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中国的对外开放和闭关锁国[原创].
- 格式:ppt
- 大小:251.50 KB
- 文档页数:46
第9课对外开放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经济特区的建立;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教学难点: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过程、特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意义2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思考问题:1.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贸易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是什么时期?2.中国近代史上何时开始采取闭关政策?教师小结: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从明朝中叶开始采取闭关政策。
我国早在公元前四五世纪就与古希腊有贸易往来,到了盛唐时期,已有了“丝绸之路”和七条国际海陆通道,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明朝的郑和七下西洋,进一步促进了经济贸易的发展,但是到了明朝中叶,为了躲避倭寇在东南沿海地区的进犯,采取了消极闭关政策,直到西方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国门,翻开了中国近代史屈辱的篇章。
历史证明了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对外开放。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经济特区的建立1.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多媒体出示歌词: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2.提出问题:歌词中“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提示: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3.引导学生回答:国家对这个“圈”采取了怎样的特殊政策和灵活的措施?提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史料解读:“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邓小平5.教师提问:结合上述材料,思考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提示:世界经济正在向全球化方向发展,任何国家孤立于世界经济之外,都不可能获得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
对外开放是时代的潮流,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专题六对外开放闭关锁国中国人民素以友好交往、和平共处著称于世。
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发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条件,是对外开放的保障。
近代中国的落后与闭关政策,导致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主题一古代中国由对外开放到闭关锁国教学目标:1.系统掌握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情况;2.了解古代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和重要史实;3.归纳古代中国先进科技文化外传的具体内容和影响;4.分析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尼布楚条约》的签定等对外关系上的重大事件及其国际影响,理解古代对外关系有开放到闭关的历史趋势及原因;5. 重点掌握秦汉、隋唐和明清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外交往关系的基本史实,比较分析这三个历史时期的基本特点;学法指导:1.以小专题的形式建立知识网络体系,如中国各个时期的交流物品;2.充分利用比较法,如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的比较;3.重视历史地图,如“丝绸之路”图,提高综合分析和比较能力;4.可采用列表方式正确识记各个时期的外交成就;5.注意归纳、概括我国古代从开放到闭关的过程,分析各个阶段对外开放的内容、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综合分析对外开放给中国古代经济文化带来的积极意义和闭关带来的消极后果,从而加深对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高考预测:1.突出对外交往的大时代背景,侧重考查秦汉、隋唐与明清三个时期的中外关系史,并且要求从中归纳出古代对外关系发展的一般规律;2.继续考查对“对外开放”与“闭关锁国”这两个对立概念之间内涵与外延的正确理解;3.运用归纳法对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类型和基本途径进行概括考查;4.了解古代先进文化技术外传的基本史实,分析外传的历史影响,尤其注重对四大发明为主的中国传统科技的考查。
考题回放:(2005年上海历史卷·34)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人教版初中历史“闭关锁国”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闭关锁国的含义,掌握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资料搜集、讨论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双重作用,启示我们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教学重点: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教学难点:闭关锁国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教材、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简要介绍闭关锁国政策,引发学生兴趣。
2. 学生分享对闭关锁国政策的了解,教师总结。
二、自主学习1. 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三、课堂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表现。
2.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闭关锁国政策影响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
2. 学生分享分析心得,教师点评并讲解。
五、总结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
2. 学生分享总结成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3. 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总结拓展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历史知识测试:通过测试了解学生对闭关锁国政策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深入学习:封闭与开放的冲突1. 教师引入:通过对比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政策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差异。
2. 学生讨论:分组讨论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影响,以及这种封闭态度如何与外部世界的变化产生冲突。
3. 分享讨论:各小组向全班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七、案例研究:闭关锁国与近代化的失机1. 教师布置案例研究任务:让学生查找关于闭关锁国政策导致近代化失机的具体案例。
2. 学生研究: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研究案例,分析闭关锁国政策如何限制了中国的发展。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封闭与开放)
一、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清朝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通过研读史料,从材料入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分析、讨论“闭关锁国”政策的后果,联系“一带一路”时政热点,提高学生以史为鉴、拥护改革开放政策的自觉性。
二、重点:
本课重点是清朝“闭关锁国”的政策。
清朝“闭关锁国”政策是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强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学生理解现实、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应重点掌握。
三、难点:
封闭与开放带给我们的思考。
四、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讲解法、图示法、启发式教学方法等相结合。
五、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要善于联系地看问题。
清朝推行“闭关锁国”政策,是
当时国内、国际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一政策对此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只有联系地看问题,才能正确解释历史。
2、指导学生课下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能力。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9课对外开放
学习任务
课时课标:了解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
必背重点
图片解读:
(1)关键信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广州、海南岛、湛江、青岛、上海、福
州、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
(2)对外开放形势:开放城市和地区主要
分布于沿海地区,集中连片开放,从北
向南呈带状分布。
教材问题解答
【P45课后活动】
经济特区引进了大量外资、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现代经营管理经验,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发展过程中,经济特区积累了经验,培养了大批人才。
这些对进一步扩大开放,推动中国其他地区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同时,经济特区也是对外的窗口,可以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有助于世界了解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第9课对外开放【教师寄语】:改革开放,强国之路【学习目标】:1.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国有企业的改革。
2.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学会分析问题。
3.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繁荣昌盛的强国之路,并逐步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贡献的人生理想。
【重、难点】: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过程】:一、阅读课本,完成知识结构。
农村:实行,作用:对内改革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为和开辟新路改城市: 1985年改革重点是革 1992年,提出建立开经济特区:、、、,后来放对外开放的。
个沿海开放城市。
开发区是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开放格局:。
二、合作探究1、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方针是那次会议上制定的?其目的是什么?2、责任制在农村的突出表现是什么?3、城市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三、课堂小结四、达标测试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A.农村 B.城市 C.工厂 D.国家机关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3.1980年,我国在福建设立的经济特区是 ( )A.深圳B.珠海C.汕头D.厦门4.邓小平说:“在经济政策上……要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生活先好起来。
”下列举措不是体现这一理念的是A.设立经济特区 B.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C.实行“包产到户 D.建立现代企业制度5.20世纪70年代,首先进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是()A.安徽肥西B.安徽凤阳C.河北沧州D.贵州关岭6.“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赞扬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和“改革开放富起来”的领袖分别是()A.毛泽东、周恩来B.毛泽东、邓小平C.邓小平、江泽民D.江泽民、胡锦涛7.国际舆论曾评价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是新中国成立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