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河市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年 PPT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7.40 MB
- 文档页数:34
大连房地产市场报告2013年1月市场概述♦土地市场:本月公告土地57幅,公告土地面积171万平方米,环比-15%,同比24%。
其中经营性(商、住、办、综合)用地12幅,面积43万平方米,非经营性用地(工业、配套、其他)用地50幅,面积148万平方米。
本月土地成交17幅,成交占地面积201万平方米,环比-31%,同比101%。
其中经营性(商、住、办、综合)用地9幅,面积48万平方米,非经营性用地(工业、配套、其他)用地9幅,面积153万平方米。
土地成交楼板价1,564元/平方米,环比-36%,同比10%。
♦商品房市场:本月商品房供求比为0.02,其中供应面积1万平方米,环比-99%,同比-86%;成交面积61万平方米,环比-9%,同比427%。
成交均价9,875元/平方米,环比-11%,同比-8%。
♦商品住宅市场:本月商品住宅新开盘2个。
商品住宅供求比为0.02,其中供应面积1万平方米,环比-96%,同比-84%,成交面积56万平方米,环比-4%,同比512%。
成交均价9,164元/平方米,环比-12%,同比-10%。
1土地市场1.1公告土地月度供应量建设用地面积:(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幅数:(幅)1.2公告土地当月供应结构♦公告土地当月供应区域分布幅数:(幅)♦公告土地当月供应规模幅数:(幅)♦公告土地当月成交区域分布幅数:(幅)♦公告土地当月成交规模幅数:(幅)2商品房市场2.1商品房月度供求比供应面积:(平方米)成交面积:(平方米)2.2商品房月度供应量2.5商品房月度成交量成交面积:(平方米)成交套数:(套)2.6商品房月度成交价格成交面积:(平方米)成交套数:(套)成交均价:(元/平方米)成交金额:(元)3商品住宅市场3.1商品住宅月度供求比供应面积:(平方米)成交面积:(平方米)3.2商品住宅月度供应量3.5商品住宅当月供应结构♦商品住宅当月供应面积结构供应面积:(平方米)♦商品住宅当月供应户型结构3.6商品住宅月度成交量3.7商品住宅月度成交价格成交面积:(平方米)成交套数:(套)成交均价:(元/平方米)成交金额:(元)3.10商品住宅当月成交结构♦商品住宅当月成交面积结构成交面积:(平方米)成交面积:(平方米)4附表4.1当月土地楼板价排行榜占地面积:(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容积率:(%)楼板价:(元/平方米)成交总价:(万元)溢价率:(%)4.2当月土地溢价率排行榜占地面积:(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平方米)容积率:(%)楼板价:(元/平方米)成交总价:(万元)溢价率:(%)4.3当月新盘总建面积:(平方米)成交面积:(平方米)成交均价:(元/平方米)成交金额:(元)。
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范文ppt房地产市场报告范文2022年:探明底部,复苏上行2022年,中国经济“新常态”成为高大上的财经流行语。
其实,中国房地产业也进入了“新常态”,政策变调、增速下滑、结构调整、利润压缩、企业分化等行业新特征日渐显现。
从市场短期变化而言,经历2022年的市场繁荣之后,2022年市场全面降温,不分一二三四线城市,不分高中低档产品,皆出现了明显降温。
成交量下滑、价格下跌、投资增速放缓、房屋开工下降,所有市场指标皆下滑。
但也应看到积极信号,比如房贷政策由紧趋松,比如中央实行“分类指导,双向调控”,比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的采取了放松限购、支持合理需求的措施。
在政策暖风频吹之下,四季度少数指标复苏,比如大城市的住宅成交显著反弹,房价环比跌幅收窄,市场信心有所恢复。
2022年,易居研究院的年度报告如此预测2022年:高位振荡,逐步降温。
如今基本被验证。
展望2022年,易居研究院预测:探明底部,复苏上行。
虽然,当前只是少数城市、少数指标复苏,全国市场还沉浸于“寒冬”之中;但是,《2022年度全国房地产市场报告》已开始畅想“春之声”。
一、政策预判(一)经济政策:稳中求进,适度宽松,首要目标是稳增长从国际背景看,2022年美国经济继续走强,而日本和欧洲仍偏弱。
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日本和欧洲将比美国宽松化。
2022年10月美国QE刺激全部退出,2022年是否加息存在一定变数,但2022年内部整体来看,仍执行偏低利率政策,因此虽然对全球流动性有负面影响,但程度并不严重。
而日本和欧洲,还将继续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还可能进一步宽松化。
将美欧日综合考虑,2022年我国面临的外部货币环境,虽然宽松程度不如2022年,但仍处于历史上偏宽松区间。
展望2022年国内经济政策走向,必须关注两个会议。
面对经济运行的新常态,在12月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