翩然起舞,又平增愁怨。
“诗人追求音律的美,努力使新诗成为跟旧诗一样可吟的东西”。
音乐美是这首诗歌的突出成就,韵脚韵律的和谐变化,让全诗回荡着一种传神优美低沉的旋律,从而体现了诗人通过诗歌传达出来的独特意境。
《雨巷》:戴望舒的那个丁香姑娘那个丁香姑娘,曾温暖了少年的心猪先生丨文说起戴望舒,脑海里不免想起那首《雨巷》,那个丁香般的姑娘,在那个江南的雨季,犹如一朵莲花,淡然的盛开,每个少年的心里,都有一个丁香似的姑娘,戴望舒也不例外,他生命里的那个姑娘,叫施绛年。
戴望舒,一九零五年十一月十五日出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同时也是一位生性浪漫之人,当年徐志摩在大洋彼岸的剑桥爱上了一个叫林徽因的女子,从此为之倾倒欲罢不能,而戴望舒则是遇到了一位丁香般的姑娘—施绛年。
时间回到一九二七年,戴望舒受好友施蛰存邀请到位于松江的家里小住,说是小住,其实是避难,因为当时大革命失败,戴望舒受到牵连。
施蛰存很欣赏戴望舒的诗,但当时的诗坛并不接受戴望舒这种轻柔的笔风,施蛰存就在自己主编的杂志上推了不少戴望舒的诗,还给出了甚高的评价,这让戴望舒受宠若惊颇为感慨,于是两人的关系算是至交。
戴望舒在施家住下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女子。
她活泼的倩影、姣好的面容,一切都让这位诗人心动。
深深地吸引他的这位女子,不是别人,正是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施绛年比戴望舒小五岁,正好在上海念书,恰是青春灿烂的年纪。
这一切,犹如四月的风,拂过戴望舒这位诗人早已泛滥成湖的内心。
我不敢说出你的名字,假如有人问我的烦忧。
说是辽远的海的相思,说是寂寞的秋的清愁。
戴望舒拿出自己的绝活,把施绛年写进了他的诗中,用诗来表达自己满满的爱意。
嗯,是的,曾近有一个人也是这么做的,然并卵,那个人是卞之琳,那个装饰了他梦境的张充和最终也没有选择他。
同样,戴望舒诗写得再好,施绛年也不感冒。
原因很简单,戴望舒不帅。
是的,戴望舒小时候得过天花,导致脸上留下了不少坑坑洼洼的痕迹。
此外,施绛年觉得读书人难免沉迷文字,不懂生活,不见得能生活到一起,所以无动于衷。
我的小恋人,今天我不对你说草木的恋爱,却让我们的眼睛静静地说我们自己的。
而且我要用我的舌头封住你的小嘴唇了,如果你再说:我已闻到你的愿望的气味。
戴望舒的雨巷原文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 chì chù )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英文译文:A Lane in the RainDai Wangshu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I wander along a long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Hoping to encounterA girl like a bouquet of lilacs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A girlThe colour of lilacs,The fragrance of lilacs,With the worries of lilacs,Feeling melancholy in the rain,Plaintive and hesitating.She wanders along the 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Just as I do,Just like me,Walking slowly in silence,Aloof, sad and melancholy.Silently she comes closer,Closer, giving meA glance like a sigh;Then she floats pastLike a dream,Dreary and blank like a dream.Like a lilacFloating past in a dream,the girl floats past me; Silently she goes further and further, To the crumbling wall,Out of the lane in the rain.In the mournful melody of the rain,Her colour has faded,Her fragrance has disappeared,Vanished into the void;Even her glance like a sigh,Melancholy like lilacs.Alone holding an oil-paper umbrella,I wander along a longSolitary lane in the rain,Hoping to passA girl like a bouquet of lilacsGnawed by anxiety and resentment.The Alley in the RainHolding an umbrella, I'm aloneWandering about the long, long,Lonely alley in the rain,Hoping to encounterA girl who bears her melancholyLike a lilac flower.She hasThe color of a lilac,The fragrance of a lilac, And the melancholy of a lilac.She looks sorrowful in the rain, Sorrowful and depressed.She paces the lonely alley,Holding an umbrella,Like me,Just like me—Walking quietly and slowlyIn coldness, solitude and melancholy.Quietly she comes close,Close to me and castsA glance, like a sigh.She drifts awayLike a dream—So dreary and deep.Like a lilac flower drifting byIn a dream,The girl passes by me;Quietly she is walking away and away, To a broken hedge,To the end of the alley in the rain. In the plaintive tune of the rainHer color fades,Her fragrance disappears,So do her sighing glanceAnd lilac-like melancholy.Holding an umbrella, I'm aloneWandering about the long, long, Lonely alley in the rain,Hoping to see passing byA girl who bears her melancholyLike a lilac flower.。
《雨巷》解析对现代诗歌音乐性的追求是戴望舒诗歌艺术的重要特点,也是这首诗最明显的地方。
但是,笔者以为这首诗能够把古典意境转化为现代诗情,不仅在于音乐性,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戴望舒成功地对原词(李璟《浣溪沙》)的抒情主人公进行了现代转换。
在原词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依前春恨锁重楼”的“伤春”女性,而戴望舒的《雨巷》把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我”——一个忧郁、彷徨的现代青年,把原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转换为抒情对象。
原词仅仅表达了一个情感层次——抒情主人公的伤春之情,到了《雨巷》则变成了三个情感层次:“我”的期待与失落,“姑娘”的愁怨、惆怅、凄婉,“我”和“姑娘”的关系所表现出的情感共鸣(冷漠、凄婉、惆怅)。
这样一来,就可以“在真切与真挚的抒情中展现两个心灵的追寻、吸引、沟通、碰撞”,细腻地表现诗意的纯情和伤感。
这一转换,不仅使得诗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而且更加突出了“我”的形象,既传达了五四文学强调个性、强调自我的时代精神,也符合西方现代诗歌以“我”为抒情主体的发展趋势。
从戴望舒的全部诗歌创作来看,以“我”为抒情主人公的占绝大多数,这正是现代诗人区别于古代诗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二,改变了原词隐喻抒情的方式,强化了“丁香”和“姑娘”之间的联系。
在李璟的词中,“丁香空结雨中愁”是一种隐喻的抒情方式,“丁香”和抒情主人公之间的关系是隐蔽的、含蓄的、委婉的,是一种间接关系,这是中国古典诗词常用的艺术手法,是与中国古代诗歌语言的特点相适应的,是中国诗词艺术追求“余味”“余韵”的具体体现。
尽管现代诗也追求含蓄委婉,但这种含蓄和古代诗词艺术中的含蓄有所不同,在追求整体诗意含蓄的同时,要符合白话的语言特点。
戴望舒把原词中隐蔽的、含蓄的间接隐喻,转换为显在的直接明喻,于是,在原诗中仅仅出现一次的“丁香”,在《雨巷》中反复出现,并与抒情对象形成明朗的修饰关系,变成“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样一来,诗意更加流畅,更符合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可以让读者很快地进入诗意空间,伴随着诗意的情感流程,和抒情主人公一起忧郁、彷徨、愁怨,分享诗意的纯情与伤感,深切地体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戴望舒诗集《雨巷》简介赏析(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默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1928年后成为水沫社和其后的《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派。
1932年后留学法国、西班牙。
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1941年底香港沦陷,被日军抗日罪名下狱,在狱中保持了民族气节,次年春被营救出狱。
抗战胜利后回上海教书,1949年春北上至解放区。
1950年因病逝世。
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的明朗、沉挚。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憬与追求。
《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原文及赏析《雨巷》是中国诗人戴望舒192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巷》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雨巷作者: 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赏析《雨巷》是戴望舒早期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诗歌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诗人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诗歌描绘了一幅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借此构成了一个富有浓重象征色彩的抒情意境。
在这里,诗人把当时黑暗阴沉的社会现实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没有阳光,也没有生机和活气。
而抒情主人公“我”就是在这样的雨巷中孤独的ㄔ亍着的彷徨者。
“我”在孤寂中仍怀着对美好理想和希望的憧憬与追求。
诗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但是,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难以实现的。
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
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的美在于其朦胧的意境。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论《雨巷》中的“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与创新摘要: 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这一意象常常被用来象征理想,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继承了这一传统,但是又有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本文从香草和美人的结合、外在形态和内在气质的结合以及忧郁而不沉沦的意境之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力图揭示出“丁香姑娘”带给人的古典和现代结合的独特心理体验。
关键词:美人丁香姑娘继承创新中国古代讲究含蓄之美,一般很少直接的、大段的抒情,抒情议论往往借助于“意象”,古人对“意象”的理解,是一种象征,一种“表意之象”。
中国的古代诗歌中,很多意象都被赋予了特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柳枝”、“长亭”象征离别,“月亮”象征团圆,“莲花”象征品质高洁等等,中国的古代诗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喜欢用美人的形象来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表达对贤君的渴求和对美好理想的不懈追求,赋予“美人”以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丁香姑娘”对中国传统文学中美人意象的继承用“美人”象征理想这一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文学史上举例最多的就是国风中的《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关于这首诗的旨意,历来说法纷纭,但笔者更认同清朝姚际恒《诗经通论》中的说法:“是贤人隐居水滨,而人慕而思见之诗”,诗中通过主人公对“伊人”苦苦追求而又不得的惆怅,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诗中的“伊人”可以看做是美好理想的一个象征。
此后爱国诗人屈原将“美人”的意象大量用于自己的作品,在《》中诗人多处用美人来象征自己眷恋的楚王,并用“美人迟暮”暗喻人才凋谢、理想落空,更在《思美人》一篇中借着对心中美人的深深思念,表达了对美好情操和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
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情结“丁香姑娘”是戴望舒《雨巷》中的核心意象,是诗人在雨巷中欲意相逢的姑娘的称号,在诗人心中,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一样的芬芳”“一样的忧愁”。
而正是这样一位“姑娘”的塑造,使得“丁香”这个意象充满了凄迷朦胧而带有深深忧郁忧愁的文学意韵。
丁香作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意象,是美丽、高洁、忧郁的象征。
因其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给人柔弱、娇美而又纯洁、庄重的感觉,因此,成为古代诗人笔下传统的意象。
但是,丁香花娇美却容易凋谢,古代诗人对着丁香常常生发出伤春之情,因此,丁香成为了诗人们笔下的引愁之物。
如杜甫的《丁香》“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浣溪纱》“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其娇弱柔美与忧郁愁闷流于诗人笔下。
自唐代开始,以丁香为题材的作品逐渐增多,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的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之类性质或具有这类性质的事物的象征。
如陆龟蒙“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贺铸的“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宋代李清照《摊破浣溪沙》“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明代李珣的《河传》“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无不是将丁香的惆怅郁结在千千情结中,纠缠于密织的情网中,愁心永远守候的模样。
虽然古典诗词中对丁香的“愁怨”之情情有独钟,戴望舒《雨巷》中的“丁香”也似乎没有跳出了这一传统意象的“樊篱”。
“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这里的“愁怨”“忧愁”“哀怨”无不体现出一个像“丁香姑娘”一样“忧郁”“哀怨”的“我”。
但是,在此诗中,丁香的形象又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诗人笔下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就是这种美好理想的象征。
雨巷的丁香
1.《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伤感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2.《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
《不要这样盈盈的相看》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写给自己第二任妻子杨静的。
于1927年12月发表于《莽原》。
面对伤感的女子,诗人反复的温存话儿终于打开了一扇哭泣的心窗。
没有烦闷,暴烈与喧哗,细致温存的话语衬托出了诗人宽厚仁慈与安静的形象,显示出了诗人柔情的一面。
3.《我的恋人》
《我的恋人》是戴望舒写于1928年,收录于1929年4月出版的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中的一首爱情诗。
它是诗人戴望舒写给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
作为一首初恋情诗,“我的恋人”在诗人心中是一个羞涩的恋人,也是诗人初恋时一种羞涩感情的表现。
4.《在天晴了的时候》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戴望舒写于抗战时期的一首诗,作者似表
达心中的“淡然”、“宁静”和“暖意”又似乎等待着什么。
诗人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用“动态化”的表达方式,为我们绘出了一幅雨后放晴的乡村画卷,使人在感受清新的雨后村景时,又感受到诗人暗藏的深意。
在语言上诗人一韵到底,读来富有节奏感。
5.《对于天的怀乡病》
《对于天的怀乡病》是昭示戴望舒精神上的孤独和寂寞的一首诗。
身处繁华都市,身边人潮汹涌,车流如织,但作为一个对乡村文明念念不忘的怀乡者,热闹是别人的,诗人什么也没有。
此诗以独特的表现方法,体现诗人渴望回返精神的宁静世界。
6.《致萤火》
《致萤火》是一首“高度个性化的现代抒情诗”。
诗歌可以用一个字概括戴望舒先生情感处置方式,那就是“殉”。
“一双纤纤小手为我轻披上薄被”这是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温馨场景。
此诗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由一个个故事片构成,几个片段串联,节奏韵律与“情感的变异”结合得很好。
7.《夕阳下》
《夕阳下》是诗人由现实的夕阳西下触动心灵,用心给读者描绘出的一幅感情丰富的图画。
在淋漓尽致的表现夕阴的美时,幽山荒冢和幽夜将诗人的孤寂、伤感具体化。
大量运用拟人的表现手法,使诗人的情感表达不在形式上刻意雕琢。
8.《过旧居》
《过旧居》是戴望舒的第二任妻子杨静移情别恋向其提出离婚,
戴望舒在回首屡爱屡挫之情,怀念曾今拥有穆丽娟之时,诞生在其笔下的一首诗。
诗人将被剪碎的片段用文字串联起来,明朗、清晰,传达着诗人真切的感受,可谓人眼到心到,并用细致的观察和写诗的白描,表达了对婚姻生活的深深回望。
9.《独自的时候》
《独自的时候》,这首诗中一幅一幅的画面,映衬出一个在孤独的梦中抽着烟的人。
诗人戴望舒以两组对立的意象相互映衬,一边是笑声、梦、音乐,白云等把握不定的东西,一边是稳固不变的物象木器、烟斗等,形成了诗歌的张力。
10.《乐园鸟》
《乐园鸟》是现代派诗人戴望舒凝结着“寻梦”情节的一首诗。
诗歌借助想象中来自天上的乐园鸟表达对失去乐园的眷恋是很有创意的,乐园鸟也象征着品德高尚、永恒探索的形象。
也是诗人满怀热情,憧憬美好人生的象征。
11.《等待》
《等待》是在日本侵华,全民抗战时,身陷狱中,面临酷刑和死亡戴望舒写于1942年4月24日的一首诗,与前期诗作的灰颓,低沉相比,诗人大彻大悟了生命的真义。
这首现实主义诗歌,情绪由伤感流向激愤再流向悲壮,以一个个体的境遇映射了整个中华民族誓死抗战的精神。
12.《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一首血与泪的诗歌,是诗人戴望舒对黑暗的控诉,
对光明的企盼。
祖国在灾难中,诗人在灾难中,诗人为中国的灾难而痛,为那些牺牲的勇士而痛,浓浓的爱国之情在字里行间流露。
13.《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戴望舒在日寇的铁窗下向苦难祖国的抒怀之作。
1942年4月诗人在香港参加抗日运动被投入狱,这首诗一方面从实处描写沦陷区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另一方面描写解放区的明丽,侧重于写意,对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深情赞美,寄托了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14.《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诗人戴望舒创作历程中又矗立起的一个新的纪念碑。
诗人通过具象的描述和拟人化的手法把抽象的情感变成了有生命有丰富精神世界的“老朋友”,使这首诗具有了更广泛的涵盖意义,可以唤起无数读者情感共鸣。
开创了中国三十年代现代派的一代诗风。
15.《印象》
《印象》这首诗有一个焦点,就是推理。
诗人戴望舒从诗的第一节到最后一节“印象”到底是什么,源自哪里,去向哪里都是在雾里云里。
只是笔端游走,读者仿佛是被诗人带着去旅行。
16.《寻梦者》
《寻梦者》是诗人戴望舒将现代人的“寻梦”思绪寄寓在一个“寻找金色贝”中的故事。
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形象写照,也是一个群体精神与灵魂的深刻自白。
告诉人们任何理想的实现都要付出一
生追求的艰苦,整首诗有节奏的匀称美,也有感情跌宕之美,是典型的现代东方象征诗。
17.《秋天》
《秋天》是典型的触景生情小诗。
戴望舒以辽远的秋天为背景,给读者展现出了两幅画。
一是美丽牧羊女,一是忧郁的诗人。
用象征的手法表现的是一种情境,似是说秋天,实是表现诗人心中一种失望的情感。
语言凝练,形象鲜明。
18.《游子谣》
《游子谣》是发表在戴望舒苦闷彷徨期的一首诗,写的略带伤感,但又有几分温馨清丽。
是他在继续坚持人生探求与面临无法摆脱的茫然时复杂情感的流露。
既有坚强的意志,又有不以意志为转移的情绪波澜。
19.《路上的小语》
《路上的小语》是诗人戴望舒载于1928年9月《无轨列车》上的一首情诗,诗歌可以说是诗人与诗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曲折而徒劳的爱情酿造的。
诗人以对话的形式将对恋人真挚的感情表现出来,非常自热清新,也是戴望舒忧郁情诗的开始。
20.《眼》
《眼》是戴望舒写于1936年的一首诗。
全诗洋溢着诗人对爱情的热情和赞美,诗人把爱情看作人生价值的实现,唯有爱才能使生命完整充实。
诗中所蕴含的自然客体与个体互为区别,但又共为一体。
远处的青山
1《贝多芬百年祭》
《贝多芬百年祭》是1927年萧伯纳为纪念贝多芬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一篇饱含感情,充满哲理的纪念散文,文章用热情的笔触写出了贝多芬倔强,反叛个性及其音乐创作特点,思路清晰,情感丰富,在当时具很高的现实意义也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文学价值。
2.《论求知》
《论求知》是英国的政治家、哲学家、语言大师培根的佳作,文章用警譬的语言,简洁而又表意透彻,并且运用了比喻、对比、举例等多种修辞手法及举例论证,引证等论证手法。
来论证阐述对学问的态度,鼓励人们去求知,在塑造人格,弥补精神缺陷,注重人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3.《自然》
《自然》是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所作。
游山赏水,总会使人想到自然的美的问题,但自然美是美的难题,歌德承认美的客观性,他认为“美是有自由的完美境界”,“美者自美”他的美更接近于今天的生态美。
歌德的自然美论对当代人类社会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4.《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是18世纪法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流亡期间所作。
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崇尚自由,蔑视世俗观念的思想感情。
文章在当时启蒙运动时期对自由的提倡与号召,对唤醒人的自由心灵的感召力有很大的作用。
5.《热爱生命》
《热爱生命》是出自法国作家蒙田《随笔集》中的一篇文章。
作者以自己的判断告诉我们:生命是不尽平衡的无规则变幻的运动:死亡是生命中必有的部分,其必要性不亚于生活;生命越是短暂越会倍加珍惜,用生活的状态创造生命的价值。
这篇富哲理性的散文揭示出生命的独特性。
作者所提出重视人的自由、幸福、本性是思想宝库里的瑰宝。
在当时社会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学价值很高。
6.《远处的青山》
《远处的青山》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一篇抒情散文。
是20世纪英国散文史上的杰作,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文章从贴近生活,抒写自我,精心构筑,善于表述等几方面分析研究这篇散文的写作特色,给人以魅力无穷的奥妙。
7.《要生活得写意》
《要生活得写意》是文艺复兴后期法国人文主义代表蒙田的佳作。
文章语言平易晓畅,不假雕饰,写的亲切活泼,妙趣横生。
是作者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写照,同时此文也是对世人的一种告诫,在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对人的注视及人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对人文主义的提倡方也具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