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3
【《雨巷》赏析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
这首诗一扫当时诗坛坦白直露之风,在中西诗歌技巧的融汇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
具体地说,便是象征主义诗歌的技巧与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结合。
?
此诗最直观的美感是音乐美。
“彷徨”、“悠长”、“雨巷”,“丁香”、“姑娘”、“惆怅”、“迷茫”均用唐韵或“江阳辙”,回环吟叹,更增添了全诗幽茫惆怅的情致。
其用韵与古典诗歌将韵用在诗脚不同,而直接受到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仑的影响,采取了较为自由的诗歌格律,让同样的子音和母音在诗行中反复出现,以达到听觉的和谐和加强某种诗情的效果。
这种手法在当时是很新鲜的,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杜衡:《〈望舒草〉序》),他所称许的就是《雨巷》音乐美的非传统性。
?
从立意上看,《雨巷》也呈现了象征主义诗歌的主题朦胧性的特征。
这首诗写于1927年大革命挫败之时,评论者多认为有所寄托,它既可以看作是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事物的模糊追求和在黑暗现实中产生的感伤怅惘的情绪,亦可理解为对革命事业的想望和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感。
如果结合诗人当时正值韶华和恋爱上的一再挫败,我们也可回复到诗的表层意义,看作是诗人对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向往与爱慕,想爱而不得,与爱擦肩而过的淡淡的怅惘与忧伤。
?。
戴望舒⾬巷赏析戴望舒《⾬巷》赏析及评论⼀、⾳乐感强我们很容易感受到它的舒缓、低沉⽽⼜优美的旋律和节奏,也很容易感受到它所抒发的情感──凄清、哀怨和惆怅。
诗⼀开篇,诗⼈就给我们描绘了⼀幅梅⾬季节江南⼩巷的图景:⽩墙⿊⽡的建筑物之间,⼩巷曲折⽽悠长;正是梅⾬季节,天空阴沉沉的,⼩⾬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
诗⼈⼀⼈在⾬巷中独⾏;⽽他彷徨不定的步态则分明透露着他内⼼的孤寂和苦闷之情。
⼩巷、细⾬、撑着油纸伞的孤独诗⼈以及他的彷徨步态──这就是这⾸诗的开头⼏句所展⽰给我们的镜头。
在上述镜头过后,诗中出现了⼀段诗⼈的内⼼独⽩。
这个“丁⾹⼀样的姑娘”并⾮现实世界中的真实⼈物,⽽是诗⼈幻想出来的(他希望碰上的)⼀个虚拟⼈物。
丁⾹花开在仲春时节,花⾊或⽩或紫,给⼈柔弱、娇美⽽⼜纯洁、庄重的感觉。
这样⼀个宛如丁⾹魂魄所花的“姑娘”,⼀经诗⼈的想象⽽创造出来之后,也就似乎有了⾃⼰的⽣命。
在诗中,她也象⼀个现实⼈物⼀样活动起来。
诗中所写的⾬巷⾥,本来只有诗⼈⼀个⼈独⾏;⾃“丁⾹姑娘”出现后,就有两个⼈在其中⾏⾛了;⽽且,那个姑娘的步态、表情乃⾄⼿上的油纸伞都与诗⼈⼀样。
这样⼀个⼈的出现,显然使诗⼈的⼼中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在“悠长⼜寂寥的⾬巷”中,现在有两个各⾃孤独的青年男⼥在活动了,那么,接下来会发⽣什么呢?这是我们想知道的,也正是诗⼈当时所想知道的。
她终于向诗⼈⾛近了,可是,她却没有向诗⼈打招呼,⽽只是向诗⼈投出了⼀道叹息的⽬光,然后,像梦⼀般轻盈⽽不着痕迹地飘过去了!当她从诗⼈⾝边飘过去的时候,诗⼈看到她的表情是⼀脸的凄婉迷茫。
这表情分明透露着:她⼼⾥实际上是不愿意与诗⼈分离的。
但因为某些原因,她却不得不与诗⼈失之交臂!俗话说得好:⼈⽣难得⼀知⼰!这两位⼼灵相通的青年男⼥在⾬巷中不期⽽遇后,竟然⼜失之交臂,这是多么令⼈遗憾的事啊!眼睁睁地看着⼀段可能的美好姻缘就这样失之交臂,诗⼈是何等的痛⼼!在恋恋不舍⽽⼜深感⽆奈的情绪状态中,诗⼈⽬送着"丁⾹姑娘"在⾬巷中渐⾏渐远。
雨巷译文及赏析“雨巷”是中国现代诗人朱自清所作的一首诗,以雨巷为背景,描绘了一个阴湿潮湿的巷子,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本文将为大家翻译并赏析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作。
雨巷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诗中的“雨巷”一词,把读者带入了一个布满湿气,昏暗的巷子里。
这个巷子承载着诗人对于生活的思考和感受,也折射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不易。
首先,诗中的黑夜给了诗人黑色的眼睛,然而诗人相反地用这双黑眼寻找光明。
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逆境的积极应对和对于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
无论生活带来多少困难,诗人始终相信光明和希望的存在。
接下来,诗人探讨了人生得意须尽欢的观点。
他提到了“莫使金樽空对月”,暗示生活中的快乐与满足不应被虚荣和浪费所掩盖。
人应当珍惜眼前的一切,享受生活所带来的欢乐,将有限的时间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物上。
诗中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才智的自信。
他相信自己具备特殊的天赋和能力,不论遭受多大的挫折,也能够重新崛起。
这种积极的心态和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赋予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勇气和力量。
进一步,诗人以饮酒为例来探讨生活的态度。
他提到“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暗示人们应当以知足和乐观的心态看待生活中的一切。
无论是杯中酒的甘醇,还是人生的苦辣,都应当尽情享受,以快乐和满足作为一种生活状态。
进入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借陈王宴会的场景,表达了对酒宴和美酒的向往。
他想要一次欢乐的宴会,与朋友共同畅饮,享受人生中的美好时光。
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摆脱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困扰,过上无忧无虑的日子。
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学习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学校: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学习资料,如英语资料、语文资料、数学资料、物理资料、化学资料、生物资料、地理资料、历史资料、政治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learning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English materials, language materials, mathematics materials, physical materials, chemical materials, biological materials, geographic materials, historical materials, politic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ata format and writing method!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同学们在语文课文学习中的重点,本店铺本店铺整理了《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雨巷》是戴望舒的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它以象征手法表现了一种情感与理想的追求。
首先,从表层语义上看,《雨巷》描述了一个在雨巷中彷徨的场景,以及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可以被理解为诗人对美好和理想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又是如此的遥不可及,就像姑娘消失在雨巷的尽头一样。
这种追求与失落,正是诗人对人生的无奈与感慨。
再者,从象征意义上看,《雨巷》中的“雨巷”和“姑娘”都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雨巷可以看作是诗人生活的时代背景,象征着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
而“姑娘”则可以看作是诗人心中的理想,或者说是他的人生追求。
这种追求在那个时代,如同姑娘一样,是如此的难以触及。
此外,《雨巷》在艺术上也具有很高的价值。
戴望舒在这首诗中展现出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音乐美的创造、象征的使用以及诗歌语言的精致。
这些特点使得《雨巷》在形式上非常和谐,同时在内容上也深入人心。
总的来说,《雨巷》不仅表达了戴望舒的个人情感和理想追求,也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
同时,这首诗的艺术价值也使其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雨巷原文及赏析哎,说起戴望舒的《雨巷》,那可真是一首诗里的画儿,画里的诗啊。
咱们不整那些高深莫测的术语,就用大白话,聊聊这诗里的雨,巷,还有那撑着油纸伞的姑娘。
你想象一下,那天儿,不是阳光明媚,也不是狂风大作,就是那么绵绵密密的小雨,轻轻地,悄悄地,给老街小巷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
这时候,你走在这样的巷子里,脚下是青石板路,两边是斑驳的墙,还有那偶尔滴落的雨水声,滴答滴答,像是在跟你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就在这时,一个姑娘,穿着素雅的衣裳,手里撑着把油纸伞,就这么静静地走进了你的视线。
她不急不缓,步伐轻盈,就像是从旧时光里走来的仙子,带着一股子说不出的韵味。
她的面容,或许你看不清,但那份淡淡的忧愁,却像这雨丝一样,轻轻地缠绕在你的心头。
这姑娘啊,就像是这雨巷里的一抹亮色,又像是这雨中的一滴泪珠,让人忍不住想要靠近,却又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她就这样走着,走着,仿佛要走到雨巷的尽头,又仿佛永远也走不出这雨巷的迷宫。
戴望舒的这首诗,就是这么神奇,它用最简单的文字,描绘出了最动人的画面。
你不需要懂什么高深的文学理论,也不需要去分析什么修辞手法,只需要闭上眼睛,让心灵去感受那份雨中的哀愁,去感受那份巷中的寂寞,去感受那份姑娘的柔情。
有人说,这诗里藏着诗人的心事,藏着他对爱情的渴望和失落。
我觉得啊,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这首诗让我们每个人都能在心底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雨巷,一个可以安放自己情感的地方。
当我们感到孤独、迷茫或者疲惫的时候,就可以走进这片雨巷,让那绵绵的细雨洗净我们的心灵,让那巷中的姑娘给我们一丝安慰和力量。
所以啊,别管什么AI算法、训练数据了,咱们就单纯地欣赏这首诗的美好吧。
就像是在一个雨后的傍晚,你独自坐在窗前,泡上一杯热茶,然后翻开一本泛黄的诗集,静静地品读着《雨巷》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
那一刻,你会发现,原来诗歌真的可以如此贴近生活、如此触动人心。
雨巷古诗词赏析雨巷,这个词出自张其瑞的《元夕》中的一句:“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
”而雨巷又与古诗词相牵连,给人一种古朴、静谧的感觉。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雨巷一词经常出现在古人的诗词作品中,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
本文将从六个方面对雨巷古诗词进行赏析,以期带领读者进一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
一、雨巷的象征意义雨巷作为古诗词中常用的景物,具有深厚的象征意义。
雨巷代表了人们的心情和命运的起伏。
当雨滴打在梨花上,形成深深的雨巷,闭住了大门,青春和机遇都被遗忘或错过。
这种象征暗示了生活的无常和命运的无奈。
在古人的眼中,雨巷也代表了寂寞和无奈所致的困苦,表达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感叹。
二、李清照的《如梦令》雨巷常常出现在李清照的词作中。
她的《如梦令》中有一首词描述了雨巷的情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弄潮空。
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径不曾缘客扫,请缓步遗芳尘。
”这首词通过描绘雨巷的常态,以及对于时光消逝无法追寻的悲凉表达了对过去的眷恋和对生活的无奈。
三、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杜牧的这首诗中也有对雨巷的描绘:“云无心,水有情,迷路入芦花深处。
桐阴谢了,映窗成碧,深闭小楼静无人。
”这首诗通过雨巷与芦花的结合,形成了景物之间的交融。
雨巷,作为一个抽象的空间,与芦花、小楼等具体的物象相互交织,展现了作者对于夜晚中的宁静、寂寞的感受,突出了对于世事无常的感慨。
四、苏轼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苏轼的这首词中提到了雨巷,他写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通过雨巷和长江的对应,苏轼写出了大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短暂。
雨巷在这首词中给人以沧桑和追忆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于岁月流转和生命无常的思考。
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的这首词中也运用了雨巷的意象:“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雨巷 戴望舒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写于1927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的痛苦,心灵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
这时他读了法国诗人魏尔伦的《秋之忆》诗集,产生强烈的共鸣。
诗人以朦胧、含蓄、幽雅、精巧的艺术风格,抒写了自己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与幻灭,也表现了大革命失败后部分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和追求的幻灭。
这首诗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
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独行。
巷子又窄又长,正是丁香花开的时候,巷子中飘满了沁人心脾的幽香;那曾经深结同心的姑娘,现在却已成为陌路之人。
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她静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 诗人在这里创造了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的象征性形象。
她的心境颇像东方人含泪微笑的娇羞,使人不禁想起同时代的南国少女阮玲玉。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失望,以及对理想和爱情的追求与幻灭。
它通过描述一个雨巷中丁香般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形象来表达这种情感。
这首诗语言简练优美,意境深远幽静,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它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经典之作。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年夏天。
戴望舒的诗雨巷赏析,我们来看看。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
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形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表明出来作者既迷茫伤感又存有期盼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深邃而又苍凉的美感。
诗作原文雨巷撑着油纸伞,独自迷茫在悠长、悠长又寂寥(liáo)的雨巷,我期望可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缺如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伤,在雨中哀怨,伤感又倣(páng)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是我一样地默默彳(chì)亍(chù)着,冷漠、重泉,又伤感。
她静默地走近,走进,又击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划过像梦一般的,像是梦通常的婉转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飘过这女郎;她静默地离了,离了,到了颓(tuí)圮(pǐ)的篱墙,跑天下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窭了她的颜色,散了她的芬芳,消退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伤感。
撑着油纸伞,独自迷茫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期望划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缺如愁怨的姑娘。
作者简介基本资料戴望舒(.3.5——.2.28)现代诗人。
原名戴梦鸥。
笔名艾昂甫、江思等,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评价他为‘替新诗的音节上开了一个新纪元’。
浙江杭县人,祖籍南京。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柔情,善良清幽。
早年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曾赴法国留学,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
《雨巷》【赏析】教案
一、整体感知,确立诗歌感情基调
1、诗中的雨巷起什么作用?(渲染气氛,交代环境:阴冷、灰暗—暗示社会现实的,悠长—暗示人生之路的)
2、这首诗歌给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它是欢欣鼓舞、斗志昂扬、激动人心的,还是忧愁哀伤的。
这首诗歌从头到尾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
教师板书:基调——忧郁、哀怨)
二、品味诗歌
1、总共描写了多少位人物?(两位,人物--- “我”和“姑娘”)。
2、诗中的“我”怎样的人物?有着怎样的特质特质?(雨巷中的赶路人—孤独,彷徨。
)诗歌中的“我”在寂寥的雨巷中独自彷徨,希望能够逢着一个丁香般的姑娘,终于,姑娘出现了,她也跟我一样,撑着油纸伞。
姑娘慢慢地走过来,越走越近,我感觉到她投来太息般的眼光,可是,正当我想说句什么话的时候,她跟我擦肩而过,而且,慢慢地远离我,越走越远,消失在雨巷的尽头。
只剩下我,仍然独自撑着油纸伞,彷徨在雨巷中,继续等待,继续追寻。
在这首诗歌中,我是以一个等待者,一个追寻者的姿态出现的。
3、诗中的姑娘是实写,还是虚写?有着怎样的形象?(虚写。
美丽、忧伤—我追求的目标)
“我”和“姑娘”有着怎样的联系呢?“我”在悠长的雨巷中彷徨,是为了什么呢?是希望逢着姑娘。
说明“我”是想要追寻这个姑娘。
诗歌中用了哪些语句来描写这个姑娘?(请大家找出诗歌中描写姑娘的语句)
第一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第二节: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哀怨/彷徨;第三节:彷徨/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第四节:静默地走近/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像梦一般地飘过(“太息”什么意思啊?叹息的意思);第五节:静默/走尽这雨巷;第六节: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第七节: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
我们也知道,这首诗歌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姑娘,但是,我们从这些描写中,是否看到了姑娘的样子,她是大眼睛呢还是丹凤眼,她是圆脸呢还是瓜子脸,我们看得到吗?不仅我们看不到,诗人也看不到,为什么呢?因为她撑着一把油纸伞。
油纸伞具有复古、怀旧在特点。
这样一把伞出现在姑娘的肩上,更加给这个姑娘增添了一层神秘、朦胧的色彩。
4、而在这首诗歌里边,诗人多次用了同样一个比喻来形容姑娘,他将姑娘形容成什么呢?(她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所以丁香也是我们这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意象---丁香)丁香花。
那假如这样,我换成别的花,牡丹花、玫瑰花,行不行啊?(不行)为什么不行啊?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丁香这个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含意。
丁香一般是开在暮春时节,花的颜色主要有两种,淡紫色和白色,开花的时候有一种淡淡的芬芳,它给人一种柔弱、纯洁、素净的感觉。
所以,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一般象征着(美丽、高洁)。
另外一方面啊,我们刚刚讲了,丁香是开在暮春时节,也就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再加上它虽然娇美,但是非常容易凋谢,所以古人对着丁香,容易伤春,因此,丁香又可以用来象征愁怨。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有不少有关诗句涉及到丁香,比如说李商隐的《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还有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的“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些诗句啊,都是将丁香和愁怨联系在一起。
三、探寻主旨
1、有人认为,这首诗歌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男子追寻、等待姑娘的诗歌,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有别的看法了,他们认为,这首诗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意象,雨巷、丁香姑娘,都有它们独特的政治象征。
你们赞同哪一种看法呢,这首诗究竟是一首爱情诗,还是一首政治诗?
2、.分析这首诗歌主旨的时候联系了作者身处的社会环境、时代背景,这种方法,早在几千年前,孟子提出过,他说,读任何一篇作品,都要做到知人论世,要研究作者的身平,要研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歌的作者是——戴望舒。
戴望舒(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原名戴梦鸥。
1925年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6年参加共青团。
《雨巷》写于1927年夏天,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中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
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
19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高峰堕入了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入彷徨迷惘,他
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
雨巷这个朦胧阴沉的意象,正象征着此时黑暗的社会现实,而丁香姑娘,是他们美好理想的象征。
关于这个时期进步青年的这种彷徨,我们在学习必修一的时候讲过一篇散文,作者在当时也是身处于这种彷徨中。
是哪一篇课文啊?《荷塘月色》。
2、有人认为是爱情诗。
戴望舒幼年患有天花,容貌因此被毁。
1928年发表诗歌《雨巷》震动文坛,获得“雨巷诗人”美誉。
但这并没有使诗人得到他苦恋的意中人——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年的心。
几经辗转,施绛年虽同意和他订婚,但也提出了条件:戴望舒必须留学回来才能结婚。
1932年诗人去法国,1935年回国,此时施绛年已嫁作他人妇。
诗人痛苦之下,找到施绛年,以一个巴掌结束了自己长达8年的苦恋。
3、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姑娘的象征意义,那么,她究竟是象征着爱情呢,还是象征着革命青年的美好理想呢,我们无法确定。
这首诗歌充满着象征色彩的,对它的这些朦胧意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解读。
而这首诗歌的主旨是指对于爱情的追求呢,还是对于美好革命理想的追求呢,我们无从知道,都有这个可能性,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
我们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个姑娘是美丽高洁的,她可以是任何美好事物的象征。
四、诗歌特征
在艺术上,本诗也鲜明地体现了戴望舒早期诗歌的创作特色。
它既采用了象征派重暗示、重象征的手法,又有格律派对于音乐美的追求。
诗中的“我”、“雨巷”、“姑娘”并非是对生活的具体写照,而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抒情形象。
全诗还回荡着一种流畅的节奏和旋律。
旋律感主要来自诗韵,除每节大体在第3、6行押韵外,每节的诗行中选用了许多与韵脚呼应的音组。
诗中重叠反复手法的运用也强化了音乐效果。
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