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粮通风处理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1.49 KB
- 文档页数:8
储粮通风技术应用指导意见储粮通风是用外部空气置换粮堆内部空气,以改善储粮条件的换气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储粮通风已由传统的自然通风向机械通风发展,并经过近20年的实践,技术日趋成熟。
根据我区仓房结构、气候特点以及综合近几年机械通风技术应用情况,本着“高效、降耗、减损”的原则,结合《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组合各种通风方式,提出本指导意见。
1 储粮通风技术类型1.1 自然通风利用粮堆内部和外部空气密度差引起的热压或风力造成的风压促使外部空气进入粮堆内部,置换粮粒间的气体,实现通风换气。
自然通风适用于粮层阻力较小、粮食水分相对均匀的粮堆,主要起到降温的目的。
其特点是操作简便,费用低,储粮损失小。
1.2 机械通风利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将外界空气有组织地送入粮堆,实现外界空气与粮粒间空气的交换,改善储粮条件。
机械通风适用于粮层阻力较大的粮堆。
其特点是速度快,效率高,需配备专用设备,有一定的能耗,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
1.2.1 机械通风应用原理一定条件的外界空气在通风机产生的压力差作用下沿着粮堆中粮粒间的空隙穿过粮层,从而改变粮堆内气体介质的条件,调整粮堆温度、湿度,达到使粮食安全储存或改善加工工艺品质的目的。
1.2.2 机械通风功能1.2.2.1 降温通风通过通风降低储粮温度。
主要用于处理发热粮或高温粮;实现控温储存;延长保护剂的残效期。
1.2.2.2 降水通风降低粮食含水率,提高储粮稳定性。
1.2.2.3 调质通风在粮食出库前,通过通风技术适当增加粮食水分以改善粮食加工工艺品质。
1.2.2.4 其它目的通风利用通风技术平衡粮堆温湿度,防止或消除水分转移、分层和结露;预防高水分粮发热;排除粮堆内异味或进行熏蒸后的散气。
1.2.3 机械通风类型1.2.3.1 按通风范围可分为全面通风和局部通风。
1.2.3.2 按风网类型可分为地槽通风和地上笼通风系统,均适用于全面通风;其次还有单管或多管通风系统,适用于局部或应急通风。
粮油仓库机械通风作业操作规程储粮进行机械通风作业,应遵照执行LS/T1202—2002《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
本《规程》是根据本库具体情况,对遵照执行LS/T1202—2002《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的补充和强调。
1、储粮机械通风根据时效性可以分为常规通风、应急通风、和出仓通风。
(1)常规通风:粮食入库后至出仓前为增加储藏安全稳定性进行的通风;常规通风在粮油进仓平整粮面后首次进行(均衡温湿通风),以后在保管期间的每个冬季进行(降温通风)。
①均衡温湿通风6h—10h(可分多次进行,每次通风总风量置换粮堆内部空隙2-3遍即停机,1-3天待粮堆空隙和粮粒内部温湿度平衡后再开机)。
②冬季通风分3个阶段进行。
首个阶段将粮温降到15℃-20℃,第二阶段降到5℃-10℃,第三阶段降到0℃-5℃。
③冬季通风后要及时做好压盖、密闭等保低温工作。
(2)应急通风:对水分杂质严重超标引起的正在发热粮油采取的通风;应急通风首先要确定通风的范围和检验范围内粮油质量。
①应急通风不能影响到其它安全粮油的稳定。
②应急通风不受外界环境湿度限制,其首要保证的是降低和控制范围内的粮油温度,等待时机对影响粮油安全的根本因素进行处理。
可以通过出晒或通风降水降低粮油水分,也可以通过局部重新过筛达到清杂目的。
③应急通风要有专人值班,随时检查粮油的温度;每6个小时要化验一次粮油水分。
④风机功率和风量不能满足控制粮油温度需要的时候,要迅速更换更大功率和风量的风机。
⑤应急通风可以通过覆盖薄膜调节、探管短路调节等技术手段达到通风目的。
(3)出仓通风:对即将出仓销售或加工的粮油采取的通风;①出仓通风的目的是散除粮堆内异味和增加粮油水分以改善粮油加工工艺品质。
②出仓通风要有《仓库机械通风申请报告》并附《粮油销售计划》和《粮油质量检验报告单》经分管副主任批准后由仓储部组织实施。
③出仓通风每6-12个小时要进行一次质量检验,质量均衡稳定后要再进行一次大样检验。
储粮通风技术咱来说说储粮通风技术哈,这可真是个大学问呢!你想想看,粮食那可是咱的宝贝呀,得好好对待它们,让它们能安安稳稳地待着。
储粮就好比给粮食安个家,通风呢,就像是给这个家开窗户透气。
要是通风不好,那粮食可就遭罪啦,就好像人待在一个闷罐子里头,能舒服吗?肯定不行呀!通风技术好,粮食才能住得舒服。
就像咱人住房子,得有新鲜空气进来,废气出去,这样才健康嘛。
粮食也一样,得让空气在它们中间自由穿梭。
那怎么做好这个通风呢?首先你得了解粮食的脾气呀!不同的粮食有不同的喜好呢。
有些喜欢凉快点,有些能扛得住热点,但不管怎样,都得让它们有个适宜的环境。
然后呢,通风设备可得选好咯!就跟咱挑家具似的,得实用又耐用。
别弄些中看不中用的玩意儿,那可不行。
你得找那些能实实在在干活的通风设备。
还有啊,啥时候通风也很重要呢!大夏天热得要命的时候和大冬天冷得要死的时候,能一样吗?肯定得看天气行事呀。
就好比咱出门穿衣服,天冷穿厚的,天热穿薄的,得应景儿呀!你说要是通风没做好会咋样?哎呀,那粮食可就容易发霉、长虫子啦!这就好比人要是总待在不透气的地方,不得生病呀!那多可惜那些粮食呀,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可不能就这么糟蹋了。
咱再想想,要是通风做好了,那好处可多了去了。
粮食能保存得好好的,质量杠杠的,到时候卖出去也能有个好价钱,咱心里不也美滋滋的嘛!所以说呀,储粮通风技术可千万别小瞧了。
这就跟咱过日子一样,得细心,得用心。
别马马虎虎的,到时候出了问题才后悔莫及。
咱得把粮食当成宝贝一样呵护着,让它们好好的,这才是咱该做的呀!总之,储粮通风技术就是要咱多上心,多琢磨,多实践。
只有这样,咱的粮食才能安然无恙,咱们的生活才能更有保障。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儿,大家都得重视起来呀!。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一、概述储粮机械通风是指利用储粮设施内的通风装置对储粮进行通风作业,以控制储粮内气氛温度、湿度等因素,从而达到防止储粮发生霉变、虫害、变质等质量损失的一种设施作业技术。
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是为保证储粮机械通风作业质量、促进储粮质量保证和提高农产品管理水平制定的。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各类储粮机械通风作业。
三、储粮机械通风作业要求1. 通风孔隙率通风孔隙率是指储粮内通风孔、缝隙部分所占整个储粮容积的百分比,通风孔隙率应根据储粮品种、储存温度及储粮容器结构等因素确定。
2. 通风孔道布置通风孔道应布置在储粮容器内部的最有利通风位置,同时还应注意通风孔洞大小、布局及数量设置,通风孔道的布置应符合以下原则:(1)通风孔洞大小,应根据储粮种类、储存条件、储粮容器结构和通风系统条件等因素确定;(2)通风孔道应均匀布置,避免死角;(3)通风孔道数量应根据储粮容器大小、形状等确定;(4)通风孔道布置应遵循储粮容器通风均匀的原则。
3. 通风设备的选择通风设备应根据储粮容器的大小、形状、通风通量、通风模式、噪声等因素选用合适的通风设备。
4. 通风作业质量要求(1)通风工作应按照储粮保护的需要进行,达到通风目的为主,避免质量损失。
(2)通风过程中,应及时记录储粮温度、湿度和通风风量等数据,以便掌握通风作业质量。
(3)通风前应检查通风设备是否正常运行、通风孔是否畅通,避免盲目通风。
(4)通风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储粮内部温度、湿度的变化情况,根据需要调整通风方式和通风风量。
(5)通风结束后,应对储粮进行检查,记录通风效果,及时处理发现的问题。
四、通风方式强制通风是指利用通风设备对储粮进行通风的方式,通风设备可以是通风机、风机等。
强制通风的特点是通风作业时间较短,储粮内部通风效果较好,但通风设备噪声较大,通风能耗较高。
自然通风是指利用储粮容器自身的透气性和自然风力对储粮进行通风的方式,自然通风通常采用进气通风和排气通风相结合的方式。
储粮机械通风系统的技术要求储粮机械通风系统由粮堆、仓房、风网、通风机以及操作控制设备等组成。
1 风网设计的基本要求1.2 风道布置应能满足均匀、有效通风的要求,风网工艺宜简单,阻力小。
风网中的弯头应采用多环节形式,避免使用直角弯头,弯头的弯曲半径不小于风管直径的1.5倍。
风网中应尽可能减少弯头、三通等管件的数量。
1. 2 空气分配系统向粮堆内送风应均匀,风机静压应能克服通风系统的总阻力,通入粮堆的风量应能满足通风目的(降温、降水、调质等)的需要。
排风扇与风道进风口不能在同侧。
1.3 风道应能承受粮食和机械设备的载荷。
通风设备应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2 风网主要技术参数2. 1 总通风量总的通风量Q总由式计算(1):Q总 = qG = qVr (1)式中Q总----总通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m3/h);q-----单位通风量,单位为立方米每小时吨[m3/h*t];G-----粮食的质量,单位为吨(t);V-----粮堆的体积,单位为立方米(m3);r-----粮食的容重,单位为吨每立方米(t/m3);2. 2. 1 以降水为主要目的的通风应根据粮食水分不同,选择不低于表1所最低单位通风量表 1 最低单位通风量粮食水分/% 14 16 18 20 最低单位通风量/[m3/h*t] 25 30 40 602. 2 单位通风量2. 2. 2 以降温为主要目的的通风推荐选用以下单位通风量:a) 房式仓或者较矮的圆仓通风:q<20 m3/h*t;其中低风压缓速降温通风(排风扇通风):q<8m3/h*t;b) 浅圆仓通风:q<12m3/h*t;c) 立筒仓通风:q<10m3/h*t;2. 2. 3 环流熏蒸通风推荐选用单位风量:q<12m3/h*t;2. 3 风道风速2. 3. 1 主风道风速主风道风速v主由式(2)计算:v主 = Q主/3600F主 (2)v主-----主风道风速,单位为米每秒(m/s);Q主-----通过主风道风量,单位为平方米(m2);F主-----主风道的横截面积,单位为平方米(m2);主风道的风速控制在12m/s以下,最大不超过15m/s。
储粮机械通风的原理储粮机械通风是指利用机械设备对储粮仓内空气进行循环流动和通风换气的过程。
它通过排除储粮仓内的湿气、异味和有害气体,调节温度和湿度,保持粮食的品质和安全。
储粮机械通风主要包括通风装置、通风管道和控制系统三个部分。
通风装置是储粮机械通风的核心组成部分,它通过排风机或风机将储粮仓内的空气抽出或吹入。
排风机通常安装在储粮仓的顶部,通过排风管道将室内空气引出,形成负压,实现空气流动。
风机则安装在储粮仓的墙壁上,通过通风管道将外部新鲜空气吹入仓内,实现通风换气。
通风装置的选型要考虑储粮仓的容积、形状和通风要求等因素,以确保通风效果良好。
通风管道是将排风机或风机与储粮仓连接起来的管道系统。
通风管道通常由镀锌钢板、不锈钢或塑料制成,具有一定的强度和耐腐蚀性。
通风管道的设计应考虑气流的阻力、压力损失和流速等因素,以确保通风效果稳定。
通风管道的布置应合理,避免盲管和死角,以提高通风效果。
控制系统是储粮机械通风的智能化管理部分,它通过传感器、控制器和执行器等设备实现对通风装置的自动控制。
传感器可以检测储粮仓内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等参数,根据预设的阈值进行监测和报警。
控制器接收传感器的信号,通过调节通风装置的运行状态实现温湿度的调节和气体的排除。
执行器则是控制器的输出部分,它可以控制排风机或风机的启停、转速和风量等。
储粮机械通风的原理是利用通风装置将储粮仓内的空气进行循环流动和通风换气,实现湿气的排除、温湿度的调节和有害气体的排除。
通风装置通过排风机或风机的运行,形成负压或正压,使空气流动。
排风机将室内空气抽出,排除其中的湿气和异味,以保持粮食的干燥和新鲜。
风机则将外部新鲜空气吹入仓内,实现通风换气,以调节储粮仓内的温湿度。
控制系统对通风装置进行智能化管理,通过传感器的监测和控制器的调节,实现对储粮仓内环境的自动控制。
储粮机械通风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能够排除储粮仓内的湿气,防止粮食受潮发霉。
粮食储藏横向通风技术一、机械通风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1998年以前,我国粮食供应长期处于短缺状态,粮食储备数量相对较少,对仓储设施需求不高,设施建设投入较少,建设标准很低,配套设施设备少,保粮技术比较落后。
相当部分仓房是20世纪50年代仿照苏联粮库建设的“矮胖”苏式仓和简易平房仓,只适用于包粮储存或者“包打围”存储,其装粮高度最高4m,单仓容量500~2500t。
设施陈旧简陋,只能保证粮食不被日晒、雨淋、风吹,而仓房的保温、隔热、门窗气密、地坪防潮等条件很差。
保粮技术一直比较落后,储粮安全主要靠保管人员发扬“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精神,通过人工清扫、翻倒等艰苦劳动来保证。
粮温测报靠人工入仓检查,时间长、效果差;害虫防治由人工进仓投药完成,作业有一定危险;虽然每次投放化学药剂用药量很大,但由于仓房气密性差,难以保持杀灭害虫必需的浓度和时间,杀虫不彻底,且因重复熏蒸的“选择作用",导致害虫抗性和抗性品系的产生。
粮食出入库作业要靠装卸工人背肩扛,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费用高、粮食损耗严重。
因此,当时我国大部分粮库的原有仓房设施条件和技术水平难以满足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品质良好”的要求。
科学储粮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成为建立粮食储备保障体系亟须攻克的难题。
20世纪80年代我国专家提出了用相对湿度和绝对湿度表达的粮食通风数学方程(CAE 方程),1991年商业部粮食储运局在制订《机械通风储粮技术规程(试行)》时采用CAE方程计算了粮食平衡绝对湿度曲线图,作为粮库技术人员在进行机械通风作业时查询使用。
1991年商业部粮食储运局吴子丹先生就提出,要进一步研究完善通风降温、降水技术,研究通风系统的标准设计模型;推广机械通风要和仓房隔热吊顶改造相结合,扩大自然低温储粮的应用面,延缓储粮品质劣变。
1998年开始的国债投资国家储备粮库建设为机械通风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提供了平台和条件。
三批国债投资共建储备粮库项目1114个,建成储备仓容5250万t。
粮油管理所储粮通风方案
为确保储粮安全,根据《储粮机械通风技术规程》结合我单位的储粮实际情况,制定本通风方案。
一、成立通风领导小组
成立以防化员为组长,安全员为副组长,全体保管人员为组员的通风小组。
二、通风机械
我单位以现有的通风机械为主,以及每个仓内配置的多道地上笼组成××粮管所的机械通风系统。
三、通风条件
应以自然通风为主,机械通风为辅的通风方式。
(一)春夏季节,以自然通风为主,应积极利用仓外气温、湿度的有利条件,打开门窗进行通风换气,由于不消耗能源,要尽可能多开门窗,以加强仓内外的空气对流。
(二)秋冬季节,当仓内粮食温度高于仓外温度8度,仓外湿度达到可能时。
要适时加强机械通风。
四、通风步骤
(一)保管人员检查仓内粮食温度必须通风及仓外温湿度达到通风条件时。
并认真记录相关数据。
(二)具有电工操作证的人员及防化员一起认真检查通风机械及电线、电路等相关开启前的安全准备工作。
发现隐患及时排除。
第 1 页共 2 页。
储粮通风处理技术
通风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
1、自然通风自然通风是利用空气的自然对流,将外界干燥、低温的空气与粮堆的湿热空气进行交换,降低储粮温度、水分的技术措施。
(1)自然通风的原则:外温、外湿低于仓温、仓湿时,可以通风;反之,则应密闭。
实际可按下列方法确定:
a.选择通风,最好是既能降温又能降水。
若二者不能同时达到,尽量保证在不增加粮温的前提下通风降水;或在不增加水分的前提下降温。
b.气温上升季节(3月---8月),对安全粮应密闭,对半安全粮和危险粮,可在湿度小,温度低的夜间通风。
c.气温下降季节(9月--次年2月),进行通风,但要注意避免温差过大所造成的粮堆结露。
d.雨、雾、雪天气,大气湿度处于饱和状态,一般不宜通风。
e.气温低于仓温,但气湿高于仓湿,此时不宜通风,但发热粮和高水分粮可以通风。
f.气温高于仓温,气湿低于仓湿时能否通风,必须经过测算后,方能确定。
(2)操作方法:
a.通风时机,自然通风时在秋冬季节或春夏季的夜间、清晨,只要仓温高于气温,又不是雨、雪、雾等湿度大的天气,就可以打开仓房门窗,引入干燥,低温的空气降低粮温。
b.深翻粮面,在打开仓房门窗的同时,经常翻动粮面扒塘开沟,扩大粮堆通风面积。
注:在秋冬季节通风,要充分抓住第一次寒流来临的有利时机。
因为此时气温骤降,对储粮熏虫突然袭击,杀虫效果显著。
但要注意避免结露发生。
2、机械通风机械通风时利用风机把外界的干冷空气潜力压入粮堆,或把仓的湿热空气抽出仓外,以达到粮堆外之间进行湿热交换,降低粮堆温度、湿度及粮食含水量,调节仓储环境,增进粮食储粮稳定性的一种方法。
(1)机械通风的作用:
a.降低粮食温度;
b. 降低粮食水分;
c.进行环境熏蒸;
d.平衡粮堆粮食的水分和温度,消除水分转移、分层和结露,延长防护剂的残效期;
e.排除粮堆异味和熏蒸剂的残留;
f.调整加工粮食水分,改善粮食加工艺品质;
g.机械通风是保管非安全粮的一种重要手段。
(2)通风方式:压入式通风和吸出式通风
a.压入式通风(正压通风)
干冷的空气经过风机,进入风道,输送到粮堆,湿热空气从粮面逸出,排出仓外;由于风机产生的热量,可以将输入粮堆的空气温度提高1—2度,其相对湿度降低5—10%,有利于通风降水的需要。
因此当空气温度低,而相对湿度高,通风以降水为主要目的时,宜采取由底部送入空气的压入式通风;另外,冷却区由粮堆底层逐渐向粮堆表面移动,不仅有利于排除粮堆上层的湿热,还很容易用温湿度检测仪表测出通风效果;其缺点是当粮温与气温相差较大时,由于粮温高,通风开始时,仓顶和仓壁有冷凝水,可能临时增大粮堆表层粮食水分;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应继续大力通风(不可停机),有利干冷空气把粮堆表层水汽带走,直至结露消失,才可停止通风。
否则,会因结露而引起粮食霉变、发芽、造成损失;另外采用压入式通风时,在粮堆部自下而上形成一般凉风锋(为上行通风),在凉风未达到粮堆顶部之前,不能突然改变通风方式,以免搅乱凉风的流动路线。
压入式通风的主要作用是:.用于降水通风和粮堆上层发热降温通风。
b.吸出式通风(负压通风)
把风机的吸风口与风道相连,将粮堆湿热空气,从风道吸出的一种通风方式。
适用于降温通风,调质通风和预防结露通风,尤其适用于粮堆中、下层发热时的降温通风;这种通风方式最大的优点是:因粮温高,气温低,用此方法通风可避免仓顶和仓壁
表面结露;中、下层粮温高时,可明显降低粮温;另外,易于组织仓粮食的通风作业,如房式仓粮食未全部装满时或局部储粮需降温处理时,采用薄膜部分压盖法,即可进行通风作业;有利于与气控薄膜结合以及解决风死问题;其缺点死是层的粮食最后冷却,这部分粮食品质在通风作业结束时不易检测。
c.压入式与吸出式通风结合运用一种方法是在粮层较厚、阻力较大的场合用压力式通风机由底层送风,另一端由通风机吸风;另一种方法是在通风过程中,一个通风阶段采用压入式通风,另一个阶段采用吸出式通风,可适当解决因粮层较厚、温、湿不易平衡的通风场所。
3.机械通风的操作与管理
(1)通风前准备工作
a.通风系统是否完好,通风道是否畅通;要求通风道不得有积水和异物;地上笼通风道衔接部要牢固,确保装粮后风网不会漏入粮食;由于近几年托市收购,各仓均出现超装现象,建议地上笼接口处及与仓地坪衔接处应铺设一层麻袋片或其它材料,以防地上笼不规则或移位,或者地坪下沉,出现漏粮现象。
b.地上笼安装应按收购进度分组进行,不应满仓一下装齐,这样不但便于收购中灵活作业,更有利于对地上笼的保护。
c.采用吸出式通风的,出风口要避开人行道和易损建筑物等。
d.在粮食入仓过程中要采取减少自动分级的措施并随时检查通风道在粮食入仓过程中的完好情况,粮食入仓结束后要及时平
整粮面;
e.根据通风方式的要求打开或关闭门窗,以便气体的交换,减少通风时仓体的压力载荷或防止气流短路(气流不经过粮堆)。
f.采取揭膜方法进行机械通风时,在通风前将薄膜覆盖于粮面上,通风机运转后,要检查薄膜的完好情况,对查出的漏气孔要及时贴补。
g.在冷却通风的仓外连接道部分应采取隔热保温防潮措施。
(2)机械通风时机的选择,通风的时机时以粮质为基础,以气候为条件而作出选择的;就粮质而言,高温高水分粮就是通风对象;就气候而言,低温低湿就是通风时机。
降温通风的条件:
a. 粮食水分高于当地储粮安全水分进行降温通风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允许降温通风的温度条件:
开始时,粮堆平均温度(℃)-仓外大气温度(℃)≥8℃(亚热带≥6℃)。
通风进行时:粮堆平均温度(℃)-仓外大气温度(℃)>4℃(亚热带>3℃)。
b.允许降温通风的湿度条件可按两种方法确定降温通风的湿度条件:
第一种方法:即时粮温下的粮食平衡绝对湿度(mmHg)≥即时大气绝对温度(mmHg)。
注:1mmHg=0.133kpa
第二种方法:粮堆平衡相对湿度(℅)≥粮堆温度下空气相对湿度(℅)。
粮食水分不高于当地储粮安全水分进行降温通风时。
开始时:粮堆平均温度(℃)-仓外大气温度(℃)≥8℃(亚热带≥6℃;
通风进行时:
粮堆平均温度(℃)-仓外大气温度(℃)>4℃(亚热带>3℃)对湿度条件不作要求。
结束降温通风的条件
符合以下条件即应结束降温通风作业:粮堆平均温度(℃)-仓外大气温度(℃)≤4℃(亚热带≤3℃);粮堆温度梯度≤1℃/m粮层厚度,粮堆上层与下层温差:房式仓≤3℃,浅圆仓一般不大于10℃;粮堆水分梯度≤0.3﹪/m粮层厚度,粮堆上层与下层水分差≤1.5﹪。
c.降水通风的条件:
降水通风时粮食水分不应超过以下值:早稻谷:16%(亚热带地区:15%);晚稻谷:18%;玉米:30%(亚热带地区16%);小麦16%。
允许降水通风的温度条件:粮堆平均温度(℃)>大气露点温度(℃)。
允许降水通风的湿度条件:
按粮食水分减一个百分点后的水分值和即时大气温度值所查得的平衡绝对湿度(mmHg)>即时大气绝对湿度(mmHg)。
结束降水通过的条件:
符合以下规定即应结束降水通风作业:
底层压入式通风时,干燥区前沿移出粮面;底层吸出式通风时,干燥区前沿移出粮堆底面;粮堆水分梯度≤0.5%水分/m粮层厚度;粮堆温度梯度≤1℃/m粮层厚度。
机械通风以降水为主要目的时,粮堆高度不宜大于3m。
经过储粮通风实践证明,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将机械通风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当气温在25℃左右时,进行首次通风,将30℃以上的高温降低到20--25℃;
第二阶段在11月中旬至12月,当气温降到15℃以下时,抓住寒流有利时机,将粮温降至15℃;
第三阶段在来年的1—2月,选择气温5℃以下的天气,将粮温降至10℃以下。
每个阶段通风时可采用间歇通风方法进行,同时也要在不同的阶段灵活运用吸出式压入式通风的方式进行通风,以利粮粒部湿热转移到粮表面,促使粮堆温差自动平衡,有利于散发热量。
另外每次开机通风一般在4小时以上,粮堆气体每小时交换30次左右,停机8小时以上。
依次方法连续进行2—3次的间歇,使粮温逐步下降至接近气温,各层温差缩小。
这样既提高了通风效果,又能节省用电。
(3)通风过程的操作与管理:
a.机械通风系统的机械和电器的使用管理按现行相关标准和规定执行。
b.多台通风机同时使用时,应逐台单独启动;待运转正常后再启动另一台,严禁几台通风机同时启动;用于储粮通风作业的通风机不允许直接并联或串联使用。
c.采取吸出式通风作业的,其通风机出风口要避免直朝向易损建筑物和人行道,必要时可在通风机出口处安装散风板以改变气流方向。
d.设备自动停机时,应先查清原因,待故障排除后再重启动;电动升温过度或设备振动剧烈时应立即停机检修;不允许在运转中对通风机及电器设备进行检修。
e.在通风过程中,应随时检查记录粮堆各部位粮温变化,对通风后粮温不降或下降缓慢的死角部位,应采取插入导风管,使用单管或多管通风机组等有效处理方法对其进行散热降温处理,以确保全仓粮温的均匀性。
f.冬季机械通风降温时,若出现粮面或局部结露现象,应继续通风,必要时辅以粮面或粮堆局部翻动,使结露现象逐步消失。
g.在通风过程中,操作管理人员应加强对粮情和设备运行情况粮情状况.的巡回监测,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h.在通风过程中应定时定期对粮温水分进行定点抽样检测,同时注意局部特别是易产生死角的部位粮情状况。
一般降水通风中每四小时至少对粮情通风测定一次;降水通风中每八小时至少测定一次;调质每四小时至少对粮情通风测定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