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酸滴定弱碱滴定曲线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85
酸碱滴定曲线及酸碱滴定法的应用一、填空1、滴定曲线是溶液中值随滴定剂的而变化的曲线。
2、在化学计量点前后相对误差范围内溶液PH的突变,称为滴定突跃。
3、滴定突跃范围4、滴定的突跃范围的大小与滴定剂和被滴定物的浓度有关,浓度越,突跃范围越长,可供选择的指示剂越。
5、强酸滴定强碱时化学计量点PH= ,强碱滴定弱酸化学计量点时溶液偏性,强酸滴定弱碱化学计量点时溶液偏性。
二、练习1、浓度为0.1 mol/L HAc(Ka=1.8×10-5)溶液的pH是()A、4.87B、3.87C、2.87D、1.872、浓度为0.10 mol/LNH4Cl (Kb=1.8×10-5)溶液的pH是()A、5.13B、4.13C、3.13D、2.133、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物质的水溶液,其PH最高的是()A.NaCLB. NH4CLC. NH4ACD. Na2CO34、用0.1000 mol·L-1HCl滴定0.1000 mol·L-1NaOH时的突跃为9.7~4.3,用0.01000 mol·L-1HCl滴定0.01000mol·L-1NaOH时的突跃范围是()。
A. 9.7~4.3B.8.7~4.3C.9.7~5.3D.8.7~5.35、0.1000mol/L NaOH滴定0.1000mol/L HAC溶液时其PH突跃范围为()A.4.3~9.7B. 5.3~9.7C. 7.7~9.7D. 7.7~8.76、0.1000mol/L HCL滴定0.1000mol/L NH3•H2O溶液时,其PH突跃范围为()A.7.3~8.7B. 7.7~9.7C. 4.3~9.7D. 4.3~6.27、用0.1000mol/L HCL标准溶液滴定Na2CO3溶液时,第一步中和成NaHCO3时的化学计量点PH为()第二个化学计量点PH为()A.8.31B. 3.9C. 4.3D. 9.78、在分析化学实验室里常用的去离子水中,加入1—2滴酚酞,指示剂应呈现()A.红色B. 黄色C. 无色D. 紫色9、设滴定剂和被测物浓度相近时,测定HAC 0.1mol/L,选用何种滴定剂(),何种指示剂()A.HCLB. NaOHC. H3PO4D. KCLO4E. 甲基橙F. 酚酞G. 甲基黄H. 百里酚酞10、将甲基橙指示剂加到一无色水溶液中,溶液呈黄色,该溶液的酸碱性为()A、中性B、碱性C、酸性D、不能确定其酸碱性11、当弱酸满足()时,方可准确滴定。
高中化学各种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的认识与应用1.滴定曲线的认识与应用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图是以所滴入的酸或碱溶液的体积为横坐标、以中和反应后溶液的pH为纵坐标体现中和滴定过程的曲线图。
强酸与强碱互相滴定的曲线图,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形状变化不大,但中间突跃大(即酸或碱溶液一滴之差,溶液pH变化大,出现突变)。
a.分析强酸与强碱互相滴定时的离子浓度大小,只要关注水的电离平衡即可,没有其它平衡影响。
强酸滴定弱碱或强碱滴定弱酸的曲线图,突跃小,较平缓;强酸滴定弱碱的起点低(因弱碱pH相对较小),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强碱滴弱酸的起点高(因弱酸pH相对较大),前半部分形状有差异。
b.分析强碱滴定弱酸或强酸滴定弱碱时的离子浓度大小,不仅要考虑生成盐的水解平衡,而且还要考虑过量弱酸或弱碱的电离平衡与水的电离平衡。
指示剂选择的原则:指示剂的选择不但要考虑变色明显、灵敏,而且要选择指示剂的变色范围与滴定时pH突跃范围相吻合,这样就能准确指示到达滴定终点(即酸碱恰好中和时的pH)。
强酸强碱互相滴定曲线图的应用例1.下图曲线a和b是盐酸与氢氧化钠的相互滴定的滴定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mol·L-1B.P点时反应恰好完全,溶液呈中性C.曲线a是盐酸滴定氢氧化钠的滴定曲线D.酚酞不能用作本实验的指示剂解析:认识滴定曲线图是解题的关键,强酸与强碱相互滴定突跃大,且恰好中和时溶液pH=7,故酚酞、甲基橙均可作指示剂。
识图:滴定前pH=1,c(HCl)=0.1mol·L-1,pH=13,c(NaOH)=0.1mol·L-1。
显然a曲线为NaOH溶液滴定盐酸的曲线,曲线b为盐酸滴定NaOH溶液的曲线,P点表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恰好完全中和,溶液呈中性,唯B正确。
例2.298K时,在20.0mL0.10mol·L-1氨水中滴入0.10mol·L-1的盐酸,溶液的pH与所加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
初中化学知识点归纳酸碱中和反应的酸碱滴定曲线酸碱中和反应是化学中一种常见的反应类型,而酸碱滴定是常用的实验方法之一。
酸碱滴定曲线是描述酸碱滴定过程中溶液pH值随滴定剂体积变化的曲线图形。
本文将对初中化学中关于酸碱中和反应和酸碱滴定曲线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一、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概念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适当的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其中,酸和碱是指具有一定性质和特点的化合物,酸具有酸味、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等特点,碱具有苦味、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等特点。
二、酸碱滴定曲线的基本概念酸碱滴定曲线是指在酸碱滴定过程中,滴定剂的体积变化与溶液pH值的关系的曲线图形。
通常情况下,酸碱滴定曲线呈S形,可以分为起点、中点和终点三个阶段。
1. 起点阶段:在滴定开始的一瞬间,滴定缸中酸碱指示剂的颜色与酸性溶液相同,溶液pH值较低,处于酸性区。
2. 中点阶段:滴定剂的体积逐渐增加,酸和碱逐渐中和反应。
当酸和碱的摩尔比为1:1时,滴定缸中的溶液pH接近中性,处于中点阶段。
3. 终点阶段:继续滴定剂的添加,溶液pH值突然发生剧烈变化,这是因为终点指示剂的颜色和酸性溶液的颜色不同,滴定缸中的溶液从酸性区跳跃到碱性区。
三、影响酸碱滴定曲线的因素1. 酸碱溶液的浓度:浓度越高,滴定曲线的斜率越大,曲线起点和终点位置也会发生变化。
2. 酸碱性质:酸碱的性质不同,滴定曲线也会不同。
例如,强酸和弱碱的滴定曲线起点和终点位置较低,而弱酸和强碱的滴定曲线起点和终点位置较高。
3. 滴定剂和指示剂的选择:不同的滴定剂和指示剂对滴定曲线有直接影响。
滴定剂的选择应根据所滴定的酸碱溶液的性质来确定,指示剂的选择应根据所选择的滴定剂的酸碱性质来确定。
四、酸碱滴定曲线的实例分析以硫酸和氢氧化钠滴定的曲线为例进行分析。
硫酸是一种强酸,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
在滴定过程中,滴定剂为碱性氢氧化钠溶液,指示剂为酚酞。
开始滴定时,硫酸的酸性使溶液呈酸性,酚酞呈现颜色。
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
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通常呈现出一个“突跃”的形态,具体表现为开始时pH值变化缓慢,当弱碱被中和完后,pH值会突然急剧下降。
这是因为在滴定过程中,强酸会逐步中和弱碱,生成盐和水,导致溶液中的OH-浓度逐渐降低,从而使得pH值逐渐下降。
当弱碱被中和完后,溶液中的OH-浓度会急剧下降,导致pH值也会突然急剧下降。
在滴定曲线上,这个突跃点通常被称为“终点”,也就是滴定结束的时刻。
在滴定过程中,需要加入指示剂来指示终点,通常使用酚酞或酚红等弱酸-弱碱指示剂。
当溶液的pH 值接近指示剂的酸碱转变范围时,指示剂会发生颜色变化,从而指示出终点的到来。
需要注意的是,强酸滴定弱碱的滴定曲线的突跃点位置取决于强酸和弱碱的性质,因此不同的滴定体系会呈现出不同的滴定曲线形态。
2021届高三化学一轮复习——酸碱中和滴定曲线分析与应用素养说明:酸碱中和滴定曲线是近几年热点题型,通过分析建模,让考生形成解题程序,也体现大纲对考生对图形的识别与分析的能力要求。
知识梳理1.图示强酸与强碱滴定过程中pH曲线(以0.100 0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0 0 mol·L-1盐酸为例)2.强酸(碱)滴定弱碱(酸)pH曲线比较氢氧化钠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盐酸、醋酸的滴定曲线盐酸滴定等浓度等体积的氢氧化钠、氨水的滴定曲线曲线起点不同:强碱滴定强酸、弱酸的曲线,强酸起点低;强酸滴定强碱、弱碱的曲线,强碱起点高突跃点变化范围不同:强碱与强酸反应(强酸与强碱反应)的突跃点变化范围大于强碱与弱酸反应(强酸与弱碱反应)特别提醒恰好中和=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滴定终点≠溶液呈中性。
强化训练1、(2020年北京3月份试测题)用一定浓度NaOH溶液滴定某醋酸溶液。
滴定终点附近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分别如下图所示(利用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滴定终点;溶液总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点对应的溶液中:c(CH3COO-) = c(Na+)B.a→b过程中,n(CH3COO-)不断增大C.c→d溶液导电性增强的主要原因是c(OH-)和c(Na+)增大D.根据溶液pH和导电能力的变化可判断:V2<V3答案 C2.常温下,用0.100 mol·L-1的NaOH溶液分别滴定同浓度、体积均为20.00 m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用HA 表示酸),得到2条滴定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滴定醋酸的曲线是图1B.由图分析可得b>a=20C.D点对应的溶液中:c(Na+)=c(A-)D.根据E点可计算得K(HA)=[0.050+(10-6-10-8)]×10-810-6-10-8答案 C解析根据图知,图1中A点未加氢氧化钠溶液时溶液的pH=1,由于酸的浓度是0.100 mol·L-1,所以图1中为强酸,即滴定盐酸的曲线是图1,选项A错误;由选项A分析可知图1滴定盐酸且滴定终点溶液呈中性,图2滴定醋酸且滴定终点溶液呈碱性,故b=a=20,选项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D点显示中性;c(H+)=c(OH-),结合电荷守恒可知:c(Na+)=c(A-),选项C正确;E点pH=8,则c(H+)=10-8mol·L-1,c(OH -)=10-6mol·L-1,c(Na+)=0.050 mol·L-1,结合电荷守恒可知;c(A-)=c(Na+)+c(H+)-c(OH-)=0.050 mol·L-1+10-8 mol·L-1-10-6mol·L-1,c(HA)=0.050 mol·L-1-(0.050+10-8-10-6) mol·L-1=(10-6-10-8)mol·L-1,K(HA)=c(H+)·c(A-)c(HA)=10-8×(0.050+10-8-10-6)10-6-10-8,选项D错误。