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途殊归_论茅盾与老舍文化观的差异
- 格式:pdf
- 大小:25.33 KB
- 文档页数:2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odern chinese2008.10文化观是一个人对待文化的态度。
作家的文化观,他崇尚什么反对什么,会通过其作品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
作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观会随着社会环境、心态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大致上是保持一致的。
茅盾与老舍同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为现代文学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许多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
但从其作品中可读出,他们有着迥异的文化观。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主要是:史诗式地反映时代,强烈的参与感和使命意识,注重思想深度对艺术深度的特殊意义。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茅盾给新文学开创了政治——社会层面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
它从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起,逐渐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茅盾在谈到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时说:“长篇小说……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片断,而是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
”他是把长篇小说作为史诗来看的,体现出一种较高的美学理想追求。
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史诗性长篇的主要特征是:它所描述的对象是比较重大的事件,它的艺术空间又是比较恢宏和广阔的;它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精神,能较好地表现出民族的魂魄;它具有较大容量;在叙述方法上,追求一种宏大的叙述。
茅盾小说不仅史诗式地反映了时代,还艺术地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感。
它们不再满足于时代过去后的痛切总结,但也不像“普罗”小说似的急迫而轻率地站在时代前头给予时代“指导”。
它们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时代运行中深刻地揭示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又积极地推动时代向此方向前进。
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使茅盾经历了大革命的时代变动后,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命运,革命的前途。
正是为了思索革命的出路,产生了将“自己的生命的余烬从别方向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的念头,《蚀》由此产生。
《幻灭》、《追求》总结了大革命中呈现出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通病,暗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行不通。
[收稿日期] 2004-11-07[作者简介] 张晓平(1982~),女,湖北武汉人,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0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
“殊途”,“同归”———汤亭亭与赛珍珠作品视角、思想的比较张晓平(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摘 要] 通过对汤亭亭和赛珍珠二人主要经历及其两部重要作品的分析,说明虽然二人因多种因素而对中国传统文化怀有不同的情感,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抱有不同的理解和体会,但是她们却拥有共同的愿望———异质文化之间和谐共处、互鉴互补、共同发展。
[关键词] 《女勇士》;《东风·西风》;环境;态度;愿望[分类号] I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8113(2005)01-0098-04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华裔美国文学在黄玉雪、汤亭亭、谭恩美等中坚作家的竭力推动下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她们的作品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社会、文化、风俗的重要窗口。
然而,这种“了解”所建筑的基础是否准确、客观、全面则是人们长期以来关注和争论的焦点。
赵健秀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不遗余力地公开对汤亭亭、谭恩美横加指责,痛斥二人的作品歪曲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造成了难以挽回的不良影响。
此类评断虽有些过激,却也确实反映了当时华裔美国文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与根基文化的疏离。
同样被列为华裔美国作家的老一代作家水仙花(Edith M aude Eaton )实际上是具有华人血统的欧亚裔人;黄玉雪把自己看作是生在美国的华人;汤亭亭则一直强调自己是华裔美国人。
这种对自我身份界定的变更反映了一种明显的倾向———意识的“西化”。
汤亭亭的立足点是“她的美国本土”,她对中国所谓的报道并非想追根溯源,即所谓的“寻根”,而只是为她的写作及其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丰富的创作土壤和源泉。
有着与之相对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赛珍珠虽未曾对自己的身份作出明确的“界定”,但尼克松总统对她的称誉———“一座沟通中西方文明的人桥”则强有力地突出了赛珍珠与其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之间同样割舍不断的联系,以及她在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历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茅盾的作品凸现历史,政治,叙事虚构三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茅盾本人充满矛盾的经历尤其为他的创作添加出虚入实的意义。
正因为作家理解写实/小说内蕴的高度不稳定性,乃能将历史的先验与后设、政治的权宜和变化,展露无遗。
二,老舍的作品引领我们思考写实主义的表演性(performativity)和动人感(affectivity)因素。
从涕泪交零到嬉笑怒骂,现实的「效果」显然不是「文学反映人生」这样的口号所能体现于万一,而有赖作者和读者情绪和意向的调动。
由此展开人与我,表与里,疏离与参预的重重辩证,构成写实小说的伦理学界面。
最初的作品,虽然从总的倾向来看,坚持了“五四”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并且在“嬉笑唾骂的笔墨后边”,可以感觉到“他对于生活的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13,具有反帝反封建的进步意义。
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的“我要笑骂,而又不赶尽杀绝。
我失了讽刺,而得到幽默。
据说,幽默中是有同情的”14,他的批判和鞭挞常常是温和的,留有余地的。
有时,过多的笑谑还进一步冲淡了本来就并不强烈并不尖锐的思想命题。
学 术 论 坛DOI:10.16661/ki.1672-3791.2020.01.249现代作家的文化类型对比①——以茅盾、巴金和老舍为例王星(荆楚理工学院 湖北荆门 448000)摘要:对于一个文学时代的风度而言,五四时代代表的是弥足珍贵的开拓精神,三四十年代代表的是建设中的雄浑气魄,那么在茅盾、巴金以及老舍身上,充分具备这种具有时代意义的开拓者和建设者的气魄。
这点毋庸置疑,我们可以从外国作家的评价和角度加以印证。
在五四年代的作家们之所以热爱国外文学,不仅仅只是易卜生和卢梭等人所引起的中外文学开放思潮,还加上了莫泊桑、契科夫等人怪诞思维。
关键词:茅盾 巴金 老舍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1(a)-0249-021 茅盾、巴金、老舍的文学地位对于列夫托尔斯泰,虽然那时候国内已经翻译了关于他的十几个诗集,但是就五四年代对于他的理解,还只是局限于他那本“艺术论”身上。
到了三四十年代,特别是在茅盾等几位文学大家,尤为喜欢一些气魄宏大和境界高明的国外作家。
老舍喜欢狄更斯、康拉德、福楼拜,就狄更斯而言,他的作品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是比较粗糙的,但是正是由于这种粗糙,使得他的作品让更多作家直观地感受他的狂野和粗放,使得作家的灵感变得汪洋肆意,汹涌澎湃,其气魄的舒展如细水长流不失圆润,这大概就是老舍热衷于此的原因。
而巴金则是更加倾向于列夫托尔斯泰,这是他后期的喜爱,前期则是喜欢左拉的“卢贡-马加尔家族”,正是巴金在阅读这些优秀作品时,激发了他深邃不见底的创作欲望。
在另一个角度上,他对于鲁迅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对其针砭时弊、锋芒露骨、毫不留情的笔力所折服,虽然他对于鲁迅颇为佩服,但是受到他的影响也只是局限在短篇小说上,他曾说过鲁迅的“孔乙己”写得多好啊,寥寥千字就刻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对于“故乡”和“祝福”等短篇小说则是用精美来形容。
整体而言,巴金是从小说的凝练和深刻上汲取鲁迅先生的精华,但是谈到“气魄”一词时,他则提起了左拉。
关于老舍与茅盾现实主义文学观比较【论文关键词】现实主义革命现实主义传统批判【论文摘要】茅盾和老舍是20世纪中国文坛现实主义流派的代表,由于二人的早期教育和人生经历不同,在文学创作中,虽同为现实主义作家但表现方法和侧重点却大不相同。
茅盾的经典作品?蚀?、?子夜?、?虹?、?林家铺子?表现出他“为人生〞主张和“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等;老舍的代表作?二马?、?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那么透漏出老舍的“批判〞性和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重传统观念剖析的文学特点。
0.引言20世纪是最惊心动魄、最辉煌卓越的一个世纪。
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涌现出大批具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时代巨擘,他们立场不同、观点多样,形成众多风格迥异的文学流派。
茅盾和老舍便是这其中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是现实主义作家群众的领军人物。
二人都通过自己的文学作品表现现实、揭露人生,但在相同的文学观点下,却蕴藏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点。
茅盾早期主张文学应“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应当“表现社会生活,唤醒民众力量〞,后期转变为“为无产阶级〞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老舍早期注重批判国民劣根性,偏重对市民社会心理中传统观念的剖析,后期加深了对旧的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批判。
1.文化心理素质和早期教育决定他们文学观的开展茅盾从小接受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格理想。
20岁的茅盾北大预科班毕业后谋得上海商务印书馆的一份工作,l年的工作时间是他大开眼界并奠定了他一生事业的辉煌,最重要的是茅盾思想上的转变,由此而形成他的“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
老舍出生在一个下等的旗人家庭.父亲的早亡使他从小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因而他从他母亲那里接受的传统的文化教育更多,儒家的经典著作及“中庸〞、“仁爱〞、“尚柔〞的人生哲学和传统思想对老舍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所接受的思想以及他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感染着老舍,因而老舍的作品中大多数人物形象都受到传统文化思想的浸染,如老李?离婚?、祁瑞宣?四世同堂?等形象。
论《二马》中中国文化内部的差异和对立作者:郑家蔚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5期摘要:长篇小说《二马》是老舍唯一一部以英国为背景的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型作家对文化差异的思索,本文主要是依托文本来重点分析其中所体现的中国国民内部所存在的不同层面的思想观念冲突和文化对立现象,通过这种文化差异的展示,深入了解老舍文化现象的审视以及博采中英伦理之长以重建中国伦理文化的愿望。
关键词:老舍;《二马》;人物形象;文化差异老舍的《二马》是一部意蕴丰富的文化小说,体现了他作为一位文化型作家对东西方不同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内部的思考。
文化本身的系统结构非常复杂。
当代美国文化学家克罗伯认为:“文化是一种架构,包括各种内隐与外显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合系统习得或传递;文化的核心信息来自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清晰的内在的结构或层面,有自身的规律”[1]换言之,文化自身的复杂不但体现为同一种文化本身所蕴含的某种整体性特征,而且在每一种文化的内部呈现出不同的层面,在这些不同层面之间会出现明显的对立和矛盾。
老舍有意识地将一对“老中国的儿女”放到西方工业社会的文化背景下,书写了他们在异域生活中的经历和见闻,他通过对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现出中国文化内部的对立和差异,从中不难看出老舍对这种文化复杂性和丰富性的体悟和思索。
一、二马父子的观念文化差异首先二马父子之间的观念冲突。
作为一个一点不含糊的“老”民族里的一个“老分子”[2]老马深受中国“官本位”传统思想意识的支配。
他认为唯一能增光耀祖的事情就是当官,即使来到了“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经营古玩店,他却依然寄希望于儿子学成回国大展仕途,自己也跟着享清福。
和父亲相比,小马更像是一个游离与传统思想和新思想之间的矛盾体。
他自小在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思想熏陶下长大,深受传统孝道思想文化的影响,他对父亲尊重而顺从,行事之前会征询父亲的意见然而,毕竟是中國年轻一代的知识分子,他没有父亲“官本位”的陈腐观念,他热爱读书,在英国主动选择学习商业而不是顺从父亲的意愿去念政治,在空闲的时候,他和店员李子荣一起为改善古玩店铺的经营状况想计策。
比较老舍和茅盾都市题材作品的异同
茅盾的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派小说,其特点是在社会科学理论指导下,从经济和政治的角度来对整个社会生活展开全局性的描写,力图表现和把握现代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和规律;老舍则侧重从文化层面来观察和描写人物,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重视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
这两种不同的表现角度,也带来了一些艺术手法上的不同,比如茅盾偏爱的是截取一个横断面展示整个社会生活的全貌,老舍则偏重从某一个点出发,在纵向的时间线索中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复杂性;茅盾笔下的人物往往都有明确的社会关系属性和位置,而老舍对自己的人物往往带有复杂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感情体验,等等。
此外,也可以从茅盾和老舍作品中的都市生活的不同之处入手,分析这两种不同的都市文化的社会历史内涵,从中引发出现代文学对北京和上海这两种都市文化生活的描写,深化对现代文学的总体认识。
矛盾,老舍,巴金,沈从文。
吴荪甫形象的意义吴荪甫的悲剧来自民族资产阶级在30年代初期可悲的历史处境中所受的社会各种经济、政治和阶级力量相抗衡而产生的合力。
①小说通过人物的命运,揭示了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的现实及城乡阶级关系;揭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二重性及其破产的必然性。
②说明在帝国主义压迫和国民党政权统治下,资本主义道路是走不通的,形象地驳斥了在当时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中,托派所宣扬的中国已经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谬论”。
③吴荪甫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民族的悲剧。
矛盾小说的成就以及文学史的意义:一、开掘了小说创作的新范式——“茅盾范式”1、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方向。
茅盾作为中国新文学中一位坚持现实主义传统的杰出代表,自始至终高举现实主义旗帜,为中国新文学开创了一种充分反映“时代性”与“社会性”的现实主义传统。
茅盾小说紧贴时代的变迁,具有系列性和编年史特征。
茅盾自觉地担当了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通过一个历史时期广阔、复杂的社会面貌的反映,以显示这个时代的本质特征。
2、气势宏大的史诗格调。
史诗格调一般有如下特征:(1)以揭示“历史本质”为目标。
(2)在结构上具有宏阔的时空跨度与规模。
(3)重大历史事实和艺术虚构的结合。
(4)英雄形象的塑造和英雄主义基调。
3、注重社会剖析的“理性化”叙事。
在小说叙事中贯穿清晰的理性思路,甚至主张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现实、指导创作,并以此取舍情节、塑造人物、托出主题,揭示现实社会生活的“本质”,是“茅盾范式”最鲜明的创作特色。
二、茅盾出现的文学史意义茅盾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长篇小说的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
他是"社会分析派" 的创始人及代表作家,也是彻底改变"五四" 中长篇小说的幼稚状态,使之走向完善的最突出的小说家。
他的小说适应了30年代生活内容的变化,对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文体作了新的拓展,向中长篇延伸,大大提高了中国现代小说反映生活和人的心灵深广度的可能性。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08.10
文化观是一个人对待文化的态度。
作家的文化观,他崇尚什么反对什么,会通过其作品不知不觉地表露出来。
作家在创作的不同时期,其文化观会随着社会环境、心态等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大致上是保持一致的。
茅盾与老舍同为20世纪中国文坛上的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为现代文学留下了许多经典的作品,为现代文学画廊增添了许多令人过目不忘的人物形象。
但从其作品中可读出,他们有着迥异的文化观。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特征主要是:史诗式地反映时代,强烈的参与感和使命意识,注重思想深度对艺术深度的特殊意义。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茅盾给新文学开创了政治——社会层面的现实主义创作模式。
它从新文学的第二个十年起,逐渐成为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
茅盾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呢?茅盾在谈到长篇小说的文体特征时说:“长篇小说……反映生活的手段不是截取生活的片断,而是有头有尾地描绘了生活的长河。
”他是把长篇小说作为史诗来看的,体现出一种较高的美学理想追求。
茅盾以《子夜》为代表的史诗性长篇的主要特征是:它所描述的对象是比较重大的事件,它的艺术空间又是比较恢宏和广阔的;它具有比较强烈的时代精神,能较好地表现出民族的魂魄;它具有较大容量;在叙述方法上,追求一种宏大的叙述。
茅盾小说不仅史诗式地反映了时代,还艺术地表现了强烈的参与感。
它们不再满足于时代过去后的痛切总结,但也不像“普罗”小说似的急迫而轻率地站在时代前头给予时代“指导”。
它们是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在时代运行中深刻
地揭示了时代前进的方向,又积极地推动时代向此方向前进。
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使茅盾经历了大革命的时代变动后,首先想到的是国家的命运,革命的前途。
正是为了思索革命的出路,产生了将“自己的生命的余烬从别方向在这迷乱灰色的人生内发一星微光”的念头,《蚀》由此产生。
《幻灭》、《追求》总结了大革命中呈现出的小资产阶级青年的通病,暗示了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都行不通。
《动摇》的总结性更强,它正面反映了大革命中农民运动的火爆猛烈,然而又有鱼龙混杂的态势,由于领导者的动摇犹豫,又由于反革命分子混进革命队伍内部,并篡夺了领导权,大革命终于失败。
茅盾对大革命的总结,其深刻可与鲁迅对辛亥革命总结相比,比之同时期的作家乃至革命家,则大大超出。
《子夜》用小说参与时代进程的作用更明朗。
这只要看一下茅盾自己关于《子夜》创作动机的论述就清楚了。
茅盾在读了陶希圣、陈独秀、施存统、谭平三等关于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的论述后,促使其深化了《子夜》的立意;推动他对已有的生活素材进行分析理解、提炼升华,从而逐渐形成了较明确的主题范围。
茅盾的创作经验告诉我们,文学家要有使命意识。
茅盾《蚀》、《子夜》等作品的创作经验表明:茅盾从理论到实践解决了小说现代化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小说的时代性问题。
他首先要求小说要有时代性,也即是要写出时代的特点——从内到外不同于其他时代的特点。
只有写出这些内容才能反映出时代的前进。
这实质上便是小说现代化的内在依据。
茅盾特别注意“时代性”包括着时代给予人们影响的
内容,这便唯物地看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看到
○苏玉娜
同途殊归:论茅盾与老舍文化观的差异
摘 要:茅盾与老舍同为现实主义文学巨匠,但二者在文化观上却迥然有别,在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在对待新旧文化反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本文主要通过对两位作家代表作品的分析,关照其深层文化观的差异。
关键词:文化观 现实主义 新旧文化
中
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odern chinese
2008
.10
小说对人本身认识的重视。
而尤其重要的是茅盾所说的“时代性”,要反映出社会集团的活力如何将时代“推进了新方向”,这便等于小说要写出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了。
强调文学的时代性,要求文学作品反映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烈时代感,这是茅盾现实主义的传统。
老舍在他的小说中对市民生活的生动写照、对骨子里都浸渗着中国传统伦理的诸多人物的刻画,很容易给读者留下“民族作家”的深刻印象。
的确,在最典型和最完整地保留着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北京城里,悠远而浓醉的文化是哺育老舍小说的丰厚土壤。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没有哪个作家和一座城市联系得如此紧密。
在这样一个有代表性的城市里,老舍对民族文化、民族语言和民族性格的认识与表现,产生了延绵不绝的影响。
合卷沉思,也许才会体会到老舍在文化层面上的冷峻。
老舍小说的价值核心是对近百年来以市民为主体的国民心理与性格的解剖和批判,以及对中华文化和民族传统中腐朽部分的解剖和批判。
老舍是一个伟大的、批判的文化小说家,在批判的写作中他始终保持着文学的清醒和主体的超越,这个清醒和超越形成了老舍小说的两大特点:悲剧和幽默。
他的一生和他一生的作品便记录了中国人的一段文化历程。
老舍生活的时代是中西文化剧烈冲突的时代,中西文化在一方的被动、屈辱中开始由冲突到交融的进程,这种背景下,自强之路是从自我否定发轫,民族意识是由非民族意识重构。
和同时代的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样,老舍自觉地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开始审视古老、沧桑的中华文化,寻找激活、革新民族精神的途径。
1924年,26岁的老舍独自一人,来到伦敦。
如果说北京是中国农业文化最完整的保留地,那么伦敦毫无疑问是当时西方工商文化最典型的橱窗。
在这里,老舍写出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
拿着区区250镑的年薪,老舍在贫困和屈辱中,看到了异族人格和西方文化中积极的因素,“我真佩服‘英国人’那点独立精神……自然,这种独立精神是由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逼出来的;可是,我到底不能不佩服。
”老舍所佩服的恰恰是中国传统人格中欠缺的部分,中西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差异,成为老舍初期作品的直接切人点。
在《二马》中,老舍通过比较中英两国的民族性,深刻而具体地对国民劣根性作了直接批判。
值得指出的是,老舍这一时期作品的批判对象,并没有简单指向符号化、概念化的“旧人物”,以年轻人的激奋做单纯的肯定或否定。
无论是老张、赵子曰还是马则仁父子都不再是“留着小辫子”、对外界一无所知的中国人,西方文化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精神世界。
令老舍痛心疾首的是,人们既不曾真正继承民族文化的精华,又不曾真正接受
西方文化的实质。
代表“正统的十八世纪的中国文化”的老
张,所谓“钱本位而三位一体”的哲学,实际上是把封建毒素和西方污秽混杂在一起;赵子曰等大学生穿上了洋装,骨
子里依然是读书做官的“孔乙己”……老舍清醒地认识到,中西文化冲突以至融合的过程中,旧文化不仅是在顽固地阻碍着新观念的进人,也在把今人的部分异化成具有更加病态的人格的“狂人”,从而更加深刻地揭示了国民精神深处的文化遗留。
老舍还在批判旧文化的立场上反思北京文化。
他主要发掘北京文化精神的落后保守、愚昧麻木和狭隘自私。
像祥子这样一个纯朴、善良和富有活力的农村青年,竟然被都市文化渐渐掏空,成为一个没有精神的生命的躯壳。
又如《四世同堂》中的祁老太爷满脑子只有“家”而没有“国”,是一个“家庭至上”观念的典型。
当战火烧到北平,烧到家门口,他却仍然让孙媳妇“存着全家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这样,即使炮弹在空中飞,兵在街上乱跑,他也会关上大门,“再用装满石头的破缸顶上”,于是便觉得平安无事了。
北京的四合院和胡同在老舍笔下成为“狭隘”和“保守”的象征。
老舍笔下几乎多是市民阶层的“老北京”,这些人徒劳而顽固地等待用千百年来的人生经验对抗一切世事变化,在谦忍、礼让、和气的背后时时显露出懦弱怕事、明哲保身、得过且过的精神内核。
《离婚》是老舍作品中反映老北京市民社会最典型的作品。
小说中的张大哥有一段话“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相反的方向鬼混。
”通过《离婚》这部小说,老舍告诉我们,在北京这个市民社会里,大部分人过的是怎样的生活。
老舍要批判的就是这样以老派市民为代表的社会。
老舍几乎是以市民生活为对象进行文化批判的唯一现代作家。
以市民精神为主体的北京文化,形成于明清直至当代,由于兴盛、衰落,时代的更迭、交替,命运的转变、多舛……形成了保守、蒙昧、知足、谦忍、畏缩、虚荣等等人格特点,也恰恰是民族文化精神在近现代没落的写照。
北京市民文化面对现代社会所显示出的精神弱点,也就是近现代中国人的国民性所在,旧文化与新时代的矛盾构成了老舍后期作品的文化主线。
参考文献:
[1]茅 盾.浅谈短篇小说[A].鼓吹集[M].作家出版社,1959.
[2]茅 盾.从牯岭到东京[A].茅盾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茅 盾.努力与时代同步[N].北京日报,1984-07-10.[4]李润新 周思源.老舍研究论文集[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5]老 舍.老舍论创作[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6]老 舍.我的创作经验[A].老舍文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苏玉娜,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滨州学院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